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沖刺2025:中考歷史壓軸重難題專訓(九)一、材料分析題1.(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實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遺址、遺跡,圖像史料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文獻史料包括史書、檔案與文書等。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①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 ②唐朝閻立本《步輦圖》 畫面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得求婚使者的場景。 ③敦煌發現的唐代印刷品材料二唐代繪畫中,描繪貴族生活的人物畫成就極高,如張萱《虢(guó)國夫人游春圖》等,展現出了唐代貴族的日常生活圖卷。到了宋代以后,社會世俗化、平民化的特征日益凸顯并在繪畫領域中蔚然成風。風俗畫從市井民間捕捉題材,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宋代風俗畫中最為著名的代表。——摘編自林若然《平民化趨勢下唐宋繪畫觀念的變遷》材料三10世紀以前中國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所占比例表時間 東周~西漢 東漢~魏晉 隋唐時期所占比例 50% 62% 71%——根據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學大事年表》編制(1)將材料一中的史料進行分類。(寫序號,多選、錯選不得分)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屬于文獻史料的是 屬于圖像史料的是 (2)依據材料二,指出唐代和宋代繪畫各自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指出10世紀以前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項隋唐時期中國“引領著全世界”的科技成就,并概括其意義。2.(2025·湘潭模擬)中華文明不斷發展,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有以下的認識。一是所謂“分裂”只是就政權和形式上而言,華夏認同從未瓦解,而且仍然主導著中國沿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方向繼續前進。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高福順《遼宋夏金時期內聚性不斷增強》(1)材料一選取的是中國古代三個不同時期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所學知識,請按歷史發展的進程,對三幅圖重新排序,并指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哪一總體趨勢?(2)提取材料二中一個關于中國古代“分裂”時期認識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3.(2025·廣元模擬)外交:國家間交往的橋梁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還派出軍隊討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歸順或者西遷。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摘編自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材料二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前行道路上,有順境也會有逆流。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行動導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摘自《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代開通絲綢之路的條件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對全球經濟疲軟的危機,談談中國應如何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2025年湖南省中考考前沖刺卷(二)歷史試題)馬鈴薯見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湖南省某校歷史社團圍繞“馬鈴薯的全球行”這一主題,進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完成。任務一 釋讀地圖——見證馬鈴薯的全球之旅馬鈴薯主要傳播路徑示意圖——據[日]21世紀研究會編《食物的世界地圖》繪制任務二 細讀文章——探尋馬鈴薯的歐洲之旅馬鈴薯在傳入歐洲之初,并不受人們的歡迎,絕大部分歐洲人對它持一種非常不友好的態度。他們甚至認為馬鈴薯會導致麻風病和不道德;歐洲人以前從未吃過塊莖類食物,《圣經》中也沒提到過馬鈴薯;馬鈴薯來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開化的、被征服的種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侖戰爭時期,馬鈴薯成為歐洲的糧食儲備,到1815年它已成為整個北歐地區的主糧作物。那時工業革命正在改變著英國的農村社會,使數百萬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環境中,馬鈴薯成為首個現代“便利食品”。——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的社會影響》任務三 解讀史料——追蹤馬鈴薯的中國之旅史料一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葉,根圓如雞卵,肉白皮黃,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 史料二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馬鈴薯圖(1)上圖是馬鈴薯主要傳播路徑示意圖,虛線代表1492年哥倫布探險以前,實線代表16世紀以后。識讀地圖,寫出馬鈴薯全球之旅的起點是哪里?進行了洲際傳播的物種不僅有馬鈴薯,請結合所學再舉一例。(2)文章中關于馬鈴薯的歐洲之旅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請結合所學,概括歐洲人對馬鈴薯態度的變化及其原因。(3)同學們在追蹤馬鈴薯的中國之旅時發現了這兩則史料,請你任選其中一則,分析其史料價值。5.(2025·長沙模擬)生產力演進有其規律。根據當下生產力發展出現的新特征,可以把整個生產力演進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傳統生產力、新興生產力和當下開啟的新質生產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在18世紀末期,英國的商人們與新興的制造商們一道將資本投入到棉花生產工序重組過程中去……制造商們獲得了勞動力、資本和市場,并且對它們進行大力整合,隨之而來的就是機器帶動的紡輪、動力織機和工廠體系。——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材料三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生產關系必須要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志。結合所學分析其產生的作用。從史料表現形式上看,以上文物屬于什么類型的史料?(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出促進“生產工序重組”的動力來源是什么?分析19世紀前期,棉花制品的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怎樣的變革?(3)材料三體現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什么?并簡要談談你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合理化建議。6.(2025·南山模擬)水陸交通的改進見證歷史的變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古羅馬帝國,帝國龐大軍隊的轉運,繁榮的經濟和貿易,需要先進而且數量極大的陸上運輸工具。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制車匠發現了塞爾特人的四輪馬車,并再加技術革新,使馬車的性能大為提高。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具備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這種四輪馬車備受青睞。……羅馬大道從不修成繞城高速,全部都是穿城而過,完全筆直,便于羅馬軍隊迅速控制城市。隨著羅馬向外征服,大道的軍事用途逐漸下降,經濟用途逐漸上升,羅馬路網逐漸從運兵網下沉為物流網。羅馬境內的商貿及其繁榮和羅馬路網這個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貢獻密不可分。——摘編自李筠《羅馬史綱》材料二 19世紀初期,由于民間技術力量的缺乏,美國聯邦政府指示軍方給予技術支持,到 1835年,聯邦政府至少援助了20條鐵路的勘測。在當時高關稅的背景下,美國1830~1843年間對鐵路進口器材減免關稅達 600萬美元。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聯邦開始給予鐵路公司直接的支持,貸款按鐵路里程發放。聯邦政府贈與鐵路公司土地,到1871年底,鐵路公司共實際獲得大約1.31億英畝的土地。鐵路的迅猛發展不僅為國內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還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摘編自朱壽清《美國19世紀鐵路建設的特點及影響》材料三 亨利 福特的創新是用于生產的流水線,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裝上螺帽,裝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擰緊它。正因為流水線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產量成倍地增長,并使零售價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駛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福特汽車。——摘編自韋爾奇《美國創新史》(1)依據材料一,歸納羅馬帝國四輪馬車備受青睞的原因,并指出羅馬修建道路網的功能。(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政府采用哪些方式支持鐵路建設。(3)據材料三,概括福特汽車生產流水線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4)綜上,歸納促進交通發展的主要因素。7.(2024·花溪模擬)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率變化(%)。年份 歐洲 非洲 美洲 中國 世界總人口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億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億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億——[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時間 內容16世紀開始 早期殖民擴張:有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積累,資本 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18世紀中期 開始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資本主義世 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六七 十年代開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壟斷組織出現,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0世紀五六 十年代開始 資本主義國家聯合自強:歐洲煤鋼共同體旗幟 歐盟旗幟20世紀八九 十年代以來下面是C919大型客機示意圖(不同系統及零部件的生 產來自世界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和不同市場)材料三: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動輒以自由貿易大棒,以 所謂的國際利益和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對他國進行貿易制裁,公然踐 踏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和原則,逆全球化潮流而動,遭到國際上多數國家的譴責和抵制(如下列漫畫)。漫畫1:顯示的是條大蛇把地球吞入口中漫畫2《自筑壁壘》:畫中人物正在用磚砌圓形井(1)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歐、非兩大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率變化的基本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表格第1~3欄和所學知識,概括“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表格第4欄、第5欄的內容,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變化特征(3)根據材料三圖文和所學知識,指出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發展的突出表現。(4)針對材料三中漫畫反映的現象,請你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合理化建議。8.(2024·花溪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硼 (xing), 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 在人身。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 —摘編自陳獨秀《敬告青年》材料二:這是苦難深重的中國人的一次偉大覺醒。第一次世界大 戰后的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國家不但拒絕了中國的要求,而且把德 國在山東侵占的土地和享有的特權轉交給日本,這極大地激怒了中國 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使他們認識到帝國主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主要敵人,要實現民族復興,就必須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和他們在中國的代理人。——摘編自閆志民《五四運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材料三:在中共中央率領紅軍北上到達陜甘地區前后,日本侵略 者加緊對華北的侵略,使平津上空戰云密布,整個華北危在旦夕。面 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北平學生悲憤地喊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 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在中共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在1935年12月9日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反動軍警鎮壓。——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黨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15年陳獨秀試圖喚醒青年,從而掀起了哪場思想解放運動。說出這場運動高舉的兩大口號。(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拒絕中國的要求后,哪一群體率先覺醒 簡要分析五四運動的性質。(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平學生掀起的這場運動是什么。概括這場運動產生的背景。