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哈32中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學年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試范圍:選必三 適用班級:高二學年 )[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每小題只有1個選項符合題意。)1.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該思想主張( )A.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理念B.有利于維系中央集權制度 C.受到西方政治理論的影響D.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土性和包容性2.魏晉到隋唐時期思想活躍,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外來宗教佛教在中國盛行,而作為主流思想的儒學則在挑戰中有了新的發展。這表明該時期( )A.中外文化交流較為頻繁 B.外來佛教出現本土化趨向C.社會動蕩催生儒學復興 D.思想發展呈現出多元特征3.《開蒙要訓》創作于六朝時期,唐五代時在敦煌地區廣泛流傳,當地州縣學、寺學普遍采用該書作為兒童啟蒙教材。近代在敦煌藏經洞發現該書的多個寫本,內容涉及自然地理、倫理道德、紡織女紅、司法審案等。這些寫本( )A.是唐代社會生活的客觀反映 B.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C.反映古代基礎教育體系完備 D.是研究敦煌教育的一手史料4.蒙古西征引發了民族遷徙,東遷的“色目人”后來大部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這一現象說明( )A.被征服地區的民族種類變得單一 B.東西方各民族的交融加深C.漢族和蒙古族是最大的種族 D.民族遷徙完全取決于蒙古西征5.茶馬古道指唐代以來為順應當地人民需求,在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茶葉和馬匹為主要交易內容,以馬幫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商品貿易通道。元朝建立驛站,從而使四川西部與西藏間的茶馬古道大大延伸。明朝設衛駐軍以保護茶道暢通。清朝時期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進一步推動了川藏“茶馬貿易”。據此可知( )A.茶馬古道有利于邊疆地區開發與治理 B.政府推行重商主義,保護商人利益C.茶馬古道促進了中外經濟與文化交流 D.政府保護互市,推動了跨區域貿易6.清代前期,政府組織編纂《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大型叢書和類書。一些學者回歸漢學,從文字、文獻的研究入手,對中國歷史文化原典進行了實證性研究。這些舉措( )A.提升了文化水平B.解放了人們的思想C.有利于文化傳承D.推進研究水平提高7.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知識分子多主張“師夷長技”以改革中國,而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認識的西方“長技”卻不同。下列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合適的是( )A.學造器物→仿行制度→思想解放B.學造器物→思想解放→仿行制度C.宗教信仰→仿行制度→思想解放D.仿行制度→宗教信仰→學造器物8.近年來文旅產品層出不窮,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了眾多文化創意產品—從故宮國風膠帶、千里江山圖,到“紫禁·太平有象”書簽、脊獸鑰匙扣等等,大受市場青睞。這得益于A.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B.博物館文物研究價值C.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D.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9.“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倫理學的一個基本命題,蘇格拉底認為, “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屬于知識的范疇。知識使人變得明智,就會有美德,這一命題( )A.捍衛思想自由的原則 B.否定了人文主義思想C.有極端個人主義色彩 D.重視人的道德品質修養10.梵蒂岡某博物館館藏的絲質編絳,經鑒定制作于公元2世紀,其材質是中國產的絲綢,而其工藝則源自西亞敘利亞的作坊。這可以佐證( )A.絲綢之路推動羅馬絲織業繁榮 B.羅馬帝國與漢朝存在貿易往來C.敘利亞商人主導絲綢之路貿易 D.漢朝的商人大量定居于敘利亞11.印度佛典認為,孩子并沒有義務為父母奉獻一切,雙方關系是平等的。南北朝時期,佛教把孝敬雙親與因果報應相聯系,認為只有孝順父母才可得到善報。這一變化反映了A.三教合一漸成主流 B.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C.儒學喪失正統地位 D.宗教的發展有時代性12.下面是四幅世界文化遺產的圖片。這反映了( ) 埃及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希臘巴賽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 中國平遙古城 墨西哥瑪雅奇琴伊察羽蛇神金字塔A.古代文化的宗教性 B.中外文化的互補性C.地域文化的繼承性 D.世界文化的多樣性13.印加人崇拜太陽,自稱是太陽的子孫。他們還將美洲豹、禿鶩、猿及某些植物作為圖騰進行崇拜。印加人對統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為虔誠,所有印加國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細地存放在廟宇中。在盛大節日時,祭司抬著他們游行,以示神圣。這反映出( )A.印加存在有效的組織動員機制 B.印加文化有效繼承了瑪雅文化的精華C.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內在的因素 D.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14.有學者認為,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并不是“真的要消除現實社會中的種姓制度”,而是“實際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識”。這反映出( )A.佛教旨在消滅種姓制度 B.佛教適應統治需要C.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義 D.佛教主張眾生平等15.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時,隨軍帶有工程師、哲學家、地理學家和測繪師等大批專門人才,以便隨時收集資料和繪制地圖。亞歷山大的舉措旨在( )A.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 B.增進軍隊戰士的戰斗力C.促進希臘文化中心的東移 D.使戰爭動員的效率提升16.朝鮮《高麗律》篇章內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寶律令》也以《唐律》為藍本:越南李太尊時期頒布的《刑書》大都參用《唐律》。這反映了( )A.《唐律》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 B.《唐律》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C.中華法系對周邊國家產生影響 D.這些國家完全采用中華法系17.《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它以波斯的《一千個故事》為基礎,吸收了印度、希伯來、埃及和阿拉伯等地的民間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國等東方各國人民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和社會制度。材料表明《一千零一夜》( )A.已具備初步的全球化視角 B.帶有較強的現實主義色彩C.體現了文明文化交融互鑒 D.展現了波斯帝國的繁盛18.在與印歐人的沖突和交往中,農業社會居民學會了使用馬匹和戰馬,后來出現了騎兵,這說明( )A.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的互相學習 B.農業民族文化領先于游牧民族文化C.農業文明向游牧民族的學習和借鑒 D.游牧民族學習農業民族的先進方式19.下表是學生探究歷史主題活動時整理的框架表。據此判斷該學生研究的主題可能是阿拉伯人翻譯并保存了大量古希臘羅馬典籍 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A.歐洲文化的思想源泉 B.中古世界的文化交流C.世界法制文明的發展 D.近代整體世界的形成20.11-15世紀非洲東海岸城市中的清真寺,其禮拜堂上多鑲嵌陶瓷作為裝飾。