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三)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三)

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三)
一、選擇題
1.(2021·菏澤模擬)唐朝是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下列描述最能體現唐朝對外開放特點的是(  )
A.雙向交流 兼容并蓄 B.政策開明 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 懷柔為主 D.昂揚進取 澤被東西
2.(2025七下·三水期中)如圖示意圖反映的是北宋福建進士錄取情況。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B.考試內容來自“四書”“五經”
C.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D.大量增加科舉取士名額
3.(2023七下·麻陽期中)唐朝滅亡的標志是(  )
A.黃巢起義 B.安史之亂
C.朱溫建立后梁政權 D.后唐政權的建立
4.(2024七下·內江期中)907年,后梁政權的建立,標志著唐朝的滅亡。后梁政權的建立者是(  )
A.朱溫 B.李治 C.王莽 D.劉備
5.(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國際性大都市,下列選項中屬于長安城市規劃特征的是(  )。
A.坊市分離 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雜
C.以水路交通為主 D.城墻呈圓形
6.(2025·斗門模擬)唐朝時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對外商貿活動的順利進行:如設立鴻臚寺、翻譯機構等,為商旅提供便利,還允許外商長期在中國居住、任官。這反映出唐朝時期(  )
A.民族政策開明 B.邊疆關系緊張
C.中外貿易繁盛 D.科技領先世界
7.(2025·德陽模擬)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漢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明朝則廢除了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上述變化的根本目的是(  )
A.減少決策失誤 B.提高施政效率
C.防范貪腐事件 D.強化君主專制
8.(2025·廣州模擬)唐太宗李世民選拔和任用人才不拘一格,他曾多次說過:“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他手下,既有尉遲敬德這樣出身敵營的將領,也有魏征這樣的東宮舊仇;既有像馬周這樣的落魄文人,也有貴如皇親國戚的長孫無忌。材料表明,“貞觀之治”得益于(  )
A.科舉制度的完善 B.社會矛盾基本消除
C.官僚體制的形成 D.統治集團的開放性
9.(2025·深圳模擬)《貞觀政要》載:“比至(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能印證這一說法的直接證據是(  )
A.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B.洛陽含嘉倉遺址的考古發現
C.隋朝設置的科舉制 D.唐玄宗時期經濟繁榮的景象
10.(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伴隨著天竺佛學的傳入,唐代出現了研究天竺歷法的家族或學派:迦葉氏、瞿曇氏、拘摩羅。他們在華期間,傳授天文歷法知識,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李淳風修訂的《麟德歷》都曾受其影響。這反映出當時(  )
A.中華文化對周邊具有輻射力 B.佛教傳播的文化環境較寬松
C.佛教適應社會,日趨中國化 D.文化交流交融促進科技進步
11.(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談論的是(  )
A.科舉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鎮割據現象 D.修養生息政策
12.(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敦煌文書殘卷記載:“大業三年,敕河南、河北諸郡男女百萬,開永濟渠。”此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隋朝戶籍管理制度 B.大運河修建的勞動力來源
C.唐代水利工程發展 D.隋末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
13.(2017七下·富順期中)在宗法觀念盛行的社會,姓氏是有貴賤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趙錢孫李……”,將“趙”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斷《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現在(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4.(2025七下·三水期中)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蜀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斥在中國之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  )
A.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B.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C.儒家思想的正統性 D.民族隔閣完全消失
15.(2025·翁源模擬)《馬可·波羅行紀》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為欽使之用。這說明,元朝設立驛站旨在(  )
A.顯示元帝國的強盛 B.推動東西方文化融合
C.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D.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
16.(2025·深圳模擬) 《清明上河圖》對北宋開封賣花熱鬧的場景有直觀展示,《夢粱錄》也描繪了南宋臨安“買者紛然”的賣花盛況,這些內容共同反映了宋代(  )
A.社會成員身份的平等 B.城市商業貿易的繁榮
C.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D.貿易數額遙遙領先
17.(2025·平涼模擬)南宋之前,長安、洛陽、汴梁(開封)等都曾作為政治與經濟中心。到南宋時期,臨安(杭州)成為新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廣州、泉州等城市相繼崛起,名噪一時。這一變化反映了(  )
A.賦稅制度的改革 B.海外貿易的發展
C.中央集權的加強 D.經濟重心的南移
18.(2025·長沙模擬)元代的省完全一改過去漢州、唐道、宋路的劃分方法,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個行省都不能成為完整的形勝之區。這種做法(  )
A.旨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分化了中書省的職能
C.表明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 D.有利于加強地方管理
19.(2025·東莞模擬)下表所示是我國不同時代文學的主流形式和內容節選。由此判斷,我國文學發展的趨勢為
文學形式 漢賦 唐詩 宋詞 元曲
內容節選 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A.呈現地域化特點 B.形式多樣,相互影響
C.逐漸走向平民化 D.內容單一,脫離現實
20.(廣東省湛江市寸金培才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第四次素養評價歷史試題)下圖展示了春秋戰國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據此推論,最合理的是(  )
A.生產力一直呈現上升趨勢 B.南北經濟格局逐漸改變
C.社會穩定有利于經濟發展 D.商品經濟發展動力不足
21.(廣東省湛江市寸金培才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第四次素養評價歷史試題)元代行省官吏的選用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長期保留著朝廷派出機構的某些原有性質,“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這說明元朝行省制度(  )
A.對后世影響深遠 B.不利于維護邊疆穩定
C.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
22.(2025九下·西塘月考)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這反映北宋治國特點是(  )
A.重武輕文 B.休養生息 C.重文輕武 D.重農抑商
23.(2025九下·九龍坡開學考)某歷史學習小組在對古代中外科技發展探究過程中,學習了《中國、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較》一圖,對此圖表的理解最恰當的是(  )
A.古代東西方對科技的重視程度有差異
B.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一直領先于西方
C.宋元時期中國出現了科技發展的高峰
D.古代東西方并非孤立,科技交往頻繁
24.(2025九上·順義期末)《東京夢華錄》中寫道:“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宵不絕。”文字描述反映的北宋社會現象是(  )
A.商業貿易繁榮 B.民族關系發展
C.經濟重心南移 D.中外交通發達
二、材料分析題
25.(2025·湖南模擬)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武帝派張騫建立與西域的聯系后)中亞、西亞各國經常派人到長安訪問、貿易,漢朝為了發展同這些國家的往來與貿易,修筑道路,設置驛館。漢朝絲綢的出口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羅馬的鐵制品、玻璃、金銀由西向東,流入了漢朝。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漢時期絲綢之路開通的條件及意義。
材料二
(2)根據材料二,結合兩例具體史實說明我國古代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材料三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重要演講
(3)綜合上述材料,說說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世界不同文明?
