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沖刺2025:中考歷史壓軸重難題專訓(六)一、材料分析題1.(2025·涼州模擬)【世界格局】材料一 美蘇對抗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與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這種沖突推動了冷戰的到來。與以往國際對抗不同的是,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是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時所產生的制度性裂變的結果。除此之外,冷戰不可避免地有濃重的意識形態的特點。——摘編自樊百玉《作為結果的冷戰——在冷戰起源中探討冷戰的本質》材料二 2014年5月,俄羅斯等國簽約成立歐亞經濟聯盟,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由俄羅斯領導的歐亞大陸共同體。美國警惕俄羅斯想要實現歐亞一體化的企圖,不愿意烏克蘭成為俄羅斯勢力范圍的一部分,幫助并公開支持烏克蘭親西方的反對派領導人的抗俄行動。烏克蘭成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前冷戰對手又開始了新對抗。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電視講話稱,決定在俄烏邊境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24日宣布,烏克蘭全國進入戰時狀態,并于當天晚些時候宣布與俄羅斯斷交。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美國和北約國家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等軍事援助。2023年2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突然訪問烏克蘭,表示將對烏克蘭提供援助。拜登此舉意在鼓勵烏軍堅持作戰,籠絡歐洲盟友繼續抗俄。——中國新聞網報道(1)根據材料一,概括冷戰爆發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前冷戰對手又開始新對抗”的原因。縱觀材料,哪些因素威脅著當今世界的和平?2.(2025七下·碧江期中)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根據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整理材料二 古代君臣對話錄魏征勸誡唐太宗 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姚崇勸誡唐玄宗魏征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勸諫唐太宗總結隋朝得失,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寬刑慎罰,勤儉戒奢,慎終如始。 674年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言,提出十二條建議: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免除長安百姓的賦稅徭役。停止不必要的軍事行動。禁止宮廷作坊制作過于華而不實的器物。減少各種工程營造。拓寬臣民向上進言的途徑。杜絕進讒言、搬弄是非的風氣。解決才能者仕途停滯的問題。 勸誡玄宗以后施政先行仁。幾十年以內不追求開疆拓土。不讓宦官參與政事。皇親國戚不要擔任重要官職。請求以后大臣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要收任何額外的獻貢。不要造這些沒用的宮殿和寺觀。陛下以禮對待大臣。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根據【后晉】劉胊《舊唐書》【北宋】宋祁《新唐書》整理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學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摘編自沈從文王 《中國服裝史》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統計表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總人口數(約) 4142萬 4531萬 5292 萬 1699 萬 1576萬——根據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按理(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2)根據材料二,總結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人服飾,說明唐朝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4)材料四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導致這一趨勢出現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造成了怎樣的嚴重后果。(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需要具備的條件。3.(2025九下·永定模擬)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發展是世界歷史中的重要內容。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新興經濟體是21世紀初在世界政治經濟中出現的一個新詞。……出現了“金磚四國”(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基礎四國”(BASICS,巴西、南非、印度、中國)、“新鉆十一國”(N11,孟加拉國、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韓國、墨西哥、巴基斯坦、尼日利亞、菲律賓、土耳其、越南)等新詞,這些新詞所指的國家都是與新興經濟體有關的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世界政治經濟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摘自馮特君《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1)請結合材料一所示三角貿易中所販賣的商品,分析英國從事三角貿易的原因。(2)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中,涌現出了一系列杰出人物。請選擇材料二中的一位人物,為其撰寫人物介紹。(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世界政治格局與經濟形勢分別產生的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廣大亞非拉國家的發展建言獻策。4.(2025九下·永定模擬)周恩來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戰(1914—1918年)后,法國建立了共產黨,印發大量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翻譯多種革命報刊書籍,吸引了周恩來、鄧小平等大批先進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的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是通過閱讀原著來實現的,方法更為直接、準確,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論述更具體、更清晰。1921年2、3月,周恩來等黨的創始人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它實際上已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改編自《百年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材料二: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周恩來主張共產黨要加緊組織武裝力量,并親自指揮了南昌起義。隨后,起義部隊按計劃南下,準備到廣東建立根據地。途中遭遇敵人封堵,轉戰湘南,損失嚴重。1928年4月,這支部隊在朱德率領下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鞏固和壯大了革命根據地。——摘編自吳超《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周恩來》材料三:一億二千萬農戶和五百多萬個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已經變為集體經濟。七萬戶的私營工業企業已經變為公私合營企業,這是把幾千年來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大革命,我們在這個大革命取得基本勝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摘編自周恩來《195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材料四:周恩來同志是新中國外交事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領導了黨和國家外事工作。……他推動我國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使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先進青年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哪些準備?(2)根據材料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怎樣的新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恩來報告中的“大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周恩來推動我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一個史實。(5)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人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5.(2025八下·祁陽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來的時候……我國社會生活中又出現和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主要是土改以后農民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難以滿足城市和工業對糧食和農產品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使黨不能不考慮加緊和擴大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和城市限制資本的措施。——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七十年》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總路線的基本精神……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1958年6月21日社論“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地的產是由人的膽決定的。”——1958年8月3日社論材料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說那一年變化真大,報紙上天天討論真理的標準,安徽的農民偷著把土地包干,北京城開了一周的大會……早春的雷聲震撼了華夏……——電視劇《鴿子哨》的主題歌《我的一九七八》(1)根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初期我國為解決“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這一措施完成于何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措施的實質。(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時期在經濟建設中出現了哪些失誤?造成了什么嚴重后果?(3)材料三中的“北京城開了一周的大會”指的是哪次會議?該會議作出了怎樣的重要決策?“安徽的農民偷著把土地包干”開啟了我國農村哪項改革?(4)你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對經濟政策的調整中,得到了怎樣的認識?6.(2025八下·祁陽期中)材料一:“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建設高潮……”。——《社會主義好》材料二:“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21世紀),高舉旗幟開創未來……”。——《走進新時代》材料三:1953年﹣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值變化表 1953年農輕重比例(%) 1957年農輕重比例(%) 1953﹣1957平均增長速度(%)農業 52.8 43.5 4.5輕工業 29.6 29.2 12.8重工業 17.6 27.3 25.4材料四: 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收入 工業總產值 農業總產值1978年 3588 3010 4237 13971990年 17400 14300 23851 7662年增長率 8.7% 8.4% 12% 6.1%——據《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相關內容編制(單位:億元)(1)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在哪一年、什么事件?黨的哪次會議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2)歌詞中“當家作主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描繪的分別是哪三位領導人?(3)結合所學知識,列舉1953年-1957年我國工業和交通建設的主要成就各兩個。(4)材料四反映了我國國民經濟怎樣的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7.(2025八下·祁陽期中)理論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思想的傳播】材料一:如表所示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自鄒容《革命軍》 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思想的實踐】材料二:人物資料卡1:A ____ ,湖南長沙人。 主要事跡: (1)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 (2)領導黃花崗起義 人物資料卡2:B ____ ,出生于江蘇淮安。 主要事跡:(1)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2)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新思想的發展】材料三: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摘自《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8﹣1930年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摘編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高中歷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回答,鄒容發表《革命軍》的背景是什么?李大釗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旨在宣傳哪一救國思想?(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的A、B兩位歷史人物是誰?他們各自代表近代哪一階級的救國探索?(3)根據材料三指出,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認識。8.(2025·斗門模擬)歌曲是時代的號角,它記錄著歷史的風云變幻,也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精神。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下表是抗日戰爭時期經典歌曲信息歌曲名 創作時間 歌詞(節選)《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松花江上》 1936年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盧溝橋歌》 1937年 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勝利是吾曹。《到敵人后方去》 1938年 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到敵人后方去,把鬼子趕出境!材料二 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讓我告訴未來,中國進行著接力賽,承前啟后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啊,帶領我們走進,走進那新時代。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開創未來。——節選自1997年創作的歌曲《走進新時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表中歌曲反映了抗日戰爭中的哪些史實 概括這些歌曲在抗戰時期起到的作用。(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出材料二歌詞中包含的歷史事件。(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歌曲創作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9.(2025·斗門模擬)從古代都城到現代遺產,中國城市設計文化源遠流長,其演變歷程深刻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陶寺古城是中華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遺址,其考古發現揭示了早期城市規劃與功能分區的復雜性。以下是陶寺古城的部分考古發現。 ①內城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 ②宮城區:統治者居住和處理政務 ③倉儲區:集中儲存大量的糧食和物資 ④墓葬區:不同等級的墓葬 ⑤手工業區:制作和銷售手工藝品材料二元大都平面圖材料三 2024年我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中軸線由故宮、太廟、天壇等建筑要素組成,下表列出了北京中軸線的部分建筑及其功能。建筑 介紹萬寧橋 北京中軸線上始建年代最早的橋,是元代北京漕運的見證鐘鼓樓 明清時期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故宮 明清宮城,是皇家舉辦國家慶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太廟 明清兩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場所,是重要的國家禮制建筑中軸線南段道路 明清兩代國家禮儀活動的必經之路天壇 承載著明清兩代國家祭天禮儀與文化傳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參考示例,選擇一項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并進行合理推論。示例:我選擇第①項,從中可得出陶寺古城規模較大的信息,說明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組織能力較高。(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大都的城市布局體現了它對中原文化的哪些借鑒 這些借鑒歷史作用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明清時期北京城具有哪些功能 10.(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歌曲是時代的見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所示的是近代中國不同時期創作的革命歌曲的歌詞(節選)。①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 ②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臺,高臺十丈白玉柱,雕龍繡鳳放光彩,紅軍啊!這臺名叫望紅臺。 ③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昔照。 ④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材料二 20世紀80年代,春節聯歡晚會的流行歌曲節目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農村改革給人們帶來的希望;《大海啊,故鄉》抒發了人們對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太陽島上》的歌詞“幸福的生活靠勞動創造,幸福的花兒靠汗水澆,朋友們獻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會更美好”反映了老百姓面對新生活的到來,內心充滿希望和熱情;中國香港歌手張明敏《我的中國心》中“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對祖國的依戀之情。20世紀90年代,《我想有個家》唱出了市場經濟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親情、溫暖的內心傾訴;《春天的故事》熱情歌頌了鄧小平制定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歸祖國時的盛況;1999年國人又把這種親情和鄉音濃縮在一首《七子之歌》中。新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日益聯系在一起,2002年春晚的《與世界聯網》將中國的泰山、黃河與日本的富士山、歐洲的多瑙河融合在一起;2003年的《愛在天地間》歌頌了衛生事件突發時期醫務人員大無畏的奉獻精神;2014年的《天耀中華》贊頌了中華民族“風雨壓不垮,苦難中開花”的大愛。——摘編自鄧紫芯等《從央視春晚流行音樂節目看時代的變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按照材料中歌曲的創作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并分析歌曲④的創作背景。(2)選擇材料二中的一個時期,根據該時期春晚歌曲所反映的時代變遷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并結合所學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美蘇兩國戰略沖突;美蘇政治理念不同;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2)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地區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德國的分裂與歐洲冷戰格局的形成;“北約”與“華約”的對峙【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美蘇對抗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與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可以得出美蘇兩國戰略沖突;根據材料“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是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時所產生的制度性裂變的結果”可以得出美蘇政治理念不同;根據材料一“除此之外,冷戰不可避免地有濃重的意識形態的特點”可以得出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2)原因:根據材料二“俄羅斯等國簽約成立歐亞經濟聯盟,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由俄羅斯領導的歐亞大陸共同體。美國警惕俄羅斯想要實現歐亞一體化的企圖,不愿意烏克蘭成為俄羅斯勢力范圍的一部分”、“烏克蘭成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可以得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因素:根據材料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沖突體現的是地區沖突,而美國提供援助支持烏克蘭作戰,籠絡歐洲盟友繼續抗俄體現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故答案為:(1)原因:美蘇兩國戰略沖突;美蘇政治理念不同;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2)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地區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2.【答案】(1)歷史時期:隋唐時期。(2)主要原因: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3)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4)趨勢:陡然減少。事件:安史之亂。后果: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5)條件: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 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隋朝的滅亡;唐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可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隋唐。(2)根據材料二“古代君臣對話錄”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是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3)根據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學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可知,唐朝人服飾比較多樣,說明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4)根據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統計表”可知,755-760年唐朝的人口陡然減少。結合所學可知,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將鎮守西北地區的精兵悉數內調,并在北方少數民族軍隊的援助下,反擊叛軍。安史叛軍接連內亂,最終于763年被平定。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5)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國家興盛需要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故答案為:(1)歷史時期:隋唐時期。(2)主要原因: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3)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4)趨勢:陡然減少。事件:安史之亂。后果: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5)條件: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點評】本題以四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國家興盛需要具備的條件、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安史之亂,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可知,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3.【答案】(1)原因:通過工業制成品、奴隸和原材料的貿易獲取巨額利潤;從美洲運回的原材料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原料;奴隸貿易滿足了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勞動力需求等(2)例:玻利瓦爾,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領導拉丁美洲人民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甘地,被譽為“印度國父”,他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扎格魯爾,埃及著名政治家,華夫脫運動的領導者,在他的領導下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3)對政治格局的影響:加速了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對經濟形勢的影響: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貿易擴展和技術創新,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挑戰。(4)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努力構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發展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等。【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三角貿易”;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解析】【分析】(1)原因:結合材料一所示三角貿易中所販賣的商品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將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因此,原因是通過工業制成品、奴隸和原材料的貿易獲取巨額利潤;從美洲運回的原材料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原料;奴隸貿易滿足了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勞動力需求等。(2)人物介紹:可以任選一位,如選擇玻利瓦爾,結合所學可知,他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領導拉丁美洲人民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或者選擇甘地,他被譽為“印度國父”,他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者選擇扎格魯爾,他是埃及著名政治家,華夫脫運動的領導者,在他的領導下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3)對政治格局的影響:據材料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世界政治經濟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并結合所學可知,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聯盟或國家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材料中與新興經濟體有關的發展中國家加速了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對經濟形勢的影響:據材料“金磚四國”“新鉆十一國”并結合所學可知,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貿易擴展和技術創新,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挑戰。(4)建言獻策:據所學可知,可從合作、發展經濟角度回答,如: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努力構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發展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等。故答案為:(1)原因:通過工業制成品、奴隸和原材料的貿易獲取巨額利潤;從美洲運回的原材料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原料;奴隸貿易滿足了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勞動力需求等(2)例:玻利瓦爾,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領導拉丁美洲人民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甘地,被譽為“印度國父”,他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扎格魯爾,埃及著名政治家,華夫脫運動的領導者,在他的領導下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3)對政治格局的影響:加速了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對經濟形勢的影響: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貿易擴展和技術創新,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挑戰。(4)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努力構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發展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等。【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4.【答案】(1)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2)井岡山道路(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3)影響: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5)影響:推動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知識點】國民大革命時期的時代主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解析】【分析】(1)準備:據材料一“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的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是通過閱讀原著來實現的”可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據材料一“周恩來等黨的創始人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可知,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1)新路:據材料二“1928年4月,這支部隊在朱德率領下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鞏固和壯大了革命根據地”并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探索出了井岡山道路(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3)影響:據材料三“已經變為集體經濟。