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一)一、選擇題1.(2025七下·珠海期中)《百家講壇》中在介紹隋朝最重要的貢獻時曾評價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講,隋文帝也罷,隋朝也罷,一半的功業就在于此。”該貢獻是指( )A.確立了選拔人才的察舉制度 B.結束長期分裂統一全國C.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D.開鑿靈渠促進南北交流2.(2024七下·阜寧期中)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 )A.三國兩晉 B.南北朝 C.五代十國 D.遼宋夏金3.(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無度,統治時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咸通年間關東水旱連年,人們食蓬實槐葉,但官府依舊催逼糧稅,起義便爆發了。起義軍在黃巢帶領下轉戰南北。這反映的是黃巢起義的( )A.過程 B.背景 C.影響 D.局限性4.(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詩的文學與史學價值并舉。下列詩句蘊含唐朝中外交往盛況信息的是(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5.(2025七下·連平期中)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對此解釋正確的是( )A.唐朝的制度傳播到日本 B.唐朝時期中日交流密切C.日本仿唐制建立了國家 D.很多日本人定居在中國6.(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下列唐朝民族政策與其影響的對應,錯誤的是( )A.唐蕃和親——奠定漢藏交往基礎B.冊封回紇——控制西域絲綢之路C.設立安西都護府——加強對西藏管理D.南詔統一六詔——促進西南邊疆開發7.(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后周太祖郭威進行軍事改革,限制地方武夫軍事集團的權力,誅殺跋扈的將領,并重建文官系統和恢復律令。郭威的改革表明五代十國政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A.實現國家的統一 B.藩鎮割據的威脅C.解決財政的危機 D.恢復和發展經濟8.(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文獻記載的“十四國蕃君石像”。其中,西側石像底座刻有:吐蕃贊府棄宗弄贊(松贊干布)……這真實見證了唐太宗時期的( )A.政治制度 B.經濟發展 C.民族關系 D.對外交往9.(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隋何以亡”新論》一文指出:“隋朝的速亡只是由于煬帝在國家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不計代價地肆意征伐,窮兵黷武。”下列史實能夠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開鑿大運河 B.三征遼東 C.修建馳道 D.巡游江南10.(2025七下·廣安月考)唐末黃巢起義后,藩鎮割據才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后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 材料反映了( )A.黃巢起義推翻了唐朝的統治 B.藩鎮割據形成于唐朝滅亡后C.五代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D.五代十國時期各地戰亂不已11.(2025七下·濰坊月考)《全球通史》中指出: “唐朝首都長安是一座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和各種中亞人……唐朝統治下的中國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加開放。”這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特征是( )A.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B.社會的動蕩與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12.(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是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C.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D.君主專制的逐漸加強13.(2025七下·珠海期中)“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材料中簽署“盟約”的兩個政權分別是( )A.北宋和金 B.北宋和遼 C.南宋和遼 D.南宋和金14.(2024七下·潮州期中)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的《滿江紅》表現了作者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精神。岳飛抗擊的對象是( )A.匈奴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黨項族15.(2020七下·西鄉期末)后人仿照杜甫憑吊諸葛亮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所寫的“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淚滿襟”的詩句表達了后人對哪位歷史人物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 )A.文天祥 B.岳飛 C.寇準 D.秦檜16.(2025七下·碧江期中)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主要的歷史貢獻包括( )①統一蒙古草原②定都大都③建立蒙古政權④統一全國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7.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著作《新工具》中寫道:“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下列發明與之對應正確的是( )A.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B.火藥—印刷術—指南針C.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D.指南針—印刷術—火藥18.《馬可·波羅行紀》記載:“(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轉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亞歷山大港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這說明元代泉州( )A.海外貿易繁榮 B.外國使節增多C.造船技術發達 D.文化生活豐富19.宋高宗看到樓璹(shú)繪制的《耕織圖》,對此題材大為贊賞,專門召見了他,并將《耕織圖》宣示后宮,一時朝野傳頌。這表明南宋統治者( )A.重用賢能 B.發展文教 C.勸課農桑 D.勤于政事20.文天祥等人擁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員,繼續展開抗元斗爭,兵敗被俘后,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這體現了他( )A.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精神 B.求真務實、謙虛謹慎的精神C.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精神 D.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21.下面的思維導圖反映出遼宋夏金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宋與西夏的互市 B.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C.夏金與南宋的對峙 D.中外交流促進社會發展22.與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畫的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從“秋水共長天一色”移成畫面的留白,表現為“一角”“半邊”。這折射出( )A.崇文抑武的方針 B.南宋的偏安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23. 到了宋代,城市商業活動不再局限在官方設立的市內進行,而是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由此可知,宋代( )A.經商突破了時空限制 B.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繁榮C.商業侵占了城市的空間 D.政府不再限制商業的發展24.下面是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示意圖,其中演變順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二、材料分析題25.(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國古代王朝的統治者通過不斷調整政策來維護王朝統治和國家穩定。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的制度,比較注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為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參政創造了條件。采取考試辦法,相對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廣泛的地主階級中有用的人才選拔出來,有些“任人唯賢”的性質。……中央政府通過這一制度給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們同士族斗爭,緩和了普通地主階級與中央政權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皇權,從而擴大了隋朝政權的階級基礎。——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平東突厥后,將突厥降眾安置在內地,讓他們保持原有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仍以其酋長統治原有部眾。唐太宗對各族將領都視為一體,當時有不少戰功卓著的少數民族將領,至于被任為將軍而在地方任職的那就更多了。當時突厥與吐谷渾各請互市,他們從內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內地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民乏耕牛”的困難。在“四海寧一”的條件下,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三:唐玄宗曾對吏部選用的縣令親自加以復試,還專門頒布了《整飭吏治詔》,對地方官的政績進行嚴格考核。他下詔在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大興屯田,發展學校教育,進行圖書整理和編纂工作。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種“新的制度”的選官標準是什么,并概括這一制度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效果。(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26.(2025七下·三水期中)和諧共生、大唐盛象。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了社會要“和諧”,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人與社會的和諧】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為“唐朝”。——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經濟與自然的和諧】材料二:觀察圖1和圖2【國家與人才的和諧】材料三: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摘編自張國安《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社會特征。并列舉一個唐朝時期的盛世局面。