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選擇題1.戰國時期,“無立錐之地”的至貧之民,有的流亡到外地,成為“上無通名,下無田宅”的客民,有的成為“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十稅其五)”的佃農。這反映了當時A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B兼并戰爭的加劇C社會大分工的出現 D.莊園經濟的形成2.公孫弘對漢武帝說:“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據此可知,民本思想的實踐應立足于A選賢任能B以德化民C治吏安民D輕徭薄賦3.唐后期,派使團來長安的國家和地區明顯減少,但朝貢的人數、頻率以及貢物的數量并未減少。有的使團動輒數百人,還有不少打著朝貢旗號而實際以貿易為主要目的的海外商團。造成這一反差的原因是①經濟重心不斷南移②中央政府權力削弱③官府壟斷力度松弛④市鎮經濟迅速發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1233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命令在燕京設國子學,由18個蒙古必阇赤(掌管文書等事務的官員)子弟和22個漢人官員子弟一起學習,蒙古子弟學習漢人言語、文書,漢人子弟學習蒙古語、弓箭,其主事者為全真道士李志常。這說明國子學A.成為儒家文化傳播中心B兼具實用性和階級性特點C對不同民族以差別對待D.與科舉考試制度緊密相關5.下表為《明實錄》收錄的明代洪武至天啟年間皇帝諭旨及大臣奏疏中“抑末”和“通商”兩詞出現次數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時期 “抑末”一詞出現次數 “通商”一詞出現次數洪武 1 1宣德 2 -正統 - 1景泰 1 -嘉靖 2 7隆慶 0 1萬歷 0 3天啟 0 2A經濟政策發生變化B.中國逐步融入世界C工商皆本觀念流行D統治危機日益加深6.19世紀90年代,梁啟超曾說:“(中國人士)數百年如坐暗室之中,一無知覺。”他進一步指出,強弱之源在于“通”和“塞”,報館的作用就在于“去塞求通”,假以時日,則“風氣漸開,百廢漸舉,國體漸立,人才漸出”。梁啟超這些論述的主要目的是A疏通社會風氣B推進政治改革C解放民眾思想D打破外媒壟斷7.東北大學在1931年成為首個內遷的高等院校。有人曾指出:“該校近年經過重大變故,仍能于短時期內,移地集合復課,在困難環境中,勉力維持,并實施嚴格訓育,苦心孤詣,良用嘉慰。”據此可知,東北大學的內遷A.反映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與博弈B.使高等教育的布局得以均衡C體現了抗日戰爭局勢的不斷變化D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縮影8.下圖為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的“中國人民銀行”舊址。同日上午 9時,該行所發行的貨幣,成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本位幣,統一流通。這一貨幣的發行河北省石家莊市中華北大街55號A.導致了國民黨政權的崩潰B適應了新形勢的發展要求C實現各解放區的貨幣統一D.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9.新中國初期,有些民族獨立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對國民黨政府的態度不明朗。因此,中國政府堅持建交前必須派代表進行談判,經談判確認符合建交原則后,方可就建交日期和互換使節等問題進行磋商。周恩來強調:“我們的立場必須十分堅定,思想必須十分明確。”據此可知,先談判后建交A沖破了西方國家的封鎖B貫徹了“一邊倒”的方針C體現了外交模式的創新D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10.1993年1月,上海地鐵1號線部分路段通車調試,比原計劃大為提前。5月,上海地鐵1號線南段建成試運行。《文匯報》對此高度評價:“1號線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市政工程之一,也是最大的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的項目。”這主要得益于A地鐵建設者的工作規劃B國外資金和技術的引進C政策環境的支持和推動D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11.據阿里安記載,薩迪斯投降后,亞歷山大允許薩迪斯人和呂底亞人保持他們原有的法律和自由。在埃及,亞歷山大拜訪西瓦綠洲的阿蒙神廟,向阿皮斯及其他的埃及神獻祭;在巴比倫尼亞,他下令修復貝爾神廟。他允許波斯人繼續生活在自己的城市和鄉村,保持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亞歷山大的這些舉措A.推動了希臘文化的傳播B維護了社會的長久穩定C改變了東征的侵略本質D擴大了帝國的統治基礎12.以下是《馬可·波羅行紀》對 13世紀亞丁港口的記述。這可用于說明我告訴你,亞丁蘇丹向出入其國土的船只和商人征稅,從關稅中獲取巨大稅收和財富......他已是世界最富有的君|主之一。因為亞丁是世界商品交換區域中最大的海港,所有商人乘船在那里匯集。A.遠航貿易的組織形式B港口之間的聯絡狀況C重商風尚和契約精神D海洋貿易的管理模式13.1871年5月,當巴黎公社決定成立由五人組成的民眾救亡委員會時,有22個蒲魯東派委員投票反對,并登報聲明退出公社;而布朗基派則趁機罷免了許多重要崗位上的蒲魯東派成員,并且踢開公社委員會,擅自解決重大問題。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黎公社A.未建立穩固的工農聯盟B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C缺乏馬克思主義的指導D.代表勞動人民的利益14.1938年9月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協定》簽字后返回英國時受到了盛大而熱情的歡迎。在此之后的一段時間里,祝賀這一協定的簽訂避免了一場戰爭的信件從英國及世界各地寄到了張伯倫的辦公室,這些信件裝滿了幾個大盒子。下列歷史結論中與該現象最為契合的是A戰爭殘酷性引發反戰思潮B和平運動推動國際法發展C法西斯國家不斷侵略擴張D綏靖政策形成的社會基礎15.1961年,美國以法律形式明確政府有責任在海外“設立美國歷史、政府、經濟、語言、文學及所有與美國文明相關的教授職位、講師職位,支持域外美國學研究機構、課程和研討會的建立與召開”,以及“資助他國的美國學家來到美國進行學習和研究”。