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考前沖刺卷
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P在細胞的組成及生命活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大豆富含的卵磷脂是與蛋白質、維生素并列的“第三營養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胞中的P一般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所有生物膜中均含有P
C.磷脂分子中均含有C、H、O、N、P
D.含P無機鹽還可參與血漿pH的調節
2.如圖是胃壁細胞上質子泵跨膜運輸H+過程的示意圖,已知胃酸分祕過多會導致胃黏膜受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質子泵運輸H+的能量間接來自ATP
B.治療胃酸過多可以用質子泵抑制劑藥形
C.質子泵將H+從細胞內運輸至內環境中
D.胃蛋白酶的活性與質子泵的活性無關
3.溫度可以影響酶的活性,但是溫度本身也可以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如圖表示溫度影響酶促反應作用的機理,其中曲線a表示不同溫度下的化學反應速率,曲線b表示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曲線c表示溫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中1位點酶活性大于2位點酶活性
B.酶活性對酶促反應的影響程度可能大于溫度
C.曲線a還可以表示不同溫度下底物所含能量
D.酶活性最大時對應的溫度與酶促反應的最適溫度相同
4.細胞液中物質的濃度對于維持細胞的生命活動非常重要。現探究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針對該實驗及實驗結果的分析,下列敘述正確是( )
A.該實驗自變量是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無關變量有實驗時間、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成熟程度
B.該實驗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最后剛剛發生質壁分離時所用的外界溶液濃度即為其細胞液濃度
C.若外界溶液為蔗糖溶液,則所有的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都會發生質壁分離且在清水中會復原
D.若外界溶液為離子類,則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可能會出現質壁分離后自動復原的現象
5.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在生物的遺傳中具有普遍性。應用這兩個定律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若Aa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aa=2:3:1,則可能是含有A的花粉50%致死造成的
B.若Aa隨機交配n代,每代淘汰隱性個體,則顯性純合子概率為2/n+2+2
C.幾對獨立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全雜合子自交,F1全顯性個體所占比例為(3/4)n
D.若AaBb自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8:3:2:1,則只可能是Ab或aB雄配子一半致死導致的
6.一般來說,生物學家根據RNA能否直接起mRNA作用而將RNA病毒分成單股正鏈RNA病毒(+RNA病毒)與單股負鏈RNA病毒(-RNA病毒)兩種。如圖為單股正鏈RNA病毒遺傳物質的復制與翻譯過程。其中①~④代表相應的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①②過程中的RNA都具有mRNA的功能
B.圖中的①~④中有2個過程存在堿基互補配對
C.HIV繁殖過程類似于②④過程
D.圖中③④過程發生在病毒侵染的宿主細胞的核糖體中
7.如圖是一種分離式魚菜共生生態養殖系統結構示意圖(箭頭表示水流方向),該系統解決了傳統水產養殖導致周邊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生態養殖系統遵循生態工程的整體、循環等原理
B.該生態養殖系統降低了生態足跡,提高了經濟效益
C.人工濕地中的細菌、魚和蔬菜都能直接利用魚塘中的有機物
D.人工濕地中的蔬菜既能凈化水質又能食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和直接價值
8.人類9號染色體三體(T9)分為嵌合型T9和完全型T9,前者部分細胞為9號染色體三體,后者所有體細胞的9號染色體均為三體。嵌合型T9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三體自救型,即完全型T9的部分細胞丟失第三條染色體,形成正常細胞;一種是分裂錯誤型,即由于早期胚胎部分細胞分裂過程中一條9號染色體不分離,形成只含一條9號染色體的單體細胞和含有三條9號染色體的三體細胞,只有三體細胞存活,與正常細胞形成嵌合型。某嵌合型T9胎兒的父母表型均正常,父親基因型為Aa,母親基因型為AA(該基因位于9號染色體上,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片段互換)。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完全型T9的形成是某一親本在產生配子時減數分裂I或減數分裂Ⅱ發生異常
所致B.若該胎兒為三體自救型則其體內可能存在AA、Aa和AAa三種體細胞
C.若該胎兒為分裂錯誤型則其體內可能存在AAa、Aaa和Aa三種體細胞
D.T9是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都異常形成的
9.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可引起人體免疫反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結核分枝桿菌可直接刺激輔助性T細胞增殖并分泌細胞因子
B.結核分枝桿菌數量減少與細胞毒性T細胞裂解靶細胞和抗體有關
C.注射結核分枝桿菌疫苗后人體內有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產生
