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入侵羅馬,一個叫馬庫斯·森特尼烏斯·佩努拉的小人物要求元老院給予他隨意征兵的權力以抵抗漢尼拔。他聲稱自己能生擒或殺死漢尼拔,因此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元老院因忌憚民眾的影響便應允了他,不過這個人最后輸得一敗涂地。這一事件反映出古代羅馬( )A.民眾態度影響政治決策 B.權力分配具有制衡色彩C.貴族寡頭統治趨于衰落 D.對外擴張戰爭頻繁失敗2.15世紀以來,西歐各國政府管轄范圍不斷擴大,對政府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軍事、行政、財務、司法等部門需要擴充,君主與議會的關系需要協調,地方貴族勢力需要抑制。于是,一種新的政府結構逐漸形成,其中包含過去政府未曾有過的文官。據此可知,文官的出現( )A.適應了民族國家形成的需要 B.反映了教會權力的消亡C.得益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D.是政府職能發展的產物3.羅馬帝國時期的古羅馬法學家蓋尤斯在其法學著作《法學階梯》中記載:“萬民法的規范來源于所有民族的共同理性”;而希臘城邦法典多鐫刻在公共石碑上。這反映了,羅馬法相較希臘法的突破性在于( )A.完全擺脫宗教神諭的束縛 B.首創成文法保障公民權利C.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D.構建超越城邦的普遍法理體系4.土爾扈特部因不堪沙俄壓迫而回歸祖國后,沙俄以武力威脅要求交還,乾隆帝以“天下共主”身份明確拒絕,并稱“豈有(對土爾扈特)拒而不納之理 ”“(爾)或以兵戈,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視爾之自取而已”。這一事件( )A.體現清廷通過朝貢體系以強化宗藩關系B.導致清政府中斷與沙俄的經濟交流C.反映了清朝維護邊疆穩定的主權意識D.凸現清朝官員對沙俄等列強盲目自大5.如表是明代中后期賦役折色(指將原本應繳納的實物或勞役,折算成其他物品征收)變化表。據此可知,該時期( )年號 折色物品成化 絹、布、絲、銀弘治 絹、布、絲、鈔、銀嘉靖 絹、絲、銀萬歷—崇禎 銀A.賦役征發呈貨幣化趨勢 B.紡織行業轉型受挫C.財產是征稅的主要標準 D.人身依附關系強化6.以下為明朝“戶帖制”執行流程示意圖,據此判斷( )①皇帝直接領導具體職能部門②基層組織負責申報事宜③內閣大學士已失去了票擬權④衙門匯總體現上計制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下表為16世紀末~17世紀末印第安人居住地區麥類作物的種植狀況。這說明該時期( )時間 地區 概況16世紀末 中美洲的巴希奧 冬小麥使黑土地大放光彩,上百公里的沃土被開墾出來17世紀初 安第斯山脈 山谷中隨處可見小麥、大麥田,甚至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地方也有種植17世紀末 北美洲 比馬人、尤馬人開始種植冬小麥,山谷里小麥地一望無垠A.小麥是美洲原住民的傳統糧食作物 B.印第安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C.美洲小麥種植區域分布嚴重的不均 D.物種遷移推動了美洲的開發8.下表為1936——1937年石家莊工業企業職工人數統計表。這反映出當時石家莊( )序號 企業名稱 人數 序號 企業名稱 人數 序號 企業名稱 人數1 鐵路總機廠 1 328 7 電燈公司 25 13 利田鐵工廠 152 京漢機務段 320 8 永聚公鐵工廠 18 14 沈永興鐵工廠 563 正太機務段 25 9 同益興鐵工廠 40 15 玉興棧鑄鍋廠 364 大興紗廠 2 410 10 立元榮工廠 60 16 同文興鍋廠 365 煉焦廠 271 11 和慶德工廠 50 17 新新油廠 506 聚豐面粉廠 30 12 育德鐵工廠 120 18 利田油廠 45A.城市化的發展進程明顯加快 B.民族工業發展環境惡劣C.工業發展依賴于鐵路運輸業 D.企業發展呈現不平衡性9.下表所示為1610—166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歐亞通航和亞洲內部通航次數。由此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 )時間 歐亞通航/次 亞洲內部通航/次1610—1619年 158 1 0551620—1629年 218 1 9201630—1639年 209 2 3651640—1649年 270 2 8041650—1660年 292 2 757總計 1 147 10 901A.控制了亞洲內部貿易 B.促進了區域之間貿易發展C.推動了世界市場形成 D.鞏固了荷蘭殖民霸主地位10.下表體現了1978—201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這反映了(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9.9A.城鄉二元結構已基本破解 B.改革開放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C.