此舉旨在A掌握國際學術話語主動權B.為美國學披上國際主義外衣C賦予美國學意識形態內涵D加強美國知識的全球性流動16.下圖為2001-2013年部分國家對非貿易額情況。這體現出A.區域經濟集團化快速發展B西方國家對非洲的政策調整C非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D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力提升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宋代,沈倫原本是個以教書為業的窮書生,后來官拜宰相。但他去世后,家道隨之中落。宋太宗曾嘆息:“大臣子孫皆鮮克繼祖父之業。”另有“此今之富民,鮮有三世之久者”之說。商人比田主風險更大,“有朝為富商,暮為乞丐者”。達官顯宦同樣難免,如名將郭進在其新居落成時,當著眾多賓客,指著兒子說:“此賣宅者。”郭進死后,果然如此。至于由貧而富的實例,在洪邁《夷堅志》中也有不少。在“貧富貴賤,離而為四”的新趨勢下,四民由不同身份逐漸演變為不同職業,且有相互轉化的可能。范仲淹在《四民詩》中為商人鳴不平:“吾商則何罪,君子恥為鄰。”蘇轍又渲染道:“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此時,官吏經商成風。亦官亦商者,如大將張俊,既是樞密使,又是臨安大酒店太平樓主,還經營海外貿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馬季良,因附鳳攀龍,官至兵部郎中、龍圖閣直學士等。-摘編自張邦煒《從社會流動看宋代社會的自我調節與活力》(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社會的特征。(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社會流動的原因及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明代白話小說中,詩、詞、曲、賦、尺牘、奏章等各種文體無所不包。如《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緣》就納入了唐寅等明人的詩;《西游記》中的詩歌,句式活潑,節奏明快,甚至突破了古代詩歌的形式。時人葉盛評價道:“今書坊相傳射利之徒,偽為小說雜書......農工商販,鈔寫繪畫,家畜而人有之。癡女婦,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為女通鑒,有以也。”-摘編自劉勇強《白話小說在明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材料二1887年,黃遵憲明確提出“語言與文字離,則通文者少,語言與文字合,則通文者多,其勢然也”。裘廷梁等于 1898年發起組織“白話學會”,通過創辦報刊闡明白話文之益處:“省目力”“除嬌氣”“免枉讀”“保圣教”“便幼學”“練心力”“少棄才”“便貧民”,認為“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話若”。此時期的白話文運動僅限于切音字等專業領域。1918年,胡適在《新青年》撰文指出“我們所提倡的文學革命,只是要替中國創造一種國語的文學”。他在1922年分析國語運動、國語文學和教育部法令三者之間的關系時說:“國語研究會是民國五年成立的,內中出力的多半是和教育部有關系的。國語文學的運動成熟以后,國語教科書的主張也沒有多大阻力了,故國語研究會能于傅岳芬做教育次長代理部務的時代,使教育部做到這樣的重要的改革。”-摘編自陳迪強《再論“五四”白話文運動何以成功-與晚清的白話文運動比較》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代白話小說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白話小說、晚清白話文運動、五四白話文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分析五四白話文化運動的意義。(9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我們必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適當的城市化速度會不會限制工業增長。城市化可能受到三種因素的限制:可能受農村人不愿離開家園的限制;可能受城市建設費用的限制;也可能受到缺乏組織城市生活的能力的限制。第一個限制因素在英國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這反倒可以部分地說明,為什么英國城市化能較早地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在奉行自由放任和唯利是圖的英國,迅速到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致一系列災難,即“城市病”。-摘編自高德步《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材料二20世紀中后期,英國又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從 1971年到1995年,英格蘭農村地區的人口增長了21%而在1978-1998年,英格蘭12種主要農田鳥類的數量下降了58%,環保組織認為這是對“農村生活方式”的嚴重威脅。統計顯示,二戰結束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差距達1674英鎊,有22%的鄉村自主工作者處于貧困水平。基于上述問題,英國政府在20世紀30年代后正式開啟了城鄉一體化的政策探索。-摘編自武小龍《英國鄉村振興的政策框架與實踐邏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一個限制因素在英國不存在的原因,并從多角度解讀英國“城市病”的產生原因。(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中后期英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并舉兩例解決問題的舉措。(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海洋戰略主要經歷了海洋防御戰略(1949-1977年)、海洋經濟發展戰略(1978-2001年)、海洋國際合作戰略(2002-2011年)、海洋強國戰略(2012年至今)四個階段的歷史變遷。