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二)

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二)
一、選擇題
1.(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表為中國古代一位歷史人物年譜(部分),對此歷史人物的補充說明正確的是(  )
公元626年 公元630年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頡利可汗,后被尊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滅南陳,結束長期分裂局面
B.創科舉,開運河,加強南北經濟聯系
C.輕徭薄賦,虛心納諫,成就貞觀之治
D.勵精圖治,整頓吏治,鑄就開元盛世
【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親身經歷過隋末農民戰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于政事,善于虛心納諫。依據“公元626年,即皇帝位”“公元641年,遣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可知與唐太宗有關。C符合題意;A建隋朝,滅南陳,結束長期分裂局面是隋文帝的功績,排除;B創科舉,開運河,加強南北經濟聯系是隋煬帝的功績,排除;D勵精圖治,整頓吏治,鑄就開元盛世是唐玄宗的功績,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貞觀之治的有關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力。
2.(2025七下·三水期中)他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又一次統一、勵精圖治,獲得了“開皇之治”的贊譽。統一全國后他采取的措施有(  )
A.滅掉陳朝 B.創辦科舉制
C.加強中央集權 D.修筑長城和馳道
【答案】C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g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統一后,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出現“開皇之治”局面。故C符合題意,C項正確;
滅掉陳朝是在統一全國前,排除A項;
隋煬帝創辦科舉制,排除B項;
修筑長城和馳道是秦朝加強統治的措施,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隋文帝,統一全國后他采取的措施有加強中央集權。
3.(2024七下·涪城期中)隋煬帝每年都要征發大批的勞動力,動輒數百萬,驅使他們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多次巡游,乘坐大龍舟,隨行的船只浩浩蕩蕩。還三次征遼東,迫使大量農民服兵役、當民夫,使人民無法正常從事生產勞動。材料表明,隋朝滅亡的原因是(  )
A.濫用民力 B.農民起義 C.官吏貪污 D.刑罰嚴苛
【答案】A
【知識點】隋朝的滅亡
4.(2025七下·碧江期中)唐高宗時期.為進一步弘揚中國醫藥學,編訂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法定藥典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傷寒雜病論》 D.《本草綱目》
【答案】A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可知,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選項A正確;
B《千金方》是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所著的中醫學經典著作,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此書,強調生命的價值和醫者的責任,與題意表述不符,排除;
C《傷寒雜病論》由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對后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譽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之一,與材料不符,排除;
D 《本草綱目》 是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所著,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以唐朝醫學發展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5.(2025七下·碧江期中)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以上描述的是隋統一中國的(  )
A.原因 B.過程 C.條件 D.影響
【答案】D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大趨趨勢”得出描述的是隋文帝統一中國的影響,D項正確;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題干未涉及隋統一的原因,排除A項;
題干未涉及隋朝統一的過程,排除B項;
當時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朽,這些都是利于隋朝統一的條件,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隋的統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6.(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秉持著這樣的治國思想開創出盛世局面,這一局面是(  )
A.開皇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貞觀遺風
【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7.(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舊唐書》記載“……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材料中的“我”應是(  )
A.張騫 B.孝文帝 C.松贊干布 D.元昊
【答案】C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8.(2025七下·濰坊月考)在封建時代,像李世民和李隆基那樣主動限制皇權,發揮相權的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正是唐玄宗的放權,開元期間才出現了姚崇、宋璟、張九齡這樣的千古名相,國家用人得當。以上內容體現了“開元盛世”的具體表現是(  )
A.經濟發展 B.軍事強盛 C.政治清明 D.民族交融
【答案】C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封建時代,像李世民和李隆基那樣主動限制皇權,發揮相權的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正是因為唐玄宗敢于放權用人,使各級官吏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歷史上才出現了著名的“開元盛世”。由此可知,題干這些舉措體現了唐朝時期適當放權,發揮相權,任人唯賢,知人善任,體現了政治清明,C項正確;
經濟發展體現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大都市等方面,與題干發揮相權不符,排除A項;
軍事強盛與題干中強調唐玄宗放權和知人善任等不符,排除B項;
民族交融體現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與題干中唐玄宗放權,發揮相權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開元盛世,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9.(2025七下·濰坊月考)“(魏)征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日:‘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以上材料出自
A.《漢書》 B.《三國志》
C.《隋書》 D.《貞觀政要》
【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魏)征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可知,意思是,魏征素有治國安邦的本領,性格又剛強正直,沒有畏縮屈服的事,太宗與他談論,未曾不欣然接受(他的意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與唐朝相關,唐太宗時期年號“貞觀”;《貞觀政要》的作者為唐代吳兢,是一本政論類史書。《貞觀政要》主要內容記載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選項D符合題意;
《漢書》是記載漢朝歷史;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三國志》是記載三國時期歷史;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隋書》是記載隋朝歷史;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貞觀之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10.(2025七下·濰坊月考)下圖是隋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圖中①②③④代表相關歷史事件,其中②代表的歷史事件是(  )
A.北周建立 B.隋朝建立 C.隋朝統一 D.運河開通
【答案】C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據題干時間軸和所學知識可知,581年隋朝建立,對應①,589年隋軍南下,滅掉陳朝,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隋朝統一,對應②,C項正確;
北周建立于557年,排除A項;
隋朝建立于581年,對應①,排除B項;
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對應③,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統一。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時間軸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隋朝統一的相關史實。
11.(廣西柳州鐵一中學(初中部)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限時測試歷史試題)國子監是唐朝時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唐太宗時增筑校舍,擴大招生,邊疆各族和周邊國家紛紛派遣子弟入學,中央官學學生最多時超過8000人。唐太宗的舉措(  )
A.推動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B.標志著科舉取士重大變革
C.直接促成貞觀之治的形成 D.利于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
【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
12.(廣西柳州鐵一中學(初中部)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限時測試歷史試題)“時間的車輪又軋出了同樣的轍痕,這個朝代與秦朝是那么驚人的相似。一樣的氣吞萬里如虎;一樣的千古江山、盡歸一姓;一樣的雄才偉略、創制頗多;一樣的殘暴、好大喜功;一樣的二世而亡。”這個朝代是(  )
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B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13.(2022七下·東莞期末)宋代,南下移民在向南方擴展冬小麥種植范圍的同時,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將農作物種植從原來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進而將土地利用率從100%提升至200%。這反映出宋代(  )