(2)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請從材料二中選一種生產工具,寫出它的名稱并分析其使用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3)材料三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哪種選官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影響。(4)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今天如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27.某校七年級(2)班展開以“元朝的統一與統治”為主題的探究活動,請你一起參與探究。【實現統一】材料一 在古代歷史上,“中國”一詞既是地域概念,又用來指稱政權,同時又是一種美稱。不僅漢族政權自稱“中國”,少數民族及其政權也自稱“中國”,“中國”的概念存在一種復數現象。元朝實現了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摘編自趙永春《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試論統一多民族中國及其疆域的形成》【邊疆治理】材料二 歷代中原王朝處理與周邊民族關系的方式,其中的一種類型是:歷代中原王朝設立行政機構對周邊民族進行直接統治,并將少數民族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國家各級管理機構中來。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摘編自《怎樣看待歷代中原王朝和周邊民族的關系》【民族交融】材料三 元世祖仿效漢法進行改革,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人沒有什么區別。來自中亞、西亞的人移居中國,同漢、蒙、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形成一個新的民族。【科技文化】材料四圖 A 轉輪排字法示意圖 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材料五 到了南宋,西北陸路交通受阻……與中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大多數分布在南洋群島及亞洲東南、南部、西南部的沿海地區。……元代使用統一的貨幣,遵奉著同一的政令,陸運、河運和海運暢通無阻,無遠不至。東歐、西亞、非洲、日本、朝鮮、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使團來到大都。與泉州有往來的國家和地區近百個。……與中原的“重農抑商”觀念不同,元代實行的是重商政策,對外貿易開放,無論水陸均“往來互市,各從所欲”。——摘編自寧欣《中國古代史·下冊》(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實現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的標志性歷史事件。元朝在加強地方管理上實施了什么制度 (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元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對西藏地區進行管理 這些機構的設置有何歷史意義 元朝還設置了什么機構管理臺灣 (3)材料三中所述的“新的民族”是哪一個民族 依據材料三,指出元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4)圖A轉輪排字法的發明者是誰 依據材料四,概括元曲藝術的鮮明特點。(5)依據材料五,概述元代對外貿易的新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影響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結合材料五,請你為①處擬定一個小標題。(要求:主題鮮明,語言凝練)2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學會看歷史地圖是地理與歷史學科綜合學習的途徑之一。遼、北宋、西夏時期形勢圖(1111年) 金、南宋、西夏時期形勢圖(1142年)材料二 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錢物,稱為“歲幣”。……1044年,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和約。材料三 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送錢物;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材料四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宋朝雖然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A政權的名稱和建立B政權的民族,并歸納材料一反映的時代特征。(2)選做題:以下兩個小題,請任選一個作答。(如果兩個都答,按第①小題計分)①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北宋與遼訂立了什么和約以及北宋與西夏和約的內容。這些和約分別對宋遼、宋夏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②宋金達成和議后,雙方形成什么局面 依據材料三,指出雙方的分界線。從中可以看出南宋統治者什么態度 (3)依據材料四,指出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文化交往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此交往對當今民族關系的處理有何借鑒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581年,外戚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大趨勢,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察舉制是漢代的,排除A項;CD項是秦朝,排除C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百家講壇》的內容為背景,考查隋文帝的貢獻,重點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2.【答案】C【知識點】安史之亂3.【答案】B【知識點】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無度,統治時 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咸通年間關東水旱連年,人們食蓬實 槐葉,但官府依舊催逼糧稅,起義便爆發了”可知,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財政虧空年達300萬貫。這一年又逢黃河中下游遭受旱災,夏季麥收一半,秋季顆粒不收。農民只好以野菜、樹皮充饑。在這種情況下,宦官專權、土地兼并,再加上藩鎮割據現象嚴重。政府的徭役,賦稅仍未減輕,逼得農民無法生活。憤怒的群眾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拿起武器進行斗爭。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題干反映的是黃巢起義的背景,B項正確;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這屬于過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影響是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黃巢起義的局限性是暴力手段等,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黃巢起義的知識。4.【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唐朝與外國交往的特點,體現了材料的意思,B項正確;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產生的現象,排除A項;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排除C項;選項反映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唐朝對外關系的特征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5.【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據題干"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主要反映的是中日文化交流現象,B項"唐朝時期中日交流密切"正確,遣唐使來華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故選B項;A項"唐朝的制度傳播到日本"不符合題意,題干強調的是節日風俗而非政治制度,排除A項;C項"日本仿唐制建立了國家"與題干無關,大化改新發生在7世紀中期,而題干未提及政治制度,排除C項;D項"很多日本人定居在中國"在題干中無依據,遣唐使是短期使團而非移民,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大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等知識。6.【答案】C【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7.【答案】B【知識點】安史之亂8.【答案】C【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9.【答案】B【知識點】隋朝的滅亡10.【答案】C【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滅亡后,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可知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他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C項正確;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沒有推翻唐朝的統治,因為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排除A項;藩鎮割據形成于唐朝滅亡后,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五代十國時期各地戰亂不已,說法錯誤,因為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藩鎮割據,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1.【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據題干“唐朝首都長安是一座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和各種中亞人……唐朝統治下的中國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加開放”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唐朝前期,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在民族關系、對外交流、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呈現出繁榮開放的景象,D項正確;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指的是國家形成的初期階段,這與唐朝的歷史時期不符,唐朝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封建國家,排除A項;題干描述的是長安城的繁榮和開放,并未強調社會的動蕩與變革,排除B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指的是一個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和統一,如秦朝的統一,題干主要描述的是唐朝的開放和繁榮,并未直接涉及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隋唐時期的社會特征。要求學生結合“隋唐時期社會發展”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可以看出宋朝時期,北宋、西夏、遼到南宋、西夏、金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元朝是一個統一王朝,故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B項正確;選項ACD無法從材料中體現出來,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3.