D.輔助性T細胞可激活B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
10.如圖為某家庭的遺傳系譜圖,此病的相關基因用A/a表示且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10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據圖判斷此病的遺傳方式不可能是伴性遺傳
B.就基因A/a組成來說,Ⅱ-1與Ⅲ-2的基因型是相同的
C.若此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則Ⅱ-4與一個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為1/444
D.為避免此家庭患兒的出生,可對孕婦體內的胎兒進行染色體顯微鏡觀察分析
11.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可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構成突觸。通過微電極測定細胞的膜電位變化,如圖所示。PSP1和PSP2分別表示突觸a和突觸b后膜的電位變化(-70mV表示的是靜息電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突觸a、b前膜釋放的遞質分別是興奮性神經遞質和抑制性神經遞質
B.此圖若是反射弧的一部分,則突觸后神經元相連的就是感受器
C.PSP1曲線向上的峰值由Na+或Ca2+內流形成
D.當突觸a、b前膜同時釋放遞質時突觸后神經元有可能無膜電位的變化
12.某興趣小組探究油菜素內酯(BL)和生長素(IAA)對植物側根形成的相互作用關系,在不同條件下培養擬南芥8天,得到的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實驗中BL的濃度為1nmol·L-1。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實驗可得出“低濃度的IAA抑制植物側根形成而高濃度的IAA促進側根形成”的結論
B.在一定的IAA濃度范圍內,IAA和BL對側根形成表現出協同作用
C.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有無BL、IAA的濃度和時間
D.1mol·L-1的IAA和BL對側根數量增加的效果是相反的
13.為探究荷載不同種類藥物的抗體一藥物偶聯物(ADC)的殺傷力,研究人員將等量的藥物E、F、E+F分別連接到同種抗體上,制備了三種ADC,并對表達HER-2的乳腺癌細胞株(HER2+)和不表達HER-2的乳腺癌細胞株(HER2-)進行了體外毒性實驗,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ADC中抗體可以對癌細胞進行選擇殺傷
B.對照組應該添加等量的不攜帶藥物的ADC
C.HER-2可以與單抗特異性結合
D.藥物E和F均對乳腺癌細胞有殺傷作用,協同作用效果更好
14.如表所示是某天然生態系統中兩個營養級在某段時間內能量流動的相關數據(單位:×109kJ),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項目 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 呼吸作用散失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生產者 ? 445 711 0
植食性動物 268 732 125 30
A.調查期間,生產者的生物量沒有增加
B.生產者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值為1711×109kJ
C.第二、三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是11.3%
D.植食性動物糞便中儲存的能量值是表中的125×109kJ
15.變異是生物繁衍過程中的重要現象,它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推動了生物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生物的變異都能為種群的進化提供原材料
B.能使種群基因庫改變的因素是突變和基因重組
C.生物有致病基因才會得遺傳病,沒有致病基因就不會得
D.基因的堿基序列不發生改變,性狀也可發生可遺傳的變化
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0分)
16.某研究小組探究兩種光照強度下,不同溫度對某植株CO2吸收速率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A點和B點時該植株的呼吸速率相等
B.若提高CO2濃度,兩條曲線的CO2吸收速率最高點均會右移
C.C點出現的原因是植株光臺色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有關酶的數量有限
D.圖中C點時,該植株呼吸速率與光合速率差值最大
17.野茉莉是一種雌雄同花的植物,其花色形成的生化途徑如圖所示:5對等位基因(A、a,B、b,C、c,D、d,E、e)獨立遺傳,顯性基因控制圖示相應的生化途徑,若為隱性基因,相應的生化途徑不能進行,且D基因存在時C基因不起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注:只要紅色和藍色色素均存在即表現為紫色,黃色和藍色色素均存在時表現為綠色,三種色素均不存在時表現為白色)
A.紫色野茉莉花共有80種基因型
B.可以用基因型為aaBbCcDDee的個體自交來驗證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C.將基因型為AaBbccddEE的植株與白色純合體雜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為紫色:綠色:藍色=1:1:2
D.若某植株自交所得F1的表型及比例為紫色:綠色:藍色=9:3:4,則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有2種
18.如圖是細胞呼吸電子傳遞鏈過程圖,其中魚藤酮是一種可以溶解于乙醇等有機溶劑的活性殺蟲物質,在農業上被廣泛應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NADH和FADH2脫掉的電子最終進入到水分子中
B.A代表細胞質基質,B代表線粒體內外膜的間隙,C代表線粒體基質
C.由圖中魚藤酮的作用機理可知,魚藤酮可以用于防治黃瓜的細菌性角斑病
D.由圖可知,ATP合酶具有物質運輸、信息傳遞和催化作用