A.自然環境不斷得以改善 B.經濟作物生長周期變短
C.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 D.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提高
【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將農作物種植從原來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進而將土地利用率從100%提升至200%。”可知,宋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很大的提高。D符合題意;
題干未涉及自然環境,排除A;
“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并非作物的生長周期變短,排除B;
題干未提及人口南遷的問題,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的發展。難度適中,理解材料,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元朝時期,郭守敬主持在全國范圍內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程朱理學的發展 B.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C.江南經濟的繁盛 D.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答案】B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有郭守敬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等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由于社會穩定與國家統一,這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B符合題意;
“程朱理學的發展”與科技發展無關,排除A;
“江南經濟的繁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政治管理與科技發展關系沒有體現,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5)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學情評估)元朝時,有科學家郭守敬主持在全國范圍內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南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等成就。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程朱理學的發展 B.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C.江南經濟的繁盛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答案】B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有郭守敬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等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由于社會穩定與國家統一,這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B符合題意;
“程朱理學的發展”與科技發展無關,排除A;
“江南經濟的繁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政治管理與科技發展關系沒有體現,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朝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3七下·高州月考)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解析】【分析】916年契丹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后來改稱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ABD三項都不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不符合題意;
C項示意圖C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17.(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四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宋朝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節日的習俗,如春節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節的掛彩燈、劃早船,端午節的吃粽子、賽龍舟等一直流傳至今。這反映了(  )
A.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B.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C.君主專制統治的日益強化 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動搖
【答案】A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18.(2024七下·順德期末)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還下令禁止商家操縱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材料反映了忽必烈(  )
A.行仁政 B.行漢法 C.廣開言路 D.整頓吏治
【答案】A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蒙古族的興起與蒙古滅夏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還下令禁止商家操縱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可知,材料反映了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酷刑,革除宋朝黥面,禁止商家操縱價格,降低賦稅,這些措施都表明忽必烈大施仁政,A項正確;
行漢法指的是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
廣開言路指的是鼓勵人們發表意見,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
整頓吏治指的是整頓官吏的作風和治績,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統治,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元朝統治的相關史實。
19.(2024七下·防城期中)“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宋與金于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和議簽訂后產生的影響是(  )
A.北宋與西夏保持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B.北宋與遼保持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C.形成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
D.形成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
【答案】D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與南宋達成和約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結束了長達10余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AB兩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形成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D項形成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是和議簽訂后產生的影響,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宋和金的對峙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紹興和議的內容。
20.(2024七下·德惠期末)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文化是多源的,它的發展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條線互有交錯的網絡系統,有主有次。”其意在說明中華文化(  )
A.歷史悠久 B.包容開放 C.繼承發展 D.多元一體
【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21.(2024七下·海曙期末)“宋遼之間的貿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從遼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遼發生旱災(  )
A.開通了大運河 B.訂立澶淵之盟
C.宋夏達成和議 D.宋金達成和議
【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22.(2024七下·唐山期中)重要歷史人物的畫像同學們應當準確識記。下列人物的畫像中,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23.(2024七下·榆樹月考)某同學選用如下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確立的研究主題應是(  )
A.宋代國家統一 B.民族政權并立
C.宋代商業繁榮 D.宋代民族融合
【答案】C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24.(2024七下·淮安期中)文物是鮮活的歷史。以下三幅文物圖片體現的共同主題是(  )
A.繪畫藝術高超 B.科技領先世界
C.手工業技術先進 D.商品經濟發展
【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二、材料分析題
25.(2025七下·廣安月考)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朝代,它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具有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盛唐氣象。
政治之盛
材料一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豐收),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
——《資治通鑒·唐紀》
材料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唐·杜甫《憶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描繪了唐朝不同時期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們分別被稱之為什么?
經濟之盛
材料三
(2)唐朝時期,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現的兩種新農具分別叫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作用?
