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護航】2025年中考科學三輪沖刺-物質鑒別與轉化、化學計算(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護航】2025年中考科學三輪沖刺-物質鑒別與轉化、化學計算(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例1-1.下列各組物質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為無色、透明的是(  )
A.NaOH、、NaCl B.、、
C.HCl、、 D.、、
【答案】A
【詳解】A、三種物質之間在溶液中相互交換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氣體或水,能大量共存,且符合無色透明的要求,符合題意;B、碳酸鈉與氯化鈣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換成分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題意;C、鹽酸與碳酸鈉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題意;D、氫氧化鈣與氯化鐵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換成分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鈣,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題意。故選A。
例1-2.對于溶液中某些離子的檢驗及結論一定正確的是( )
A.加入稀鹽酸產生無色氣體,一定有CO32-
B.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并加熱,產生的氣體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一定有NH4+
C.加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再加鹽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D.加入碳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Ca2+
【答案】B
【分析】根據特殊離子的鑒別方法進行分析。
【解答】A.加入稀鹽酸產生無色氣體,也可能是活潑金屬,不符合題意;B.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并加熱,產生的氣體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一定有NH4+,符合題意;C.加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再加鹽酸,沉淀不消失,也可能是因為含有銀離子的緣故,不符合題意;D.加入碳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也可能是含有鋇離子,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1.對下列實驗過程的評價,正確的是( )
A.某無色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顯紅色,則該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該溶液一定含有SO42-
C.固體中加入稀鹽酸,產生了無色氣體,則證明該固體中一定含有CO32-
D.要驗證某 NaOH 溶液中是否含有Cl-,可先加稀鹽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則證明含有Cl-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據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氫離子、氯離子的驗證方法分析。
【解答】A.有些鹽溶液也呈堿性,也能使無色酚酞變紅,符合題意;B.加氯化鋇溶液產生不溶于硝酸白色沉淀,可能含硫酸根離子也可能含銀離子,不符合題意;C.固體與鹽酸產生氣體的也可能是活潑金屬,不符合題意;D.加稀鹽酸時,會引入氯離子,無法驗證原溶液中的氯離子,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2.pH=12的溶液中可能含有Fe3+、Na+、、、等離子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檢驗該溶液中含有的離子,取少量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適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入過量的稀鹽酸,沉淀部分溶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溶液中一定不存在Fe3+ B.溶液中一定存在、
C.溶液中可能存在Na+ D.溶液中可能存在
【答案】C
【詳解】A、溶液pH=12,說明溶液顯堿性,含有氫氧根離子,在堿性環境下,鐵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氫氧化鐵而不能共存,所以溶液中不存在鐵離子,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能結合為硫酸鋇沉淀,和碳酸根離子結合為碳酸鋇沉淀,而碳酸鋇沉淀溶于稀鹽酸;取該溶液少許放入試管中,滴加適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入過量的稀鹽酸,沉淀部分溶解,因此沉淀一定是碳酸鋇和硫酸鋇的混合物,即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和碳酸根離子,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C、根據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規律可知,原溶液中陽離子一定沒有鐵離子,則溶液中一定含有鈉離子,說法錯誤,符合題意:D、硝酸根與題中離子不能產生沉淀、氣體和水,硝酸根離子不影響實驗現象,因此無法確定是否含有硝酸根離子,即溶液中可能存在,,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
例2-1.有四種物質的溶液:①、②、③、④,不用其他試劑就可將它們逐一鑒別出來,其鑒別順序是(  )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B
【詳解】四種溶液中,呈黃色的溶液是FeCl3溶液;然后向FeCl3溶液中分別滴加其他三種物質的溶液,有紅棕色沉淀生成的為Ba(OH)2溶液;最后向Ba(OH)2溶液中分別滴加剩下的兩種溶液(Na2SO4溶液和H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2SO4溶液,無現象的為HNO3溶液,因此順序是④①②③。故選:B。
例2-2.某校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學習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后,分別設計了下列有關物質鑒別的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甲:利用酚酞試液鑒別Na2CO3、NaCl 和稀硫酸三種溶液;
乙:利用CO2氣體鑒別 NaOH、Ca(OH)2和稀鹽酸三種溶液;
丙:利用稀硫酸鑒別 KOH、Na2CO3和 BaCl2三種溶液;
丁:不用其它任何試劑將 HCl、CaCl2、Na2CO3、NaCl四種溶液鑒別出來。
A.只有甲和乙 B.只有丙和丁
C.只有甲、乙和丙 D.甲、乙、丙和丁都可以
【答案】D
【詳解】甲:將酚酞試液分別加入四種溶液中,酚酞變紅是碳酸鈉溶液,不變色是氯化鈉和稀硫酸,將這兩種分別加入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中,使紅色消失的是硫酸,沒有現象是氯化鈉,可以鑒別,故方案正確;乙:二氧化碳氣體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產生白色沉淀,與氫氧化鈉和鹽酸混合沒有現象,將產生的白色沉淀分為兩份,分別加入另外兩種溶液,能使沉淀溶解的是鹽酸,另一種是氫氧化鈉,可以鑒別,故方案正確;丙:稀硫酸與BaCl2溶波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與Na2CO3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與KOH反應生成硫酸鉀和水,無明顯現象,可以鑒別,故方案正確;丁:將溶液兩兩混合,能產生氣體的是碳酸鈉和鹽酸,剩余的兩種是氯化鋇和氣化鈉,將產生氣體的取出一種與這兩種溶液分別混合,能產生沉淀,則取出的是碳酸鈉,剩余的是鹽酸,能與碳酸鈉產生沉淀的是氯化鋇,剩余的是氯化鈉,可以鑒別,故方案正確。故選D。
1.下列各組物質鑒別方案的描述,錯誤的是(  )
A.KNO3、Na2SO4、Ba(OH)2、CuCl2四種溶液,需另加試劑方可鑒別
B.MgCl2、HCl、KOH、NaCl四種溶液,利用組內物質即可鑒別
C.Na2CO3、NH4NO3、NaOH、NaCl四種固體,利用水及組內物質都無法鑒別
D.NaCl、NaOH、CaO、CuSO4四種固體,只用適量水即可鑒別
【分析】鑒別物質時,首先對需要鑒別的物質的性質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據性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試劑,出現不同的現象的才能鑒別。
【解答】A、CuCl2溶液是藍色的,首先鑒別出藍色的CuCl2溶液;能與CuCl2溶液反應產生藍色沉淀的是Ba(OH)2溶液,能與Ba(OH)2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Na2SO4溶液,無明顯變化的是KNO3溶液,不加其它試劑可以鑒別,故選項說法錯誤。B、組內四種物質的溶液兩兩混合時,混合產生白色沉淀的是KOH、MgCl2,再將剩余的兩種溶液分別滴加至白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鹽酸,無明顯變化的是NaCl溶液;再將過量的KOH、MgCl2分別滴加至加入稀鹽酸沉淀消失后的溶液中,能產生白色沉淀的是氫氧化鉀溶液,無明顯變化的是MgCl2溶液,不加其它試劑可以鑒別,故選項說法正確。C、分別溶于水,溫度降低的是硝酸銨,溫度升高的是氫氧化鈉,溫度幾乎無變化的是碳酸鈉、氯化鈉,利用水無法鑒別;組內四種物質兩兩混合時NH4NO3、NaOH反應能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但其余兩兩混合均沒有明顯現象,不加其它試劑無法鑒別;故選項說法正確。D、分別加入水,溶于水形成藍色溶液的是硫酸銅,溶于水溫度幾乎沒有明顯變化的是氯化鈉,溫度升高的是氫氧化鈉、氧化鈣,試管內有白色不溶物的是原物質是氧化鈣,形成無色溶液的是氫氧化鈉,可以鑒別,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A。
2.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aCl2、Na2SO4、Ba(NO3)2、K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把該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攪拌,有白色不溶物產生。過濾,向不溶物中加入稀鹽酸,不溶物全部溶解。向濾液中加入BaC12溶液,沒有明顯現象。有關該粉末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肯定有K2CO3 B.肯定有Ba(NO3)2 C.肯定有Na2SO4 D.肯定有CaCl2
【答案】A
【詳解】四種物質之間反應可以生成的白色沉淀有BaS04、BaCO3、CaCO3,微溶物CaS04,因為BaS04、CaS04不溶于稀鹽酸,BaCO3、CaCO3可溶于稀鹽酸,所以Na2S04一定不存在,K2CO3一定存在,由于只要BaCO3、CaCO3有一種,就滿足題意,所以CaCl2、Ba(NO3)2無法確定但是二者至少有一種必須存在,故選A.
