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七)一、選擇題1.(2025·深圳模擬) 《北齊校書圖》描繪了一位持書卷的文士,坐于胡床之上,正展卷斟酌字句,認真校刊修改,該圖適于研究魏晉時期( )A.戰亂之下的經濟交流 B.文筆韻律的清新優美C.民族隔閡的土崩瓦解 D.生活習慣的民族交融【答案】D【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據題干“《北齊校書圖》描繪了一位持書卷的文士,坐于胡床之上……”,結合所學可知,“胡床”是來自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坐具,反映了北齊時期,胡漢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故選D項。材料描繪的是北齊文士校書,與經濟交流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材料描繪的是北齊文士校書,得不出文筆韻律的清新優美,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魏晉時期民族交融,民族隔閡土崩瓦解不合史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魏晉民族交融。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魏晉民族交融的相關史實。2.(2025·高州模擬)斯大林一再強調,蘇聯不能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他依靠農民“貢稅”來積累資金。因此蘇聯實行(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優先發展重工業 D.農業集體化【答案】C【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斯大林采取了依靠農民 “貢稅” 的方式,通過農業集體化等手段,將農業生產的一部分剩余產品轉化為工業發展的資金。這一政策符合當時蘇聯的國情和發展需求,是蘇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舉措,C符合題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實行的特殊政策,實施于斯大林執政之前,排除A;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 1921 年實施的政策,排除B;題干強調的是蘇聯不走 “通常的” 工業化道路,依靠農民 “貢稅” 積累資金來發展工業,重點在于工業化道路的選擇,而不是具體的農業政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5·高州模擬)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這使得莊園中的農民逐漸失去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奴)繳納遷徙稅和購買勞役豁免權后,可以自由選擇職業。這些狀況( )A.致使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 B.減弱了王權對社會的控制C.推動了西歐莊園制度的解體 D.使得城市社會結構單一化【答案】C【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中世紀晚期,城市發展,吸引農民務工,從而使農民喪失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而農民獲得了自由遷徙和擇業的自由,加速了莊園制的瓦解,C符合題意;材料現象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并未取代自然經濟,排除A;材料不涉及王權問題,且中世紀晚期王權加強,排除B;材料現象有利于城市社會結構多元化,不是單一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5·臨洮模擬)七年級某班同學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搜集到下列資料。據此判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A.開放的對外交往 B.治國思想的演變C.強化的中央集權 D.社會經濟的發展【答案】D【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大運河的開通5.(2025·湘潭模擬)1933年至1934年,聯邦政府提供了價值2億美元資金,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1935年,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提供了價值4億美元的資金,進一步推動了公路建設。這些措施( )A.提供了就業機會 B.保護了自然環境C.根除了社會矛盾 D.穩定了產品價格【答案】A【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據材料“1933年至1934年……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和所學知識可知,在1933-1934年以及1935年,美國聯邦政府大力投入資金進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時美國處于經濟大危機之后,大量工人失業。通過這些工程的開展,眾多失業人員得以重新獲得工作崗位,有了收入來源,所以說這些措施提供了就業機會,這是羅斯福新政 “以工代賑”政策的典型實踐,既改善了基礎設施,又緩解了就業壓力,A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資金投入,未提及與保護自然環境相關內容,排除B;羅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無法根除社會矛盾,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排除C;穩定產品價格主要是通過調整農業和工業生產等措施實現的,如農業減耕減產、工業制定公平競爭法規等,與公路建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5·湘潭模擬)“《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材料中的“《民法典》”指的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在位期間,對內為了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D符合題意;《漢謨拉比法典》 是兩河流域巴比倫王國的法典,不符合題意,排除A;《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國的法典,與法國大革命無關,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5·湘潭模擬)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百姓丁一改以往消極狀態,開始努力開墾荒地,致力于提高糧食產量。據此推斷,令他改變的法令很可能出自( )A.李悝變法 B.商鞅變法 C.光武中興 D.王安石變法【答案】B【知識點】商鞅變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和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故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很可能出自商鞅變法,B符合題意;李悝變法是在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排除A;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光武帝時,排除C;王安石變法發生在北宋宋神宗時,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18世紀60年代后,人力逐漸被機器取代,英國實現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的飛躍。為實現“飛躍”提供主要動力來源的是( )A.蒸汽機 B.內燃機 C.電動機 D.原子能【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9.(2025·碧江模擬)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路·庫格曼的信中寫道:“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國家的斗爭,由于巴黎人民的斗爭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不管這件事情的直接結果怎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新起點畢竟是已經取得了。”這里的“新階段”是指( )A.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B.無產階級合法斗爭階段C.無產階級暴力斗爭階段 D.無產階級奪權并建立政權階段【答案】D【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871年4月17日”“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國家的斗爭,由于巴黎人民的斗爭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和所學可知,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經過斗爭,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材料中“新階段”是指無產階級奪權并建立政權階段,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應該是從十月革命開始,排除A項;巴黎公社是工人階級,通過暴力方式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不是合法斗爭,排除B項;無產階級在這之前就已經進行了罷工斗爭和搗毀機器的斗爭,就出現了暴力斗爭的表現,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巴黎公社的相關史實。10.(2025·碧江模擬)1931年秋,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均將《東北地理教本》作為通用教材。該教材雖以東北地理為題,但著重談東北歷史與當時社會狀況的關系。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凡爾賽條約》簽訂 B.《九國公約》簽訂C.九一八事變的爆發 D.盧溝橋事變的爆發【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931年”和關鍵信息“東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局部侵華戰爭的開始,所以才會出現材料中的現象。故選C項。《凡爾賽條約》簽訂是在1919年;排除A項。《九國公約》簽訂的時間是1922年;排除B項。盧溝橋事變的爆發的時間是1937年,排除人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九一八事變,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史實。11.(2025·江油模擬)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世界歷史的觀點看,美國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材料中“不同類型的國家”指的( )A.君主立憲制國家 B.君主專制國家C.