26.(2025九下·常德月考)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
——唐朝詩人皮日休《汴河懷古其一》
(1)材料一中的“汴水”指的是哪一偉大工程?此工程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義務教育教科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下冊》
(2)隋唐時期農業發展,生產工具得到了改進和創新,請寫出材料二中兩種生產工具的名稱。
材料三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清代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收錄的詩作就有48000多首。唐詩內容既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又涉及親情、友誼、懷古、山水、田園;作者中既有帝王將相,也有販夫走卒,還有外國人……
——改編自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
(3)被稱為“詩圣”的唐朝著名詩人是誰?結合以上材料,請你概括出隋唐經濟文化繁榮的原因。
27.(2025·清城模擬)飲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折射出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陸羽《茶經》
余姚田螺出土的陶壺(茶器)
——《世上種茶最早的地方一一六千年前寧波先民栽茶考證紀實》
材料二 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
朝代 唐代(618-907年) 宋代(960-1279年)
飲茶法 煎茶法:茶末與水同沸,加鹽調味 點茶法:茶末調膏,注水擊拂成沫
茶具 青瓷茶碗 黑釉建盞
文化 文人雅集賦詩飲茶 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
——摘編自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
材料三 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
——整理自《東京夢華錄》《宋史》等
(1)材料一包含文獻與實物史料,指出二者可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
(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宋飲茶方式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歸納宋代茶文化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茶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
28.(2025九下·長沙月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孕育了中華民族以農耕為主體的經濟形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無重農抑商之主張。有此主張并實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所謂“崇本抑末”之思想,漸成為中國流行的經濟思想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
材料二
材料三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盛行時之汴京市場形式已大改觀:第一,隨處皆有小賣行販,交易并不限于市區。第二,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第三,交市時間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競通宵,皆有交市之行為。第 四,商店之開設,交易之舉行,雖脫離市區地域之限制,然常有多數同業商店及多數同業賈販之交市, 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點,稱之為“行”或“市”。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對“農商”的態度。商鞅持此主張有何目的
(2)材料二對研究古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請選擇其中的一幅圖從對我國農業的發展 角度進行說明。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宋朝“汴京市場形式之大改觀”的主要表現。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古代農業發展的的認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對外開放特點,解題的關鍵是明確四個選項的含義。唐朝是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唐朝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很多外國人到中國貿易、學習、居住。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對外開放政策)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促進了中外交流,豐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國際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A雙向交流 兼容并蓄,符合題意。
BC表述是唐朝民族關系特點;
D昂揚進取 澤被東西,屬于社會生活特點,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對外開放特點,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
【解析】【分析】觀察示意圖,北宋時福建進士錄取情況數量增多。這與宋朝重文輕武政策有關;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初時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土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故D符合題意,D項正確;
題干圖示反映的是北宋福建進士錄取情況,當時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還是科舉制度,與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不符,排除A項;
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來自“四書”“五經”,排除B項;
題干圖示無法得出,北宋時期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度的發展等知識。
3.【答案】C
【知識點】安史之亂
4.【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而且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發動了大規模起義。原農民起義軍將領朱溫,降唐后,被封為節度使,聯合其他藩鎮鎮壓了黃巢起義,逐漸控制朝政,兼并了北方大小割據勢力。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A正確;
李治是唐高宗,B錯誤;
王莽取代西漢建立新朝,C錯誤;
劉備建立蜀漢,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朱溫滅唐。解題方法:結合唐朝滅亡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5.【答案】A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唐朝都城長安城市規劃結構簡潔明晰,道路規整,坊里嚴謹,市肆方正,坊市分離,有利于嚴格管理城市,A項符合題意;
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雜與史實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
C:以水路交通為主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城墻呈圓形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長安城市規劃特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唐朝政府通過設立鴻臚寺、翻譯機構等措施為外商提供便利,并允許外商長期居住和任官,這些舉措主要體現了唐朝中外貿易繁盛的特點,C符合題意;
“民族政策開明”主要針對國內民族關系,而題干強調的是對外商貿,排除A;
“邊疆關系緊張”與題干描述的開放、包容政策不符,排除B;
“科技領先世界”在題干中未提及,材料不涉及科技,是對外商貿活動的管理,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外交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8.【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既有尉遲敬德這樣出身敵營的將領;也有魏征這樣的東宮舊仇;既有像馬周這樣的落魄文人;也有貴如皇親國戚的長孫無忌”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最終實現了貞觀之治,這說明當時的統治集團帶有開放性,D項正確;
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人才來源于科舉制,排除A項;
材料反映唐太宗任用賢才,不能體現社會矛盾基本消除,且“消除”表述絕對,排除B項;
秦朝郡縣制在全國的確立標志著官僚政治的形成,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貞觀之治”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9.【答案】B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據題干“比至(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結合所學可知,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有數百個糧窯,隋文帝末年,國家儲備的物資和糧食可以供應全國五六十年,故選B項。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天下儲積”不符,排除A項。
隋朝設置的科舉制,利于選拔人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與“天下儲積”不符,排除C項。
唐玄宗時期經濟繁榮的景象,體現了“開元盛”世局面,與“天下儲積”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隋朝的繁榮,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
10.【答案】D
【知識點】中國古代重要工程;鑒真與玄奘
11.【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12.【答案】B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13.【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在題干“在宗法觀念盛行的封建社會,姓氏也有貴賤之分”,由此看出姓氏與權位有著密切的關系。“趙”姓并不是中國最大的姓氏,卻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顯示了“趙”姓的高貴,權位很高排在統治者的第一位。只有宋朝,北宋政權是趙匡胤建立的,因此“趙”姓排序第一。故答案選擇C。
【點評】此題考查的宋朝的建立者的相關史實。