【答案】D【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D項正確;1005年,宋遼訂立和議: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南宋和金和議,排除A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南宋和金的對峙,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4.【答案】B【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和結合所學可知,“胡虜”“匈奴”指宋代的女真族,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并乘勝追擊,迫使金軍后撤。岳飛抗擊的對象是女真族,B項符合題意;A:匈奴族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C:蒙古族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黨項族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岳飛抗金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時,根據材料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15.【答案】B【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岳飛是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他被奸臣秦檜以所謂“謀反”罪殺害了,后人以“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淚滿襟”的詩句表達了對岳飛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南宋偏安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岳飛抗金。南宋初年,金軍南下,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收復了大量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強大,威脅他們的統治,向金軍求和,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所以說岳飛是“出師未捷身冤死,長使后人淚滿襟”。16.【答案】A【知識點】蒙古族的興起與蒙古滅夏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①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①正確;②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故②錯誤;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③正確;④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繼續進攻南宋,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全國的統一,故④錯誤,排除BCD,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17.【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據材料“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第一種發明“在學術上”是指活字印刷術。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增加了書籍的種類和數量,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次在戰爭中的發明是火藥。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最后在航海方面的發明是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A符合題意;BCD對應錯誤,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答案】A【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宋元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中國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針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當時,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據“(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轉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亞歷山大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實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可知,這說明元代泉州海上貿易繁榮,A符合題意;題干信息無法說明外國使節增多,排除B;題干信息未涉及造成技術,排除C;海外貿易與文化生活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朝海外貿易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海外貿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宋高宗看到樓( shu )繪制的《耕織圖》,對此題材大為贊賞,專門召見了他,并將《耕織圖》宣示后宮,一時朝野傳頌。”可知,宋高宗對樓的《耕織圖》贊賞有加,可以看出宋朝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勸課農桑,C符合題意;重用賢能、發展文教和勤于政事與題干發展農業生產無關,排除ABD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文天祥是領導武裝抗元的南宋大臣,兵敗被服后,始終堅貞不屈,最后慷慨就義,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文天祥寫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舍身取義、視死如歸的精神,C符合題意;開拓創新是面對風險挑戰和歷史機遇,敢破敢立、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主動創新,材料不能體現開拓創新的精神,排除A;求真就是要認識事物本質,把握發展規律;務實就是要真抓實干,務求實效,材料不能體現求真務實的精神,排除B;無私奉獻精神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材料不能體現無私奉獻的精神,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文天祥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天祥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答案】B【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遼宋夏金時期”可知,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交融,B符合題意;宋與西夏的互市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個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遼宋夏金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A;夏金與南宋的對峙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個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遼宋夏金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C;遼宋夏金時期是民族政權并立時期,沒有體現中外交流,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北宋與遼、西夏和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北宋與遼、西夏和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答案】B【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時期的山水畫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突出“一角”“半邊”,這主要和南宋偏安江南的現狀有關,突出山河破碎,國家分裂的現狀,B符合題意;崇文抑武的方針,即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不符合題意,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北宋、南宋的比較,無法得出女真族的崛起的結論,排除C;宋朝文化昌盛,即文化的繁榮昌盛與發達,屬于表象,不符合“折射出”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南宋偏安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答案】A【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到了宋代,城市商業活動不再局限在官方設立的市內進行,而是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可知,宋代經商突破了時空限制,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體現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繁榮,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體現商業侵占了城市的空間,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政府不再限制商業的發展,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4.【答案】B【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907年,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16年,北方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遼)政權;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979年宋太宗滅北漢,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1038年,黨項族元昊建立西夏,北宋與遼和西夏并立,12世紀初,東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來滅遼,與北宋和西夏并立,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五月,趙構建立南宋,南宋與西夏、金并立,所以,正確的演變順序應為①③④②,B項符合題意;A:①②③④排序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C:③④①②排序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D:②③④①排序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5.【答案】(1)標準:注重才學。積極作用:相對公平,有利于廣泛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或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等)(2)表現:妥善安置降眾,保留其原有習俗與首領;同等對待各族人民與將領;允許內地與少數民族互市。效果:加強了唐朝同邊疆少數民族的交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創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等。(3)【示例一】同意。理由:唐玄宗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通過這些針對時弊的改革,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示例二】不同意。