19.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主要有三種類型:捕食食物鏈、腐生食物鏈(也稱碎屑食物鏈)、寄生食物鏈。如圖為某近海養殖場中各營養級之間能量流動示意圖,其中的數字表示相關的能量值[單位為×103kJ/(m2·a)]。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據圖判斷,該生態系統中至少存在兩種類型的食物鏈
B.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通過有機碎屑實現了能量的循環流動
C.輸入小型魚類的能量中,至少有10%會流到大型魚類
D.大型魚類流向有機碎屑的能量包含其糞便中的能量
20.通過動物細胞融合技術獲得的雜交瘤細胞,可以產生單克隆抗體。在此基礎上,科研人員繼續進行實驗,獲得雙雜交瘤細胞以產生雙特異性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可以同時結合兩種不同的抗原,其制備過程如圖所示。圖中融合細胞經過多次檢測和篩選,才能得到少量能產生雙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單克隆雜交一雜交瘤細胞,可能的原因是( )
A.融合細胞隨機丟失部分染色體,缺少與抗體合成有關的基因
B.組成抗體的不同多肽鏈有多種組合,能夠形成的抗體類型較多
C.融合處理時條件不適宜,單克隆雜交瘤細胞和脾臟細胞融合率較低
D.單克隆雜交瘤細胞和B細胞融合后,形成一種融合細胞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
21.(10分)1963年,賈格道夫為了探究光合作用中ATP的生成機理,將離體葉綠體類囊體置于pH=4的酸性溶液中,待類囊體膜內外pH都為4后,將類囊體分別轉移到含有ADP和Pi的pH=8和pH=4的緩沖液中,實驗流程和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光合作用的過程十分復雜,它包括一系列化學反應。在類囊體的薄膜上進行的是__________階段,該階段能將水分解為_______。
(2)在上述整個實驗過程中,必須將實驗裝置置于__________(填“有光”或“無光”)的條件下,原因是_________。
(3)該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通過該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
(4)類囊體能合成ATP依賴于ATP合成酶。研究發現,ATP合成酶由F0和F1兩部分組成, F1位于膜外基質中, F0嵌在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內,推測F0具有________(填“親水”或“疏水”)性。寡霉素與ATP合成酶的F0部位結合后,可抑制ATP的合成。為了在上述實驗基礎上驗證寡霉素的作用,可增加一個組劇,該組別進行的處理為_____。
22.(11分)某植物(2n=12)的葉形有圓形和披針形兩種類型,葉片顏色有綠色和紫色兩種類型。兩種純合親本雜交得F1, F1均為圓形紫色葉,巴自交得到F2,F2的表型及比例為圓形紫色葉:披針形紫色葉:披針形綠色葉=12:3:1。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題干信息判斷,葉色由______對等位基因控制。分析可知,控制葉形及葉色的相關基因之間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連鎖情況,理由是_______。
(2)經過細致觀察發現,在F2的紫色葉個體中,紫色的深淺不一,大致可以分為4種類型,比例大約為1:4:6:4。F2中紫色深淺程度與F1相同的植株占________。
(3)該植物體細胞中某對同源染色體缺少一條(即染色體數為2n-1)稱為單體。科研人員發現如圖所示單體植株,該植株可以正常生長且能正常進行減數分裂,可用于遺傳學研究。理論上該植物的單體應該有_______種,但除了圖示以外其他種類的單體從來沒有發現過,推測其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若圖示單體植株為圓形葉,其與正常的披針形葉植株雜交,后代表型及比例為圓形葉:披針形葉=1:1,據該結果不能確定控制葉形的基因位于6號染色體上,請說明原因:_______。
23.(12分)糖尿病會引起人的認知障礙及大腦神經生理和結構的改變,引發糖尿病腦病。Akt為蛋白激酶B,通過對下游靶蛋白的磷酸化調節代謝過程。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p)是參與肝糖原代謝的關鍵酶,可磷酸化Tau蛋白,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會引起軸突病變,從而造成神經元損傷。當GSK3β被磷酸化后,不再有磷酸化Tau蛋白的功能。如圖表示胰島素介導的細胞內信號傳導部分機制。回答下列問題。
(1) Ⅱ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的靶器官或組織對胰島素的_______及利用率下降,使GSK3β的磷酸化和Tau蛋白的磷酸化分別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引起髓鞘和神經元________受損,從而造成神經元纖維上_______傳導速度減慢。
(2)NF-kB信號通路被過度激活,也會影響周圍神經傳導速度。對此,研究人員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炎癥因子與神經傳導速度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所示。
周圍神經傳導速度 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白細胞介素1β(1L-lβ) 白細胞介素10(1L-10) 巨噬細胞炎癥蛋白1(MIP-1)
r p r p r p r p
上肢運動神經 -0.671 0.042 0.544 0.024 0.012 0.951 -0.558 <0.001
上肢感覺神經 -0.425 0.001 0.455 <0.001 0.095 0.124 -0.624 0.011
下肢運動神經 -0.557 0.030 0.684 0.035 0.121 0.541 -0.457 <0.001
下肢感覺神經 -0.475 0.010 0.574 0.026 0.214 0.150 -0.664 0.003
注:r代表相關系數,取值范圍為[-1,1]時,r=0表示兩個變量之間無線性關系;r的絕對值越接近1,表明相關程度越高。P代表顯著性,p≥0.05,該相關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為顯著相關;p<0.01,為非常顯著相關。