14.【答案】A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可知,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然處于敵國對立的狀態,但少數民族政權并未被排除在中國之外,說明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在增強,A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
材料并未強調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
民族隔閡完全消失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宋、遼、西夏時期的民族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5.【答案】C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元朝設立驛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政令暢通、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驛站系統覆蓋全國,甚至在無人居住的地區也設立驛站,備有大量馬匹供欽差使用,這體現了元朝通過驛站系統強化對地方的控制,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顯示元帝國的強盛 ,顯示元帝國的強盛不是目的,材料“通至各省之要道上……專為欽使之用”強調的是對地方的統治,不符合題意;
B. 推動東西方文化融合 ,推動東西方文化融合與材料不符,材料是國內,不涉及對外,不符合題意;
D. 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 ,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與材料不符,材料強調的是中央與地方的信息傳遞,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清明上河圖》對北宋開封賣花熱鬧的場景有直觀展示”“《夢粱錄》也描繪了南宋臨安“買者紛然”的賣花盛況”可知,材料描述了兩宋都城花市盛況,反映了宋代城市商業貿易的繁榮,故選B項。
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城市商貿繁榮,并且封建時代社會成員身份并不平等,排除A項。
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而材料涉及的是北宋與南宋商貿發展,排除C項。
材料描述了兩宋都城花市盛況,無法得出貿易數額遙遙領先,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宋朝商業發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
17.【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題意可知南宋時期,北方因戰亂頻繁,政治中心被迫南遷至臨安,同時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北方,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因海上貿易繁榮而崛起,這體現了自唐朝中后期以來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趨勢,至南宋時最終完成,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賦稅制度的改革 ,材料反映經濟重心的南移,沒有體現賦稅制度的改革,不符合題意;
B.海外貿易的發展,海外貿易的發展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之一,不符合題意;
C.中央集權的加強,中央集權的加強屬于政治角度,材料反映的經濟重心的南移屬于經濟角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答案】D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19.【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
20.【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宋代的經濟發展
21.【答案】C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22.【答案】C
【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采取“文人治國”的政治策略,目的就是避免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弊端,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故選項C符合題意;
A.重武輕文,北宋治國抑制武將,不是重用武將,不符合史實;
B.休養生息,休養生息是減輕人民負擔的措施,與題目重用文官不符,不符合題意;
D.重農抑商,重農抑商是重視農業,限制工商業的發展,與題目重用文官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讀懂題干信息的含義,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一定要注意緊貼題干信息分析理解。
23.【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中國、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較”和結合所學可知,觀察圖表,在宋元時期對應的時間點,中國古代科技成果數量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峰值,這表明宋元時期中國出現了科技發展的高峰,C項符合題意;
A:圖表僅展示了中國和西方古代科技成果的數量對比情況,并未直接體現出古代東西方對科技的重視程度差異,A項不符合題意;
B:從圖表中可以明顯看到,在近現代時期,西方的科技成果數量超過了中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并非一直領先于西方,B項不符合題意;
D:圖表主要呈現的是中國和西方各自科技成果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未體現古代東西方并非孤立,科技交往頻繁,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西方古代科技成果,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答案】A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25.【答案】(1) 條件:張騫建立與西域的聯系;統治者的支持;中亞、西亞各國經常派人到長安訪問、貿易。
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 史實及說明:鑒真東渡: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鑒真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玄奘西行: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3) 對待: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張騫的歷史貢獻;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1)條件:據材料一“漢武帝派張騫建立與西域的聯系后”可知,張騫建立與西域的聯系;統治者的支持;據材料一“中亞、西亞各國經常派人到長安訪問、貿易,漢朝為了發展同這些國家的往來與貿易,修筑道路,設置驛館”可知,中亞、西亞各國經常派人到長安訪問、貿易。
意義:據材料一“漢朝絲綢的出口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流入了漢朝。”并所學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史實及說明:據材料二“圖一 鑒真塑像”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鑒真東渡;結合所學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可知,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鑒真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據材料二“圖二 玄奘西行與回程路線圖”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玄奘西行;結合所學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可知,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3)對待:據材料三“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可知,對待世界不同文明的態度是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點評】本題以張騫出使西域、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26.【答案】(1) 隋朝大運河;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 曲轅犁、筒車
(3) 杜甫;原因:隋朝大運河的修建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生產工具的創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風氣開放,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27.【答案】(1)印證信息: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
(2)變化:從煎茶到點茶;茶具更加精細;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
(3)特點: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獻與史料的關系。根據材料一“發乎神農氏”說明中國飲茶歷史久遠 ;余姚田螺山出土陶壺(茶器)這一實物史料,可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共同表明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飲茶習俗 ,能夠證明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這一信息。
(2)本題考查中國茶文化。根據材料二“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可知,唐代是煎茶法,宋代是點茶法,即飲茶法從煎茶到點茶;茶具唐代主要用青瓷茶碗,宋代則為黑釉建盞,可見茶具更加精細;文化方面,唐代是文人雅集賦詩飲茶,而宋代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即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商業發展,市民階層興起且壯大,對文化娛樂等精神生活需求增加,斗茶等活動成為市民娛樂社交方式,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
(3)本題考查宋朝茶文化的發展。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可知,宋代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可知,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故答案為:
(1)印證信息: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
(2)變化:從煎茶到點茶;茶具更加精細;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
