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一、單選題(共50小題,每小題1.5分,滿分75分)1.《西斯廷圣母》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畫中圣母手上抱著可愛的嬰兒,晶瑩的目光中洋溢著溫柔的母愛,充分顯示了純潔無邪的善良天性。這體現該作品的精神內核是()A.神秘主義 B.禁欲主義 C.人文主義 D.浪漫主義2.關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人曾這樣比喻“教會原本是教徒與上帝的接線員,于是借助這個電信壟斷地位大發橫財。自此之后,人人自帶直撥上帝的“熱線”了?!辈牧戏从沉诉@場宗教改革()A.主張廢除教階制度與宗教儀式B.否定信仰上帝C.宣揚《圣經》至高無上 D.挑戰教會權威3.“月亮既不會掉下來,也不會離去,那是因為它的運動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提出這一觀點的科學家是()A.托勒密 B.哥白尼 C.伽利略 D.牛頓4.馬丁·路德撰寫了《九十五條論綱》,痛斥教廷推銷贖罪券的欺騙行為,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這場改革()A.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興起B.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C.維護了封建統治的秩序D.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5.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稱義”,主張只要直接閱讀《圣經》,有虔誠信仰,靈魂便可得救。因信稱義”的提出A.加強了教皇的宗教權威B.鞏固了民眾的宗教信仰C.摧毀了教會的思想專制D.擴大了基督教會的影響6.19世紀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繼任,支持俾斯麥的政黨聯盟在帝國議會選舉中失敗,與威廉二世意見相左的俾斯麥辭職。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國()A.議會選舉缺乏法律支持B.皇帝個人權力強大C.對外政策發生根本變化D.實行分權制衡體制7.1861年,英國遭遇谷物歉收的糧食危機,美國聯邦政府趁著小麥豐收的優勢,采取了“小麥外交”政策。盡管英國對聯邦政府帶有敵意,聯邦政府仍然向英國出口大量小麥。英國為了度過糧荒困境,不敢公然反對聯邦政府。這體現了()A.英國經濟發展落后于美國 B.聯邦政府靈活的戰時外交C.美國北方的農業超過南方 D.美英兩國由敵對走向結盟8.繼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一些人認為該規定與英國其他法律中禁止宗教歧視的條款有沖突。不過實際上,絕大多數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且在公開場合都大多宣稱自己是圣公會成員。與該材料相關的法律文件是()A.《大憲章》B.《權利法案》 C.《王位繼承法》D.《人權宣言》9.美國在18世紀和19世紀進行了兩次資產階級革命,都促進了美國的發展,關于兩次革命的共同點是()①都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②都通過戰爭方式解決矛盾③都推翻了美國封建制度④都是資本主義發展結果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10.美國獨立后,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這些矛盾最終于1861年導致美國內戰爆發。導致美國南北雙方矛盾重重的主要因素是()A.獨立時間的先后 B.經濟模式的不同C.非洲移民的比例D.封建殘余的多寡11.1835年,美國廢奴協會向南方社會精英寄出《奴隸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這些刊物進入南方,但該提案未能在國會通過,同時引發了全國性的政治辯論。在這一過程中,廢奴團體從200個增加到527個。這表明美國()A.南北矛盾更加尖銳 B.政黨政治得到發展C.廢奴時機已經成熟 D.黑人民權運動興起12.20世紀初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提出“大規模生產”的管理理念,把系統性、連續性和高速運轉等原則,集中的運用到制造一種產品的生產方面,強調“標準化生產”,實行“流水線作業制度”,極大的縮短了生產一輛汽車所用的時間。福特的管理理念反映了()A.工業革命改變人們生活觀念B.科學管理促進生產效率提高C.資本擴大和生產的高度集中D.亞當·斯密自由競爭的觀點13.19、20世紀之交,德國工業中心被灰黃色的煙幕所籠罩,煤煙造成植物枯死,晾曬的衣服變黑,即使白晝也需要人工照明,德國工業區的河流也變成了污水溝。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德國()A.工業革命的高速發展期B.工業化進程的生態問題C.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D.政府忽視民生環境狀況14.早期美國女性的活動范圍往往局限于家庭生活當中。19世紀70年代后,美國女性的就業數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勢頭,從1870年的171萬猛然增長到1920年的827萬,女性的就業率也從14.8%攀升到24.2%,增幅高達63.5% 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B.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 C.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D.傳統社會觀念的改變15.蒸汽機發明后,日益成為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機器動力的重要來源,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表明()A.內燃機的應用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B.農業技術發展導致失業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機器動力來源 D.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生產規模16.歐洲資本主義的發生與發展大致經歷了資本原始積累、自由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對外經濟擴張方式各有側重,以下能對應的是A.商品輸出→資本輸出→早期殖民B.早期殖民→資本輸出→商品輸出C.早期殖民→商品輸出→資本輸出D.商品輸出→早期殖民→資本輸出17.巴黎公社在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A.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標志 B.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的第一個國際工人組織C.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D.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8.針對工業革命后出現的社會問題,英國人歐文設計了“新和諧公社”的藍圖,并親自投資按照藍圖成立了工廠、農場和學校。公社中每個人都參加勞動,分工合作,但最后公社卻走向失敗。這次實驗()A.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B.體現出對新型社會制度的探索C.促成國際工人的聯合 D.成為建立工人政權的偉大嘗試19.馬克思與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制度深入思考,探索出了新的改造社會的理論,這一理論是()A.自由資本主義理論 B.科學社會主義理論C.空想社會主義理論 D.政府干預經濟理論20.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A.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B.英國憲章運動 C.巴黎公社革命運動 D.俄國十月革命2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根本的歷史條件是()A.工人運動的興起B.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C.社會主義思想高漲 D.吸取人類優秀文化成果22.馬克思揭露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秘密的是()A.科學社會主義B.空想社會主義C.剩余價值學說D.唯物史觀23.隨著西方國家不斷殖民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于()A.18世紀中后期B.18世紀末19世紀初C.19世紀中后期 D.19世紀末20世紀初24.在搶奪殖民地過程中,列強沖突加劇。