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2025年4月中考歷史模擬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1分)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了較多的石器如鏟、斧、刀、鐮,以及較多的骨、蚌,還有大量的陶制酒器。據此可以推斷,當時該地區(qū)( )A.原始農業(yè)得到發(fā)展 B.鐵農具的廣泛使用C.奢靡之風較為盛行 D.陶器制作水平領先2.(1分)《史記 周本紀》記載:“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會之河陽,踐土(地名),諸侯畢朝(朝覲)”這反映了( )A.王室衰微 B.諸侯爭霸 C.百家爭鳴 D.民族交融3.(1分)西漢前期的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而到了西漢后期,丞相多以經學之士為主。這一變化說明了( )A.商品經濟得以快速發(fā)展B.地方監(jiān)察不斷加強C.儒學的政治影響力增強D.官員地位越來越低4.(1分)宋真宗趙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據《宋史 真宗紀》記載:“真宗五年,代州進士李光輔善擊劍,詣闕。帝曰:‘若獎用之,民悉好劍矣’。遣還。”。這能反映出( )A.重用文官擔任要職 B.北宋繁榮的社會經濟C.強干弱枝治國策略 D.崇文抑武的統(tǒng)治方針5.(1分)文化發(fā)展與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如圖中南北方人才比重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社會文化繁榮 B.科舉考試快速發(fā)展C.南方政局更加穩(wěn)定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7.(1分)某同學按一定的主題梳理了相關歷史事件并繪制了如圖圖示,他選定的主題是( )A.反抗外來侵略 B.鞏固邊疆地區(qū)C.推翻封建統(tǒng)治 D.促進中外交流8.(1分)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的發(fā)展經歷了由“沉淪”到“谷底”到“上升”的過程,其中“谷底”是從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開始的,一直到1920年。該學者將《辛丑條約》作為“谷底”的開始是因為它( )A.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B.使外國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C.導致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標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9.(1分)1912﹣1919年間,中國民族工業(yè)獲得了迅速發(fā)展的良機,出現(xiàn)過“短暫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 )①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②中華民國政府的鼓勵支持③“實業(yè)救國”思想的影響④歐洲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1分)1936年12月13日,毛澤東指出:“這次事變是革命的,是抗日反賣國賊的,它的行動、它的綱領,都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在政治上的步驟,應使張學良、楊虎城這些人物在行動上和組織上與我們一致,要派重要的同志去做工作。”毛澤東所指“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 )A.標志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B.標志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C.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D.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zhàn)略徹底破滅11.(1分)如圖示意圖呈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在近代不同時期實行的土地政策,其調整的主要依據是( )A.適應不同革命形勢的要求B.兼顧地主和農民的利益C.近代農業(yè)經濟的不斷發(fā)展D.世界局勢的變幻和發(fā)展12.(1分)理解和認識歷史事件的意義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以下各項中闡述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意義的是( )A.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一個平等國家敢于在國際大會上說“不”并拒簽和約,意味深長B.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鑄就的偉大勝利C.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D.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聯(lián)合國升起,這是中國外交戰(zhàn)線的一個重大勝利13.(1分)第十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將于2024年11月在海南三亞舉辦。運動會的競賽項目已發(fā)展為秋千、民族馬術、攀椰競速等18個項目,表演項目則以歌舞、技巧等為主共計160余項。這些項目都來源于各民族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節(jié)日慶祝活動,反映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特點和道德風尚。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的舉辦有利于( )①保護和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文化②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③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④海南島成為經濟特區(qū)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1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無數(shù)個新事物像雨后春筍一樣,不斷地被創(chuàng)造出來。以下各項“共和國的第一次”,按出現(xiàn)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建國以來一次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建設項目——京滬高速鐵路②第一份土地承包合同——安徽鳳陽小崗村包干合同③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④第一批解放牌汽車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15.