(3)特點: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點評】本題考查文獻與史料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相關。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印證信息:根據材料一“發乎神農氏”說明中國飲茶歷史久遠 ;余姚田螺山出土陶壺(茶器)這一實物史料,可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共同表明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飲茶習俗 ,能夠證明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這一信息。
(2)變化:根據材料二“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可知,唐代是煎茶法,宋代是點茶法,即飲茶法從煎茶到點茶;茶具唐代主要用青瓷茶碗,宋代則為黑釉建盞,可見茶具更加精細;文化方面,唐代是文人雅集賦詩飲茶,而宋代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即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商業發展,市民階層興起且壯大,對文化娛樂等精神生活需求增加,斗茶等活動成為市民娛樂社交方式,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
(3)特點: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可知,宋代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可知,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28.【答案】(1)態度:孟子:農商平等;商鞅:重農抑商。
目的:富國強兵,強化社會控制,促進人口穩定。
(2)說明:圖1: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 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圖2:《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圖3:唐朝發明和推廣了曲轅犁,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發展。
(3)表現:①“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②城市格局出現變革,形成繁榮的商業街。③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④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分區的形式全不存在。⑤多數同業商店及同業商販集合于特殊街巷交易,稱為“行”或“市。
(4)認識:重農抑商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基本經濟指導思想和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是古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古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知識點】商鞅變法;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態度:根據材料“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可知,孟子主張農商平等;根據材料“有此主張并實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可知,商鞅主張重農抑商。
目的: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通過獎勵農耕增加糧食產量,保障軍隊和國家的物質基礎,以達到富國強兵;限制商人流動和財富積累,防止商業資本沖擊小農經濟,維護以農業為核心的集權統治,以強化社會控制。農民依附于土地,便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增強國力,促進人口穩定。
(2)說明:本題只要任選一幅圖,說明其反映的內容我國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即可。如:圖1:根據材料“春秋時期的鐵農具、青銅牛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 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圖2:根據材料“魏晉嘉峪關墓葬壁畫《胡人牛耕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圖3:根據材料“唐《耕織圖》(局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發明和推廣了曲轅犁,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發展。
(3)表現:根據材料“第一,隨處皆有小賣行販,交易并不限于市區。第二,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交市時間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競通宵,皆有交市之行為”可知,“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根據材料“然常有多數同業商店及多數同業賈販之交市, 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點,稱之為“行”或“市”。”可知,城市格局出現變革,形成繁榮的商業街;多數同業商店及同業商販集合于特殊街巷交易,稱為“行”或“市。③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根據材料“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可知,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分區的形式全不存在。
(4)認識:開放性設問,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古代農業發展”談認識,言之成理即可。如:重農抑商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基本經濟指導思想和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是古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古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故答案為;(1)態度:孟子:農商平等;商鞅:重農抑商。目的:富國強兵,強化社會控制,促進人口穩定。(2)說明:圖1: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 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圖2:《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圖3:唐朝發明和推廣了曲轅犁,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發展。(3)表現:①“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②城市格局出現變革,形成繁榮的商業街。③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④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分區的形式全不存在。⑤多數同業商店及同業商販集合于特殊街巷交易,稱為“行”或“市。(4)認識:重農抑商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基本經濟指導思想和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是古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古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點評】本題以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態度:根據材料“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可知,孟子主張農商平等;根據材料“有此主張并實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可知,商鞅主張重農抑商。
目的: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通過獎勵農耕增加糧食產量,保障軍隊和國家的物質基礎,以達到富國強兵;限制商人流動和財富積累,防止商業資本沖擊小農經濟,維護以農業為核心的集權統治,以強化社會控制。農民依附于土地,便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增強國力,促進人口穩定。
(2)說明:本題只要任選一幅圖,說明其反映的內容我國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即可。如:圖1:根據材料“春秋時期的鐵農具、青銅牛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 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圖2:根據材料“魏晉嘉峪關墓葬壁畫《胡人牛耕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圖3:根據材料“唐《耕織圖》(局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發明和推廣了曲轅犁,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發展。
(3)表現:根據材料“第一,隨處皆有小賣行販,交易并不限于市區。第二,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交市時間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競通宵,皆有交市之行為”可知,“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根據材料“然常有多數同業商店及多數同業賈販之交市, 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點,稱之為“行”或“市”。”可知,城市格局出現變革,形成繁榮的商業街;多數同業商店及同業商販集合于特殊街巷交易,稱為“行”或“市。③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根據材料“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可知,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分區的形式全不存在。
(4)認識:開放性設問,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古代農業發展”談認識,言之成理即可。如:重農抑商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基本經濟指導思想和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是古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古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1 / 1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質量評估卷(三)
一、選擇題
1.(2021·菏澤模擬)唐朝是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下列描述最能體現唐朝對外開放特點的是(  )
A.雙向交流 兼容并蓄 B.政策開明 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 懷柔為主 D.昂揚進取 澤被東西