……變為公私合營企業……這是把幾千年來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三大改造,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史實:據所學與發展中國家的外交知識可知,周恩來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5)影響:綜合上述材料,周恩來在黨的建立、革命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改造、外交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因此,都推動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故答案為:(1)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2)井岡山道路(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3)影響: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5)影響:推動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點評】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作答即可。5.【答案】(1)措施: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時間:1956年。實質: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訂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或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等。【知識點】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1)措施:據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來的時候……我國社會生活中又出現和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主要是土改以后農民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難以滿足城市和工業對糧食和農產品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使黨不能不考慮加緊和擴大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和城市限制資本的措施。”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53年開始的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時間:據所學可知,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質:據所學可知,三大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2)失誤:據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總路線的基本精神……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地的產是由人的膽決定的。”結合所學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總路線的推動下,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但由于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出現的嚴重失誤。后果:據所學可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由于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使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3)會議:據材料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說那一年變化真大,報紙上天天討論真理的標準,安徽的農民偷著把土地包干,北京城開了一周的大會……早春的雷聲震撼了華夏……”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策:據所學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據材料三“安徽的農民偷著把土地包干”結合所學可知,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包干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此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4)認識: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訂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或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等。故答案為:(1)措施: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時間:1956年。實質: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訂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或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等。【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的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6.【答案】(1)時間:1956年。事件:三大改造完成。會議:中共十三大。(2)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3)工業成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中國成功試飛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等;交通建設成就: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4)趨勢: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原因:改革開放;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等。【知識點】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外開放;國有企業改革;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知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間是1956年,標志性事件是三大改造完成。會議:1987年,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可知,黨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2)領導人:根據歌詞“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21世紀),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根據所學可知,領導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富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其核心人物是鄧小平。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實行了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開始富裕起來,使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根據所學,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可知,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21世紀)的是習近平。(3)工業成就:根據材料三“1953年-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值變化表”,可知與一五計劃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我國工業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中國成功試飛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等。交通成就:根據所學可知,一五計劃在交通建設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主要有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4)趨勢:根據材料四,可知我國國民經濟1990年比1978年增長迅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原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因此產生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等。故答案為:(1)時間:1956年。事件:三大改造完成。會議:中共十三大。(2)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3)工業成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中國成功試飛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等;交通建設成就: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4)趨勢: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原因:改革開放;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等。【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三大改造、“當家作主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的三位領導人、一五計劃的成就、十一屆三中全會相關知識。7.【答案】(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工農武裝割據;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因此背景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根據材料一“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先驅,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研究社會主義思潮。1918年,他接連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李大釗盛贊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熱烈歡呼“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2)根據材料二“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領導黃花崗起義”并結合所學可知,華興會是由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留日學生在長沙組織成立,黃興任會長,是長江中游地區的一個重要革命團體;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后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因此A是黃興,代表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根據材料二“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并結合所學可知,“黃埔軍校”中,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革命軍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因此B是周恩來,代表無產階級的救國探索。(3)根據材料三“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可知,孫中山對新思想的發展創新體現在主張平等的民權;根據材料三“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可知,毛澤東對新思想的發展創新體現在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根據材料一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材料二中理論實踐以及材料三中的新思想的發展并綜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故答案為:(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8.【答案】(1)史實:《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激發了全民抗戰意識;《松花江上》反映了東北淪陷后人民的悲痛與對家園的眷戀;《盧溝橋歌》反映了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抗戰的爆發;《到敵人后方去》反映了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作用:這些歌曲激發了民族抗戰意識,鼓舞了軍民士氣,增強了民族凝聚力。(2)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關系:歌曲創作是時代背景的反映,同時也影響和推動了時代的發展。【知識點】九一八事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的音樂。根據“《義勇軍進行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可知,《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激發了全民抗戰意識;根據“《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可知,《松花江上》反映了東北淪陷后人民的悲痛與對家園的眷戀;根據“《盧溝橋歌》”“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勝利是吾曹”及所學可知,《盧溝橋歌》反映了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抗戰的爆發;根據“《到敵人后方去》”“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到敵人后方去,把鬼子趕出境”可知,《到敵人后方去》反映了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作用:根據上述材料歌曲的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歌曲激發了民族抗戰意識,鼓舞了軍民士氣,增強了民族凝聚力。(2)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的重大事件。根據“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當家作主站起來”可知,新中國成立,使中國擺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狀態,翻身做主人,實現自主;根據“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根據“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開創未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本題考查歌曲與時代背景的關系。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歌曲與時代背景相關,同時也鼓舞斗志,對推動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可以總結出:歌曲創作是時代背景的反映,同時也影響和推動了時代的發展。故答案為:(1)史實:《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激發了全民抗戰意識;《松花江上》反映了東北淪陷后人民的悲痛與對家園的眷戀;《盧溝橋歌》反映了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抗戰的爆發;《到敵人后方去》反映了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作用:這些歌曲激發了民族抗戰意識,鼓舞了軍民士氣,增強了民族凝聚力。(2)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關系:歌曲創作是時代背景的反映,同時也影響和推動了時代的發展。【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的音樂、新中國成立后的重大事件、歌曲和時代背景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史實:根據“《義勇軍進行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可知,《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激發了全民抗戰意識;根據“《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可知,《松花江上》反映了東北淪陷后人民的悲痛與對家園的眷戀;根據“《盧溝橋歌》”“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勝利是吾曹”及所學可知,《盧溝橋歌》反映了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抗戰的爆發;根據“《到敵人后方去》”“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到敵人后方去,把鬼子趕出境”可知,《到敵人后方去》反映了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作用:根據上述材料歌曲的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歌曲激發了民族抗戰意識,鼓舞了軍民士氣,增強了民族凝聚力。