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2024-2025學年八年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1.(1.5分)新中國成立前期,毛澤東、周恩來聯名寫信給留居上海的宋慶齡:“……中山先生遺志迄今始告實現。至祈先生命駕北來,參加此一人民歷史偉大事業,并對如何建設新中國加以指導……”。此信邀請宋慶齡參加的會議應該是(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B.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D.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2.(1.5分)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歷史發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記錄。要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下列選項作為第一手史料最恰當的是( )A.歷史影視作品 B.現場視頻錄像C.人物的回憶錄 D.相關紀實文學3.(1.5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剛剛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在嚴峻的形勢下,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運動。這些運動的共同作用( )A.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 B.實現了祖國大陸統一C.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D.解放了農村生產力4.(1.5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的簽訂標志著( )A.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B.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祖國大陸獲得統一D.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5.(1.5分)用漫畫的形式呈現歷史,讓學史更輕松,讓漫畫更深刻。與如圖漫畫所反映的史實相關的法律文獻是( )A.《中國土地法大綱》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6.(1.5分)歷史敘述包括史實與評價。下列關于“‘一五’計劃”內容的敘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使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B.“一五”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C.“一五”計劃期間,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D.“一五”計劃期間,武漢長江大橋建成7.(1.5分)單干邀伴變互助,小組聯起變大組,大組變成合作社,領導要靠黨支部。該歌謠反映的社會現實是( )A.第一個五年計劃 B.土地改革運動C.農業合作化運動 D.三大改造完成8.(1.5分)毛澤東說:“中國現時社會的性質,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它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這里“第二步”完成的標志是( )A.抗日戰爭勝利 B.新中國成立C.一五計劃完成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9.(1.5分)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這次會議( )A.提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B.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C.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D.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10.(1.5分)如圖是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發展的狀況圖,指出從③到④產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開始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C.全面掀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D.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11.(1.5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涌現出一大批時代楷模,如“鐵人”王進喜、“人民的好戰士”雷鋒、“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兩彈元勛”鄧稼先等。他們所體現的共同時代精神是( )A.愛國、進步、民主、科學B.艱苦創業、無私奉獻C.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D.改革創新、開拓進取12.(1.5分)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學進行歷史探究學習時設計的,其中②體現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A.探索建設,曲折發展B.改革開放,繼往開來C.政權鞏固,社會過渡D.“左”傾泛濫,國家內亂13.(1.5分)下列選項中,能夠體現20世紀50年代我黨創新精神的是( )A.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B.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中實施贖買政策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4.(1.5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的署名轉發了一篇文章(如圖),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場大討論。這場“大討論”的性質是( )A.學術百家爭鳴 B.思想解放運動C.新聞革新運動 D.愛國學生運動15.(1.5分)1984年,北京天橋百貨公司首次向社會半公開地發行股票。股改后,企業煥發活力。“企業煥發活力”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業的改造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C.南方談話影響 D.地理位置相對優越16.(1.5分)對聯折射社會生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下列對聯中反映改革開放之后情況的是( )A.幸福不忘共產黨,翻身不忘毛澤東B.扎根農村干革命,廣闊天地煉紅心C.食堂巧做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D.自主權打通富裕路,責任制架起幸福橋17.(1.5分)編制歷史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好助手。對如圖年代尺解讀最全面、最準確的是( )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B.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C.鄧小平理論的發展及確立D.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18.(1.5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 )A.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B.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C.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19.(1.5分)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同時,中共中央加強反腐敗斗爭,堅定不移“打虎”“拍繩”“獵狐”,查處了一大批違法違紀案件,純潔了黨員干部隊伍,凝聚了黨心民心。上述事件最符合“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 )A.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國D.全面從嚴治黨20.(1.5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幾個具有不同特點的發展時期,它們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民族獨立,獲得新生②改革開放,繼往開來③和諧社會,全面小康④探索建設,曲折前進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①④③②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21.(10分)材料一:新中國成立時占農村戶數5%左右的地主占有耕地40%﹣50%以上;占農村戶數3%﹣5%的富農占有耕地15%﹣20%;而占農村戶數90%的貧農、雇農、中農等總共僅占有耕地的20%﹣40%。地主和富農收取的實物地租一般占農作物收獲量的50%,高的甚至達到70%﹣80%。材料二: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農業合作化開始時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它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1955年,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統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材料三:如圖內容為: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國慶游行時的標語“聯產承包好”。(1)(2分)根據材料一,概括當時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政府為應對上述問題所采取的措施產生了哪些影響?(2)(2分)根據材料二,指出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這次農業政策調整前后,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了什么變化?(3)(3分)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聯產承包好”“好”在什么地方?(4)(3分)綜合上述材料、所學知識和問題,概括我國在制定農村政策時應遵循的依據是什么?22.(10分)中學歷史課程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家國情懷】材料一: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①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②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戰爭鍛造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軍隊崇高風范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1)(2分)材料一中①②處劃線部分表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請用所學知識加以概括。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位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史料實證】項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鋼(萬噸) 135 535 296煤炭(萬噸) 6600 13100 98棉紡物(億米) 38.3 50.5 32——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2)(2分)依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50年代我國工業發展的特點。請舉出一例這一時期的發展成就。【時空觀念】材料三(3)(3分)如圖①②處為國家開發開放區域,請補充完整。我國形成的對外開放格局有何特點?【唯物史觀】材料四: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4)(3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鄧小平發表以上談話內容的時間。鄧小平的這次談話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20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B A C B A C D D D B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B B D A C D B21.(1)問題:地主對農民的剝削嚴重。影響:徹底摧毀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工業化準備了條件。(2)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從農民私有制變成了集體公有制。(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4)要符合國情;要實事求是,敢于創新;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要維護農民利益。22.(1)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黃繼光、邱少云。(2)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或重點發展重工業;成就:武漢長江大橋、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等。(3)①經濟特區。②上海浦東開發區;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4)時間:1992年;影響: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