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生物試題一、單選題1.農諺“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水對冬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性。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土壤含水量適宜有助于冬小麥吸收Mg2+等礦質離子B.冬小麥細胞內的自由水相對含量會隨氣溫降低而增大C.冬小麥根細胞的液泡充分吸水膨脹會導致細胞破裂D.不同發育時期的同一株冬小麥對水的需求無明顯差異2.人體皮膚組織發生損傷后經修復可愈合傷口,該過程經歷炎癥期、組織塑型期等階段,需要皮膚干細胞等多種細胞的參與。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傷口愈合過程說明人皮膚細胞具有全能性B.炎癥期細胞壞死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C.組織塑型期的相關細胞中存在基因選擇性表達D.皮膚組織中的干細胞都處于細胞周期的分裂期3.發酵茶是指在茶葉制作過程中有“發酵”這一工序的茶的統稱,發酵茶剛制成時,有明顯的酒香味。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茶葉的發酵過程依賴于多種微生物的呼吸作用B.發酵過程中,部分大分子物質會被分解為小分子物質C.茶葉細胞中的細胞骨架是由纖維素構成的網狀結構D.茶葉中的多糖、蛋白質等均以碳鏈為基本骨架4.DNA甲基化能夠影響生物體的代謝過程。研究發現,瘦素基因的表達也受到表觀遺傳的調控。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被甲基化的瘦素基因的遺傳信息發生了改變B.DNA甲基化可能影響瘦素基因的轉錄,從而影響瘦素的合成量C.DNA甲基化屬于表觀遺傳的一種方式,不可遺傳給后代D.瘦素基因的甲基化修飾屬于基因表達的調控,與環境因素無關5.某二倍體生物個體(2n=16)的細胞中存在染色體異常:①該個體細胞中的一條5號染色體某一片段發生了重復;②8號染色體多出了一條(分離時多的一條隨機分配)。該染色體異常個體產生的配子中,染色體結構異常的配子所占比例、染色體結構和數目均異常的配子所占比例分別為( )A.1/4;1/4 B.1/2;1/2 C.1/2;1/4 D.1/4;1/26.在一個家族中,部分成員患有“蜘蛛人癥”(一種單基因遺傳?。?,患者出現四肢細長、手指腳趾細長、關節松弛等癥狀。該家族的第I、Ⅱ、Ⅲ代中均有該病患者出現,但不都是男性。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該遺傳病可能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B.該遺傳病可能是伴Y染色體遺傳病C.該遺傳病一定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D.若該遺傳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則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少7.過敏反應和艾滋病都是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下列關于過敏反應和艾滋病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抗原不一定是過敏原B.過敏體質者在初次接觸過敏原時,機體不發生體液免疫C.過敏原可與肥大細胞直接發生結合,然后肥大細胞會釋放組胺D.艾滋病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嚴重減退,而體液免疫功能不受影響8.在果樹種植過程中,合理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提高果樹的結果率和單果質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獲得或從植物體內提取獲得B.大量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一定能提高果樹的結果率和單果質量C.用一定濃度生長素類調節劑處理二倍體番茄可形成四倍體番茄D.