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第二節課時跟蹤·分層訓練考點指引知識點 題號城鎮化及其進程 1.3.4.8.9.10.15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5.11.12.13.15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6.7學業考達標練(2024·遼寧本溪期中)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據此完成1~2題。1.縣城成為我國城鎮化重要載體的直接原因是( )A.城鄉間貧富差距過大B.縣城產業結構簡單C.城鄉人口分布不合理D.縣城城鎮化率較低2.縣城城鎮化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問題包括( )①城區面積萎縮 ②城區污染加劇 ③教育資源緊張 ④經濟發展停滯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1.D 2.B【解析】 第1題,目前我國總體城鎮化率已達60%,水平較高,但我國縣城平均城鎮化水平較低,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城鎮化水平,將縣城作為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加快縣城城鎮化發展,D正確,A、B、C錯誤。第2題,伴隨著人口遷入、產業發展,縣城人口增多,可能造成城區污染加劇,教育資源緊張等問題,②③正確;城鎮化會擴大城區面積、促進經濟發展,①④錯誤。故選B。(2024·四川宜賓期中)下圖示意1961—2020年大倫敦市的城鎮人口數量變化情況(以1961年為基數100)。據此完成3~5題。3.20世紀70年代,大倫敦市城鎮化水平屬于( )A.初期階段 B.中期階段C.后期階段 D.無法確定4.圖中1961—1981年期間大倫敦市城鎮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是( )A.市中心交通方式落后B.市中心土地租金下降C.中心城區犯罪率高D.鄉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完善5.1981年以來,大倫敦市中心( )A.空舊房日趨增多 B.就業崗位減少C.新興產業發展快 D.生活環境惡化【答案】 3.C 4.D 5.C【解析】 第3題,英國城鎮化起步早,水平高,20世紀70年代,大倫敦市城鎮化水平達到70%,進入后期階段,C正確,A、B、D錯誤。第4題,讀圖可知,1961—1981年大倫敦市城鎮人口減少,20世紀70年代,英國城鎮化進入后期階段,隨著鄉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大倫敦市人口向鄉村居民點和小城鎮回流,出現逆城市化現象,D正確;隨著經濟發展,城市中心交通不斷發展、土地租金升高,A、B錯誤;中心城區治安更為完善,犯罪率低,C錯誤。第5題,1981年后大倫敦市城鎮人口重新增長,應該是出現逆城市化后的再城市化現象。英國政府促進大倫敦市再城市化的主要途徑有:改善中心城區環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增加就業崗位,吸引青年人才進入中心城區等,C正確,B、D錯誤;隨著人口增加,空舊房日趨減少,A錯誤。停車難是現代城市的一大問題,新的信息技術讓停車更智慧。下圖為“某停車系統示意圖”。讀圖,回答6~7題。6.下列關于該系統對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說法正確的是( )A.利用遙感技術獲取車主個人信息B.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獲取車輛速度信息C.利用網絡技術獲取車輛位置信息D.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獲取車位分布信息7.該系統的利用有利于城市( )A.緩解交通擁堵 B.減輕水體污染C.控制人口密度 D.降低地價【答案】 6.D 7.A【解析】 第6題,在該系統中,管理員可以根據傳感器的顏色判斷停車是否交費,但不能獲取車主個人信息,A錯誤;解決停車問題與車輛速度無關,且車輛速度的獲取利用的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B錯誤;車輛位置信息是利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獲取的,網絡技術不能獲取車輛位置信息,C錯誤;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獲取車位分布信息,故D正確。第7題,該停車系統有利于車主盡快找到停車位,從而緩解交通擁堵,故A正確。8.(2024·濟寧高一檢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下圖是1850—2050年中國和英國城鎮化進程(含預測)示意圖。(1)比較中、英兩國城鎮化進程的差異。(2)目前中、英兩國城鎮化所處的階段有何不同?(3)分析后期英國城鎮化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答案】 (1)中國城鎮化起步晚;城鎮化水平低;目前發展速度快。英國城鎮化起步早;城鎮化水平高;目前發展速度慢;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2)中國處于城鎮化中期階段,英國處于城鎮化后期階段。(3)大城市環境污染、人口密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交通和通信的發展,城鄉之間聯系更加便利;鄉村和小城鎮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新商業區發展,生活便利,城鄉差距縮小。【解析】 第(1)題,圖示時期中、英兩國城鎮化特點應結合示意圖從起步、水平、速度等方面進行敘述。讀圖可知,英國在1850—1890年,城鎮化水平快速增長,因此起步早,目前城鎮化水平在80%以上,城鎮化水平高,2000年后,城鎮化水平有下降趨勢,因此英國目前城鎮化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讀圖可知,中國在1970年后才開始快速城鎮化,因此起步晚,目前城鎮化水平約50%,城鎮化水平低,圖中顯示,2010年后中國城鎮化水平提高較快,表明目前城鎮化速度快。第(2)題,根據上題分析可知,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較低,但速度較快,為城鎮化的中期階段;英國的城鎮化水平較高,出現了逆城市化,處于城鎮化的后期階段。第(3)題,大城市中心區人口數量較多,人地矛盾突出,環境惡化、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生活質量下降;郊區和小城鎮環境優美,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區、小城鎮之間的交通便利,交通和通信的發展使得城鄉之間的聯系更加便利;故出現了與城鎮化過程相反的人口流動現象(城鎮化水平下降現象)。