(2)歷史事件:根據“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當家作主站起來”可知,新中國成立,使中國擺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狀態,翻身做主人,實現自主;根據“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根據“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開創未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關系: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歌曲與時代背景相關,同時也鼓舞斗志,對推動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可以總結出:歌曲創作是時代背景的反映,同時也影響和推動了時代的發展。9.【答案】(1)選擇及推論:選擇第②項,從中可得出陶寺古城已有早期文字雛形的信息,說明當時社會已有一定的文化發展水平。(2)借鑒: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借鑒了中原傳統的中軸對稱、宮殿與官署分布等規制;歷史作用:促進了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與管理,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3)功能:元明清時期北京城具有政治中心、文化傳承、城市管理、宗教祭祀等功能。【知識點】明朝的建筑與文學——明長城和北京城、小說和戲劇【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陶寺古城的知識。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結合所學從材料①-⑤中任選一個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合理推測,例如:選擇②,根據“統治者居住和處理政務”可知,為了方便政治管理,可能已經出現了早期文字的雛形,說明當時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發展水平。(2)本題考查元大都的知識。根據材料布局圖可知,元大都也是中軸對稱的,官署分置在宮殿兩側,這些特征是借鑒了中原城市布局的;歷史作用:根據所學可從政治管理和民族文化融合方面進行回答。政治上:促進了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與管理;民族文化上: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民族交融。(3)本題考查明清北京城的功能。根據“明清宮城,是皇家舉辦國家慶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可知,北京城是政治中心;根據“明清時期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可知,北京城具有城市管理的功能;根據“承載著明清兩代國家祭天禮儀與文化傳統”可知,北京城具有文化傳承和宗教祭祀的功能。故答案為:(1)選擇及推論:選擇第②項,從中可得出陶寺古城已有早期文字雛形的信息,說明當時社會已有一定的文化發展水平。(2)借鑒: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借鑒了中原傳統的中軸對稱、宮殿與官署分布等規制;歷史作用:促進了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與管理,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3)功能:元明清時期北京城具有政治中心、文化傳承、城市管理、宗教祭祀等功能。【點評】本題考查陶寺古城、元大都、北京城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結合所學從材料①-⑤中任選一個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合理推測,例如:選擇②,根據“統治者居住和處理政務”可知,為了方便政治管理,可能已經出現了早期文字的雛形,說明當時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發展水平。(2)借鑒:根據材料布局圖可知,元大都也是中軸對稱的,官署分置在宮殿兩側,這些特征是借鑒了中原城市布局的;歷史作用:根據所學可從政治管理和民族文化融合方面進行回答。政治上:促進了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與管理;民族文化上: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民族交融。(3)功能:根據“明清宮城,是皇家舉辦國家慶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可知,北京城是政治中心;根據“明清時期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可知,北京城具有城市管理的功能;根據“承載著明清兩代國家祭天禮儀與文化傳統”可知,北京城具有文化傳承和宗教祭祀的功能。10.【答案】(1)排序:③①②④。創作背景:日本全面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示例一】觀點:20世紀80年代的春晚歌曲表達了人們對于改革開放開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論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之后,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984年,我國加快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人們生活逐漸改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結論:央視春晚歌曲唱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熱情。【示例二】觀點:20世紀90年代的春晚歌曲反映了改革開放深化、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時代風貌。論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港澳的回歸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進程。結論: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的反映。【示例三】觀點:新世紀以來的春晚歌曲反映了中國與世界聯系逐漸增多、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論述: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面對2003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體現了人間大愛。結論: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反映。(“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答案)【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澳門回歸【解析】【分析】(1)排序:據材料一“①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據材料一“②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臺,高臺十丈白玉柱,雕龍繡鳳放光彩,紅軍啊!這臺名叫望紅臺”并結合所學紅軍出現時間可知,這是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據材料一“③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昔照。”可知,這是民國初期;據材料一“④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可知,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按照時間順序排序,③①②④。創作背景:據材料一“延安,……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并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知識可知,日本全面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據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農村改革給人們帶來的希望;《大海啊,故鄉》抒發了人們對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擬定觀點:20世紀80年代的春晚歌曲表達了人們對于改革開放開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從改革和開放的影響展開論述,如: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之后,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984年,我國加快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人們生活逐漸改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歌曲唱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熱情;或者據材料二“《我想有個家》唱出了市場經濟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親情、溫暖的內心傾訴;《春天的故事》熱情歌頌了鄧小平制定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歸祖國時的盛況”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擬定觀點:20世紀90年代的春晚歌曲反映了改革開放深化、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時代風貌。然后,圍繞觀點從90年代的史實如鄧小平南方談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港澳回歸等方面進行論述,如: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港澳的回歸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進程。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的反映;或者據材料二“新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日益聯系在一起,……衛生事件突發時期醫務人員大無畏的奉獻精神;……的大愛。”并結合所學可知,擬定觀點:新世紀以來的春晚歌曲反映了中國與世界聯系逐漸增多、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之后,圍繞觀點,展開論述,選擇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的史實以及公共衛生事件迎難而上的史實進行說明,如: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面對2003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體現了人間大愛。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反映;故答案為:(1) 排序:③①②④。創作背景:日本全面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示例一】觀點:20世紀80年代的春晚歌曲表達了人們對于改革開放開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論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之后,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984年,我國加快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人們生活逐漸改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結論:央視春晚歌曲唱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熱情。【示例二】觀點:20世紀90年代的春晚歌曲反映了改革開放深化、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時代風貌。論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港澳的回歸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進程。結論: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的反映。【示例三】觀點:新世紀以來的春晚歌曲反映了中國與世界聯系逐漸增多、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論述: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面對2003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體現了人間大愛。結論: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反映。(“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答案)【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察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事件,再按照先后順序排序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抓住其中的關鍵詞“抗戰”,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任意選取一個時期,擬定一個觀點,再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回答,注意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1)排序:據材料一“①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據材料一“②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臺,高臺十丈白玉柱,雕龍繡鳳放光彩,紅軍啊!這臺名叫望紅臺”并結合所學紅軍出現時間可知,這是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據材料一“③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昔照。”可知,這是民國初期;據材料一“④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可知,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按照時間順序排序,③①②④。創作背景:據材料一“延安,……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并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知識可知,日本全面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據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農村改革給人們帶來的希望;《大海啊,故鄉》抒發了人們對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擬定觀點:20世紀80年代的春晚歌曲表達了人們對于改革開放開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從改革和開放的影響展開論述,如: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之后,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984年,我國加快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人們生活逐漸改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歌曲唱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熱情。或者據材料二“《我想有個家》唱出了市場經濟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親情、溫暖的內心傾訴;《春天的故事》熱情歌頌了鄧小平制定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歸祖國時的盛況”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擬定觀點:20世紀90年代的春晚歌曲反映了改革開放深化、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時代風貌。然后,圍繞觀點從90年代的史實如鄧小平南方談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港澳回歸等方面進行論述,如: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港澳的回歸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進程。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的反映。或者據材料二“新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日益聯系在一起,……衛生事件突發時期醫務人員大無畏的奉獻精神;……的大愛。”并結合所學可知,擬定觀點:新世紀以來的春晚歌曲反映了中國與世界聯系逐漸增多、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之后,圍繞觀點,展開論述,選擇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的史實以及公共衛生事件迎難而上的史實進行說明,如: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面對2003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體現了人間大愛。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反映。1 / 1沖刺2025:中考歷史壓軸重難題專訓(六)一、材料分析題1.