據表分析,與周圍神經傳導速度呈正相關的血清炎癥因子為____;TNF-α和MIP-1分別與周圍神經傳導速度呈______。
(3)甲鉆胺是一種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經臨床觀察發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經常規降糖藥及丹參注射液與甲鉆胺聯合治療,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神經傳導速度。為驗證該臨床發現,相關人員進行了如下分組并定期檢測。請補充對照組和實驗組所用藥物。
對照組:常規降糖藥+______。
實驗組:______。
注意:治療實驗需經患者同意并享有知情權。為減小偶然因素造成的誤差,還需_________(提出兩點實驗中應注意的事項)。
(4)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降低糖尿病的病發率,請提出你的健康生活理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
24.(11分)南極半島是地球上變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其平均氣溫在過去的50年間上升了近3℃,越來越多的冰架崩塌,導致冰的流失增加,全球海平面隨之上升。如圖是南極海域食物網示意圖。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虎鯨處于第_____營養級,圖中的生物與_________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生態系統。
(2)磷蝦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____;研究者調查了某海域單位水體中磷蝦和橈足類等植食動物、硅藻類及其他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發現某一時段,前者相對后者的生物量高很多;請分析其可能原因:________。
(3)南極磷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不飽和脂肪酸等,可供人食用,這體現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價值。海冰可為磷蝦提供棲息和躲避敵害的場所,分析近年來磷蝦數量銳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圖可知,阿德利企鵝的主要食物為磷蝦,帝企鵝的主要食物是小型魚類和魷魚,該取食現象有利于________。若要研究阿德利企鵝的生態位,需要研究_______等。
25.(11分)黃瓜(二倍體植物)是我國夏季種植的主要蔬菜之一。在冬季利用溫室大棚生產反季節黃瓜經濟效益顯著,但黃瓜易受凍害造成減產。科研人員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出了抗凍黃瓜,過程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構建如圖基因表達載體時,若選擇單一限制酶BamH I切割含有抗凍蛋白基因的DNA片段,則需要選擇限制酶_____切割質粒,該種方法的缺點是______。為避免此情況的出現,可以選擇限制酶_________切割含有抗凍蛋白基因的DNA片段,選擇限制酶Sau3AI和EcoR I切割質粒。
(2)圖中將抗凍蛋白基因導入黃瓜細胞的方法是_____。利用該方法獲得轉基因黃瓜細胞過程中會發生2次DNA分子之聞的拼接,分別是_______。
(3)為了得到轉基因黃瓜,應采用________技術培育導入抗凍蛋白基因的黃瓜細胞,可用________技術在分子水平上檢測抗凍蛋白基因是否成功表達.圖中獲得的試管苗,其自交后代不一定都為轉基因植株,原因是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P是非金屬元素,在細胞中一般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敘述正確;生物膜都含有磷脂分子,即都含有P,B敘述正確;有的磷脂分子含有C、H、O、N、P,有的磷脂分子含有C、H、O、P,不含N,C敘述錯誤:調節血漿pH的含P無機鹽有、,D敘述正確。
2.答案:B
解析:結合題圖可知,質子泵運輸H+的能量直接來自ATP,A錯誤;過多的H+運輸到膜外會導致胃酸過多,因此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質子泵的功能可以治療胃酸過多,B正確;胃酸存在于胃腔中,屬于消化道,消化道屬于外部環境,C錯誤;pH會影響胃蛋白酶的活性,即胃中的H+濃度會影響酶的活性,故胃蛋白酶的活性與質子泵的活性相關,D錯誤。
3.答案:D
解析:通過題圖b曲線可知,1位點的酶活性大于2位點的酶活性,A說法正確;隨著溫度的升高,化學反應速率不斷升高,酶活性逐漸下降,而酶促反應速率卻是先升高后突然降低,故推測酶活性對酶促反應的影響程度可能大于溫度,B說法正確;加熱可以為化學反應提供能量,故隨著溫度升高,底物所含能量也在不斷升高,曲線a可以表示不同溫度下底物所含能量,C說法正確;通過題圖可以看出,酶活性最大時對應的溫度與酶促反應的最適溫度不同,D說法錯誤。
4.答案:D
解析:該實驗的自變量是一系列濃度梯度的外界溶液,因變量是置于外界溶液里一段時間之后的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無關變量有實驗時間和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成熟程度,A錯誤;該實驗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細胞波濃度介于最后剛剛發生質壁分離時所用的外界溶液濃度及剛好細胞未發生質壁分離時所用的外界溶液濃度之間,B銳誤;并不是所有的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在蔗糖溶液中都會發生質壁分離且質壁分離后均會復原,如蔗糖溶液濃度過大或實驗的時間過長,導致細胞死亡則不會復原,C錯誤;若外界溶液為離子類,則離子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被細胞吸收,所以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可能會出現質壁分離后自動復原的現象,D正確。
5.答案:C
