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豫西北教研聯盟(平許洛濟)2024一2025學年高三第三次質量檢測試題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福條形碼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在答題卡對應位置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3.非選擇題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遼寧牛河梁遺址呈東北一西南向分布,以“女神廟”為中心,諸積石冢環繞四周。下層積石冢結構簡單,規模不大,規格不高;上層積石冢平面規整,其中的高等級墓葬中只隨葬玉器,幾乎不見有隨葬陶器的現象。這可用于研究A.宗教對政治生活的影響B.東北地區出現早期國家雛形C.階級社會的形成與演進D.遼寧地區玉器生產的專業化2.夏商時期,氏族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組織,西周春秋時期則變為宗族。春秋戰國時期以戶為單位進行管理的“編戶齊民”逐漸走上社會舞臺。這表明A.宗法分封體制日趨完備B.血緣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國家統一成為歷史主流D.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增強有柒3.北魏王朝統治中心歷經從“代”到“魏”再到“移構中京”(中京,今河南洛陽)三個時代。孝文帝強調北魏“卜遷中京,垂美無窮”,甚至在皇家碑刻中放棄了“太和”年號而逕以“遷中”紀年。這體現了A.北魏政權統治范圍的擴大B.南北統一的文化障礙逐漸消失C.中華民族向心力不斷增強D.中原政治和文化形態發生改變高三歷史試卷第1頁(共6頁)4.下面是唐宋宰相出身統計表。唐宋時期宰相出身的變化反映了“高宗朝,姜恪以邊將立功為左相,閣立本為右相”《舊唐書》唐代“唐玄宗時,郭元振、薛訥、李適之等“咸以立功邊陲,入參鉤軸”。一《大唐新語》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為進士出身。其余非科舉出身的7人宋代中,又有3人為開國功臣,而在所有宰相中,競無一人出身武臣。—《北宋宰相一覽表》A.唐宋政治與社會發生變遷B.社會階層流動日趨加速C.宋代官員的素質高于唐代D.人才選拔方式趨向成熟5.明末蘇州的園林設計者提出“世之興造,專主鳩匠,獨不聞‘三分匠七分主人’乎”?在江南文人的眼里“生活的格調和方式,包括陳設布置等一切皆是主人愛好、品性和審美意識的體現”。這些反映了明清時期江南地區A.文化主導經濟的發展B.經濟與人文日益交融C.經世致用的學說盛行D.理學的主流地位加強6.清政府1904年頒布《公司律》,對華洋合股中合股公司的性質以及股東的權責等問題作了明確界定。1908年頒布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規定:“外國人控告中國人之刑事民事案件,須遵中國現行法律并本法辦理”。上述法律的頒布A.有助于抵制侵略維護利權B.助推新政遏制革命爆發C.推動了民族工業迅速發展D.表明主權意識開始覺醒7.1933年,閩浙贛蘇維埃政府的報告指出,使廣大群眾具備看蘇維埃法令、研究政治問題的識字能力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隨后又編制了識字教育新教材。(下圖為識字教育插圖之一)。這一時期識字教育的開展旨在A.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B.推動國民革命的開展地田分豪土守C.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D.動員民眾參與土地革命8.1937年的《解放》周刊刊發了毛澤東的一則講話。他強調:“孫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義,曾因國共合作被堅決的執行,并且得到人民的擁護…現在國共重新合作有了迫切要求”。該講話A.推動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B.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確立C.適應了中國革命的時代要求D.指出了國共兩黨革命目標的一致性高三歷史試卷第2頁(共6頁)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CDCAB,6-10ADCBC,11-16DACABB二、非選擇題17.(14分)(1)措施:都制定詳細的、規范的文書驛傳制度;在文書驛傳的安全上,兩者都采用了印章、通行證等檢查措施;對違規者都進行嚴厲的懲罰;都有相應的法律保障等。(6分)(每點2分,任意三點6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賦分)(2)意義:保障了政令暢通;提高了行政效率;防止了信息泄露或被篡改,起到政令保密性的作用;增強了國家治理的權威與穩定;維護了國家的統治等。(8分)(每點2分,任意四點4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賦分)18.(14分)(1)排序:③②①④(2分)示例:解讀④: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時,屬于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耙晃逵媱潯蓖瓿珊?,新中國工業化起步。為了連接南北交通,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加強南北地區的聯系,國家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帮w架”寫出了建橋的飛快速度,“天塹變通途”則與“飛架”相呼應,道出了大橋建成的輝煌成果。此橋梁修建使長江天險變為通暢大道,極大地促進了南北交通和經濟交流,展現國家工業化成就。(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賦分)(2)領導南昌起義創建人民軍隊;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為中國革命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進行民主政權建設的偉大嘗試;開展土地革命保存革命力量,為建國后的土地政策提供借鑒;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8分)(每點2分,任意四點4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賦分)19.(12分)(1)特點:由美國政府主導;以重塑國家形象為目的;以遏制蘇聯及社會主義國家為宗旨;帶有濃厚的黑人文化特點;服務于美國的霸權主義;美國將文化作為冷戰工具。(每點2分,任意四點8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賦分)(2)評價:有利于扭轉美國的國際形象;配合了美國的霸權政策;擴大了美國音樂的國際影響;加劇了冷戰時期的國際文化沖突。(每點2分,任意二點4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賦分)20.(12分)分四個等次10-12分;7-9分;4-6分;0-3分示例:論題:河南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做出了重要貢獻。闡述:首先,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在新時期時代,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就孕育了早期文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史前文化遺址在河南廣泛分布,展示了早期中華文明的萌芽。彩繪陶器、蛋殼黑陶、粟的栽培種植都體現出先民們較為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技術水平。第二,河南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河南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作為政治中心,許多重要王朝在此建都。如夏朝的二里頭遺址、商朝的都城殷墟、西周時期的洛邑和北宋的都城開封,作為政治中心長期影響著中國歷史的興衰。河南地處平原,故一直是古代農業經濟的中心。河南洛陽還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連接了中國與中亞、歐洲的貿易往來。北宋時期,開封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漢代佛教傳入,洛陽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張衡、張仲景等人也為科技、醫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第三,近代以來,河南依然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貢獻。中國共產黨在河南積極組織和領導抗日武裝斗爭。新四軍在豫東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創建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后,河南作為農業大省,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綜上所述,河南幾乎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重要貢獻。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反外來侵略還是支援國家建設。因此,河南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歷史地位是重要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參考答案(改后).pdf 高三第三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