選擇考提升練(2024·長春期末)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眾多、經濟體量巨大、發展速度較快的亞洲大國。印度農業人口比重大,約2/3人口仍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制造業相對落后,但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領域發展迅速。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于2010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制造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制造業門類的國家,目前已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制造業中心。下圖示意1951—2015年中印兩國城鎮化水平變化。據此回答9~11題。9.下列關于中印兩國的城鎮化,敘述正確的是( )A.印度城鎮化穩步上升,且科學合理發展B.中國城鎮化迅猛提高,過度城鎮化現象嚴重C.中國城鎮化快速提高,得益于工業發展較快D.印度是主要農業國家,城鎮化處于初級階段10.導致中印兩國城鎮化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印度( )A.制造業發展不足 B.新興產業發展緩慢C.第三產業比重大 D.農村剩余勞動力少11.為提高城鎮化水平,印度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B.大幅降低城鎮落戶門檻C.行政干預特大城市發展D.建新興工業城市、衛星城【答案】 9.C 10.A 11.D 【解析】 第9題,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主要得益于工業發展較快,目前沒有出現過度城鎮化現象,C正確,B錯誤;印度產業發展不平衡,影響城鎮化科學合理發展,A錯誤;2015年印度城鎮化率已超過30%,處于城鎮化中期加速階段,D錯誤。第10題,印度制造業相對落后,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領域雖發展迅速,但無法吸納較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導致印度城鎮化水平較低,A正確;軟件業屬于新興產業,印度的軟件業發展迅速,B錯誤;印度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雖然服務業發展迅速,但第三產業的比重仍較小,C錯誤;印度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D錯誤。第11題,建新興工業城市、衛星城,可以增加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提高城鎮化水平,D正確;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提高城鎮化水平沒有關系,A錯誤;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相輔相成的,大幅降低城鎮落戶門檻、行政干預特大城市發展這些人為干預手段均不利于城鎮化提高,B、C錯誤。(2024·濟南期中)“城中村”是指城鎮化過程中,由于耕地被征用,農民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的居民區。“村中城”是指村落內部或鄰近村落圍繞特定市場或產業自發形成的“城”,從而形成“村”包圍“城”的空間格局。根據材料完成12~14題。12.“城中村”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城鄉二元體制并存 ②村民文化素質低 ③土地征用成本高 ④安土重遷思想 ⑤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③⑤13.“村中城”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資源豐富 B.交通便利C.政策支持 D.勞動力充足14.關于“城中村”和“村中城”的說法,正確的是( )A.“村中城”是“城中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B.“城中村”和“村中城”在城鎮化過程中不可能同時存在C.“村中城”的形成得益于它比周邊村落科技力量雄厚D.“城中村”滯后于時代發展,游離于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答案】 12.C 13.B 14.D【解析】 第12題,城鄉二元體制并存是形成“城中村”的原因之一;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耕地被征用,但居民的住宅未被征用,導致了“城中村”的形成,可推斷土地征用成本高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安土重遷的思想也會導致“城中村”的形成;“城中村”的形成與村民文化素質低和保護生態環境無關。故選C。第13題,該地區的資源和勞動力較豐富,使得該地能夠圍繞特定市場或產業發展成為“村中城”,A、D不符合題意;“村中城”的形成和存在有政策支持其發展,C不符合題意;“村中城”的形成與交通便利無關,B符合題意。故選B。第14題,“村中城”和“城中村”都是城鎮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特殊現象,兩者可能同時存在,但“村中城”并不是由“城中村”發展而來,A、B錯誤;由材料無法得出“村中城”的科技力量雄厚,C錯誤;“城中村”的發展滯后于城鎮化發展水平,是生活水平較低的居民區,兼具農村和城市的雙重特征,管理難度較大,游離于現代城市管理之外,D正確。15.(2024·邯鄲質檢)城鎮化過程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對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某城市1960—2010年發展統計圖。材料二 該城市中心與郊區平原的數據比較圖。(1)據材料一描述該市城鎮化水平提高的表現。(2)據材料二,運用水循環的知識分析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3)隨著城市經濟迅速發展,汽車數量急劇增加,城市交通擁堵現象日益嚴重。請你為該市治理交通擁堵獻計獻策。【答案】 (1)非農業人口增加(城鎮人口增加);城鎮人口比例增加;建成區(城鎮用地)面積增加。(2)城市硬化面積大,雨水下滲量少,地表徑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內)澇。(3)①合理規劃城市道路;②加強和完善交通管理;③優先發展公共交通;④合理規劃私家車的數量和出行等。