解析:若Aa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aa=2:3:1是含有A的花粉50%致死造成的。則Aa植株中雌配子有1/2a、1/2A,雄配子有1/2×1/2A,1/2a,即雄配子中有1/3A,2/3a,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aa=1/2×3/1:(1/2×2/3+1/2×1/3)A錯誤。
若雜合子Aa隨機交配1代,淘汰隱性個體后,Aa的占比為2/3,AA的占比為1/3,該群體中雌雄配子A:a均為2:1:若Aa隨機交配2代后,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比為4/9,Aa的個體占比也為4/9,則淘法隱性個體后,AA和Aa各占1/2=2/4,該群體中雕雄配子A:a均為3:1:若Aa隨機交配3代后,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比為3/4×3/4=9/16,Aa的占比為2×3/4×1/4=6/16,則,淘汰隱性個體后,AA和Aa的占比依次為3/5,2/5,據此可歸納出雜合子Aa隨機交配n代,且逐代淘汰隱性個體后,顯性純合子占比為n/n+2雜合子占比為n/n+2,B留誤。具有1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雜合子自交,F1顯性個體占比為3/4,具有2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雙雜合子自交,F1全顯性個體占比為3/4×3/4,則具有n對等位基因控制的全雜合子自交,F1全顯性個體所占比例為(3/4)n,c正確。若AaBb自交,理論上后代性狀分離比為9:3:3:1,實際為8:3:2:1,說明存在致死現象,只有表型為雙顯和一種單顯的數量發生了變化,說明存在致死現象的配子為Ab或aB,若全致死則會出現性狀表型缺少現象,但性狀表型還是4種,說明為部分致死現象,假設Ab雌配子一半致死,則雄配子的類型及占比為1/4AB、1/4Ab、1/4aB、1/4ab配子的類及占比為2/7AB、2/7Ab、2/7aB,則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為A_B_:aaB_A_bb aabb=16/28:6/28:4/28:2/28=8:3:2:1,D錯誤。
6.答案:D
解析:
HIV屬于逆轉錄病毒,需要以RNA為模板合成DNA后再轉錄形成RNA,再以該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并組裝成新病毒,C錯誤。
7.答案:C
解析:該生態養殖系統既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又可以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遵循了生態工程的整體、循環等原理,A敘述正確。在池塘養魚的同時種植蔬菜,不僅有美化環境、光合作用增氧等作用,還能提高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因此降低了生態足跡,提高了經濟效益,B敘述正確。人工濕地中部分細菌作為分解者可直接利用魚塘中的有機物:蔬菜不能直接利用有機物,只能利用有機物分解后產生的無機物,C敘述錯誤。人工濕地中的蔬菜能凈化水質,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而蔬菜能食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敘述正確。
8.答案:D
解析:由題干可知完全型T9的所有體細胞均為9號染色體三體,說明這種患者是由9號染色體三體的受精卵發育來的,形成此受精卵需要父母其中一方產生含兩條9號染色體的異常配子,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減數分裂I時兩條9號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或減數分裂Ⅱ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移向了同一側,A說法正確;根據題干可知,父母表型均正常,父親基因型為Aa,母親基因型為AA,若胎兒為完全型T9,其基因型可能為AAA、AAa、Aaa,三體自救型即完全型T9的部分細胞丟失第三條染色體形成正常細胞,由基因型為AAa的完全型T9形成的三體自數型體內可同時存在AA、Aa和AAa三種體細胞,B說法正確;由題述可知父母生出的胎兒正常基因型可能為AA和Aa,若該胎兒為分裂錯誤型,基因型為Aa的胎兒可因部分細胞有絲分裂異常產生AAa和Aaa兩種體細胞,即其體內可能存在AAa、Aaa和Aa三種體細胞,C說法正確;完全型T9是因減數分裂異常形成的,嵌合型T9中三體自救型也是因減數分裂異常導致的,而分裂錯誤型則是因胎兒胚胎發育早期細胞有絲分裂異常導致的,D說法錯誤。
9.答案:A
解析:結核分枝桿菌需要被抗原呈遞細胞處理后再傳遞給輔助性T細胞,然后輔助性T細胞再增殖和分泌細胞因子,A敘述錯誤;結核分枝桿菌是胞內寄生菌,對于胞內寄生菌來說,體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菌的傳播感染,當寄生菌進入細胞后則變為細胞免疫發揮作用,再由體液免疫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最后被其他免疫細胞清除,細胞免疫需要細胞毒性T細胞接觸并裂解靶細胞,體液免疫需要抗體,B敘述正確;下注射結核分枝桿菌疫苗后人體發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所以體內有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的產生,C敘述正確;輔助性T細胞既可激活B細胞又可激活細胞毒性T細胞,兩種特異性免疫共同配合以清除病原體,D敘述正確。
10.答案:D
解析:假設該病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則患者Ⅱ-2(基因型為XaXa)的兒子Ⅲ-1、Ⅲ-2都應患病,而題圖中Ⅲ-2正常,則該假設不成立;假設該病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則患者Ⅱ-3(基因型為XAY)的母親I-2也應患病,而題圖中Ⅰ-2正常,則該假設不成立;若該病為伴Y染色體遺傳病,則患者I-1的兒子應全部患病,而題圖中Ⅱ-5正常,則該假設不成立,因此該病的遺傳方式不可能是伴性遺傳,A說法正確。此遺傳病如果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則Ⅱ-1與Ⅲ-2基因型都為a,此遺傳病如果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則Ⅱ-1與Ⅲ-2的基因型都為Aa,B說法正確。若此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Ⅱ-4的基因型為Aa,人群中該病的發病率即基因型為aa的概率為1/100,由遺傳平衡定律可知基因頻率P(a)=1/10,則P(A)=1-P(a)=9/10由此可推出人群中基因型頻率P(AA)=(9/10)2=81/100,,P(Aa)=9/10×1/10×2=18/100,這樣人群中一個正常男性基因型為AA的可能性為81/100/81/100+18/100=9/11,而基因型為Aa的可能性為1-9/11=2/11,所以Ⅱ-4(基因型為Aa)與一個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為1×2/11×1/4×1/2=1/44,C說法正確。染色體顯微鏡觀察分析檢測的是染色體變異遺傳病,為避免此家庭患兒的出生,應對孕婦體內的胎兒進行的是基因檢測,D說法錯誤。