(4)綜上所述,你認為近代青年的每一次“吶喊”的根本出發點是什么。9.(2023·東莞三模)“體”“育”二字我國古語皆有之。“體育”一詞寓強健體魄之意則是近代以來形成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晚清以來,隨著西風東漸,近代西方體育開始逐步傳入我國。19世紀中后期,在我國的教會學校、洋務學堂以及資產階級興辦的新式學堂中,西方近代體操課程開始出現。1903年,清政府在全國各級學堂推行以日式兵操為主的體育課程,標志著體育在中國近代普通中小學正式產生。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并推廣到全國。——摘編自蘇競存《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史》材料二: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宣布,要“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實行全國學生的武裝訓練”。1940年成立了“延安體育會”,以組織和推動群眾體育運動,增強軍民體質。在陜甘寧邊區的小學,體育是必修課,低年級以走、跑等活動性游戲為主:高年級除了賽跑、爬山、跳高、跳遠等項目外,還有軍事常識學習與操練。延安大學成立了體育系,培養了一批體育人才,這些學員大多被分配到部隊和學校擔任體育工作。在陜甘寧邊區,從清晨到傍晚,到處都能看到學生、戰士鍛煉的身影,群眾體育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摘編自劉宇《抗戰時期根據地體育運動開展狀況探析》材料三:新中國體育外交大事記時間 事件20世紀50年代 1950年,蘇聯男子籃球隊訪華,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接受外國體育代表團的訪問。 1952年,由于西方國家阻撓,中國代表團的第一次奧運之行在奧運會臨結束才趕到。 1954年,國際體育組織中有人蓄謀制造“兩個中國”。于是,1958年中國宣布退出國際奧委會。20世紀70年代 1971年,中國乒乓球隊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中國乒乓球隊相繼訪問阿聯酋、古巴、智利及加拿大。 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20世紀80年代至今 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夏季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實現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1990年,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 2008年,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2022年,北京舉辦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據黃冶、陶錦《我國體育外交70年:回顧、特征和推進路徑》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晚清至民國時期體育課程逐漸普及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二,歸納抗日根據地體育教育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根據地開展體育教育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任意一個時段,概括該時段體育外交的發展狀況,并分析其原因。10.(2024·福田模擬)根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60年,天津成為通商口岸,以外貿為先導發展起來。洋務派創辦天津機器制造局等工廠,天津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天津位于鐵路沿線和江、海之濱,成為港城一體化城市。1880年,洋務派在天津設電報總局,并在上海、蘇州等地設分局。至20世紀初,京漢、京張、津浦、京奉等鐵路相繼建成,以天津為中心的華北鐵路網正式形成。同時期,天津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城市有軌電車系統。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人口流動,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須遵守公共交通規則和章程,這也進一步增強了市民的公共意識和文明意識。——摘編自杜希英《交通變革與天津城市近代化》等材料二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材料三 中老鐵路(中國——老撾)是第一條采用中國標準、中老合作建設運營,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數據截至2022年12月2日)(1)根據材料一,指出近代天津興起的主要因素,并概括近代天津社會生活的變化。(2)通過觀察材料二,列出“一五計劃”期間工業建設取得的兩項成就。(3)根據材料三,寫出“中老鐵路”體現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并分析此線路的開通給兩國帶來的共同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③;①;②(2)不同:唐朝繪畫人物畫成就高;展現了貴族的生活。宋代繪畫平民化、世俗化;反映市井生活。(3)時期:隋唐時期。雕版印刷術,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僧一行《大衍歷》,對天文學發展有重大意義;能夠指導農業生產。《千金方》,在醫學和藥物學貢獻很大;孫思邈被后世尊為"藥王"。《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2.【答案】(1)排序:②①③。趨勢: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2)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隋朝的滅亡;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及清朝的疆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根據材料一圖片①“長安”“安西都護府”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長安,設有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可知圖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②“咸陽”“象郡”等信息和所學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陽,設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圖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③“京師”“蔥嶺”等信息和所學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師,西到蔥嶺,所以圖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故三幅圖重新排序為:②①③。趨勢:根據所學可知,從秦朝創立大一統,唐朝時鞏固和擴大疆域,清朝時大一統格局得到了的進一步的鞏固與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總體趨勢。(2)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分裂”的認識。材料二體現了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的認識,從中可提取出一種認識的觀點,如選取“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提煉出題目為“分裂孕育統一”,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和商鞅變法推動秦國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為元朝大一統創造條件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統一這一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如: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排序:②①③。趨勢: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2)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和對中國古代“分裂”的認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排序:根據材料一圖片①“長安”“安西都護府”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長安,設有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可知圖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②“咸陽”“象郡”等信息和所學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陽,設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圖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③“京師”“蔥嶺”等信息和所學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師,西到蔥嶺,所以圖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故三幅圖重新排序為:②①③。趨勢:根據所學可知,從秦朝創立大一統,唐朝時鞏固和擴大疆域,清朝時大一統格局得到了的進一步的鞏固與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總體趨勢。(2)闡述:材料二體現了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的認識,從中可提取出一種認識的觀點,如選取“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提煉出題目為“分裂孕育統一”,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和商鞅變法推動秦國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為元朝大一統創造條件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統一這一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如: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3.【答案】(1)條件:漢代絲織業的發展;漢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張騫通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立。影響: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或溝通了東西交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2)如何:推進 “一帶一路”,加強基建聯通與經貿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反貿易保護。 堅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推動秩序公正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減少文化隔閡。在生態、抗疫等全球問題上加強合作、提供援助。【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張騫的歷史貢獻;“中國夢”【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絲綢之路。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中央集權加強,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對外交往活動;據材料一“漢武帝還派出軍隊討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歸順或者西遷”可知,擊敗匈奴,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掃除了軍事威脅 ,保障了交通的安全。據材料“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可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漢朝對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情況有了更深入了解,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據材料“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可知,西域都護的設立,加強了政府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作用: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傳到西域及更遠地方,西域的良種馬、香料、寶石等也傳入中國;中原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樂器、歌舞等文化也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2)本題考查“一帶一路”。據材料二“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可知,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推進 “一帶一路”,加強基建聯通與經貿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反貿易保護。 堅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推動秩序公正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減少文化隔閡。在生態、抗疫等全球問題上加強合作、提供援助。故答案為:(1)條件:漢代絲織業的發展;漢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張騫通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立。影響: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或溝通了東西交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2)如何:推進 “一帶一路”,加強基建聯通與經貿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反貿易保護。 堅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推動秩序公正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減少文化隔閡。在生態、抗疫等全球問題上加強合作、提供援助。【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條件: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中央集權加強,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對外交往活動;據材料一“漢武帝還派出軍隊討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歸順或者西遷”可知,擊敗匈奴,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掃除了軍事威脅 ,保障了交通的安全。