此外,清真寺內儲水池的底部也以碎瓷器做鋪墊,瓷器的青色、藍白色底色有助于凸顯水質的清潔。與清真寺比鄰的柱幕,其頂部眉額等處也往往鑲嵌了從中國進口的陶瓷,成為當地特色建筑。該材料所述現象( )A.表明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助于文化創新 B.印證當地的自然環境決定民居的特點C.體現了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D.說明陶瓷在當地的功能以實用性為主21.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激情,然后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這說明拿破侖對外戰爭( )A.受到各國的強烈不滿和反擊 B.最終遭到各地人民反對C.推翻了各國的君主專制統治 D.促進了民眾政治上覺醒22.2100多年前,漢帝國開辟通向異域的通道,歷史車輪轉到了400多年前,亞歐大陸西端伊比利亞半島上兩個小國打開了通向世界的通道。這兩個通道( )A.都打破了地區封閉,成為不同文明交流的通道B.都推動了社會轉型,對當時世界產生重大影響C.此后中國和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從未中斷D.都促進物種、文化交流及人口的長期穩定增長23.每個國家都有一些重要節日,新加坡的節日有:西歷元旦、農歷新年、耶穌受難日、勞動節、衛塞節、開齋節、國慶日、哈芝節、屠妖節、圣誕節等。這反映了新加坡( )A.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特點 B.努力創造一種現代東方文化C.成為亞洲東部新興經濟體 D.是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國家24.21世紀初,法國政府每年要花費30億美元,聘用1.2萬名官員,以保護和發揚法國文化;加拿大補貼本國電影的發行,并規定電臺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國音樂;西班牙、韓國、巴西的電影院上映影片都有“當地含量”的規定。這在反映出各國( )A.努力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 B.不同程度推行貿易保護主義C.積極順應文化全球化潮流 D.主動吸收各種外來文明成果25.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其突出的普遍價值不僅屬于當代人,也屬于未來的人類。因此,我們對于世界遺產應該( )A.加大投入面向市場 B.嚴格保護封閉保存C.過度開發立法保障 D.充分保護適度利用二、選擇題(共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5分)材料一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領域廣闊。兩漢之際,來自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到宋明的融合,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宋明理學形成。中國建塔藝術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建筑。中華文化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綿延不絕,傳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摘編自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材料二 公元前4世紀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3—5世紀,儒學在東南亞地區傳播;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為藍本;8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和歐洲;15世紀,鄭和下西洋;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出現“中國熱”。——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文化的歷史特點及價值。(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5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漢唐時期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陸上絲綢之路,到了兩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逐步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對于海上絲綢之路在兩宋時期興盛的原因,學界有三種說法比較流行。一是“陸絲”阻斷說;二是技術推動說;三是世界格局變動說。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當史實基礎。但如果放寬視野,經濟因素才是晚唐以降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勃興的根本動因。——摘編自柳平生、葛金芳《試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勃興的內在經濟動因》材料二 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著溝通中國與歐亞內陸的“草原絲綢之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較早關注到這條通道。據學者考證,希羅多德筆下的這條草原大通道,西起多瑙河,東到巴爾喀什湖,再往東與蒙古草原相通。由于地域廣袤,不同時期通道的涵蓋范圍不同且呈現出差異顯著的發展階段。“草原絲綢之路”在遼元時期達到鼎盛,但隨著元朝的覆滅,尤其是蒙古諸部與明朝的對立,這條通道走向衰落。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賴中原農耕地區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適。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新的絲綢之路形態的萬里茶道應運而生。——摘編自倪玉平、崔思朋《萬里茶道:清代中俄茶葉貿易與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研究》(1)請結合所學知識,列出材料一中三種說法的史實依據。(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萬里茶道興起的背景。(5分)2024-2025學年度高二歷史期中考試參考答案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每小題只有1個選項符合題意。)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D B D C A A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D B A C C C B A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D A A A D二、非選擇題(共25分)26.(15分))(1)歷史特點:博大精深,領域廣闊;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結果;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來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結果;歷史悠久,綿延不絕。(4點答對2點5分)價值:中國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思想上的認識;讓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給我們提供一個思想指導作用;是我們面向未來的一個支撐點。(4點答對2點5分)(2)中華文化對世界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離不開指南針;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離不開造紙和印刷;而火藥又成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 答對2點5分)27.(10分)(1)史實依據:“陸絲”阻斷:兩宋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技術推動說:造船和航海技術提高;世界格局變動說: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及阿拉伯商人的活躍。(3點答對2點5分)(2)背景:元滅亡后的明蒙沖突使草原絲綢之路衰落;游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依賴;明清商品經濟繁榮(3點答對2點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