聯邦制共和國 D.總統專制國家【答案】C【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12.(2025·江油模擬)菲律賓有一塊雙面碑,正面文字記載:“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他們的首領”是( )A.哥倫布 B.麥哲倫 C.迪亞士 D.達 伽馬【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13.(2025·涼州模擬)1945年,聯合國共有51個創始國,多為歐美國家;至1960年,增至100個會員國,其中多數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這一變化主要由于A.戰后英國國際地位衰落 B.美蘇兩極格局瓦解C.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 D.多極化趨勢的加強【答案】C【知識點】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14.(2025·廣元模擬)某劇組準備拍攝《夢回大唐》大型紀錄片,下列哪一場景不可能在片中出現( )A.唐太宗和李靖商討如何攻打漠北匈奴B.武則天在殿上與群臣商討設置北庭都護府C.洛陽人張甲使用新型耕作工具曲轅犁在犁地D.一個叫鑒真的和尚帶著弟子東渡日本講授佛經【答案】A【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根據“大唐”“不可能”等信息及所學可知,隋唐時期北部面臨的主要威脅是突厥,秦漢時期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匈奴,因此A項是不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的,A項符合題意;北庭都護府是武則天設置的,是唐朝為加強西域管理而設置的軍政機構,可能出現在材料中,不符合題意,排除B;曲轅犁出現在唐朝,標志著古代步犁技術成熟,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不符合題意,排除C;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促進了中日的文化交流,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5·廣元模擬)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① 設置西域都護 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② 設置澎湖巡檢司 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③ 設置駐藏大臣 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④ 設置伊犁將軍 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西北邊疆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為加強對新疆地區(西北地區重要部分)的管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于 1762 年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D符合題意;西域都護是西漢在今新疆地區設置的機構,加強了中央對西域(今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 )的管轄,排除A;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置,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標志著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府,而不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排除B;駐藏大臣是清朝設置,主要職責是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并非管轄澎湖和琉球,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對西北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古代對西北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5·茂南模擬)“同志,您知道斯大林格勒在哪兒嗎?我在地圖上找不到它了。”“沒有了,再也沒有了,我們失敗了,白匪和資本家再一次騎到了我們的頭上,如果你要追隨那顆紅星,去東方吧,穿越第聶伯河,翻越烏拉爾山脈,西伯利亞平原的盡頭,那里還燃燒著星星之火。”“我們保衛了莫斯科,卻沒有保住蘇聯。”材料描述的是( )A.德國入侵蘇聯戰敗 B.蘇聯解體冷戰結束C.美蘇全面冷戰對峙 D.東歐改革社會劇變【答案】B【知識點】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7.(2025·茂南模擬)英國學者安德魯·波特說:“當英國人從陶醉中驚醒,猛然看見帝國上空的夕陽時,新的太陽已經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陸上升起。那將是世界大國命運的又一次興衰消長。”引起“又一次興衰消長”的主要原因是( )A.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B.經濟危機加劇資本主義國家爭奪資源C.英國“日不落帝國”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D.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劇各國發展不平衡【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18.(2025·臨洮模擬)“奔赴星辰大海,叩問寰宇蒼穹”是中華民族昂揚的“飛天夢”。從下面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 )A.中國的宇宙觀古今一脈相承 B.中國航天從多領域進行探索C.唯有新科技才能助力中國夢 D.國際合作推動中國航天發展【答案】B【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19.(2025·涼州模擬)彼得一世推行剃須易服、學習西方禮儀,但農奴被排除在“文明化”進程之外,法律明確規定,貴族不得與農奴同桌用餐,違者受罰。這意在強調彼得一世改革( )A.開啟俄國近代化 B.主張向學習西方C.實現了富國強兵 D.強化俄國農奴制【答案】D【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但農奴被排除在‘文明化’進程之外,法律明確規定,貴族不得與農奴同桌用餐,違者受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彼得一世的改革雖然學習西方禮儀和習俗,但將農奴排除在外,并通過法律強化貴族與農奴之間的等級差異。這表明改革不僅沒有削弱農奴制,反而通過制度化的方式進一步鞏固了農奴制的社會結構,D項正確;開啟俄國近代化與彼得一世改革相符,但與題干強調的強化農奴制不符,排除A項;主張向學習西方與彼得一世改革相符,但與題干強調的強化農奴制不符,排除B項;實現了富國強兵與彼得一世改革相符,但與題干強調的強化農奴制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彼得一世改革的相關史實。20.(2025·湘潭模擬)許多古代希臘的經典著作是通過阿拉伯人的翻譯介紹,才又重新回到歐洲。中國和印度的許多發明和知識,也是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各國。這反映了阿拉伯人( )A.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B.形成獨具特色的文明C.壟斷了世界文化交流 D.創造了歐洲近代文明【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將古代希臘的經典著作翻譯保存并傳播到歐洲,還把中國和印度的發明與知識傳到歐洲。同時,也把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和伊斯蘭教傳播到中國等東方國家。他們往來于亞、歐、非三大洲之間,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A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人在傳播其他地區文化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其自身文明的獨特性,排除B;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但并沒有壟斷世界文化交流,排除C;阿拉伯人對歐洲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但不能說創造了歐洲近代文明,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2025·湘潭模擬)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內容多樣,主題涵蓋了愛情、時間、死亡、自然等人類都關心的話題,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他的詩歌體現了( )A.人文主義精神 B.革命主義情懷C.神權至上崇拜 D.社會主義思潮【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材料“主題涵蓋了愛情、時間、死亡、自然等人類都關心的話題,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和所學知識可知,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關注人的情感、生活和命運等。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圍繞愛情、人類情感等人類自身相關話題展開,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A符合題意;革命主義情懷側重于對社會變革、革命斗爭等方面的宣揚和追求,在莎士比亞的詩歌中未體現這種為革命而奮斗等相關內容,排除B;神權至上崇拜強調神的權威至高無上,而莎士比亞的作品更關注人本身,與神權至上觀念相悖,排除C;社會主義思潮產生于 19 世紀,強調社會公平、集體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等,與莎士比亞所處時代及作品主題不相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藝復興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他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以維護聯邦統一為最高目標,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巨大障礙。”材料中的“他”是( )A.喬治·華盛頓 B.約翰·亞當斯C.托馬斯·杰斐遜 D.亞伯拉罕·林肯【答案】D【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23.(2025·碧江模擬)“大家眼巴巴在企望著巴黎和會能夠給我們一個“公理戰勝”,那曉得奢望的結果是失望。’原來過高的期望,使這種失望帶來的痛苦格外強烈。”這種痛苦帶來的憤怒激發了( )A.保路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工人運動【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據材料“大家眼巴巴在企望著巴黎和會能夠給我們一個“公理戰勝”,那曉得奢望的結果是失望。’原來過高的期望,使這種失望帶來的痛苦格外強烈。”