11.答案:B
解析:由題圖可知,突觸a前膜釋放的遞質會引起突觸a后膜電位由-70mV漸漸升高,表明此遞質為興奮性神經遞質,而突觸b前膜釋放的遞質會引起突觸b后膜電位由-70mV漸漸下降,表明此遞質為抑制性神經遞質,A敘述正確;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組成,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興奮沿著反射弧傳導并由突觸前膜向突觸后膜傳遞,由題圖可知突觸后神經元的興奮是由胞體向軸突方向傳導的,所以其相連的部分不可能是感受器,B敘述錯誤;PSP1曲線向上的峰值表示的是動作電位產生的上升階段,是由膜外Na+或Ca2+內流形成,C敘述正確;突觸a、b前膜分別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和抑制性神經遞質,可能導致突觸后神經元產生的正負兩種電位變化相互抵消,膜電位不發生變化,D敘述正確。
12.答案:C
解析:由題圖可知,無BL時,擬南芥在1nmol·L-1IAA的培養條件下比0nmol·L-1IAA的側根數量少,而5nmol·L-1IAA表現為既不促進也不抑制,可得出IAA濃度在0~5nmol·L-1(不包括5nmol·L-1)會抑制植物側根形成,即低濃度的IAA抑制植物側根形成;無BL時,IAA濃度在5~50nmol·L-1(不包括5nmol·L-1)會促進側根形成,即高濃度的IAA促進植物側根形成,A敘述正確。IAA濃度為0nmol·L-1時,有BL比無BL的側根數量多,表明1nmol·L-1BL促進植物側根形成,IAA濃度在5~50nmol·L-1(不包括5nmol·L-1)時促進側根形成,所以在一定的IAA濃度范圍內,二者表現為協同作用,B敘述正確。自變量是人為控制的對實驗對象進行處理的變化因素,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有無BL、IAA的濃度,由于對不同實驗組的培養時間均相同,因此時間不是自變量,C敘述錯誤。由題圖可知,相比無BL、0nmol·L-1IAA條件時的側根形成情況,1nmol·LB-1L、0nmol·L-1IAA時植物側根數量增加,無BL、1nmol·L-1IAA時植物側根數量減少,可知1mol·L-1的IAA和BL對側根數量增加起的效果是相反的,D敘述正確。
13.答案:A
解析:第一步:調取教材知識,分析ADC的作用原理
ADC的結構如圖所示,藥物可以殺傷腫瘤細胞,但沒有特異性,而抗體能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ADC實現了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殺傷。
第二步:分析圖示,厘清變量根據圖示的橫坐標和圖例可知,自變量為藥物的種類和濃度,因變量為乳腺癌細胞的存活率。對照組的HER2+存活率一直較高,E、F、E+F組的HER2+存活率較低,且E+F組的最低,而四個組別的HE2-存活率沒有差異且均較高,說明HER-2表達時藥物才能發揮作用。
第三步:分析選項,判斷正誤ADC中抗體特異性識別癌細胞,從而使藥物殺傷癌細胞,A錯誤;對照組的HER2+存活率較高,所用ADC不攜帶藥物,B正確;HER-2表達時藥物才能發揮作用,推測HER-2能與抗體特異性結合,C正確;藥物E或F單獨作用時,細胞存活率比對照組低,藥物E和F協同作用時,細胞存活率比藥物E或F單獨作用時都低,說明藥物E和F對乳腺癌細胞都有殺傷作用,且協同作用效果更好,D正確。
14.答案:D
解析:第一步:明確表格“項目”的含義
第二步:綜合“項目”含義進行計算生產者未利用的能量為0,其生物量沒有增加,A正確;生產者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值為732+268+711=1711(×109kJ),B正確;第二營養級同化的能量是732+268=1000(×109kJ),第三營養級同化的能量是268-125-30=113(×109kJ),故第二、三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是11.3%,C正確;植食性動物糞便中儲存的能量屬于生產者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的一部分,D錯誤。
15.答案:D
解析: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A錯誤;自然選擇和遷入、遷出等也能改變種群的基因庫,B錯誤;生物沒有致病基因也會得遺傳病,如染色體異常遺傳病,C錯誤;表觀遺傳產生的性狀變化可遺傳,且基因的堿基序列不變,D正確。
16.答案:ABC
解析:由題圖可知,A、B兩點時,該植株凈光合速率相同,但A、B兩點時光照強度、溫度均不同,故A點和B點時該植株的呼吸速率不一定相等,凈光合速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圖中C點時,該植株CO2吸收速率最高(凈光合速率最大),故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差值最大,A錯誤、D正確;該實驗研究了兩種光照強度下溫度對光合速率的影響,CO2濃度不會改變光合作用的最適溫度,最高點不會因此左右移動,B錯誤;C點出現的原因是酶有最適溫度,C錯誤。
17.答案:AD
