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八)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八)

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八)
一、選擇題
1.(2025·石棉模擬)《美國成俄烏沖突后最大贏家?》一文中提到:“全世界正面臨著俄烏沖突帶來的外溢影響。糧食危機引發中東和非洲部分地區政治不穩定和社會動蕩,全球通脹、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價格持續上漲,直接影響了全球經濟復蘇。”這表明(  )
A.發展中國家是戰爭的主要受害者
B.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十分必要
C.美國是俄烏沖突中的最大受益者
D.亞非拉國家須致力于反霸斗爭
【答案】B
【知識點】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
2.(2025·石棉模擬)1932年美國出版了大量有關蘇聯的著作,下表所列書籍是其中的部分代表作。這些著作的出版反映出當時美國(  )
書名 作者
《蘇聯工人》 約瑟夫·弗里曼
《走向蘇維埃美國》 威廉·Z·福斯特
《新經濟秩序》 克比·佩奇
《俄國今日:我們從中能學到什么》 舍伍德·艾迪
A.放棄了與蘇聯的意識形態對立 B.經濟體制發生根本改變
C.知識界積極探索經濟發展道路 D.新政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答案】C
【知識點】羅斯福新政
3.(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的兩枚貨幣反映出,契丹和西夏都(  )
A.建立政權于我國東北 B.與南宋政府形成對峙
C.仿效中原的制度文化 D.與宋朝經濟形成隔絕
【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解析】【分析】從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圖片可以看出,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都采用圓形方孔樣式,這是仿效漢族制度文化的結果,選項C正確;
選項ABD不符合史實,故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的相關知識。
4.(2025七下·珠海期中)學者呂思勉認為“唐代天寶之亂,原因孔多,邊兵之重,要為其大者”。該學者認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現外重內輕局面 B.君主專制遭到嚴重削弱
C.藩鎮割據局面形成 D.地方完全脫離中央管控
【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唐代天寶之亂,原因孔多,邊兵之重,要為其大者”可知,材料內容認為唐代天寶之亂出現的原因眾多,其中邊防之兵力量的壯大是主要原因,說明中央對邊疆軍務防務不得當,出現外重內輕局面,故A正確;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在不斷強化,排除B。
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節度使權力膨脹,藩鎮割據通常是指安史之亂后,邊防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的控制,排除C。
材料內容強調的是地方割據力量壯大,但不代表完全脫離中央管控,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安史之亂的原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5.(2021·廣東)如表可見(  )
人物 籍貫 活動
康有為 南海 1891年,開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孫中山 香山 1894年,建立興中會,傳播革命思想。
楊匏安 香山 1919年,在廣東《中華新報》發文,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
A.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
B.馬克思主義在廣東得到廣泛傳播
C.革命團體在廣東開始建立
D.近代廣東思想先驅走在時代前列
【答案】D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
【解析】【分析】據題干材料“康有為 南海 1891年,開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孫中山 香山 1894年,建立興中會,傳播革命思想”“楊匏安 香山 1919年,在廣東《中華新報》發文,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并結合所學,康有為、孫中山、楊匏安都是廣東人,康有為是宣傳維新變法,是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孫中山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主張三民主義;楊匏安宣傳馬克思主義,這說明近代廣東思想先驅走在時代前列,D符合題意;
ABC理解片面,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的意義。
6.(2021·廣東)18世紀20年代,法國人皮埃爾對中國靠什么供養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結果發現訣竅在于給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適當季節播種,將谷物與其他作物間作。在他看來,“訣竅”是(  )
A.政治開明社會安定 B.中國農業精耕細作
C.政府大力扶持農業 D.中國人民勤勞勇敢
【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題干關鍵信息“訣竅在于給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適當季節播種,將谷物與其他作物間作”說明當時農業耕作有了新氣象,如施肥、深耕,間作,使得農業經濟得到了發展,因而在他看來,“訣竅”是中國農業精耕細作,B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B。
【點評】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點的了解,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7.(2025九下·武都期中)《華陽國志 蜀志》中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一史料可用 于研究(  )
A.秦始皇時期開鑿的靈渠 B.秦國李冰修建的都江堰
C.大禹治理黃河水的事實 D.秦國在涇河修建鄭國集
【答案】B
【知識點】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秦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對后世影響深遠,B項正確;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
相傳,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大禹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他繼承了父親鯀的遺志,致力于治理洪水,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
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利專家鄭國主持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以都江堰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8.(2025八下·三水期中)根據如圖所示餅狀圖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新中國(  )
A.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B.土地改革運動勝利完成
C.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D.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示“農業加入合作社96%,尚未加入4%”“手工業已完成92%,尚未完成8%”“資本主義工商業已完成99%,尚未進行1%”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示反映內容與三大改造有關。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正確;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排除A項;
土地改革運動與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無關,排除B項;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2024八下·惠濟期末)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將《關于東北工廠遷移問題的意見》下發到東北局,10月初,東北南部地區以重工業為主的23家工廠正式向北遷移,一個月之內相關設備和人員全部到位。這一舉措是為了(  )
A.平衡地區差異 B.增強企業活力
C.應對朝鮮戰爭 D.恢復國民經濟
【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10.(2025七下·連平期中)唐朝出現的曲轅犁和筒車這兩種新型工具,它們運用于(  )
A.農業 B.工業 C.商業 D.交通
【答案】A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農業發展的一個顯著表現是,生產工具的發明,這一時期出現的新的生產工具有曲轅犁和筒車。左圖是用于耕作的曲轅犁,唐朝人民發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轅犁,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右圖是用于灌溉的筒車,隨水流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便于灌溉。A項正確;
曲轅犁用于耕地,筒車用于灌溉,都屬于農業生產工具。工業與這兩種工具的用途不符,排除A項;
曲轅犁用于耕地,筒車用于灌溉,都屬于農業生產工具。商業與這兩種工具的用途不符,排除B項;
曲轅犁用于耕地,筒車用于灌溉,都屬于農業生產工具。交通與這兩種工具的用途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時期新型農業工具的改進等知識。
11.(2025八下·潮南期中)下面是20世紀50年代末的一幅宣傳畫。該圖反映出(  )
A.人民群眾急于改變經濟落后的狀況
B.新中國的經濟水平超越了英國
C.“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高昂的建設熱情
D.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完全建立
【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漫畫“20世紀50年代末”可知,題干反映了當時經濟建設中出現了浮夸冒進的現象,1958年黨和政府發動“大躍進”運動,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造成浮夸風盛行,題干反映了“大躍進”運動的浮夸風現象,但是這也折射出黨和群眾急于改變經濟落后狀況、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愿望,A項符合題意;
B:“大躍進運動”中浮夸風盛行,不代表新中國的經濟水平超越了英國,B項不符合題意;
C:文革始于1966年,與題干“20世紀50年代末”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完全建立,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大躍進”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2025八下·潮南期中)“您勇挑重擔奔赴窮縣蘭考。黃河故道,風沙彌漫·····(您)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找到了全縣治理的良策。您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材料中的“您”是(  )
A.王進喜 B.雷鋒 C.焦裕祿 D.劉少奇
【答案】C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您勇挑重擔奔赴窮縣蘭考……您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和結合所學可知,焦裕祿是1962年任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當時的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糧食產量降到歷史最低水平。為了摸清災情,改變蘭考面貌,焦裕祿以身作則,親自帶隊到災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為抗災防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C項符合題意;
A: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參加大慶油田大會戰,期間克服重重困難,打出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譽為“鐵人”,A項不符合題意;
B:解放軍好戰士雷鋒是解放軍好戰士,助人為樂的榜樣,B項不符合題意;
D:劉少奇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焦裕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2025八下·龍崗月考)歷史課堂上,老師繪制了如下結構示意圖幫助學生學習。據此可知,“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的關系是 (  )
A.互為因果,繼承發展 B.相輔相成,目標一致
C.兩不相擾,獨立發展 D.相互矛盾,方向背離
【答案】B
【知識點】工業化起步;第一個五年計劃;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公私合營
【解析】【分析】據題干“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主義改造”并結合所學可知,一化是主體,屬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三改是兩翼,是生產關系的變革,材料說明工業化是主體,三改造是兩翼,二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目標一致,缺一不可,故選B項。
一化與三改并舉,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同步進行,不存在因果繼承關系,排除A項。
一化與三改并舉,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同步進行,并非兩不相擾,獨立發展,排除C項。
一化與三改并舉,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同步進行,二者并非相互矛盾,方向背離,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思維導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
14.(2025八下·龍崗月考)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掌全國政權的黨,擔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國家、新社會的重任,使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這表明新中國的成立 (  )
A.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B.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