文化之盛
材料四 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疆域遼闊,對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的暢通,讓異域文化與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為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文人墨客們或歌頌壯麗山河,或描繪邊疆風光,或抒發報國之志,或傾訴人生感慨。
(3)“唐詩宋詞元曲”,唐朝時期的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其中有“詩仙”“詩圣”美譽的詩人分別是誰?
【答案】(1) 材料一:貞觀之治;材料二:開元盛世
(2) 農具:曲轅犁;筒車。共同作用:促進了糧食(畝)產量的提高。
(3)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知識點】“貞觀之治”;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1)材料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各族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材料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庫充盈,人口數量增長明顯,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出現了開元盛世局面。
(2)農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農具分別是曲轅犁和筒車。
共同作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曲轅犁、筒車等重要的生產工具得以發明和推廣,有效提高了糧食畝產量。
(3)“詩仙”: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盛唐時期的李白有“詩仙”的美譽
“詩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被譽為“詩圣”的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有“詩史”之稱。
故答案為:(1) 材料一:貞觀之治;材料二:開元盛世。(2) 農具:曲轅犁;筒車。共同作用:促進了糧食(畝)產量的提高。(3)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盛世局面。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唐朝盛世景象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曲轅犁。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唐朝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
(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詩繁榮,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唐朝詩歌的相關史實。
26.(2025七下·濰坊月考)繁盛一時的隋朝
材料一 隋文帝選官不問門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這一制度產生后,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聯系起來,成為以后士人做官的必由之路。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貧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
——摘編自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出“這一制度”的名稱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鑿的。它利用黃河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不同水系之間的水陸交通,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 隋朝大運河手繪圖
(2)依據材料二,將手繪地圖補充完整(寫在地圖上);并說出隋朝大運河的特點。結合所學,說說大運河所起的歷史作用。
材料三 以下摘編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中對兩位皇帝的描述
隋文帝發展經濟,編訂戶籍,核實戶口,減輕百姓賦役負擔,統一幣制和度量衡;加強中央集權,修訂和減省刑律,簡化機構,提高行政效率。
隋煬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奢侈無度。多次巡游,乘坐高大華麗的龍舟,隨行船只浩浩蕩蕩,僅拉纖民工就多達數十萬。還三次征遼東,役使大量農民,百姓無法正常從事生產勞動。
(3)古代統治者的治國思想會對國家治理產生相當影響,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兩位皇帝行為造成的不同結果及啟示。
【答案】(1) 科舉制。加強了朝廷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使通過考試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兩點即可)
(2) ①涿郡;②通濟渠
特點:圍繞“世界上最長運河、借助河道基礎修建、利用地形貫通不同水系、國都與地方連接紐帶”等觀點作答。(一點即可)
作用: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一點即可)
(3) 結果:隋文帝:隋朝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
隋煬帝: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爆發,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啟示:統治者應關注民生,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保持節儉,體恤民力,避免奢侈浪費,這樣才能贏得民心,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1)名稱:根據材料一“隋文帝選官不問門第……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制度”是科舉制;作用:根據材料一“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聯系起來,成為以后士人做官的必由之路。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貧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作用是加強了朝廷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
(2)地圖補充:根據材料二“隋朝大運河手繪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因此,最北端是①涿郡,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那段運河是②通濟渠;特點:根據材料二“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鑿的。它利用黃河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不同水系之間的水陸交通,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可得出其特點,如是世界上最長運河、借助河道基礎修建、利用地形貫通不同水系、國都與地方連接紐帶等;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的開鑿和貫通,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
(3)結果:隋文帝:根據材料三“隋文帝發展經濟,編訂戶籍……提高行政效率”并結合所學可知,隋文帝行為造成的結果是隋朝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隋煬帝:根據材料三“隋煬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百姓無法正常從事生產勞動”并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行為造成的結果是導致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爆發,最終隋朝滅亡;啟示: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主要從隋文帝和隋煬帝的不同治國行為及其產生的結果對比中得出,具體可從二者關注民生、生活作風角度得出啟示,如:統治者應關注民生,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安居樂業;保持節儉,體恤民力,避免奢侈浪費,這樣才能贏得民心,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故答案為:(1) 科舉制。加強了朝廷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使通過考試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兩點即可)(2) ①涿郡;②通濟渠特點:圍繞“世界上最長運河、借助河道基礎修建、利用地形貫通不同水系、國都與地方連接紐帶”等觀點作答。(一點即可)作用: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一點即可)(3) 結果:隋文帝:隋朝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隋煬帝: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爆發,最終導致隋朝滅亡。啟示:統治者應關注民生,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保持節儉,體恤民力,避免奢侈浪費,這樣才能贏得民心,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舉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科舉制度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大運河。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
(3)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的衰亡,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隋朝衰亡的相關歷史知識。
27.(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5)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學情評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兩宋時期,絲綢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對外貿易只好集中在東南沿海的海路進行。當時與宋朝通商的海外國家,共五十多個,總稱為“海南諸國”。中國過去的海外貿易,主要為統治階層帶來珍貴的奢侈品,整體經濟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貿易不僅在規模上遠超前朝,而且為政府取得可觀的經濟收益。宋朝因此增設機構,負責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
——摘編自劉煒主編《兩宋:在繁華中沉沒》
材料二 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到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元代又開創了對外交通的新局面,達到了所謂“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極”的地步。
——摘編自王介南編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的海外貿易呈現出的新特點。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的對外交通發生了什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
(3)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對我國今天的對外開放有何啟示?