【答案】A
【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對外開放特點,解題的關鍵是明確四個選項的含義。唐朝是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唐朝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很多外國人到中國貿易、學習、居住。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對外開放政策)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促進了中外交流,豐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國際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A雙向交流 兼容并蓄,符合題意。
BC表述是唐朝民族關系特點;
D昂揚進取 澤被東西,屬于社會生活特點,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對外開放特點,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2025七下·三水期中)如圖示意圖反映的是北宋福建進士錄取情況。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B.考試內容來自“四書”“五經”
C.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D.大量增加科舉取士名額
【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
【解析】【分析】觀察示意圖,北宋時福建進士錄取情況數量增多。這與宋朝重文輕武政策有關;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初時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土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故D符合題意,D項正確;
題干圖示反映的是北宋福建進士錄取情況,當時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還是科舉制度,與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不符,排除A項;
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來自“四書”“五經”,排除B項;
題干圖示無法得出,北宋時期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度的發展等知識。
3.(2023七下·麻陽期中)唐朝滅亡的標志是(  )
A.黃巢起義 B.安史之亂
C.朱溫建立后梁政權 D.后唐政權的建立
【答案】C
【知識點】安史之亂
4.(2024七下·內江期中)907年,后梁政權的建立,標志著唐朝的滅亡。后梁政權的建立者是(  )
A.朱溫 B.李治 C.王莽 D.劉備
【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而且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發動了大規模起義。原農民起義軍將領朱溫,降唐后,被封為節度使,聯合其他藩鎮鎮壓了黃巢起義,逐漸控制朝政,兼并了北方大小割據勢力。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A正確;
李治是唐高宗,B錯誤;
王莽取代西漢建立新朝,C錯誤;
劉備建立蜀漢,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朱溫滅唐。解題方法:結合唐朝滅亡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5.(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國際性大都市,下列選項中屬于長安城市規劃特征的是(  )。
A.坊市分離 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雜
C.以水路交通為主 D.城墻呈圓形
【答案】A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唐朝都城長安城市規劃結構簡潔明晰,道路規整,坊里嚴謹,市肆方正,坊市分離,有利于嚴格管理城市,A項符合題意;
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雜與史實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
C:以水路交通為主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城墻呈圓形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長安城市規劃特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2025·斗門模擬)唐朝時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對外商貿活動的順利進行:如設立鴻臚寺、翻譯機構等,為商旅提供便利,還允許外商長期在中國居住、任官。這反映出唐朝時期(  )
A.民族政策開明 B.邊疆關系緊張
C.中外貿易繁盛 D.科技領先世界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唐朝政府通過設立鴻臚寺、翻譯機構等措施為外商提供便利,并允許外商長期居住和任官,這些舉措主要體現了唐朝中外貿易繁盛的特點,C符合題意;
“民族政策開明”主要針對國內民族關系,而題干強調的是對外商貿,排除A;
“邊疆關系緊張”與題干描述的開放、包容政策不符,排除B;
“科技領先世界”在題干中未提及,材料不涉及科技,是對外商貿活動的管理,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外交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5·德陽模擬)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漢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明朝則廢除了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上述變化的根本目的是(  )
A.減少決策失誤 B.提高施政效率
C.防范貪腐事件 D.強化君主專制
【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8.(2025·廣州模擬)唐太宗李世民選拔和任用人才不拘一格,他曾多次說過:“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他手下,既有尉遲敬德這樣出身敵營的將領,也有魏征這樣的東宮舊仇;既有像馬周這樣的落魄文人,也有貴如皇親國戚的長孫無忌。材料表明,“貞觀之治”得益于(  )
A.科舉制度的完善 B.社會矛盾基本消除
C.官僚體制的形成 D.統治集團的開放性
【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既有尉遲敬德這樣出身敵營的將領;也有魏征這樣的東宮舊仇;既有像馬周這樣的落魄文人;也有貴如皇親國戚的長孫無忌”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最終實現了貞觀之治,這說明當時的統治集團帶有開放性,D項正確;
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人才來源于科舉制,排除A項;
材料反映唐太宗任用賢才,不能體現社會矛盾基本消除,且“消除”表述絕對,排除B項;
秦朝郡縣制在全國的確立標志著官僚政治的形成,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貞觀之治”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9.(2025·深圳模擬)《貞觀政要》載:“比至(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能印證這一說法的直接證據是(  )
A.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B.洛陽含嘉倉遺址的考古發現
C.隋朝設置的科舉制 D.唐玄宗時期經濟繁榮的景象
【答案】B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據題干“比至(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結合所學可知,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有數百個糧窯,隋文帝末年,國家儲備的物資和糧食可以供應全國五六十年,故選B項。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天下儲積”不符,排除A項。
隋朝設置的科舉制,利于選拔人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與“天下儲積”不符,排除C項。
唐玄宗時期經濟繁榮的景象,體現了“開元盛”世局面,與“天下儲積”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隋朝的繁榮,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
10.(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伴隨著天竺佛學的傳入,唐代出現了研究天竺歷法的家族或學派:迦葉氏、瞿曇氏、拘摩羅。他們在華期間,傳授天文歷法知識,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李淳風修訂的《麟德歷》都曾受其影響。這反映出當時(  )
A.中華文化對周邊具有輻射力 B.佛教傳播的文化環境較寬松
C.佛教適應社會,日趨中國化 D.文化交流交融促進科技進步
【答案】D
【知識點】中國古代重要工程;鑒真與玄奘
11.(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談論的是(  )
A.科舉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鎮割據現象 D.修養生息政策
【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12.(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敦煌文書殘卷記載:“大業三年,敕河南、河北諸郡男女百萬,開永濟渠。”此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隋朝戶籍管理制度 B.大運河修建的勞動力來源
C.唐代水利工程發展 D.隋末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
【答案】B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13.(2017七下·富順期中)在宗法觀念盛行的社會,姓氏是有貴賤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趙錢孫李……”,將“趙”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斷《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現在(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在題干“在宗法觀念盛行的封建社會,姓氏也有貴賤之分”,由此看出姓氏與權位有著密切的關系。“趙”姓并不是中國最大的姓氏,卻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顯示了“趙”姓的高貴,權位很高排在統治者的第一位。只有宋朝,北宋政權是趙匡胤建立的,因此“趙”姓排序第一。故答案選擇C。
【點評】此題考查的宋朝的建立者的相關史實。
14.(2025七下·三水期中)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蜀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斥在中國之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  )