例3-1.下列實驗方案中,能達到目的的是(  )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A 鑒別和固體 取樣,加水溶解,比較溫度的變化
B 鑒別稀鹽酸和溶液 取樣,滴加酚酞,觀察顏色變化
C 除去溶液中的 往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氫氧化鋇溶液
D 除去溶液中的 往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
【答案】A
【詳解】A.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溫度升高;硝酸銨溶于水吸熱,溫度降低。加水溶解,比較溫度可以鑒別,故A符合題意;B.稀鹽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變色;氯化鈉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變色。滴加酚酞不能鑒別稀鹽酸和NaCl溶液,故B不符合題意;C、除去Na2SO4溶液中的NaOH,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鋇,硫酸鈉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將目標物硫酸鈉除去,不能達到除雜的目的,故C不符合題意;D.除去KOH溶液中的K2CO3,加入足量稀鹽酸,氫氧化鉀和碳酸鉀都能與稀鹽酸反應,不但將雜質除去,目標物也除去了,不能達到除雜的目的,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
例3-2.下列各項改變后的實驗方案,仍然能夠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實驗目的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除去氫氧化鈉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鈉 區分硝酸銨固體和氫氧化鈉固體 工業煉鐵
實驗方案
選項 A.將紅磷改為鐵絲 B.將適量改為過量 C.將水改為硫酸銅溶液 D.將一氧化碳改為二氧化碳
【答案】C
【詳解】A、將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中的紅磷改成鐵絲,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不能測出氧氣的含量。故A選項錯誤不符合題意B、加入過量的Ca(OH)2會引入新的雜質,故B選項錯誤不符合題意。C、硝酸銨固體溶于水吸熱造成溫度降低,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造成溫度升高,將水改為硫酸銅溶液后硝酸銨固體與硫酸銅溶液不反應,氫氧化鈉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故可以區分兩種物質,故C選項符合題意。D、工業煉鐵不能將一氧化碳改為二氧化碳,因為二氧化碳沒有還原性,不能將氧化鐵還原為鐵,故D錯誤不符合題意。故選C。
例3-3.有一瓶藍色液體甲和一瓶無色液體乙,可能是五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分析其成分,取樣品進行如圖實驗(除稀硝酸過量外,其余均恰好完全反應)。
試根據實驗過程和發生的現象判斷:
(1)淺藍色固體B中所含物質的化學式是_______
(2)藍色溶液B中所含的陽離子有_______
(3)寫出一個步驟③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
(4)干燥固體甲中物質的組成可能有_______
【答案】(1)Cu(OH)2、BaSO4 (2)Cu2+、H+ (3)2NaOH+Cu(NO3)2===Cu(OH)2↓+2NaNO3或HNO3+NaOH=NaNO3+H20
(4)氯化銅、硫酸鈉、硝酸銨;氯化銅、硫酸鈉、硝酸銨、氧化鈉;氧化銅和氫氧化鋇;氯化銅和氫氧化鋇、氯化鈉
【分析】干燥固體甲和無色液體乙混合得到刺激性氣味的氣體A,A是氨氣,是銨態氮肥與堿性物質反應生成的,故一定含有硝酸銨和氫氧化鋇;得到的淺藍色固體B加入硝酸,還有白色沉淀D,故B中含有氫氧化銅和硫酸鋇,D是硫酸鋇,得到的藍色溶液E中含有硝酸銅和硝酸;加入丙溶液得到硝酸鈉,故丙是氫氧化鈉,無色溶液C加入硝酸銀產生的白色沉淀F是氧化銀。
【詳解】(1)根據分析可知,淺藍色固體B中所含物質是氫氧化銅和硫酸鋇,化學式是Cu(OH)2、BaSO4。
(2)藍色溶液E中含有硝酸銅和硝酸,所含有的陽離子為:Cu2+、H+
(3)步驟③中發生的反應可以是氫氧化鈉與硝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硝酸鈉,也可以是硝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2NaOH+Cu(NO3)2===Cu(OH)2↓+2NaNO3或HNO3+NaOH=NaNO3+H20(4)根據分析可知,甲和乙中一定含有氯化銅、硫酸鈉、硝酸鈸、氫氧化鋇,氯化鈉不能確定。因為溶液乙星無色,所以固體甲中一定含有氯化銅,其中硝酸銨和氫氧化鋇、硫酸鈉和氫氧化鋇不能同時存在溶液乙中,若乙中含有氫氧化鋇,則固體甲中物質是氯化銅、硫酸鈉、硝酸銨,可能有氯化鈉;若乙中含有硫酸鈉則必含有硝酸銨,甲中含有氣化銅和氫氧化鋇,可能含有氣化鈉;故甲的組成可能是四種情況即氯化銅、硫酸鈉、硝酸銨;氯化銅、硫酸鈉、硝酸銨、氯化鈉;氯化銅和氫氧化鋇;氯化銅和氫氧化鋇、氯化鈉。
1.除去下列物質中混有的少量雜質,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
選項 物質 雜質 方案
A Cu粉 Zn粉 加入足量CuCl2溶液后過濾、洗滌、干燥
B CO氣體 CO2氣體 通過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后干燥
C NaCl固體 Na2CO3固體 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后蒸發
D BaCO3固體 BaCl2固體 加水溶解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后蒸發
A. A B. B C. C D. D
【答案】 D
【解析】A、鋅活動性大于銅,加入足量的氯化銅溶液再經過濾、洗滌、干燥可除去銅中的鋅,不符合題意;B、一氧化碳不與氫氧化鈉反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通過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再經干燥去掉水蒸氣,可除去CO中的二氧化碳,不符合題意; C、加入鹽酸,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蒸發后即可得到氯化鈉固體,不符合題意; D、二氧化碳不與氯化鋇反應,所以無法除去碳酸鋇中的氯化鋇,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除去下列物質中所含雜質(括號內為雜質),所選用試劑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一組(  )
選項 待提純的物質 選用的試劑 操作方法
A NaOH(Na2CO3) 氯化鈣溶液 溶解、過濾、蒸發、結晶
B CO2(CO) 氧氣 點燃
C Cu(CuO) 稀鹽酸 溶解、過濾、洗滌、干燥
D CuSO4(H2SO4) 氫氧化鈉溶液 過濾
【答案】C
【詳解】A、Na2CO3能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氣化鈉,能除去雜質但引入了新的雜質氣化鈉,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夠通氧氣點燃,這是因為當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大量存在時,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會燃燒的;除去氣體中的氣體雜質不能使用氣體,否則會引入新的氣體雜質,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C、CuO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銅不與稀鹽酸反應,能除去雜質目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D、H2SO4和CuSO4均能與NaOH溶液反應,不但能把雜質除去,也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故選C。
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硫酸銅,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鉀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組成,為檢驗期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進行實驗:
(1)根據實驗現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________。(均填化學式)
(2)實驗中不能用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________。
(3)請寫出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答案】(1)Na2CO3、NaCl (2)氯化鋇會引入氨離子,影響對氯化鈉的檢驗
(3)BaCO3+2HN03=Ba(NO3)2+H20+CO2↑