我國初步改變了工業落后局面 D.中國城市化發展具有不均衡性11.如表為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所列漢武帝時期的部分都市。據此可知,這些都市的興起是由于( )◆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之饒。 ◆邯鄲亦津、河間一都會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 ◆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趙,東北邊胡。 ◆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A.政治中心的變遷 B.交通條件的便利 C.經濟重心的南移 D.商業經濟的繁榮12.下表為明清時期湖北部分醫者的醫學傳承情況。據此推斷,這一時期的湖北( )籍貫 姓名 醫學傳承脈絡(注:“→”代表傳承去向)蘄州 李時珍 李言聞→李時珍→子李建元、李建方、甥孫胡慎庵羅田 萬全 萬邦忠、萬邦孝、萬邦治等十子→萬機萬杏坡→萬筐→萬全、徒弟甘大文、甘大用漢川 劉存齋 家學+袁黃+王肯堂→劉存齋漢陽 王新甫 ↗婿傅汝爵→傅成寅、傅震東、傅星泉王新甫、孫王云卿A.醫學傳承存在一定局限 B.傳統醫學師承制度完善C.傳統醫學理論與時俱進 D.醫療資源空間分布不均13.如表是元代蒙古語對漢語語法的影響舉例,這說明( )元代蒙古語對漢語語法的影響舉例語法形式 表現 舉例(《元典章·刑部》)定中結構的復雜化 “的”字結構的復雜化和定語的多層化 蠻子田地里,看守五河縣的張千戶小名的受宣的官人。(卷四,倚勢抹殺縣尹)“著”的“方式化”用法 用“著”表示動作的持續 為那般,仿效著稱冤的人多有。(卷一五,稱冤赴臺陳告)介詞帶“著” “因”“依”這兩個介詞后頭可以加“著” 因著胡家的氣力里,做到參政的名分有。(卷三,胡參政殺弟)——據李崇興《論元代蒙古語對漢語語法的影響》A.民族交流具有雙向特征 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C.中原吸收蒙古文化元素 D.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14.下列材料表明古希臘史學( )歷史記述 史學家的評論在希波戰爭中,一個波斯海軍成員潛入水中,經過八十斯塔迪昂(約合148公里),來到希臘,投奔了希臘人。 關于這個人的傳說是很多的,其中有些是真實的,有些卻是未必可信的了。至于這件事,這里我要說一說我自己的意見,我認為他是乘著船去的。 ——希羅多德特洛伊戰爭持續了10年之久,希臘軍隊人數不足 在戰爭中,金錢比軍備更為重要,因為只有金錢才能使軍備發生效力,(若希臘人)有充足的給養…他們會很容易地得到勝利的 一修昔底德A.成為歐洲史學的源頭 B.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解釋歷史C.帶有中西交流的印記 D.以神話作為史學研究的對象15.下圖是1839年5月林則徐寫給友人的書信(節選)。這反映了( )“到省后察看夷情,外似桀驁,內實惟怯……即其船堅炮利,亦只能取勝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內港,粵省重重門戶,天險可憑。且其貿易多年,實為利市三倍,即除卻鴉片一項,專做正經買賣,彼亦斷不肯舍此碼頭。”A.中英貿易的實質 B.政府禁煙的信心 C.中央對海防建設重視 D.晚清士大夫的局限性16.下表是印度佛教寓言“三條魚的故事”的主旨流變情況。據此可判斷,古代印度( )出處 故事主旨/寓意 備注巴利文《本生經》 懈怠懶惰者常誤事 批評懈怠懶惰者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運用智慧應對未來之事和突發之事至關重要,行動遲疑導致毀滅阿拉伯語《凱里來與迪木奈》 智者謀事,必在事情發生之前波斯語《瑪斯納維》 人不管年齡的大小,重要的是有智慧 故事被分析,故有多個主旨尋找歸宿要有明智的棄取不要為了過去的事情而痛苦泰語《娘丹德萊的故事》 有智者能夠逃脫死期A.文化交融決定文明演進 B.宗教觀念阻礙文學進程C.文化輻射區域相對廣闊 D.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發展17.在16世紀末,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發現,世界人口遷移規模開始擴大,遷移的主流是由舊大陸遷向新大陸,由人口稠密的發達地區遷至人煙稀少的相對落后地區。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 )A.加速了被殖民地區的經濟發展 B.在歐洲引起了“價格革命”C.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D.具有資本主義殖民掠奪性質18.據史書記載,姜太公到營丘拓殖,邦國大盛;楚國接受中原文化,將“南蠻”納入中國范圍。箕子率商人遠赴,則成為今日朝鮮國家的先驅。另外,沿印度河口至波斯灣,從波斯灣到紅海,從紅海到地中海和黑海,波濤所及,在位置合適的良港,莫不有各種殖民據點建立。腓尼基人、埃及人、猶太人等都建立殖民城市,希臘人的城邦遍及地中海沿岸。材料意在說明( )A.