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試卷歷史模擬試題(二)注意事項:1.歷史試卷共4頁,滿分50分。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 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他們擬定了以下研究主題,其中最合適的是( )A.原始農業的興起 B.奴隸王朝的更替C.中華文明的起源 D.劇烈動蕩與變革2.秦朝實行郡縣制、西漢頒布推恩令、明朝設三司,這些措施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加強君主專制措施中對( )A.中央機構的調整 B.地方控制的加強C.官吏監察的注重 D.思想控制的加強3.西晉時期,內遷各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這說明了( )A.遠古傳說的證實 B.政權的分立C.中外交流的頻繁 D.民族的交融4.明清時期設置河道總督,負責全國水道的治理,對黃河的治理尤為重視,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種措施,有效減少了水患,這有利于(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C.江南地區的開發 D.邊疆地區的發展與繁榮5.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曾感動地說:“淞滬之役,我軍得民眾莫大之幫助,近者簞食壺漿,遠者輸財捐助,慰勞獎飾,永不敢忘。此同仇敵愾之心,使吾人感奮欲涕。”這說明淞滬會戰( )A.推動了國共二次合作的形成B.標志著日本迅速滅亡中國戰略徹底破產C.得到了人民大眾的廣泛支持D.促進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首次高潮的到來6.1953年12月,新中國進行了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體人民參加的空前規模的普選,這集中體現了我國( )A.土地改革的巨大影響 B.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C.民主政治建設的進行 D.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7.某中學歷史社團要設計一個世界古代史主題講座活動宣傳展板,部分內容如圖1所示。下列適合作為這期活動主題的是( )歷史社團系列主題講座(一) 主題:…… 內容: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漢謨拉比法典》,森嚴的種姓制度。圖1A.古代亞非文明 B.封建時代的亞洲C.古代歐洲文明 D.封建時代的歐洲8.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國掀起了一股熱潮,國際影響力波及整個歐美。俄國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也影響了很多國家開展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這表明馬克思主義( )A.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B.肯定階級斗爭推動歷史進步C.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D.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9.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或改革,相繼在歐美主要國家和亞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權,這個歷程體現了( )A.資本主義發展的曲折性 B.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C.歐洲殖民者的血腥擴張 D.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0.示例圖有利于梳理知識線索進行主題凝練,圖2反映的主題是( )圖2A.科學技術的發展 B.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世界C.蒸汽時代的到來 D.走向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30分)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地區 朝代 機構新疆 西漢 設置__①__,總管軍政事務,保護往來商旅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__②__西藏 元朝 設立__③__,負責西藏地區軍政事務清朝 冊封達賴、班禪,設__④__,金瓶掣簽臺灣 元朝 設置__⑤__,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清朝 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材料二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基本上會出現混亂局面。但在混亂中,各民族卻相互融合。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于是各民族政權之間呈現相互并立之勢,形成割據分裂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現統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狀況。——劉宗緒主編《歷史新知識創新能力培養》(1)請將材料一表1中①②③④⑤補充完整。(5分)(2)我國古代哪幾個時期的歷史能夠分別與這三種模式相對應?選擇一種模式簡要介紹相關史實。(5分)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一個元寶形,開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這就是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這個深淵的“底”就在20世紀的頭20年,就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后至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雖然,這時中國存在著積極的、向上的因素,但相對于社會“沉淪”主流來說,它是弱小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往后,直到20世紀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漸漸走出谷底。雖然,消極的、“沉淪”的因素仍然存在,其對中國社會的壓迫,甚至不比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以前弱。但是由于有新的階級、新的政黨、新的經濟力量、人民群眾的普遍覺醒這樣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終于制止了帝國主義使中國滑向殖民地的企圖。——摘編自張海鵬《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淪”與“上升”諸問題》(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兩大歷史事件(材料提及的除外),簡述在20世紀頭20年,中國社會“沉淪”到了谷底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升因素中“新的政黨”的名稱,結合該政黨在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史實,確定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達通暢)(6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圖3材料二 當今的世界格局仍處于一個過渡期,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權力的轉移和擴散。