C.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 D.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
【答案】C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據題干“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掌全國政權的黨……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的成立,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共產黨成為執政黨,能夠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說明新中國的成立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故選C項。
材料強調了共產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擴大,排除A項。
材料強調了共產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沒有涉及新中國成立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排除B項。
材料強調了共產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沒有提及新中國成立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的成立,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15.(2025·桂林模擬)元朝初期,廣西劃歸湖廣行省,后于公元1363年置廣西行省,這是廣西設立為省的開始。由此判斷元朝對地方管理實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答案】D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題干“元朝初期,廣西劃歸湖廣行省,后于公元1363年置廣西行省,這是廣西設立為省的開始”,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統一全國后,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開創了行省制度,設置了10個行省轄區,是我國古代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的變革,故選D項。
西周地方實行分封制,排除A項。
秦朝地方實行郡縣制,排除B項。
西漢設刺史監察制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相關史實。
16.(2024·韶關模擬)人民音樂家曹火星創作了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隨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而唱響全中國,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之后毛澤東建議添加上“新”字,對這個“新”字的理解準確的是(  )
A.新的國家名稱 B.新的執政黨派
C.新的國家性質 D.新的發展階段
【答案】C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因此,“新”最準確的理解是新的國家性質,C項正確;新的國家名稱僅是國家性質新生的表面現象,不是最準確的理解,排除A項;
新的執政黨派是指中國共產黨,但1921年中國共產黨就成立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新的發展階段是“新”的一個方面,但不是最根本的含義,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的認識。
17.(2025九下·永定模擬)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頻繁殘酷的戰爭經常使工廠歇業、商店關門、農田拋荒。由此可知,軍閥割據混戰(  )
A.造成了人口銳減 B.危害了社會經濟
C.破壞了民主共和 D.改變了社會性質
【答案】B
【知識點】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軍閥割據混戰導致“工廠歇業、商店關門、農田拋荒”,這些現象直接反映了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因此,危害了社會經濟符合題意,B項正確;
題干未提及人口變化,無法直接得出“人口銳減”的結論,排除A項;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民主制度遭到破壞,但題干未涉及民主共和制度的相關內容,材料強調的是對經濟的影響,不是政治,排除C項;
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未因軍閥混戰而改變。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18.(2025九下·永定模擬)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古代歷朝特別注重制度創新。下列關于中國古代制度創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夏朝開創世襲制,家天下變公天下
B.西周實行分封制,維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C.秦朝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D.漢文帝確立察舉制,選拔優秀人才
【答案】C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秦朝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效仿,C項正確;
夏朝開創世襲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排除A項;
西周實行分封制,維護了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不是地主階級,排除B項;
漢武帝確立察舉制,選拔優秀人才,不是漢文帝,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19.(2025九下·岳麓期中)中國首款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中程干線客機“中國商飛C919”在2023年5月28日,完成首次商業飛行。某同學對此進行探究性學習,收集到“中國商飛C919”主要部件供應商示意圖。此圖主要反映了(  )
A.區域集團化加強 B.多極化趨勢發展
C.文化多樣性交流 D.經濟全球化發展
【答案】D
【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主要部件供應商示意圖”和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C919 客機的主要部件供應商來自中國、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表明在生產領域各國企業相互協作,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體現了經濟全球化下生產的國際化,D項正確;
區域集團化強調的是在特定區域內,一些國家通過建立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實現區域內的經濟聯合與合作,比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排除A項;
多極化趨勢發展主要是指國際政治格局中,多個政治力量中心崛起并相互制衡,例如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等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影響力的變化,排除B項;
文化多樣性交流側重于不同文化在藝術、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相互傳播、交流與融合,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025九下·岳麓期中)根據1777年《邦聯條例》建立的邦聯國會,名為國家領導機構,實際權力十分有限。對外,無力在外交折沖中保護美國利益;對內八則無法領導和協調13個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鄰為壑、不相往來。基于此,美國(  )
A.實行聯邦制 B.確立共和政體
C.廢除奴隸制 D.踐行分權制衡
【答案】A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根據1777年《邦聯條例》建立的邦聯國會,名為國家領導機構,實際權力十分有限。對外,無力在外交折沖中保護美國利益;對內八則無法領導和協調13個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鄰為壑、不相往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邦聯體制下,邦聯國會權力有限,無法有效管理國家,因此1787年召開制憲會議,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制,加強中央政府權力,A項正確;
共和政體主要涉及國家權力的組織形式,與解決邦聯體制問題無關,排除B項;
廢除奴隸制是在南北戰爭時期,與題干信息“根據1777年《邦聯條例》建立的邦聯國會,名為國家領導機構,實際權力十分有限”不符,排除C項;
踐行分權制衡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原則之一,但不是解決邦聯體制問題的直接措施,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美國1787年憲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2025九下·岳麓期中)在古代雅典,遴選出的官員在上任之前要由“500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對其進行資格審查;官員(包括“500人議事會”成員)在卸任之時,還要經過述職檢查,這時如有公民就其任職行為提出指控,陪審法庭會依法進行審理。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  )
A.監督公共權力 B.鼓勵公民積極參政
C.維護官員合法權益 D.以陪審法庭為核心
【答案】A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在古代雅典,遴選出的官員在上任之前要由‘500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對其進行資格審查;官員(包括‘500人議事會’成員)在卸任之時,還要經過述職檢查,這時如有公民就其任職行為提出指控,陪審法庭會依法進行審理”,可知雅典對官員上任前進行資格審查,卸任時進行述職檢查,若有指控則由陪審法庭審理,這一系列措施是對公共權力的監督,A項正確;
材料未體現鼓勵公民積極參政,題干內容反映的是雅典對官員上任前進行資格審查,卸任時進行述職檢查,若有指控則由陪審法庭審理,排除B項;
維護官員合法權益,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內容反映的是雅典對官員上任前進行資格審查,卸任時進行述職檢查,若有指控則由陪審法庭審理,排除C項;
雅典民主政治以公民大會為核心,鼓勵公民積極參政,題干內容反映的是雅典對官員上任前進行資格審查,卸任時進行述職檢查,若有指控則由陪審法庭審理,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注意對材料信息的分析與理解,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
22.(2025·郴州模擬)2025年3月“兩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兩會”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下圖所示兩次會議都反映了(  )
A.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B.國民經濟的恢復
C.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答案】C
【知識點】人民政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會議分別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均屬于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新中國政權的鞏固涉及建國初期的軍事、經濟舉措,與會議直接關聯較弱,不符合題意;
B.國民經濟的恢復,國民經濟的恢復對應1949年至1952年的經濟恢復工作,與會議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D.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指向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時間上在會議之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再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理解民主政治制度的含義。
23.(2025·郴州模擬)陳旭麓認為:“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
A.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據題干“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和所學知識可知,陳旭麓強調辛亥革命“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并稱其為“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這直接對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中國自秦朝至清朝的2132年帝制傳統被打破,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是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一,但材料未直接涉及思想領域的變化,不符合題意;
C.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屬于經濟層面的間接影響,材料未提及,不符合題意;
D.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更偏向后續新文化運動等事件,而材料聚焦于“帝制終結”這一具體成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句子,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2025·郴州模擬)下圖是《西漢初期中央力量與封國力量對比示意圖》,針對示意圖反映的問題漢武帝采取的對策是(  )
A.頒布推恩令 B.派軍隊鎮壓
C.實行鹽鐵官營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生活驕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還企圖謀反。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派軍隊鎮壓 ,漢武帝在軍事上北擊匈奴,圖示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
C. 實行鹽鐵官營 ,漢武帝在經濟方面實行鹽鐵專賣,題干中顯示的是封國問題,沒有涉及經濟,不符合題意;
D.“罷黜百家、 尊崇儒術 ”,漢武帝在思想方面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控制,題干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這種現象的做法回答,這就需要學生理解推恩令的相關知識。
25.(2025·南山模擬)秦朝的鄉里政令傳播以官方傳播為主導,《岳麓書院秦簡》載“縣道丞、令史、鄉部嗇夫(即征發徭役),為布大書市門、離鄉市門(懸掛于墻壁),令黔首智(知道),毋巨罪。”這一布令的傳播方式(  )
A.滿足了秦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 B.解決了政令傳播中的缺陷
C.有利于政令在基層的傳播 D.意在構建穩固的多層社會秩序
【答案】A