并結合所學可知,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C正確;保路運動是1911年,與巴黎和會無關,A錯誤,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其直接原因是袁世凱尊孔復古,故B錯誤,排除B項。工人運動的興起是1921年共產黨成立,D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五四運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4.(2025·碧江模擬)“堯有九子,不以其子為后,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后。”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答案】A【知識點】大禹治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堯有九子,不以其子為后,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段話的意思是堯有子九人,但見舜比較賢德,想讓舜繼承位子;后來舜向上天推薦與禹,這種民主推舉部落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A項正確;世襲制是指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是按照血緣關系進行權力的交割,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分封制是國家的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選拔首領的制度,排除C項;材料和經濟制度井田制無關,井田制是西周的經濟制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禪讓制,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5.(2025·涼州模擬)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日本通過開發半導體技術、采用新技術和自動化生產線,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全球相關領域取得領先地位。這表明日本經濟迅猛增長主要得益于( )A.科技的創新與應用 B.恰當的經濟政策C.穩定的國內環境 D.國際間合作的加強【答案】A【知識點】戰后日本的崛起二、材料分析題26.(2025八下·祁陽期中)理論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思想的傳播】材料一:如表所示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自鄒容《革命軍》 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思想的實踐】材料二:人物資料卡1:A ____ ,湖南長沙人。 主要事跡: (1)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 (2)領導黃花崗起義 人物資料卡2:B ____ ,出生于江蘇淮安。 主要事跡:(1)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2)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新思想的發展】材料三: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摘自《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8﹣1930年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摘編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高中歷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回答,鄒容發表《革命軍》的背景是什么?李大釗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旨在宣傳哪一救國思想?(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的A、B兩位歷史人物是誰?他們各自代表近代哪一階級的救國探索?(3)根據材料三指出,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認識。【答案】(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工農武裝割據;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因此背景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根據材料一“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先驅,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研究社會主義思潮。1918年,他接連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李大釗盛贊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熱烈歡呼“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2)根據材料二“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領導黃花崗起義”并結合所學可知,華興會是由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留日學生在長沙組織成立,黃興任會長,是長江中游地區的一個重要革命團體;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后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因此A是黃興,代表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根據材料二“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并結合所學可知,“黃埔軍校”中,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革命軍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因此B是周恩來,代表無產階級的救國探索。(3)根據材料三“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可知,孫中山對新思想的發展創新體現在主張平等的民權;根據材料三“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可知,毛澤東對新思想的發展創新體現在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根據材料一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材料二中理論實踐以及材料三中的新思想的發展并綜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故答案為:(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27.(2025九下·岳麓期中)二十世紀以來,經歷戰爭摧殘與洗禮的世界,逐漸轉向到和平與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陷入一派殘破,其境況更甚于一戰之后。戰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地區,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即使在當地最嚴重的經濟破壞得到初步修復之后,痛苦和憂慮仍不能休止,歐洲已不再有能力為其所需的進口做出支付。海外各國已經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工業,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歐洲的工業產品,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摘編自《現代世界史》材料三 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反對冷戰,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從這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摘編自部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1)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什么局面?導致漫畫《五頭怪獸》披露的德國處境如此悲慘的原因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指出當時歐洲發展面臨的問題。二戰后至20世紀六十年代,歐洲是如何處理與美國的關系的?請舉一例史實說明。二戰后初期,中國哪一事件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3)材料三所述會議上,中國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結合20世紀以來的國際關系,你認為當今各國應該如何推動世界走向持續的和平與發展?【答案】(1)局面: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原因:《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敗德國的利益。(2)問題:二戰后,經濟體系崩潰;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史實: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事件:抗美援朝戰爭。(3)方針:“求同存異”方針。做法: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美國的冷戰政策;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局面:根據材料一圖示“英(核心)法俄、德(核心)意奧”并結合所學一戰前形成的軍事集團可知,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原因:根據材料一漫畫“漫畫《五頭怪獸》(這是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中“五頭怪獸”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并結合所學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可知,《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敗德國的利益。