據材料“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可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漢朝對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情況有了更深入了解,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據材料“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可知,西域都護的設立,加強了政府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作用: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傳到西域及更遠地方,西域的良種馬、香料、寶石等也傳入中國;中原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樂器、歌舞等文化也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2)如何:據材料二“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可知,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推進 “一帶一路”,加強基建聯通與經貿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反貿易保護。 堅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推動秩序公正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減少文化隔閡。在生態、抗疫等全球問題上加強合作、提供援助。4.【答案】(1)起點:美洲;舉例:玉米。(2)變化:從不友好到接受;原因:思想觀念變化;科學進步;工業革命對勞動力的需求;戰爭影響。(3)史料價值:選史料一;可食用,也可洗衣。【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5.【答案】(1)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及使用。作用: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或促進了春秋戰國社會轉型,向封建社會過渡)。實物史料。(2)改良蒸汽機;手工工場發展為工廠。(3)特點: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建議:大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等。【知識點】五大發展理念;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6.【答案】(1)原因:繁榮的經濟和貿易對陸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需求;四輪馬車經過技術革新后性能大為提高;羅馬帝國境內平坦的大道為四輪馬車通行創造了條件。(任意兩點)功能:為軍事擴張奠定基礎;方便進行經濟貿易交流。(2)方式:指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減免鐵路器材進口關稅;提供貸款支持;贈與鐵路公司土地。(任答2點)(3)特點: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速度加快。影響: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因素:經濟貿易的需求、交通工具及生產技術革新、政府的支持。(至少答出兩個要素)【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羅馬帝國的知識。據材料一“繁榮的經濟和貿易,需要先進而且數量極大的陸上運輸工具”可知, 繁榮的經濟和貿易對陸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需求;據材料一“并再加技術革新,使馬車的性能大為提高。”可知,四輪馬車經過技術革新后性能大為提高;據材料一“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具備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這種四輪馬車備受青睞。”可知,羅馬帝國境內平坦的大道為四輪馬車通行創造了條件。據材料一“便于羅馬軍隊迅速控制城市。……經濟用途逐漸上升,……羅馬境內的商貿及其繁榮和羅馬路網這個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貢獻密不可分。”可知,為軍事擴張奠定基礎;方便進行經濟貿易交流。(2)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據材料二“美國聯邦政府指示軍方給予技術支持”可知,指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據材料二“在當時高關稅的背景下,美國1830~1843年間對鐵路進口器材減免關稅達600萬美元。”可知,減免鐵路器材進口關稅;據材料二“貸款按鐵路里程發放”可知,提供貸款支持;據材料二“聯邦政府贈與鐵路公司土地”可知,贈與鐵路公司土地。(3)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據材料三“用于生產的流水線……正因為流水線有如此的速度”可知,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速度加快。據材料三“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產量成倍地增長,并使零售價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駛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福特汽車。”并結合所學可知,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本題考查促進交通發展的主要因素。據材料一可知,經濟貿易的需求、據材料三可知,交通工具及生產技術革新、據材料二可知,政府的支持。故答案為:(1)原因:繁榮的經濟和貿易對陸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需求;四輪馬車經過技術革新后性能大為提高;羅馬帝國境內平坦的大道為四輪馬車通行創造了條件。(任意兩點)功能:為軍事擴張奠定基礎;方便進行經濟貿易交流。(2)方式:指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減免鐵路器材進口關稅;提供貸款支持;贈與鐵路公司土地。(任答2點)(3)特點: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速度加快。影響: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因素:經濟貿易的需求、交通工具及生產技術革新、政府的支持。(至少答出兩個要素)【點評】本題考查羅馬帝國、羅斯福新政、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通發展的主要因素等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原因:據材料一“繁榮的經濟和貿易,需要先進而且數量極大的陸上運輸工具”可知, 繁榮的經濟和貿易對陸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需求;據材料一“并再加技術革新,使馬車的性能大為提高。”可知,四輪馬車經過技術革新后性能大為提高;據材料一“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具備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這種四輪馬車備受青睞。”可知,羅馬帝國境內平坦的大道為四輪馬車通行創造了條件。功能:據材料一“便于羅馬軍隊迅速控制城市。……經濟用途逐漸上升,……羅馬境內的商貿及其繁榮和羅馬路網這個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貢獻密不可分。”可知,為軍事擴張奠定基礎;方便進行經濟貿易交流。(2)方式:據材料二“美國聯邦政府指示軍方給予技術支持”可知,指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據材料二“在當時高關稅的背景下,美國1830~1843年間對鐵路進口器材減免關稅達600萬美元。”可知,減免鐵路器材進口關稅;據材料二“貸款按鐵路里程發放”可知,提供貸款支持;據材料二“聯邦政府贈與鐵路公司土地”可知,贈與鐵路公司土地。(3)特點:據材料三“用于生產的流水線……正因為流水線有如此的速度”可知,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速度加快。影響:據材料三“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產量成倍地增長,并使零售價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駛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福特汽車。”并結合所學可知,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因素:據材料一可知,經濟貿易的需求、據材料三可知,交通工具及生產技術革新、據材料二可知,政府的支持。7.【答案】(1)趨勢:歐洲占比不斷上升;非洲占比不斷下降。原因:歐洲國家對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經濟的發展,促進歐洲人口增長;黑奴貿易導致非洲人口減少。(2)重要因素: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的推動:世界自由貿易的發展;等等。(任答兩點.2分)變化特征:從區域--體化(或歐洲一體化)到經濟全球化。(3)表現: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4)建議:中國要同國際社會--道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國際貿易公平正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閉關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積極的姿態面對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堅持互利、共贏、互惠原則,打破貿易壁壘;等等【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趨勢:根據材料“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率變化(%)”中的數據可知,歐洲人口從1650年5.45億上升到1850年的11.71億,歐洲占比不斷上升;非洲認可從1650年的18.5億下降到1850年的8.1億,非洲占比不斷下降。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50—1850年間,非洲人口下降和歐洲人口比重上升主要是由于:歐洲國家對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經濟的發展,促進歐洲人口增長;黑奴貿易導致非洲人口減少。(2)重要因素:根據材料“早期殖民擴張:有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積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可知,世界市場形成的開始是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進一步促進世界市場的發展。根據材料“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可知,兩次工業革命進一步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直至最終壟斷組織出現,最終形成世界市場。此外,世界自由貿易的發展;等等也是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因素。變化特征:根據表格第4欄和第5欄可知,歐洲煤鋼共同體發展到歐盟體現了歐洲國家從區域--體化(或歐洲一體化),再到C919大型客機不同系統和零件來自于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和地區,可知體現了經濟全球化。(3)表現:根據材料“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動輒以自由貿易大棒,以所謂的國際利益和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對他國進行貿易制裁,公然踐踏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和原則,逆全球化潮流而動,遭到國際上多數國家的譴責和抵制”可知,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發展主要體現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4)建議: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根據漫畫反映的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文明,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中國要同國際社會一道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國際貿易公平正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閉關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積極的姿態面對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堅持互利、共贏、互惠原則,打破貿易壁壘;等等。故答案為:(1)趨勢:歐洲占比不斷上升;非洲占比不斷下降。原因:歐洲國家對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經濟的發展,促進歐洲人口增長;黑奴貿易導致非洲人口減少。(2)重要因素: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的推動:世界自由貿易的發展;等等。變化特征:從區域--體化(或歐洲一體化)到經濟全球化。(3)表現: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4)建議:中國要同國際社會一道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國際貿易公平正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閉關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積極的姿態面對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堅持互利、共贏、互惠原則,打破貿易壁壘;等等。【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殖民掠奪的認識。(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歲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的認識。(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4)本題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國際秩序的認識。8.【答案】(1)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1 分)口號:“民主”“科學”。(2)群體:青年知識分子(或學生)。性質: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3)運動:“一二.九運動”。背景:日本制造華北危急,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4)出發點:救亡圖存;國家利益;強國愿望;擺脫民族危機;愛國主義;等等。【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解析】【分析】(1)思想解放運動:根據材料一“摘編自陳獨秀《敬告青年》”并結合所學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試圖喚醒青年,從而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口號:結合所學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2)群體:根據材料二“這極大地激怒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并結合所學五四運動可知,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拒絕中國的要求后,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或學生)率先覺醒起來。