【詳解】(1)白色固體溶于水得到無色溶液,所以沒有硫酸銅;加硝酸鋇得到白色沉淀,且沉淀加稀硝酸全部溶解,說明沉淀是碳酸鋇,而不是硫酸鋇,因此一定含有碳酸鈉,沒有硫酸鈉;無色溶液加硝酸銀及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說明有氯化銀產生,因此說明含有氯化鈉,所以白色粉未中一定含有Na2CO3、NaCl
(2)實驗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氯化鋇會引入氯離子,影響對氯化鈉的檢驗
(3)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硝酸鈉,碳酸鋇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氣化銀沉淀,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化學方程式為:BaCO3+2HN03=Ba(NO3)2+H20+CO2↑。
4.某KCl固體樣品中含有少量CaCl2雜質,實驗室提純氯化鉀的流程如下。(氯化鉀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
(1)沉淀a是________。
(2)操作Ⅰ是________。
①冷卻熱飽和溶液②蒸發結晶
(3)若KCl固體樣品中還含有少量雜質K2SO4 , 小科認為提純該樣品只要在上述方案基礎上增加一步實驗:在“加入過量K2CO3溶液”與“過濾”操作之間,加過量的硝酸鋇溶液。小江認為這種方案不合理,會導致所得KCl固體中含有新的雜質,新雜質是________。
【答案】 (1)碳酸鈣(CaCO3)(2)②(3)硝酸鉀和硝酸鋇
【解析】(1)由題干信息可知,溶液A中的溶質是KCl和CaCl2 , 加入 K2CO3溶液后,發生的反應是:;所以沉淀a是 碳酸鈣(CaCO3); (2)溶液c經過操作 Ⅰ 可以得到KCl固體,但溶液c中含有過量的HCl,而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無法去除過量的HCl,蒸發結晶的過程中由于HCl易揮發,所以最后可以得到較為純凈的KCl固體; (3) 加入過量K2CO3溶液后,再加過量的硝酸鋇溶液,然后過濾,這時過量的硝酸鋇無法去除,且 , 會產生新的雜質KNO3也無法去除,所以產生的新雜質是 硝酸鉀和硝酸鋇;
例4-1.化學反應能制得新物質。如圖是三種物質間的轉化關系,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通過加入氯化鎂溶液或稀鹽酸可實現①的轉化
B.通過加入氫氧化鈉等可溶性堿能實現③的轉化
C.只通過一步反應不能實現②的轉化
D.只通過一步反應能實現④的轉化
【答案】B
【詳解】A、氯化鎂不能和氫氧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銅,不能實現的轉化,故選項說法錯誤;B、氫氧化鈉等可溶性堿和硝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能實現③的轉化,故選項說法正確;C、氯化銅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銅,通過一步反應能實現②的轉化,故選項說法錯誤;D、硝酸銅與氯化銅都是可溶性鹽,不能通過一步反應實現④的轉化,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B。
例4-2.如圖所示為有關物質的轉化關系圖,“→”表示一種物質轉化為另一種物質。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若反應③有氣泡冒出,則反應前后溶液的顏色一定發生變化
B.若反應④有紅色固體生成,則反應后所得固體質量一定變大
C.若X是有毒氣體,乙可能是銅或鐵
D.若X是一種常見的金屬,則甲是氧化鐵,丙可能是銅
【答案】C
【詳解】A、若反應③有氣泡冒出,可以是鎂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則反應前后溶液的顏色沒有發生變化,故A錯誤;B、若反應④有紅色固體生成,鋅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鋅和銅,則反應后所得固體質量減小,故B錯誤;C、若X是有毒氣體,屬于X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銅或氧化鐵反應會生成鐵或銅,所以乙可能是銅或鐵,故C正確;D、若X是一種常見的金屬,鐵和氧氣點燃生成四氧化三鐵,所以甲是四氧化三鐵,丙可能是銅,故D錯誤。故選C。
例4-3.“飛花令”是中國詩詞的一種接龍游戲。科學興趣小組模仿“飛花令”游戲規則,進行物質間轉化的接龍比賽,其比賽規則是:從同一物質開始進行轉化,接龍物質不能重復且必須含有指定元素,以轉化路徑長且正確者為比賽勝者。某兩場比賽的過程記錄如下(“→”表示某一種物質經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
(1)指定元素:氫元素 起始物質:HCl 比賽勝者:乙同學
甲同學:HCl→H2O
乙同學:HCl→H2O→
乙同學在方框中應填物質的化學式是________。(寫一種即可);
(2)指定元素:鋇元素 起始物質:BaO 比賽勝者:丁同學
丙同學:BaO→Ba(OH)2→BaSO4
下列能使丁同學獲勝的方案有 (填字母)。
A.BaO→BaSO4→Ba(OH)2→BaCO3
B.BaO-BaCl2→Ba(NO3)2→BaSO4
C.BaO→Ba(OH)2→BaCO3→BaCl2→Ba(NO3)2→BaSO4
D.BaO→BaCl2→BaCO3→Ba(NO3)2→Ba(OH)2→BaSO4
【答案】 (1)H2(或NaOH或H2CO3合理即可)(2)B,C
【解析】(1)①水分解可以生成氫氣,因此乙同學方框內可以是H2; ②水和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水,因此方框內可以是NaOH; ③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銀方框內可以是 H2CO3 。 (2)A. BaSO4 為不溶于水和酸的白色沉淀,因此無法直接轉化為 Ba(OH)2 ,故A錯誤; B.氧化鋇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氯化鋇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鋇,硝酸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故B正確; C.氧化鋇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鋇,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鋇,碳酸鋇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氯化鋇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鋇,硝酸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故C正確; D.硝酸鋇無法直接轉化為氫氧化鋇,故D錯誤。 故選BC。
例4-4.A、B、C為初中科學常見的三種無機物,它們之間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表示某一種物質經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
(1)若C是氣體,它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A、B所屬的物質類別和組成元素都相同,則A→B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2)若A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與B屬于不同物質類別,B和C屬于同種物質類別,A、B、C三種物質中都含有相同的兩種元素,則C可能的物質類別是________。
【答案】 (1)2H2O2= =2H2O+O2↑(2)酸或堿或鹽
【解析】1)C是氣體,它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則說明C是氧氣;A能夠生成氧氣,則可能是雙氧水、水、高錳酸鉀、氯酸鉀,而B與A組成元素相同,且也能生成氧氣,所以B是水;A是雙氧水;故答案為:2H2O2= =2H2O+O2↑;(2)A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則A可能是二氧化碳或者水;當A是二氧化碳時,B可能是碳酸鈉,C可能是碳酸鈣;則C是鹽,同時二氧化碳也可能形成碳酸;如果A是水,則與氧化鈣反應會形成氫氧化鈣;故C可能是酸或堿或鹽;
1.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五種物質,均含有同一種元素。其中,A為單質,B和C含有相同的元素。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表示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反應條件和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已省略),根據初中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A→B的反應一定是化合反應
B.D和E的物質類別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若D是一種白色固體,則B→D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D.若C為單質,A和B含有相同的元素,其他條件不變。則D→B的反應一定是分解反應
2.下列選項所示的物質轉化均能一步實現的是( )
A.Fe Fe2O3 Fe(OH)3 B.CuO CuSO4 CuCl2
C.S SO2 H2SO4 D.CO2 Na2CO3 NaOH