古代世界人類的遷徙活動已經相當頻繁 B.農耕文明的擴張使文明的區域不斷擴大C.人類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不同文化的認同 D.不同地區文明不斷加強交流并相互影響19.1975年,韓國漁民在朝鮮半島西南部新安外方海域發現一艘沉船。考古工作者在該船上發掘出了兩萬多件青瓷和白瓷,兩千多件金屬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共重達28噸的800萬枚中國銅錢。船上還有刻著“慶元(寧波)”銘文的銅權和墨書“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簡。該船及其遺物可印證( )A.宋朝與高麗之間存在朝貢貿易 B.銅錢是海上絲綢之路主要商品C.元代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港口 D.商幫主導了中外大宗瓷器貿易20.“當今,流行音樂蓬勃發展。印度流行音樂的曲調回蕩在伊斯蘭世界;而受到非洲文化影響的北美爵士、藍調、民謠、搖滾等音樂流派向東傳到了歐洲,又從那里傳向了更遠;南美洲的民族音樂發展成熟為拉丁爵士樂;阿拉伯音樂人也用上了電子樂器,并形成了自己的嘻哈音樂流派。”材料本質上反映了( )A.世界各地文化的選擇與重構 B.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C.世界文化的顯著多樣性特征 D.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21.1652年,北美百慕大殖民地的一名混血奴隸聲稱自己生而皈依基督,上帝早已將她與異教的黑人奴隸做了本質區分,因此她應擁有基督徒的自由,不應該終身為奴,經裁定,這名奴隸獲得自由。但1680年,巴巴多斯殖民地的奴隸主向英國政府申訴,認為受洗黑奴皈依基督教會損害他們的財產,改信基督教的黑人奴隸會變得難以“馴服”。這些可用于研究當時( )A.出現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 B.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矛盾突出C.宗教成為殖民統治的唯一手段 D.殖民地不同文化的沖突與碰撞22.一戰期間,約有900萬軍人犧牲在戰場上,大約1000萬平民在戰爭中餓死或病死,有人估計,歐洲的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8年。戰爭后期,一位女大學生寫道:“只有邪惡和邪惡的化身,才是這場戰爭的主宰”。“榮耀、光榮、勇敢或神圣等字眼變得可憎。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戰爭改變了歐洲人的價值觀 B.一戰是爭奪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C.一戰造成巨大的傷害和破壞 D.戰爭有利于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23.查理曼帝國時期,宮廷學校教授拉丁語、文法與修辭,修士謄抄維吉爾《埃涅阿斯紀》與奧古斯丁《上帝之城》,亞琛王宮禮拜堂采用羅馬式拱頂,浮雕裝飾融合日耳曼動物紋飾。學者阿爾昆在信中稱:“雅典的七藝之光,應照亮法蘭克人的靈魂。”此現象反映( )A.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先進性 B.中世紀西歐文化的傳承與發展C.封建時代城市復興時期的文化特色 D.中古歐洲文化為文藝復興奠基24.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到2017年1月,已有193個國家加入該公約,這是目前擁有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這反映出( )A.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 B.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得到較普遍認同C.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財富 D.多極化趨勢在文化領域進展最為迅速二、材料題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自商鞅變法起,就把實行郡縣制、什伍制、消除舊貴族特權、打擊割據勢力和維護中央集權制作為法制建設的基本原則,貫徹到法律建設的各個方面。它高舉功利主義甚濃的法家大旗,建立了“六王畢,四海一”的偉業,秦朝將法律的觸角伸向社會的各個領域和每一個角落,“法治”戰勝了“禮治”,并在許多方面都有開創性的業績。——摘編自梁寧森《論秦朝“依法治國”的嘗試》材料二 19世紀和20世紀是英國法的根本變革時代,迫使法官恪守前輩提出的規范的先例規則被嚴格確立,司法條例建立的更有系統的法院等級制度與判例匯編質量的改進也起到一定推動作用,此前法官關注判例結構嚴密性并多考慮之前判例解決爭端但不嚴格遵守先例,在19世紀早期歐洲大陸的法典編纂運動影響下,英國進行了一些立法活動,尤其是20世紀立法地位越來越重要,但整體上判例法仍占主導地位。