【解析】 第(1)題,城鎮化水平提高的表現可以從城鎮人口所占比重、城鎮人口數量、城鎮用地面積等方面來回答。第(2)題,城鎮化對水循環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城市硬化面積大,雨水下滲量少,地表徑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內)澇等。第(3)題,針對交通擁堵問題可以采取諸如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加強和完善交通管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合理規劃私家車的數量和出行等措施。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86張PPT)第二章 鄉村和城鎮第二節 城鎮化課標要求 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思維導圖運用資料,說明不同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和特點,以及城鎮化的利弊。 1.區域認知:結合實例或圖表材料,分析不同國家或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和特點。2.綜合思維:結合實例或資料,說明城鎮化對區域發展的作用。3.地理實踐力:實地調查所在地區的城鎮化問題,并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措施。4.地理實踐力:結合實例,明確地理信息技術在城鎮管理中的應用。●情境導學對比下面兩圖,你會發現,盡管才經過30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分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城市不斷涌現,城市數量急劇增多,原有的城市規模持續擴大。你的家鄉有類似的現象出現嗎?你知道這種現象叫什么嗎?這種變化的標志有哪些?提示:這是城鎮化現象。城鎮化的標志包括城鎮人口數量增多、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鎮用地規模擴大等。必備知識 自主梳理? 城鎮化的意義1.城鎮化含義城鎮化也稱城市化,一般是指___________向城鎮地區集聚和____________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2.城鎮化標志鄉村人口鄉村地區城鎮人口數量多≠城鎮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是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一個相對數值。計算公式:城鎮人口比重=城鎮人口總數/總人口數×100%。城鎮人口數量多的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比重不一定大。例如,與日本相比,中國城鎮人口數量多,但日本城鎮人口比重大。3.城鎮化的意義(1)促進區域________增長。(2)提高________利用效率。(3)改善________居住環境。(4)增強區域________和諧。經濟資源城鄉社會1如何理解城鎮化能夠增強區域社會和諧?提示:可從縮小貧富差距、增加就業機會、提供公共服務、促進彼此交流、促進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趨同等角度進行分析。?世界城鎮化進程1.城鎮化進程的時間差異(1)歷史進程。(2)演變規律:各國城鎮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以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______”形曲線。圖示 階段 城鎮化特點A _____階段 城鎮化水平較_____,發展較______B _____階段 城鎮化推進很快,城區出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問題C _____階段 城鎮化水平比較_____,城鎮人口比例的增長________甚至停滯S初期低慢中期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后期高趨緩2.區域差異表現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起步時間 早 晚城鎮化水平 ______ ______速度目前 慢,出現人口回流現象 快原因 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高低2在城鎮化發展的后期,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向鄉村地區回流,說明發達國家城鎮化倒退。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提示:不對。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向鄉村地區回流的現象稱為逆城市化,雖然逆城市化階段人口向鄉村地區遷移,但回流人口還是城市人口,并不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因此逆城市化并不是城鎮化的倒退。?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1.問題環境問題 ________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聲污染等社會問題 交通擁堵、________緊張等大氣住房2.區域差異發展中國家 有的國家城鎮化畸形發展,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失業率高、______等社會問題突出發達國家 曾出現過_________問題,經過后來的不斷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決貧困環境污染3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都是負面的嗎?請舉例說明。提示:不是。城鎮化過程中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可以改善地理環境。? 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1.應用領域:城市規劃、市政建設、_________等城市管理方面。2.主要作用公共服務1.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是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2.城鎮化可促進區域的發展,區域發展對城鎮化沒有影響。( )3.發展中國家城鎮化起步晚,發展速度較慢。( )4.