【知識點】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從題干描述來看,秦朝通過官方主導的方式,將政令廣泛地傳播到鄉里,確保百姓能夠知曉。這種方式確實是為了滿足當時社會治理的實際需求,確保政令能夠得到有效執行,A正確;
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這種方式解決了政令傳播中的哪些具體缺陷,排除B;
雖然題干描述的方式確實有助于政令在基層的傳播,但這更像是描述了一個現象或結果,而不是其背后的主要目的,排除C;
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這種方式是為了構建多層社會秩序,因此這一選項可能偏離了題干的核心意思,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基層治理,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九下·岳麓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689年,英國議會制訂的《權利法案》……被視為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的標志;1787年,美國制定的1787年憲法,規定了美國一整套國家體制……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
——摘編自馬嘯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對各種有困難的人和群體給予補助,同時國家還實行社會救濟制度,以保障每個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編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一的圖一中“皇帝”的權力特點。圖二中哪一機構是當時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 結合所學指出,圖二政治結構旨在維護哪個階級的利益
(2)材料二中英、法、美都采取了什么方式鞏固革命成果 如果將材料二拓展為三篇課文,歸納在一個單元,請你擬定這個單元主題。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與羅斯福新政之間的關系。結合以上材料與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西方政治制度演進的認識。
【答案】(1)權力特點:至高無上(或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階級:奴隸主階級。
(2)方式:頒布法律。單元主題: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意思相近即可)。
(3)關系: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對羅斯福新政中社會福利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認識:中西方政治制度演進都受到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政治制度演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制度各有特點,都在不斷發展完善。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1)特點:在秦朝的政治建制中,從圖一可以看到,皇帝處于權力架構的頂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都由皇帝任命,地方上的郡縣官員也由中央政府委派,皇帝總攬全國的軍事、政治等大權,所以其權力特點是至高無上,獨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
機構及階級:據圖二雅典民主政治結構和所學知識可知,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參加,能在這里對城邦事務進行討論和表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其目的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保障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和剝削 。
(2)方式:據材料“英國議會制訂《權利法案》、美國制定 1787 年憲法、 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可知 ,這些國家都是通過頒布法律的形式,以法律條文來規范國家政治制度、權力分配等,從而鞏固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成果。
單元主題:據所學知識可知,英、法、美三國革命后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等都屬于資產階級代議制。這些國家通過不同方式建立和完善代議制民主,所以單元主題可以是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體現這一時期歐美國家政治制度的變革與演進。
(3)關系:據材料“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在社會福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推行以工代賑等。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羅斯福新政社會福利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擴展,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養老等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所以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對羅斯福新政中社會福利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
認識: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都受到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約。比如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與當時小農經濟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等因素相關;雅典民主政治則與希臘的城邦經濟、海洋文明等有關;政治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到雅典民主政治逐步發展,再到近代歐美國家資產階級代議制歷經多次革命和法律完善才確立,都體現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國家和地區政治制度差異明顯,如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與雅典民主制截然不同。而且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制度都在不斷調整改進,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點評】記憶雅典民主政治、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羅斯福新政、西方福利制度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1)特點:在秦朝的政治建制中,從圖一可以看到,皇帝處于權力架構的頂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都由皇帝任命,地方上的郡縣官員也由中央政府委派,皇帝總攬全國的軍事、政治等大權,所以其權力特點是至高無上,獨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
機構及階級:據圖二雅典民主政治結構和所學知識可知,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參加,能在這里對城邦事務進行討論和表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其目的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保障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和剝削 。
(2)方式:據材料“英國議會制訂《權利法案》、美國制定 1787 年憲法、 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可知 ,這些國家都是通過頒布法律的形式,以法律條文來規范國家政治制度、權力分配等,從而鞏固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成果。
單元主題:據所學知識可知,英、法、美三國革命后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等都屬于資產階級代議制。這些國家通過不同方式建立和完善代議制民主,所以單元主題可以是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體現這一時期歐美國家政治制度的變革與演進。
(3)關系:據材料“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在社會福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推行以工代賑等。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羅斯福新政社會福利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擴展,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養老等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所以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對羅斯福新政中社會福利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
認識: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都受到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約。比如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與當時小農經濟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等因素相關;雅典民主政治則與希臘的城邦經濟、海洋文明等有關;政治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到雅典民主政治逐步發展,再到近代歐美國家資產階級代議制歷經多次革命和法律完善才確立,都體現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國家和地區政治制度差異明顯,如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與雅典民主制截然不同。而且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制度都在不斷調整改進,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27.(2025·廣州模擬)“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東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統治者“重陸輕海”“弓馬定天下”的理念被徹底粉碎,晚清軍事變革真正啟動。面對當時險惡的形勢,李鴻章發出了兩個著名的慨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高度概括了國家安全的空前嚴峻性。此后,晚清國防和軍隊建設經過30年左下的發展,在陸軍火器化、建立近代海軍、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革新軍事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并在某些領域呈現出“徹底性、開拓性、先進性”等特點。特別是海防建設,代表了洋務運動期間軍事變革的最高成就。從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引發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討論,到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清王朝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
——摘編自舒健《晚清軍事變革的歷史思考》
材料二 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統治集團求強求富的自救運動。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
——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三 19世紀七八十年代,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并派遣留學生出洋學習以充實海軍。面對海防吃緊的形勢,“兩江總督左宗棠奏籌辦海口防務,創設漁團,精挑內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資征防”。清末朝廷決策圈也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的束縛,從決策西北與東南兩個戰略方向并重,到調整國防方略基本架構全力注重海防。
——摘編自方堃《晚清國防轉型與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等。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晚清軍事改革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在“西北邊防、東南海防”問題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晚清海防建設的特點。
(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海防建設的作用。
【答案】(1)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
(2)措施:西北邊防:左宗棠收復新疆;東南海防: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派遣留學生,創設漁團,調整國防方略注重海防。
特點:變革領域廣;發展速度快,短時間建成大規模海軍;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束縛。
(3)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推動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雖有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
【知識點】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東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統治者‘重陸輕海’‘弓馬定天下’的理念被徹底粉碎”,表明傳統軍事理念在列強侵略下已不合時宜。即可得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根據材料一“李鴻章發出了兩個著名的慨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高度概括了國家安全的空前嚴峻性”可得出,原因為列強侵略使國家安全形勢嚴峻,這促使晚清進行軍事改革。即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故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
