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磁灶片區協作組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小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民主人士黃炎培說:它是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劇本”。被周恩來稱為“劇本”,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2.(2分)1949年,“人民”開始成為最為流行的政治詞匯。從“人民解放軍”“人民到使用的”“人民幣”、乃至每天走過的“人民路”“人民廣場”等,“人民”一詞頻繁地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表明我國( )A.完全消滅封建剝削制度B.人民代表大會度確立C.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D.人民當家作主站起來3.(2分)從此,西藏人民永遠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國大家庭里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這是西藏由貧窮落后走向文明進步的偉大轉折,是西藏各族人民獲得新生的歷史起點,是世界人權史、中國現代史、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光輝篇章。材料中的“從此”指的是( )A.新中國的成立B.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C.開國大典D.西藏和平解放4.(2分)“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際國內反動氣焰增高,但是經過這一場戰爭以后,我們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其表述的是( )A.抗美援朝戰爭的背景 B.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C.抗日戰爭的背景 D.抗日戰爭的意義5.(2分)如表為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和聯合國軍損失對比表。這一對比可以反映( )項目 坦克(輛) 飛機(架) 火炮(門) 艦艇(艘)志愿軍損失 9 231 4371 一聯合國軍損失 3064 12224 7695 257A.中國陸海空軍的強大實力B.中國已經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C.美國士兵作戰能力不夠強D.志愿軍不畏強敵、作戰能力強6.(2分)如圖反映的兩件史事共同作用是( )A.保障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B.解放農村生產力C.鞏固新生政權D.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7.(2分)為了深入學習和研究土地改革運動,同學們搜集到以下資料,其中最有價值的是( )A.以土地改革為素材的小說《暴風驟雨》B.經歷土地改革的老人寫的回憶錄C.從互聯網檢索獲取的土地改革資料D.博物館保存的土地改革檔案資料8.(2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前,曾有1.5億人民參加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這充分說明( )A.它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訂的B.它體現了人民的意志C.它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D.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9.(2分)針對下列情況,中國采取的相應政策是( )人均產量 中國 美國 印度鋼產量 2.37 kg 538.3 kg 4 kg發電量 2.76 kW h 2 949 kW h 10.9 kW hA.沒收官僚資本 B.進行土地改革C.優先發展重工業 D.掀起“大躍進”運動10.(2分)下列圖片所示建設成就反映我國( )A.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C.開啟了國企改革的新歷程D.形成了全方位開放新格局11.(2分)雷鋒在日記中寫道:“我每成長一分,前進一步,這里面都滲透著黨的親切關懷和苦心栽培。”觀察雷鋒生平大事記,他在1954年的人生經歷得益于( )A.實行土地改革B.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C.開展三大改造D.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2.(2分)我國在公私合營過程中采取的創造性舉措是( )A.成立合作社 B.贖買政策C.無償沒收 D.政企分開13.(2分)根據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斷★處的歷史人物應是( )姓名 生卒年 經歷 主要榮譽★ 1922﹣1964 生前任蘭考縣委書記,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 “黨的好干部”A.焦裕祿 B.王進喜 C.雷鋒 D.鄧稼先14.(2分)如圖所示的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共同展示的時代主題是( )A.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出現嚴重失誤B.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C.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取得顯著成就D.社會主義工業化在探索中起步發展15.(2分)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B.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社會主義總路線C.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在1965年基本完成D.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6.(2分)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指出:“任何思想、任何理論必須無例外地、永遠地、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的觀點,……無論在理論上或實際工作中,‘四人幫’都設置了不少禁錮人們思想的‘禁區’,對于這些‘禁區’,我們要敢于去觸及,敢于去弄清是非。”該觀點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其意義主要在于( )A.破除了“兩個凡是”,解放思想B.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長期動亂C.糾正當時主要領導人嚴重錯誤D.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7.(2分)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的子報﹣﹣《市場報》正式創刊,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份經濟類報紙。1980年,《人民日報》改版,開辟了《經濟簡訊》等新欄目,經濟新聞成為報道重點,篇幅和數量不斷增加。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雙百”方針的提出B.國企改革取得顯著的成效C.經濟特區的建立D.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18.(2分)李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某一歷史事件時,出示了以下思維導圖,你認為空白處應當填寫( )A.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C.對外開放的有序推進D.經濟體制改革19.(2分)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是個貧困村。1978年,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私下立了一份將田地包干到戶的契約。他們辛苦干了一年,還了貸款,生活有了改善,自農業合作化以來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打心里樂開了花。這主要得益于(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B.設立經濟特區C.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D.創辦鄉鎮企業20.(2分)1980年左右,一位廠長很苦惱:因為天氣很熱,工廠打算購買風扇,鼓風機等設備來降溫,以保障職工的健康和權益,但是工廠沒有自主權,要經過11個政府部門的審批,要蓋11個圖章,等最后的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這位廠長的煩惱的解決得益于我國( )A.設立經濟特區B.實施包干到戶C.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D.實施西部大開發21.(2分)票證是時代的產物,見證了歷史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下列票證折射的社會變遷是( )A.從封閉到對外開放B.從社會主義到資本主義C.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D.從貧窮到全面小康22.(2分)如圖是自1978年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統計圖,呈現這一趨勢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實行改革開放 B.實行計劃經濟C.土地改革完成 D.祖國獲得統一23.(2分)“領頭羊效應”是指在羊群體中有一只領頭的角色起到了引領和示范的作用。下列城市可以比作對外開放的“領頭羊”的是( )A.海口 B.深圳 C.大連 D.廣州24.(2分)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設立了經濟特區,開放了沿海、沿江城市及內陸省會城市;21世紀初,先后設立上海自貿區、重慶兩江新區、雄安新區等;近年來,我國多次舉辦進博會、鏈博會等。