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河南卷——2025屆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卷(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河南卷——2025屆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卷(解析版)

資源簡介

河南卷——2025屆高考政治考前沖刺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下表為不同古籍中關于大禹時期“萬國”的描述,據表可知,大禹時期( )
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左傳》
(大禹)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莊子》
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 西漢《戰國策》
A.分封制度盛行 B.內外服制確立 C.打破禪讓傳統 D.王權逐步形成
2.下圖是東漢畫像石《祈雨圖》拓本。畫面上層刻三神人共拽引一輛五輪車,車上一位天神頭戴小冠,車后風伯雙腿呈跪狀,口吐云氣,噓氣成風,下層四位雨師在為人間降雨。該圖反映了東漢時期( )
A.循天順民的傳統農耕文化 B.多神崇拜的現象較為盛行
C.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 D.天人感應的思想廣泛傳播
3.唐初,貴族女子出門要戴冪離(一種長及身的面罩),“不欲途路窺之”。自武周朝之后,冪逐漸被只遮蓋臉部的帷帽所替代,唐玄宗后甚至“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這反映了唐代( )
A.紡織業技術水平高 B.對外文化交流頻繁
C.社會風氣日益開放 D.封建貴族生活奢靡
4.金代遼后,大量金兵裹挾各族人民南下河北,一面鎮戍,一面屯田,以支持對宋戰爭。據學者推斷,僅1157年的一次遷移中就可能有12猛安的女真人遷入華北。至金朝末年,河北地區女真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5。到元初已是“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這反映了河北地區( )
A.經濟重心地位突出 B.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C.文化差異逐漸消除 D.民族交融持續發展
5.宋代對民眾解除了憑身份等級占有土地的束縛,土地制度與之緊密結合,“有錢則買,無錢則賣”,“貴者有力可以占田”向“富者有貲可以買田”轉型。這一改變,有利于( )
A.土地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 B.國家人身控制的強化
C.社會成員身份地位的平等 D.人地矛盾問題的緩解
6.《明夷待訪錄·財計》指出:“今夫通都(指四通八達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為佛而貨者,有為巫而貨者,有為倡優而貨者,有為奇技淫巧而貨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絕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據此推斷,黃宗羲( )
A.強調重農抑商思想 B.主張變革經濟政策
C.宣揚經世致用學說 D.抨擊君主專制理論
7.清末直隸省板橋莊初等公立小學堂興建時,“遂會同村正副酌量捐款……于是村中殷實各家慨然樂輸”。宣統二年直隸省懷來縣梨園村民人姚富看到本境學款太少,愿將自己舊有積蓄銀一百兩歸入學堂充作經費,以盡義務。清末直隸這一地區的行為( )
A.體現了民眾對教育的重視
B.推動了新式思想傳播
C.加強了地方基層政權穩定
D.提高了民眾整體素質
8.下表是1913—1917年武漢紡織機械進口額情況表。這可說明,此時武漢( )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7年
1267海關兩 14252海關兩 14726海關兩 114676海關兩
A.工業化水平大幅提升 B.對外貿易的逆差加大
C.棉紡織業居全國首位 D.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9.下表為1934年四川各軍防區田賦預征表,由此可推知( )
軍區 預征至(年) 每年征收次數
28軍 2008 14
29軍 2000 12
23師 1994 3
新6師 1992 10
20軍 1984 6
黔軍教導師 1967 3
24軍 2009 2
21軍 1956 4
A.新舊軍閥混戰嚴重 B.列強加強經濟控制
C.農村社會危機嚴重 D.田賦征收流于形式
10.1954年,周恩來總理指出:“前幾年,我們說先打掃干凈房子再請客。現在經過初步整理,房子已經基本打掃干凈了,因此可以請一些客人來。”這說明此時我國( )
A.放棄了“一邊倒”外交 B.致力于開拓外交新空間
C.緩和了與西方國家關系 D.開始發展新型大國關系
11.從1982年起,廣東省逐步把省、市、縣的物資管理局改組為物資總公司,政府對生產資料的職能由調配改為管理貿易。這一舉措( )
A.擴大了企業經營自主權 B.說明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C.開啟了企業改制的先河 D.增強了社會經濟的活力
12.關于古埃及國王的登基儀式,有銘文記載:“國王圖特摩斯三世去了天國,他與太陽圓盤統一起來……當下一個清晨黎明時,太陽圓盤照耀前方,天空變得明亮,國王阿蒙霍特普二世被安排在他父親的御座上。”這一儀式( )
A.旨在借助神權鞏固新國王的統治 B.暗示古埃及王室內部權力斗爭激烈
C.反映古埃及父子共治的政治模式 D.體現了古埃及政治文化的迷信色彩
13.成書于14世紀的《騎士規則讀本》認為,騎士應該不惜重金打造精良的武器和盔甲,還要將自己所持有的財產大力投入戰爭:騎士在戰爭過程中不可因貪財而實施掠奪和搶劫:騎士不應該過度積累財富,“因為積累財產越多,人越不愿意赴死,越怕死”。上述騎士信條旨在( )
A.維持國王與封臣的契約關系 B.保障騎士履行封建義務的能力
C.強化封建制度對王權的支撐 D.提高封建騎士階層的道德修養
14.1750—1850年,小麥逐漸取代了其他谷物,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此后,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窮人奢望的食品。這一變化說明物種交流( )
A.擴大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B.促進了歐洲人口的增長