性質:結合所學五四運動的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運動:根據材料三“在中共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在1935年12月9日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反動軍警鎮壓”結合所學抗日救亡運動可知,這場運動是指“一二 九運動”。背景:結合所學一二.九運動的背景可知,當時日本制造華北危機,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4)出發點:根據上述材料反映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一二 九運動可知,從救亡圖存、國家利益、挽救民族危亡、愛國主義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根本出發點是救亡圖存;國家利益;強國愿望;擺脫民族危機;愛國主義等。故答案為:(1)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口號:“民主”“科學”。(2)群體:青年知識分子(或學生)。性質:一場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3)運動:“一二 九運動”。背景:日本制造華北危機,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4)出發點:救亡圖存;國家利益;強國愿望;擺脫民族危機;愛國主義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愛國救亡運動的認識。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9.【答案】(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深,促使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西方體育文化的傳入;政府重視并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和體育教育的推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開展,創辦新式學堂,推動思想的進步和新式教育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逐步壯大。(2)①特點:體育教育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開展訓練;體育教育與軍事訓練相結合;體育教育能分層、分階段進行鍛煉;體育教育的運動項目形式多樣;注重高素質體育人才的培育。②歷史意義:能增強中國軍民的體質;有助于提高中國軍隊的戰斗力(為抗戰勝利提供重要條件。)(3)【示例1】時段:20世紀50年代。①發展狀況:中國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開展體育外交;中國體育事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遏制。②原因: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國與蘇聯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在冷戰形勢之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孤立政策,使中國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示例2】時段:20世紀70年代。①發展狀況:中國與更多國家開展體育交流;中國成功重返國際奧委會。②原因: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加劇;美國調整對華政策,中美關系逐漸走向正常化,推動了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中國重返聯合國,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示例3】時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2 發展狀況:世界競技體育發展,中國成為體育強國;積極參與或舉辦大型國際賽事。②原因: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擴大;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促使各國之間加強合作與交流。【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美建交【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晚期至民國的體育教育。背景:根據材料一“晚清以來,隨著西風東漸,近代西方體育開始逐步傳入我國”概括得出西方體育文化的傳入;根據材料一“清政府在全國各級學堂推行以日式兵操為主的體育課程,標志著體育在中國近代普通中小學正式產生”概括得出政府重視并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和體育教育的推廣;根據材料一“在我國的教會學校、洋務學堂以及資產階級興辦的新式學堂中,西方近代體操課程開始出現”概括得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開展,創辦新式學堂,推動思想的進步和新式教育的發展;結合時間信息及所學知識可得出民族危機的加深,促使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逐步壯大。(2)本題考查抗日根據地體育教育。特點:根據材料二“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實行全國學生的武裝訓練”概括得出以抗日救國為目標;根據材料二“實行全國學生的武裝訓練”“以組織和推動群眾體育運動,增強軍民體質”概括得出體育教育與軍事訓練相結合;根據材料二“在陜甘寧邊區的小學,體育是必修課,低年級以走、跑等活動性游戲為主;高年級除了賽跑、爬山、跳高、跳遠等項目外,還有軍事常識學習與操練”概括得出體育教育能分層、分階段進行鍛煉;體育教育的運動項目形式多樣;根據材料二“延安大學成立了體育系,培養了一批體育人才”概括得出注重高素質體育人才的培育。歷史意義:結合根據地開展體育教育的內容及所學知識,從增強中國軍民的體質;有助于提高中國軍隊的戰斗力(為抗戰勝利提供重要條件)等角度分析作答。(3)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的體育教育。屬于開放性試題,任選一個時段作答,發展狀況和原因說明史實正確即可。如時段:20世紀50年代。發展狀況:根據材料三“1950年,蘇聯男子籃球隊訪華,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接受外國體育代表團的訪問。1952年,由于西方國家阻撓,中國代表團的第一次奧運之行在奧運會臨結束才趕到。1954年,國際體育組織中有人蓄謀制造'兩個中國'。于是,1958年中國宣布退出國際奧委會。”可知,中國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開展體育外交;中國體育事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遏制。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國與蘇聯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在冷戰形勢之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孤立政策,使中國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時段:20世紀70年代。發展狀況:根據材料三“1971年,中國乒乓球隊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中國乒乓球隊相繼訪問阿聯酋、古巴、智利及加拿大。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可知,中國與更多國家開展體育交流;中國成功重返國際奧委會。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加劇;美國調整對華政策,中美關系逐漸走向正常化,推動了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中國重返聯合國,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時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發展狀況:根據材料三“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夏季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實現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1990年,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2008年,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22年,北京舉辦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概括得出世界競技體育發展,中國成為體育強國;積極參與或舉辦大型國際賽事。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擴大;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促使各國之間加強合作與交流等角度分析作答。故答案為:(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深,促使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西方體育文化的傳入;政府重視并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和體育教育的推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開展,創辦新式學堂,推動思想的進步和新式教育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逐步壯大。(2)①特點:體育教育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開展訓練;體育教育與軍事訓練相結合;體育教育能分層、分階段進行鍛煉;體育教育的運動項目形式多樣;注重高素質體育人才的培育。②歷史意義:能增強中國軍民的體質;有助于提高中國軍隊的戰斗力(為抗戰勝利提供重要條件。)(3)【示例1】時段:20世紀50年代。①發展狀況:中國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開展體育外交;中國體育事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遏制。②原因: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國與蘇聯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在冷戰形勢之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孤立政策,使中國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示例2】時段:20世紀70年代。①發展狀況:中國與更多國家開展體育交流;中國成功重返國際奧委會。②原因: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加劇;美國調整對華政策,中美關系逐漸走向正常化,推動了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中國重返聯合國,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示例3】時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①發展狀況:世界競技體育發展,中國成為體育強國;積極參與或舉辦大型國際賽事。②原因: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擴大;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促使各國之間加強合作與交流。【點評】本題考查晚期至民國、抗日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后的體育教育。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利用所學知識分析、歸納材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0.【答案】(1)主要因素:開埠通商;變化:洋務運動在天津創辦工業企業;位于水陸交通要道。近代通訊事業發展,人們聯系更便捷;公共交通系統出現,人們出行更方便;公共意識和文明素養提升。(2)建設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重要工程的建設和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的建成投產,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建成投產。(3)趨勢:世界經濟全球化;共同影響:加強了中老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區域互聯互通;推動旅游業發展;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并促進了人員交流和文化交流。【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交通、通訊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1)因素:依據材料“1860年天津成為通商口岸,以外貿為先導發展起來”,可知開埠通商;由“洋務派創辦天津機器制造局等工廠,天津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可知洋務運動在天津創辦工業企業;由“天津位于鐵路沿線和江、海之濱,成為港城一體化城市。1880年洋務派在天津設電報總局,并在上海、蘇州等地設分局。至20世紀初,京漢、京張、津浦、京奉等鐵路相繼建成,以天津為中心的華北鐵路網正式形成”,可知位于水陸交通要道。變化:由“1880年洋務派在天津設電報總局,并在上海、蘇州等地設分局”,可知近代通訊事業發展,人們聯系更便捷;由“至20世紀初,京漢、京張、津浦、京奉等鐵路相繼建成,以天津為中心的華北鐵路網正式形成。同時期,天津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城市有軌電車系統。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人口流動,方便了市民生活”可知公共交通系統出現,人們出行更方便;由“乘坐者必須遵守公共交通規則和章程,這也進一步增強了市民的公共意識和文明意識”,可知公共意識和文明素養提升。(2)建設成就:根據材料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和所學可知,“一五計劃”期間工業建設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沈陽飛機制造廠。(3)趨勢:根據材料三“中老鐵路”和所學可知,“中老鐵路”體現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共同影響:根據材料三“中老鐵路(中國老撾)是第一條采用中國標準、中老合作建設運營,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和所學可知,“中老鐵路”的開通,加強了中老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區域互聯互通,推動旅游業發展,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并促進了人員交流和文化交流。故答案為:(1)主要因素:開埠通商;洋務運動在天津創辦工業企業;位于水陸交通要道。變化:近代通訊事業發展,人們聯系更便捷;公共交通系統出現,人們出行更方便;公共意識和文明素養提升。(2) 建設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重要工程的建設和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的建成投產,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建成投產。(3)趨勢:世界經濟全球化。共同影響:加強了中老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區域互聯互通,推動旅游業發展,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并促進了人員交流和文化交流。【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現代交通建設,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 / 1沖刺2025:中考歷史壓軸重難題專訓(九)一、材料分析題1.