(2)問題:根據材料二“戰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地區,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可知問題是二戰后,經濟體系崩潰;根據材料二“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可知問題是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史實:結合所學馬歇爾計劃或歐共體的建立的內容可知,歐洲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事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戰爭可知,二戰后初期,抗美援朝戰爭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3)方針:根據材料三“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并結合所學萬隆會議的知識可知,該會議是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做法:根據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和國際格局的演變,我們應該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點評】本題考查兩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求同存異”方針,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局面:根據材料一圖示“英(核心)法俄、德(核心)意奧”并結合所學一戰前形成的軍事集團可知,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原因:根據材料一漫畫“漫畫《五頭怪獸》(這是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中“五頭怪獸”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并結合所學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可知,《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敗德國的利益。(2)問題:根據材料二“戰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地區,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可知問題是二戰后,經濟體系崩潰;根據材料二“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可知問題是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史實:結合所學馬歇爾計劃或歐共體的建立的內容可知,歐洲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事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戰爭可知,二戰后初期,抗美援朝戰爭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3)方針:根據材料三“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并結合所學萬隆會議的知識可知,該會議是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做法:根據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和國際格局的演變,我們應該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28.(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美國是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只不過,美國革命的結果是要分家的一方打贏了,具有巨大的革命鼓舞作用。——摘編自《列寧全集(第29卷)》材料二 下圖反映的是1913—1938年美國失業率情況。材料三 從二戰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確可稱為霸主。然而,看似鞏固的美國霸權地位并未能夠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談論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轉到“美國的衰落”。——摘編自呂薇洲《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革命”的性質。(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1929—1933年失業率激增以及1933年后失業率逐漸下降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2)激增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因此美國失業率逐漸下降。(3)變化:由美國占霸主地位到形成美國、歐盟、日本三強并立的局面。原因:二戰后國際格局(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發展;西歐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實力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等等。【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羅斯福新政;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解析】【分析】(1)性質:從材料一“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可知,這是北美殖民地為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進行的斗爭,具有民族解放運動性質;又提到“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結合所學,美國革命旨在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所以還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2)激增原因:結合所學知識,1929年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其害。經濟危機使得企業大量倒閉,工廠停工,生產萎縮,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失業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經濟恢復,企業恢復生產增加勞動力需求,使得失業率逐漸下降;(3)變化:從材料三“從二戰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勢地位并未能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轉到‘美國的衰落’”可知,二戰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但后來隨著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經濟優勢地位逐漸被削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逐漸向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方向發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推行對外戰爭和擴張政策,消耗大量資源;國內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日本和西歐國家積極進行經濟改革,調整政策;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發展科技和教育,經濟快速發展,縮小與美國經濟差距;故答案為:(1) 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2)激增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因此美國失業率逐漸下降。(3) 變化:由美國占霸主地位到形成美國、歐盟、日本三強并立的局面。原因:二戰后國際格局(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發展;西歐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實力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等等。【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句子,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美國獨立戰爭,再結合對美國獨立戰爭性質的理解識記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看出發生的變化,再結合其中的時間,分析理解這一時間段發生的事件導致出現這種現象回答;(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原因回答,注意從多方面思考。(1)性質:從材料一“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可知,這是北美殖民地為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進行的斗爭,具有民族解放運動性質;又提到“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結合所學,美國革命旨在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所以還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2)激增原因:結合所學知識,1929年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其害。經濟危機使得企業大量倒閉,工廠停工,生產萎縮,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失業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經濟恢復,企業恢復生產增加勞動力需求,使得失業率逐漸下降。(3)變化:從材料三“從二戰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勢地位并未能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轉到‘美國的衰落’”可知,二戰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但后來隨著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經濟優勢地位逐漸被削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逐漸向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方向發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推行對外戰爭和擴張政策,消耗大量資源;國內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日本和西歐國家積極進行經濟改革,調整政策;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發展科技和教育,經濟快速發展,縮小與美國經濟差距。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七)一、選擇題1.(2025·深圳模擬) 《北齊校書圖》描繪了一位持書卷的文士,坐于胡床之上,正展卷斟酌字句,認真校刊修改,該圖適于研究魏晉時期( )A.戰亂之下的經濟交流 B.文筆韻律的清新優美C.民族隔閡的土崩瓦解 D.