【答案】D 【解析】A、鐵生銹生成的鐵銹主要成分是Fe2O3 ,Fe2O3 不能與水反應生成 Fe(OH)3 , 不符合題意;B、 CuO+H2SO4 = CuSO4+H2O,CuSO4與稀鹽酸不反應,不符合題意;C、S+O2SO2, SO2+H2O=H2SO3 , 不符合題意;D、CO2+ 2NaOH=Na2CO3+H2O,Na2CO3+Ca(OH)2 =CaCO3+2NaOH,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3.下圖中的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化合物,且分別是由、、、、、中的兩種或三種元素組成的,其中、是氧化物,中兩種元素的質量之比為2:3;、、為相同類別的化合物,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熱,的溶液呈藍色。圖中的“一”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生成物或反應條件已略去。
(1)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
(2)寫出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3)和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_________。
(4)寫出→發生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答案】CuS04 2NaOH+SO3=Na2SO4+H20 復分解反應
【分析】F易溶于水會放出大量的熱,故F是氫氧化鈉;G的溶液呈藍色,那么G是硫酸銅;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是氧元素。B和E是氧化物,中兩種元素的質量比為2:3,那么E是三氧化硫,S元素和O元素的質量比=32:48=2:3;三氧化硫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的硫酸鈉和水,B也是氧化物,故B是水,那么A是硫酸鈉;C、F、H的物質類別相同,F是堿,故C和H也是堿;G是硫酸銅,硫酸銅與堿H發生的是復分解反應,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故一定會生成氫氧化銅沉淀,故C是氫氧化銅沉淀,氫氧化銅加熱分解生成氧化銅和水;F是氫氧化鈉,故H定是氫氧化鈣,D是硫酸鈣。把推斷出的物質代入,推斷正確。
【詳解】(1)G是硫酸銅,化學式為CuS04。(2)E是三氧化硫,F是氫氧化鈉,二者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OH+SO3=Na2SO4+H20(3)G是硫酸銅,H是氫氧化鈣,二者在溶波中相互交換成分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硫酸鈣,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復分解反應。(4)C是氫氧化銅,C一B發生的是氫氧化銅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銅和水的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近年來,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其中電動汽車的電池技術是關鍵之一。某化學興趣小組在研究電池材料時,發現一種含有銅元素的化合物可用于新型電池的電極材料。在實驗過程中,他們進行了以下實驗操作:圖甲中A是一種常見的酸,它能與黑色固體B反應,B質量為8克,將NaOH溶液漸漸加入到C中,生成藍色沉淀E的質量與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乙所示,在D中加入溶液能生成一種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質的化學式為 。
(2)A與B反應時的現象是 。
(3)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溶質的質量是多少 ?
【答案】(1)H2SO4
(2)黑色固體逐漸溶解,溶液變成藍色
(3)根據流程圖中發生的反應是、,化學反應前后元素質量不變,反應中存在的關系是CuO~Cu(OH)2~2NaOH;
設和硫酸銅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
x=8g
則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
答: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20%。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時溶質全是硫酸鈉,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質量不變,則存在2NaOH~Na2SO4設所得溶液中硫酸鈉的質量是y。
y=35.5g
答: 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溶質的質量是35.5g。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詳解】(1)硫酸與黑色氧化銅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硫酸銅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藍色沉淀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硫酸鈉與硝酸鋇反應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鈉;A是一種常見的酸,與黑色固體B反應后,所得溶液C加入NaOH溶液能生成藍色沉淀E(氫氧化銅),說明C溶液中含有銅離子,且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種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說明C溶液中含有硫酸根離子,所以A溶液為稀硫酸,溶質化學式為H2SO4;
(2)A與B反應是氧化銅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反應時的現象是黑色固體逐漸溶解,溶液變成藍色;
(3)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與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根據圖乙可知,加入氫氧化鈉開始不產生沉淀,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鈉才產生沉淀,因此溶液C中的溶質是硫酸和硫酸銅,(100-60)g的氫氧化鈉與硫酸銅恰好完全反應,見答案;
(4)根據第3小題分析可知,C中的溶質是硫酸和硫酸銅,加入氫氧化鈉產生硫酸鈉,包括硫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的硫酸鈉和硫酸銅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的硫酸鈉,見答案。
1.【多選題】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以CO2和H2為原料,在構筑的納米“蓄水”膜反應器中實現了二氧化碳在溫和條件下一步轉化為乙醇的反應,該反應微觀示意圖如下。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碳和氫氣的分子個數比為2:5
B.反應前后分子種類和數目都發生變化
C.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置換反應
D.該成果的應用價值在于生產更加的清潔能源
【答案】AC
【分析】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乙醇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詳解】A、由可知,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碳和氫氣的分子個數比為2:6,故選項說法不正確;B、反應前后分子種類和數目改變,故選項說法正確;C、由可知,生成物是兩種化合物,不是置換反應,故選項不說法正確;D、由可知,該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乙醇,該成果的應用價值在于生產更加的清潔能源,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AC。
2.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有a、b、c、d四種物質,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關系如圖刻度紙所示(例如:d的質量為2g)。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反應結束后,再次測得各物質的質量變化,并通過刻度的移動來表示,且記錄在同一張刻度紙上:刻度線Ⅰ向右移動9格;刻度線Ⅱ向左移動8格;刻度線Ⅲ向左移動8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結束后c的質量為14g B.該反應可能為置換反應
C.a、b變化的質量比一定為9:17 D.a、d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一定為9:8
【答案】C