A.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B.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C.儒家思想的正統性 D.民族隔閣完全消失
【答案】A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可知,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然處于敵國對立的狀態,但少數民族政權并未被排除在中國之外,說明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在增強,A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
材料并未強調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
民族隔閡完全消失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宋、遼、西夏時期的民族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5.(2025·翁源模擬)《馬可·波羅行紀》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為欽使之用。這說明,元朝設立驛站旨在(  )
A.顯示元帝國的強盛 B.推動東西方文化融合
C.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D.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
【答案】C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元朝設立驛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政令暢通、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驛站系統覆蓋全國,甚至在無人居住的地區也設立驛站,備有大量馬匹供欽差使用,這體現了元朝通過驛站系統強化對地方的控制,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顯示元帝國的強盛 ,顯示元帝國的強盛不是目的,材料“通至各省之要道上……專為欽使之用”強調的是對地方的統治,不符合題意;
B. 推動東西方文化融合 ,推動東西方文化融合與材料不符,材料是國內,不涉及對外,不符合題意;
D. 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 ,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與材料不符,材料強調的是中央與地方的信息傳遞,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2025·深圳模擬) 《清明上河圖》對北宋開封賣花熱鬧的場景有直觀展示,《夢粱錄》也描繪了南宋臨安“買者紛然”的賣花盛況,這些內容共同反映了宋代(  )
A.社會成員身份的平等 B.城市商業貿易的繁榮
C.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D.貿易數額遙遙領先
【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清明上河圖》對北宋開封賣花熱鬧的場景有直觀展示”“《夢粱錄》也描繪了南宋臨安“買者紛然”的賣花盛況”可知,材料描述了兩宋都城花市盛況,反映了宋代城市商業貿易的繁榮,故選B項。
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城市商貿繁榮,并且封建時代社會成員身份并不平等,排除A項。
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而材料涉及的是北宋與南宋商貿發展,排除C項。
材料描述了兩宋都城花市盛況,無法得出貿易數額遙遙領先,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宋朝商業發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
17.(2025·平涼模擬)南宋之前,長安、洛陽、汴梁(開封)等都曾作為政治與經濟中心。到南宋時期,臨安(杭州)成為新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廣州、泉州等城市相繼崛起,名噪一時。這一變化反映了(  )
A.賦稅制度的改革 B.海外貿易的發展
C.中央集權的加強 D.經濟重心的南移
【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題意可知南宋時期,北方因戰亂頻繁,政治中心被迫南遷至臨安,同時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北方,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因海上貿易繁榮而崛起,這體現了自唐朝中后期以來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趨勢,至南宋時最終完成,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賦稅制度的改革 ,材料反映經濟重心的南移,沒有體現賦稅制度的改革,不符合題意;
B.海外貿易的發展,海外貿易的發展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之一,不符合題意;
C.中央集權的加強,中央集權的加強屬于政治角度,材料反映的經濟重心的南移屬于經濟角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2025·長沙模擬)元代的省完全一改過去漢州、唐道、宋路的劃分方法,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個行省都不能成為完整的形勝之區。這種做法(  )
A.旨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分化了中書省的職能
C.表明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 D.有利于加強地方管理
【答案】D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19.(2025·東莞模擬)下表所示是我國不同時代文學的主流形式和內容節選。由此判斷,我國文學發展的趨勢為
文學形式 漢賦 唐詩 宋詞 元曲
內容節選 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A.呈現地域化特點 B.形式多樣,相互影響
C.逐漸走向平民化 D.內容單一,脫離現實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
20.(廣東省湛江市寸金培才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第四次素養評價歷史試題)下圖展示了春秋戰國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據此推論,最合理的是(  )
A.生產力一直呈現上升趨勢 B.南北經濟格局逐漸改變
C.社會穩定有利于經濟發展 D.商品經濟發展動力不足
【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宋代的經濟發展
21.(廣東省湛江市寸金培才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第四次素養評價歷史試題)元代行省官吏的選用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長期保留著朝廷派出機構的某些原有性質,“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這說明元朝行省制度(  )
A.對后世影響深遠 B.不利于維護邊疆穩定
C.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
【答案】C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22.(2025九下·西塘月考)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這反映北宋治國特點是(  )
A.重武輕文 B.休養生息 C.重文輕武 D.重農抑商
【答案】C
【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采取“文人治國”的政治策略,目的就是避免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弊端,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故選項C符合題意;
A.重武輕文,北宋治國抑制武將,不是重用武將,不符合史實;
B.休養生息,休養生息是減輕人民負擔的措施,與題目重用文官不符,不符合題意;
D.重農抑商,重農抑商是重視農業,限制工商業的發展,與題目重用文官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讀懂題干信息的含義,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一定要注意緊貼題干信息分析理解。
23.(2025九下·九龍坡開學考)某歷史學習小組在對古代中外科技發展探究過程中,學習了《中國、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較》一圖,對此圖表的理解最恰當的是(  )
A.古代東西方對科技的重視程度有差異
B.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一直領先于西方
C.宋元時期中國出現了科技發展的高峰
D.古代東西方并非孤立,科技交往頻繁
【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中國、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較”和結合所學可知,觀察圖表,在宋元時期對應的時間點,中國古代科技成果數量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峰值,這表明宋元時期中國出現了科技發展的高峰,C項符合題意;
A:圖表僅展示了中國和西方古代科技成果的數量對比情況,并未直接體現出古代東西方對科技的重視程度差異,A項不符合題意;
B:從圖表中可以明顯看到,在近現代時期,西方的科技成果數量超過了中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并非一直領先于西方,B項不符合題意;
D:圖表主要呈現的是中國和西方各自科技成果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未體現古代東西方并非孤立,科技交往頻繁,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西方古代科技成果,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2025九上·順義期末)《東京夢華錄》中寫道:“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宵不絕。”文字描述反映的北宋社會現象是(  )
A.商業貿易繁榮 B.民族關系發展
C.經濟重心南移 D.中外交通發達
【答案】A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二、材料分析題
25.(2025·湖南模擬)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武帝派張騫建立與西域的聯系后)中亞、西亞各國經常派人到長安訪問、貿易,漢朝為了發展同這些國家的往來與貿易,修筑道路,設置驛館。漢朝絲綢的出口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羅馬的鐵制品、玻璃、金銀由西向東,流入了漢朝。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漢時期絲綢之路開通的條件及意義。
材料二
(2)根據材料二,結合兩例具體史實說明我國古代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材料三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重要演講
(3)綜合上述材料,說說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世界不同文明?