(1分)如圖示意圖可用于說明( )A.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探索B.新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過程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D.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16.(1分)古代亞非地區(qū)的大河流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下列文明成果與地區(qū)搭配正確的是( )A.金字塔一一古代印度B.種姓制度——古代中國C.《漢謨拉比法典》一一古代巴比倫D.甲骨文——古代埃及17.(1分)歐洲中世紀流行一種新的農業(yè)經濟組織形式。這種組織既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產單位,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王國,享有行政權、司法權等權力,國王不能干涉。這種組織是( )A.西歐莊園 B.自治城市 C.租地農場 D.手工工場19.(1分)1921年春,蘇俄出現(xiàn)波及30多個省的嚴重饑荒,農民對蘇維埃政權產生強烈抵觸情緒,引發(fā)叛亂。為解決危機,蘇俄調整農業(yè)政策,具體措施是( )A.實行余糧征集制 B.征收糧食稅C.實行農業(yè)集體化 D.限制農產品產量20.(1分)杜魯門在演說中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tǒng)治”的力量。該“演說”的發(fā)表標志著( )A.反蘇輿論興起 B.冷戰(zhàn)開始C.歐洲對峙局面形成 D.兩極格局出現(xiàn)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21題10分,22題10分,23題10分,共30分。21.(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2分)材料一用具體時間和標志性短語,呈現(xiàn)了黨史上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請為它擬定一個恰當?shù)闹黝}。材料二 繪畫與歷史序號 作品及相關信息①作品名稱:《工學商打倒曹、陸、章》1919年6月出版②作品名稱:《遵義會議》國家博物館館藏作品(2)(2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繪畫作品①反映的歷史事件。任選一幅繪畫作品,分析其反映的歷史事件的影響。材料三 抗戰(zhàn)英雄的書信(節(jié)選)程雄致父母這次為了民族,為了可愛的家鄉(xiāng),為了骨肉相連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現(xiàn)在兒就要走上最前線消滅敵人,保衛(wèi)中華,望雙親不要悲傷掛念。 趙一曼致孩子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金方昌致哥哥我在敵人的牢獄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誘中,始終沒有半點屈服、懼怕。我知道我是為了民族的解放而犧牲。我在死前一分鐘,都要為無產階級工作。 張自忠致戰(zhàn)友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于區(qū)區(qū)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愿與諸弟共勉之。(3)(2分)根據材料三,概括以上書信中蘊含的抗戰(zhàn)精神。作為當代中學生,談談應如何傳承抗戰(zhàn)精神。材料四 照片中的人圖1 1977年參加高考的考生 圖2 農民領取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合同書 圖3 棚戶區(qū)居民遷入新居(4)(2分)照片中的人見證了歷史關鍵的一刻,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成就和進步。仿照示例,從材料四中任選除示例外的一幅照片加以說明。【示例】圖3棚戶區(qū)居民遷入新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民生事業(yè)持續(xù)改善。圖3見證了棚戶區(qū)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材料五《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其中第一條就是“黨的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這昭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初心使命,領導中國人民不畏艱難干革命、艱苦探索搞建設、守正創(chuàng)新抓改革,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發(fā)生了不可逆轉的根本改變!——摘編自韓喜平《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5)(2分)結合具體史實、談談你對“黨的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這一歷史意義的認識。22.(10分)近代以來,人類社會在思想、經濟、科技等因素的推動下不斷發(fā)展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4﹣17世紀,在歐洲出現(xiàn)了意義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場運動沖破了教會一千多年來對歐洲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世界的統(tǒng)治,淡化了神的主宰地位,強調人性的解放,重視人的價值和作用。(1)(2分)材料一中的“這場運動”指哪一運動?該運動宣揚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二 16世紀以來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堪稱探險時代全球化歷史進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地理大發(fā)現(xiàn)讓地區(qū)性的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且將新大陸、非洲和亞洲都卷入歐洲資本主義擴散的范圍。(2)(2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客觀指出“地理大發(fā)現(xiàn)”在全球化歷史進程中的影響?你認為推動這次“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三 英國的優(yōu)越地位在18世紀歸功于優(yōu)越的政治制度……在19世紀初期則幾乎完全歸功于機械技術。