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中招適應性訓練九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交流資料。3.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無效。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答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 如下圖為距今約5300年的牙雕蠶,出土于河南鄭州西的雙槐樹遺址,在該遺址不遠處還出土了同時期的絲帛。據此可知( )A. 中華的早期文明起源于河南 B. 當時的手工業已經相當發達C. 中國已經進入王朝統治時期 D. 古代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絲2. 小明期中考試考砸了,爸爸卻說:“這次考差了不全是壞事,知道差在哪兒了,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嘛!”爸爸的說法與我國古代哪一學派的主張最接近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3. 文成公主入藏,不僅將大唐的音樂、醫藥典籍等傳入了吐蕃,還使吐蕃文化中的馬球運動、裝束方式等傳入了大唐。這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A. 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融 B. 消除了民族矛盾與隔閡C. 推動了吐蕃文化的發展 D. 促進了西藏地區的開發4. 某班同學為體驗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發明的工藝流程,進行了以下實踐活動。這項發明( )A. 對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 B. 發展了古中醫學的治療理論C. 促進了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D. 推動了中國及世界文化傳播5. 宋代農書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較系統、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稈還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輪作等)外,還強調“用糞猶用藥”,以使地力“常新壯”。這表明,宋代( )A. 變法成效顯著 B. 人力嚴重不足 C. 農業技術先進 D. 耕地面積擴大6. 某班舉辦“明清時期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主題故事會,除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外,還可以講述( )A. 張騫出使西域 B. 鄭和下西洋 C. 鑒真六次東渡 D. 戚繼光抗倭7. “以勢若游龍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嶺,奔騰萬里,浩然大氣,堪稱一部以建筑寫就的中華民族的史詩”,與這段描述有關的中國古代遺跡是( )A. 都江堰 B. 明長城 C. 北京故宮 D. 大運河8.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昭示著滄桑,讓人偷窺到民族步履的蹣跚。”如下圖所示廢墟見證了( )A. 英法聯軍搶劫并燒毀圓明園 B. 日軍在旅順口屠殺中國居民C. 八國聯軍在天津進攻義和團 D.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英勇犧牲9. 1912年清帝退位之時,袁世凱被稱為締造共和的功臣。但1915年末袁世凱決定復辟帝制,一時之間舉國嘩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戮此民賊時,連袁世凱的嫡系馮國璋等竟也發電要求其取消帝制。這說明( )A. 北洋軍閥內部分裂割據混戰 B. 民主共和的觀念已深入人心C. 國民黨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 D. 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10. 1931年冬,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后方誕生了一個共和國,被人們譽為“紅色中華”。這個“紅色中華”的中心在( )A. 瑞金 B. 井岡山 C. 延安 D. 西柏坡11. 1937年11月28日倫敦《泰晤士報》報道:“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上海一隅之抵抗,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此報道所描述的戰役意義在于( )A. 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B. 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 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D. 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12. 1945年8月29日《大公報》的社評寫道:“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 西安事變 B. 皖南事變 C. 重慶談判 D. 渡江戰役13. 黨中央在民族地區開展脫貧攻堅戰,“大網電”點亮了帕米爾高原上的峽谷村莊;5G網絡信號覆蓋云南獨龍江鄉大山深處;鄂倫春族走出“高寒禁區”看病不愁。材料說明國家( )A. 推動各族共同繁榮發展 B. 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C. 尊重各族的風俗和習慣 D. 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14. 據《人民日報》1971年10月27日報道,“(10月25日)當電子計票牌上出現表決結果……大廳里立即沸騰起來”“對中國友好的各國代表‘高聲歡笑、歌唱、歡呼’。”這反映的是( )A.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B. 萬隆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C.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D. 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 亞非的某文明古國中,一個奴隸因為不承認自己的主人而被處以割耳之刑。此判罰的依據最有可能是( )A. 《查士丁尼法典》 B. 《十二銅表法》 C. 《漢謨拉比法典》 D. 《法理概要》16. 地中海是聯系歐洲南部各國和亞、歐、非三洲的重要水域。8世紀中期,有一位旅行家想要游覽尼羅河入海(地中海)口的自然風光,他應該前往( )A. 亞歷山大帝國 B. 拜占庭帝國 C. 羅馬帝國 D. 阿拉伯帝國17. 