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南昌外國語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40分。每小題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將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1.(3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紀元。對“新紀元”的理解正確的是( )A.中國從此走上社會主義道路B.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C.中國大陸已經獲得全部解放D.我國封建土地制度徹底摧毀2.(3分)1949年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主要因為它( )A.規定了新中國的政權性質B.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北京C.確定了國旗、國歌和首都D.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3分)新中國成立伊始,面臨著兩方面任務:一是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徹底解決中國人民同三大敵人的矛盾,鞏固政權;二是動員全國人民努力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破敗不堪的國民經濟。下列事件中屬于完成第一任務的措施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一五計劃C.三大改造 D.重返聯合國4.(3分)中國曾計劃用3~5年時間恢復生產,將軍費從1950年占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1951年的占預算支出的30%,以全部預算的70%投入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改善人民的生活。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中央政策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以美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敵視中國B.中國尚未取得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C.志愿軍為了保家衛國出兵朝鮮作戰D.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的迫切要求5.(3分)“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下列屬于屬于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人物有( )①黃繼光②邱少云③董存瑞④羅盛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3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保存富農經濟,不動中農土地,限制沒收地主財產范圍等政策,以保護中農和分化地主階級。這一舉措( )A.調動了人民抗戰熱情 B.有效減少了改革阻力C.加速了解放戰爭勝利 D.實現了土地國家所有7.(3分)如圖是出席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人數統計圖(共662人)。從中可以看出( )A.打破了國民黨的一黨專政B.中共組織領導新政協會議C.新政協代行全國人大職能D.新政協具有廣泛的代表性8.(3分)“各個村子早已組成了沒收隊伍,在農協委員的率領下,在農民的簇擁下,興高采烈的涌向地主家去,將耕牛、農具、家私、衣物通通沒收……鐮刀聲和人們的歡聲笑語在田野中洋溢。歡笑聲不僅是因為有一個好收成,而且主要是土地還了家,莊稼漢真的成了土地的主人。”材料應納入的主題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B.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D.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9.(3分)每年的全國“兩會”是新一年開始最重要的會議。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這表明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社會主義基本制度10.(3分)從1952年起,中國開始以蘇聯高等院校為榜樣,大量翻譯蘇聯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還向蘇聯派遣留學生,僅1956年,就有1800多名大學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蘇聯留學。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實行三大改造 B.推進第一個五年計劃C.調整國民經濟 D.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11.(3分)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國初期的經濟現狀,對此理解不恰當的是( )中國(1952年產量) 印度(1950年產量) 美國(1950年產量)鋼產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發電量(人均) 2.76千瓦時 10.9千瓦時 2 949千瓦時A.我國工業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也不如印度B.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新中國工業生產雖然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基礎仍然薄弱C.這是我國開始“大躍進”運動的背景,“大躍進”的目標是鋼產量趕超美國D.這是我國制訂“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之一12.(3分)實行公私合營是對下列哪一行業改造的方式( )A.農業 B.手工業C.資本主義工商業 D.國有企業13.(3分)如圖的年代尺是某同學進行歷史探究學習時設計的,其中②體現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A.“左”傾泛濫,國家內亂B.探索建設,曲折發展C.政權鞏固,社會過渡D.改革開放,繼往開來14.(3分)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態度。下列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B.1958年,總路線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C.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D.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15.(3分)“12月22日,大會閉幕。這一天是冬至,卻是新中國改革開放的‘立春’。從這一天開始,中國走出了1957年下半年以來長達21年的‘左’的陰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走上了騰飛之路。”材料中的“大會”是指( )A.中共八大B.十一屆三中全會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D.萬隆會議16.(3分)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特區的“特”在于實行特殊的( )A.法律法規B.政治制度C.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D.社會制度17.(3分)如圖是小明同學在歷史課上做的筆記,他發現我國的改革存在著“變”與“不變”的現象。“不變”主要指( )A.公有制主體 B.經營自主權C.分配方式 D.經濟體制18.(3分)鄧小平曾經指出:“環顧全球,今天世界上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沒有一個是閉關自守的。”基于這種認識,他( )A.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B.推動建立經濟特區C.實施“一帶一路”建設 D.領導加入世貿組織19.(3分)將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會議按年代順序排列繪制成下圖,其相關史實敘述完全正確的是 ( )A.①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 ③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B.①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④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C.②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③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D.①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3分)2023年12月10日,某黨支部在主題學習中提到“我們歷史性的解決了絕對貧困,緊接著,我們要向黨的奮斗目標邁進”,黨的奮斗目標是( )A.實現共產主義 B.成為發達國家C.建成現代強國 D.建成小康社會二、材料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21題11分,第22題9分,第23題9分,第24題11分,共40分。21.(11分)探究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是中國歷史選擇。完成下面問題,你對社會主義制度創建過程會有更全面理解。【政治制度創建】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1)(2分)結合材料一、二,想一想中國共產黨是怎樣保證“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新中國工業化起步】材料三:為發展國民經濟,我國政府從1953年起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各項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如圖)。(2)(3分)結合材料三,指出在一五計劃中,國家集中力量發展的是哪些生產部門?分析一五計劃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消滅私有制】材料四: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發展工業和農民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毛澤東(1956年)(3)(3分)結合材料四,為什么說三大改造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4)(3分)綜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22.(9分)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在改革開放時期糧食產量變化(糧食產量/億噸)——摘自《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變化》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一萬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萬五千一百元。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十億四千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及時調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戶區住房四千二百多萬套,改造農村危房二千四百多萬戶,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摘編自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3分)根據材料一,簡述1978年—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的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這一變化趨勢的政策因素。并分析這項政策的實行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2)(3分)根據材料二歸納,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了哪些成就?(3)(3分)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我國能夠成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因素有哪些?23.(9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這種模式……造成了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局面,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材料二:(1)(3分)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什么?隨著改革深入,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怎樣的轉型?(2)(3分)據材料二,總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現代的開放與近代的開放有何區別?(3)(3分)綜上,談談你對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認識。24.(11分)閱讀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歷史。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生動的闡述了“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材料二:(1)(3分)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夢的基本內涵?(2)(3分)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建國100周年時將實現怎樣的奮斗目標?(3)(5分)閱讀材料二圖片,圍繞主題“人民群眾的巨大作用”,確定一個觀點。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20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B A A C B B D A B B C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B B C A B C C21.(1)確立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通過制度建設保證;制定憲法,利用法律保證。(2)生產部門:重工業、國防工業和交通運輸業;作用: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3)三大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4)原因:新中國成立及新政權鞏固;制度上創新,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一五計劃建設完成,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激發廣大群眾建設熱情。22.(1)趨勢:不斷上升(增加)。因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2)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和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住房條件改善。(任答三點)(3)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行改革開放;一切從國情出發等。(任答一點即可,言之有理也可)23.(1)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轉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區別:近代開放是被迫的,現代開放是主動的;近代開放使中國飽受西方經濟侵略,現代開放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答出任意一個方面即可)(3)要及時改革;改革要適合國情,從實際出發;堅持改革開放;不斷開放交流,向先進國家學習經驗。(答出其中一點即可,言之有理即可)24.(1)基本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奮斗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論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抗美援朝中,涌現了黃繼光、邱少云等一批英雄人物,在他們英雄事跡的鼓舞下,中朝軍民英勇奮戰,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為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新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結論:綜上所述,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歷史的創造者。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