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1884年英、法、德等國召開了一次“地圖上作業”的會議。這次會議指的是()。A.大陸會議B.柏林會議C.開羅會議D.華盛頓會議25.歷史上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的美國總統是A.林肯B.羅斯福 C.門羅D.華盛頓26.發生在1804,拉開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序幕的歷史事件是()A.海地的獨立 B.巴西建立共和國C.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D.蘇丹馬赫迪起義27.19世紀末,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主要斗爭形式是A.武裝斗爭B.利用宗教形式組織反帝斗爭C.舉行政治總罷工 D.資產階級組織政黨進行議會斗爭28.1897年,西非黃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權利保護協會”,主要成員是地方首領和受過西式教育的上層人士。他們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將大片土地宣布為“無人居住土地”的企圖。20世紀初,類似團體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繼成立。這些團體的存在()A.促使和平抗爭成為主要斗爭形式B.推動了非洲首個政黨的誕生C.幫助大多數地區免于淪為殖民地D.促進了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29.20世紀初,印度進口自行車的主要購買群體是居住在印度的英國人。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印度人擁有了自行車,英國人便以騎車會讓人汗流浹背和“不體面”為由,逐漸放棄了自行車而改為汽車出行。這反映出英國人的()A.時尚引領意識B.前瞻性科學思維 C.保守主義思想D.殖民者優越心理30.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的事件是A.三國同盟的形成 B.三國協約的建立C.薩拉熱窩事件 D.凡爾登戰役31.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從實質上說明了A.法德矛盾是當時國家關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巴爾干半島而結盟C.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商品市場而互相勾結D.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爭斗32.美國的參戰給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重大的變化,包括①戰爭的性質發生了改變②協約國的實力得到加強③參戰國家進一步增多④戰爭結束的進程加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3.“我是做勞工的,從前不知道自身與國家有什么干系,現在到歐洲戰場,看到不同國家的人為國犧牲性命,不知不覺就生出一種愛國愛家的心”“出國后見到各種先進的機器、農具和軍事設備.......回國后可以開導親友。”以上華工的心聲反映出()A.華工為協約國獲勝做出重要貢獻 B.中國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引發了抗爭C.華工萌發了“實業救國”的觀念 D.華工見識的增長和民族意識的覺醒34.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初爆發時,大國決策者都抱著短期必勝的心理,但戰爭的進程完全走向他們主觀意志的反面,最終形成了長期陣地戰的僵局。標志德國“速決戰”破產的戰役發生于()A.索姆河 B.凡爾登 C.比利時 D.馬恩河35.一戰爆發后,遠離歐洲的日本對德宣戰。在對德通牒和宣戰詔書中,日本聲稱是為了永保東亞和平"及“維護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發表演說強調日本參戰是對德國鼓動干涉還遼的復仇戰。這些行為()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蓋參戰意圖C.維護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圖保護東亞和平36.一戰后,西方國家在殖民地推行了委任統治制度,這一制度取代了以往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粗暴方式,轉而以較為溫和的方式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正如列寧所說:委任統治制度是委托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實行“盜竊和搶劫的權利”?!边@說明委任統治制度()A.打破了歐洲列強間的均勢 B.是對殖民地利益的再分割C.彌合了列強和殖民地裂痕 D.壯大了殖民地人民的力量37.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狈ㄜ娫獛浉l阋苍A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這說明凡爾賽體系()A.結束了大國紛爭 B.隱含了重重矛盾 C.帶來了世界和平 D.平衡了各方利益38.一戰后成立的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是()A.同盟國 B.國際聯盟C.聯合國 D.歐洲聯盟39.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締結了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的帝國主義國際新秩序是()A.維也納體系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C.布雷頓森林體系 D.雅爾塔體系40.時人評價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大多只是“道具”,因為許多事情已由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決定了。這說明巴黎和會()A.激化各國矛盾B.體現平等協商C.被大國所操縱D.孕育戰爭危機41.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發生改變,是在()A.新航路開辟之后 B.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后C.法國大革命之后D.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42.新經濟政策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措施是()A.余糧收集制 B.征收糧食稅 C.實行土地國有制 D.建立集體農莊43.十月革命后,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其中的一項措施是A.征收糧食稅 B.實行余糧收集制C.實行集體化D.減少集體農莊44.1921年,在蘇俄,農民和工人的不滿情緒牽動著軍隊士兵,2月28日,在波羅的海要塞喀瑯施塔得發生水兵叛亂。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滿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工業化方針D.農業集體化方針45.某次革命后,出現了兩個政權并立的局面。這次“革命”是指A.法國大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C.俄國二月革命D.俄國十月革命46.1921年3月,新經濟政策實施,列寧說“貿易自由就是倒退到資本主義”;5月列寧認識到新經濟政策“應當把商品交換提到首要地位”;10月又明確指出“要以市場、商業為基礎”。這一轉變()A.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B.適應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C.是基于理性和現實的選擇 D.表明計劃性不排斥市場性47.1921年3月16日,蘇俄與英國政府正式簽訂了《英蘇貿易協定》。協定的主要內容有:雙方同意恢復貿易關系和政治關系,并互設商務代表處以辦理兩國間的貿易業務。蘇俄此舉意在()A.集中力量獲得戰爭勝利 B.借鑒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C.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恢復 D.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途徑48.關于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因素,以往的研究大多提及彼得格勒糧食短缺、面包供應不上而導致群眾騷動,并將糧食短缺的原因歸于戰爭。