【答案】(1)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海外國家數量多;規模大,遠超前代;外貿稅收所得,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設立機構,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
(2)變化: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
原因: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科技發展,造船工藝進步;政府鼓勵海外貿易;民族政權并立,戰亂紛爭不斷。
(3)要堅持對外開放;要創造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等。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宋代的海外貿易。根據材料一“當時與宋朝通商的海外國家,共五十多個,總稱為‘海南諸國’。”可知,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海外國家數量多;根據材料一“宋朝的海外貿易不僅在規模上遠超前朝,而且為政府取得可觀的經濟收益。”可知,規模大,遠超前代;外貿稅收所得,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材料一“宋朝因此增設機構,負責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可知,設立機構,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
(2)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海外貿易。根據材料二“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到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可知,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結合所學可知,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科技發展,造船工藝進步;政府鼓勵海外貿易;民族政權并立,戰亂紛爭不斷。這些因素促使對外交通發生變化。
(3)本題考查對外開放的啟示。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堅持對外開放;要創造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等。
故答案為:
(1)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海外國家數量多;規模大,遠超前代;外貿稅收所得,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設立機構,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
(2)變化: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
原因: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科技發展,造船工藝進步;政府鼓勵海外貿易;民族政權并立,戰亂紛爭不斷。
(3)要堅持對外開放;要創造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等。
【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8.(2024七下·防城期中)中國古代經濟的的發展成就反映了時代的發展需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系,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扎邊境,這些軍隊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摘編自陳國慶《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研究》
材料二:
論輕徭薄賦,亦當以唐代為最。租庸調制可謂中國歷史上賦稅制度之中最好者,當時的農民生活寬舒安適,促成了整個社會之安定繁榮,自唐太宗貞觀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歷時100余年。 一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
材料三:兩宋時期,傳統農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新發展,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進行精耕細作的集約化經營……宋初從越南引進早稻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種植。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村中開始出現專門種植經濟作物(蠶桑、蔬菜、漆樹、花卉、果樹、甘蔗)的專業戶,從事個體小商品生產,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材料四:如圖所示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運河是哪位皇帝主持開鑿的。說出大運河的中心并請簡要分析開鑿大運河帶來的影響。
(2)請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初期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唐朝時期出現的圖1和圖2耕作和灌溉的生產工具名稱。
(3)根據材料三,概括兩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的兩點表現。簡要分析農業的這些變化產生的影響。
(4)材料四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怎樣的趨勢 該歷史現象最終完成于哪一時期 綜上所述,請你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獻計獻策。
【答案】(1)皇帝:隋煬帝。中心:洛陽。影響: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2)措施: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工具:圖1:曲轅犁。圖2:簡車。
(3)表現: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講究精耕細作,集約化經營: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迅速推廣,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村中出現了專門從事小商品生產及種植經濟作物的專業戶。任意兩點即可。
影響: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產品,推動了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4)趨勢:經濟重心南移。 時期:南宋(宋朝)。 獻策:關注民生問題;引進技術(引進優良品種) ;及時調整經濟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中國以后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2)根據材料二“論輕徭薄賦,亦當以唐代為最。租庸調制可謂中國歷史上賦稅制度之中最好者,當時的農民生活寬舒安適,促成了整個社會之安定繁榮,自唐太宗貞觀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歷時100余年”可知,唐朝初期在經濟上采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措施。結合所學可知,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
(3)根據材料三“兩宋時期,傳統農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新發展,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進行精耕細作的集約化經營……宋初從越南引進早稻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種植。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村中開始出現專門種植經濟作物(蠶桑、蔬菜、漆樹、花卉、果樹、甘蔗)的專業戶,從事個體小商品生產,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知,兩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的表現有: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講究精耕細作,集約化經營: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迅速推廣,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村中出現了專門從事小商品生產及種植經濟作物的專業戶。這些變化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產品,推動了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4)材料四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該歷史現象最終完成于宋代。第三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關注民生問題;引進技術(引進優良品種) ;及時調整經濟政策等。
故答案為:(1)皇帝:隋煬帝。中心:洛陽。影響: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2)措施: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工具:圖1:曲轅犁。圖2:筒車。
(3)表現: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講究精耕細作,集約化經營: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迅速推廣,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村中出現了專門從事小商品生產及種植經濟作物的專業戶。任意兩點即可。
影響: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產品,推動了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4)趨勢:經濟重心南移。 時期:南宋(宋朝)。 獻策:關注民生問題;引進技術(引進優良品種) ;及時調整經濟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材料為背景依托,考查隋朝大運河、唐朝的經濟、兩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經濟重心南移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熟記隋朝大運河、唐朝的經濟、兩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經濟重心南移相關知識。