1922年,蘇俄的農民在交納了固定糧食稅之后,把剩余糧食運到蘇俄國內的集市上去出售,因為行為合法,沒有人干預。這是因為蘇俄推行了( )A. 土地法令 B. 余糧收集制度 C. 新經濟政策 D. 農業集體化運動18. 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英美等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從支持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到支持中國收回山東主權。該轉變反映了( )A. 中國和蘇聯對日本施加了壓力 B. 英美等國極力削弱日本華勢力C. 英美等國尊重和維護中國主權 D. 中國參加一戰導致國際地位提高19. 華盛頓被稱為“國父”,圣馬丁被稱為“自由奠基人”,玻利瓦爾被稱為“解放者”,甘地被稱為“圣雄”。享有如此的贊譽,是因為他們( )A. 領導了民族解放運動 B. 參與了資產階級革命C. 主導了國際秩序建立 D. 進行了全國性的改革20. 如下表的學習卡片摘錄了一場戰役的部分信息。該戰役的發生時間:1941年12月7日。 地點:美國某海軍基地。 作戰雙方:日軍、美軍。 戰況:美軍被炸毀飛機300多架,被炸沉炸傷艦艇20余艘。A. 大大加速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 B. 促使亞洲戰爭策源地的最終形成C. 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D. 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5大題30分)21. 閱讀下列表格和清朝1820年疆域地圖(局部),完成要求。中國主要封建王朝都城變遷表封建王朝 都城秦朝 咸陽(今陜西咸陽)西漢 長安(今陜西西安)東漢 洛陽(今河南洛陽)隋唐 長安(今陜西西安)北宋 東京(今河南開封)南宋 臨安(今浙江杭州)元朝 大都(今北京)明朝 南京—北京(今江蘇南京—今北京)清朝 北京(今北京)(1)請根據上述表格及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古代封建王朝都城變遷呈現的趨勢并舉例說明。(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封建王朝都城變遷呈現上述趨勢的原因。2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1947年后半年的特點,就是中國內戰戰線上情勢已根本改觀(如圖)。……中國共產黨又公布了新的“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一切土地概由農村人民平分。——《我實施反攻與土地改革,蔣家政權接近最后失敗》(1)根據材料一的兩幅圖片,概括指出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原因。(2)結合材料二,“1947年后半年,中國內戰情勢根本改觀”,具體指什么?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改觀”?(3)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軍隊在軍事(戰場)上取勝的法寶是什么?23.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圖是1952——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率變化折線圖材料二 1978年前,廣交會的參展企業只是清一色的專業外貿企業。1978年后,外貿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等不斷加入到參展企業中來。商品結構不斷改善,工業制成品、機電產品、高科技、新能源等產品不斷增加。1978年到會人數1.7萬多人,到1991年達4.57萬人,再到2023年達25萬人。2004年第95屆廣交會展館面積增加了3.9倍,展位增加了7.4倍……。——摘編自李敏《百屆華誕廣交會邁入新里程》(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分別指出1962年、1984年兩個GDP增長率出現巨大差異的關鍵因素。(2)根據據材料二,指出1978年后廣交會的發展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其變化原因。(3)通過對新中國經濟發展探究,這對我國以后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24. 請閱讀下面材料,任意提取其中的一種觀點,結合世界近現代史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論在單個國家,還是在全世界,都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動蕩反復的過程。一開始表現為思想家的構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眾的力量將其細化為若干改造現行政治生活的要求。這種要求起初可能是溫和的、建設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卻可能變得激進。再者,勝者或暫時勝者一方將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為一種永久性的、歷史性的進步。 ——摘編自應克復《西方民主史》2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所有的大國都試圖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們總是為世界秩序出謀劃策。實際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國家想要打破這種秩序,因為他們試圖取代以前的大國。歷史教訓是:一意逞雄的國家,等于是放棄了從容崛起的主動,最后的結果并不美好。”——《大國崛起》解說詞材料二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歷史……人類經歷了血腥的熱戰、冰冷的冷戰,尤其是遭受兩次世界大戰的劫難后,看到“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戰爭、締造和平”以及“各方最殷切的訴求,就是擴大合作、共同發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2017年習近平在聯合國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大國都試圖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一意逞雄的國家……最后的結果并不美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采取了什么行動?舉例說明這一行動對戰局產生的重大影響。(3)通過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認識?2024-2025學年中招適應性訓練九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交流資料。3.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無效。