C.改善了歐洲的飲食結構 D.帶來了世界文明的交融
15.下圖為歐洲眾多宣傳馬歇爾計劃海報中的一幅。該海報反映出馬歇爾計劃( )
A.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聯合 B.揭示了兩極格局的矛盾
C.體現了意識形態的爭斗 D.增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
16.20世紀80年代,隨著通貨緊縮政策的實行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發達國家對某些初級產品的需求減少,使得世界市場上初級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低落,對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十分沉重的打擊。這主要反映出( )
A.全球化進程中的南北差距 B.經濟衰退沖擊國際金融秩序
C.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趨勢 D.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黯淡前景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中國古代部分時期人口數量
時期 年份 口數 出處
東漢 157年(恒帝永壽三年) 約5500萬 《晉書·地理志》
西晉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 約1600萬 《晉書·地理志》
隋朝 581年(文帝開皇元年) 約2900萬 《隋書》等
唐朝 755年(玄宗天寶十四年) 約5300萬 《通典》
(注:奴婢、徒附為依附人口,不為國家所掌握。)
材料二: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的增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總數超過四億。但人口的快速增加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
——摘編自趙文琳、謝淑君《中國人口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表中的人口數據在歷史研究中的價值。(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朝人口數量快速增長的原因及其所引發的社會問題。(6分)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在外力沖擊下的中國現代化思潮和運動表現出一種回應外國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也就是說,這種回應的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拯救民族危機。有的論者依此把中國的現代化稱之為一種“防御式的現代化”,即一種被動的現代化。在近代中國,西方的侵略的確是中國現代化的兩大障礙之一(另一障礙是中國的封建主義)。所以,這種以挽救民族危機為動力或目的的現代化運動乃是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使然。
“防衛型現代化”的特征對中國現代化的價值判斷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這是因為“防衛”的需要,“民族主義”或“文化本位”的情結始終制約著近代中國人對現代化價值的選擇。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礙了近代中國對西方文化及西方的現代化進程進行深入而客觀的了解,因此也在較大的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現代化思潮與運動的深入發展。
——摘編自王繼平《晚清中國現代化思潮的文化視角》
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知識,就材料整體或部分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闡述完整,表達清晰)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文藝復興時期,弗吉里奧(1349-1420)將身體運動引入學校,認為體育教育應該培養充滿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發展的、身心俱健的人。競爭精神被列為受教育者應該具有的一種首要品格,競爭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種渴望得到贊揚的天性。維多利諾(1378—1446)反對“靈魂的拯救只能通過對肉體的禁抑”,主張重視個體身心和諧發展。“人的發展應該包括身體的發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應包括體育在內,而不只進行心靈的訓練”,即“從新的審視角度來看待受教會無端指責達千年之久的身體活動,建立正確的體育觀,從而自覺地投身到體育活動之中”。
——摘編自石龍、王桂榮《西方體育人文價值的演變》等
材料二 英國思想家洛克(1632—1704)說,“三育(智育、德育和體育)并重體育為先”,英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紳士。從資產階級進行海外競爭的需要出發,他重視體育,強調“為了我們的事業,健康對于我們是不可缺少的”,對一個民族來說,只有培養出“野獸般的體魄”,才能在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盧梭(1712—1778)指出:體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前提,其任務是使受教育者的身體獲得自然的發展;體育教育應該遵從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快樂健康地成長。這一思想在近代體育史上獨樹一幟,對后來的自然體育學派產生了重要影響。
——摘編自趙冬等《試論三大思想文化運動對歐洲近代學校體育興起和發展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文藝復興時期體育教育觀的主要內涵和意義。(6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與文藝復興時期相比,啟蒙運動時期體育教育觀的新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內容出現的原因。(8分)