生活習慣的民族交融2.(2025·高州模擬)斯大林一再強調,蘇聯不能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他依靠農民“貢稅”來積累資金。因此蘇聯實行(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優先發展重工業 D.農業集體化3.(2025·高州模擬)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這使得莊園中的農民逐漸失去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奴)繳納遷徙稅和購買勞役豁免權后,可以自由選擇職業。這些狀況( )A.致使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 B.減弱了王權對社會的控制C.推動了西歐莊園制度的解體 D.使得城市社會結構單一化4.(2025·臨洮模擬)七年級某班同學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搜集到下列資料。據此判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A.開放的對外交往 B.治國思想的演變C.強化的中央集權 D.社會經濟的發展5.(2025·湘潭模擬)1933年至1934年,聯邦政府提供了價值2億美元資金,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1935年,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提供了價值4億美元的資金,進一步推動了公路建設。這些措施( )A.提供了就業機會 B.保護了自然環境C.根除了社會矛盾 D.穩定了產品價格6.(2025·湘潭模擬)“《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材料中的“《民法典》”指的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7.(2025·湘潭模擬)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百姓丁一改以往消極狀態,開始努力開墾荒地,致力于提高糧食產量。據此推斷,令他改變的法令很可能出自( )A.李悝變法 B.商鞅變法 C.光武中興 D.王安石變法8.(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18世紀60年代后,人力逐漸被機器取代,英國實現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的飛躍。為實現“飛躍”提供主要動力來源的是( )A.蒸汽機 B.內燃機 C.電動機 D.原子能9.(2025·碧江模擬)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路·庫格曼的信中寫道:“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國家的斗爭,由于巴黎人民的斗爭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不管這件事情的直接結果怎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新起點畢竟是已經取得了。”這里的“新階段”是指( )A.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B.無產階級合法斗爭階段C.無產階級暴力斗爭階段 D.無產階級奪權并建立政權階段10.(2025·碧江模擬)1931年秋,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均將《東北地理教本》作為通用教材。該教材雖以東北地理為題,但著重談東北歷史與當時社會狀況的關系。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凡爾賽條約》簽訂 B.《九國公約》簽訂C.九一八事變的爆發 D.盧溝橋事變的爆發11.(2025·江油模擬)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世界歷史的觀點看,美國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材料中“不同類型的國家”指的( )A.君主立憲制國家 B.君主專制國家C.聯邦制共和國 D.總統專制國家12.(2025·江油模擬)菲律賓有一塊雙面碑,正面文字記載:“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他們的首領”是( )A.哥倫布 B.麥哲倫 C.迪亞士 D.達 伽馬13.(2025·涼州模擬)1945年,聯合國共有51個創始國,多為歐美國家;至1960年,增至100個會員國,其中多數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這一變化主要由于A.戰后英國國際地位衰落 B.美蘇兩極格局瓦解C.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 D.多極化趨勢的加強14.(2025·廣元模擬)某劇組準備拍攝《夢回大唐》大型紀錄片,下列哪一場景不可能在片中出現( )A.唐太宗和李靖商討如何攻打漠北匈奴B.武則天在殿上與群臣商討設置北庭都護府C.洛陽人張甲使用新型耕作工具曲轅犁在犁地D.一個叫鑒真的和尚帶著弟子東渡日本講授佛經15.(2025·廣元模擬)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① 設置西域都護 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② 設置澎湖巡檢司 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③ 設置駐藏大臣 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④ 設置伊犁將軍 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A.① B.② C.③ D.④16.(2025·茂南模擬)“同志,您知道斯大林格勒在哪兒嗎?我在地圖上找不到它了。”“沒有了,再也沒有了,我們失敗了,白匪和資本家再一次騎到了我們的頭上,如果你要追隨那顆紅星,去東方吧,穿越第聶伯河,翻越烏拉爾山脈,西伯利亞平原的盡頭,那里還燃燒著星星之火。”“我們保衛了莫斯科,卻沒有保住蘇聯。”材料描述的是( )A.德國入侵蘇聯戰敗 B.蘇聯解體冷戰結束C.美蘇全面冷戰對峙 D.東歐改革社會劇變17.(2025·茂南模擬)英國學者安德魯·波特說:“當英國人從陶醉中驚醒,猛然看見帝國上空的夕陽時,新的太陽已經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陸上升起。那將是世界大國命運的又一次興衰消長。”引起“又一次興衰消長”的主要原因是( )A.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B.經濟危機加劇資本主義國家爭奪資源C.英國“日不落帝國”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D.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劇各國發展不平衡18.(2025·臨洮模擬)“奔赴星辰大海,叩問寰宇蒼穹”是中華民族昂揚的“飛天夢”。從下面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 )A.中國的宇宙觀古今一脈相承 B.中國航天從多領域進行探索C.唯有新科技才能助力中國夢 D.國際合作推動中國航天發展19.(2025·涼州模擬)彼得一世推行剃須易服、學習西方禮儀,但農奴被排除在“文明化”進程之外,法律明確規定,貴族不得與農奴同桌用餐,違者受罰。這意在強調彼得一世改革( )A.開啟俄國近代化 B.主張向學習西方C.實現了富國強兵 D.強化俄國農奴制20.(2025·湘潭模擬)許多古代希臘的經典著作是通過阿拉伯人的翻譯介紹,才又重新回到歐洲。中國和印度的許多發明和知識,也是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各國。這反映了阿拉伯人( )A.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B.形成獨具特色的文明C.壟斷了世界文化交流 D.創造了歐洲近代文明21.(2025·湘潭模擬)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內容多樣,主題涵蓋了愛情、時間、死亡、自然等人類都關心的話題,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他的詩歌體現了( )A.人文主義精神 B.革命主義情懷C.神權至上崇拜 D.社會主義思潮22.(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他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以維護聯邦統一為最高目標,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巨大障礙。”材料中的“他”是( )A.喬治·華盛頓 B.約翰·亞當斯C.托馬斯·杰斐遜 D.亞伯拉罕·林肯23.(2025·碧江模擬)“大家眼巴巴在企望著巴黎和會能夠給我們一個“公理戰勝”,那曉得奢望的結果是失望。’原來過高的期望,使這種失望帶來的痛苦格外強烈。”這種痛苦帶來的憤怒激發了( )A.保路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工人運動24.(2025·碧江模擬)“堯有九子,不以其子為后,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后。”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25.(2025·涼州模擬)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日本通過開發半導體技術、采用新技術和自動化生產線,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全球相關領域取得領先地位。這表明日本經濟迅猛增長主要得益于( )A.科技的創新與應用 B.恰當的經濟政策C.穩定的國內環境 D.國際間合作的加強二、材料分析題26.(2025八下·祁陽期中)理論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思想的傳播】材料一:如表所示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自鄒容《革命軍》 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思想的實踐】材料二:人物資料卡1:A ____ ,湖南長沙人。 主要事跡: (1)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 (2)領導黃花崗起義 人物資料卡2:B ____ ,出生于江蘇淮安。 主要事跡:(1)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2)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新思想的發展】材料三: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摘自《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8﹣1930年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摘編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高中歷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回答,鄒容發表《革命軍》的背景是什么?李大釗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旨在宣傳哪一救國思想?(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的A、B兩位歷史人物是誰?