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一、第一部分選擇題(20小題,共40分)在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意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每小題2分,共40分。1.(2分)某博物館準備在“國運泱泱——隋朝大運河文化展”中搭建真實場景,再現隋朝大運河中心城市的繁榮。為此,工作人員應該搜集哪座城市的相關史料( )A.長安 B.洛陽 C.涿郡 D.余杭2.(2分)“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下列人物中被唐太宗稱為“鏡子”的是( )A.房玄齡 B.魏征 C.姚崇 D.杜如晦3.(2分)武則天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她以女子之身,只身跨進中國古代封建男權統治的核心,其心不可謂不大,其志不可謂不堅,其謀不可謂不深。下列關于武則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她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改國號為周C.她重用人才,重視發展生產D.她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貞觀盛世4.(2分)有記載描述唐朝的生產工具時說,“如紡車,經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它描述的是如圖哪一生產工具?( )A. B.C. D.5.(2分)唐代社會各階層包括女性都愛好體育。唐高祖愛下圍棋,唐太宗是射箭好手,唐玄宗不僅是馬球能手,還愛好圍棋、斗雞、打獵等,很多皇帝都愛好馬球。大詩人杜甫曾是足球愛好者。這反映了唐朝( )A.君主專制加強 B.崇尚重武輕文C.社會經濟繁榮 D.社會風氣開放6.(2分)韋莊在《秦婦吟》中寫道:“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描寫了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的景象。這說明黃巢起義( )A.使得唐朝國勢由盛轉衰B.導致唐王朝最終滅亡C.給唐朝統治以致命打擊D.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7.(2分)以下示意圖空格內應填的是( )A.春秋戰國 B.魏晉南北朝C.五代十國 D.遼宋夏金8.(2分)“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上述內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A.加強了唐朝對西藏的管轄B.顯示了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C.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D.為研究吐蕃社會發展提供資料9.(2分)冊封是古代中央政權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被唐朝政府冊封為懷仁可汗的首領屬于( )A.吐蕃 B.回紇 C.南詔 D.渤海國10.(2分)遣唐使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例如“端午(陽)節”“重陽節”等;舶來的奇珍異寶與日常用品成為唐朝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各國使節、商人、僧侶云集長安,使其成為匯聚各種文明因素的大都市。以上內容反映出唐朝(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C.民族關系和睦 D.詩歌創作繁榮11.(2分)在西行路上,備經艱難險阻,走過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況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人馬俱絕”。有時忍饑挨餓,有時盜賊威脅,但法師志向堅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材料體現了法師( )A.為法忘我、不怕犧牲的精神B.意志堅定、東渡傳法的精神C.披荊斬棘、開拓絲路的精神D.不辱使命、傳播文明的精神12.(2分)假如我們生活盛唐時期,為了推廣一篇好文章,你會采取哪種省力省時并準確傳播的方式( )A.認真抄寫 B.電腦打印 C.雕版印刷 D.快速背誦13.(2分)學校開展“藝術節”活動,同學們使用如圖圖片布置展板。適合這一展板的主題是( )A.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 B.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C.唐朝多彩的文學藝術 D.唐朝積極的進取精神14.(2分)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甚至使用文臣統兵。當時的文官地位與待遇高于武將,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宋代實行這種政策主要是為了( )A.穩定宋文教昌盛的文治局面B.防止武將專橫跋扈弊端重現C.促進全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D.加強全國各地軍隊戰斗能力15.(2分)王安石變法后,熙寧(宋神宗)十年(1077年),國家財政收入與治平(宋英宗)時相比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變法(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財政收入C.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D.加強對人民的控制16.(2分)10世紀初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的首領是( )A.耶律阿保機 B.耶律德光C.元昊 D.完顏阿骨打17.(2分)1005年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1044年宋夏之間的和議,其相同影響是( )A.加快了南方地區的開發B.徹底消除了雙方的矛盾C.減輕了宋朝人民的負擔D.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18.(2分)“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這里的“他”是指( )A.耶律阿保機 B.元昊C.完顏阿骨打 D.趙匡胤19.(2分)宋金對峙期間,岳家軍戰功卓著,岳飛威望大增。宋高宗憂內之心甚于憂外,士大夫也難以容忍武人力量的崛起,終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據此可知,岳飛被害根本是由于( )A.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政策B.士大夫對武將打壓詆毀C.岳飛抗金不利于民族交融D.岳飛反對朝廷與金議和20.(2分)我國自古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元朝廣大疆域內出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況,并形成了一個新民族.請說出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別是( )A.朝鮮族 回族 B.蒙古族 回族C.土家族 藏族 D.蒙古族 滿族二、第二部分非選擇題(5個小題,共60分)21.(12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隋朝末年,許多老百姓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斷手斷足的方式,時稱“福手福足”。因嚴重饑荒又得不到賑濟,有的地區百姓連草根樹皮也找不到,只好“煮土而食”。起義軍在發布的檄(xí)文中,痛斥隋煬帝:“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摘編自2024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材料二 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杜佑《通典》卷七(1)(4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現象與哪位皇帝相關?