解析:紫色產生需要滿足:藍色、紅色色素均存在.紅色色素形成前提是有黃色1色素,與黃色1色素產生有關的基因為A/a、C/c、D/d;僅考慮這三對基因時,基因型總共有27種,其中不能產生黃色1色素的基因型為aacc_ _和aaC_D_,共7種。僅考慮基因E/e、B/b時,能產生藍色和紅色色素的基因型為E_B_,共4種,因此紫色野茉莉花基因型有(27-7)×4=80種,A正確。基因型為aaBbCcDDee的個體自交,后代都存在DD,C基因不起作用,后代均表現為黃色,因此不能用來驗證基因自由組合定律,B錯誤。根據題意,白色純合體基因型有aabbccddee、aaBBceddee,基因型為AaBbccddEE的植株與基因型為aabbccddee的個體雜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為紫色:綠色:藍色=1:1:2;基因型為AaBbceddEE的植株與基因型為aaBBccddee的個體雜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為紫色:藍色=1:1,C錯誤。根據后代中紫色:綠色:藍色=9:3:4可知,該植株一定含有關鍵的雙雜合基因,符合要求的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aBbecddEE和aaBbCeddEE兩種,D正確。
18.答案:AB
解析:由圖可知,NADH和FADH2脫掉的電子隨電子傳遞鏈傳遞,最終和O2、H+結合,形成水分子,A正確;圖示O2和H+結合發生在線粒體內膜上,所以C代表線粒體基質,進而判斷A代表細胞質基質,B代表線粒體內外膜的間隙,B正確;由圖可知,魚藤酮可抑制線粒體電子傳遞鏈的作用,進而影響細胞呼吸,但不能確定魚藤酮對原核生物有沒有作用,故不能確定是否可以用于防治黃瓜的細菌性角斑病,C錯誤;由圖可知,ATP合酶具有物質運輸和催化作用,無法體現其具有信息傳遞作用,D錯誤。
19.答案:BCD
解析:第一步:獲取圖中能量流動過程的關鍵信息從圖中可知,該生態系統存在至少兩類食物鏈,一種是通過生物間捕食關系形成的捕食食物鏈,還有一種是以有機碎屑為起點的腐生(碎屑)食物鏈,A正確。能量不能循環流動,B錯誤。第二步:分析相關數據輸入小型魚類的能量中傳遞給大型魚類的約占1.2%(0.0036÷0.295×100%≈1.2%),C錯誤。大型魚類糞便中的能量屬于小型魚類流向有機碎屑的能量,D錯誤。
20.答案:ABC
解析:第一步:整體瀏覽選項,與圖示信息進行匹配;第二步:深入分析選項正誤由圖中細胞染色體數可知,動物細胞融合時會發生染色體的隨機丟失,若丟失與抗體合成有關的染色體,則會影響融合細胞合成抗體,A符合題意。由圖可知,抗體由兩條重鏈和兩條輕鏈組成,不同的多肽鏈組合可以形成的抗體類型較多,故部分融合細胞產生的抗體可能不是雙特異性單克隆抗體,B符合題意。若融合處理時條件不適宜,單克隆雜交瘤細胞和脾臟細胞融合率較低,則形成所需的融合細胞較少,C符合題意。單克隆雜交瘤細胞和B細胞融合后,形成多種融合細胞,其中能產生雙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占比較小,D不符合題意。
21.(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0分)答案:(1)光反應;H+和氧(2分)
(2)無光;類囊體在光下會產生ATP,干擾實驗結果
(3)類囊體膜外緩沖液的pH;類囊體膜內外存在的H+濃度差能驅動ATP合成
(4)疏水;先向使類囊體膜內外pH都為4的溶液中加入寡霉素,待寡霉素與ATP合成酶的F0部位結合后,再將類囊體轉移到含有ADP和P的pH=8的緩沖液中(2分)
解析:(1)在類囊體的薄膜上進行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階段.水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參與光反應,在光下分解為H+和氧。
(2)在光下,葉綠體類囊體上能夠進行光反應產生ATP,而本實驗的因變量為是否產生ATP,故在有光的情況下會干擾實驗結果。
(3)第一步:分析圖示根據圖示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類囊體膜外緩沖液的pH分析實驗結果,待類囊體膜內外pH都為4后,將類囊體分別轉移到含有ADP和P的pH=8、pH=4的緩沖液中,其中在pH=8的緩沖液中有ATP產生,而在pH=4的緩沖液中無ATP產生。第二步:得出結論類囊體膜內外存在的H+濃度差能驅動ATP合成。
(4)謎脂雙分子層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磷脂雙分子層內疏水,推測嵌在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內的F0具有疏水性。寡霉素與ATP合成酶的F0部位結合后,可抑制ATP的合成,為了驗證寡霉素的作用,需要先向使類囊體膜內外pH都為4的溶液中加入寡霉素,待寡霉素與ATP合成酶的F0部位結合后,再將類囊體轉移到含有ADP和Pi的pH=8的緩沖液中,檢測ATP的合成情況。
22.(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2;存在;如果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不存在連鎖情況,F2的表型及比例應為圓形紫色葉:圓形綠色葉:披針形紫色葉:披針形綠色葉=45:3:15:1,與題干數據不符(3分)
(2)2/5(2分)
(3)6;其他種類的單體不能存活;當控制葉形的基因位于其他染色體上且該單體植株為雜合子時,其與正常的披針形葉植株雜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也為圓形葉:披針形葉=1:1(2分)
解析:(1)第一步:確定性狀顯隱性已知兩種純合的親本雜交,所得F1均為圓形紫色葉。F1自交得F2,先考慮葉形這對相對性狀,F1中圓形葉:披針形葉=3:1,說明圓形葉對披針形葉為顯性,且葉片形態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再考慮葉色這對相對性狀,F2中紫色葉:綠色葉=15:1,15:1是9:3:3:1的變式,說明葉色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綜上,葉形和葉色總共由3對等位基因控制.第二步:分析性狀遺傳比例,判斷葉形及葉色的相關基因之間是否存在連鎖情況假設控制葉形的基因為A/a,控制葉色的基因為B/b、C/c,根據F2中圓形葉:披針形葉=3:1,紫色葉:綠色葉=15:1,可推出F1的基因型為AaBbCc。若三對等位基因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即不存在連鎖情況時,F2中會出現圓形紫色葉:圓形綠色葉:披針形紫色葉:披針形綠色葉=45:3:15:1的性狀表現,與實際情況不符,故控制葉形及葉色基因的遺傳存在連鎖情況。
(2)由F2中幾種類型的紫色葉植株的比例大致為1:4:6:4可推出,紫色葉的類型與顯性基因的數目有關。F1關于葉色的基因型為BbCc,有兩個顯性基因,則F2紫色葉植株中表型與F1植株一致的基因型為BBcc、bbCC和BhCc,所占的比例為6/15=2/5。