【解答】 由圖示可知,每一格的質量為1g;反應前a的質量為5g,b的質量為22g﹣5g=17g;c的質量為28g﹣22g=6g;d的質量為30g﹣28g=2g。刻度線Ⅰ右移9格,a物質質量增加9g;刻度線Ⅱ左移8格,同時刻度線Ⅰ右移9格,則b物質質量減少了8g+9g=17g;刻度線Ⅲ左移8格,同時刻度線Ⅱ左移8格,則c物質質量不變;刻度線Ⅲ左移8格,d物質的質量增加了8g;該反應可表示為b→a+d。A、c的質量不變,反應結束后c的質量為6g,故選項說法錯誤。B、該反應可表示為b→a+d;該反應為分解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C、a、b變化的質量為9g:17g=9:17,故選項說法正確。D、a、d參與反應的質量之比為9g:8g=9:8,由于不知化學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之比,無法確定a、d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C。
1.有A、B、C三種物質各1.5克,發生了如下的化學反應:,充分反應后生成3.0克的D。在殘留物中再加入1.0克A,反應繼續進行。待反應再次停止,反應物中僅剩余有C。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
A.第一次反應停止時B剩余0.9克
B.第一次反應停止時C剩余0.9克
C.參加反應A與C的質量比是5:3
D.第二次反應停止時C剩余0.9克
【答案】B
【分析】第一次反應A不足,因為第一次反應后加入A又能進行第二次反應;第二次反應后,只剩余C,說明A、B恰好完全反應,則m反(A):m反(B)=(1.5g+1.0g):1.5g=5:3,據此計算第一次反應消耗B的質量,根據質量守恒計算消耗C的質量,進而計算反應中A與C的質量之比,根據A、C質量之比計算第二次反應消耗C的質量,進而計算第二次反應后剩余C的質量。
【詳解】A、第一次反應耗B的質量為mB,則1.5g:mB=5:3,解得mB=0.9g,即第一次反應后剩余B質量為1.5g-0.9g=0.6g,故結論錯誤;B、根據mA+mB+mC=mD,可知生成3.0gD時消耗C的質量mC=3.0g-1.5g-0.9g=0.6g,故第一次反應后剩余C質量為1.5g-0.6g=0.9g,故結論正確;C、反應消耗A與C質量之比為mA:mC=1.5 g:0.6 g=5:2,故結論錯誤;
D、反應消耗A、C質量之比mA:mC=5:2,故第二次反應中消耗C質量為:(1.5g+1.0g)×=1.0g,故第二次反應后,C剩余質量為1.5g-1.0g=0.5 g,故結論不正確。故選B。
2.將3.6g鋅、鐵、鎂的混合粉末投入一定質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應后,將所得溶液中的水分蒸干得到固體.則生成氫氣的質量是(  )
A.0.2g B.0.4g C.0.6g D.0.8g
【答案】B
【詳解】將3.6g鋅、鐵、鎂的混合粉未投入一定質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應后,將所得溶液中的水分蒸干得到22.8g固體,固體質量增加了22.8g-3.6g=19.29,因為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鎂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氫氣,固體質量增加的部分全來自硫酸中的硫酸根離子,而硫酸中硫酸根離子和氫離子質量比=96:2=48:1,則生成氫氣的質量為19.2gx1/4g=0.4g·故選B。
例6-1.為測定CuCl2和FeCl2組成的混合溶液中FeCl2的質量分數進行如下實驗:
①取200g混合溶液加人足量的AgNO3溶液,經過濾洗滌、干燥、稱量得到143.5gAgCl固體;
②另取原混合溶液各200與含有雜質的廢鐵用反應(雜質不溶于水,也不參與反應),共做了五組實驗,其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組別 一 二 三 四 五
混合溶液質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鐵屑質量/g 6 9 12 15 18
析出銅的質量/g 6.4 9.6 m 16 16
請分析計算:
(1)表中第三組實驗的m值為________。
(2)第________組實驗恰好完全反應。
(3)鐵屑中鐵的質量分數為多少?(計算結果精確到0.1%)
(4)原混合溶液中FeCl2的質量分數為多少?(計算結果精確到0.1%)
【答案】 (1)12.8(2)四
(3)解:設參加反應的鐵的質量為a
Fe+CuCl2= Cu+FeCl2
56 64
a 16g
= a=14g Fe%= ×100%= ×100%=93.3%
答:鐵屑中鐵的質量分數為93.3%.
(4)解:設參加反應的氯化銅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銀的質量為y,參加反應的氯化亞鐵的質量為z。
Fe+ CuCl2= Cu+FeCl2
135 64
x 16g
= x=33.75g
2AgNO3+ CuCl2==Cu(NO3)2+ 2AgCl↓
135 287
33.75g y
= y=71.75g m=m總-m1=143.5g-71.75g=71.75g
2AgNO3+ FeCl2==Fe(NO3)2+ 2AgCl↓
127 287
z 71.75g
= z=31.75g FeCl2%= = ×100%=15.9%
答:原混合溶液中FeCl2的質量分數為15.9%。
例6-2.長期使用的熱水壺底部有一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用酸溶液可以清除水垢。某同學通過實驗測定水垢中碳酸鈣的含量:將過量的稀鹽酸加入水垢中,將產生的氣體通入足量的溶液中(氫氧化鎂與鹽酸反應不產生,同時測量3分鐘內溶液增加的質量,結果如表所示:
時間/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增加的質量/g 0 30 50 60 66 66 66
試回答下列問題:
(1)請在坐標紙上,以反應時間為橫坐標,以產生氣體的質量為縱坐標,畫出產生氣體的質量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曲線。
(2)從表中可以看出,水垢與鹽酸反應生成的最多是 。
(3)計算水垢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
【答案】(1)
(2)66
(3)設水垢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
=
x=150g
則水垢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100%=75%
答:水垢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75%。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詳解】(1)
根據表中數據,可畫出產生氣體的質量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曲線為,故填。
(2)由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則溶液增加的質量即為二氧化碳的質量,由圖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66g,故填66。
(3)見答案。
1.某工廠生產的NaCl產品中含有雜質MgCl2,化學興趣小組取100g樣品完全溶解于313.6g水中,向該溶液中分5次加入一定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每次30g,充分反應。測得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g 30 30 30 30 30
累計生成沉淀的質量/g 2.9 5.8 8.7 11.6 11.6
請完成下列各題:
(1)第___________次恰好完全反應。
(2)樣品中MgCl2的質量是___________g。
(3)計算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規范的計算過程)
【答案】(1)4
(2)19
(3)設: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
y=23.4g
反應后溶質的質量=100g-19g+23.4g=104.4g
反應后溶液的質量=100g+313.6g+4×30g-11.6g=522g
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答: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20%。
【知識點】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詳解】(1)由表可知,第1次加入30g氫氧化鈉溶液,生成2.9g沉淀,第2次加入30g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淀的總質量為5.8g,第3次加入30g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淀的總質量為8.7g,說明每加入30g氫氧化鈉溶液,產生2.9g沉淀,第4次、第5次加入30g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淀的總質量均為11.6g,說明第4次恰好完全反應;
(2)設:生成11.6g氫氧化鎂沉淀需氯化鎂質量為x。
x=19g
答:樣品中MgCl2的質量是19g。
(3)見答案。
例7-1.燒杯中盛有和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為10.0%的溶液,燒杯中溶液的質量與滴加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1)圖中ab段所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圖中bc段溶液增加的質量為多少克?