近年,有學者提出“天氣因素”是構成這一歷史事件的鏈條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據此可知,關于俄國二月革命原因的解釋()A.隨著研究視角的拓展而趨于完善 B.新的觀點相對舊的理論更為可信C.只能有一種合乎歷史事實的解釋 D.要力求規避歷史學家的主觀認識49.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宏偉的五年計劃。歐洲大多數人士認為,這一計劃是不切實際的,注定要失敗的。然而,20世紀30年代初期,大多數觀察家意識到,改變俄國的政治和社會劇變是世界上發生的大事,甚至部分追求進步的人們,奏響了訪蘇交響曲。導致這一態度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蘇聯模式為歐洲國家應對經濟危機提供了借鑒B.蘇聯經濟建設模式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C.美國羅斯福新政借鑒蘇聯模式走出了經濟危機D.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顛覆了歐洲人以往的政治認知50.20世紀30年代,美國關于勞動衛生學的研究有了重大進展,科學家們發現高鹽飲食可以緩解高溫中暑,蘇聯學者也加入了該問題的研究,并與西方學術界保持著密切的交流。蘇聯學者加入該研究主要基于()A.美蘇對峙局勢的緩解 B.國內工業建設的需要C.生物科學的重大突破D.大國競爭領域的拓展二、材料題5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一戰前,壟斷組織已分布于各工業部門,在國家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5,無產階級在全國人口中占少數,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42.1%1913年按人口計算,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英國的1/5,法國的1/4。俄國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存在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農村保留有貴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剝削形式。......1901年,西歐資本家向俄國工業和銀行投資約10億盧布,控制了俄國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材料二十月革命的勝利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列寧把馬克思理論轉化為實踐,從1917年到1989年,共產主義力量在世界上發展迅速。十月革命的勝利對全世界人民產生了偉大而深刻的影響,各國無產階級、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斗爭蓬勃高漲。--改編自周明博《全球通史:從史前時代到二十一世紀》(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十月革命發生的歷史條件。(5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述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6分)5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學形態的社會主義只有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才能產生。19世紀30-40年代,伴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充分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充分暴露,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運動的發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而當時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思潮不僅不能給各國無產階級指出一條爭取徹底解放的道路,反而把工人運動引入歧途。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當時人類已有的優秀思想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從而把社會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使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到科學,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摘編自張有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和前景展望》材料二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指引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舊政權,第一次建立起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在經濟上,布爾什維克實行了針對包括銀行在內的大型企業的國有化措施,確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工人在生產中的監督和管理作用,增強了工人在生產中的主導地位。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堅決同黨內外否定共產黨領導權的思想作斗爭。列寧認為,只有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才能幫助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克服從舊社會中帶出來的缺陷和不足,才能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摘編自盧迎春《論十月革命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開創》(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推動“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到科學”的因素。(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為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采取的措施。(6分)《2025年4月17日高中歷史作業》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B C B B C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D B A C C B B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C D B C A A D D C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D B D D B B B B B C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答案 D B B A C C D A A B51.(1)俄國已經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具備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條件;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落后性,俄國國內各種矛盾尖銳,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世界格局;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由理想轉化為實踐;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統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52.(1)資本主義經濟充分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充分暴露;無產階級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論探索;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個人努力。(答對4點即可)(2)建立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確立公有制地位;增強工人在生產中的主導地位;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答對3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