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二五春季期中教學質量監測八年級 歷史題 號 一 二 總 分得 分考生注意:本試卷共二道大題,滿分100分,時量60分鐘。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的選項代號填入表格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1.五星紅旗的象征意義是:紅色象征革命,五顆五角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將五星紅旗確定為國旗的會議是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C.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D.中共七屆二中全會2.右圖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字儀式時的場景。該事件標志著A.我國完成了統一大業B.我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C.祖國大陸獲得統一D.西藏完成了民主改革3.“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這是一位英雄的絕筆詩,它生動詮釋了A.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B.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C.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 D.執政為民的奉獻精神4.1954年9月20日,某部文獻表決采取無記名投票的辦法。下午執行主席根據計票人和監票人的報告,宣布表決的結果:投票數共1197張,同意票1197張。這時,全場起立,掌聲和歡呼聲持續五分鐘。這部“文獻”A.標志著社會主義時代的到來 B.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C.總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D.確立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5.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第一步,改變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中國革命第二步取得成功的標志是A.“一五”計劃的開始 B.三大改造的完成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D.土地改革的完成6.右圖是畫家王信創作于1954年的宣傳畫。該作品旨在宣揚A.《中國土地法大綱》解放了生產力B.工業化建設的突出成就C.實現公私合營后的喜悅心情D.農民擁護農業合作化運動7.1959-1961年,我國經濟發展遇到困難,工農業比例失調,產業結構失衡,大面積農田遭受自然災害,糧食生產出現問題。面對這種情況,黨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執行“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B.召開中共八大,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C.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D.提出八字方針,全面調整國民經濟發展8.“一九六七年的夏天到秋天……流言極多、滿街的大字報。一會兒說紅衛兵要揪我了;一會兒又說紅衛兵要抄我的家了。”材料反映的時代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 B.農業合作化運動 C.大躍進運動 D.人民公社化運動9.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指出:“任何思想,任何理論必須無例外地、永遠地、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的觀點,……無論在理論上或實際工作中,‘四人幫’都設置了不少禁錮人們思想的‘禁區’,對于這些‘禁區’,我們要敢于去觸及,敢于去弄清事非。”該觀點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其意義主要在于A.破除了兩個“凡是”,解放了思想 B.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長期動亂C.糾正了當時主要領導人的嚴重錯誤 D.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0.無論時光怎樣流逝,都不能湮沒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在1978年12月召開的那次重要會議的記憶,會議之后,中國人民由“站起來”走向“富起來”,這主要是因為它A.粉碎了“四人幫” B.做出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戰略決策C.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 D.決定平反冤假錯案11.從1984年開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A.引進外資企業 B.實行按勞分配 C.增強企業活力 D.改變公有制度12.20世紀80年代,農民抱怨:三個月種田,兩個月過年,五個月休閑。這表明田野已經承載不動數億農民致富的希望。為此,一些農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是A.實行互助合作 B.建立人民公社 C.改革國有企業 D.發展鄉鎮企業13.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初期的“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到1984年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的“計劃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這反映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趨勢是A.加強國家宏觀調控 B.積極發揮市場作用C.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D.不斷完善分配制度14.20世紀90年代初,姓“資”姓“社”問題引發激烈討論,有人對社會主義的前途缺乏信心,成為制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思想瓶頸,為打破這一“思想瓶頸”指明方向的是A.小崗村農民分田包干 B.加入世界貿易組織C.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D.鄧小平南方談話15.這次會議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戰略決策,將“四個全面”的內涵表述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演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次會議是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C.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 D.中共二十大16.一百年來,黨領導人民經過偉大的斗爭,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十四億多人口實現全面小康,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這說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A.堅持理論創新 B.堅持統一戰線C.堅持自我革命 D.堅持人民至上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第17題20分,第18題20分,第19題號12分,共52分)17.(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我們團結起來,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毛澤東(1949年10月)材料二 朝鮮內戰爆發不久,美國就糾集所謂“聯合國軍”進行武裝干涉,很快直逼中國東北邊境。同時,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迫不得已但又義無反顧地做出了派遣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英明決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創造了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戰,是世界現代史上窮國弱國打敗富國強國的典范之戰。——摘編自李曉輝《抗美援朝:捍衛和平的正義之戰》材料三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至1952年底,全國3億農民分得7億畝土地。1953年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42.8%,棉花增長193%。農民自發組織互助組,1951年全國互助組達467.5萬個。1955年毛澤東指出:“現在農民要求合作化,群眾中蘊藏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至1956年底,全國96.3%農戶加入高級社,基本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摘編自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讓“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理解。(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國參加朝鮮戰爭的原因。(4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6分)(3)根據材料三,歸納土地改革對農村經濟的影響。(6分)18.(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1953年開始,全國圍繞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開展全面的工業化建設。156項工程全部是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一五”計劃期間建立的工礦企業有1萬多個……這些新興項目的先后投產,使中國原有的工業結構產生巨變,也使原有工業布局發生明顯變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舊中國偏重沿海、沿江地區,內地稀少的狀況。——摘編自《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材料二 我國改革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并全面鋪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黨堅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進行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體制改革,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經過持續推進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摘編自《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材料三 到2020年底,中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長5.4%……中國式現代化使中國從一個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的跨越。——摘編自《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一五”計劃的特點。(4分)結合所學知識,舉出兩例“一五”計劃期間的建設成就。(2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我國對內改革的特點。(4分)結合所學知識,寫出1980年中央決定興辦的經濟特區名稱。(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6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下是八年級同學們圍繞“社會主義建設模范人物”主題制作的展板1960年,他參加大慶石油大會戰,發出了“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誓言,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創造了當時最快紀錄。有一次發生井噴,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井噴,被譽為“鐵人”。1962年,他是河南蘭考縣委書記。……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他是解放軍好戰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樂于助人的社會風尚和孜孜以求的“釘子精神”在社會上廣泛弘揚,他的精神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教育和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閱讀展板上模范人物的材料,確定一個觀點,根據模范人物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12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不少于120字)二○二五年春季期中教學質量監測八年級歷史參考答案1—16: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A B B D D A A B C D B D C D17.(1)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4分)(2)原因:美國軍隊侵犯我國邊境;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4分)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是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戰;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6分,任答對三點即可)(3)影響:廢除了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合作,推動集體化生產。(6分)18.(1)特點:受到蘇聯援助;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改變中國原有的工業結構;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工業布局。(4分,任答對兩點即可) 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寶成、鷹廈等鐵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等。(2分,任寫出兩例即可)(2)特點:改革從農村逐步向城市鋪開;改革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改革從經濟領域發展到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4分,任答對兩點即可)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分)(3)意義:有利于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整體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借鑒。(6分,任答對三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同等給分)19.示例:觀點:英雄模范人物推動了時代的發展。(2分)論述: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涌現出了眾多英雄模范人物。王進喜在大慶石油大會戰中,發出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的誓言,展現了頑強拼搏的精神,激勵著石油工人為國家多開采石油,改變了我國石油依賴進口的局面。焦裕祿擔任河南蘭考縣委書記時,面對蘭考嚴重的自然災害,他帶領群眾治理風沙、水澇和鹽堿地。即使身患癌癥,仍頑強堅持工作,推動了當地的發展。雷鋒作為解放軍戰士,他的 “釘子精神” 以及樂于助人的品質,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8分)結論:這些模范人物在不同領域以自己的行動和精神,為社會主義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推動了時代的發展與進步。(2分)*示例只供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