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下)高二級期中考試歷史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7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卷上。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卷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卷收回。第一部分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湖南省常德市李家崗遺址發現了距今 8000多年的“古稻田”遺跡,出土大量陶器和小型打制石器,還發現了環壕、墓葬及古水系等文化與生態景觀的聚落要素。這可以說明()A.長江中游是重要農業起源地 B.早期國家雛形出現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D.區域文明交流頻繁2.關于人與自然,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據此分析,上述主張的核心理念是()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以人為本 D.人定勝天3.某歷史研究小組要查閱匈奴內遷、“黃籍”制度、士族專權、淝水之戰等相關史料。最為合適的是()A 《南史》記載南 朝的制度、經濟、文化等內容唐史學家李延壽 主編B 《魏晉南北朝史》研 究魏晉南北朝綜合性的歷史著作史學專家王仲 犖著C 《晉書》記述司 馬家族崛起至劉裕廢晉自立的歷史唐朝官修史 書D 《資治通鑒》記錄 戰國到五代的歷史北宋司馬光主編4.遼、夏、金、元以本朝文字翻譯中原典籍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從所譯之書來看,《尚書》、《春秋》、《史記》、《貞觀政要》、《資治通鑒》是最受重視的著作。這體現遼宋夏金元時期()A.儒家倫理與法律制度的統一 B.民族文字與中原典籍的趨同C.史學編撰與民族文化的互鑒 D.文化認同與治國理念的融合5.宣德四年(1429年),明政府以“鈔法不通,由商居貨不稅”,即以商販拒用正在貶值的大明寶鈔為由,在全國33個府州縣商賈所集之處,增收門攤稅課五倍,自北京至南京沿大運河設立鈔關7處,即郭縣、臨清、濟寧、徐州、淮安、揚州、上新河。這說明,明代A.商業稅成為財政的主要來源 B.商幫帶動長途販運貿易C.政府通過經濟手段調控經濟 D.政府厲行重農抑商政策6.江海關報告顯示,1894-1911年華商紗廠平均利潤率4.3%,日商達22.7%。張謇在《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中指出:“通州大生紗廠每包紗稅銀.1兩,日商紗僅0.2兩”。張謇疾呼:“捐我之產以資人,人即用資于我之貨以售我,無異瀝血肥虎”。此主張的實質是()A.尋求民族工業平等發展權 B.抵制西方列強資本輸出C.維護本國封建經濟發展 D.推動民主政治體制改革7.北京大學校歌(1918年)寫道:“海納江河,惟學無際;形上謂道,形下謂器”;清華學校校歌(1923年)倡導“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這些內容均體現了()A.道器并重的哲學理念 B.兼容并包的文化態度C.中西合璧的實踐路徑 D.民主科學的社會思潮8.全民族抗戰期間,大后方的社會科學事業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如在重慶出版發行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就超過30部,包括杜國庠的《先秦諸子思想概要》,侯外廬、杜國庠等合著的《中國思想通史》,馮友蘭的《新理學》、《中國哲學小史》等。這些著述()A.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B.促成了傳統哲學的現代轉型C.得到了國共兩黨的協力支持 D.承載了文化救國的民族情懷9.1956年,毛澤東在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各個生產單位部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毛澤東強調的是A.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B.適度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C.平衡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 D.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10.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全國展開恢復建立鄉政權的工作。到1984年底,撤社建鄉工作基本完成。撤社建鄉旨在A.精簡政府機構以提高治理效率 B.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C.建立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 D.保障和推動農村的各項改革11.Yavanas是古印度對希臘人的統稱。它最先指小亞細亞的希臘殖民者,后來指移居于中亞的希臘人,再后來指隨著亞歷山大遠征并定居于印度的希臘人,特別是指公元前世紀初進入印度西北部的所謂“印度-希臘人”。這說明()A.古代帝國推動文明傳播 B.希臘化時代影響東西方C.人口遷徙促進文化交流 D.地理環境影響殖民擴張12.西哥特首領阿圖爾夫(Athaulf)在攻占羅馬城(410年)后,從試圖消滅羅馬轉向恢復羅馬傳統,并在帝國西部定居時采用羅馬法典治理,逐步建立融合羅馬行政體系的王國制度。這一系列舉措表明()A.文化交融利于西歐社會轉型 B.羅馬強大力量吸引蠻族臣服C.蠻族文明已經取代羅馬文明 D.法律是羅馬與蠻族交往紐帶13.“文明”一詞由法國思想家密拉波于756年首先使用,起初只用來指歐洲人在物質和精神上所達到的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狀態,19世紀時歐洲學者開始將非歐洲的“蒙昧”“野蠻”民族納入“文明史”之中。這一變化主要是基于A.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 B.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增強C.歐洲對文明多樣性的理解 D.滿足歐洲殖民擴張的需要14.表是19世紀中期歐洲大陸部分國家的航道政策。這一時期這些國家的航道政策()國家和地區航道政策人均航道里程(千公里)比利時由省級政府和私人共同所有變為國家所有 0.36(1850年)法國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建立合伙機制共同參與 德意志航道網絡屬于國家所有 0.23(1850年) 0.07(1850年)表1A.維護了航道壟斷組織的利益 B.推動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C.順應了新式交通工具的變革 D.加劇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15.1967年,法國學者塞爾旺一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 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 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16.1947年,美國推動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倡導自由貿易74年,國會通過《貿易改革法》,授權總統對“不合理或不公平”的外國貿易行為進行調查并實施報復措施(如加征關稅),允許總統在進口激增威脅國內產業時采取臨時限制措施。這一變化反映了美國()A.徹底消除了國際貿易逆差 B.經濟霸主地位面臨挑戰C.力圖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 D.總統行政權力得到加強第二部分非選擇題(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并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不同文化的交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到了公元前500年,歐亞范圍內大規模的古印歐人各部落的遷徙浪潮終于漸漸平息,而此時的歐亞大平原已經被古印歐人的遷徙完全改變了面貌。