【答案】(1) 條件:張騫建立與西域的聯系;統治者的支持;中亞、西亞各國經常派人到長安訪問、貿易。
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 史實及說明:鑒真東渡: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鑒真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玄奘西行: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3) 對待: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張騫的歷史貢獻;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1)條件:據材料一“漢武帝派張騫建立與西域的聯系后”可知,張騫建立與西域的聯系;統治者的支持;據材料一“中亞、西亞各國經常派人到長安訪問、貿易,漢朝為了發展同這些國家的往來與貿易,修筑道路,設置驛館”可知,中亞、西亞各國經常派人到長安訪問、貿易。
意義:據材料一“漢朝絲綢的出口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流入了漢朝。”并所學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史實及說明:據材料二“圖一 鑒真塑像”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鑒真東渡;結合所學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可知,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鑒真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據材料二“圖二 玄奘西行與回程路線圖”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玄奘西行;結合所學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可知,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3)對待:據材料三“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可知,對待世界不同文明的態度是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點評】本題以張騫出使西域、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26.(2025九下·常德月考)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
——唐朝詩人皮日休《汴河懷古其一》
(1)材料一中的“汴水”指的是哪一偉大工程?此工程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義務教育教科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下冊》
(2)隋唐時期農業發展,生產工具得到了改進和創新,請寫出材料二中兩種生產工具的名稱。
材料三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清代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收錄的詩作就有48000多首。唐詩內容既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又涉及親情、友誼、懷古、山水、田園;作者中既有帝王將相,也有販夫走卒,還有外國人……
——改編自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
(3)被稱為“詩圣”的唐朝著名詩人是誰?結合以上材料,請你概括出隋唐經濟文化繁榮的原因。
【答案】(1) 隋朝大運河;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 曲轅犁、筒車
(3) 杜甫;原因:隋朝大運河的修建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生產工具的創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風氣開放,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27.(2025·清城模擬)飲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折射出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陸羽《茶經》
余姚田螺出土的陶壺(茶器)
——《世上種茶最早的地方一一六千年前寧波先民栽茶考證紀實》
材料二 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
朝代 唐代(618-907年) 宋代(960-1279年)
飲茶法 煎茶法:茶末與水同沸,加鹽調味 點茶法:茶末調膏,注水擊拂成沫
茶具 青瓷茶碗 黑釉建盞
文化 文人雅集賦詩飲茶 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
——摘編自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
材料三 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
——整理自《東京夢華錄》《宋史》等
(1)材料一包含文獻與實物史料,指出二者可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
(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宋飲茶方式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歸納宋代茶文化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茶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
【答案】(1)印證信息: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
(2)變化:從煎茶到點茶;茶具更加精細;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
(3)特點: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獻與史料的關系。根據材料一“發乎神農氏”說明中國飲茶歷史久遠 ;余姚田螺山出土陶壺(茶器)這一實物史料,可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共同表明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飲茶習俗 ,能夠證明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這一信息。
(2)本題考查中國茶文化。根據材料二“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可知,唐代是煎茶法,宋代是點茶法,即飲茶法從煎茶到點茶;茶具唐代主要用青瓷茶碗,宋代則為黑釉建盞,可見茶具更加精細;文化方面,唐代是文人雅集賦詩飲茶,而宋代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即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商業發展,市民階層興起且壯大,對文化娛樂等精神生活需求增加,斗茶等活動成為市民娛樂社交方式,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
(3)本題考查宋朝茶文化的發展。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可知,宋代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可知,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故答案為:
(1)印證信息: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
(2)變化:從煎茶到點茶;茶具更加精細;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
(3)特點: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點評】本題考查文獻與史料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相關。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印證信息:根據材料一“發乎神農氏”說明中國飲茶歷史久遠 ;余姚田螺山出土陶壺(茶器)這一實物史料,可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共同表明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飲茶習俗 ,能夠證明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這一信息。
(2)變化:根據材料二“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可知,唐代是煎茶法,宋代是點茶法,即飲茶法從煎茶到點茶;茶具唐代主要用青瓷茶碗,宋代則為黑釉建盞,可見茶具更加精細;文化方面,唐代是文人雅集賦詩飲茶,而宋代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即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商業發展,市民階層興起且壯大,對文化娛樂等精神生活需求增加,斗茶等活動成為市民娛樂社交方式,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
(3)特點: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可知,宋代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可知,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28.(2025九下·長沙月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孕育了中華民族以農耕為主體的經濟形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無重農抑商之主張。有此主張并實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所謂“崇本抑末”之思想,漸成為中國流行的經濟思想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
材料二
材料三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盛行時之汴京市場形式已大改觀:第一,隨處皆有小賣行販,交易并不限于市區。第二,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第三,交市時間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競通宵,皆有交市之行為。第 四,商店之開設,交易之舉行,雖脫離市區地域之限制,然常有多數同業商店及多數同業賈販之交市, 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點,稱之為“行”或“市”。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對“農商”的態度。商鞅持此主張有何目的