——摘編自王麗麗《淺析法律淵源理論在英美法系的緣起》(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制建設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法制與英國法的共通之處,并分析英國法發展過程中的推動因素。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疫病的蔓延引發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連鎖反應。瘟疫在不列顛諸島登陸后,英國的一些城鎮徹底歇業,廣大地域變成一片荒原。14世紀中葉,在遭到黑死病襲擊后的城市里,信貸業務由于債務人的死亡或債權人的死亡而陷入了一片混亂中,施工計劃也被迫暫停一段時間或是徹底被放棄。行會損失了很多工匠卻沒有人能接替,因而一些高薪聘請專業人員的廣告開始出現。由于人口減少,勞動力缺乏情況非常嚴峻。在英國,黑死病過后,女人和小孩被迫參加農耕。另外社會上出現大量的“剩余商品”,物價因而降低。14、15世紀西歐許多地區封建莊園衰落了,莊園土地上農奴的地位有了一些變化。許多農奴拒服勞役,莊園管家則趁機中飽私囊。戰亂頻仍,人口減少,造成勞動力短缺,工錢上漲和糧價下跌等,進一步加重了莊園經營的困難,同時也減少了封建主得自莊園的收入。在這種形式下,封建主不得不縮減自營地的面積,甚至完全不經營自營地,在這一變化中,莊園組織以及與之相聯的勞役農奴制走向瓦解。——摘編自崔敏《試論疫病對歐洲中世紀社會進程的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疫病在歐洲傳播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疫病對歐洲社會的影響。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兩種不同文化相遇,會因文化的異質性產生碰撞,這種碰撞是一種相互尊重和影響的雙向過程。歐洲與中國的最初接觸,正是這種情形。14世紀初,《馬可·波羅行紀》的發表開啟了歐洲對東方的向往。1582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進入中國傳教,在中國度過了他的后半生。1615年,拉丁文本《基督教遠征中國史》刊行。據統計,17、18世紀耶穌會士將7000多種西學書籍帶到了中國。與此同時,在歐洲出版了與中國歷史和哲學有關的作品723種,其中法國最多。“東學西漸”過程中,中國思想為歐洲啟蒙運動提供了充足的養分。——摘編自郝桂菊《中西文明跨文化交流范式變遷與未來選擇》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西文明交往的史實,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語言精煉)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D C A D D D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C B D C D A C A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D C B B25.(1)以法制建設為重點;以法家思想為指導;覆蓋面廣;以中央集權為核心目標;具有開創性。(2)共通之處:適應時代變化;對國家治理起到關鍵作用;具備法律體系。推動因素:國際思潮影響;立法地位的變化;法院等級制度和判例匯編質量改進;法院遵循先例規則的確立。26.(1)特點: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破壞嚴重。(答對任意兩點)(2)影響:造成商業停滯;造成勞動力短缺(勞動力結構變化)引發物價波動;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改變了生產關系。(答對任意四點)27.示例論題:近代中西文明的交往和碰撞促進各自文明不斷發展。闡述:“西學東漸”,為古老中國文明注入了近代因素。隨著新航路開辟,西方國家啟動近代文明曙光,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同時帶來西方科技、文化等。傳播方式以傳教士和一些中國士大夫對西方科學著作進行翻譯為主,在天文學、數學和地圖學等方面影響較大,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有所觸動。“東學西漸”,為西方文明實現社會轉型做出重大貢獻。中國四大發明傳入西方,對近代西方的科技發展和近代化進程產生深遠影響,例如,指南針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客觀條件;中國儒家思想為歐洲啟蒙運動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加速了社會轉型;近代西方把握中國科舉制的根本內涵-面向全社會和擇優錄取,逐步建立了西方的文官制度。結論:中西文明相互借鑒和相互吸收,共同推動世界文明不斷發展。(“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