(2)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第二年,左宗棠命劉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先收復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后攻克達坂城等地,挺進南疆。新疆各族人民紛紛拿起武器,主動配合清軍作戰,痛擊侵略者。即西北邊防: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材料三“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并派遣留學生出洋學習以充實海軍”“兩江總督左宗棠奏籌辦海口防務,創設漁團,精挑內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資征防”可得出,東南海防為: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派遣留學生,創設漁團,調整國防方略注重海防。
特點:根據材料二“洋務派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可得出,變革領域廣;根據材料“從 1874 年日本侵略臺灣引發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討論,到 1888 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清王朝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較短時間內就建立起大規模海軍,相較于傳統軍事發展進程,速度明顯加快。根據材料三提到 “清末朝廷決策圈也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的束縛,從決策西北與東南兩個戰略方向并重,到調整國防方略基本架構全力注重海防” ,表明晚清在海防建設過程中,逐漸摒棄傳統國防觀念,更加重視海防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故特點:變革領域廣;發展速度快,短時間建成大規模海軍;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束縛。
(3)作用:根據材料“特別是海防建設,代表了洋務運動期間軍事變革的最高成就”“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和所學知識可知,從積極和局限性等角度進行分析,說明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對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有作用。在陸軍火器化、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革新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推動了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但從晚清最終的結局看,雖有海防建設成效,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未阻擋列強侵略。故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推動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雖有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晚清軍事改革和海防建設,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原因:根據材料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東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統治者‘重陸輕海’‘弓馬定天下’的理念被徹底粉碎”,表明傳統軍事理念在列強侵略下已不合時宜。即可得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根據材料一“李鴻章發出了兩個著名的慨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高度概括了國家安全的空前嚴峻性”可得出,原因為列強侵略使國家安全形勢嚴峻,這促使晚清進行軍事改革。即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故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
(2)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第二年,左宗棠命劉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先收復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后攻克達坂城等地,挺進南疆。新疆各族人民紛紛拿起武器,主動配合清軍作戰,痛擊侵略者。即西北邊防: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材料三“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并派遣留學生出洋學習以充實海軍”“兩江總督左宗棠奏籌辦海口防務,創設漁團,精挑內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資征防”可得出,東南海防為: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派遣留學生,創設漁團,調整國防方略注重海防。
特點:根據材料二“洋務派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可得出,變革領域廣;根據材料“從 1874 年日本侵略臺灣引發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討論,到 1888 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清王朝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較短時間內就建立起大規模海軍,相較于傳統軍事發展進程,速度明顯加快。根據材料三提到 “清末朝廷決策圈也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的束縛,從決策西北與東南兩個戰略方向并重,到調整國防方略基本架構全力注重海防” ,表明晚清在海防建設過程中,逐漸摒棄傳統國防觀念,更加重視海防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故特點:變革領域廣;發展速度快,短時間建成大規模海軍;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束縛。
(3)作用:根據材料“特別是海防建設,代表了洋務運動期間軍事變革的最高成就”“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和所學知識可知,從積極和局限性等角度進行分析,說明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對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有作用。在陸軍火器化、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革新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推動了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但從晚清最終的結局看,雖有海防建設成效,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未阻擋列強侵略。故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推動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雖有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
28.(2025·翁源模擬)中國農作物種類的不斷豐富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圖片展示了我國發現的早期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材料二 下表是宋代及以前部分農作物傳入我國的信息。
名稱 葡萄、核桃、石榴等 菠菜 占城稻
原產地 歐洲、西亞等地 西亞 越南
傳入中國時間 西漢 唐代 北宋
材料三 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所屬流域,以及稻、粟人工栽培的歷史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葡萄、核桃和石榴傳入我國的歷史背景,并說明占城稻推廣種植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后被廣泛種植的原因,并歸納明清時期農業發展的表現。
【答案】(1)河姆渡遺址:長江流域。半坡遺址:黃河流域。
歷史意義:稻、粟的人工栽培,是我國原始農業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為中國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任答一點)
(2)歷史背景: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影響: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有利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加速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任答一點)
(3)原因:高產農作物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任答一點)
表現: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農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流域:要明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所屬的流域。根據所學知識,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種植水稻;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種植粟。歷史意義:結合所學可知,從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來看,人工栽培稻、粟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有利于人類定居生活;從對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質基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2)
歷史背景:結合材料二“傳入中國時間:西漢”以及所學知識,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就是葡萄、核桃和石榴傳入我國的歷史背景。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從農業生產方面,占城稻產量高、適應性強,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發展;從社會經濟方面,有利于人口增長和社會穩定,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等;
(3)
原因:根據材料三“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可知,高產農作物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表現:根據材料三“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可知,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農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
故答案為:(1) 河姆渡遺址:長江流域。半坡遺址:黃河流域。
歷史意義:稻、粟的人工栽培,是我國原始農業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為中國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任答一點)
(2) 歷史背景: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影響: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有利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加速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任答一點)
(3) 原因:高產農作物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任答一點)
表現: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農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
【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第一問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對兩處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的識記來分析其所屬的流域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回答;
(2)本題的第一問,考察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其歷史背景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其影響回答;
(3)本題考查概括歸納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歸納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流域:要明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所屬的流域。根據所學知識,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種植水稻;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種植粟。歷史意義:結合所學可知,從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來看,人工栽培稻、粟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有利于人類定居生活;從對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質基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2)歷史背景:結合材料二“傳入中國時間:西漢”以及所學知識,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就是葡萄、核桃和石榴傳入我國的歷史背景。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從農業生產方面,占城稻產量高、適應性強,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發展;從社會經濟方面,有利于人口增長和社會穩定,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等。
(3)原因:根據材料三“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可知,高產農作物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表現:根據材料三“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可知,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農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
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八)
一、選擇題
1.(2025·石棉模擬)《美國成俄烏沖突后最大贏家?》一文中提到:“全世界正面臨著俄烏沖突帶來的外溢影響。糧食危機引發中東和非洲部分地區政治不穩定和社會動蕩,全球通脹、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價格持續上漲,直接影響了全球經濟復蘇。”這表明(  )