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三十年戰爭結束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得以建立,國家利益優先的現實主義國際關系觀念被廣泛接受。中立不再像過去那樣不合乎道德規范且缺乏合法性,有些情況下中立甚至成為一種國家“美德”。從拿破侖戰爭結束到一戰爆發,歐洲國家之間維持了百年的和平與穩定,被稱為歐洲的“百年和平”,不僅瑞典和荷蘭這樣的長期中立國會宣布中立,英國等大國也時常加入中立國的行列,若干學者將這一時期稱為中立理論與實踐的“黃金時代”。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召開,通過了《海戰時中立國權利義務公約》等十三項公約,進一步明確中立國權利和義務的同時,也規定了交戰國對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
材料二:一戰中,部分的由于交戰雙方認為某些小國的中立有利于自己的利益,荷蘭、瑞士、西班牙等少數幾個中立國成功保持中立。但更多情況下,人們看到的是中立國的受挫;比利時和盧森堡遭到德國入侵,阿爾巴尼亞被意大利、塞爾維亞等國家肢解。美國、意大利、葡萄牙、羅馬尼亞和中國等另外一些國家則由于各種原因放棄中立。遠離戰火的拉美中立國亦無法置身事外。一戰結束后,國際社會流行的觀念是:中立“讓(某個國家)逃避人類本應承受的負擔”。國聯盟約規定,一旦發生違反盟約的戰爭,該戰爭應被視為對所有會員國的行為。二戰時,中立國的工業制造能力、原材料和科技成果對德國的重要性遠超一戰。為了削弱軸心國的經濟能力,到1943年被同盟國列入“黑名單”的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士等中立國家的公司均超過了1000家。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梁志《20世紀中立危機新探一以大國政治、技術進步與集體安全為視角》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百年和平”時期中立外交的積極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中立外交出現危機的原因。(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選擇D:材料中的“萬國”實際上暗示了一個由多個諸侯國或部落組成的政治體系,而大禹作為這一體系的領導者,對這些諸侯國或部落擁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或影響力。這種控制或影響力正是王權的一種體現。大禹時期正處于從原始社會的部落聯盟向早期國家的轉變過程中,王權作為國家的核心權力逐漸形成并鞏固。排除A: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時期,時空不符。排除B:內外服制是商朝時期的一種政治制度。排除C:材料主要關注的是大禹時期的政治格局,而非統治權的傳承方式。
2.答案:A
解析:選擇A:據材料信息可知,人們通過描繪神人的形象來祈求上天庇佑降雨,以保障農業收成,結合所學分析可知這與農耕經濟有關,體現出古代循天順民的傳統農耕文化。排除B:僅從材料中的一個例證無法說明多神崇拜“盛行”。排除C:材料未體現祈雨的主導者是政府還是民間人士。排除D:天人感應強調的是天和人之間存在相互感應的關系,此項與材料主旨不符,且“廣泛傳播”說法過于夸張。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唐代日益開放的社會風氣。根據材料可知,貴族女子出門從唐初要戴一種長及身的面罩,到武周朝戴只遮蓋臉部的帷帽,再到唐玄宗后戴不需要遮蔽面部的胡帽,表明唐朝貴族女子服飾觀念逐漸開放,反映出唐代社會風氣日益開放,故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帽子款式的變化,未提及紡織技術,排除A項;僅由材料中貴族女子戴胡帽的現象,得不出“對外文化交流頻繁”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唐代封建貴族生活的奢靡,排除D項。
4.答案:D
解析:選擇D:從材料金代遼后“大量金兵裹挾各族人民南下河北,一面鎮戍,一面屯田”到元初“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可以看出女真等少數民族不斷進入河北地區,與當地漢族人民共同生活、生產,逐漸接受漢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民族之間的交流程度不斷加深,呈現出民族交融持續發展的態勢。排除A:1157年時經濟重心(點撥:魏晉時期江南得到開發,到南宋時期南方已經成為經濟重心)已經轉移至南方,河北不是經濟重心。排除B:材料中“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體現的是民族之間的交融,而非矛盾的尖銳。排除C:材料中只是說女真等少數民族在河北地區逐漸與漢人交流交融,文化差異逐漸消除與史實不符。
5.答案:A
解析:選擇A:宋代對民眾解除了憑身份等級占有土地的束縛,“富者有貲可以買田”被社會所認同,從而有利于土地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排除B:宋代國家對人身的控制有所減弱。(點撥:宋代實行“不抑兼并”,使很多農民失去土地,城鄉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為農民再就業提供了機會,無地農民也可以選擇租種地主的土地,從而導致人身控制減弱)排除C:題干中反映了宋代土地資源的分配由注重身份等級到注重財富的多寡,未體現社會成員身份地位的平等。排除D材料體現的是土地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而非耕地和人口的關系問題。
6.答案:B
解析:選擇B:據材料信息可知《明夷待訪錄·財計》指出,在那些四通八達的大城市里,幾乎每十家店鋪中有九家都在從事與佛教、巫術、娛樂表演或者奇巧的技藝相關的生意。這些生意都不切合民眾的日常需求,如果能夠徹底禁止這些活動,也許能夠成為挽救社會弊端的一種方法。這表明黃宗羲希望改變現狀,通過抑制那些非民用的商業活動來糾正社會弊端,由此推斷他主張變革經濟政策。排除A:中國傳統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結合所學可知黃宗羲作為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主張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進行變革,主張“工商皆本”。排除C:經世致用強調學問應該關注社會現實,解決實際問題,以實現治國安民的目標,材料強調對經濟政策進行改革,二者主旨不符。排除D:當時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思想領域興起新變化,要求限制君權,材料強調對經濟領域進行改革,二者主旨不符。