在1740年,“效法英國”一詞已經成為人們的口頭禪,而到1830年,英國已成為“工業(yè)歐洲的老師”。——摘編自《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3)(2分)根據材料三總結“到1830年,英國已成為‘工業(yè)歐洲的老師’”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四 2025年央視春晚舞臺上,一群機器人演員與人類演員同臺獻藝。它們動作整齊劃一,舞姿優(yōu)美,甚至能夠完成高難度的后空翻動作。這些機器人不僅具備高超的運動能力,還能夠根據音樂節(jié)奏和舞臺氛圍實時調整表演,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科技與藝術完美融合的視聽盛宴。(4)(2分)結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談談科技革命對人類的影響。材料五 當今世界,各國的生產力活動聯(lián)系密切,相互依賴,相互滲透,連成一體。貿易國際化的程度空前擴展,世界貿易的增長率高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2003年從出口角度計算的世界貿易總額達9.5萬億美元,相當于1980年的3.9倍。國際投資迅速增加,范圍遍及全球,2000年國際直接投資是1980年的22倍。(5)(2分)材料五反映了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什么趨勢?談談我國應如何應對這一趨勢?23.(10分)根據材料,回答問題。隋前期與唐前期,統(tǒng)治階級積極總結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經驗教訓,完善制度,整肅吏治關注民生,發(fā)展社會經濟,調諧民族關系,并以開放心態(tài)與博大胸襟兼容并納外來文化,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鼎盛。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將唐王朝打造成一個政治昌明、經濟繁榮、文化燦爛、聲威遠播的強盛大國,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譜寫了壯麗篇章。——《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材料所示“隋唐前期的發(fā)展”,自擬題目,撰寫一篇150字左右的歷史小短文。(要求:題目體現(xiàn)時代特征,史實準確,論述完整,邏輯清晰)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18小題)題號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答案 A A C D D A D D A A C題號 13 14 15 16 17 19 20答案 A D C C A B B21.(1)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主要歷程。(或是中國共產黨的不懈探索等,圍繞中國共產黨,符合材料主題即可)。(2)歷史事件:五四運動。影響:如選圖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促進了思想解放。如選圖2,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3)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抗戰(zhàn)精神。傳承:努力學習,將個人發(fā)展與國家前途相連,為實現(xiàn)中國夢貢獻力量。(4)如選圖2,農民領取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合同書,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fā)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圖2見證了改革開放后農村的經濟改革;有利于解放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yè)生產和農民收入。如選圖1恢復高考制度,1977年冬天進行了高考制度恢復后的第一次考試。圖1反映了教育工作的重大撥亂反正;為大批知識青年敞開了大學之門;也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5)如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如答:1935年召開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召開),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如答: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如答: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22.(1)運動:文藝復興;核心思想:人文主義。(2)積極:新航路開辟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yè)聯(lián)系,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xiàn);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從此逐步確立起來;消極:歐洲國家開始了殖民掠奪和擴張,建立起對亞非拉地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等。根本原因:歐洲商品經濟的日趨發(fā)展。(3)制度角度:英國較早開始并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或君主立憲制);工業(yè)革命角度: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yè)國家。(4)影響:科技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全球化;釋放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等。(5)趨勢:經濟全球化。應對策略: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全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大力發(fā)展制造業(yè),提升產業(yè)競爭力;完善國內經濟制度,防范經濟風險等。23.題目:制度創(chuàng)新與開放包容造就唐前期發(fā)展。闡述:唐前期總結南北朝分裂教訓,完善三省六部制強化集權,科舉制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yǎng);唐太宗輕徭薄賦、整肅吏治,奠定“貞觀之治”基礎。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為“天可汗”。隋唐時期對外交流頻繁,玄奘西行、鑒真東渡,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制度革新保障社會穩(wěn)定,開放胸襟推動文明交流交融互鑒,二者合力鑄就唐前期發(fā)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