(2025·涼州模擬)【世界格局】材料一 美蘇對抗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與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這種沖突推動了冷戰的到來。與以往國際對抗不同的是,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是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時所產生的制度性裂變的結果。除此之外,冷戰不可避免地有濃重的意識形態的特點。——摘編自樊百玉《作為結果的冷戰——在冷戰起源中探討冷戰的本質》材料二 2014年5月,俄羅斯等國簽約成立歐亞經濟聯盟,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由俄羅斯領導的歐亞大陸共同體。美國警惕俄羅斯想要實現歐亞一體化的企圖,不愿意烏克蘭成為俄羅斯勢力范圍的一部分,幫助并公開支持烏克蘭親西方的反對派領導人的抗俄行動。烏克蘭成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前冷戰對手又開始了新對抗。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電視講話稱,決定在俄烏邊境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24日宣布,烏克蘭全國進入戰時狀態,并于當天晚些時候宣布與俄羅斯斷交。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美國和北約國家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等軍事援助。2023年2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突然訪問烏克蘭,表示將對烏克蘭提供援助。拜登此舉意在鼓勵烏軍堅持作戰,籠絡歐洲盟友繼續抗俄。——中國新聞網報道(1)根據材料一,概括冷戰爆發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前冷戰對手又開始新對抗”的原因。縱觀材料,哪些因素威脅著當今世界的和平?【答案】(1)美蘇兩國戰略沖突;美蘇政治理念不同;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2)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地區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德國的分裂與歐洲冷戰格局的形成;“北約”與“華約”的對峙【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美蘇對抗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與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可以得出美蘇兩國戰略沖突;根據材料“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是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時所產生的制度性裂變的結果”可以得出美蘇政治理念不同;根據材料一“除此之外,冷戰不可避免地有濃重的意識形態的特點”可以得出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2)原因:根據材料二“俄羅斯等國簽約成立歐亞經濟聯盟,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由俄羅斯領導的歐亞大陸共同體。美國警惕俄羅斯想要實現歐亞一體化的企圖,不愿意烏克蘭成為俄羅斯勢力范圍的一部分”、“烏克蘭成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可以得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因素:根據材料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沖突體現的是地區沖突,而美國提供援助支持烏克蘭作戰,籠絡歐洲盟友繼續抗俄體現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故答案為:(1)原因:美蘇兩國戰略沖突;美蘇政治理念不同;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2)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地區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2.(2025七下·碧江期中)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根據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整理材料二 古代君臣對話錄魏征勸誡唐太宗 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姚崇勸誡唐玄宗魏征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勸諫唐太宗總結隋朝得失,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寬刑慎罰,勤儉戒奢,慎終如始。 674年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言,提出十二條建議: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免除長安百姓的賦稅徭役。停止不必要的軍事行動。禁止宮廷作坊制作過于華而不實的器物。減少各種工程營造。拓寬臣民向上進言的途徑。杜絕進讒言、搬弄是非的風氣。解決才能者仕途停滯的問題。 勸誡玄宗以后施政先行仁。幾十年以內不追求開疆拓土。不讓宦官參與政事。皇親國戚不要擔任重要官職。請求以后大臣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要收任何額外的獻貢。不要造這些沒用的宮殿和寺觀。陛下以禮對待大臣。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根據【后晉】劉胊《舊唐書》【北宋】宋祁《新唐書》整理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學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摘編自沈從文王 《中國服裝史》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統計表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總人口數(約) 4142萬 4531萬 5292 萬 1699 萬 1576萬——根據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按理(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2)根據材料二,總結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人服飾,說明唐朝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4)材料四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導致這一趨勢出現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造成了怎樣的嚴重后果。(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需要具備的條件。【答案】(1)歷史時期:隋唐時期。(2)主要原因: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3)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4)趨勢:陡然減少。事件:安史之亂。后果: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5)條件: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 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隋朝的滅亡;唐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可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隋唐。(2)根據材料二“古代君臣對話錄”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是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3)根據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學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可知,唐朝人服飾比較多樣,說明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4)根據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統計表”可知,755-760年唐朝的人口陡然減少。結合所學可知,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將鎮守西北地區的精兵悉數內調,并在北方少數民族軍隊的援助下,反擊叛軍。安史叛軍接連內亂,最終于763年被平定。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5)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國家興盛需要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故答案為:(1)歷史時期:隋唐時期。(2)主要原因: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3)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4)趨勢:陡然減少。事件:安史之亂。后果: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5)條件: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點評】本題以四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國家興盛需要具備的條件、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安史之亂,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可知,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3.(2025九下·永定模擬)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發展是世界歷史中的重要內容。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新興經濟體是21世紀初在世界政治經濟中出現的一個新詞。……出現了“金磚四國”(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基礎四國”(BASICS,巴西、南非、印度、中國)、“新鉆十一國”(N11,孟加拉國、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韓國、墨西哥、巴基斯坦、尼日利亞、菲律賓、土耳其、越南)等新詞,這些新詞所指的國家都是與新興經濟體有關的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世界政治經濟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摘自馮特君《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1)請結合材料一所示三角貿易中所販賣的商品,分析英國從事三角貿易的原因。(2)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中,涌現出了一系列杰出人物。請選擇材料二中的一位人物,為其撰寫人物介紹。(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世界政治格局與經濟形勢分別產生的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廣大亞非拉國家的發展建言獻策。【答案】(1)原因:通過工業制成品、奴隸和原材料的貿易獲取巨額利潤;從美洲運回的原材料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原料;奴隸貿易滿足了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勞動力需求等(2)例:玻利瓦爾,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領導拉丁美洲人民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甘地,被譽為“印度國父”,他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扎格魯爾,埃及著名政治家,華夫脫運動的領導者,在他的領導下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3)對政治格局的影響:加速了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對經濟形勢的影響: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貿易擴展和技術創新,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挑戰。(4)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努力構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發展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等。【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三角貿易”;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解析】【分析】(1)原因:結合材料一所示三角貿易中所販賣的商品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將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因此,原因是通過工業制成品、奴隸和原材料的貿易獲取巨額利潤;從美洲運回的原材料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原料;奴隸貿易滿足了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勞動力需求等。(2)人物介紹:可以任選一位,如選擇玻利瓦爾,結合所學可知,他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領導拉丁美洲人民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或者選擇甘地,他被譽為“印度國父”,他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者選擇扎格魯爾,他是埃及著名政治家,華夫脫運動的領導者,在他的領導下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3)對政治格局的影響:據材料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世界政治經濟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并結合所學可知,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聯盟或國家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材料中與新興經濟體有關的發展中國家加速了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對經濟形勢的影響:據材料“金磚四國”“新鉆十一國”并結合所學可知,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貿易擴展和技術創新,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挑戰。(4)建言獻策:據所學可知,可從合作、發展經濟角度回答,如: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努力構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發展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等。故答案為:(1)原因:通過工業制成品、奴隸和原材料的貿易獲取巨額利潤;從美洲運回的原材料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原料;奴隸貿易滿足了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勞動力需求等(2)例:玻利瓦爾,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領導拉丁美洲人民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甘地,被譽為“印度國父”,他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扎格魯爾,埃及著名政治家,華夫脫運動的領導者,在他的領導下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3)對政治格局的影響:加速了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對經濟形勢的影響: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貿易擴展和技術創新,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挑戰。(4)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努力構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發展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等。【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4.