理由:唐王朝迎來鼎盛時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唐玄宗針對時弊的改革,對唐朝國力強大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唐太宗與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唐朝民族關系的融洽、中外交流的頻繁等因素共同推動唐朝走向鼎盛【知識點】“開元盛世”;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26.【答案】(1)社會特征:經濟繁榮,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化藝術成就斐然,對外交往活躍。盛世局面: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2)如選曲轅犁,作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如選筒車,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節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3)選官制度:科舉制。積極影響: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4)示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加強民族團結;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科技和文化等。【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經濟的繁榮;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為‘唐朝’”可知,唐朝社會特征有經濟繁榮,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化藝術成就斐然,對外交往活躍。唐朝時期的盛世局面有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2)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材料二中選擇圖1,它的名稱是曲轅犁,其使用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如選圖2,它的名稱是筒車,其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節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3)材料三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的科舉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積極影響是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4)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我認為今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加強民族團結;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科技和文化等,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經濟的繁榮、科舉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史實。27.【答案】(1)事件:元朝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 制度:行省制度。(2)機構:中央宣政院,地方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意義: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 機構:澎湖巡檢司。(3)民族:回回。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和恰當的民族政策。(4)發明者:王禎。 特點:批判社會現實和社會弊端。(5)新發展:區域更廣; 國家和地區數更多; 更加開放。因素:中外交通的變化; 國家政局的變動; 政府政策的調整等。【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元朝的建立與統一;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元朝實現了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和結合所學可知,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元朝實現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的標志性歷史事件是元朝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為了加強對遼闊的疆域的統治,鞏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2)根據所學可知,元朝時,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元朝時,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今臺灣)和澎湖,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設立行政機構。(3)根據材料三“來自中亞、西亞的人移居中國,同漢、蒙、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根據材料三“元世祖仿效漢法進行改革,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人沒有什么區別”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是統治者的重視和恰當的民族政策。(4)根據材料四圖A轉輪排字法示意圖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王禎發明了轉輪排字法。根據材料四“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可知,元曲藝術的鮮明特點是批判社會現實和社會弊端。(5)根據材料五“到了南宋,西北陸路交通受阻……與中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大多數分布在南洋群島及亞洲東南、南部、西南部的沿海地區”“東歐、西亞、非洲、日本、朝鮮、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使團來到大都。與泉州有往來的國家和地區近百個”“……與中原的‘重農抑商’觀念不同,元代實行的是重商政策,對外貿易開放,無論水陸均‘往來互市,各從所欲’”可知,元代對外貿易的新發展是區域更廣;國家和地區數更多;更加開放。結合所學可知,影響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是中外交通的變化;國家政局的變動;政府政策的調整等。本小問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元朝對外貿易發展。故答案為:(1)事件:元朝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制度:行省制度。(2)機構:中央宣政院,地方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意義: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機構:澎湖巡檢司。(3)民族:回回。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和恰當的民族政策。(4)發明者:王禎。特點:批判社會現實和社會弊端。(5)新發展:區域更廣;國家和地區數更多;更加開放。因素:中外交通的變化;國家政局的變動;政府政策的調整等。【點評】本題以五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元朝統一全國、行省制度、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轉輪排字法、元曲藝術,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8.【答案】(1)政權: 遼。 民族: 女真。 特征: 民族政權并立。(2)①和約:澶淵之盟。 內容: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影響: “澶淵之盟”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但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 “宋夏和約”換取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邊界貿易興旺。②局面:宋金對峙。分界線:淮水至大散關一線。態度:滿足于現狀,茍且偏安。(3)特點: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 借鑒意義: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堅持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繁榮發展; 等等。【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和結合所學可知,10世紀初,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契丹國(遼),A政權的名稱是遼。112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建立B政權的民族是女真。材料一反映的時代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2)根據材料二和結合所學可知,宋真宗時遼大舉攻宋,澶州之戰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擊退遼軍。之后遼宋議和,簽訂“澶淵之盟”,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澶淵之盟”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但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元昊稱帝后,多次率領軍隊進攻北宋,雙方損失慘重。后西夏與北宋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和約”換取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邊界貿易興旺。根據材料三和結合所學可知,1141年宋金訂立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南宋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的局面形成。從中可以看出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茍且偏安。(3)根據材料四“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宋朝雖然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可知,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文化交往的特點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本小問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堅持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等等。故答案為:(1)政權:遼。民族:女真。特征:民族政權并立。(2)①和約:澶淵之盟。內容: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影響:“澶淵之盟”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但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宋夏和約”換取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邊界貿易興旺。②局面:宋金對峙。分界線:淮水至大散關一線。態度:滿足于現狀,茍且偏安。(3)特點: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借鑒意義: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堅持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等等。