(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實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遺址、遺跡,圖像史料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文獻史料包括史書、檔案與文書等。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①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 ②唐朝閻立本《步輦圖》 畫面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得求婚使者的場景。 ③敦煌發現的唐代印刷品材料二唐代繪畫中,描繪貴族生活的人物畫成就極高,如張萱《虢(guó)國夫人游春圖》等,展現出了唐代貴族的日常生活圖卷。到了宋代以后,社會世俗化、平民化的特征日益凸顯并在繪畫領域中蔚然成風。風俗畫從市井民間捕捉題材,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宋代風俗畫中最為著名的代表。——摘編自林若然《平民化趨勢下唐宋繪畫觀念的變遷》材料三10世紀以前中國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所占比例表時間 東周~西漢 東漢~魏晉 隋唐時期所占比例 50% 62% 71%——根據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學大事年表》編制(1)將材料一中的史料進行分類。(寫序號,多選、錯選不得分)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屬于文獻史料的是 屬于圖像史料的是 (2)依據材料二,指出唐代和宋代繪畫各自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指出10世紀以前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項隋唐時期中國“引領著全世界”的科技成就,并概括其意義。【答案】(1)③;①;②(2)不同:唐朝繪畫人物畫成就高;展現了貴族的生活。宋代繪畫平民化、世俗化;反映市井生活。(3)時期:隋唐時期。雕版印刷術,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僧一行《大衍歷》,對天文學發展有重大意義;能夠指導農業生產。《千金方》,在醫學和藥物學貢獻很大;孫思邈被后世尊為"藥王"。《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2.(2025·湘潭模擬)中華文明不斷發展,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有以下的認識。一是所謂“分裂”只是就政權和形式上而言,華夏認同從未瓦解,而且仍然主導著中國沿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方向繼續前進。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高福順《遼宋夏金時期內聚性不斷增強》(1)材料一選取的是中國古代三個不同時期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所學知識,請按歷史發展的進程,對三幅圖重新排序,并指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哪一總體趨勢?(2)提取材料二中一個關于中國古代“分裂”時期認識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答案】(1)排序:②①③。趨勢: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2)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隋朝的滅亡;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及清朝的疆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根據材料一圖片①“長安”“安西都護府”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長安,設有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可知圖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②“咸陽”“象郡”等信息和所學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陽,設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圖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③“京師”“蔥嶺”等信息和所學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師,西到蔥嶺,所以圖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故三幅圖重新排序為:②①③。趨勢:根據所學可知,從秦朝創立大一統,唐朝時鞏固和擴大疆域,清朝時大一統格局得到了的進一步的鞏固與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總體趨勢。(2)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分裂”的認識。材料二體現了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的認識,從中可提取出一種認識的觀點,如選取“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提煉出題目為“分裂孕育統一”,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和商鞅變法推動秦國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為元朝大一統創造條件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統一這一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如: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排序:②①③。趨勢: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2)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和對中國古代“分裂”的認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排序:根據材料一圖片①“長安”“安西都護府”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長安,設有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可知圖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②“咸陽”“象郡”等信息和所學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陽,設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圖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③“京師”“蔥嶺”等信息和所學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師,西到蔥嶺,所以圖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故三幅圖重新排序為:②①③。趨勢:根據所學可知,從秦朝創立大一統,唐朝時鞏固和擴大疆域,清朝時大一統格局得到了的進一步的鞏固與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總體趨勢。(2)闡述:材料二體現了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的認識,從中可提取出一種認識的觀點,如選取“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提煉出題目為“分裂孕育統一”,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和商鞅變法推動秦國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為元朝大一統創造條件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統一這一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如: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3.(2025·廣元模擬)外交:國家間交往的橋梁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還派出軍隊討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歸順或者西遷。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摘編自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材料二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前行道路上,有順境也會有逆流。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行動導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摘自《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代開通絲綢之路的條件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對全球經濟疲軟的危機,談談中國應如何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答案】(1)條件:漢代絲織業的發展;漢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張騫通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立。影響: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或溝通了東西交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2)如何:推進 “一帶一路”,加強基建聯通與經貿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反貿易保護。 堅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推動秩序公正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減少文化隔閡。在生態、抗疫等全球問題上加強合作、提供援助。【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張騫的歷史貢獻;“中國夢”【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絲綢之路。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中央集權加強,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對外交往活動;據材料一“漢武帝還派出軍隊討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歸順或者西遷”可知,擊敗匈奴,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掃除了軍事威脅 ,保障了交通的安全。據材料“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可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漢朝對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情況有了更深入了解,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據材料“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可知,西域都護的設立,加強了政府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作用: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傳到西域及更遠地方,西域的良種馬、香料、寶石等也傳入中國;中原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樂器、歌舞等文化也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2)本題考查“一帶一路”。據材料二“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可知,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推進 “一帶一路”,加強基建聯通與經貿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反貿易保護。 堅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推動秩序公正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減少文化隔閡。在生態、抗疫等全球問題上加強合作、提供援助。故答案為:(1)條件:漢代絲織業的發展;漢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張騫通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立。影響: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或溝通了東西交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2)如何:推進 “一帶一路”,加強基建聯通與經貿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反貿易保護。 堅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推動秩序公正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減少文化隔閡。在生態、抗疫等全球問題上加強合作、提供援助。【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條件: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中央集權加強,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對外交往活動;據材料一“漢武帝還派出軍隊討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歸順或者西遷”可知,擊敗匈奴,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掃除了軍事威脅 ,保障了交通的安全。據材料“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可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漢朝對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情況有了更深入了解,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據材料“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可知,西域都護的設立,加強了政府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作用: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傳到西域及更遠地方,西域的良種馬、香料、寶石等也傳入中國;中原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樂器、歌舞等文化也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2)如何:據材料二“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可知,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推進 “一帶一路”,加強基建聯通與經貿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反貿易保護。 