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答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A【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D【17題答案】【答案】C【18題答案】【答案】B【19題答案】【答案】A【20題答案】【答案】D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5大題30分)【21題答案】【答案】(1)特點和舉例:一是北宋以前是由西向東遷移的趨勢,如秦朝咸陽和西漢的長安到東漢的洛陽及北宋的開封等;二是北宋以后至明朝,由北方向南方(沿海)遷移的趨勢,如隋唐長安、北宋開封到南宋的臨安、明朝的南京等;三是南宋到元明清,由南方最終向北遷移到北京,如南宋杭州、明朝南京最終轉移到北京等。(每一點,趨勢,舉一例正確。趨勢只要答出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由南向北即可。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原因:自然環境的變化、經濟重心的東移或南移、政局的平穩與動蕩、民族之間戰爭的影響、鞏固統治的需要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22題答案】【答案】(1)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或實現了全民族抗戰;中國軍隊(國民黨軍隊)的英勇作戰。(2)根本改觀:具體指的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原因:解放軍在戰場上取得了重大勝利,先后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只要答出粉碎兩個進攻、土地改革即可)(3)法寶: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群眾的支持;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靈活的戰術運用;人民軍隊的英勇作戰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23題答案】【答案】(1)因素:1962年下跌是因為實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答出一個即可)1984年增速最大是因為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建立。(任答一點即可)(2)變化:企業類型增多;商品結構完善;參會人數增多;展館面積和展位增加等。(任意兩點即可)原因:實行改革開放,增強了企業活力;國家重視發展科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任意一點即可)(3)啟示:要大力發展科技,實行科技強國戰略;要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拓展世界市場;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要發揮計劃與市場的作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經濟政策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24題答案】【答案】(1)論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和曲折的過程。英國在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通過議會斗爭和內戰,于1649年建立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統治,1660年出現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直至1688年“光榮革命”資產階級與新貴族掌握政權,并通過1689年制定的《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法國在1789年發生大革命,頒布了《人權宣言》。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新制度的基本框架,但革命遭到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后拿破侖上臺,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民法典》,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因此,英國、法國經過長期曲折斗爭才確立民主政體。(2)論題:啟蒙思想促進了民主制度的建立。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宣傳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分權制衡等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思想,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發生,并通過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將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原則作了集中表述,最終在美、法兩國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形成美國聯邦制共和國、法國第一共和國。因此,啟蒙思想的引領在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5題答案】【答案】(1)舉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企圖爭奪世界霸權,結果:戰敗,在巴黎和會上受到嚴懲;二戰中的德國,日本,為了爭霸世界,轉嫁危機,形成歐亞兩個戰役策源地,挑起二戰,結果戰敗,受到同盟國的嚴懲;二戰后的蘇聯,為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結果導致蘇聯解體等。(任舉一個國家,導致的嚴重后果,注意準確)(2)行動: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影響:逐漸扭轉了戰爭形勢。(行動,影響)(3)認識:國際交往中應該尊重主權國家,反對霸權主義;發動戰爭只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我要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加強國際合作,極力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合作,相互借鑒,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我們要采取一切形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