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沖刺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A.促進洛陽經濟的恢復發展注意事項:B.彰顯民族政策的開明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C,緩和南北政權的矛盾題卡上。D.凸顯北魏的華夏正統地位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4.安史之亂后,“諸道節度使、觀察使以廣陵(揚州沿江地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區)當南北大沖,百貨所集,多以軍儲貿販,別置邸肆,名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托軍用,實私其利焉”,且“多率稅商賈,以充軍資雜用”。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淄青節度使(轄地位于今山東)李師道還在三道十二州內如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設立銅鐵官,“歲取冶賦百萬”。這些史實A.可以用來研究藩鎮割據的財政基礎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B.說明藩鎮割據的根源是工商業發展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C.反映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地區求的。D.揭示唐朝統治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1.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將“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過5.有學者認為,中華帝國時期,在傳統的鄉土中國社會,存程”歸納為:距今萬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在著兩種秩序和兩種力量:一是“官治秩序”和國家力量;舒千多年進人(文明社會),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二是“鄉土秩序”和民間力量。前者以皇權為中心,自上朝建立,三千年王權鞏固,兩千兩百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而下形成等級分明的梯形結構;后者以家族為中心,聚族成。下列中華文明代表“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的是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體。下列圖示符合這一敘述A.姜寨聚落遺址B.牛河梁遺址的是淘C.陶寺遺址D.二里頭遺址2.先秦思想家認為,天地固然是化育萬物之本,如果萬物不三公一中朝一尚書臺中書省一尚書省一六部B.經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經過社倉義倉十家牌法眾濟院君主圣人之功,萬物,特別是人類,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見,這一認識A.是諸子學說趨向統一的體現三司一轉運司一知縣中書省一行省一郡DB.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義學義田家訓善堂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認同D.蘊含傳統哲學“天人合一”思想6.1897年4月22日,《湘學新報》正式創刊于湖南長沙,后3.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公元501年,北魏宣武帝元恪在洛易名為《湘學報》。《湘學報》的內容包括奏折、章程、論河南岸設置四夷館、四夷里,用以安置各地歸附者及外說、譯著連載、書目提要、格致淺理和各處電傳。其中論使、胡商等,并用歸正、歸德、慕化、慕義等詞為“館”“里”說分為史學、掌故學、輿地學、算學、商學、交涉學六門。定名。此舉旨在據此可知,《湘學報》CS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福Ap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