【點評】本題以四則圖文材料為依托,考查遼、宋、西夏時期民族交融,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 / 1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一)一、選擇題1.(2025七下·珠海期中)《百家講壇》中在介紹隋朝最重要的貢獻時曾評價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講,隋文帝也罷,隋朝也罷,一半的功業就在于此。”該貢獻是指( )A.確立了選拔人才的察舉制度 B.結束長期分裂統一全國C.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D.開鑿靈渠促進南北交流【答案】B【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581年,外戚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大趨勢,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察舉制是漢代的,排除A項;CD項是秦朝,排除C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百家講壇》的內容為背景,考查隋文帝的貢獻,重點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2.(2024七下·阜寧期中)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 )A.三國兩晉 B.南北朝 C.五代十國 D.遼宋夏金【答案】C【知識點】安史之亂3.(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無度,統治時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咸通年間關東水旱連年,人們食蓬實槐葉,但官府依舊催逼糧稅,起義便爆發了。起義軍在黃巢帶領下轉戰南北。這反映的是黃巢起義的( )A.過程 B.背景 C.影響 D.局限性【答案】B【知識點】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無度,統治時 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咸通年間關東水旱連年,人們食蓬實 槐葉,但官府依舊催逼糧稅,起義便爆發了”可知,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財政虧空年達300萬貫。這一年又逢黃河中下游遭受旱災,夏季麥收一半,秋季顆粒不收。農民只好以野菜、樹皮充饑。在這種情況下,宦官專權、土地兼并,再加上藩鎮割據現象嚴重。政府的徭役,賦稅仍未減輕,逼得農民無法生活。憤怒的群眾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拿起武器進行斗爭。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題干反映的是黃巢起義的背景,B項正確;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這屬于過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影響是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黃巢起義的局限性是暴力手段等,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黃巢起義的知識。4.(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詩的文學與史學價值并舉。下列詩句蘊含唐朝中外交往盛況信息的是(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唐朝與外國交往的特點,體現了材料的意思,B項正確;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產生的現象,排除A項;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排除C項;選項反映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唐朝對外關系的特征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5.(2025七下·連平期中)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對此解釋正確的是( )A.唐朝的制度傳播到日本 B.唐朝時期中日交流密切C.日本仿唐制建立了國家 D.很多日本人定居在中國【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據題干"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主要反映的是中日文化交流現象,B項"唐朝時期中日交流密切"正確,遣唐使來華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故選B項;A項"唐朝的制度傳播到日本"不符合題意,題干強調的是節日風俗而非政治制度,排除A項;C項"日本仿唐制建立了國家"與題干無關,大化改新發生在7世紀中期,而題干未提及政治制度,排除C項;D項"很多日本人定居在中國"在題干中無依據,遣唐使是短期使團而非移民,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大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等知識。6.(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下列唐朝民族政策與其影響的對應,錯誤的是( )A.唐蕃和親——奠定漢藏交往基礎B.冊封回紇——控制西域絲綢之路C.設立安西都護府——加強對西藏管理D.南詔統一六詔——促進西南邊疆開發【答案】C【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7.(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后周太祖郭威進行軍事改革,限制地方武夫軍事集團的權力,誅殺跋扈的將領,并重建文官系統和恢復律令。郭威的改革表明五代十國政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A.實現國家的統一 B.藩鎮割據的威脅C.解決財政的危機 D.恢復和發展經濟【答案】B【知識點】安史之亂8.(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文獻記載的“十四國蕃君石像”。其中,西側石像底座刻有:吐蕃贊府棄宗弄贊(松贊干布)……這真實見證了唐太宗時期的( )A.政治制度 B.經濟發展 C.民族關系 D.對外交往【答案】C【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9.(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隋何以亡”新論》一文指出:“隋朝的速亡只是由于煬帝在國家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不計代價地肆意征伐,窮兵黷武。”下列史實能夠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開鑿大運河 B.三征遼東 C.修建馳道 D.巡游江南【答案】B【知識點】隋朝的滅亡10.(2025七下·廣安月考)唐末黃巢起義后,藩鎮割據才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后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 材料反映了( )A.黃巢起義推翻了唐朝的統治 B.藩鎮割據形成于唐朝滅亡后C.五代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D.五代十國時期各地戰亂不已【答案】C【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滅亡后,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可知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他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C項正確;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沒有推翻唐朝的統治,因為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排除A項;藩鎮割據形成于唐朝滅亡后,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五代十國時期各地戰亂不已,說法錯誤,因為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藩鎮割據,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1.(2025七下·濰坊月考)《全球通史》中指出: “唐朝首都長安是一座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和各種中亞人……唐朝統治下的中國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加開放。”這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特征是( )A.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B.社會的動蕩與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據題干“唐朝首都長安是一座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和各種中亞人……唐朝統治下的中國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加開放”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唐朝前期,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在民族關系、對外交流、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呈現出繁榮開放的景象,D項正確;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指的是國家形成的初期階段,這與唐朝的歷史時期不符,唐朝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封建國家,排除A項;題干描述的是長安城的繁榮和開放,并未強調社會的動蕩與變革,排除B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指的是一個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和統一,如秦朝的統一,題干主要描述的是唐朝的開放和繁榮,并未直接涉及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隋唐時期的社會特征。要求學生結合“隋唐時期社會發展”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是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C.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D.君主專制的逐漸加強【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可以看出宋朝時期,北宋、西夏、遼到南宋、西夏、金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元朝是一個統一王朝,故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B項正確;選項ACD無法從材料中體現出來,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3.(2025七下·珠海期中)“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材料中簽署“盟約”的兩個政權分別是( )A.北宋和金 B.北宋和遼 C.南宋和遼 D.南宋和金【答案】D【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D項正確;1005年,宋遼訂立和議: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南宋和金和議,排除A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南宋和金的對峙,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4.(2024七下·潮州期中)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的《滿江紅》表現了作者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精神。岳飛抗擊的對象是( )A.