1 / 1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二)
一、選擇題
1.(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表為中國古代一位歷史人物年譜(部分),對此歷史人物的補充說明正確的是(  )
公元626年 公元630年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頡利可汗,后被尊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滅南陳,結束長期分裂局面
B.創科舉,開運河,加強南北經濟聯系
C.輕徭薄賦,虛心納諫,成就貞觀之治
D.勵精圖治,整頓吏治,鑄就開元盛世
2.(2025七下·三水期中)他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又一次統一、勵精圖治,獲得了“開皇之治”的贊譽。統一全國后他采取的措施有(  )
A.滅掉陳朝 B.創辦科舉制
C.加強中央集權 D.修筑長城和馳道
3.(2024七下·涪城期中)隋煬帝每年都要征發大批的勞動力,動輒數百萬,驅使他們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多次巡游,乘坐大龍舟,隨行的船只浩浩蕩蕩。還三次征遼東,迫使大量農民服兵役、當民夫,使人民無法正常從事生產勞動。材料表明,隋朝滅亡的原因是(  )
A.濫用民力 B.農民起義 C.官吏貪污 D.刑罰嚴苛
4.(2025七下·碧江期中)唐高宗時期.為進一步弘揚中國醫藥學,編訂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法定藥典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傷寒雜病論》 D.《本草綱目》
5.(2025七下·碧江期中)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以上描述的是隋統一中國的(  )
A.原因 B.過程 C.條件 D.影響
6.(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秉持著這樣的治國思想開創出盛世局面,這一局面是(  )
A.開皇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貞觀遺風
7.(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舊唐書》記載“……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材料中的“我”應是(  )
A.張騫 B.孝文帝 C.松贊干布 D.元昊
8.(2025七下·濰坊月考)在封建時代,像李世民和李隆基那樣主動限制皇權,發揮相權的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正是唐玄宗的放權,開元期間才出現了姚崇、宋璟、張九齡這樣的千古名相,國家用人得當。以上內容體現了“開元盛世”的具體表現是(  )
A.經濟發展 B.軍事強盛 C.政治清明 D.民族交融
9.(2025七下·濰坊月考)“(魏)征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日:‘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以上材料出自
A.《漢書》 B.《三國志》
C.《隋書》 D.《貞觀政要》
10.(2025七下·濰坊月考)下圖是隋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圖中①②③④代表相關歷史事件,其中②代表的歷史事件是(  )
A.北周建立 B.隋朝建立 C.隋朝統一 D.運河開通
11.(廣西柳州鐵一中學(初中部)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限時測試歷史試題)國子監是唐朝時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唐太宗時增筑校舍,擴大招生,邊疆各族和周邊國家紛紛派遣子弟入學,中央官學學生最多時超過8000人。唐太宗的舉措(  )
A.推動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B.標志著科舉取士重大變革
C.直接促成貞觀之治的形成 D.利于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
12.(廣西柳州鐵一中學(初中部)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限時測試歷史試題)“時間的車輪又軋出了同樣的轍痕,這個朝代與秦朝是那么驚人的相似。一樣的氣吞萬里如虎;一樣的千古江山、盡歸一姓;一樣的雄才偉略、創制頗多;一樣的殘暴、好大喜功;一樣的二世而亡。”這個朝代是(  )
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3.(2022七下·東莞期末)宋代,南下移民在向南方擴展冬小麥種植范圍的同時,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將農作物種植從原來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進而將土地利用率從100%提升至200%。這反映出宋代(  )
A.自然環境不斷得以改善 B.經濟作物生長周期變短
C.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 D.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提高
14.元朝時期,郭守敬主持在全國范圍內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程朱理學的發展 B.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C.江南經濟的繁盛 D.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15.(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5)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學情評估)元朝時,有科學家郭守敬主持在全國范圍內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南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等成就。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程朱理學的發展 B.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C.江南經濟的繁盛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16.(2023七下·高州月考)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
A. B.
C. D.
17.(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四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宋朝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節日的習俗,如春節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節的掛彩燈、劃早船,端午節的吃粽子、賽龍舟等一直流傳至今。這反映了(  )
A.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B.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C.君主專制統治的日益強化 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動搖
18.(2024七下·順德期末)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還下令禁止商家操縱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材料反映了忽必烈(  )
A.行仁政 B.行漢法 C.廣開言路 D.整頓吏治
19.(2024七下·防城期中)“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宋與金于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和議簽訂后產生的影響是(  )
A.北宋與西夏保持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B.北宋與遼保持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C.形成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
D.形成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
20.(2024七下·德惠期末)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文化是多源的,它的發展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條線互有交錯的網絡系統,有主有次。”其意在說明中華文化(  )
A.歷史悠久 B.包容開放 C.繼承發展 D.多元一體
21.(2024七下·海曙期末)“宋遼之間的貿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從遼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遼發生旱災(  )
A.開通了大運河 B.訂立澶淵之盟
C.宋夏達成和議 D.宋金達成和議
22.(2024七下·唐山期中)重要歷史人物的畫像同學們應當準確識記。下列人物的畫像中,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的是(  )
A. B.
C. D.
23.(2024七下·榆樹月考)某同學選用如下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確立的研究主題應是(  )
A.宋代國家統一 B.民族政權并立
C.宋代商業繁榮 D.宋代民族融合
24.(2024七下·淮安期中)文物是鮮活的歷史。以下三幅文物圖片體現的共同主題是(  )
A.繪畫藝術高超 B.科技領先世界
C.手工業技術先進 D.商品經濟發展
二、材料分析題
25.(2025七下·廣安月考)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朝代,它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具有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盛唐氣象。
政治之盛
材料一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豐收),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
——《資治通鑒·唐紀》
材料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唐·杜甫《憶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描繪了唐朝不同時期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們分別被稱之為什么?