這表明( )A.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B.部分地區需拉動經濟促發展C.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D.對外開放反映人民群眾心聲25.(2分)自1978年以來,中國企業有三次創業高潮,分別出現于1984年、1992年和2001年。第二次創業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A.國有企業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B.加入世貿組織,積極走向世界C.建立經濟特區,引進先進技術D.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6.(2分)某班同學開展黨史學習時繪制了思維導圖,據圖,判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B.中國共產黨探索建設道路C.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D.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27.(2分)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它的基本內涵是( )A.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B.祖國統一、科技發達、社會和諧C.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D.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28.(2分)我國持續加大對農村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使許多農村地區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自來水入戶、網絡全覆蓋等,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縮小了城鄉基礎設施差距。這些措施主要反映的新發展理念是( )A.協調 B.綠色 C.創新 D.開放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44分。29.(8分)報紙是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者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向全國人民提出了三項偉大的任務:第一,繼續加強抗美援朝的斗爭,爭取更大的勝利;第二,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和超額完成一九五三年度建設計劃;第三,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通過國家建設計劃。﹣﹣摘自《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1953年元旦《人民日報》社論)材料二 如圖所示(1)(2分)據材料一,指出1953年全國人民的三項偉大任務。并任選一項說明其完成的意義。(2)(2分)材料二中圖一反映了哪一歷史史實?結合所學,寫出其出現的原因。(3)(2分)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中圖二社論反映了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發生的變化。(4)(2分)列舉一種除報紙之外其他獲取史料的途徑。30.(12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材料一報紙 社論摘要《人民日報》(中國) 前程無限光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誕生,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開始自己當權管理國家,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揭開了歷史的新的巨冊《人民論壇報》(波蘭) 這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陣線上又打開了一個缺口;中國人民的勝利,乃是20世紀繼蘇聯十月革命和消滅希特勒法西斯主義之后的偉大事件材料二彭德懷和部分指揮員在朝鮮成川郡檜倉(1951)朝鮮人民軍與志愿軍戰士從陡崖跳下追擊逃敵(1951)朝鮮開城老百姓慰問志愿軍(1952)(1)(4分)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內和國際兩個角度簡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2)(4分)根據材料二,分析抗美援朝取得勝利的原因。(3)(4分)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一個恰當的主題。31.(12分)新中國建立后在受封鎖的情況下仍進行了一些對外開放的嘗試,至70年代末,中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上的孤立、軍事包圍和經濟禁運阻塞了中國向西方國家學習和開放的途徑。在當時條件下想要全方位開放是不可能的。為了突破封鎖,爭取國際支持來加快經濟建設,新中國采取了務實的開放態度;只要承認新中國,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進行通商貿易。當時主要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開放。50年代初,中國從蘇聯引進建設了156個重大項目,同時聘請蘇聯、東歐專家來華,派出留學生學習。﹣﹣摘編自李嵐清《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材料二 如圖所示材料三 對外開放40年……開放成為了推動和深化改革、支撐和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開放帶來了中國改革發展缺少的外部資源,拓展了中國發展的外部空間,形成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倒逼機制”。開放的內容不斷擴展豐富。開放從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對外部世界的開放逐步擴展到中國內部的相互開放,最后是世界各國之間更大的開放。﹣﹣摘編自楊雪冬《對外開放40年的成就與思考》(1)(4分)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開放的舉措。(2)(4分)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①②③處中國對外開放的措施。并指出我國改革開放后形成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3)(4分)據材料三,概括我國對外開放的意義。32.(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閱讀以上材料,選擇圖中的兩個歷史現象或事件(寫出兩幅圖片的序號即可),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現代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28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B D D B D C D B C B C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答案 B A B A A D D C C C A題號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B C D A A A(1)三項偉大任務:抗美援朝;一五計劃;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意義: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一五計劃的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任選一個即可)(2)歷史史實:大躍進運動。原因: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與主觀冒進。(3)變化: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途徑:檔案、口述史料、影像資料等。(任選一個即可)30.(1)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國際:新中國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中國人民志愿軍廣大指揮員的正確指揮;朝鮮人民軍與志愿軍的英勇作戰;人民群眾的支持。(3)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31.(1)舉措: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引進項目,聘請外國專家,派遣留學生。(2)措施:設立四個經濟特區;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格局: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意義: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我國改革的開展;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聯系;提高了32.選擇:圖2、圖4。觀點:適宜的改革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論述:為解放農村生產力,1950﹣1952年底進行土地改革,它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訊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為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道路。由于個體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推動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工業化提供物質上的保障。綜上所述,適宜的改革可以提高社會生產力,是強國之路,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