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八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20題)1.(2分)此次會議于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召開,來自黨派、區域、軍隊、團體等各方面代表662人參加了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指出:“我們的會議是一個全國人民大團結的會議……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這里的“工作”是指( )A.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B.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C.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D.提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2.(2分)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B.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C.1957年,我國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D.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2分)根據形勢變化,1950年11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上,中央對我國財經工作方針作了及時調整:戰爭的支出第一,帶投資性的支出第三。這里的“形勢變化”主要是指( )A.西藏和平解放 B.經濟恢復工作完成C.朝鮮內戰爆發 D.土地改革取得成效4.(2分)為了深入學習和研究土地改革運動,同學們搜集到了下列資料,其中最有價值的是( )A.以土地改革運動為題材的小說《暴風驟雨》B.親歷土地改革運動的老人寫成的回憶錄C.從互聯網檢索獲取的土地改革運動的資料D.市博物館保存的土地改革運動的檔案5.(2分)“發展生產的人為障礙消除,廣大翻身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因此( )A.土地改革的成效性 B.三大改造的必要性C.工業建設的迫切性 D.社會主義的優越性6.(2分)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以下關于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說法正確的是( )A.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B.農業合作化運動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C.人民公社化運動改變了我國農業落后面貌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改變土地性質7.(2分)申紀蘭(1929﹣2020)是唯一一位連任第一至第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她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提出很多聚焦農村、農民的議案(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8.(2分)1953年春,河南安陽縣一個村的18戶貧下中農組織起來進行生產。一些富裕戶諷刺地說:“沒有見過雞毛能上天!”18戶農民誓不向困難低頭,堅持“非叫雞毛上天不行!”他們經過一年齊心協力的苦干( )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B.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效果D.包產到戶改革的成就9.(2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在實行這一“改造”過程中的重要創舉是( )A.建立農業合作社推動經濟發展B.通過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C.建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D.在全國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0.(2分)“隊里肥豬大又長,豬身橫跨太平洋”,“決心苦戰十五年(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大躍進運動 D.文化大革命11.(2分)讀如圖,M到N處生產總值增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開展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C.“一五”計劃的實施D.“文化大革命”的影響12.(2分)1962年,我國農業生產力開始恢復,農業生產水平上升,主要得益于( )A.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B.八字方針的貫徹落實C.工業布局的明顯改善 D.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13.(2分)“文化大革命”中,身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被誣陷為“叛徒、內賊”,慘遭批斗( )A.黨內出現叛徒內奸B.國民經濟發展緩慢C.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D.文化事業遭到嚴重摧殘14.(2分)春聯的內容折射出時代的變遷,下列春聯反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新氣象的是( )A.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B.一五計劃指方向,舉國歡騰建設忙C.總路線大放光芒,超英美指日可待D.改革開放添異彩,經濟建設展宏圖15.(2分)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里“畫了一個圈”是指( )A.在廣東、福建沿海設立經濟特區B.把南海劃為經濟特區C.收回香港、澳門D.開發浦東16.(2分)在我國改革開放篳路藍縷的創業路上,有兩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為“試驗田”,在1980年率先擁抱世界,卻在1990年煥發出了新活力。這兩座城市分別是( )A.寧波、汕頭 B.深圳、海口 C.深圳、上海 D.廈門、珠海17.(2分)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與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討論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奠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基礎B.明確了特區姓“社”不姓“資”C.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D.解決了人們思想認識的重大問題18.(2分)獨具時代特色的流行詞匯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個坐標,以下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的主要熱詞,其中屬于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是( )A.新中國 土地改革“最可愛的人”B.總路線 三面紅旗“人民公社好”C.紅衛兵 階級斗爭“停課鬧革命”D.中國夢 精準扶貧“兩個一百年”19.(2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為著力推進黨的建設而采取的戰略舉措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D.全面從嚴治黨20.(2分)2012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34位,到2022年迅速上升到第11位。這反映了我國( )A.落實全球治理觀 B.沖破外國技術封鎖C.踐行新發展理念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非選擇題(共10分)。21.(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52年,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期間,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再到每一個建設者,舉全國之力,步調一致搞建設的。“一五”期間——據王樹恩《新中國“一五計劃”出臺的臺前幕后》等(5分)據材料一,指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現實國情。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五計劃”期間的兩項重大成就并簡述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了人們的手腳,使中國與西方國家原本縮小了的差距越拉越大。經過十年“文革”,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要“走自己的道路”。1992年,進一步解放了思想,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5分)據材料二,簡要說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找到了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八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A A C D A D B B B B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C D D D C二、非選擇題(共10分)答案請按要求寫在答題卡上。21.(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52年,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期間,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再到每一個建設者,舉全國之力,步調一致搞建設的。“一五”期間——據王樹恩《新中國“一五計劃”出臺的臺前幕后》等(1)據材料一,指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現實國情。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五計劃”期間的兩項重大成就并簡述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了人們的手腳,使中國與西方國家原本縮小了的差距越拉越大。經過十年“文革”,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要“走自己的道路”。1992年,進一步解放了思想,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據材料二,簡要說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找到了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答案】(1)國情:工業落后,尤其重工業薄弱。成就: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飛機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武漢長江大橋等。(任答其中兩個即可)原因: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全國人民的齊心努力;蘇聯的支持與援助。(2)背景: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經濟發展;“文革”遺漏了許多問題;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思想。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