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子結構不都與植物激素的分子結構類似9.在群落結構形成過程中,生物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群落中物種之間的成境關系是指一個物種的生命活動使另一個物種的居住條件發生改變;助布關系指一個物種參與另一個物種的分布。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植物可以通過成境關系影響動物的分布B.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等C.助布關系可以體現在動物對植物分布的影響D.種間競爭使同營養級生物的生態位高度重疊10.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敘述,正確的是( )A.蝙蝠通過發出聲波對目標進行“回聲定位”,利用的是化學信息“B.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都是沿食物鏈、食物網進行的C.信息傳遞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D.生態系統中各種類型的信息傳遞一定是單向進行的11.發酵是指人們利用微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將原料通過微生物的代謝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產物的過程。在發酵工程中,有關微生物培養和應用十分重要。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發酵罐中溶解氧的含量不會影響酵母菌的無氧呼吸B.培養基中加入的瓊脂不會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C.用纖維素酶處理秸稈可以提高秸稈中能量的利用率D.利用發酵工程生產的根瘤菌肥可以促進植物生長12.細胞核移植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對優良物種的產生和培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下列有關核移植的敘述,錯誤的是( )A.動物細胞核移植技術能夠成功的基礎是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B.操作中受體細胞一般選擇減數分裂Ⅱ中期的卵母細胞C.操作時去核是為了保證克隆動物的核基因全部來自供體細胞D.重構胚在形成后,應立即轉移至代孕個體體內進行下一步的發育13.白蕓豆提取物可影響α-淀粉酶活性,進而影響人體對糖類的吸收。在酶量一定且環境適宜的條件下,科研人員檢測了白蕓豆提取物對α-淀粉酶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結果如圖甲。科研人員進一步對提取物進行不同溫度的保溫處理,處理后恢復至適宜溫度再分別與α-淀粉酶、淀粉混合,一段時間后檢測淀粉剩余量,結果如圖乙。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圖甲曲線中的酶促反應速率可通過測量單位時間產物的生成量來體現B.據圖甲分析,與對照組比較,白蕓豆提取物對α-淀粉酶活性具有促進作用C.白蕓豆提取物保溫后恢復至適宜溫度再進行實驗可排除溫度對α-淀粉酶活性的影響D.由圖乙可知,食用開水煮熟后的白蕓豆對人體吸收糖類影響較小14.原核生物的操縱子結構如圖所示,阻遏蛋白可結合到操縱基因上,使RNA聚合酶向結構基因的滑動受阻,導致結構基因不能轉錄。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阻遏蛋白在核糖體上合成后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發揮作用B.啟動子和操縱基因中嘌呤堿基的數目不等于嘧啶堿基的數目C.若操縱基因突變無法結合阻遏蛋白,則基因Z、Y、A表達量下降D.推測該段DNA分子上的基因表達時P、O片段不會被表達15.糖尿病是一種表現為高血糖的疾病。胰島素可降低血糖濃度,如圖為胰島素的作用機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正常人體血糖濃度為3.9~6.1mmol/L,刺激X可代表血糖濃度升高B.