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D【解析】本題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周王直接策命諸侯的輔臣或要臣的助手,這表明周天子不僅可直接對諸侯下令,同時也能通過策命其輔臣,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這反映出西周國家管控能力的提升,故選D項;這些佐官大臣雖然由周王任命,但并不表明當時西周強化集權統治,故排除A項:西周是典型的貴族政治,貴族特權依然穩固,并未受到實質性限制,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對諸侯國官員的任命,不能表明當時官僚體系的逐漸完善,故排除C項。2.B【解析】本題考查東漢察舉制的變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材料提到漢光武帝提出“多以功舉”,漢章帝要求“鄉舉里選,必累功勞”,并批評察舉所舉之人“非能顯”,要求被舉之人必須“以能顯”,以“授之政事”。這些要求表明東漢時期統治者開始強調被舉薦者的政績和實際才能,注重考察被舉薦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人才選拔更加務實,故選B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選官標準的變化,而非君主專制權力的擴大,故排除A項;東漢這些做法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故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士族對人才選拔的壟斷,相反,強調“以能顯”反而有利于更多有實際能力的人才被選拔,故排除D項。3.C【解析】本題考查南朝時期的音樂文化發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南朝朝廷將《清商樂》定為正統音樂,并試圖通過修訂(“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使其符合禮樂規范,表明南朝政權試圖以中原文化的繼承者自居,以此強化自身在南北對峙中的政治合法性,故選C項;材料信息未體現士族對審美趨向的主導,故排除A項;《清商樂》源于北方舊曲,但其經過與江南吳音結合后已形成新的音樂形式,且被南朝朝廷認可,因此這不等于北方正統地位的提升,故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政治上的大一統趨向,故排除D項4.A【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社會經濟,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材料提到北宋初年針對江南一些地區佃戶“非時不得起移”、需佃主給“憑由”方許離開、佃主抑勒不放等情況,北宋朝廷認為佃主這些行為“不合時宜”,應予取締,這表明官方推動佃農人身自由化,這符合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加劇的趨勢,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宋代政府保護佃戶人身自由的政策,而非不抑兼并政策的調整,故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了政府對佃戶人身自由的保護,不能說明佃農政治地位上升,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租佃關系商業化,故排除D項。5.A【解析】本題考查明末清請初文人畫家的思想特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材料引用了傅山主張的“純任天機”的真情以及石濤強調的“自我立”“從于心”“我之為我”等觀點,體現了明末清初文人畫家注重表達個人真情實感、強調個性創作的傾向,故選A項;材料中這些畫家的主張與經世致用思想無關,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個性”而非“多元”,且未提及其他審美風格,故排除C項;石濤屬于文人畫家,其理論源于心學、道家思想,與市民文化(如小說、戲曲)無直接關聯,故排除D項。6.C【解析】本題考查清末新政時期司法改革,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的素養。材料提到1910年第一次法官選任考試前夕,各省報名人數不多,清政府法部不得不放寬應試資格,允許留日速成學生、法政學堂二年制學生和審判研究所學【高三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4頁)】高三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時期,周王策命周王室主要大臣的佐官,或策命公侯伯的左右大臣的行為,屢見于西周金文之中。周代文獻亦記載:雖然受命者僅為某一侯伯的輔佐之臣,或某一要臣的左右助手,但因經過周天子的策命,其地位是比較重要的。這反映出西周A.國家集權得以強化B.貴族政治特權受限制C.官僚體系逐漸完善D.國家管控能力的提升2.東漢初年,光武帝提出推薦官員要“多以功舉”,漢章帝也要求“鄉舉里選,必累功勞”。漢章帝批評察舉所舉之人“非能顯”,要求被舉之人必須“以能顯”,以“授之政事”。這反映出東漢初期A.君主專制權力的擴大B.選官標準日趨務實C.社會階層流動的困境D.士族壟斷人才選拔3.南朝時期,《清商樂》盛行,成為南方音樂的主流。《清商樂》是北方舊曲傳入江南后,與江南吳音相結合,經“吳人傳授訛變”發展起來的,后被朝廷視為“華夏正聲”。朝廷下令“可以此為本,微更損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以新定律呂,更造樂器”。《清商樂》的發展反映出A.士族主導審美趨向B.北方正統地位提升C.南朝構建文化正統D.大一統的政治趨向4.北宋初年,針對江南一些地區,如荊湖、廣南等地佃戶“非時不得起移”,須佃主給予“憑由”方許離開,佃戶多被佃主抑勒不放等情況,北宋朝廷認為佃主這些行為不合時宜,應予取締。這可用來說明宋代A.社會流動性有所增強B.不抑兼并政策發生調整C.佃農政治地位的上升D.租佃走向了商業化經營5.明末清初的文人畫家傅山主張在作文和作畫時要有“純任天機”的真情,“凡字畫詩文,皆天機浩氣所發”。畫家石濤認為人應該本真地活著,人的生存不應因時空久遠而被限制,他在繪畫上特別強調“自我立“從于心”“我之為我”。這反映出當時A.文人個性意識增強B.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C.審美趣味日漸多元D.市民文化影響藝術創作【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試卷】(金太陽25-450C) 【江西卷】江西省2025屆金太陽高三下學期4月聯考(金太陽25-450C)(4.24-4.25).pdf 【歷史試卷】(金太陽25-450C)答案 【江西卷】江西省2025屆金太陽高三下學期4月聯考(金太陽25-450C)(4.24-4.25).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