(3)圖中點對應的溶液中的離子有哪些?
(4)求圖中點對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答案】(1)HCl+NaOH=NaCl+H2O
(2)由圖像可知,與氯化鎂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為:160.0g-80.0g=80.0g,設生成氫氧化鎂沉淀的質量為x,
x=5.8g,
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圖中bc段溶液增加的質量為:80g-5.8g=74.2g;
(3)Na+、Cl-、OH-
(4)設c點對應溶液的溶質質量為y,由HCl+NaOH=NaCl+H2O以及2NaOH+MgCl2=Mg(OH)2↓+2NaCl可得:
y=23.4g,
則c點對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9.2%;
答:c點對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9.2%。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分析】向Mg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NaOH溶液先與稀鹽酸反應(ab段),然后再與MgCl2反應(bc段)。
【詳解】(1)圖中ab段所對應的反應是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HCl+NaOH=NaCl+H2O;
(2)見答案;
(3)據圖可知,d點氫氧化鈉過量,素以圖中d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有生成的NaCl和過量的NaOH,對應的離子為:Na+、Cl-、OH-;
(4)見答案。
例7-2.將鐵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銅溶液中,攪拌使之充分反應。實驗過程中,加入物質的質量與燒杯中剩余固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1)a點時剩余的固體物質是 (填化學式)。
(2)n點對應的橫坐標數值是 。
(3)實驗過程中共產生多少克 ?
【答案】(1)Cu、Fe
(2)11.2
(3)30.4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詳解】(1)a點是鐵與硫酸銅完全反應后過量,此時剩余固體中含有剩余的鐵和生成的銅;
(2)由圖示可知,與硫酸銅反應的鐵質量是5.6g,設5.6g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的質量為x,
x=6.4g,
與硫酸銅反應完剩余的鐵是:12g-6.4g=5.6g,所以反應前鐵的總質量是5.6g+5.6g=11.2g;
(3)由圖示可知,與硫酸銅反應的鐵質量是5.6g,與硫酸銅反應完剩余的鐵是:12g-6.4g=5.6g,所以反應前鐵的總質量是5.6g+5.6g=11.2g,設生成硫酸亞鐵的質量為y,根據:
y=30.4g。
1.無水硫酸鈉稱為元明粉,暴露于空氣中易吸濕成為含水硫酸鈉,常用于造紙和玻璃、印染和醫藥工業等。某興趣小組為測定某元明粉樣品是否為合格品進行了以下實驗(雜質不參與反應,過濾后濾渣損失忽略不計)。
(1)圖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根據硫酸鈉含量,通過計算判斷該元明粉樣品是否為合格品。(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到0.1%)
(3)實驗過程中,如果過濾所得的濾渣未經洗滌直接干燥,這一操作會導致該樣品中硫酸鈉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 (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答案】(1)攪拌,加速藥品溶解
(2)設元明粉樣品中所含硫酸鈉質量為x,

x=28.4g,
該樣品中硫酸鈉的質量分數為:,
答:該元明粉樣品是合格品。
(3)偏大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詳解】(1)溶解過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攪拌,加速溶解;
(2)見答案;
(3)過濾所得的濾渣未經洗滌直接干燥,這一操作會使硫酸鋇的質量偏大,由此計算出的碳酸鈉質量偏大,導致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偏大。
2.如圖在兩個錐形瓶中,分別加入3g塊狀碳酸鈣和 3g 碳酸鈣粉末,再各加入5mL10% 的稀鹽酸,連接好傳感器采集數據得到如圖的氣壓 - 時間圖像。
(1)碳酸鈣粉末反應對應的曲線是 。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 。
(2)若 3g 含雜質5%的碳酸鈣完全反應(雜質不參與反應),理論上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多少?
(3)在實際生產中,有時會利用碳酸鈣與酸的反應來制備二氧化碳。若要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除了改變碳酸鈣的顆粒大小,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并從化學反應原理的角度解釋這些措施加快反應速率的原因?
【答案】(1) ① 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的接觸面積比塊狀碳酸鈣大,反應物接觸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相同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壓強增大得越快
(2)設: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x。
x=1.254g
答: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1.254g。
(3)①反應物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接觸面積大,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增加稀鹽酸的濃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②升高溫度,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快,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升高反應溫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合理即可)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詳解】(1)碳酸鈣粉末反應對應的曲線是①,原因是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的接觸面積比塊狀碳酸鈣大,反應物接觸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相同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壓強增大得越快;
(2)見答案;
(3)一般地反應物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接觸面積大,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增加稀鹽酸的濃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②升高溫度,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快,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升高反應溫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3.黃銅(銅、鋅合金)常用來制造機械零件、儀表和日用品。某科學興趣小組為研究黃銅的組成,取13g黃銅放入燒杯中,加入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測得實驗數據如圖所示。請分析并計算:
(1)生成氫氣的總質量是 g;
(2)A點時燒杯中溶液溶質是 (寫化學式);
(3)這種黃銅中銅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4)求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答案】(1)0.2
(2)ZnSO4、H2SO4/ H2SO4、ZnSO4
(3)設:黃銅中鋅的質量為x。
x=6.5g
黃銅中銅的質量分數=。
答:黃銅中銅的質量分數為50%。
(4)設:參加反應的硫酸的質量為y。
y=9.8g
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答: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9.8%。
【知識點】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詳解】(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加入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后,燒杯內物質總質量減少的質量即為生成氫氣的質量,生成氫氣的質量=13g+100g-112.8g=0.2g;
(2)硫酸能與鋅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不能與銅反應,A點時硫酸過量,燒杯中溶液溶質是硫酸鋅和硫酸,化學式分別為ZnSO4、H2SO4;
(3)見答案;
(4)根據圖示可知,生成0.2g氫氣,需100g硫酸,見答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例1-1.下列各組物質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為無色、透明的是(  )
A.NaOH、、NaCl B.、、
C.HCl、、 D.、、
例1-2.對于溶液中某些離子的檢驗及結論一定正確的是( )
A.加入稀鹽酸產生無色氣體,一定有CO32-
B.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并加熱,產生的氣體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一定有NH4+
C.加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再加鹽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D.加入碳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Ca2+
1.對下列實驗過程的評價,正確的是( )
A.某無色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顯紅色,則該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該溶液一定含有SO42-
C.固體中加入稀鹽酸,產生了無色氣體,則證明該固體中一定含有CO32-
D.要驗證某 NaOH 溶液中是否含有Cl-,可先加稀鹽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則證明含有Cl-
2.pH=12的溶液中可能含有Fe3+、Na+、、、等離子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檢驗該溶液中含有的離子,取少量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適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入過量的稀鹽酸,沉淀部分溶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溶液中一定不存在Fe3+ B.溶液中一定存在、