堅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推動秩序公正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減少文化隔閡。在生態、抗疫等全球問題上加強合作、提供援助。4.(2025年湖南省中考考前沖刺卷(二)歷史試題)馬鈴薯見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湖南省某校歷史社團圍繞“馬鈴薯的全球行”這一主題,進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完成。任務一 釋讀地圖——見證馬鈴薯的全球之旅馬鈴薯主要傳播路徑示意圖——據[日]21世紀研究會編《食物的世界地圖》繪制任務二 細讀文章——探尋馬鈴薯的歐洲之旅馬鈴薯在傳入歐洲之初,并不受人們的歡迎,絕大部分歐洲人對它持一種非常不友好的態度。他們甚至認為馬鈴薯會導致麻風病和不道德;歐洲人以前從未吃過塊莖類食物,《圣經》中也沒提到過馬鈴薯;馬鈴薯來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開化的、被征服的種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侖戰爭時期,馬鈴薯成為歐洲的糧食儲備,到1815年它已成為整個北歐地區的主糧作物。那時工業革命正在改變著英國的農村社會,使數百萬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環境中,馬鈴薯成為首個現代“便利食品”。——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的社會影響》任務三 解讀史料——追蹤馬鈴薯的中國之旅史料一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葉,根圓如雞卵,肉白皮黃,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 史料二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馬鈴薯圖(1)上圖是馬鈴薯主要傳播路徑示意圖,虛線代表1492年哥倫布探險以前,實線代表16世紀以后。識讀地圖,寫出馬鈴薯全球之旅的起點是哪里?進行了洲際傳播的物種不僅有馬鈴薯,請結合所學再舉一例。(2)文章中關于馬鈴薯的歐洲之旅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請結合所學,概括歐洲人對馬鈴薯態度的變化及其原因。(3)同學們在追蹤馬鈴薯的中國之旅時發現了這兩則史料,請你任選其中一則,分析其史料價值。【答案】(1)起點:美洲;舉例:玉米。(2)變化:從不友好到接受;原因:思想觀念變化;科學進步;工業革命對勞動力的需求;戰爭影響。(3)史料價值:選史料一;可食用,也可洗衣。【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5.(2025·長沙模擬)生產力演進有其規律。根據當下生產力發展出現的新特征,可以把整個生產力演進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傳統生產力、新興生產力和當下開啟的新質生產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在18世紀末期,英國的商人們與新興的制造商們一道將資本投入到棉花生產工序重組過程中去……制造商們獲得了勞動力、資本和市場,并且對它們進行大力整合,隨之而來的就是機器帶動的紡輪、動力織機和工廠體系。——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材料三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生產關系必須要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志。結合所學分析其產生的作用。從史料表現形式上看,以上文物屬于什么類型的史料?(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出促進“生產工序重組”的動力來源是什么?分析19世紀前期,棉花制品的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怎樣的變革?(3)材料三體現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什么?并簡要談談你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合理化建議。【答案】(1)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及使用。作用: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或促進了春秋戰國社會轉型,向封建社會過渡)。實物史料。(2)改良蒸汽機;手工工場發展為工廠。(3)特點: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建議:大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等。【知識點】五大發展理念;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6.(2025·南山模擬)水陸交通的改進見證歷史的變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古羅馬帝國,帝國龐大軍隊的轉運,繁榮的經濟和貿易,需要先進而且數量極大的陸上運輸工具。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制車匠發現了塞爾特人的四輪馬車,并再加技術革新,使馬車的性能大為提高。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具備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這種四輪馬車備受青睞。……羅馬大道從不修成繞城高速,全部都是穿城而過,完全筆直,便于羅馬軍隊迅速控制城市。隨著羅馬向外征服,大道的軍事用途逐漸下降,經濟用途逐漸上升,羅馬路網逐漸從運兵網下沉為物流網。羅馬境內的商貿及其繁榮和羅馬路網這個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貢獻密不可分。——摘編自李筠《羅馬史綱》材料二 19世紀初期,由于民間技術力量的缺乏,美國聯邦政府指示軍方給予技術支持,到 1835年,聯邦政府至少援助了20條鐵路的勘測。在當時高關稅的背景下,美國1830~1843年間對鐵路進口器材減免關稅達 600萬美元。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聯邦開始給予鐵路公司直接的支持,貸款按鐵路里程發放。聯邦政府贈與鐵路公司土地,到1871年底,鐵路公司共實際獲得大約1.31億英畝的土地。鐵路的迅猛發展不僅為國內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還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摘編自朱壽清《美國19世紀鐵路建設的特點及影響》材料三 亨利 福特的創新是用于生產的流水線,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裝上螺帽,裝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擰緊它。正因為流水線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產量成倍地增長,并使零售價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駛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福特汽車。——摘編自韋爾奇《美國創新史》(1)依據材料一,歸納羅馬帝國四輪馬車備受青睞的原因,并指出羅馬修建道路網的功能。(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政府采用哪些方式支持鐵路建設。(3)據材料三,概括福特汽車生產流水線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4)綜上,歸納促進交通發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原因:繁榮的經濟和貿易對陸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需求;四輪馬車經過技術革新后性能大為提高;羅馬帝國境內平坦的大道為四輪馬車通行創造了條件。(任意兩點)功能:為軍事擴張奠定基礎;方便進行經濟貿易交流。(2)方式:指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減免鐵路器材進口關稅;提供貸款支持;贈與鐵路公司土地。(任答2點)(3)特點: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速度加快。影響: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因素:經濟貿易的需求、交通工具及生產技術革新、政府的支持。(至少答出兩個要素)【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羅馬帝國的知識。據材料一“繁榮的經濟和貿易,需要先進而且數量極大的陸上運輸工具”可知, 繁榮的經濟和貿易對陸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需求;據材料一“并再加技術革新,使馬車的性能大為提高。”可知,四輪馬車經過技術革新后性能大為提高;據材料一“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具備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這種四輪馬車備受青睞。”可知,羅馬帝國境內平坦的大道為四輪馬車通行創造了條件。據材料一“便于羅馬軍隊迅速控制城市。……經濟用途逐漸上升,……羅馬境內的商貿及其繁榮和羅馬路網這個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貢獻密不可分。”可知,為軍事擴張奠定基礎;方便進行經濟貿易交流。(2)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據材料二“美國聯邦政府指示軍方給予技術支持”可知,指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據材料二“在當時高關稅的背景下,美國1830~1843年間對鐵路進口器材減免關稅達600萬美元。”可知,減免鐵路器材進口關稅;據材料二“貸款按鐵路里程發放”可知,提供貸款支持;據材料二“聯邦政府贈與鐵路公司土地”可知,贈與鐵路公司土地。(3)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據材料三“用于生產的流水線……正因為流水線有如此的速度”可知,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速度加快。據材料三“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產量成倍地增長,并使零售價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駛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福特汽車。”并結合所學可知,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本題考查促進交通發展的主要因素。據材料一可知,經濟貿易的需求、據材料三可知,交通工具及生產技術革新、據材料二可知,政府的支持。故答案為:(1)原因:繁榮的經濟和貿易對陸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需求;四輪馬車經過技術革新后性能大為提高;羅馬帝國境內平坦的大道為四輪馬車通行創造了條件。(任意兩點)功能:為軍事擴張奠定基礎;方便進行經濟貿易交流。(2)方式:指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減免鐵路器材進口關稅;提供貸款支持;贈與鐵路公司土地。(任答2點)(3)特點: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速度加快。影響: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因素:經濟貿易的需求、交通工具及生產技術革新、政府的支持。(至少答出兩個要素)【點評】本題考查羅馬帝國、羅斯福新政、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通發展的主要因素等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原因:據材料一“繁榮的經濟和貿易,需要先進而且數量極大的陸上運輸工具”可知, 繁榮的經濟和貿易對陸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需求;據材料一“并再加技術革新,使馬車的性能大為提高。”可知,四輪馬車經過技術革新后性能大為提高;據材料一“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具備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這種四輪馬車備受青睞。”可知,羅馬帝國境內平坦的大道為四輪馬車通行創造了條件。功能:據材料一“便于羅馬軍隊迅速控制城市。……經濟用途逐漸上升,……羅馬境內的商貿及其繁榮和羅馬路網這個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貢獻密不可分。”可知,為軍事擴張奠定基礎;方便進行經濟貿易交流。(2)方式:據材料二“美國聯邦政府指示軍方給予技術支持”可知,指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據材料二“在當時高關稅的背景下,美國1830~1843年間對鐵路進口器材減免關稅達600萬美元。”可知,減免鐵路器材進口關稅;據材料二“貸款按鐵路里程發放”可知,提供貸款支持;據材料二“聯邦政府贈與鐵路公司土地”可知,贈與鐵路公司土地。(3)特點:據材料三“用于生產的流水線……正因為流水線有如此的速度”可知,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速度加快。影響:據材料三“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產量成倍地增長,并使零售價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駛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福特汽車。”并結合所學可知,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因素:據材料一可知,經濟貿易的需求、據材料三可知,交通工具及生產技術革新、據材料二可知,政府的支持。7.(2024·花溪模擬)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率變化(%)。年份 歐洲 非洲 美洲 中國 世界總人口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億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億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億——[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時間 內容16世紀開始 早期殖民擴張:有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積累,資本 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18世紀中期 開始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資本主義世 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六七 十年代開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壟斷組織出現,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0世紀五六 十年代開始 資本主義國家聯合自強:歐洲煤鋼共同體旗幟 歐盟旗幟20世紀八九 十年代以來下面是C919大型客機示意圖(不同系統及零部件的生 產來自世界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和不同市場)材料三: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動輒以自由貿易大棒,以 所謂的國際利益和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對他國進行貿易制裁,公然踐 踏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和原則,逆全球化潮流而動,遭到國際上多數國家的譴責和抵制(如下列漫畫)。