他們各自代表近代哪一階級的救國探索?(3)根據材料三指出,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認識。27.(2025九下·岳麓期中)二十世紀以來,經歷戰爭摧殘與洗禮的世界,逐漸轉向到和平與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陷入一派殘破,其境況更甚于一戰之后。戰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地區,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即使在當地最嚴重的經濟破壞得到初步修復之后,痛苦和憂慮仍不能休止,歐洲已不再有能力為其所需的進口做出支付。海外各國已經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工業,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歐洲的工業產品,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摘編自《現代世界史》材料三 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反對冷戰,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從這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摘編自部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1)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什么局面?導致漫畫《五頭怪獸》披露的德國處境如此悲慘的原因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指出當時歐洲發展面臨的問題。二戰后至20世紀六十年代,歐洲是如何處理與美國的關系的?請舉一例史實說明。二戰后初期,中國哪一事件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3)材料三所述會議上,中國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結合20世紀以來的國際關系,你認為當今各國應該如何推動世界走向持續的和平與發展?28.(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美國是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只不過,美國革命的結果是要分家的一方打贏了,具有巨大的革命鼓舞作用。——摘編自《列寧全集(第29卷)》材料二 下圖反映的是1913—1938年美國失業率情況。材料三 從二戰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確可稱為霸主。然而,看似鞏固的美國霸權地位并未能夠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談論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轉到“美國的衰落”。——摘編自呂薇洲《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革命”的性質。(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1929—1933年失業率激增以及1933年后失業率逐漸下降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據題干“《北齊校書圖》描繪了一位持書卷的文士,坐于胡床之上……”,結合所學可知,“胡床”是來自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坐具,反映了北齊時期,胡漢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故選D項。材料描繪的是北齊文士校書,與經濟交流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材料描繪的是北齊文士校書,得不出文筆韻律的清新優美,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魏晉時期民族交融,民族隔閡土崩瓦解不合史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魏晉民族交融。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魏晉民族交融的相關史實。2.【答案】C【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斯大林采取了依靠農民 “貢稅” 的方式,通過農業集體化等手段,將農業生產的一部分剩余產品轉化為工業發展的資金。這一政策符合當時蘇聯的國情和發展需求,是蘇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舉措,C符合題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實行的特殊政策,實施于斯大林執政之前,排除A;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 1921 年實施的政策,排除B;題干強調的是蘇聯不走 “通常的” 工業化道路,依靠農民 “貢稅” 積累資金來發展工業,重點在于工業化道路的選擇,而不是具體的農業政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C【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中世紀晚期,城市發展,吸引農民務工,從而使農民喪失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而農民獲得了自由遷徙和擇業的自由,加速了莊園制的瓦解,C符合題意;材料現象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并未取代自然經濟,排除A;材料不涉及王權問題,且中世紀晚期王權加強,排除B;材料現象有利于城市社會結構多元化,不是單一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D【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大運河的開通5.【答案】A【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據材料“1933年至1934年……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和所學知識可知,在1933-1934年以及1935年,美國聯邦政府大力投入資金進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時美國處于經濟大危機之后,大量工人失業。通過這些工程的開展,眾多失業人員得以重新獲得工作崗位,有了收入來源,所以說這些措施提供了就業機會,這是羅斯福新政 “以工代賑”政策的典型實踐,既改善了基礎設施,又緩解了就業壓力,A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資金投入,未提及與保護自然環境相關內容,排除B;羅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無法根除社會矛盾,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排除C;穩定產品價格主要是通過調整農業和工業生產等措施實現的,如農業減耕減產、工業制定公平競爭法規等,與公路建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在位期間,對內為了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D符合題意;《漢謨拉比法典》 是兩河流域巴比倫王國的法典,不符合題意,排除A;《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國的法典,與法國大革命無關,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B【知識點】商鞅變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和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故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很可能出自商鞅變法,B符合題意;李悝變法是在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排除A;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光武帝時,排除C;王安石變法發生在北宋宋神宗時,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9.【答案】D【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871年4月17日”“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國家的斗爭,由于巴黎人民的斗爭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和所學可知,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經過斗爭,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材料中“新階段”是指無產階級奪權并建立政權階段,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應該是從十月革命開始,排除A項;巴黎公社是工人階級,通過暴力方式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不是合法斗爭,排除B項;無產階級在這之前就已經進行了罷工斗爭和搗毀機器的斗爭,就出現了暴力斗爭的表現,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巴黎公社的相關史實。10.【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931年”和關鍵信息“東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局部侵華戰爭的開始,所以才會出現材料中的現象。故選C項。《凡爾賽條約》簽訂是在1919年;排除A項。《九國公約》簽訂的時間是1922年;排除B項。盧溝橋事變的爆發的時間是1937年,排除人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九一八事變,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史實。11.【答案】C【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12.【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13.【答案】C【知識點】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14.