權力從傳統強國歐美向新興大國轉移,并擴散至其他地區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進入“碎片化”時代的征兆。——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國際形勢黃皮書》(1)客觀敘述和分析歷史,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是“歷史解釋”素養的要求。請結合所學知識對圖3進行說明。(4分)(2)材料二中“過渡期”開始的標志是什么?運用所學史實論證“世界格局有進入‘碎片化’時代的征兆”。(6分)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試卷歷史模擬試題(二)答案及解析一、 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選項 D B D B C C A C B A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30分)11、答案:①西域都護;②伊犁將軍;③宣政院;④駐藏大臣;⑤澎湖巡檢司。(5分)(2)答案:第一種模式:南北朝時期;第二種模式:兩宋時期;第三種模式:隋唐時期。(3分)相關史實:①第一種模式:南北朝時期,五個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出現了南北朝。②第二種模式:兩宋時期,遼、西夏、金等與南、北宋形成政權并立對峙局面。③第三種模式:唐朝時期我國十分強大,各民族以唐朝為中心進行了民族間的交流和共同發展,相互影響學習,進行民族交融。(任選一種模式作答即可,2分)【解析】根據模式特征,結合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可知,第一種模式對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中原,形成南北朝對峙,民族交融加速;第二種模式對應兩宋時期,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政權與宋朝并立對峙;第三種模式對應隋唐時期,唐朝強大,各民族以唐朝為中心交流融合。任選一種模式,結合具體史實說明。如選擇第一種模式,可介紹晉朝滅亡后北方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民族融合等史實;選擇第二種模式,可介紹宋遼、宋夏、宋金對峙,以及雙方的和戰關系;選擇第三種模式,可介紹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的交往,以及唐朝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融合。12、答案:歷史事件: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分)原因:列強侵略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均沒有使中國擺脫半殖民地的處境;北洋各派軍閥與列強勾結,混戰不斷。(2分)【解析】19世紀中期,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西方列強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資料,把侵略的矛頭指向幅員遼闊的中國。1840年開始,先后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侵略戰爭。而中國最終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早期近代化的探索并沒有使中國走出困境,北洋政府的統治也使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陷入了混亂。根據題干,能夠準確寫出兩個歷史事件即可得2分;能結合材料從外部入侵、內部探索的成效微弱、北洋混戰三個角度中答出其中兩個且史實結論完整即可得2分,只能說出一個角度且史實結論完整得1分,只有史實不得分。答案:政黨:中國共產黨。(1分)【示例】觀點:中國共產黨引導中國一步步實現民族獨立。論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歷史從此掀開新的篇章;1922年中共二大,中國共產黨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開辟工農武裝割據之路;為保存革命實力進行長征并奔赴抗日戰場;盧溝橋事變后,與國民黨進行第二次合作,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解放戰爭時期,領導中國人民打敗了國民黨,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5分)13、(1)答案:說明:二戰結束后,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稱霸世界,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了冷戰政策。政治方面,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軍事方面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華沙條約組織。美蘇對峙局面正式形成,世界形成兩極格局。(4分)(冷戰背景、名稱、杜魯門主義、北約華約、兩極格局五個方面任答4點得4分)【解析】題目要求對圖片(北約和華約)進行歷史解釋,需要結合冷戰背景展開。首先明確冷戰的背景(美國想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然后從政治(杜魯門主義)和軍事(北約、華約)角度分析美蘇對峙局面的形成,最后指出其導致兩極格局的出現。答案圍繞冷戰背景、杜魯門主義、北約華約和兩極格局展開,答對其中4點即可得4分。(2)答案:開始標志:蘇聯解體。(1分)論證: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積極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中國經過和平發展不斷壯大,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俄羅斯力求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廣大發展中國家實力增強,國際影響擴大;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趨勢發展。(5分)(答出“蘇聯解體”“多極化趨勢”各得1分;其他任答1點得1分,但總分不超過5分)【解析】首先明確“過渡期”指的是冷戰結束后的世界格局變化,其開始標志是蘇聯解體。其次,結合多極化趨勢的表現,列舉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力量中心崛起的史實,論證世界格局“碎片化”的趨勢。①過渡期標志:蘇聯解體是冷戰結束的重要標志,它打破了原有的兩極格局,世界格局進入多極化趨勢的過渡期。②“碎片化”征兆論證: “碎片化”指的是世界格局中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和影響力的擴散。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聯盟或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增強,發展中國家實力提升,這些都體現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即“碎片化”的征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