漫畫1:顯示的是條大蛇把地球吞入口中漫畫2《自筑壁壘》:畫中人物正在用磚砌圓形井(1)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歐、非兩大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率變化的基本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表格第1~3欄和所學知識,概括“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表格第4欄、第5欄的內容,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變化特征(3)根據材料三圖文和所學知識,指出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發展的突出表現。(4)針對材料三中漫畫反映的現象,請你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合理化建議。【答案】(1)趨勢:歐洲占比不斷上升;非洲占比不斷下降。原因:歐洲國家對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經濟的發展,促進歐洲人口增長;黑奴貿易導致非洲人口減少。(2)重要因素: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的推動:世界自由貿易的發展;等等。(任答兩點.2分)變化特征:從區域--體化(或歐洲一體化)到經濟全球化。(3)表現: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4)建議:中國要同國際社會--道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國際貿易公平正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閉關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積極的姿態面對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堅持互利、共贏、互惠原則,打破貿易壁壘;等等【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趨勢:根據材料“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率變化(%)”中的數據可知,歐洲人口從1650年5.45億上升到1850年的11.71億,歐洲占比不斷上升;非洲認可從1650年的18.5億下降到1850年的8.1億,非洲占比不斷下降。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50—1850年間,非洲人口下降和歐洲人口比重上升主要是由于:歐洲國家對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經濟的發展,促進歐洲人口增長;黑奴貿易導致非洲人口減少。(2)重要因素:根據材料“早期殖民擴張:有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積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可知,世界市場形成的開始是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進一步促進世界市場的發展。根據材料“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可知,兩次工業革命進一步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直至最終壟斷組織出現,最終形成世界市場。此外,世界自由貿易的發展;等等也是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因素。變化特征:根據表格第4欄和第5欄可知,歐洲煤鋼共同體發展到歐盟體現了歐洲國家從區域--體化(或歐洲一體化),再到C919大型客機不同系統和零件來自于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和地區,可知體現了經濟全球化。(3)表現:根據材料“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動輒以自由貿易大棒,以所謂的國際利益和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對他國進行貿易制裁,公然踐踏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和原則,逆全球化潮流而動,遭到國際上多數國家的譴責和抵制”可知,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發展主要體現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4)建議: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根據漫畫反映的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文明,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中國要同國際社會一道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國際貿易公平正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閉關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積極的姿態面對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堅持互利、共贏、互惠原則,打破貿易壁壘;等等。故答案為:(1)趨勢:歐洲占比不斷上升;非洲占比不斷下降。原因:歐洲國家對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經濟的發展,促進歐洲人口增長;黑奴貿易導致非洲人口減少。(2)重要因素: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的推動:世界自由貿易的發展;等等。變化特征:從區域--體化(或歐洲一體化)到經濟全球化。(3)表現: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4)建議:中國要同國際社會一道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國際貿易公平正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閉關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積極的姿態面對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堅持互利、共贏、互惠原則,打破貿易壁壘;等等。【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殖民掠奪的認識。(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歲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的認識。(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4)本題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國際秩序的認識。8.(2024·花溪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硼 (xing), 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 在人身。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 —摘編自陳獨秀《敬告青年》材料二:這是苦難深重的中國人的一次偉大覺醒。第一次世界大 戰后的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國家不但拒絕了中國的要求,而且把德 國在山東侵占的土地和享有的特權轉交給日本,這極大地激怒了中國 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使他們認識到帝國主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主要敵人,要實現民族復興,就必須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和他們在中國的代理人。——摘編自閆志民《五四運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材料三:在中共中央率領紅軍北上到達陜甘地區前后,日本侵略 者加緊對華北的侵略,使平津上空戰云密布,整個華北危在旦夕。面 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北平學生悲憤地喊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 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在中共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在1935年12月9日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反動軍警鎮壓。——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黨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15年陳獨秀試圖喚醒青年,從而掀起了哪場思想解放運動。說出這場運動高舉的兩大口號。(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拒絕中國的要求后,哪一群體率先覺醒 簡要分析五四運動的性質。(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平學生掀起的這場運動是什么。概括這場運動產生的背景。(4)綜上所述,你認為近代青年的每一次“吶喊”的根本出發點是什么。【答案】(1)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1 分)口號:“民主”“科學”。(2)群體:青年知識分子(或學生)。性質: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3)運動:“一二.九運動”。背景:日本制造華北危急,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4)出發點:救亡圖存;國家利益;強國愿望;擺脫民族危機;愛國主義;等等。【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解析】【分析】(1)思想解放運動:根據材料一“摘編自陳獨秀《敬告青年》”并結合所學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試圖喚醒青年,從而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口號:結合所學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2)群體:根據材料二“這極大地激怒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并結合所學五四運動可知,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拒絕中國的要求后,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或學生)率先覺醒起來。性質:結合所學五四運動的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運動:根據材料三“在中共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在1935年12月9日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反動軍警鎮壓”結合所學抗日救亡運動可知,這場運動是指“一二 九運動”。背景:結合所學一二.九運動的背景可知,當時日本制造華北危機,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4)出發點:根據上述材料反映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一二 九運動可知,從救亡圖存、國家利益、挽救民族危亡、愛國主義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根本出發點是救亡圖存;國家利益;強國愿望;擺脫民族危機;愛國主義等。故答案為:(1)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口號:“民主”“科學”。(2)群體:青年知識分子(或學生)。性質:一場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3)運動:“一二 九運動”。背景:日本制造華北危機,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4)出發點:救亡圖存;國家利益;強國愿望;擺脫民族危機;愛國主義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愛國救亡運動的認識。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9.(2023·東莞三模)“體”“育”二字我國古語皆有之。“體育”一詞寓強健體魄之意則是近代以來形成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晚清以來,隨著西風東漸,近代西方體育開始逐步傳入我國。19世紀中后期,在我國的教會學校、洋務學堂以及資產階級興辦的新式學堂中,西方近代體操課程開始出現。1903年,清政府在全國各級學堂推行以日式兵操為主的體育課程,標志著體育在中國近代普通中小學正式產生。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并推廣到全國。——摘編自蘇競存《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史》材料二: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宣布,要“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實行全國學生的武裝訓練”。1940年成立了“延安體育會”,以組織和推動群眾體育運動,增強軍民體質。在陜甘寧邊區的小學,體育是必修課,低年級以走、跑等活動性游戲為主:高年級除了賽跑、爬山、跳高、跳遠等項目外,還有軍事常識學習與操練。延安大學成立了體育系,培養了一批體育人才,這些學員大多被分配到部隊和學校擔任體育工作。在陜甘寧邊區,從清晨到傍晚,到處都能看到學生、戰士鍛煉的身影,群眾體育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摘編自劉宇《抗戰時期根據地體育運動開展狀況探析》材料三:新中國體育外交大事記時間 事件20世紀50年代 1950年,蘇聯男子籃球隊訪華,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接受外國體育代表團的訪問。 1952年,由于西方國家阻撓,中國代表團的第一次奧運之行在奧運會臨結束才趕到。 1954年,國際體育組織中有人蓄謀制造“兩個中國”。于是,1958年中國宣布退出國際奧委會。20世紀70年代 1971年,中國乒乓球隊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中國乒乓球隊相繼訪問阿聯酋、古巴、智利及加拿大。 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20世紀80年代至今 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夏季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實現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1990年,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 2008年,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2022年,北京舉辦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據黃冶、陶錦《我國體育外交70年:回顧、特征和推進路徑》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晚清至民國時期體育課程逐漸普及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二,歸納抗日根據地體育教育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根據地開展體育教育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任意一個時段,概括該時段體育外交的發展狀況,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深,促使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西方體育文化的傳入;政府重視并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和體育教育的推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開展,創辦新式學堂,推動思想的進步和新式教育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逐步壯大。