【答案】A【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根據“大唐”“不可能”等信息及所學可知,隋唐時期北部面臨的主要威脅是突厥,秦漢時期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匈奴,因此A項是不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的,A項符合題意;北庭都護府是武則天設置的,是唐朝為加強西域管理而設置的軍政機構,可能出現在材料中,不符合題意,排除B;曲轅犁出現在唐朝,標志著古代步犁技術成熟,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不符合題意,排除C;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促進了中日的文化交流,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D【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西北邊疆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為加強對新疆地區(西北地區重要部分)的管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于 1762 年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D符合題意;西域都護是西漢在今新疆地區設置的機構,加強了中央對西域(今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 )的管轄,排除A;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置,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標志著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府,而不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排除B;駐藏大臣是清朝設置,主要職責是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并非管轄澎湖和琉球,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對西北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古代對西北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B【知識點】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7.【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18.【答案】B【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19.【答案】D【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但農奴被排除在‘文明化’進程之外,法律明確規定,貴族不得與農奴同桌用餐,違者受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彼得一世的改革雖然學習西方禮儀和習俗,但將農奴排除在外,并通過法律強化貴族與農奴之間的等級差異。這表明改革不僅沒有削弱農奴制,反而通過制度化的方式進一步鞏固了農奴制的社會結構,D項正確;開啟俄國近代化與彼得一世改革相符,但與題干強調的強化農奴制不符,排除A項;主張向學習西方與彼得一世改革相符,但與題干強調的強化農奴制不符,排除B項;實現了富國強兵與彼得一世改革相符,但與題干強調的強化農奴制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彼得一世改革的相關史實。20.【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將古代希臘的經典著作翻譯保存并傳播到歐洲,還把中國和印度的發明與知識傳到歐洲。同時,也把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和伊斯蘭教傳播到中國等東方國家。他們往來于亞、歐、非三大洲之間,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A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人在傳播其他地區文化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其自身文明的獨特性,排除B;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但并沒有壟斷世界文化交流,排除C;阿拉伯人對歐洲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但不能說創造了歐洲近代文明,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材料“主題涵蓋了愛情、時間、死亡、自然等人類都關心的話題,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和所學知識可知,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關注人的情感、生活和命運等。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圍繞愛情、人類情感等人類自身相關話題展開,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A符合題意;革命主義情懷側重于對社會變革、革命斗爭等方面的宣揚和追求,在莎士比亞的詩歌中未體現這種為革命而奮斗等相關內容,排除B;神權至上崇拜強調神的權威至高無上,而莎士比亞的作品更關注人本身,與神權至上觀念相悖,排除C;社會主義思潮產生于 19 世紀,強調社會公平、集體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等,與莎士比亞所處時代及作品主題不相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藝復興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答案】D【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23.【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據材料“大家眼巴巴在企望著巴黎和會能夠給我們一個“公理戰勝”,那曉得奢望的結果是失望。’原來過高的期望,使這種失望帶來的痛苦格外強烈。”并結合所學可知,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C正確;保路運動是1911年,與巴黎和會無關,A錯誤,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其直接原因是袁世凱尊孔復古,故B錯誤,排除B項。工人運動的興起是1921年共產黨成立,D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五四運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4.【答案】A【知識點】大禹治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堯有九子,不以其子為后,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段話的意思是堯有子九人,但見舜比較賢德,想讓舜繼承位子;后來舜向上天推薦與禹,這種民主推舉部落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A項正確;世襲制是指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是按照血緣關系進行權力的交割,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分封制是國家的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選拔首領的制度,排除C項;材料和經濟制度井田制無關,井田制是西周的經濟制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禪讓制,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5.【答案】A【知識點】戰后日本的崛起26.【答案】(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工農武裝割據;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因此背景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根據材料一“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先驅,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研究社會主義思潮。1918年,他接連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李大釗盛贊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熱烈歡呼“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2)根據材料二“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領導黃花崗起義”并結合所學可知,華興會是由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留日學生在長沙組織成立,黃興任會長,是長江中游地區的一個重要革命團體;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后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因此A是黃興,代表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根據材料二“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并結合所學可知,“黃埔軍校”中,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革命軍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因此B是周恩來,代表無產階級的救國探索。(3)根據材料三“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可知,孫中山對新思想的發展創新體現在主張平等的民權;根據材料三“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可知,毛澤東對新思想的發展創新體現在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根據材料一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材料二中理論實踐以及材料三中的新思想的發展并綜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故答案為:(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27.【答案】(1)局面: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原因:《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敗德國的利益。(2)問題:二戰后,經濟體系崩潰;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史實: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事件:抗美援朝戰爭。(3)方針:“求同存異”方針。