C.溶液中可能存在Na+ D.溶液中可能存在
例2-1.有四種物質的溶液:①、②、③、④,不用其他試劑就可將它們逐一鑒別出來,其鑒別順序是(  )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例2-2.某校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學習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后,分別設計了下列有關物質鑒別的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甲:利用酚酞試液鑒別Na2CO3、NaCl 和稀硫酸三種溶液;
乙:利用CO2氣體鑒別 NaOH、Ca(OH)2和稀鹽酸三種溶液;
丙:利用稀硫酸鑒別 KOH、Na2CO3和 BaCl2三種溶液;
丁:不用其它任何試劑將 HCl、CaCl2、Na2CO3、NaCl四種溶液鑒別出來。
A.只有甲和乙 B.只有丙和丁 C.只有甲、乙和丙 D.甲、乙、丙和丁都可以
1.下列各組物質鑒別方案的描述,錯誤的是(  )
A.KNO3、Na2SO4、Ba(OH)2、CuCl2四種溶液,需另加試劑方可鑒別
B.MgCl2、HCl、KOH、NaCl四種溶液,利用組內物質即可鑒別
C.Na2CO3、NH4NO3、NaOH、NaCl四種固體,利用水及組內物質都無法鑒別
D.NaCl、NaOH、CaO、CuSO4四種固體,只用適量水即可鑒別
2.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aCl2、Na2SO4、Ba(NO3)2、K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把該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攪拌,有白色不溶物產生。過濾,向不溶物中加入稀鹽酸,不溶物全部溶解。向濾液中加入BaC12溶液,沒有明顯現象。有關該粉末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肯定有K2CO3 B.肯定有Ba(NO3)2 C.肯定有Na2SO4 D.肯定有CaCl2
例3-1.下列實驗方案中,能達到目的的是(  )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A 鑒別和固體 取樣,加水溶解,比較溫度的變化
B 鑒別稀鹽酸和溶液 取樣,滴加酚酞,觀察顏色變化
C 除去溶液中的 往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氫氧化鋇溶液
D 除去溶液中的 往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
例3-2.下列各項改變后的實驗方案,仍然能夠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實驗目的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除去氫氧化鈉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鈉 區分硝酸銨固體和氫氧化鈉固體 工業煉鐵
實驗方案
選項 A.將紅磷改為鐵絲 B.將適量改為過量 C.將水改為硫酸銅溶液 D.將一氧化碳改為二氧化碳
例3-3.有一瓶藍色液體甲和一瓶無色液體乙,可能是五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分析其成分,取樣品進行如圖實驗(除稀硝酸過量外,其余均恰好完全反應)。
試根據實驗過程和發生的現象判斷:
(1)淺藍色固體B中所含物質的化學式是_______
(2)藍色溶液B中所含的陽離子有_______
(3)寫出一個步驟③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
(4)干燥固體甲中物質的組成可能有_______
1.除去下列物質中混有的少量雜質,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
選項 物質 雜質 方案
A Cu粉 Zn粉 加入足量CuCl2溶液后過濾、洗滌、干燥
B CO氣體 CO2氣體 通過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后干燥
C NaCl固體 Na2CO3固體 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后蒸發
D BaCO3固體 BaCl2固體 加水溶解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后蒸發
A.A B.B C.C D.D
2.除去下列物質中所含雜質(括號內為雜質),所選用試劑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一組(  )
選項 待提純的物質 選用的試劑 操作方法
A NaOH(Na2CO3) 氯化鈣溶液 溶解、過濾、蒸發、結晶
B CO2(CO) 氧氣 點燃
C Cu(CuO) 稀鹽酸 溶解、過濾、洗滌、干燥
D CuSO4(H2SO4) 氫氧化鈉溶液 過濾
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硫酸銅,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鉀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組成,為檢驗期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進行實驗:
(1)根據實驗現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________。(均填化學式)
(2)實驗中不能用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________。
(3)請寫出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4.某KCl固體樣品中含有少量CaCl2雜質,實驗室提純氯化鉀的流程如下。(氯化鉀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
(1)沉淀a是________。
(2)操作Ⅰ是________。
①冷卻熱飽和溶液②蒸發結晶
(3)若KCl固體樣品中還含有少量雜質K2SO4 , 小科認為提純該樣品只要在上述方案基礎上增加一步實驗:在“加入過量K2CO3溶液”與“過濾”操作之間,加過量的硝酸鋇溶液。小江認為這種方案不合理,會導致所得KCl固體中含有新的雜質,新雜質是________。
例4-1.化學反應能制得新物質。如圖是三種物質間的轉化關系,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通過加入氯化鎂溶液或稀鹽酸可實現①的轉化
B.通過加入氫氧化鈉等可溶性堿能實現③的轉化
C.只通過一步反應不能實現②的轉化
D.只通過一步反應能實現④的轉化
例4-2.如圖所示為有關物質的轉化關系圖,“→”表示一種物質轉化為另一種物質。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若反應③有氣泡冒出,則反應前后溶液的顏色一定發生變化
B.若反應④有紅色固體生成,則反應后所得固體質量一定變大
C.若X是有毒氣體,乙可能是銅或鐵
D.若X是一種常見的金屬,則甲是氧化鐵,丙可能是銅
例4-3.“飛花令”是中國詩詞的一種接龍游戲。科學興趣小組模仿“飛花令”游戲規則,進行物質間轉化的接龍比賽,其比賽規則是:從同一物質開始進行轉化,接龍物質不能重復且必須含有指定元素,以轉化路徑長且正確者為比賽勝者。某兩場比賽的過程記錄如下(“→”表示某一種物質經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
(1)指定元素:氫元素 起始物質:HCl 比賽勝者:乙同學
甲同學:HCl→H2O
乙同學:HCl→H2O→
乙同學在方框中應填物質的化學式是________。(寫一種即可);
(2)指定元素:鋇元素 起始物質:BaO 比賽勝者:丁同學
丙同學:BaO→Ba(OH)2→BaSO4
下列能使丁同學獲勝的方案有 (填字母)。
A.BaO→BaSO4→Ba(OH)2→BaCO3
B.BaO-BaCl2→Ba(NO3)2→BaSO4
C.BaO→Ba(OH)2→BaCO3→BaCl2→Ba(NO3)2→BaSO4
D.BaO→BaCl2→BaCO3→Ba(NO3)2→Ba(OH)2→BaSO4
例4-4.A、B、C為初中科學常見的三種無機物,它們之間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表示某一種物質經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
(1)若C是氣體,它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A、B所屬的物質類別和組成元素都相同,則A→B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2)若A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與B屬于不同物質類別,B和C屬于同種物質類別,A、B、C三種物質中都含有相同的兩種元素,則C可能的物質類別是________。
1.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五種物質,均含有同一種元素。其中,A為單質,B和C含有相同的元素。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表示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反應條件和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已省略),根據初中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B的反應一定是化合反應
B.D和E的物質類別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若D是一種白色固體,則B→D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D.若C為單質,A和B含有相同的元素,其他條件不變。則D→B的反應一定是分解反應
2.下列選項所示的物質轉化均能一步實現的是( )
A.Fe Fe2O3 Fe(OH)3 B.CuO CuSO4 CuCl2
C.S SO2 H2SO4 D.CO2 Na2CO3 NaOH
3.下圖中的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化合物,且分別是由、、、、、中的兩種或三種元素組成的,其中、是氧化物,中兩種元素的質量之比為2:3;、、為相同類別的化合物,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熱,的溶液呈藍色。圖中的“一”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生成物或反應條件已略去。
(1)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
(2)寫出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3)和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_________。
(4)寫出→發生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4.近年來,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其中電動汽車的電池技術是關鍵之一。某化學興趣小組在研究電池材料時,發現一種含有銅元素的化合物可用于新型電池的電極材料。在實驗過程中,他們進行了以下實驗操作:圖甲中A是一種常見的酸,它能與黑色固體B反應,B質量為8克,將NaOH溶液漸漸加入到C中,生成藍色沉淀E的質量與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乙所示,在D中加入溶液能生成一種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質的化學式為 。
(2)A與B反應時的現象是 。
(3)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溶質的質量是多少 ?