A.發展中國家是戰爭的主要受害者
B.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十分必要
C.美國是俄烏沖突中的最大受益者
D.亞非拉國家須致力于反霸斗爭
2.(2025·石棉模擬)1932年美國出版了大量有關蘇聯的著作,下表所列書籍是其中的部分代表作。這些著作的出版反映出當時美國(  )
書名 作者
《蘇聯工人》 約瑟夫·弗里曼
《走向蘇維埃美國》 威廉·Z·福斯特
《新經濟秩序》 克比·佩奇
《俄國今日:我們從中能學到什么》 舍伍德·艾迪
A.放棄了與蘇聯的意識形態對立 B.經濟體制發生根本改變
C.知識界積極探索經濟發展道路 D.新政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3.(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的兩枚貨幣反映出,契丹和西夏都(  )
A.建立政權于我國東北 B.與南宋政府形成對峙
C.仿效中原的制度文化 D.與宋朝經濟形成隔絕
4.(2025七下·珠海期中)學者呂思勉認為“唐代天寶之亂,原因孔多,邊兵之重,要為其大者”。該學者認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現外重內輕局面 B.君主專制遭到嚴重削弱
C.藩鎮割據局面形成 D.地方完全脫離中央管控
5.(2021·廣東)如表可見(  )
人物 籍貫 活動
康有為 南海 1891年,開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孫中山 香山 1894年,建立興中會,傳播革命思想。
楊匏安 香山 1919年,在廣東《中華新報》發文,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
A.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
B.馬克思主義在廣東得到廣泛傳播
C.革命團體在廣東開始建立
D.近代廣東思想先驅走在時代前列
6.(2021·廣東)18世紀20年代,法國人皮埃爾對中國靠什么供養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結果發現訣竅在于給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適當季節播種,將谷物與其他作物間作。在他看來,“訣竅”是(  )
A.政治開明社會安定 B.中國農業精耕細作
C.政府大力扶持農業 D.中國人民勤勞勇敢
7.(2025九下·武都期中)《華陽國志 蜀志》中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一史料可用 于研究(  )
A.秦始皇時期開鑿的靈渠 B.秦國李冰修建的都江堰
C.大禹治理黃河水的事實 D.秦國在涇河修建鄭國集
8.(2025八下·三水期中)根據如圖所示餅狀圖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新中國(  )
A.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B.土地改革運動勝利完成
C.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D.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9.(2024八下·惠濟期末)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將《關于東北工廠遷移問題的意見》下發到東北局,10月初,東北南部地區以重工業為主的23家工廠正式向北遷移,一個月之內相關設備和人員全部到位。這一舉措是為了(  )
A.平衡地區差異 B.增強企業活力
C.應對朝鮮戰爭 D.恢復國民經濟
10.(2025七下·連平期中)唐朝出現的曲轅犁和筒車這兩種新型工具,它們運用于(  )
A.農業 B.工業 C.商業 D.交通
11.(2025八下·潮南期中)下面是20世紀50年代末的一幅宣傳畫。該圖反映出(  )
A.人民群眾急于改變經濟落后的狀況
B.新中國的經濟水平超越了英國
C.“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高昂的建設熱情
D.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完全建立
12.(2025八下·潮南期中)“您勇挑重擔奔赴窮縣蘭考。黃河故道,風沙彌漫·····(您)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找到了全縣治理的良策。您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材料中的“您”是(  )
A.王進喜 B.雷鋒 C.焦裕祿 D.劉少奇
13.(2025八下·龍崗月考)歷史課堂上,老師繪制了如下結構示意圖幫助學生學習。據此可知,“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的關系是 (  )
A.互為因果,繼承發展 B.相輔相成,目標一致
C.兩不相擾,獨立發展 D.相互矛盾,方向背離
14.(2025八下·龍崗月考)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掌全國政權的黨,擔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國家、新社會的重任,使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這表明新中國的成立 (  )
A.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B.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
C.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 D.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
15.(2025·桂林模擬)元朝初期,廣西劃歸湖廣行省,后于公元1363年置廣西行省,這是廣西設立為省的開始。由此判斷元朝對地方管理實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16.(2024·韶關模擬)人民音樂家曹火星創作了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隨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而唱響全中國,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之后毛澤東建議添加上“新”字,對這個“新”字的理解準確的是(  )
A.新的國家名稱 B.新的執政黨派
C.新的國家性質 D.新的發展階段
17.(2025九下·永定模擬)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頻繁殘酷的戰爭經常使工廠歇業、商店關門、農田拋荒。由此可知,軍閥割據混戰(  )
A.造成了人口銳減 B.危害了社會經濟
C.破壞了民主共和 D.改變了社會性質
18.(2025九下·永定模擬)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古代歷朝特別注重制度創新。下列關于中國古代制度創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夏朝開創世襲制,家天下變公天下
B.西周實行分封制,維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C.秦朝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D.漢文帝確立察舉制,選拔優秀人才
19.(2025九下·岳麓期中)中國首款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中程干線客機“中國商飛C919”在2023年5月28日,完成首次商業飛行。某同學對此進行探究性學習,收集到“中國商飛C919”主要部件供應商示意圖。此圖主要反映了(  )
A.區域集團化加強 B.多極化趨勢發展
C.文化多樣性交流 D.經濟全球化發展
20.(2025九下·岳麓期中)根據1777年《邦聯條例》建立的邦聯國會,名為國家領導機構,實際權力十分有限。對外,無力在外交折沖中保護美國利益;對內八則無法領導和協調13個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鄰為壑、不相往來。基于此,美國(  )
A.實行聯邦制 B.確立共和政體
C.廢除奴隸制 D.踐行分權制衡
21.(2025九下·岳麓期中)在古代雅典,遴選出的官員在上任之前要由“500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對其進行資格審查;官員(包括“500人議事會”成員)在卸任之時,還要經過述職檢查,這時如有公民就其任職行為提出指控,陪審法庭會依法進行審理。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  )
A.監督公共權力 B.鼓勵公民積極參政
C.維護官員合法權益 D.以陪審法庭為核心
22.(2025·郴州模擬)2025年3月“兩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兩會”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下圖所示兩次會議都反映了(  )
A.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B.國民經濟的恢復
C.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23.(2025·郴州模擬)陳旭麓認為:“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
A.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24.(2025·郴州模擬)下圖是《西漢初期中央力量與封國力量對比示意圖》,針對示意圖反映的問題漢武帝采取的對策是(  )
A.頒布推恩令 B.派軍隊鎮壓
C.實行鹽鐵官營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25.(2025·南山模擬)秦朝的鄉里政令傳播以官方傳播為主導,《岳麓書院秦簡》載“縣道丞、令史、鄉部嗇夫(即征發徭役),為布大書市門、離鄉市門(懸掛于墻壁),令黔首智(知道),毋巨罪。”這一布令的傳播方式(  )
A.滿足了秦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 B.解決了政令傳播中的缺陷
C.有利于政令在基層的傳播 D.意在構建穩固的多層社會秩序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九下·岳麓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689年,英國議會制訂的《權利法案》……被視為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的標志;1787年,美國制定的1787年憲法,規定了美國一整套國家體制……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
——摘編自馬嘯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對各種有困難的人和群體給予補助,同時國家還實行社會救濟制度,以保障每個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編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一的圖一中“皇帝”的權力特點。圖二中哪一機構是當時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 結合所學指出,圖二政治結構旨在維護哪個階級的利益
(2)材料二中英、法、美都采取了什么方式鞏固革命成果 如果將材料二拓展為三篇課文,歸納在一個單元,請你擬定這個單元主題。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與羅斯福新政之間的關系。結合以上材料與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西方政治制度演進的認識。
27.(2025·廣州模擬)“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東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統治者“重陸輕海”“弓馬定天下”的理念被徹底粉碎,晚清軍事變革真正啟動。面對當時險惡的形勢,李鴻章發出了兩個著名的慨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高度概括了國家安全的空前嚴峻性。此后,晚清國防和軍隊建設經過30年左下的發展,在陸軍火器化、建立近代海軍、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革新軍事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并在某些領域呈現出“徹底性、開拓性、先進性”等特點。特別是海防建設,代表了洋務運動期間軍事變革的最高成就。從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引發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討論,到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清王朝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
——摘編自舒健《晚清軍事變革的歷史思考》
材料二 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統治集團求強求富的自救運動。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
——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三 19世紀七八十年代,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并派遣留學生出洋學習以充實海軍。面對海防吃緊的形勢,“兩江總督左宗棠奏籌辦海口防務,創設漁團,精挑內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資征防”。清末朝廷決策圈也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的束縛,從決策西北與東南兩個戰略方向并重,到調整國防方略基本架構全力注重海防。
——摘編自方堃《晚清國防轉型與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等。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晚清軍事改革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在“西北邊防、東南海防”問題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晚清海防建設的特點。
(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海防建設的作用。
28.(2025·翁源模擬)中國農作物種類的不斷豐富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圖片展示了我國發現的早期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材料二 下表是宋代及以前部分農作物傳入我國的信息。
名稱 葡萄、核桃、石榴等 菠菜 占城稻
原產地 歐洲、西亞等地 西亞 越南
傳入中國時間 西漢 唐代 北宋
材料三 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所屬流域,以及稻、粟人工栽培的歷史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葡萄、核桃和石榴傳入我國的歷史背景,并說明占城稻推廣種植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后被廣泛種植的原因,并歸納明清時期農業發展的表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
2.【答案】C
【知識點】羅斯福新政
3.【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解析】【分析】從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圖片可以看出,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都采用圓形方孔樣式,這是仿效漢族制度文化的結果,選項C正確;
選項ABD不符合史實,故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的相關知識。