血糖濃度降低會使副交感神經興奮,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圖中②為下丘腦,過程③依賴于神經遞質作用于胰島B細胞D.靶細胞的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缺乏可能導致人患糖尿病16.如圖是生產抗β干擾素單克隆抗體的過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過程①是將β干擾素注入小鼠,再從小鼠脾臟中分離B淋巴細胞B.過程②中加入聚乙二醇溶液是為了促進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的融合C.過程④是對雜交瘤細胞進行克隆化培養和抗體檢測并多次篩選D.將雜交瘤細胞在體外條件下大規模培養,從細胞培養液中能獲取β干擾素二、非選擇題17.為探究光照強度對白玉枇杷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研究人員選取生長狀態良好且長勢一致的白玉枇杷幼苗,分別用一層、二層、三層遮蔭網對白玉枇杷幼苗進行遮蔭處理(記為Ti、T2、T3組,網層數越多,遮蔭效果越好),對照組不進行遮蔭處理,其他條件一致。一段時間后,測定相關數據見表1(表中葉綠素SPAD值與葉綠素含量成正相關)?;卮鹣铝杏嘘P問題:表1實驗組測量指標 對照 T1 T2 T3單株總干重(g) 7.02 9.01 7.75 6.15葉綠素(SPAD) 41.52 46.49 43.84 35.03葉片可溶性糖(mg/g) 25.09 20.41 15.41 11.14(1)提取白玉枇杷葉片中的色素時,選擇無水乙醇作為提取液的依據是 。提取液中的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 光。(2)與對照組相比,遮蔭后T3組單株總干重較低,造成這個結果的內因是 ,外因是 。與對照組植株相比,T1、T2組葉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低、單株總干重卻高,原因可能是 。(3)研究人員對鹽脅迫狀態下的白玉枇杷幼苗的生理變化進行了研究(丙二醛是生物膜中的脂質過氧化的產物),結果如表2.NaCl(g·kg-1) 葉綠素(mg·kg-1) 光合速率(μmol·m-2·s-1) 脯氨酸含量(μg·g-1) 丙二醛含量(μmol·g-1)0 6.2 17 20 50.25 3 14 440 36①鹽脅迫會造成植物生物膜損傷,判斷依據是 。②鹽脅迫會導致白玉枇杷葉片氣孔的開放程度下降,從而降低其光合速率,原因是 。18.興奮在神經—肌肉接點處的傳遞過程如圖所示,其過程依次是①軸突的動作電位(AP)傳至末梢;②軸突末梢Ca2+內流;③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乙酰膽堿ACh;④ACh與突觸后膜上N型受體結合,引起突觸后膜上鈉通道開放,Na+內流:⑤突觸后膜產生小電位(EPP),與周圍的肌膜形成了電位差,產生局部電流:⑥當突觸后膜局部電流達到一定大小時,將刺激周圍肌膜發生動作電位(AP)?;卮鹣铝袉栴}:(1)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融合體現了生物膜具有 的結構特點,興奮在突觸間隙以 (填“電信號”或“化學信號”)的形式傳遞。(2)當ACh與N型乙酰膽堿受體結合后,Na+內流,會引起肌肉收縮。完成一次興奮傳遞后,ACh會被乙酰膽堿酯酶降解,其生理意義是 。若某種藥物能抑制該處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則會導致 。(3)某患者的神經—肌肉接頭處興奮傳遞異常是由于患者自身產生的抗體與突觸前膜上的Ca2+通道特異性結合,阻滯Ca2+內流,導致肌肉不能收縮,據此判斷,該疾病在免疫學上屬于 病。(4)研究發現乙酰膽堿在神經—肌肉接頭處屬于興奮性神經遞質,而在心臟的迷走神經末端屬于抑制性神經遞質,可使心臟活動減弱、減慢。實驗小組提取骨骼肌處的乙酰膽堿受體作為抗原,制備抗骨骼肌處乙酰膽堿受體的抗體,用該抗體分別處理骨骼肌細胞和心肌細胞后再用乙酰膽堿刺激,發現骨骼肌細胞不收縮,而心肌細胞收縮頻率減慢。該實驗的實驗目的是 ,實驗結果表明 。19.群落中某種植物的個體數占該群落所有植物個體數的百分比稱為相對多度。科學家統計了某退耕地中五種草本植物相對多度的變化(如圖所示)。已知裂科草和須芒草能將土壤中硝酸鹽和氨態氮的濃度降到更低水平?;卮鹣铝袉栴}:(1)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 ;計數時,需要統計樣方內以及 的個體數。