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化水平一定程度上體現其社會發展水平。( )5.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提供優化方案。( )6.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臺,提供便利。( )【答案】 1.√ 2.× 3.× 4.√ 5.√ 6.√【提示】 1.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是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2.區域發展對城鎮化有很大影響,兩者可以相互促進。3.發展中國家城鎮化起步晚,發展速度目前較快。4.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化水平一定程度上體現其社會發展水平。5.地理信息系統可以為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提供優化方案。6.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臺,提供便利。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情境啟思材料一 下表為江蘇城鎮化基本信息表。任務一 城鎮化的內涵、表現及意義年份 常住人口/萬人 城鎮人口數量/萬人 城鎮化率/%2010 7 866 4 737 60.22022 8 515 6 335 74.4材料二 如圖為2022年蘇南五市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示意圖。●合作探究問題1.城鎮化過程中,江蘇城鎮會發生哪些變化?提示:城鎮人口增多,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擴大等。問題2.蘇南五市中城鎮化水平最高的是哪座城市?衡量城鎮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是什么?提示:南京;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歸納提升1.城鎮化的內涵城鎮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對其理解可從其表現、過程、動力和結果等方面入手,具體分析如下。2.城鎮化的表現3.城鎮化的意義項目 意義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推動區域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改善產業結構;拉動內需,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城鎮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電、天然氣等設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鄉居住環境 對污染物進行集中處理,提升環境質量;通過平整土地、修建設施、綠化等措施,改善城鄉居住環境增強區域社會和諧 城鎮里就業機會眾多,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服務;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別不斷縮小,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漸趨同●知識拓展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從人口遷移來看,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動力來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口離開鄉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口來到城鎮的因素。如下圖所示。1.(2024·天津月考)城鎮化也稱城市化,一般是指鄉村人口向城鎮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下表為某年四國社會經濟統計數據(部分)。據此回答(1)~(2)題。●典例剖析國家 中國 俄羅斯 印度 印度尼西亞陸地面積/萬km2 960 1 710 298 191總人口/億人 13.95 1.46 13.53 2.66城鎮人口/億人 8.31 1.08 4.6 1.43(1)城鎮化的主要標志有( )①區域人口總數增加 ②城鎮人口增加 ③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例上升 ④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擴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四個國家中城鎮化水平最高的是( )A.中國 B.俄羅斯C.印度 D.印度尼西亞【答案】 (1)D (2)B【解析】 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鎮化有三個主要標志:城鎮人口增加、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擴大、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例上升,②③④正確;區域人口總數增加不能反映城鎮化水平,①錯誤,故選D。第(2)題,通過計算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例判斷城鎮化水平。經過計算可知,中國城鎮化水平約為60%;俄羅斯城鎮化水平約為74%;印度城鎮化水平約為34%;印度尼西亞城鎮化水平約為54%。俄羅斯城鎮化水平最高,B正確。●對點訓練1. (2024·銀川檢測)右圖為我國歷次人口普查城鄉人口統計圖。讀圖完成(1)~(2)題。(1)據我國歷次人口普查數據可知,我國( )A.人口總量開始減少B.城鎮人口持續增加C.鄉村人口少于城鎮人口D.鄉村人口增長速度最快(2)2010年到2020年間,我國( )A.人口遷移流動減緩B.人口集聚度提高C.城鎮化速度減緩D.大量人口遷回鄉村【答案】 (1)B (2)B【解析】 第(1)題,據圖可知,我國歷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城鎮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鄉村人口數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城鎮人口比重不斷上升。人口總量等于城鎮人口加鄉村人口,呈不斷增加趨勢;1953—2020年城鎮人口不斷增加;2010年前鄉村人口大于城鎮人口,2010年后城鎮人口大于鄉村人口;鄉村人口數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增長速度較慢,而城鎮人口一直在增長,增長速度最快。