4.【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唐代天寶之亂,原因孔多,邊兵之重,要為其大者”可知,材料內容認為唐代天寶之亂出現的原因眾多,其中邊防之兵力量的壯大是主要原因,說明中央對邊疆軍務防務不得當,出現外重內輕局面,故A正確;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在不斷強化,排除B。
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節度使權力膨脹,藩鎮割據通常是指安史之亂后,邊防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的控制,排除C。
材料內容強調的是地方割據力量壯大,但不代表完全脫離中央管控,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安史之亂的原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5.【答案】D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
【解析】【分析】據題干材料“康有為 南海 1891年,開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孫中山 香山 1894年,建立興中會,傳播革命思想”“楊匏安 香山 1919年,在廣東《中華新報》發文,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并結合所學,康有為、孫中山、楊匏安都是廣東人,康有為是宣傳維新變法,是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孫中山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主張三民主義;楊匏安宣傳馬克思主義,這說明近代廣東思想先驅走在時代前列,D符合題意;
ABC理解片面,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的意義。
6.【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題干關鍵信息“訣竅在于給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適當季節播種,將谷物與其他作物間作”說明當時農業耕作有了新氣象,如施肥、深耕,間作,使得農業經濟得到了發展,因而在他看來,“訣竅”是中國農業精耕細作,B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B。
【點評】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點的了解,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7.【答案】B
【知識點】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秦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對后世影響深遠,B項正確;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
相傳,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大禹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他繼承了父親鯀的遺志,致力于治理洪水,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
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利專家鄭國主持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以都江堰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8.【答案】C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示“農業加入合作社96%,尚未加入4%”“手工業已完成92%,尚未完成8%”“資本主義工商業已完成99%,尚未進行1%”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示反映內容與三大改造有關。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正確;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排除A項;
土地改革運動與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無關,排除B項;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10.【答案】A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農業發展的一個顯著表現是,生產工具的發明,這一時期出現的新的生產工具有曲轅犁和筒車。左圖是用于耕作的曲轅犁,唐朝人民發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轅犁,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右圖是用于灌溉的筒車,隨水流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便于灌溉。A項正確;
曲轅犁用于耕地,筒車用于灌溉,都屬于農業生產工具。工業與這兩種工具的用途不符,排除A項;
曲轅犁用于耕地,筒車用于灌溉,都屬于農業生產工具。商業與這兩種工具的用途不符,排除B項;
曲轅犁用于耕地,筒車用于灌溉,都屬于農業生產工具。交通與這兩種工具的用途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時期新型農業工具的改進等知識。
11.【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漫畫“20世紀50年代末”可知,題干反映了當時經濟建設中出現了浮夸冒進的現象,1958年黨和政府發動“大躍進”運動,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造成浮夸風盛行,題干反映了“大躍進”運動的浮夸風現象,但是這也折射出黨和群眾急于改變經濟落后狀況、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愿望,A項符合題意;
B:“大躍進運動”中浮夸風盛行,不代表新中國的經濟水平超越了英國,B項不符合題意;
C:文革始于1966年,與題干“20世紀50年代末”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完全建立,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大躍進”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答案】C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您勇挑重擔奔赴窮縣蘭考……您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和結合所學可知,焦裕祿是1962年任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當時的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糧食產量降到歷史最低水平。為了摸清災情,改變蘭考面貌,焦裕祿以身作則,親自帶隊到災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為抗災防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C項符合題意;
A: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參加大慶油田大會戰,期間克服重重困難,打出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譽為“鐵人”,A項不符合題意;
B:解放軍好戰士雷鋒是解放軍好戰士,助人為樂的榜樣,B項不符合題意;
D:劉少奇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焦裕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答案】B
【知識點】工業化起步;第一個五年計劃;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公私合營
【解析】【分析】據題干“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主義改造”并結合所學可知,一化是主體,屬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三改是兩翼,是生產關系的變革,材料說明工業化是主體,三改造是兩翼,二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目標一致,缺一不可,故選B項。
一化與三改并舉,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同步進行,不存在因果繼承關系,排除A項。
一化與三改并舉,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同步進行,并非兩不相擾,獨立發展,排除C項。
一化與三改并舉,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同步進行,二者并非相互矛盾,方向背離,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思維導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
14.【答案】C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據題干“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掌全國政權的黨……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的成立,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共產黨成為執政黨,能夠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說明新中國的成立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故選C項。
材料強調了共產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擴大,排除A項。
材料強調了共產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沒有涉及新中國成立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排除B項。
材料強調了共產黨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富強,沒有提及新中國成立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的成立,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15.【答案】D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題干“元朝初期,廣西劃歸湖廣行省,后于公元1363年置廣西行省,這是廣西設立為省的開始”,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統一全國后,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開創了行省制度,設置了10個行省轄區,是我國古代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的變革,故選D項。
西周地方實行分封制,排除A項。
秦朝地方實行郡縣制,排除B項。
西漢設刺史監察制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相關史實。
16.【答案】C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因此,“新”最準確的理解是新的國家性質,C項正確;新的國家名稱僅是國家性質新生的表面現象,不是最準確的理解,排除A項;
新的執政黨派是指中國共產黨,但1921年中國共產黨就成立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新的發展階段是“新”的一個方面,但不是最根本的含義,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的認識。
17.【答案】B
【知識點】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軍閥割據混戰導致“工廠歇業、商店關門、農田拋荒”,這些現象直接反映了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因此,危害了社會經濟符合題意,B項正確;
題干未提及人口變化,無法直接得出“人口銳減”的結論,排除A項;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民主制度遭到破壞,但題干未涉及民主共和制度的相關內容,材料強調的是對經濟的影響,不是政治,排除C項;
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未因軍閥混戰而改變。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18.【答案】C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秦朝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效仿,C項正確;
夏朝開創世襲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排除A項;
西周實行分封制,維護了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不是地主階級,排除B項;
漢武帝確立察舉制,選拔優秀人才,不是漢文帝,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19.【答案】D
【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主要部件供應商示意圖”和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C919 客機的主要部件供應商來自中國、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表明在生產領域各國企業相互協作,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體現了經濟全球化下生產的國際化,D項正確;
區域集團化強調的是在特定區域內,一些國家通過建立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實現區域內的經濟聯合與合作,比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排除A項;
多極化趨勢發展主要是指國際政治格局中,多個政治力量中心崛起并相互制衡,例如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等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影響力的變化,排除B項;
文化多樣性交流側重于不同文化在藝術、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相互傳播、交流與融合,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0.【答案】A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根據1777年《邦聯條例》建立的邦聯國會,名為國家領導機構,實際權力十分有限。對外,無力在外交折沖中保護美國利益;對內八則無法領導和協調13個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鄰為壑、不相往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邦聯體制下,邦聯國會權力有限,無法有效管理國家,因此1787年召開制憲會議,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制,加強中央政府權力,A項正確;
共和政體主要涉及國家權力的組織形式,與解決邦聯體制問題無關,排除B項;
廢除奴隸制是在南北戰爭時期,與題干信息“根據1777年《邦聯條例》建立的邦聯國會,名為國家領導機構,實際權力十分有限”不符,排除C項;