(2025九下·永定模擬)周恩來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戰(1914—1918年)后,法國建立了共產黨,印發大量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翻譯多種革命報刊書籍,吸引了周恩來、鄧小平等大批先進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的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是通過閱讀原著來實現的,方法更為直接、準確,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論述更具體、更清晰。1921年2、3月,周恩來等黨的創始人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它實際上已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改編自《百年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材料二: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周恩來主張共產黨要加緊組織武裝力量,并親自指揮了南昌起義。隨后,起義部隊按計劃南下,準備到廣東建立根據地。途中遭遇敵人封堵,轉戰湘南,損失嚴重。1928年4月,這支部隊在朱德率領下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鞏固和壯大了革命根據地。——摘編自吳超《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周恩來》材料三:一億二千萬農戶和五百多萬個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已經變為集體經濟。七萬戶的私營工業企業已經變為公私合營企業,這是把幾千年來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大革命,我們在這個大革命取得基本勝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摘編自周恩來《195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材料四:周恩來同志是新中國外交事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領導了黨和國家外事工作。……他推動我國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使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先進青年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哪些準備?(2)根據材料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怎樣的新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恩來報告中的“大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周恩來推動我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一個史實。(5)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人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答案】(1)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2)井岡山道路(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3)影響: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5)影響:推動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知識點】國民大革命時期的時代主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解析】【分析】(1)準備:據材料一“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的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是通過閱讀原著來實現的”可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據材料一“周恩來等黨的創始人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可知,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1)新路:據材料二“1928年4月,這支部隊在朱德率領下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鞏固和壯大了革命根據地”并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探索出了井岡山道路(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3)影響:據材料三“已經變為集體經濟。……變為公私合營企業……這是把幾千年來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三大改造,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史實:據所學與發展中國家的外交知識可知,周恩來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5)影響:綜合上述材料,周恩來在黨的建立、革命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改造、外交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因此,都推動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故答案為:(1)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成立巴黎共產黨小組。(2)井岡山道路(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3)影響: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5)影響:推動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點評】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作答即可。5.(2025八下·祁陽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來的時候……我國社會生活中又出現和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主要是土改以后農民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難以滿足城市和工業對糧食和農產品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使黨不能不考慮加緊和擴大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和城市限制資本的措施。——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七十年》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總路線的基本精神……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1958年6月21日社論“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地的產是由人的膽決定的。”——1958年8月3日社論材料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說那一年變化真大,報紙上天天討論真理的標準,安徽的農民偷著把土地包干,北京城開了一周的大會……早春的雷聲震撼了華夏……——電視劇《鴿子哨》的主題歌《我的一九七八》(1)根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初期我國為解決“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這一措施完成于何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措施的實質。(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時期在經濟建設中出現了哪些失誤?造成了什么嚴重后果?(3)材料三中的“北京城開了一周的大會”指的是哪次會議?該會議作出了怎樣的重要決策?“安徽的農民偷著把土地包干”開啟了我國農村哪項改革?(4)你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對經濟政策的調整中,得到了怎樣的認識?【答案】(1)措施: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時間:1956年。實質: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訂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或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等。【知識點】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1)措施:據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來的時候……我國社會生活中又出現和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主要是土改以后農民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難以滿足城市和工業對糧食和農產品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使黨不能不考慮加緊和擴大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和城市限制資本的措施。”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53年開始的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時間:據所學可知,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質:據所學可知,三大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2)失誤:據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總路線的基本精神……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地的產是由人的膽決定的。”結合所學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總路線的推動下,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但由于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出現的嚴重失誤。后果:據所學可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由于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使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3)會議:據材料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說那一年變化真大,報紙上天天討論真理的標準,安徽的農民偷著把土地包干,北京城開了一周的大會……早春的雷聲震撼了華夏……”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策:據所學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據材料三“安徽的農民偷著把土地包干”結合所學可知,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包干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此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4)認識: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訂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或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等。故答案為:(1)措施: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時間:1956年。實質: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訂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或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等。【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的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6.(2025八下·祁陽期中)材料一:“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建設高潮……”。——《社會主義好》材料二:“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21世紀),高舉旗幟開創未來……”。——《走進新時代》材料三:1953年﹣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值變化表 1953年農輕重比例(%) 1957年農輕重比例(%) 1953﹣1957平均增長速度(%)農業 52.8 43.5 4.5輕工業 29.6 29.2 12.8重工業 17.6 27.3 25.4材料四: 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收入 工業總產值 農業總產值1978年 3588 3010 4237 13971990年 17400 14300 23851 7662年增長率 8.7% 8.4% 12% 6.1%——據《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相關內容編制(單位:億元)(1)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在哪一年、什么事件?黨的哪次會議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2)歌詞中“當家作主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描繪的分別是哪三位領導人?(3)結合所學知識,列舉1953年-1957年我國工業和交通建設的主要成就各兩個。(4)材料四反映了我國國民經濟怎樣的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答案】(1)時間:1956年。事件:三大改造完成。會議:中共十三大。(2)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3)工業成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中國成功試飛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等;交通建設成就: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4)趨勢: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原因:改革開放;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等。【知識點】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外開放;國有企業改革;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知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間是1956年,標志性事件是三大改造完成。會議:1987年,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可知,黨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2)領導人:根據歌詞“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21世紀),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根據所學可知,領導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富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其核心人物是鄧小平。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實行了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開始富裕起來,使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根據所學,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可知,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21世紀)的是習近平。(3)工業成就:根據材料三“1953年-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值變化表”,可知與一五計劃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我國工業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中國成功試飛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等。交通成就:根據所學可知,一五計劃在交通建設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主要有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4)趨勢:根據材料四,可知我國國民經濟1990年比1978年增長迅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原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因此產生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等。