1.【多選題】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以CO2和H2為原料,在構筑的納米“蓄水”膜反應器中實現了二氧化碳在溫和條件下一步轉化為乙醇的反應,該反應微觀示意圖如下。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碳和氫氣的分子個數比為2:5
B.反應前后分子種類和數目都發生變化
C.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置換反應
D.該成果的應用價值在于生產更加的清潔能源
2.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有a、b、c、d四種物質,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關系如圖刻度紙所示(例如:d的質量為2g)。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反應結束后,再次測得各物質的質量變化,并通過刻度的移動來表示,且記錄在同一張刻度紙上:刻度線Ⅰ向右移動9格;刻度線Ⅱ向左移動8格;刻度線Ⅲ向左移動8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結束后c的質量為14g B.該反應可能為置換反應
C.a、b變化的質量比一定為9:17 D.a、d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一定為9:8
1.有A、B、C三種物質各1.5克,發生了如下的化學反應:,充分反應后生成3.0克的D。在殘留物中再加入1.0克A,反應繼續進行。待反應再次停止,反應物中僅剩余有C。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
A.第一次反應停止時B剩余0.9克
B.第一次反應停止時C剩余0.9克
C.參加反應A與C的質量比是5:3
D.第二次反應停止時C剩余0.9克
2.將3.6g鋅、鐵、鎂的混合粉末投入一定質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應后,將所得溶液中的水分蒸干得到固體.則生成氫氣的質量是(  )
A.0.2g B.0.4g C.0.6g D.0.8g
例6-1.為測定CuCl2和FeCl2組成的混合溶液中FeCl2的質量分數進行如下實驗:
①取200g混合溶液加人足量的AgNO3溶液,經過濾洗滌、干燥、稱量得到143.5gAgCl固體;
②另取原混合溶液各200與含有雜質的廢鐵用反應(雜質不溶于水,也不參與反應),共做了五組實驗,其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組別 一 二 三 四 五
混合溶液質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鐵屑質量/g 6 9 12 15 18
析出銅的質量/g 6.4 9.6 m 16 16
請分析計算:
(1)表中第三組實驗的m值為________。
(2)第________組實驗恰好完全反應。
(3)鐵屑中鐵的質量分數為多少?(計算結果精確到0.1%)
(4)原混合溶液中FeCl2的質量分數為多少?(計算結果精確到0.1%)
例6-2.長期使用的熱水壺底部有一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用酸溶液可以清除水垢。某同學通過實驗測定水垢中碳酸鈣的含量:將過量的稀鹽酸加入水垢中,將產生的氣體通入足量的溶液中(氫氧化鎂與鹽酸反應不產生,同時測量3分鐘內溶液增加的質量,結果如表所示:
時間/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增加的質量/g 0 30 50 60 66 66 66
試回答下列問題:
(1)請在坐標紙上,以反應時間為橫坐標,以產生氣體的質量為縱坐標,畫出產生氣體的質量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曲線。
(2)從表中可以看出,水垢與鹽酸反應生成的最多是 。
(3)計算水垢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
1.某工廠生產的NaCl產品中含有雜質MgCl2,化學興趣小組取100g樣品完全溶解于313.6g水中,向該溶液中分5次加入一定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每次30g,充分反應。測得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g 30 30 30 30 30
累計生成沉淀的質量/g 2.9 5.8 8.7 11.6 11.6
請完成下列各題:
(1)第___________次恰好完全反應。
(2)樣品中MgCl2的質量是___________g。
(3)計算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規范的計算過程)
例7-1.燒杯中盛有和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為10.0%的溶液,燒杯中溶液的質量與滴加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1)圖中ab段所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圖中bc段溶液增加的質量為多少克?
(3)圖中點對應的溶液中的離子有哪些?
(4)求圖中點對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例7-2.將鐵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銅溶液中,攪拌使之充分反應。實驗過程中,加入物質的質量與燒杯中剩余固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1)a點時剩余的固體物質是 (填化學式)。
(2)n點對應的橫坐標數值是 。
(3)實驗過程中共產生多少克 ?
1.無水硫酸鈉稱為元明粉,暴露于空氣中易吸濕成為含水硫酸鈉,常用于造紙和玻璃、印染和醫藥工業等。某興趣小組為測定某元明粉樣品是否為合格品進行了以下實驗(雜質不參與反應,過濾后濾渣損失忽略不計)。
(1)圖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根據硫酸鈉含量,通過計算判斷該元明粉樣品是否為合格品。(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到0.1%)
(3)實驗過程中,如果過濾所得的濾渣未經洗滌直接干燥,這一操作會導致該樣品中硫酸鈉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 (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2.如圖在兩個錐形瓶中,分別加入3g塊狀碳酸鈣和 3g 碳酸鈣粉末,再各加入5mL10% 的稀鹽酸,連接好傳感器采集數據得到如圖的氣壓 - 時間圖像。
(1)碳酸鈣粉末反應對應的曲線是 。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 。
(2)若 3g 含雜質5%的碳酸鈣完全反應(雜質不參與反應),理論上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多少?
(3)在實際生產中,有時會利用碳酸鈣與酸的反應來制備二氧化碳。若要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除了改變碳酸鈣的顆粒大小,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并從化學反應原理的角度解釋這些措施加快反應速率的原因?
3.黃銅(銅、鋅合金)常用來制造機械零件、儀表和日用品。某科學興趣小組為研究黃銅的組成,取13g黃銅放入燒杯中,加入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測得實驗數據如圖所示。請分析并計算:
(1)生成氫氣的總質量是 g;
(2)A點時燒杯中溶液溶質是 (寫化學式);
(3)這種黃銅中銅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4)求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山县| 龙门县| 天等县| 承德县| 浪卡子县| 濉溪县| 宁陵县| 卫辉市| 丹巴县| 大邑县| 安阳县| 浏阳市| 花垣县| 本溪市| 浙江省| 岐山县| 鱼台县| 永年县| 桂平市| 区。| 鄂托克前旗| 江西省| 怀化市| 松原市| 九江市| 玉山县| 石门县| 五华县| 汨罗市| 雅江县| 平远县| 宜宾县| 潮安县| 含山县| 宁武县| 资源县| 缙云县| 从化市| 加查县| 丰原市|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