踐行分權制衡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原則之一,但不是解決邦聯體制問題的直接措施,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美國1787年憲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答案】A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在古代雅典,遴選出的官員在上任之前要由‘500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對其進行資格審查;官員(包括‘500人議事會’成員)在卸任之時,還要經過述職檢查,這時如有公民就其任職行為提出指控,陪審法庭會依法進行審理”,可知雅典對官員上任前進行資格審查,卸任時進行述職檢查,若有指控則由陪審法庭審理,這一系列措施是對公共權力的監督,A項正確;
材料未體現鼓勵公民積極參政,題干內容反映的是雅典對官員上任前進行資格審查,卸任時進行述職檢查,若有指控則由陪審法庭審理,排除B項;
維護官員合法權益,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內容反映的是雅典對官員上任前進行資格審查,卸任時進行述職檢查,若有指控則由陪審法庭審理,排除C項;
雅典民主政治以公民大會為核心,鼓勵公民積極參政,題干內容反映的是雅典對官員上任前進行資格審查,卸任時進行述職檢查,若有指控則由陪審法庭審理,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注意對材料信息的分析與理解,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
22.【答案】C
【知識點】人民政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會議分別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均屬于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新中國政權的鞏固涉及建國初期的軍事、經濟舉措,與會議直接關聯較弱,不符合題意;
B.國民經濟的恢復,國民經濟的恢復對應1949年至1952年的經濟恢復工作,與會議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D.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指向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時間上在會議之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再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理解民主政治制度的含義。
23.【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據題干“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和所學知識可知,陳旭麓強調辛亥革命“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并稱其為“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這直接對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中國自秦朝至清朝的2132年帝制傳統被打破,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是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一,但材料未直接涉及思想領域的變化,不符合題意;
C.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屬于經濟層面的間接影響,材料未提及,不符合題意;
D.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更偏向后續新文化運動等事件,而材料聚焦于“帝制終結”這一具體成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句子,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生活驕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還企圖謀反。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派軍隊鎮壓 ,漢武帝在軍事上北擊匈奴,圖示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
C. 實行鹽鐵官營 ,漢武帝在經濟方面實行鹽鐵專賣,題干中顯示的是封國問題,沒有涉及經濟,不符合題意;
D.“罷黜百家、 尊崇儒術 ”,漢武帝在思想方面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控制,題干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這種現象的做法回答,這就需要學生理解推恩令的相關知識。
25.【答案】A
【知識點】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從題干描述來看,秦朝通過官方主導的方式,將政令廣泛地傳播到鄉里,確保百姓能夠知曉。這種方式確實是為了滿足當時社會治理的實際需求,確保政令能夠得到有效執行,A正確;
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這種方式解決了政令傳播中的哪些具體缺陷,排除B;
雖然題干描述的方式確實有助于政令在基層的傳播,但這更像是描述了一個現象或結果,而不是其背后的主要目的,排除C;
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這種方式是為了構建多層社會秩序,因此這一選項可能偏離了題干的核心意思,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基層治理,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26.【答案】(1)權力特點:至高無上(或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階級:奴隸主階級。
(2)方式:頒布法律。單元主題: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意思相近即可)。
(3)關系: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對羅斯福新政中社會福利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認識:中西方政治制度演進都受到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政治制度演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制度各有特點,都在不斷發展完善。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1)特點:在秦朝的政治建制中,從圖一可以看到,皇帝處于權力架構的頂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都由皇帝任命,地方上的郡縣官員也由中央政府委派,皇帝總攬全國的軍事、政治等大權,所以其權力特點是至高無上,獨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
機構及階級:據圖二雅典民主政治結構和所學知識可知,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參加,能在這里對城邦事務進行討論和表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其目的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保障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和剝削 。
(2)方式:據材料“英國議會制訂《權利法案》、美國制定 1787 年憲法、 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可知 ,這些國家都是通過頒布法律的形式,以法律條文來規范國家政治制度、權力分配等,從而鞏固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成果。
單元主題:據所學知識可知,英、法、美三國革命后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等都屬于資產階級代議制。這些國家通過不同方式建立和完善代議制民主,所以單元主題可以是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體現這一時期歐美國家政治制度的變革與演進。
(3)關系:據材料“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在社會福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推行以工代賑等。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羅斯福新政社會福利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擴展,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養老等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所以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對羅斯福新政中社會福利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
認識: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都受到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約。比如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與當時小農經濟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等因素相關;雅典民主政治則與希臘的城邦經濟、海洋文明等有關;政治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到雅典民主政治逐步發展,再到近代歐美國家資產階級代議制歷經多次革命和法律完善才確立,都體現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國家和地區政治制度差異明顯,如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與雅典民主制截然不同。而且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制度都在不斷調整改進,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點評】記憶雅典民主政治、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羅斯福新政、西方福利制度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1)特點:在秦朝的政治建制中,從圖一可以看到,皇帝處于權力架構的頂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都由皇帝任命,地方上的郡縣官員也由中央政府委派,皇帝總攬全國的軍事、政治等大權,所以其權力特點是至高無上,獨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
機構及階級:據圖二雅典民主政治結構和所學知識可知,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參加,能在這里對城邦事務進行討論和表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其目的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保障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和剝削 。
(2)方式:據材料“英國議會制訂《權利法案》、美國制定 1787 年憲法、 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可知 ,這些國家都是通過頒布法律的形式,以法律條文來規范國家政治制度、權力分配等,從而鞏固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成果。
單元主題:據所學知識可知,英、法、美三國革命后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等都屬于資產階級代議制。這些國家通過不同方式建立和完善代議制民主,所以單元主題可以是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體現這一時期歐美國家政治制度的變革與演進。
(3)關系:據材料“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在社會福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推行以工代賑等。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羅斯福新政社會福利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擴展,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養老等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所以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對羅斯福新政中社會福利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
認識: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都受到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約。比如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與當時小農經濟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等因素相關;雅典民主政治則與希臘的城邦經濟、海洋文明等有關;政治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到雅典民主政治逐步發展,再到近代歐美國家資產階級代議制歷經多次革命和法律完善才確立,都體現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國家和地區政治制度差異明顯,如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與雅典民主制截然不同。而且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制度都在不斷調整改進,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27.【答案】(1)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
(2)措施:西北邊防:左宗棠收復新疆;東南海防: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派遣留學生,創設漁團,調整國防方略注重海防。
特點:變革領域廣;發展速度快,短時間建成大規模海軍;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束縛。
(3)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推動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雖有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
【知識點】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東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統治者‘重陸輕海’‘弓馬定天下’的理念被徹底粉碎”,表明傳統軍事理念在列強侵略下已不合時宜。即可得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根據材料一“李鴻章發出了兩個著名的慨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高度概括了國家安全的空前嚴峻性”可得出,原因為列強侵略使國家安全形勢嚴峻,這促使晚清進行軍事改革。即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故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
