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六章生物的進化6.3.2 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人教版(2019)某地分布著A、B等多個小水潭,A、B中都有孔雀魚.A中孔雀魚的天敵是花鳉,專以幼小孔雀魚為食; B中孔雀魚的天敵是狗魚,專以體形大而成熟的孔雀魚為食.調查發現,B中的孔雀魚通常比A中的孔雀魚成熟早,且成熟時體重較輕.將A、B中的孔雀魚分別飼養在無天敵的實驗室內,繁殖多代后,成熟早晚的差異仍然存在。(1)A、B水潭中孔雀魚的形態和生理差異是什么改變導致的?(2)請分析這兩個孔雀魚種群是否屬于同一物種?問題情景基因組成可能不同不能確定牛+++不能交配不能交配它們是同一個物種嗎?1.物種是指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物種的概念32對染色體 31對染色體2.生殖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這種現象叫作生殖隔離;即不同的物種之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1)試從染色體組的角度分析馬和驢之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原因?馬和驢的染色體組不同,交配產生的后代騾子(63條染色體)無法進行正常的減數分裂,不能形成配子。(2)馬和牛屬于不同的目,兩者之間不能相互交配,分析馬和牛之間生殖隔離的類型,與馬和驢之間生殖隔離的類型有何差異。產生這種差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交配:季節隔離;求偶方式不同;生殖細胞不親和性等)雜種不育:子細胞減數分裂時染色體發生聯會紊亂雜種不活:形成胚胎致死(如山羊和綿羊的后代)基因庫的差異較大華南虎東北虎如果把東北虎和華南虎放在同一片森林中,它們仍然能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這說明東北虎和華南虎仍然屬于同一物種。(1)在自然狀態下,東北虎和華南虎之間能否發生基因交流呢?在自然狀態下,東北虎和華南虎處于不同的地域,地理隔離使它們無法交配。同種生物由于地理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現象,叫做地理隔離。隔離:不同群體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二、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類型 發生范圍 結果生殖隔離地理隔離不同物種間同種生物①不能相互交配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后代使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由于長期地理隔離而沒有相互交配,沒有基因交流,形成了生殖隔離,它們形成兩個不同的亞種。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聯系分析圖6-11,思考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有沒有什么聯系?分析討論1.設想南美洲大陸的一種地雀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后,先在兩個島嶼上形成兩個初始種群。這兩個種群的個體數量都不多。它們的基因頻率一樣嗎?2.不同島嶼上的地雀種群,產生突變的情況一樣嗎?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聯系由于這兩個種群的個體數量都不夠多,基因頻率可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因為突變是隨機發生的。3.對不同島嶼上的地雀種群來說,環境的作用有沒有差別?這對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會產生什么影響?4.如果這片海域只有一個小島,還會形成這么多種地雀嗎?不同島嶼的自然環境條件不一樣,因此環境的作用會有差別,導致種群基因頻率朝著不同的方向改變。不會。因為個體間有基因的交流。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聯系新物種形成的基本規律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聯系同一物種地理隔離 阻隔基因交流突變、基因重組種群基因庫出現明顯差異新物種自然選擇 基因頻率發生改變生殖隔離 新物種形成的標志物種形成的三個環節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地雀的形成方式不是。多倍體的形成不需經地理隔離。物種A物種B雜交雜種植物染色體加倍異源多倍體通過長期地理隔離而實現生殖隔離,是否是新物種形成的唯一方式呢?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聯系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對圖示分析正確的是A、圖中A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B、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是形成新物種的前提C、圖中B表示地理障礙,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圖中C表示生殖隔離,指兩種生物不能雜交產生后代突變、基因重組地理隔離生殖隔離B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比較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標志 生殖隔離出現 基因頻率改變變化后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 屬于不同物種 可能屬于同一物種;也可能屬于不同物種二者聯系 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新物種一旦形成,說明生物肯定進化了1.判斷下列與隔離有關的表述是否正確。(1)在曼徹斯特的樺尺蛾種群中,黑色個體與淺色個體之間未出現生殖隔離。( )(2)加拉帕戈斯群島不同島嶼上的地雀種群之間猶豫地理隔離而逐漸形成了生殖隔離。( )√√2.19世紀70年代,10對原產于美國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國,結果在英國大量繁殖、泛濫成災。對生活在兩國的灰松鼠種群,可以作出的判斷是( )A.兩者尚未形成兩個物種B.兩者的外部形態有明顯差別C.兩者之間已經出現生殖隔離D.兩者的基因庫向不同方向改變D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耐藥性。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目的要求通過觀察細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1.用記號筆在培養皿的底部畫線,將培養基分為四個區,標號①-④。2.取少量培養液,將細菌涂布在培養基平板上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過程分組編號接種實驗過程:3.①號區域的中央放置不含抗生素紙片和②③④號區域的中央分別放置含有抗生素的紙片4.將培養皿倒置于37℃的恒溫箱中培養12~16h~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過程控制變量培養實驗過程:5.觀察培養基上細菌的生長狀況,并測量抑菌圈直徑,并取平均值6.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培養,并重復以上步驟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過程觀察、記錄結果重復實驗濾紙片上的抗生素殺死了周圍的細菌,使其不能形成菌落而出現抑菌圈實驗過程:結果:結論:抑菌圈直徑/cm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1 2.26 1.89 1.622 2.41 1.91 1.673 2.42 1.87 1.69平均值 2.36 1.89 1.66組別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結果和結論1)與區域①相比,區域②③④紙片周圍會出現抑菌圈;2)②③④區域抑菌圈的平均直徑逐代越來越小。1)細菌耐藥性的出現是發生了可遺傳的變異;2)抗生素的選擇作用導致耐藥菌比例逐代升高。結果討論2.你的數據結果是否支持“耐藥菌是普遍存在的”這一說法?支持。抑菌圈邊緣生長的可能是耐藥菌。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3.在本實驗條件下,耐藥菌所產生的變異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在本實驗條件下,一般來說是有利的,有利于生物在特定環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變異在此環境中就是有利變異。4.濫用抗生素有什么后果?促進耐藥菌的產生。1.為什么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因為抑菌圈邊緣生長的細菌可能是耐藥菌某實驗小組欲探究抗生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操作如下:將含有不同抗生素(濃度相同)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細菌的固體培養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細菌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圓圈),結果如圖1所示。(1 )本實驗結果的觀測指標是 。(2)圖1中抑菌最有效的是 (填圖中字母)培養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2所示:①向培養基中加含抗生素的濾紙片的時刻為 (填“a”“b”或“c”)。②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是在使用抗生素 (填“之前”或“之后”)。抑菌圈的大小Bb之前謝謝觀看--為學習加油人教版(201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