(2)①特點:體育教育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開展訓練;體育教育與軍事訓練相結合;體育教育能分層、分階段進行鍛煉;體育教育的運動項目形式多樣;注重高素質體育人才的培育。②歷史意義:能增強中國軍民的體質;有助于提高中國軍隊的戰斗力(為抗戰勝利提供重要條件。)(3)【示例1】時段:20世紀50年代。①發展狀況:中國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開展體育外交;中國體育事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遏制。②原因: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國與蘇聯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在冷戰形勢之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孤立政策,使中國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示例2】時段:20世紀70年代。①發展狀況:中國與更多國家開展體育交流;中國成功重返國際奧委會。②原因: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加劇;美國調整對華政策,中美關系逐漸走向正常化,推動了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中國重返聯合國,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示例3】時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2 發展狀況:世界競技體育發展,中國成為體育強國;積極參與或舉辦大型國際賽事。②原因: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擴大;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促使各國之間加強合作與交流。【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美建交【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晚期至民國的體育教育。背景:根據材料一“晚清以來,隨著西風東漸,近代西方體育開始逐步傳入我國”概括得出西方體育文化的傳入;根據材料一“清政府在全國各級學堂推行以日式兵操為主的體育課程,標志著體育在中國近代普通中小學正式產生”概括得出政府重視并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和體育教育的推廣;根據材料一“在我國的教會學校、洋務學堂以及資產階級興辦的新式學堂中,西方近代體操課程開始出現”概括得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開展,創辦新式學堂,推動思想的進步和新式教育的發展;結合時間信息及所學知識可得出民族危機的加深,促使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逐步壯大。(2)本題考查抗日根據地體育教育。特點:根據材料二“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實行全國學生的武裝訓練”概括得出以抗日救國為目標;根據材料二“實行全國學生的武裝訓練”“以組織和推動群眾體育運動,增強軍民體質”概括得出體育教育與軍事訓練相結合;根據材料二“在陜甘寧邊區的小學,體育是必修課,低年級以走、跑等活動性游戲為主;高年級除了賽跑、爬山、跳高、跳遠等項目外,還有軍事常識學習與操練”概括得出體育教育能分層、分階段進行鍛煉;體育教育的運動項目形式多樣;根據材料二“延安大學成立了體育系,培養了一批體育人才”概括得出注重高素質體育人才的培育。歷史意義:結合根據地開展體育教育的內容及所學知識,從增強中國軍民的體質;有助于提高中國軍隊的戰斗力(為抗戰勝利提供重要條件)等角度分析作答。(3)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的體育教育。屬于開放性試題,任選一個時段作答,發展狀況和原因說明史實正確即可。如時段:20世紀50年代。發展狀況:根據材料三“1950年,蘇聯男子籃球隊訪華,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接受外國體育代表團的訪問。1952年,由于西方國家阻撓,中國代表團的第一次奧運之行在奧運會臨結束才趕到。1954年,國際體育組織中有人蓄謀制造'兩個中國'。于是,1958年中國宣布退出國際奧委會。”可知,中國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開展體育外交;中國體育事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遏制。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國與蘇聯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在冷戰形勢之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孤立政策,使中國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時段:20世紀70年代。發展狀況:根據材料三“1971年,中國乒乓球隊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中國乒乓球隊相繼訪問阿聯酋、古巴、智利及加拿大。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可知,中國與更多國家開展體育交流;中國成功重返國際奧委會。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加劇;美國調整對華政策,中美關系逐漸走向正常化,推動了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中國重返聯合國,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時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發展狀況:根據材料三“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夏季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實現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1990年,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2008年,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22年,北京舉辦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概括得出世界競技體育發展,中國成為體育強國;積極參與或舉辦大型國際賽事。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擴大;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促使各國之間加強合作與交流等角度分析作答。故答案為:(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深,促使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西方體育文化的傳入;政府重視并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和體育教育的推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開展,創辦新式學堂,推動思想的進步和新式教育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逐步壯大。(2)①特點:體育教育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開展訓練;體育教育與軍事訓練相結合;體育教育能分層、分階段進行鍛煉;體育教育的運動項目形式多樣;注重高素質體育人才的培育。②歷史意義:能增強中國軍民的體質;有助于提高中國軍隊的戰斗力(為抗戰勝利提供重要條件。)(3)【示例1】時段:20世紀50年代。①發展狀況:中國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開展體育外交;中國體育事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遏制。②原因: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國與蘇聯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在冷戰形勢之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孤立政策,使中國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示例2】時段:20世紀70年代。①發展狀況:中國與更多國家開展體育交流;中國成功重返國際奧委會。②原因: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加劇;美國調整對華政策,中美關系逐漸走向正常化,推動了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中國重返聯合國,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示例3】時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①發展狀況:世界競技體育發展,中國成為體育強國;積極參與或舉辦大型國際賽事。②原因: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擴大;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促使各國之間加強合作與交流。【點評】本題考查晚期至民國、抗日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后的體育教育。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利用所學知識分析、歸納材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0.(2024·福田模擬)根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60年,天津成為通商口岸,以外貿為先導發展起來。洋務派創辦天津機器制造局等工廠,天津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天津位于鐵路沿線和江、海之濱,成為港城一體化城市。1880年,洋務派在天津設電報總局,并在上海、蘇州等地設分局。至20世紀初,京漢、京張、津浦、京奉等鐵路相繼建成,以天津為中心的華北鐵路網正式形成。同時期,天津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城市有軌電車系統。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人口流動,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須遵守公共交通規則和章程,這也進一步增強了市民的公共意識和文明意識。——摘編自杜希英《交通變革與天津城市近代化》等材料二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材料三 中老鐵路(中國——老撾)是第一條采用中國標準、中老合作建設運營,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數據截至2022年12月2日)(1)根據材料一,指出近代天津興起的主要因素,并概括近代天津社會生活的變化。(2)通過觀察材料二,列出“一五計劃”期間工業建設取得的兩項成就。(3)根據材料三,寫出“中老鐵路”體現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并分析此線路的開通給兩國帶來的共同影響。【答案】(1)主要因素:開埠通商;變化:洋務運動在天津創辦工業企業;位于水陸交通要道。近代通訊事業發展,人們聯系更便捷;公共交通系統出現,人們出行更方便;公共意識和文明素養提升。(2)建設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重要工程的建設和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的建成投產,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建成投產。(3)趨勢:世界經濟全球化;共同影響:加強了中老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區域互聯互通;推動旅游業發展;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并促進了人員交流和文化交流。【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交通、通訊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1)因素:依據材料“1860年天津成為通商口岸,以外貿為先導發展起來”,可知開埠通商;由“洋務派創辦天津機器制造局等工廠,天津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可知洋務運動在天津創辦工業企業;由“天津位于鐵路沿線和江、海之濱,成為港城一體化城市。1880年洋務派在天津設電報總局,并在上海、蘇州等地設分局。至20世紀初,京漢、京張、津浦、京奉等鐵路相繼建成,以天津為中心的華北鐵路網正式形成”,可知位于水陸交通要道。變化:由“1880年洋務派在天津設電報總局,并在上海、蘇州等地設分局”,可知近代通訊事業發展,人們聯系更便捷;由“至20世紀初,京漢、京張、津浦、京奉等鐵路相繼建成,以天津為中心的華北鐵路網正式形成。同時期,天津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城市有軌電車系統。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人口流動,方便了市民生活”可知公共交通系統出現,人們出行更方便;由“乘坐者必須遵守公共交通規則和章程,這也進一步增強了市民的公共意識和文明意識”,可知公共意識和文明素養提升。(2)建設成就:根據材料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和所學可知,“一五計劃”期間工業建設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沈陽飛機制造廠。(3)趨勢:根據材料三“中老鐵路”和所學可知,“中老鐵路”體現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共同影響:根據材料三“中老鐵路(中國老撾)是第一條采用中國標準、中老合作建設運營,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和所學可知,“中老鐵路”的開通,加強了中老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區域互聯互通,推動旅游業發展,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并促進了人員交流和文化交流。故答案為:(1)主要因素:開埠通商;洋務運動在天津創辦工業企業;位于水陸交通要道。變化:近代通訊事業發展,人們聯系更便捷;公共交通系統出現,人們出行更方便;公共意識和文明素養提升。(2) 建設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重要工程的建設和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的建成投產,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建成投產。(3)趨勢:世界經濟全球化。共同影響:加強了中老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區域互聯互通,推動旅游業發展,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并促進了人員交流和文化交流。【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現代交通建設,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沖刺2025:中考歷史壓軸重難題專訓(九)(學生版).docx 沖刺2025:中考歷史壓軸重難題專訓(九)(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