匈奴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黨項族【答案】B【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和結合所學可知,“胡虜”“匈奴”指宋代的女真族,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并乘勝追擊,迫使金軍后撤。岳飛抗擊的對象是女真族,B項符合題意;A:匈奴族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C:蒙古族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黨項族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岳飛抗金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時,根據材料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15.(2020七下·西鄉期末)后人仿照杜甫憑吊諸葛亮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所寫的“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淚滿襟”的詩句表達了后人對哪位歷史人物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 )A.文天祥 B.岳飛 C.寇準 D.秦檜【答案】B【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岳飛是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他被奸臣秦檜以所謂“謀反”罪殺害了,后人以“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淚滿襟”的詩句表達了對岳飛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南宋偏安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岳飛抗金。南宋初年,金軍南下,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收復了大量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強大,威脅他們的統治,向金軍求和,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所以說岳飛是“出師未捷身冤死,長使后人淚滿襟”。16.(2025七下·碧江期中)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主要的歷史貢獻包括( )①統一蒙古草原②定都大都③建立蒙古政權④統一全國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蒙古族的興起與蒙古滅夏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①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①正確;②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故②錯誤;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③正確;④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繼續進攻南宋,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全國的統一,故④錯誤,排除BCD,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17.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著作《新工具》中寫道:“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下列發明與之對應正確的是( )A.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B.火藥—印刷術—指南針C.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D.指南針—印刷術—火藥【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據材料“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第一種發明“在學術上”是指活字印刷術。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增加了書籍的種類和數量,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次在戰爭中的發明是火藥。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最后在航海方面的發明是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A符合題意;BCD對應錯誤,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馬可·波羅行紀》記載:“(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轉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亞歷山大港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這說明元代泉州( )A.海外貿易繁榮 B.外國使節增多C.造船技術發達 D.文化生活豐富【答案】A【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宋元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中國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針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當時,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據“(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轉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亞歷山大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實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可知,這說明元代泉州海上貿易繁榮,A符合題意;題干信息無法說明外國使節增多,排除B;題干信息未涉及造成技術,排除C;海外貿易與文化生活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朝海外貿易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海外貿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宋高宗看到樓璹(shú)繪制的《耕織圖》,對此題材大為贊賞,專門召見了他,并將《耕織圖》宣示后宮,一時朝野傳頌。這表明南宋統治者( )A.重用賢能 B.發展文教 C.勸課農桑 D.勤于政事【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宋高宗看到樓( shu )繪制的《耕織圖》,對此題材大為贊賞,專門召見了他,并將《耕織圖》宣示后宮,一時朝野傳頌。”可知,宋高宗對樓的《耕織圖》贊賞有加,可以看出宋朝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勸課農桑,C符合題意;重用賢能、發展文教和勤于政事與題干發展農業生產無關,排除ABD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文天祥等人擁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員,繼續展開抗元斗爭,兵敗被俘后,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這體現了他( )A.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精神 B.求真務實、謙虛謹慎的精神C.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精神 D.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文天祥是領導武裝抗元的南宋大臣,兵敗被服后,始終堅貞不屈,最后慷慨就義,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文天祥寫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舍身取義、視死如歸的精神,C符合題意;開拓創新是面對風險挑戰和歷史機遇,敢破敢立、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主動創新,材料不能體現開拓創新的精神,排除A;求真就是要認識事物本質,把握發展規律;務實就是要真抓實干,務求實效,材料不能體現求真務實的精神,排除B;無私奉獻精神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材料不能體現無私奉獻的精神,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文天祥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天祥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下面的思維導圖反映出遼宋夏金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宋與西夏的互市 B.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C.夏金與南宋的對峙 D.中外交流促進社會發展【答案】B【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遼宋夏金時期”可知,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交融,B符合題意;宋與西夏的互市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個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遼宋夏金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A;夏金與南宋的對峙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個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遼宋夏金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C;遼宋夏金時期是民族政權并立時期,沒有體現中外交流,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北宋與遼、西夏和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北宋與遼、西夏和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與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畫的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從“秋水共長天一色”移成畫面的留白,表現為“一角”“半邊”。這折射出( )A.崇文抑武的方針 B.南宋的偏安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答案】B【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時期的山水畫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突出“一角”“半邊”,這主要和南宋偏安江南的現狀有關,突出山河破碎,國家分裂的現狀,B符合題意;崇文抑武的方針,即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不符合題意,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北宋、南宋的比較,無法得出女真族的崛起的結論,排除C;宋朝文化昌盛,即文化的繁榮昌盛與發達,屬于表象,不符合“折射出”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南宋偏安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 到了宋代,城市商業活動不再局限在官方設立的市內進行,而是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由此可知,宋代( )A.經商突破了時空限制 B.