(3)已知該植物共有12條染色體,即6對同源染色體,故理論上單體品系應該有6種。沒有發現其他種類單體的原因很可能是該種植株缺少1~5號染色體中的一條時會致死.若控制葉形的基因位于6號染色體上,則該單體的基因型為AO(O表示沒有等位基因),其與正常的披針形葉植株(aa)雜交,即AO×aa,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為圓形葉(Aa):披針形葉(aO)=1:1。若控制葉形的基因位于其他染色體上且該單體植株為雜合子(Aa),其與正常的披針形葉植株(aa)雜交,即Aa×aa,后代表型及比例也為圓形葉(Aa):披針形葉(aa)=1:1,故不能確定控制葉形的基因位于6號染色體上。
23.(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2分)答案:(1)敏感性;減弱、增強;軸突;興奮
(2)IL-1β;負相關、負相關
(3)甲鈷胺;常規降糖藥+甲鈷胺+丹參注射液;擴大樣本的數量,制定用藥療程,研究用藥劑量(2分)
(4)減少高糖高脂飲食,堅持一定強度的運動,保持精神愉悅,保證合理作息、充足睡眠(2分)
解析:(1)Ⅱ型糖尿病患者有正常的甚至高于正常水平的胰島素,但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
第一步:提煉題圖和題干關鍵信息 第二步:回答問題
題圖中顯示,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后,通過信號傳導,促進Akt對GSK3β的磷酸化,從而抑制GSK3β的活性 Ⅱ型糖尿病患者體內GSK3β的磷酸化減弱,進而促進Tau蛋白的磷酸化,引起髓鞘和神經元軸突受損,從而造成神經元纖維上興奮傳導速度減慢
題干中指出,“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是參與肝糖原代謝的關鍵酶,可磷酸化Tau蛋白”“當GSK3β被磷酸化后,不再有磷酸化Tau蛋白的功能”
(2)第一步:分析表格數據
第二步:得出結果與周圍神經傳導速度呈正相關的血清炎癥因子為IL-1β;TNF-α和MIP-1分別與周圍神經傳導速度呈負相關、負相關。
(3)第一步:分析實驗目的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題述臨床發現.第二步:設置對照實驗題干信息指出,甲鈷胺是一種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對照組除用常規降糖藥外,還要添加甲鈷胺,實驗組為常規降糖藥+甲鈷胺+丹參注射液.實驗時擴大樣本的數量,制定用藥療程,研究用藥劑量等方法都可以減小偶然因素造成的誤差。
24.(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四、五、六(2分);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2分);海洋中硅藻類及其他浮游植物個體小、繁殖快、含纖維素少,可整個被磷蝦和橈足類等植食動物吞食和消化,其生物量被迅速轉化為磷蝦和橈足類等植食動物的生物量(2分)
(3)直接;氣溫上升、海冰減少導致磷蝦更容易被捕食
(4)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阿德利企鵝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
解析:(1)據圖可知,虎鯨處于第四、五、六營養級;圖中的生物與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生態系統。
(2)磷蝦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海洋中硅藻類及其他浮游植物個體小、繁殖快、含纖維素少,可整個被磷蝦和橈足類等植食動物吞食和消化,其生物量迅速轉化為磷蝦和橈足類等植食動物的生物量,導致某一時段,磷蝦和橈足類等植食動物的生物量相對硅藻類及其他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高。
(3)南極磷蝦可供人食用,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近年來,氣溫上升、海冰減少,磷蝦棲息和躲避敵害的場所減少,導致磷蝦更容易被捕食,從而使磷蝦數量銳減。
(4)由圖可知,阿德利企鵝和帝企鵝的取食對象不同,這說明它們的生態位發生了分化,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若要研究阿德利企鵝(動物)的生態位,需要研究阿德利企鵝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
25.(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Sau3A I;易造成質粒和目的基因的自身環化以及反向連接;EcoR I和BamH I(2分)
(2)農桿菌轉化法;將抗凍蛋白基因拼接到Ti質粒的T-DNA上和插入了抗凍蛋白基因的T-DNA拼接到受體細胞染色體DNA上(2分)
(3)植物組織培養;抗原—抗體雜交;抗凍蛋白基因導入的位置可能是黃瓜體細胞某同源染色體中的一條染色體(2分)
解析:(1)由圖示可知,限制酶BamH I和Sau3A I切割DNA后會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若選擇單一限制酶BamH I切割抗凍蛋白基因,則需要選擇限制酶Sau3A I切割質粒才能實現二者的連接。用單一限制酶切割質粒和目的基因片段,易造成質粒和目的基因的自身環化以及反向連接,而雙酶切可以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若使用限制酶Sau3A I和EcoR I切割質粒,因抗凍蛋白基因內部有Sau3A I切割位點,限制酶BamH I和Sau3A I切割DNA后會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故可使用限制酶EcoR I和BamH I切割含有抗凍蛋白基因的DNA片段。
(2)由圖中的Ⅱ可知,將抗凍蛋白基因導入黃瓜細胞的方法是農桿菌轉化法。利用該方法獲得轉基因黃瓜細胞過程中會發生2次DNA分子之間的拼接,第一次拼接是將目的基因拼接到Ti質粒的T-DNA上,第二次拼接是將插入了目的基因的T-DNA拼接到受體細胞染色體DNA上。
(3)將離體的植物細胞培養成完整植株應采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可以用抗原—抗體雜交的方法在分子水平上檢測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達.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轉基因植株,若目的基因導入的位置是植物體細胞某同源染色體中的一條染色體,則獲得的植株為雜合子,自交后代不全是轉基因植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