7.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末直隸省板橋莊民眾積極捐款興建板橋莊初等公立小學堂以及梨園村人民姚富捐銀歸入學堂經費,這些行為為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體現了民眾對教育的重視,A項正確;材料主要講述的是人們為學堂捐款的行為,沒有提及教授內容,因此不能得出這一行為推動新式思想傳播結論,排除B項;材料中人們捐資助學的行為有利于推動教育的發展,并不是加強地方基層政權的穩定,排除C項;民眾整體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育的持續開展和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不能僅從助學行為說明民眾整體素質提高,排除D項。故選A項。
8.答案:A
解析:第一步,解讀表格信息。
第二步,分析選項。紡織機械進口額的顯著增長反映了武漢在這一時期對紡織機械需求的快速增長,這一變化說明武漢的工業化水平大幅提升,因為大量進口紡織機械通常意味著紡織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A項正確。表格中僅涉及紡織機械的進口數據,并未提供出口的數據,因此無法直接得出對外貿易逆差加大的結論,B項錯誤。雖然武漢紡織機械進口額增加,但沒有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無法得出武漢棉紡織業在全國居首位,C項錯誤。
9.答案:C
解析:表格中的數據表明,四川各軍在防區橫征暴斂,已經達到預征幾十年的極度荒唐的程度,這導致農村的蕭條和農民的破產,引發嚴重的農村社會危機,故選C。通過材料不能推測出四川當地是否存在新舊軍閥的混戰,排除A;材料反映了四川各軍在防區的橫征暴斂,無法推測出西方列強加強經濟控制,排除B:材料反映了四川各軍在防區橫征暴斂,而非田賦征收流于形式,排除D。
10.答案:B
解析:第一步,時空定位。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第二步,聯所學,析階段特征。國內,剛剛完成土地改革,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局勢相對穩定;在國際上,中國積極參與日內瓦會議等,展現出積極的外交姿態。第三步,分析選項。在國內局勢穩定后,中國開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尋求與更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即“請客”,這說明中國要擴大外交對象,開拓外交新空間,B項正確。1954年時,中國并未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A項錯誤。材料中的“請客”并非只針對西方國家,排除C項。發展新型大國關系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
11.答案:D
解析:第一步,解讀材料。從題干中可以看出,廣東省從1982年開始實施了一項改革措施,即將省、市、縣的物資管理局改組為物資總公司,并將政府對生產資料的管理職能從調配改為管理貿易。這一改革措施減少了政府對生產資料的直接干預。第二步,分析選項。這一舉措的實質是把政府對生產資料的職能由調配改為管理貿易,其促進了生產資料流通的市場化,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增強社會經濟的活力,D項正確。材料中的舉措針對的不是企業,A,C項錯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B項錯誤。
12.答案:A
解析:這個銘文描述了古埃及國王的登基儀式,這一儀式通過強調國王與神靈(如太陽神)的關系,增強國王統治的合法性和權威性,A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關于王室內部權力斗爭的描述,只是描述了新國王登基的儀式,B項錯誤;材料只是體現了新國王繼承父親的御座,沒有任何信息表明父子共治的情況,C項錯誤;在古埃及的社會背景下,材料所述更多地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政治理念,這是一種文化和政治統治手段,而不是單純的迷信,D項錯誤。
1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中世紀騎士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規則讀本》強調騎士應該自己花重金打造戰爭所需裝備、將自己的財產投入戰爭、限制財產數量以保持勇武,這是為了保障騎士履行封建義務的能力,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國王與封臣的契約關系以及封建制度對王權的支撐,排除A、C兩項;材料強調的是保障騎士履行封建義務的能力,而非提高其道德修養,排除D項。
14.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物種交流的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物種在世界范圍內交流,小麥被引入歐洲,逐漸取代了其他谷物,改善了歐洲傳統的飲食結構與習慣,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故C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飲食結構”的變化,未體現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物種交流對歐洲人口增長的促進作用,排除B項;文明交融指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流,材料僅涉及小麥引入歐洲,體現不出“世界文明的交融”,排除D項。
15.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馬歇爾計劃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中“歐洲”“馬歇爾計劃”和海報內容可知,帆船的帆布是由眾多歐洲國家的國旗連接而成,這反映出馬歇爾計劃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聯合,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馬歇爾計劃,并未涉及兩極格局的矛盾和意識形態的爭斗,排除B、C兩項;材料體現不出美國對西歐控制的增強,排除D項。