經濟之盛
材料三
(2)唐朝時期,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現的兩種新農具分別叫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作用?
文化之盛
材料四 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疆域遼闊,對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的暢通,讓異域文化與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為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文人墨客們或歌頌壯麗山河,或描繪邊疆風光,或抒發報國之志,或傾訴人生感慨。
(3)“唐詩宋詞元曲”,唐朝時期的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其中有“詩仙”“詩圣”美譽的詩人分別是誰?
26.(2025七下·濰坊月考)繁盛一時的隋朝
材料一 隋文帝選官不問門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這一制度產生后,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聯系起來,成為以后士人做官的必由之路。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貧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
——摘編自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出“這一制度”的名稱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鑿的。它利用黃河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不同水系之間的水陸交通,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 隋朝大運河手繪圖
(2)依據材料二,將手繪地圖補充完整(寫在地圖上);并說出隋朝大運河的特點。結合所學,說說大運河所起的歷史作用。
材料三 以下摘編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中對兩位皇帝的描述
隋文帝發展經濟,編訂戶籍,核實戶口,減輕百姓賦役負擔,統一幣制和度量衡;加強中央集權,修訂和減省刑律,簡化機構,提高行政效率。
隋煬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奢侈無度。多次巡游,乘坐高大華麗的龍舟,隨行船只浩浩蕩蕩,僅拉纖民工就多達數十萬。還三次征遼東,役使大量農民,百姓無法正常從事生產勞動。
(3)古代統治者的治國思想會對國家治理產生相當影響,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兩位皇帝行為造成的不同結果及啟示。
27.(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5)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學情評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兩宋時期,絲綢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對外貿易只好集中在東南沿海的海路進行。當時與宋朝通商的海外國家,共五十多個,總稱為“海南諸國”。中國過去的海外貿易,主要為統治階層帶來珍貴的奢侈品,整體經濟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貿易不僅在規模上遠超前朝,而且為政府取得可觀的經濟收益。宋朝因此增設機構,負責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
——摘編自劉煒主編《兩宋:在繁華中沉沒》
材料二 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到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元代又開創了對外交通的新局面,達到了所謂“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極”的地步。
——摘編自王介南編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的海外貿易呈現出的新特點。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的對外交通發生了什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
(3)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對我國今天的對外開放有何啟示?
28.(2024七下·防城期中)中國古代經濟的的發展成就反映了時代的發展需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系,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扎邊境,這些軍隊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摘編自陳國慶《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研究》
材料二:
論輕徭薄賦,亦當以唐代為最。租庸調制可謂中國歷史上賦稅制度之中最好者,當時的農民生活寬舒安適,促成了整個社會之安定繁榮,自唐太宗貞觀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歷時100余年。 一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
材料三:兩宋時期,傳統農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新發展,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進行精耕細作的集約化經營……宋初從越南引進早稻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種植。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村中開始出現專門種植經濟作物(蠶桑、蔬菜、漆樹、花卉、果樹、甘蔗)的專業戶,從事個體小商品生產,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材料四:如圖所示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運河是哪位皇帝主持開鑿的。說出大運河的中心并請簡要分析開鑿大運河帶來的影響。
(2)請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初期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唐朝時期出現的圖1和圖2耕作和灌溉的生產工具名稱。
(3)根據材料三,概括兩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的兩點表現。簡要分析農業的這些變化產生的影響。
(4)材料四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怎樣的趨勢 該歷史現象最終完成于哪一時期 綜上所述,請你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獻計獻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親身經歷過隋末農民戰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于政事,善于虛心納諫。依據“公元626年,即皇帝位”“公元641年,遣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可知與唐太宗有關。C符合題意;A建隋朝,滅南陳,結束長期分裂局面是隋文帝的功績,排除;B創科舉,開運河,加強南北經濟聯系是隋煬帝的功績,排除;D勵精圖治,整頓吏治,鑄就開元盛世是唐玄宗的功績,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貞觀之治的有關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力。
2.【答案】C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g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統一后,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出現“開皇之治”局面。故C符合題意,C項正確;
滅掉陳朝是在統一全國前,排除A項;
隋煬帝創辦科舉制,排除B項;
修筑長城和馳道是秦朝加強統治的措施,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隋文帝,統一全國后他采取的措施有加強中央集權。
3.【答案】A
【知識點】隋朝的滅亡
4.【答案】A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可知,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選項A正確;
B《千金方》是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所著的中醫學經典著作,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此書,強調生命的價值和醫者的責任,與題意表述不符,排除;
C《傷寒雜病論》由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對后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譽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之一,與材料不符,排除;
D 《本草綱目》 是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所著,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以唐朝醫學發展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5.【答案】D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大趨趨勢”得出描述的是隋文帝統一中國的影響,D項正確;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題干未涉及隋統一的原因,排除A項;
題干未涉及隋朝統一的過程,排除B項;
當時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朽,這些都是利于隋朝統一的條件,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隋的統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6.【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7.【答案】C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8.【答案】C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封建時代,像李世民和李隆基那樣主動限制皇權,發揮相權的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正是因為唐玄宗敢于放權用人,使各級官吏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歷史上才出現了著名的“開元盛世”。由此可知,題干這些舉措體現了唐朝時期適當放權,發揮相權,任人唯賢,知人善任,體現了政治清明,C項正確;
經濟發展體現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大都市等方面,與題干發揮相權不符,排除A項;
軍事強盛與題干中強調唐玄宗放權和知人善任等不符,排除B項;
民族交融體現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與題干中唐玄宗放權,發揮相權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開元盛世,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魏)征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可知,意思是,魏征素有治國安邦的本領,性格又剛強正直,沒有畏縮屈服的事,太宗與他談論,未曾不欣然接受(他的意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與唐朝相關,唐太宗時期年號“貞觀”;《貞觀政要》的作者為唐代吳兢,是一本政論類史書。《貞觀政要》主要內容記載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選項D符合題意;