(2)根據圖中各種植物相對多度的起點可知群落發生了 (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3)在演替時間10年到40年間, 因其相對多度最高而成為優勢種。剪股穎被淘汰的原因可能是 。(4)草原上出現“一歲一枯榮”的季節性變化 (填“屬于”或“不屬于”)群落的演替?!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體現了草原生態系統具有 (填“抵抗力”或“恢復力”)穩定性。20.人乳鐵蛋白(hLF)在人初乳中含量較高,對細菌、真菌和病毒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研究人員設計了兩種方案來獲取hLF。方案1:培育乳汁中含hLF的轉基因山羊,其關鍵步驟的主要流程如圖所示;方案2:利用轉基因枯草芽孢桿菌或絲狀真菌(如曲霉)等微生物來生產hLF,并從發酵液中提取和分離產物?;卮鹣铝袉栴}:注:1.RT-PCR過程需先利用RNA進行逆轉錄,然后再利用所得產物進行PCR。2.圖中SalI、BamHI代表相關限制酶切點,BLG基因為β-乳球蛋白基因(山羊泌乳時在乳腺上皮細胞中表達)。(1)過程①中用到的酶有 ;擴增hLF基因時需要向反應體系中加入兩種短單鏈核酸作為引物,它們的特性是 。(2)過程③中的山羊細胞X多選用 細胞。(3)方案2中如果利用枯草芽孢桿菌作為發酵菌株,得到的hLF功能異常,從細胞結構角度分析這是因為 。(4)相比方案1,使用微生物表達系統具有生長快、操作簡單的特點,但是這些微生物無法達到高細胞濃度,難以實現乳鐵蛋白的高密度發酵,這是因為 。21.某閉花傳粉植物的花色有紅色和白色兩種,由基因M、m控制;花的位置有頂生和腋生兩種,由基因N、n控制。研究人員進行了以下兩個實驗:實驗一:用紅花腋生植株人工傳粉給白花頂生植株,F1表型及其比例為紅花腋生:紅花頂生=1:1,F1中紅花腋生植株自花傳粉,F2表型及其比例為紅花腋生:紅花頂生:白花腋生:白花頂生=6:3:2:1.實驗二:從F1兩種表型中各選取一株,對它們和兩個親本的兩對基因(M、m和N、n)進行PCR擴增,然后進行電泳分離,結果如圖。已知:①條帶1和條帶2是一對等位基因的條帶,條帶3和條帶4是另一對等位基因的條帶;②圖譜二為實驗一中親代紅花腋生植株的電泳圖譜。(1)兩對相對性狀中,顯性性狀分別是 。(2)F2表型比例出現的原因可能是 。(3)基因m、N分別用條帶 表示,F1中紅花腋生植株自花傳粉,F2中表型與圖譜四代表的植株表型相同的概率為 。(4)有一株紅花腋生植株,設計最簡便的實驗判斷此植株的基因型,寫出實驗思路及預期結果及結論。實驗思路: ;預期結果及結論: 。參考答案1.A2.C3.C4.B5.C6.A7.A8.D9.D10.C11.A12.D13.B14.D15.B16.D17.(1) 葉綠體中的色素易溶于無水乙醇等有機溶劑 藍紫(2) T3組葉綠素含量太低 T3組光照強度太低 T1、T2組葉片合成的有機物更多的運輸到莖稈并積累,促進葉片的光合作用,更有利于適應弱光環境(3) 與空白對照組相比,鹽脅迫狀態下白玉枇杷幼苗的丙二醛含量急劇增加 鹽脅迫條件下,葉片氣孔的開放程度下降,導致進入葉肉細胞的CO2量減少,葉肉細胞光合作用的暗反應減弱,進而導致光合速率下降18.(1) (一定的)流動性 化學信號(2) 確保神經調節的精準性 肌肉持續興奮(3)自身免疫(4) 探究乙酰膽堿作用差異是否與受體類型有關 骨骼肌細胞和心肌細胞上識別乙酰膽堿的受體不同19.(1) 隨機取樣 相鄰兩邊及其夾角(2)次生演替(3) 草地早熟禾 對土壤中低水平氮元素的利用率更低(4) 不屬于 恢復力20.(1) 逆轉錄酶和耐高溫的DNA聚合酶 能分別與兩條DNA母鏈(3'端)的一段堿基序列互補配對(2)受精卵(3)枯草芽孢桿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真核細胞的生物膜系統,無法對蛋白質進行加工(4)hLF具有抗菌作用,微生物的表達產物會抑制自身的正常生長和繁殖21.(1)紅花、腋生(2)基因型為NN的(腋生)個體致死(3) 1、4 1/4(4) 實驗思路:將紅花腋生植株自交,統計子代表型及比例 預期結果及結論:若子代有4種表型且比例為紅花腋生:紅花頂生:白花腋生:白花頂生=6:3:2:1,則該植株基因型為MmNn;若子代有2種表型且比例為紅花腋生:紅花頂生=2:1,則該植株基因型為MMN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