故答案為:(1)時間:1956年。事件:三大改造完成。會議:中共十三大。(2)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3)工業成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中國成功試飛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等;交通建設成就: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4)趨勢: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原因:改革開放;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等。【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三大改造、“當家作主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的三位領導人、一五計劃的成就、十一屆三中全會相關知識。7.(2025八下·祁陽期中)理論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思想的傳播】材料一:如表所示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自鄒容《革命軍》 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思想的實踐】材料二:人物資料卡1:A ____ ,湖南長沙人。 主要事跡: (1)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 (2)領導黃花崗起義 人物資料卡2:B ____ ,出生于江蘇淮安。 主要事跡:(1)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2)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新思想的發展】材料三: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摘自《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8﹣1930年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摘編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高中歷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回答,鄒容發表《革命軍》的背景是什么?李大釗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旨在宣傳哪一救國思想?(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的A、B兩位歷史人物是誰?他們各自代表近代哪一階級的救國探索?(3)根據材料三指出,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認識。【答案】(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工農武裝割據;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因此背景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根據材料一“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先驅,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研究社會主義思潮。1918年,他接連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李大釗盛贊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熱烈歡呼“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2)根據材料二“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領導黃花崗起義”并結合所學可知,華興會是由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留日學生在長沙組織成立,黃興任會長,是長江中游地區的一個重要革命團體;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后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因此A是黃興,代表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根據材料二“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并結合所學可知,“黃埔軍校”中,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革命軍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因此B是周恩來,代表無產階級的救國探索。(3)根據材料三“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可知,孫中山對新思想的發展創新體現在主張平等的民權;根據材料三“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可知,毛澤東對新思想的發展創新體現在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根據材料一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材料二中理論實踐以及材料三中的新思想的發展并綜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故答案為:(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8.(2025·斗門模擬)歌曲是時代的號角,它記錄著歷史的風云變幻,也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精神。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下表是抗日戰爭時期經典歌曲信息歌曲名 創作時間 歌詞(節選)《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松花江上》 1936年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盧溝橋歌》 1937年 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勝利是吾曹。《到敵人后方去》 1938年 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到敵人后方去,把鬼子趕出境!材料二 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讓我告訴未來,中國進行著接力賽,承前啟后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啊,帶領我們走進,走進那新時代。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開創未來。——節選自1997年創作的歌曲《走進新時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表中歌曲反映了抗日戰爭中的哪些史實 概括這些歌曲在抗戰時期起到的作用。(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出材料二歌詞中包含的歷史事件。(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歌曲創作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答案】(1)史實:《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激發了全民抗戰意識;《松花江上》反映了東北淪陷后人民的悲痛與對家園的眷戀;《盧溝橋歌》反映了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抗戰的爆發;《到敵人后方去》反映了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作用:這些歌曲激發了民族抗戰意識,鼓舞了軍民士氣,增強了民族凝聚力。(2)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關系:歌曲創作是時代背景的反映,同時也影響和推動了時代的發展。【知識點】九一八事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的音樂。根據“《義勇軍進行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可知,《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激發了全民抗戰意識;根據“《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可知,《松花江上》反映了東北淪陷后人民的悲痛與對家園的眷戀;根據“《盧溝橋歌》”“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勝利是吾曹”及所學可知,《盧溝橋歌》反映了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抗戰的爆發;根據“《到敵人后方去》”“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到敵人后方去,把鬼子趕出境”可知,《到敵人后方去》反映了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作用:根據上述材料歌曲的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歌曲激發了民族抗戰意識,鼓舞了軍民士氣,增強了民族凝聚力。(2)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的重大事件。根據“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當家作主站起來”可知,新中國成立,使中國擺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狀態,翻身做主人,實現自主;根據“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根據“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開創未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本題考查歌曲與時代背景的關系。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歌曲與時代背景相關,同時也鼓舞斗志,對推動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可以總結出:歌曲創作是時代背景的反映,同時也影響和推動了時代的發展。故答案為:(1)史實:《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激發了全民抗戰意識;《松花江上》反映了東北淪陷后人民的悲痛與對家園的眷戀;《盧溝橋歌》反映了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抗戰的爆發;《到敵人后方去》反映了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作用:這些歌曲激發了民族抗戰意識,鼓舞了軍民士氣,增強了民族凝聚力。(2)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關系:歌曲創作是時代背景的反映,同時也影響和推動了時代的發展。【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的音樂、新中國成立后的重大事件、歌曲和時代背景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史實:根據“《義勇軍進行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可知,《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激發了全民抗戰意識;根據“《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可知,《松花江上》反映了東北淪陷后人民的悲痛與對家園的眷戀;根據“《盧溝橋歌》”“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勝利是吾曹”及所學可知,《盧溝橋歌》反映了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抗戰的爆發;根據“《到敵人后方去》”“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到敵人后方去,把鬼子趕出境”可知,《到敵人后方去》反映了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作用:根據上述材料歌曲的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歌曲激發了民族抗戰意識,鼓舞了軍民士氣,增強了民族凝聚力。(2)歷史事件:根據“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當家作主站起來”可知,新中國成立,使中國擺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狀態,翻身做主人,實現自主;根據“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根據“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開創未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關系: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歌曲與時代背景相關,同時也鼓舞斗志,對推動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可以總結出:歌曲創作是時代背景的反映,同時也影響和推動了時代的發展。9.(2025·斗門模擬)從古代都城到現代遺產,中國城市設計文化源遠流長,其演變歷程深刻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陶寺古城是中華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遺址,其考古發現揭示了早期城市規劃與功能分區的復雜性。以下是陶寺古城的部分考古發現。 ①內城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 ②宮城區:統治者居住和處理政務 ③倉儲區:集中儲存大量的糧食和物資 ④墓葬區:不同等級的墓葬 ⑤手工業區:制作和銷售手工藝品材料二元大都平面圖材料三 2024年我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中軸線由故宮、太廟、天壇等建筑要素組成,下表列出了北京中軸線的部分建筑及其功能。建筑 介紹萬寧橋 北京中軸線上始建年代最早的橋,是元代北京漕運的見證鐘鼓樓 明清時期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故宮 明清宮城,是皇家舉辦國家慶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太廟 明清兩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場所,是重要的國家禮制建筑中軸線南段道路 明清兩代國家禮儀活動的必經之路天壇 承載著明清兩代國家祭天禮儀與文化傳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參考示例,選擇一項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并進行合理推論。示例:我選擇第①項,從中可得出陶寺古城規模較大的信息,說明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組織能力較高。(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大都的城市布局體現了它對中原文化的哪些借鑒 這些借鑒歷史作用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明清時期北京城具有哪些功能 【答案】(1)選擇及推論:選擇第②項,從中可得出陶寺古城已有早期文字雛形的信息,說明當時社會已有一定的文化發展水平。(2)借鑒: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借鑒了中原傳統的中軸對稱、宮殿與官署分布等規制;歷史作用:促進了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與管理,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3)功能:元明清時期北京城具有政治中心、文化傳承、城市管理、宗教祭祀等功能。【知識點】明朝的建筑與文學——明長城和北京城、小說和戲劇【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陶寺古城的知識。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結合所學從材料①-⑤中任選一個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合理推測,例如:選擇②,根據“統治者居住和處理政務”可知,為了方便政治管理,可能已經出現了早期文字的雛形,說明當時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發展水平。(2)本題考查元大都的知識。根據材料布局圖可知,元大都也是中軸對稱的,官署分置在宮殿兩側,這些特征是借鑒了中原城市布局的;歷史作用:根據所學可從政治管理和民族文化融合方面進行回答。政治上:促進了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與管理;民族文化上: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民族交融。(3)本題考查明清北京城的功能。根據“明清宮城,是皇家舉辦國家慶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可知,北京城是政治中心;根據“明清時期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可知,北京城具有城市管理的功能;根據“承載著明清兩代國家祭天禮儀與文化傳統”可知,北京城具有文化傳承和宗教祭祀的功能。故答案為:(1)選擇及推論:選擇第②項,從中可得出陶寺古城已有早期文字雛形的信息,說明當時社會已有一定的文化發展水平。