下圖為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的“海洋需求層次理論”。-摘編自王琪、曹文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海洋戰略變遷的制度邏輯-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兩個海洋需求層次,并依托與其相符合的兩個海洋戰略階段進行合理闡釋。(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B A B D B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D C D A D二、非選擇題17.(1特征: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人們的經濟地位不穩定;四民的職業可以相互轉化。(4分)(2)原因: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科舉制度的完善;商品經濟的推動;門第觀念淡化。(4分)影響:有利于打破階層固化,促進社會公平;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增強社會活力;士商相混易造成貪污腐敗。(4分)18.(1特點:文體兼容并包;形式活潑自由;受眾廣泛。(6分)(2)聯系:明代白話小說的流行,為晚清白話文的傳播奠定群眾基礎;晚清白話文運動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明代白話小說傳播白話文的傳統,并且為五四白話文運動提供了思想和實踐經驗的積累;五四白話文運動則是對晚清白話文運動的繼承和深化。(5分)意義:促進了文學革命的發展,推動了白話文的普及;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4分)19.(1)原因:圈地運動迫使農民失去土地后進入城市謀生,對土地的情感依賴減弱。(2分)解讀:政策角度,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調控;經濟角度,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加劇了城市的人口壓力;社會角度,社會階層逐漸分化,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不完善。(5分)(2)問題: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城鄉收入差距較大。(2分)舉措:重視環境保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生活品質;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4分)20示例一選擇:海洋安全需求、海洋發展需求。(2分)聞釋:海洋戰略的第一階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安全需求”。在國家的海洋事業起步之初,確保國家的海洋主權和權益不受侵犯是首要任務。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一些周邊國家對我國的南海諸島提出了無理的要求,中國政府通過外交聲明和軍事活動,堅決捍衛了我國在南海的主權。同時,我國努力發展船舶工業,逐步增強海上防衛能力。這一階段,海洋安全需求是海洋戰略的核心。(5分)海洋戰略的第二階段往往聚焦于“海洋發展需求”。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海洋事業的發展,海洋戰略逐漸進人“資源、經濟”需求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更加注重海洋技術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探測技術日益先進,為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創造條件。沿海地區設立了眾多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積極發展海洋經濟產業,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這一階段,海洋發展需求成為海洋戰略的重要目標。(5分)示例二選擇:海洋合作需求、海洋超越需求。(2分)闡釋:海洋戰略的第三階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合作需求”。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戰略逐漸進人“海洋合作需求”階段。在這一階段,國家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海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海洋挑戰。例如,進人21世紀后,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海事組織的建設,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海洋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完善。這一階段,海洋合作需求成為海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5分)海洋戰略的第四階段往往聚焦于“海洋超越需求”。隨著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和人類對海洋認識的不斷深化,海洋戰略逐漸進入“海洋超越需求”階段。在這一階段,國家開始更加注重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例如,近年來,中國提出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旨在加強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動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這一階段,海洋超越需求成為海洋戰略的最高追求。(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