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繁榮C.商業侵占了城市的空間 D.政府不再限制商業的發展【答案】A【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到了宋代,城市商業活動不再局限在官方設立的市內進行,而是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可知,宋代經商突破了時空限制,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體現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繁榮,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體現商業侵占了城市的空間,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政府不再限制商業的發展,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4.下面是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示意圖,其中演變順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答案】B【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907年,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16年,北方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遼)政權;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979年宋太宗滅北漢,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1038年,黨項族元昊建立西夏,北宋與遼和西夏并立,12世紀初,東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來滅遼,與北宋和西夏并立,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五月,趙構建立南宋,南宋與西夏、金并立,所以,正確的演變順序應為①③④②,B項符合題意;A:①②③④排序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C:③④①②排序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D:②③④①排序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材料分析題25.(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國古代王朝的統治者通過不斷調整政策來維護王朝統治和國家穩定。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的制度,比較注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為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參政創造了條件。采取考試辦法,相對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廣泛的地主階級中有用的人才選拔出來,有些“任人唯賢”的性質。……中央政府通過這一制度給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們同士族斗爭,緩和了普通地主階級與中央政權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皇權,從而擴大了隋朝政權的階級基礎。——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平東突厥后,將突厥降眾安置在內地,讓他們保持原有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仍以其酋長統治原有部眾。唐太宗對各族將領都視為一體,當時有不少戰功卓著的少數民族將領,至于被任為將軍而在地方任職的那就更多了。當時突厥與吐谷渾各請互市,他們從內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內地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民乏耕牛”的困難。在“四海寧一”的條件下,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三:唐玄宗曾對吏部選用的縣令親自加以復試,還專門頒布了《整飭吏治詔》,對地方官的政績進行嚴格考核。他下詔在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大興屯田,發展學校教育,進行圖書整理和編纂工作。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種“新的制度”的選官標準是什么,并概括這一制度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效果。(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標準:注重才學。積極作用:相對公平,有利于廣泛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或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等)(2)表現:妥善安置降眾,保留其原有習俗與首領;同等對待各族人民與將領;允許內地與少數民族互市。效果:加強了唐朝同邊疆少數民族的交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創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等。(3)【示例一】同意。理由:唐玄宗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通過這些針對時弊的改革,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示例二】不同意。理由:唐王朝迎來鼎盛時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唐玄宗針對時弊的改革,對唐朝國力強大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唐太宗與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唐朝民族關系的融洽、中外交流的頻繁等因素共同推動唐朝走向鼎盛【知識點】“開元盛世”;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26.(2025七下·三水期中)和諧共生、大唐盛象。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了社會要“和諧”,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人與社會的和諧】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為“唐朝”。——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經濟與自然的和諧】材料二:觀察圖1和圖2【國家與人才的和諧】材料三: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摘編自張國安《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社會特征。并列舉一個唐朝時期的盛世局面。(2)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請從材料二中選一種生產工具,寫出它的名稱并分析其使用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3)材料三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哪種選官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影響。(4)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今天如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答案】(1)社會特征:經濟繁榮,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化藝術成就斐然,對外交往活躍。盛世局面: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2)如選曲轅犁,作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如選筒車,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節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3)選官制度:科舉制。積極影響: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4)示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加強民族團結;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科技和文化等。【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經濟的繁榮;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為‘唐朝’”可知,唐朝社會特征有經濟繁榮,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化藝術成就斐然,對外交往活躍。唐朝時期的盛世局面有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2)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材料二中選擇圖1,它的名稱是曲轅犁,其使用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如選圖2,它的名稱是筒車,其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節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3)材料三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的科舉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積極影響是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4)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我認為今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加強民族團結;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科技和文化等,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經濟的繁榮、科舉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史實。27.某校七年級(2)班展開以“元朝的統一與統治”為主題的探究活動,請你一起參與探究。【實現統一】材料一 在古代歷史上,“中國”一詞既是地域概念,又用來指稱政權,同時又是一種美稱。不僅漢族政權自稱“中國”,少數民族及其政權也自稱“中國”,“中國”的概念存在一種復數現象。元朝實現了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摘編自趙永春《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試論統一多民族中國及其疆域的形成》【邊疆治理】材料二 歷代中原王朝處理與周邊民族關系的方式,其中的一種類型是:歷代中原王朝設立行政機構對周邊民族進行直接統治,并將少數民族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國家各級管理機構中來。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摘編自《怎樣看待歷代中原王朝和周邊民族的關系》【民族交融】材料三 元世祖仿效漢法進行改革,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人沒有什么區別。來自中亞、西亞的人移居中國,同漢、蒙、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形成一個新的民族。【科技文化】材料四圖 A 轉輪排字法示意圖 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材料五 到了南宋,西北陸路交通受阻……與中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大多數分布在南洋群島及亞洲東南、南部、西南部的沿海地區。