《漢書》是記載漢朝歷史;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三國志》是記載三國時期歷史;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隋書》是記載隋朝歷史;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貞觀之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10.【答案】C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據題干時間軸和所學知識可知,581年隋朝建立,對應①,589年隋軍南下,滅掉陳朝,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隋朝統一,對應②,C項正確;
北周建立于557年,排除A項;
隋朝建立于581年,對應①,排除B項;
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對應③,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統一。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時間軸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隋朝統一的相關史實。
11.【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
12.【答案】B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13.【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將農作物種植從原來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進而將土地利用率從100%提升至200%。”可知,宋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很大的提高。D符合題意;
題干未涉及自然環境,排除A;
“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并非作物的生長周期變短,排除B;
題干未提及人口南遷的問題,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的發展。難度適中,理解材料,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有郭守敬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等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由于社會穩定與國家統一,這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B符合題意;
“程朱理學的發展”與科技發展無關,排除A;
“江南經濟的繁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政治管理與科技發展關系沒有體現,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有郭守敬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等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由于社會穩定與國家統一,這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B符合題意;
“程朱理學的發展”與科技發展無關,排除A;
“江南經濟的繁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政治管理與科技發展關系沒有體現,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朝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解析】【分析】916年契丹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后來改稱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ABD三項都不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不符合題意;
C項示意圖C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17.【答案】A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18.【答案】A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蒙古族的興起與蒙古滅夏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還下令禁止商家操縱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可知,材料反映了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酷刑,革除宋朝黥面,禁止商家操縱價格,降低賦稅,這些措施都表明忽必烈大施仁政,A項正確;
行漢法指的是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
廣開言路指的是鼓勵人們發表意見,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
整頓吏治指的是整頓官吏的作風和治績,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統治,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元朝統治的相關史實。
19.【答案】D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與南宋達成和約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結束了長達10余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AB兩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形成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D項形成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是和議簽訂后產生的影響,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宋和金的對峙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紹興和議的內容。
20.【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21.【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22.【答案】A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23.【答案】C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24.【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25.【答案】(1) 材料一:貞觀之治;材料二:開元盛世
(2) 農具:曲轅犁;筒車。共同作用:促進了糧食(畝)產量的提高。
(3)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知識點】“貞觀之治”;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1)材料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各族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材料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庫充盈,人口數量增長明顯,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出現了開元盛世局面。
(2)農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農具分別是曲轅犁和筒車。
共同作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曲轅犁、筒車等重要的生產工具得以發明和推廣,有效提高了糧食畝產量。
(3)“詩仙”: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盛唐時期的李白有“詩仙”的美譽
“詩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被譽為“詩圣”的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有“詩史”之稱。
故答案為:(1) 材料一:貞觀之治;材料二:開元盛世。(2) 農具:曲轅犁;筒車。共同作用:促進了糧食(畝)產量的提高。(3)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盛世局面。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唐朝盛世景象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曲轅犁。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唐朝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
(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詩繁榮,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唐朝詩歌的相關史實。
26.【答案】(1) 科舉制。加強了朝廷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使通過考試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兩點即可)
(2) ①涿郡;②通濟渠
特點:圍繞“世界上最長運河、借助河道基礎修建、利用地形貫通不同水系、國都與地方連接紐帶”等觀點作答。(一點即可)
作用: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一點即可)
(3) 結果:隋文帝:隋朝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
隋煬帝: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爆發,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啟示:統治者應關注民生,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保持節儉,體恤民力,避免奢侈浪費,這樣才能贏得民心,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1)名稱:根據材料一“隋文帝選官不問門第……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制度”是科舉制;作用:根據材料一“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聯系起來,成為以后士人做官的必由之路。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貧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作用是加強了朝廷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
(2)地圖補充:根據材料二“隋朝大運河手繪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因此,最北端是①涿郡,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那段運河是②通濟渠;特點:根據材料二“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鑿的。它利用黃河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不同水系之間的水陸交通,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可得出其特點,如是世界上最長運河、借助河道基礎修建、利用地形貫通不同水系、國都與地方連接紐帶等;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的開鑿和貫通,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
