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寧夏銀川市賀蘭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分)589年,結束了自西普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使國家重歸統一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煬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2.(2分)據史載,大運河開通后,每年從南方運到北方的糧食高達五六百萬石,大運河幾乎成為唯一的南糧北運的水路通道,運河沿岸興起了二十余座繁華的都市。這說明大運河的開通( )A.實現了國家大一統B.有利于中外經濟的交流C.加速了隋朝的滅亡D.促進了南北方經濟交流3.(2分)生產工具的革新、改進對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下曾促進唐朝農業發展的工具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2分)621年,魏征歸順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計前嫌,委任為諫議大夫,這說明唐太宗( )A.恩威并施 B.輕徭薄賦 C.簡法輕刑 D.選賢任能5.(2分)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可以看出武則天( )A.重用外戚,導致朝廷混亂B.延續貞觀政策,奠定開元基礎C.加重賦稅,阻礙經濟發展D.推崇體教過度,社會資源浪費6.(2分)歷史學習中,比較法的運用有助于我們分析歷史現象的異同、探討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比較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封建社會的治世局面出現原因時,發現其共同點有(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治世出現的前提②統治者注重科舉選才③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注意減輕百姓負擔④統治者推行墾荒政策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7.(2分)據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攜帶的嫁妝有釋迦佛像、珍寶、經典、金鞍玉轡、綢帛、種子、營造與工技著作、醫學論著等。豐富的嫁妝說明唐朝( )A.社會風氣兼容并包 B.民族交融成為主流C.經濟文化的繁榮 D.開元盛世成就輝煌8.(2分)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北方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繁榮昌盛成為過去;隴右諸州、劍南西川等地不斷受到少數民族襲擾,大一統局面蕩然無存。這說明了安史之亂( )A.導致唐朝由盛轉衰 B.直接造成唐朝滅亡C.出現藩鎮割據局面 D.促使少數民族崛起9.(2分)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后人研究當時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下列詩句能反映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A.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B.停杯共說遠行期,人蜀經蠻遠別離。C.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D.永樂滿朝人濟濟,西洋萬里水茫茫。10.(2分)7世紀中葉,被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因存在種種不足和錯誤而顯“不合時宜”,唐政府遂組織蘇敬等二十余賢才集體重修了豐富嚴謹的《唐本草》,頒布后對國內外醫藥學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這體現出( )A.國家力量助推醫學發展B.中國醫學技術領先于世界C.唐朝政府內部人才濟濟D.技術更新有利于鞏固統治11.(2分)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普所提計策起到的作用是( )A.加速了宋王朝的統一進程B.免道外族入侵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提高行政效率12.(2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體現了北宋的政治特點是( )A.藩鎮割據 B.宦官專權 C.重文輕武 D.外戚干政13.(2分)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蕭峰高大勇武,為人光明磊落,慷慨豪邁,其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讓人對古老的契丹族生出無限的好奇。請問,統一契丹各部的杰出首領是( )A.元昊 B.石敬瑭 C.阿保機 D.阿骨打14.(2分)對以下大事年表解讀正確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北宋 建立 宋遼訂立 澶淵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達 成和議 金滅 遼 金滅 北宋 南宋取得 郾城大捷 南宋與金 簽訂合約A.北宋政權存在不超過一百年B.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C.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D.遼與南宋維持相對和平的局面二、材料分析題,本題共2題,共22分。15.(10分)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材料一:在當時(隋唐時期)的條件下,這是一大發明。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它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也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人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唐詩在中國古代一枝獨秀……在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要標準的進士科備受國人青睞,這對唐詩的繁榮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郭桂花《科舉與唐詩的繁榮》材料三:宋代是歷史上第一個全面通過科舉取士的王朝,每榜錄取進士數目擴大了10倍以上。據研究者統計,兩宋三百余年,總共通過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及諸科登科人數超過10萬名,是唐至五代登科總人數的近10倍。——《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2》請回答:(1)(2分)材料一中的制度指什么?該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2)(2分)據材料二分析唐詩繁榮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和武則天分別對選官制度完善作出的貢獻。(3)(3分)據材料三指出宋朝科舉考試的新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社會影響。(4)(3分)綜上材料,談談你對人才選拔的認識。1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今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西夏雖在軍事上屢屢獲勝,但由于立國時間短,人力和物力有限,連年的戰爭使西夏遭受很大損耗,人民處于困苦之中。后來,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根據材料和學過的知識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誰?“北朝”是指什么政權?(2)(2分)材料一敘述的是歷史上的什么事件?(3)(2分)材料二中“西夏”是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他的建立者是誰?(4)(3分)材料一材料二中,宋與“北朝”和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內容的共同點是什么?(5)(3分)宋與兩個少數民族政權訂立和約有什么意義?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14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A D D D B D C A C A C題號 12 13 14答案 C C B15.(1)科舉制;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2)以詩賦作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標準。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3)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4)人才選拔制度必須體現公平、公正原則;選拔人才要從多個角度確定標準;選拔人才的方式應多樣化;應盡量避免人才選拔制度對教育造成消極影響。16.(1)宋真宗;遼。(2)澶淵之盟。(3)黨項族;元昊。(4)都是北宋給少數民族政權歲幣。(5)使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促進了邊疆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