(2)(4分)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貞觀時期的社會狀況并分析其原因。(3)(4分)綜上所述,歸納影響國家興亡的因素。22.(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 杜甫《憶昔》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賢,而是專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楊國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地將其除掉。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范陽以白玉石制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4分)材料一反映了唐玄宗開元時期怎樣的盛世畫卷?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出現此現象的原因?(2)(4分)根據材料二,歸納唐玄宗后期腐敗昏庸的表現,并結合所學指出其帶來了什么惡果?(3)(4分)綜上所述,你認為統治者個人的素養對歷史的發展會帶來什么影響?23.(12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為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某學校某班級設計了如下探究活動方案,請你參與。材料一《步輦圖》(唐)材料二 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三“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懂得了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近代著名詩人聞一多(1)(3分)材料一反映了唐朝與少數民族交往的哪一重大事件?(2)(3分)列舉材料二中“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各一例。(3)(3分)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為什么聞一多先生將唐朝稱之為“詩唐”?請列舉“詩唐”的一位代表人物。(4)(3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傳統文化?24.(12分)中國古代歷代王朝都特別重視制度的革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的制度,比較注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為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參政創造了條件。采取考試辦法,相對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廣泛的地主階級中有用人才選拔出來,有些“任人唯賢”的性質……中央政府通過這一制度給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出路,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皇權。——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如圖所示是唐朝的一種重要制度。材料三 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派遣各路轉運使把本路各州的稅糧、金帛等如數上交中央財政。同年,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藩鎮軍權,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師充當禁軍。宋代地方制度建設,削弱了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有利于對地方政府的監管,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摘編自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權力制衡機制研究》(1)(4分)材料一所示隋朝所實行的“新的制度”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所示是哪一種制度?(2)(4分)根據材料三,指出宋太祖削弱了地方哪些方面的權力?這些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3)(4分)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上述王朝進行制度革新的共同目的。25.(12分)中華民族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是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縱觀中華歷史,民族團結、民族友好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材料一蒙古族的歷史文獻《蒙古秘史》中,對12世紀的蒙古草原有這樣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轉著,眾百姓反了,不進自己的臥內,互相搶掠財物……”。材料二材料三 元朝的統治國土疆域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①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政治制度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中央逐步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元朝的行政區劃和管理制度,被稱為②(制度名稱)。邊疆管轄 設置③(機構名稱),中央政府直接統轄西藏。(1)(4分)說說材料一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2)(4分)材料二圖片中的人物是誰?他在蒙古草原上,做出了什么貢獻?(3)(4分)依據所學知識,將材料三橫線上的內容補充完整。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20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B B D C D C C C B A A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B B A D C A B21.(1)隋煬帝。(2)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各族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勤于政事、輕徭薄賦、減輕刑罰等。(3)政策的制定、統治者個人的素養、制度的創新等。22.(1)盛世畫卷:人口眾多、農業發達、糧食充足、社會安定、手工業和商業繁榮、男耕女織的繁榮景象。原因:前期統治清明、任人唯賢、勵精圖治、發展經濟、繼承前代基礎等。(2)表現:驕奢淫逸、任人唯親、沉溺酒色。惡果:引發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3)統治者個人素養對歷史發展影響重大,優秀素養推動國家興盛,不良素養阻礙歷史發展。(言之有理即可)23.(1)文成公主入藏。(2)玄奘西行天竺取經;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我們要大力弘揚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4.(1)科舉制。三省六部制。(2)財政權、軍權等。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3)鞏固封建統治。25.(1)蒙古草原上部落之間連年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2)鐵木真(成吉思汗);鐵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3)①少數民族。②行省制。③宣政院。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