從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顛島,古印歐人喚醒了橫跨東西上萬公里的土地,將那里帶入了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這些游牧的詩人們在不經意之間,創造了安納托利亞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臘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凱爾特文明。整個歐亞大陸從此真正意義上走出了蒙昧時代。-【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美國猶他州韋伯州立大學終身教授樂桃文評價華工:“華工們用生命鋪就了太平洋鐵路,......華工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忍受著烈日與塵垢、寒冷與孤獨,雪崩、塌方、疾病等風險無處不在。作為修建鐵路的主力軍,他們用極短的時間完工,大大加快了美國西進的步伐。”“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華工的尸骨,但他們的貢獻卻一度被抹去,成為沉默的道釘。”-摘自樂桃文教授在太平洋鐵路建成155周年采訪稿(1)結合所學,指出印歐人遷徙的技術條件和遷徙方式。根據材料一,概括印歐人遷徙對早期區域文明帶來影響。6(分)(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從背景和影響兩個角度,評析近代“華工出國美洲”。(8分)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航海時代 促進了世界各地的交流與商貿聯系,也使得海洋的重要性大大增強。海洋不再是不同國家、社會和文化之間隔離的屏障,而是成為了彼此鏈接的通道。這期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成為了第一批海洋強國。英國在18世紀中期開始引領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的轉變,工業化的生產力讓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英國作為世界海洋強國才具有了真正的實力保障。.....二戰全面催生了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的國內科技和工業制造能力的軍事轉化。二戰結束后,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海上霸主。-改編自朱鋒《海洋強國的歷史鏡鑒及中國的現實選擇》材料二1947年印度獨立初期,整個印度洋仍然受英國控制。英國海軍軍官長期以來一直擔任印度海軍系統的最高指揮官,并負責制定印度的海洋戰略,在958年4月之后才由印度人擔任。為了進一步控制印度洋,印度提出了建設遠洋海軍”計劃,在原先已經設立的東部和西部海軍司令部之外,于1976年在科欽成立了南部海軍司令部。其中西部海軍司令部坐落在孟買,東部海軍司令部則位于維薩卡帕特南。2001年,印度又組建了安達曼-尼科巴司令部,這是印度成立的第一個融合了海、陸、空三軍以及海岸警衛隊的聯合司令部。由此可見,印度洋地區東部包括西太平洋地區對印度越來越重要了。此外,印度積極建立一支遠洋海軍”,打造強大的航母戰斗群。從1987年到1997年這10年時間里,印度海軍實質已擁有了兩艘在役航母,這為印度海洋戰略從近海防御到遠洋防御轉型提供了基礎。-改編自高蘭《世界主要海洋國家四種海權模式的特征及其對中國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以來海洋強國變遷的基本歷程,并說明影響海洋強國變遷的因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印度海洋戰略的內容,并分析其影響。(8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式現代化是帶有中華文明特質規定性的現代化,其生發邏輯與價值面向體現著“和”文化基因。從淵源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規引。表2所示為某學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文化基因為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解讀。表2文化因素對中國式現代化 道路的作用“與天和性、天人合一” 規約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宇宙觀“與邦和諧、協和萬邦” 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國際觀“與人和睦、和而不同” 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社會觀“與心和解、人心和善” 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道德觀-摘編自劉江、趙海月《天、地、人、心: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和”文化基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式現代化,以任一“文化基因”(與材料相同或另選一則文化基因皆可)為例,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凡爾賽宮:標志與象征材料一凡爾賽位于巴黎西南郊。17世紀60年代,為遠離暴亂頻發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興建凡爾賽宮,王室成員和貴族在其中極盡奢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三級會議在此召開,第三等級的代表們在這里進行了著名的網球場宣誓。1789年10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眾的壓力下返回首都,凡爾賽宮作為法國政治中心的歷史就此終結。在王室離開以后,圍繞凡爾賽宮的命運曾產生過爭論,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其中的宮殿和花園,以示對專制統治的打擊,但最終被議會以“凡爾賽宮是祖國的財產”為由制止。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以來長達十年的混亂狀態。拿破侖提過對凡爾賽宮的規劃:(我)將使其成為我們取得的勝利和我們民族的榮耀的永恒豐碑,雄踞于歐洲首都的大門前,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參觀。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復凡爾賽宮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時復辟王朝無力對凡爾賽宮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使這一計劃擱置下來。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國王路易·菲利普在1833年頒布法令,將凡爾賽宮改造為一座具有公共屬性的歷史博物館,用來記錄能夠體現法國光輝歷史的重大歷史事件。-摘編自荊文翰《從破壞到保護:法國大革命以來國家遺產政策研究》材料二從1870年起,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見。普法戰爭后,威廉一世選在凡爾賽宮鏡廳登基,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一戰后的議和條約也被選在凡爾賽宮簽訂,埋下了德國20年后挑起更大戰爭的禍根。二戰后,法德在冷戰的威脅下,終于出現和解的契機。-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簡析法國大革命以來人們對凡爾賽宮的不同態度。(6分)(2)結合材料二法德關系的史實,對凡爾賽宮遺產價值進行解讀。(6分)廣東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下)高二級期中考試歷史答案及說明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D C A B 0 A D C A D C C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1)技術條件:馬和馬拉戰車的使用。