16.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全球化進程中的南北差距。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80年代,隨著發達國家的政策調整和產業發展,世界市場上初級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下降,這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沉重打擊,體現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南8北國家之間存在的經濟差距和不平衡,故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經濟衰退或國際金融秩序受到沖擊的情況,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進程中的南北差距,并未體現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趨勢,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非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且當今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的前景并不黯淡,排除D項。
17.答案:(1)上述數據來源于官修正史等文獻史料,為研究不同時期政權掌握的人口數量與變化趨勢提供史料依據;表中記載的人口數量屬于政府實際控制人口,并非當時全部人口,結合其他記載當時人口數據的史料,對研究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的變化等問題都有較高的價值。
(2)原因:“康雍乾”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引入與推廣種植;“攤丁入畝”等賦稅制度的推行。
問題:人地矛盾突出,社會危機加重;過度開墾土地,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人口問題和史學素養。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晉書·地理志》”“《隋書》”“《通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述數據來源于官修正史等文獻史料,為研究不同時期政權掌握的人口數量與變化趨勢提供史料依據;根據材料一中“奴婢、徒附為依附人口,不為國家所掌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述數據屬于政府實際控制人口,并非當時全部人口,結合其他記載當時人口數據的史料,對研究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的變化等問題都有較高的價值。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的增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雍乾”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此外,結合所學知識,可從高產農作物的傳人與推廣、推行“攤丁入畝”等方面分析。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等方面分析。
18.答案:示例論題:挽救民族危機是推動晚清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
闡述: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一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如魏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19世紀60年代,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推行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掀起了戊戌維新運動,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1901年初,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未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總之,晚清現代化因西方列強的侵略而起,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現代化的進程逐漸推進,但在腐敗專制的封建王朝體制下,最終也無法實現。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探索。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首先,閱讀設問并根據材料中“在外力沖擊下的中國現代化思潮和運動表現出一種回應外國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可以提煉論題為;挽救民族危機是推動晚清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其次,圍繞提煉的論題結合中國近代救亡圖存的相關知識進行闡述,如鴉片戰爭后仁人志士的思想主張、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清末“新政”等。最后,對闡述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注意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闡述完整,表達清晰。
19.答案:(1)內涵:肯定個體價值;鼓勵個人全面發展;反對教會禁欲主義;積極倡導體育鍛煉。(答出兩點即可)
意義:沖擊了教會神學世界觀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訴求;順應了時代潮流;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教育的近代化變革。(答出兩點即可)