(3)結果:隋文帝:根據材料三“隋文帝發展經濟,編訂戶籍……提高行政效率”并結合所學可知,隋文帝行為造成的結果是隋朝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隋煬帝:根據材料三“隋煬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百姓無法正常從事生產勞動”并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行為造成的結果是導致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爆發,最終隋朝滅亡;啟示: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主要從隋文帝和隋煬帝的不同治國行為及其產生的結果對比中得出,具體可從二者關注民生、生活作風角度得出啟示,如:統治者應關注民生,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安居樂業;保持節儉,體恤民力,避免奢侈浪費,這樣才能贏得民心,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故答案為:(1) 科舉制。加強了朝廷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使通過考試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兩點即可)(2) ①涿郡;②通濟渠特點:圍繞“世界上最長運河、借助河道基礎修建、利用地形貫通不同水系、國都與地方連接紐帶”等觀點作答。(一點即可)作用: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一點即可)(3) 結果:隋文帝:隋朝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隋煬帝: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爆發,最終導致隋朝滅亡。啟示:統治者應關注民生,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保持節儉,體恤民力,避免奢侈浪費,這樣才能贏得民心,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舉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科舉制度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大運河。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
(3)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的衰亡,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隋朝衰亡的相關歷史知識。
27.【答案】(1)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海外國家數量多;規模大,遠超前代;外貿稅收所得,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設立機構,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
(2)變化: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
原因: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科技發展,造船工藝進步;政府鼓勵海外貿易;民族政權并立,戰亂紛爭不斷。
(3)要堅持對外開放;要創造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等。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宋代的海外貿易。根據材料一“當時與宋朝通商的海外國家,共五十多個,總稱為‘海南諸國’。”可知,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海外國家數量多;根據材料一“宋朝的海外貿易不僅在規模上遠超前朝,而且為政府取得可觀的經濟收益。”可知,規模大,遠超前代;外貿稅收所得,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材料一“宋朝因此增設機構,負責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可知,設立機構,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
(2)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海外貿易。根據材料二“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到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可知,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結合所學可知,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科技發展,造船工藝進步;政府鼓勵海外貿易;民族政權并立,戰亂紛爭不斷。這些因素促使對外交通發生變化。
(3)本題考查對外開放的啟示。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堅持對外開放;要創造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等。
故答案為:
(1)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海外國家數量多;規模大,遠超前代;外貿稅收所得,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設立機構,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
(2)變化: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
原因: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科技發展,造船工藝進步;政府鼓勵海外貿易;民族政權并立,戰亂紛爭不斷。
(3)要堅持對外開放;要創造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等。
【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8.【答案】(1)皇帝:隋煬帝。中心:洛陽。影響: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2)措施: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工具:圖1:曲轅犁。圖2:簡車。
(3)表現: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講究精耕細作,集約化經營: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迅速推廣,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村中出現了專門從事小商品生產及種植經濟作物的專業戶。任意兩點即可。
影響: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產品,推動了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4)趨勢:經濟重心南移。 時期:南宋(宋朝)。 獻策:關注民生問題;引進技術(引進優良品種) ;及時調整經濟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中國以后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2)根據材料二“論輕徭薄賦,亦當以唐代為最。租庸調制可謂中國歷史上賦稅制度之中最好者,當時的農民生活寬舒安適,促成了整個社會之安定繁榮,自唐太宗貞觀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歷時100余年”可知,唐朝初期在經濟上采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措施。結合所學可知,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
(3)根據材料三“兩宋時期,傳統農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新發展,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進行精耕細作的集約化經營……宋初從越南引進早稻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種植。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村中開始出現專門種植經濟作物(蠶桑、蔬菜、漆樹、花卉、果樹、甘蔗)的專業戶,從事個體小商品生產,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知,兩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的表現有: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講究精耕細作,集約化經營: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迅速推廣,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村中出現了專門從事小商品生產及種植經濟作物的專業戶。這些變化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產品,推動了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4)材料四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該歷史現象最終完成于宋代。第三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關注民生問題;引進技術(引進優良品種) ;及時調整經濟政策等。
故答案為:(1)皇帝:隋煬帝。中心:洛陽。影響: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2)措施: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工具:圖1:曲轅犁。圖2:筒車。
(3)表現: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講究精耕細作,集約化經營: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迅速推廣,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村中出現了專門從事小商品生產及種植經濟作物的專業戶。任意兩點即可。
影響: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產品,推動了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4)趨勢:經濟重心南移。 時期:南宋(宋朝)。 獻策:關注民生問題;引進技術(引進優良品種) ;及時調整經濟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材料為背景依托,考查隋朝大運河、唐朝的經濟、兩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經濟重心南移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熟記隋朝大運河、唐朝的經濟、兩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經濟重心南移相關知識。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宾阳县| 曲周县| 闵行区| 宁武县| 积石山| 西安市| 金华市| 伊宁市| 杭锦旗| 甘南县| 会同县| 通许县| 宿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定边县| 汉寿县| 宿松县| 宜君县| 乐平市| 大城县| 祁门县| 晋江市| 海南省| 越西县| 郓城县| 来宾市| 绥德县| 噶尔县| 巴塘县| 洪雅县| 平塘县| 临清市| 太和县| 永德县| 南川市| 青海省| 肥城市| 个旧市| 伽师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