(2)材料二對研究古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請選擇其中的一幅圖從對我國農業的發展 角度進行說明。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宋朝“汴京市場形式之大改觀”的主要表現。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古代農業發展的的認識。
【答案】(1)態度:孟子:農商平等;商鞅:重農抑商。
目的:富國強兵,強化社會控制,促進人口穩定。
(2)說明:圖1: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 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圖2:《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圖3:唐朝發明和推廣了曲轅犁,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發展。
(3)表現:①“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②城市格局出現變革,形成繁榮的商業街。③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④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分區的形式全不存在。⑤多數同業商店及同業商販集合于特殊街巷交易,稱為“行”或“市。
(4)認識:重農抑商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基本經濟指導思想和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是古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古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知識點】商鞅變法;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態度:根據材料“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可知,孟子主張農商平等;根據材料“有此主張并實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可知,商鞅主張重農抑商。
目的: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通過獎勵農耕增加糧食產量,保障軍隊和國家的物質基礎,以達到富國強兵;限制商人流動和財富積累,防止商業資本沖擊小農經濟,維護以農業為核心的集權統治,以強化社會控制。農民依附于土地,便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增強國力,促進人口穩定。
(2)說明:本題只要任選一幅圖,說明其反映的內容我國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即可。如:圖1:根據材料“春秋時期的鐵農具、青銅牛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 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圖2:根據材料“魏晉嘉峪關墓葬壁畫《胡人牛耕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圖3:根據材料“唐《耕織圖》(局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發明和推廣了曲轅犁,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發展。
(3)表現:根據材料“第一,隨處皆有小賣行販,交易并不限于市區。第二,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交市時間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競通宵,皆有交市之行為”可知,“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根據材料“然常有多數同業商店及多數同業賈販之交市, 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點,稱之為“行”或“市”。”可知,城市格局出現變革,形成繁榮的商業街;多數同業商店及同業商販集合于特殊街巷交易,稱為“行”或“市。③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根據材料“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可知,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分區的形式全不存在。
(4)認識:開放性設問,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古代農業發展”談認識,言之成理即可。如:重農抑商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基本經濟指導思想和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是古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古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故答案為;(1)態度:孟子:農商平等;商鞅:重農抑商。目的:富國強兵,強化社會控制,促進人口穩定。(2)說明:圖1: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 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圖2:《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圖3:唐朝發明和推廣了曲轅犁,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發展。(3)表現:①“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②城市格局出現變革,形成繁榮的商業街。③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④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分區的形式全不存在。⑤多數同業商店及同業商販集合于特殊街巷交易,稱為“行”或“市。(4)認識:重農抑商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基本經濟指導思想和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是古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古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點評】本題以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態度:根據材料“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可知,孟子主張農商平等;根據材料“有此主張并實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可知,商鞅主張重農抑商。
目的: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通過獎勵農耕增加糧食產量,保障軍隊和國家的物質基礎,以達到富國強兵;限制商人流動和財富積累,防止商業資本沖擊小農經濟,維護以農業為核心的集權統治,以強化社會控制。農民依附于土地,便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增強國力,促進人口穩定。
(2)說明:本題只要任選一幅圖,說明其反映的內容我國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即可。如:圖1:根據材料“春秋時期的鐵農具、青銅牛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 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圖2:根據材料“魏晉嘉峪關墓葬壁畫《胡人牛耕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圖3:根據材料“唐《耕織圖》(局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發明和推廣了曲轅犁,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發展。
(3)表現:根據材料“第一,隨處皆有小賣行販,交易并不限于市區。第二,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交市時間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競通宵,皆有交市之行為”可知,“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根據材料“然常有多數同業商店及多數同業賈販之交市, 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點,稱之為“行”或“市”。”可知,城市格局出現變革,形成繁榮的商業街;多數同業商店及同業商販集合于特殊街巷交易,稱為“行”或“市。③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根據材料“隨處街面,皆有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之開設,場市分區之形式全不存在”可知,商店、酒樓、旅舍、瓦子(即戲場)分區的形式全不存在。
(4)認識:開放性設問,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古代農業發展”談認識,言之成理即可。如:重農抑商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基本經濟指導思想和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是古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古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江西省| 即墨市| 巴林左旗| 青田县| 兰州市| 泽普县| 阿勒泰市| 行唐县| 乌鲁木齐县| 东乡县| 石城县| 阜阳市| 额济纳旗| 任丘市| 巴彦县| 高清| 峨眉山市| 株洲县| 包头市| 沐川县| 铜鼓县| 永德县| 尚义县| 建阳市| 乐昌市| 广南县| 通化市| 靖江市| 京山县| 治多县| 平山县| 汝城县| 丹寨县| 台南县| 凤山市| 清徐县| 长乐市| 墨脱县| 恭城| 北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