做法: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美國的冷戰政策;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局面:根據材料一圖示“英(核心)法俄、德(核心)意奧”并結合所學一戰前形成的軍事集團可知,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原因:根據材料一漫畫“漫畫《五頭怪獸》(這是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中“五頭怪獸”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并結合所學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可知,《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敗德國的利益。(2)問題:根據材料二“戰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地區,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可知問題是二戰后,經濟體系崩潰;根據材料二“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可知問題是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史實:結合所學馬歇爾計劃或歐共體的建立的內容可知,歐洲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事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戰爭可知,二戰后初期,抗美援朝戰爭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3)方針:根據材料三“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并結合所學萬隆會議的知識可知,該會議是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做法:根據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和國際格局的演變,我們應該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點評】本題考查兩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求同存異”方針,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局面:根據材料一圖示“英(核心)法俄、德(核心)意奧”并結合所學一戰前形成的軍事集團可知,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原因:根據材料一漫畫“漫畫《五頭怪獸》(這是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中“五頭怪獸”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并結合所學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可知,《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敗德國的利益。(2)問題:根據材料二“戰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地區,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可知問題是二戰后,經濟體系崩潰;根據材料二“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可知問題是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史實:結合所學馬歇爾計劃或歐共體的建立的內容可知,歐洲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事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戰爭可知,二戰后初期,抗美援朝戰爭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3)方針:根據材料三“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并結合所學萬隆會議的知識可知,該會議是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做法:根據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和國際格局的演變,我們應該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28.【答案】(1)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2)激增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因此美國失業率逐漸下降。(3)變化:由美國占霸主地位到形成美國、歐盟、日本三強并立的局面。原因:二戰后國際格局(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發展;西歐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實力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等等。【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羅斯福新政;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解析】【分析】(1)性質:從材料一“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可知,這是北美殖民地為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進行的斗爭,具有民族解放運動性質;又提到“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結合所學,美國革命旨在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所以還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2)激增原因:結合所學知識,1929年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其害。經濟危機使得企業大量倒閉,工廠停工,生產萎縮,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失業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經濟恢復,企業恢復生產增加勞動力需求,使得失業率逐漸下降;(3)變化:從材料三“從二戰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勢地位并未能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轉到‘美國的衰落’”可知,二戰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但后來隨著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經濟優勢地位逐漸被削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逐漸向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方向發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推行對外戰爭和擴張政策,消耗大量資源;國內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日本和西歐國家積極進行經濟改革,調整政策;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發展科技和教育,經濟快速發展,縮小與美國經濟差距;故答案為:(1) 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2)激增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因此美國失業率逐漸下降。(3) 變化:由美國占霸主地位到形成美國、歐盟、日本三強并立的局面。原因:二戰后國際格局(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發展;西歐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實力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等等。【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句子,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美國獨立戰爭,再結合對美國獨立戰爭性質的理解識記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看出發生的變化,再結合其中的時間,分析理解這一時間段發生的事件導致出現這種現象回答;(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原因回答,注意從多方面思考。(1)性質:從材料一“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可知,這是北美殖民地為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進行的斗爭,具有民族解放運動性質;又提到“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結合所學,美國革命旨在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所以還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2)激增原因:結合所學知識,1929年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其害。經濟危機使得企業大量倒閉,工廠停工,生產萎縮,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失業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經濟恢復,企業恢復生產增加勞動力需求,使得失業率逐漸下降。(3)變化:從材料三“從二戰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勢地位并未能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轉到‘美國的衰落’”可知,二戰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但后來隨著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經濟優勢地位逐漸被削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逐漸向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方向發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推行對外戰爭和擴張政策,消耗大量資源;國內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日本和西歐國家積極進行經濟改革,調整政策;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發展科技和教育,經濟快速發展,縮小與美國經濟差距。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七)(學生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七)(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