(2)借鑒: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借鑒了中原傳統的中軸對稱、宮殿與官署分布等規制;歷史作用:促進了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與管理,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3)功能:元明清時期北京城具有政治中心、文化傳承、城市管理、宗教祭祀等功能。【點評】本題考查陶寺古城、元大都、北京城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結合所學從材料①-⑤中任選一個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合理推測,例如:選擇②,根據“統治者居住和處理政務”可知,為了方便政治管理,可能已經出現了早期文字的雛形,說明當時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發展水平。(2)借鑒:根據材料布局圖可知,元大都也是中軸對稱的,官署分置在宮殿兩側,這些特征是借鑒了中原城市布局的;歷史作用:根據所學可從政治管理和民族文化融合方面進行回答。政治上:促進了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與管理;民族文化上: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民族交融。(3)功能:根據“明清宮城,是皇家舉辦國家慶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可知,北京城是政治中心;根據“明清時期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可知,北京城具有城市管理的功能;根據“承載著明清兩代國家祭天禮儀與文化傳統”可知,北京城具有文化傳承和宗教祭祀的功能。10.(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歌曲是時代的見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所示的是近代中國不同時期創作的革命歌曲的歌詞(節選)。①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 ②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臺,高臺十丈白玉柱,雕龍繡鳳放光彩,紅軍啊!這臺名叫望紅臺。 ③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昔照。 ④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材料二 20世紀80年代,春節聯歡晚會的流行歌曲節目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農村改革給人們帶來的希望;《大海啊,故鄉》抒發了人們對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太陽島上》的歌詞“幸福的生活靠勞動創造,幸福的花兒靠汗水澆,朋友們獻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會更美好”反映了老百姓面對新生活的到來,內心充滿希望和熱情;中國香港歌手張明敏《我的中國心》中“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對祖國的依戀之情。20世紀90年代,《我想有個家》唱出了市場經濟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親情、溫暖的內心傾訴;《春天的故事》熱情歌頌了鄧小平制定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歸祖國時的盛況;1999年國人又把這種親情和鄉音濃縮在一首《七子之歌》中。新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日益聯系在一起,2002年春晚的《與世界聯網》將中國的泰山、黃河與日本的富士山、歐洲的多瑙河融合在一起;2003年的《愛在天地間》歌頌了衛生事件突發時期醫務人員大無畏的奉獻精神;2014年的《天耀中華》贊頌了中華民族“風雨壓不垮,苦難中開花”的大愛。——摘編自鄧紫芯等《從央視春晚流行音樂節目看時代的變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按照材料中歌曲的創作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并分析歌曲④的創作背景。(2)選擇材料二中的一個時期,根據該時期春晚歌曲所反映的時代變遷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并結合所學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1)排序:③①②④。創作背景:日本全面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示例一】觀點:20世紀80年代的春晚歌曲表達了人們對于改革開放開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論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之后,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984年,我國加快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人們生活逐漸改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結論:央視春晚歌曲唱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熱情。【示例二】觀點:20世紀90年代的春晚歌曲反映了改革開放深化、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時代風貌。論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港澳的回歸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進程。結論: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的反映。【示例三】觀點:新世紀以來的春晚歌曲反映了中國與世界聯系逐漸增多、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論述: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面對2003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體現了人間大愛。結論: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反映。(“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答案)【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澳門回歸【解析】【分析】(1)排序:據材料一“①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據材料一“②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臺,高臺十丈白玉柱,雕龍繡鳳放光彩,紅軍啊!這臺名叫望紅臺”并結合所學紅軍出現時間可知,這是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據材料一“③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昔照。”可知,這是民國初期;據材料一“④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可知,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按照時間順序排序,③①②④。創作背景:據材料一“延安,……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并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知識可知,日本全面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據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農村改革給人們帶來的希望;《大海啊,故鄉》抒發了人們對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擬定觀點:20世紀80年代的春晚歌曲表達了人們對于改革開放開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從改革和開放的影響展開論述,如: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之后,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984年,我國加快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人們生活逐漸改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歌曲唱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熱情;或者據材料二“《我想有個家》唱出了市場經濟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親情、溫暖的內心傾訴;《春天的故事》熱情歌頌了鄧小平制定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歸祖國時的盛況”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擬定觀點:20世紀90年代的春晚歌曲反映了改革開放深化、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時代風貌。然后,圍繞觀點從90年代的史實如鄧小平南方談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港澳回歸等方面進行論述,如: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港澳的回歸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進程。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的反映;或者據材料二“新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日益聯系在一起,……衛生事件突發時期醫務人員大無畏的奉獻精神;……的大愛。”并結合所學可知,擬定觀點:新世紀以來的春晚歌曲反映了中國與世界聯系逐漸增多、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之后,圍繞觀點,展開論述,選擇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的史實以及公共衛生事件迎難而上的史實進行說明,如: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面對2003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體現了人間大愛。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反映;故答案為:(1) 排序:③①②④。創作背景:日本全面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示例一】觀點:20世紀80年代的春晚歌曲表達了人們對于改革開放開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論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之后,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984年,我國加快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人們生活逐漸改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結論:央視春晚歌曲唱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熱情。【示例二】觀點:20世紀90年代的春晚歌曲反映了改革開放深化、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時代風貌。論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港澳的回歸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進程。結論: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的反映。【示例三】觀點:新世紀以來的春晚歌曲反映了中國與世界聯系逐漸增多、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論述: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面對2003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體現了人間大愛。結論: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反映。(“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答案)【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察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事件,再按照先后順序排序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抓住其中的關鍵詞“抗戰”,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任意選取一個時期,擬定一個觀點,再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回答,注意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1)排序:據材料一“①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據材料一“②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臺,高臺十丈白玉柱,雕龍繡鳳放光彩,紅軍啊!這臺名叫望紅臺”并結合所學紅軍出現時間可知,這是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據材料一“③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昔照。”可知,這是民國初期;據材料一“④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可知,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按照時間順序排序,③①②④。創作背景:據材料一“延安,……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并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知識可知,日本全面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據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農村改革給人們帶來的希望;《大海啊,故鄉》抒發了人們對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擬定觀點:20世紀80年代的春晚歌曲表達了人們對于改革開放開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從改革和開放的影響展開論述,如: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之后,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984年,我國加快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人們生活逐漸改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歌曲唱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熱情。或者據材料二“《我想有個家》唱出了市場經濟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親情、溫暖的內心傾訴;《春天的故事》熱情歌頌了鄧小平制定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歸祖國時的盛況”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擬定觀點:20世紀90年代的春晚歌曲反映了改革開放深化、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時代風貌。然后,圍繞觀點從90年代的史實如鄧小平南方談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港澳回歸等方面進行論述,如: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港澳的回歸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進程。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的反映。或者據材料二“新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日益聯系在一起,……衛生事件突發時期醫務人員大無畏的奉獻精神;……的大愛。”并結合所學可知,擬定觀點:新世紀以來的春晚歌曲反映了中國與世界聯系逐漸增多、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之后,圍繞觀點,展開論述,選擇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的史實以及公共衛生事件迎難而上的史實進行說明,如: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面對2003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體現了人間大愛。最后總結,呼應觀點,如:央視春晚流行歌曲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反映。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沖刺2025:中考歷史壓軸重難題專訓(六)(學生版).docx 沖刺2025:中考歷史壓軸重難題專訓(六)(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