(1分)遷徙方式:武力入侵、和平滲透。(1分)影響:推動了早期區域文明進入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促進了多種文明的產生,使歐亞大陸走出蒙昧時代。(4分)(2)背景:19世紀中葉,美國西進運動,需要大量勞動力;中國國內社會動蕩,人民生活困苦。(4分)影響;華工為美國太平洋鐵路的修建做出巨大貢獻,加快了美國西進步伐;但華工的貢獻曾被忽視,他們在艱苦條件下工作,付出巨大犧牲。(4分)18.(14分)(1)變遷歷程:15-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成為第一批海洋強國;18世紀至二戰,英國成為世界海洋強國;二戰以后,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海上霸主。(答三點得3分)因素:經濟發展狀況;科技發展水平;大國力量對比;地緣政治影響;國際格局變動。(任答三點得3分)(2)內容:自主制定海洋戰略;擬定海軍建設計劃;打造航母戰斗群;構建海陸空協同指揮體系。(答兩點得4分)影響:積極:推動印度海軍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升了印度在印度洋及周邊地區地位;削弱西方國家在印度洋的傳統影響力;促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答三點得3分)消極: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海洋強國的競爭;高成本投入加重了印度政府的財政負擔;影響印度洋及周邊地區的安全態勢。(答一點給1分)19.(12分)示例一論題:中國式現代化凝聚了“協和萬邦”的全球治理智慧。(2分)論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與文化特質。中國人民擁有愛好和平的文化傳統,早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兼愛”“非攻”等思想。張騫“鑿空”西域、玄奘的西行取經、鄭和七下西洋都是中國人民與各民族和平交往交流的寫照,彰顯了“協和萬邦”的理念。“和平”“和睦”“和諧”等理念傳承到近現代,深刻影響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選擇。新中國成立伊始就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中方代表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這些都體現出黨和國家積極為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并愿意同世界各民族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成果,這正是“與邦和諧、協和萬邦”精神的現代闡釋。進入新時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更蘊含了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智慧。(8分)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根植于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協和萬邦”的理念不僅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觀,也彰顯了現代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分)示例二論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富含“人本”色彩。(2分)論述:以人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在“敬天保民”思想指導下建立了以人(而非神明)為中心的禮樂制度。自孔子提倡仁者愛人以來,后世儒者大多恪守人本思想。在政治方面,人本思想演化出以民為本的理論,如孟子的“仁政”說。歷代政治家、思想家繼承并發展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將其轉化為政治實踐。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宗教思想的沖擊,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宣揚無產階級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強調人的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人本底色。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堅定依靠和發動人民大眾,踐行群眾路線,將“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成功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并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改革開放以來,面對經濟快速發展和外來思想涌入的考驗,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同志豐富并發展了人本思想的內涵,如科學發展觀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提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引。(8分)結論:總之,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本基因,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宇宙觀根基,大大推動了政治領域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并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指導思想的理論淵源。(2分)示例三論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蘊含了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精神的統一。(2分)論述:略。(10分,可從近代以來,中國有識之士獨立自主探求救國真理的歷程,以及新中國在國際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等角度加以論述)(“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20.(12分)(1)態度: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凡爾賽的宮殿和花園:凡爾賽宮是王權的象征,摧毀其以示對專制的打擊;啟蒙思想廣泛傳播,民眾民主意識提高。(2分)國王路易十八主張恢復其為王室的居所:專制王朝復辟,以此彰顯王權。(2分)拿破侖和路易·菲利普主張將凡爾賽宮改造為歷史博物館:通過凡爾賽宮體現法國歷史,構建民族認同;展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2分)(2)解讀:二戰前,凡爾賽宮是法德對抗與復仇的標志與象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法德在爭奪歐洲霸權與殖民地上矛盾尖銳,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導致法德之間長期仇視和戰爭,給歐洲帶來深重的災難。(4分)凡爾賽宮成為人們敬畏歷史、向往和平的記憶之場。保護凡爾賽宮歷史文化遺產有利于緬懷歷史、珍惜和平,警示人們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榮。(2分)評分說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參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過該題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