(2)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第二年,左宗棠命劉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先收復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后攻克達坂城等地,挺進南疆。新疆各族人民紛紛拿起武器,主動配合清軍作戰,痛擊侵略者。即西北邊防: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材料三“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并派遣留學生出洋學習以充實海軍”“兩江總督左宗棠奏籌辦海口防務,創設漁團,精挑內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資征防”可得出,東南海防為: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派遣留學生,創設漁團,調整國防方略注重海防。
特點:根據材料二“洋務派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可得出,變革領域廣;根據材料“從 1874 年日本侵略臺灣引發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討論,到 1888 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清王朝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較短時間內就建立起大規模海軍,相較于傳統軍事發展進程,速度明顯加快。根據材料三提到 “清末朝廷決策圈也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的束縛,從決策西北與東南兩個戰略方向并重,到調整國防方略基本架構全力注重海防” ,表明晚清在海防建設過程中,逐漸摒棄傳統國防觀念,更加重視海防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故特點:變革領域廣;發展速度快,短時間建成大規模海軍;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束縛。
(3)作用:根據材料“特別是海防建設,代表了洋務運動期間軍事變革的最高成就”“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和所學知識可知,從積極和局限性等角度進行分析,說明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對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有作用。在陸軍火器化、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革新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推動了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但從晚清最終的結局看,雖有海防建設成效,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未阻擋列強侵略。故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推動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雖有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晚清軍事改革和海防建設,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原因:根據材料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東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統治者‘重陸輕海’‘弓馬定天下’的理念被徹底粉碎”,表明傳統軍事理念在列強侵略下已不合時宜。即可得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根據材料一“李鴻章發出了兩個著名的慨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高度概括了國家安全的空前嚴峻性”可得出,原因為列強侵略使國家安全形勢嚴峻,這促使晚清進行軍事改革。即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故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
(2)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第二年,左宗棠命劉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先收復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后攻克達坂城等地,挺進南疆。新疆各族人民紛紛拿起武器,主動配合清軍作戰,痛擊侵略者。即西北邊防: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材料三“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并派遣留學生出洋學習以充實海軍”“兩江總督左宗棠奏籌辦海口防務,創設漁團,精挑內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資征防”可得出,東南海防為: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派遣留學生,創設漁團,調整國防方略注重海防。
特點:根據材料二“洋務派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可得出,變革領域廣;根據材料“從 1874 年日本侵略臺灣引發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討論,到 1888 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清王朝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較短時間內就建立起大規模海軍,相較于傳統軍事發展進程,速度明顯加快。根據材料三提到 “清末朝廷決策圈也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的束縛,從決策西北與東南兩個戰略方向并重,到調整國防方略基本架構全力注重海防” ,表明晚清在海防建設過程中,逐漸摒棄傳統國防觀念,更加重視海防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故特點:變革領域廣;發展速度快,短時間建成大規模海軍;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束縛。
(3)作用:根據材料“特別是海防建設,代表了洋務運動期間軍事變革的最高成就”“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和所學知識可知,從積極和局限性等角度進行分析,說明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對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有作用。在陸軍火器化、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革新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推動了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但從晚清最終的結局看,雖有海防建設成效,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未阻擋列強侵略。故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推動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雖有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
28.【答案】(1)河姆渡遺址:長江流域。半坡遺址:黃河流域。
歷史意義:稻、粟的人工栽培,是我國原始農業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為中國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任答一點)
(2)歷史背景: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影響: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有利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加速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任答一點)
(3)原因:高產農作物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任答一點)
表現: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農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流域:要明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所屬的流域。根據所學知識,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種植水稻;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種植粟。歷史意義:結合所學可知,從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來看,人工栽培稻、粟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有利于人類定居生活;從對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質基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2)
歷史背景:結合材料二“傳入中國時間:西漢”以及所學知識,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就是葡萄、核桃和石榴傳入我國的歷史背景。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從農業生產方面,占城稻產量高、適應性強,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發展;從社會經濟方面,有利于人口增長和社會穩定,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等;
(3)
原因:根據材料三“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可知,高產農作物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表現:根據材料三“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可知,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農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
故答案為:(1) 河姆渡遺址:長江流域。半坡遺址:黃河流域。
歷史意義:稻、粟的人工栽培,是我國原始農業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為中國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任答一點)
(2) 歷史背景: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影響: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有利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加速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任答一點)
(3) 原因:高產農作物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任答一點)
表現: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農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
【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第一問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對兩處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的識記來分析其所屬的流域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回答;
(2)本題的第一問,考察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其歷史背景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其影響回答;
(3)本題考查概括歸納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歸納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流域:要明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所屬的流域。根據所學知識,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種植水稻;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種植粟。歷史意義:結合所學可知,從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來看,人工栽培稻、粟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有利于人類定居生活;從對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質基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2)歷史背景:結合材料二“傳入中國時間:西漢”以及所學知識,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就是葡萄、核桃和石榴傳入我國的歷史背景。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從農業生產方面,占城稻產量高、適應性強,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發展;從社會經濟方面,有利于人口增長和社會穩定,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等。
(3)原因:根據材料三“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可知,高產農作物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表現:根據材料三“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自海外傳入中國”可知,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農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乡县| 安义县| 天等县| 临武县| 吴忠市| 抚松县| 雷州市| 石河子市| 汝州市| 岐山县| 桓台县| 福鼎市| 华池县| 浪卡子县| 永安市| 潮安县| 潞西市| 班玛县| 鄂温| 德昌县| 柘荣县| 阜新| 衡阳市| 饶平县| 砀山县| 彭阳县| 馆陶县| 盐亭县| 卓资县| 龙游县| 珠海市| 雷波县| 马龙县| 邹平县| 兴隆县| 华蓥市| 三明市| 洛南县| 慈利县| 德惠市|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