……元代使用統一的貨幣,遵奉著同一的政令,陸運、河運和海運暢通無阻,無遠不至。東歐、西亞、非洲、日本、朝鮮、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使團來到大都。與泉州有往來的國家和地區近百個。……與中原的“重農抑商”觀念不同,元代實行的是重商政策,對外貿易開放,無論水陸均“往來互市,各從所欲”。——摘編自寧欣《中國古代史·下冊》(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實現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的標志性歷史事件。元朝在加強地方管理上實施了什么制度 (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元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對西藏地區進行管理 這些機構的設置有何歷史意義 元朝還設置了什么機構管理臺灣 (3)材料三中所述的“新的民族”是哪一個民族 依據材料三,指出元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4)圖A轉輪排字法的發明者是誰 依據材料四,概括元曲藝術的鮮明特點。(5)依據材料五,概述元代對外貿易的新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影響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結合材料五,請你為①處擬定一個小標題。(要求:主題鮮明,語言凝練)【答案】(1)事件:元朝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 制度:行省制度。(2)機構:中央宣政院,地方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意義: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 機構:澎湖巡檢司。(3)民族:回回。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和恰當的民族政策。(4)發明者:王禎。 特點:批判社會現實和社會弊端。(5)新發展:區域更廣; 國家和地區數更多; 更加開放。因素:中外交通的變化; 國家政局的變動; 政府政策的調整等。【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元朝的建立與統一;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元朝實現了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和結合所學可知,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元朝實現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的標志性歷史事件是元朝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為了加強對遼闊的疆域的統治,鞏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2)根據所學可知,元朝時,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元朝時,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今臺灣)和澎湖,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設立行政機構。(3)根據材料三“來自中亞、西亞的人移居中國,同漢、蒙、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根據材料三“元世祖仿效漢法進行改革,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人沒有什么區別”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是統治者的重視和恰當的民族政策。(4)根據材料四圖A轉輪排字法示意圖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王禎發明了轉輪排字法。根據材料四“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可知,元曲藝術的鮮明特點是批判社會現實和社會弊端。(5)根據材料五“到了南宋,西北陸路交通受阻……與中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大多數分布在南洋群島及亞洲東南、南部、西南部的沿海地區”“東歐、西亞、非洲、日本、朝鮮、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使團來到大都。與泉州有往來的國家和地區近百個”“……與中原的‘重農抑商’觀念不同,元代實行的是重商政策,對外貿易開放,無論水陸均‘往來互市,各從所欲’”可知,元代對外貿易的新發展是區域更廣;國家和地區數更多;更加開放。結合所學可知,影響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是中外交通的變化;國家政局的變動;政府政策的調整等。本小問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元朝對外貿易發展。故答案為:(1)事件:元朝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制度:行省制度。(2)機構:中央宣政院,地方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意義: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機構:澎湖巡檢司。(3)民族:回回。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和恰當的民族政策。(4)發明者:王禎。特點:批判社會現實和社會弊端。(5)新發展:區域更廣;國家和地區數更多;更加開放。因素:中外交通的變化;國家政局的變動;政府政策的調整等。【點評】本題以五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元朝統一全國、行省制度、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轉輪排字法、元曲藝術,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學會看歷史地圖是地理與歷史學科綜合學習的途徑之一。遼、北宋、西夏時期形勢圖(1111年) 金、南宋、西夏時期形勢圖(1142年)材料二 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錢物,稱為“歲幣”。……1044年,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和約。材料三 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送錢物;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材料四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宋朝雖然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A政權的名稱和建立B政權的民族,并歸納材料一反映的時代特征。(2)選做題:以下兩個小題,請任選一個作答。(如果兩個都答,按第①小題計分)①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北宋與遼訂立了什么和約以及北宋與西夏和約的內容。這些和約分別對宋遼、宋夏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②宋金達成和議后,雙方形成什么局面 依據材料三,指出雙方的分界線。從中可以看出南宋統治者什么態度 (3)依據材料四,指出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文化交往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此交往對當今民族關系的處理有何借鑒意義。【答案】(1)政權: 遼。 民族: 女真。 特征: 民族政權并立。(2)①和約:澶淵之盟。 內容: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影響: “澶淵之盟”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但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 “宋夏和約”換取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邊界貿易興旺。②局面:宋金對峙。分界線:淮水至大散關一線。態度:滿足于現狀,茍且偏安。(3)特點: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 借鑒意義: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堅持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繁榮發展; 等等。【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和結合所學可知,10世紀初,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契丹國(遼),A政權的名稱是遼。112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建立B政權的民族是女真。材料一反映的時代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2)根據材料二和結合所學可知,宋真宗時遼大舉攻宋,澶州之戰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擊退遼軍。之后遼宋議和,簽訂“澶淵之盟”,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澶淵之盟”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但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元昊稱帝后,多次率領軍隊進攻北宋,雙方損失慘重。后西夏與北宋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和約”換取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邊界貿易興旺。根據材料三和結合所學可知,1141年宋金訂立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南宋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的局面形成。從中可以看出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茍且偏安。(3)根據材料四“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宋朝雖然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可知,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文化交往的特點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本小問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堅持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等等。故答案為:(1)政權:遼。民族:女真。特征:民族政權并立。(2)①和約:澶淵之盟。內容: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影響:“澶淵之盟”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但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宋夏和約”換取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邊界貿易興旺。②局面:宋金對峙。分界線:淮水至大散關一線。態度:滿足于現狀,茍且偏安。(3)特點: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借鑒意義: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堅持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等等。【點評】本題以四則圖文材料為依托,考查遼、宋、西夏時期民族交融,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一)(學生版).docx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一)(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