(2)新內容:提升體育教育的地位;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尊重兒童天性;充滿理性精神。(答出兩點即可)
原因: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推動了人文精神的復蘇與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構建資本主義社會的迫切需求;早期殖民擴張的深入發展,加劇了歐洲殖民國家之間的競爭;近代科學革命的勃興。(答出三點即可)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4-15世紀(西方)。第一小問內涵,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由材料一中“體育教育應該培養充滿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發展的、身心俱健的人。”“人具有一種渴望得到贊揚的天性。”“主張重視個體身心和諧發展。”可知,體育教育觀肯定個體價值;由材料一中“人的發展應該包括身體的發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應包括體育在內,而不只進行心靈的訓練”可知,體育教育觀鼓勵個人全面發展;由材料一中“從新的審視角度來看待受教會無端指責達千年之久的身體活動”可知,體育教育觀反對教會禁欲主義;由材料一中“建立正確的體育觀,從而自覺地投身到體育活動之中”可知,體育教育觀積極倡導體育鍛煉。
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來進行分析作答,從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方面分析其意義,例如,思想上,沖擊了教會神學世界觀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政治上,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訴求;經濟上,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教育上,促進了教育的近代化變革;時代進步上,順應了時代潮流。
(2)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歐洲)。第一小問新內容,閱讀材料二,與材料一進行比較,整理作答。由材料二中“三育(智育、德育和體育)并重體育為先”可知,啟蒙思想家更重視體育,提升了體育教育的地位;由材料二中“為了我們的事業,健康對于我們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培養出‘野獸般的體魄’,才能在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可知,啟蒙思想家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由材料二中“體育教育應該遵從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快樂健康地成長。”可知,啟蒙思想家尊重兒童天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啟蒙運動時期人文主義進一步發展為理性主義,體育教育觀也充滿理性精神。
第二問原因,原因類問題可以從國內、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經濟上,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思想上,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推動了人文精神的復蘇與發展;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和構建資本主義社會的迫切需求;由材料二中“為了我們的事業,健康對于我們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培養出‘野獸般的體魄’,才能在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可知,重視體育也與這一時期歐洲殖民國家之間的競爭有關;近代科學革命的勃興也為人們理性認識世界和社會奠定了思想基礎。
20.答案:(1)增強了制約戰爭與沖突的力量;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及制度化;促進了國際關系的文明化;有利于塑造國際關系和新的世界秩序。
(2)戰爭影響擴大:集體安全原則的影響;科技的進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近現代中立外交的相關知識。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中立不再像過去那樣不合乎道德規范且缺乏合法性,有些情況下中立甚至成為一種國家‘美德’”“歐洲國家之間維持了百年的和平與穩定,被稱為歐洲的‘百年和平’”“進一步明確中立國權利和義務的同時,也規定了交戰國對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制約戰爭與沖突、推動國際法的發展、促進國際關系文明化、塑造新秩序等方面進行分析。
第(2)問,根據材料二中“美國、意大利、葡萄牙、羅馬尼亞和中國等另外一些國家則由于各種原因放棄中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爭影響擴大;根據材料二中“中立‘讓(某個國家)逃避人類本應承受的負擔’。國聯盟約規定,一旦發生違反盟約的戰爭,該戰爭應被視為對所有會員國的行為”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集體安全原則的影響;根據材料二中“中立國的工業制造能力、原材料和科技成果對德國的重要性遠超一戰”“被同盟國列入‘黑名單’的……中立國家的公司均超過1000家”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技的進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济南市| 惠水县| 徐闻县| 筠连县| 蛟河市| 嘉荫县| 九龙城区| 乌审旗| 嘉禾县| 景德镇市| 苏州市| 乾安县| 顺义区| 株洲县| 册亨县| 洛扎县| 东至县| 怀柔区| 新建县| 白沙| 常州市| 新安县| 项城市| 海南省| 玛沁县| 高阳县| 廊坊市| 石楼县| 台湾省| 徐汇区| 呼和浩特市| 德保县| 西平县| 诸暨市| 葵青区| 东港市| 婺源县| 宕昌县| 深水埗区| 江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