第(2)題,2010年到2020年間,鄉村人口數量下降較多,城鎮人口數量增加較多,可知大量鄉村人口流向城鎮,人口遷移流動加快;人口大量向城鎮集聚,是城鎮化進程的主要表現;2010年到2020年間,城鎮人口比重不斷上升,且增速較快,因此城鎮化速度在加快;城鎮人口比重不斷上升,人口大量遷往城鎮,而非鄉村。●情境啟思2021年5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人口90 199萬人,占總人口的63.89%。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公布的《2018年世界城鎮化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世界上55%的人口居住在城鎮中,預計到2050年,全球城鎮化率有望達68%,其中近90%的城鎮化來自亞洲和非洲。如圖為世界城鎮化水平的變化趨勢圖(含預測)。任務二 世界城鎮化進程●合作探究問題1.分析1950—2025年,世界城鎮化水平的變化及城鎮化速度的變化。提示:世界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鎮化速度加快。問題2.結合圖示,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鎮化水平的差異及成因。提示: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高,發展中國家城鎮化水平低。成因:發達國家城鎮化起步早,經濟發展水平高;發展中國家城鎮化起步晚,經濟發展水平低。問題3.結合圖示,分析1975年以后發達國家城鎮化速度的變化及原因。提示:1975年以后發達國家城鎮人口比重上升較慢,說明城鎮化速度減緩。原因: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高,大都進入城鎮化后期階段。●歸納提升1.世界城鎮化進程的差異(1)時間差異(2)空間差異表現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起步時間 早晚 早 晚原因 工業化早 獨立較晚,工業化晚目前速度 快慢 慢 快原因 城鎮化已發展到后期成熟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表現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城鎮化水平 程度 高 低且發展不平衡原因 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勞動生產力大大提高,大量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 亞洲和非洲國家城鎮化進程落后于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滯后城鎮化);南美洲國家城鎮化水平超過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虛假/過度城鎮化)存在問題 問題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城鎮發展不合理原因 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交通條件改善,鄉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城鎮經濟畸形發展,人口增長快,農村勞動力過剩2.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市化及再城鎮化的表現、成因與聯系項目 城鎮化 郊區城鎮化 逆城市化 再城鎮化時間 19世紀—20世紀上半葉 2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70—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以后表現 人口由鄉村轉向城鎮,鄉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 人口、產業由市區遷往郊區及郊區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城鎮中心衰落,城鎮總人口增加 人口繼續遷往小城鎮和鄉村,大城鎮人口出現負增長 人口遷回市區項目 城鎮化 郊區城鎮化 逆城市化 再城鎮化成因 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促使人口和產業向城鎮集中,城鎮數量和規模逐漸擴大 市區人口激增,地價上漲,交通擁擠 城鎮人口為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中小城鎮和鄉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環境優美 開發城鎮中心衰落區,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項目 城鎮化 郊區城鎮化 逆城市化 再城鎮化圖解聯系 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它們之間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郊區城鎮化,隨后出現逆城市化,最后城鎮實現可持續發展,又出現再城鎮化●方法歸納判斷某地區所處城鎮化階段的方法1.根據該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判斷:一般城鎮化初期為30%以下,中期為30%~70%,后期為70%以上。2.根據該地區所處為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來判斷:發達國家一般處于城鎮化后期,發展中國家一般情況下處于中期階段。3.根據該地區所出現的城鎮化現象來判斷:出現郊區城鎮化的是中期階段,出現逆城鎮化的是后期階段。2.國家統計局2020年2月28日公布2019年多項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84 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 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 16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 239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人口比重變化表,完成(1)~(2)題。●典例剖析時間/年 城鎮人口比重/% 時間/年 城鎮人口比重/%1978 17.9 1996 30.51984 23 2002 39.11990 26.4 2014 54.8(1)目前我國處于城鎮化的( )A.初期階段B.中期階段C.后期階段D.逆城市化階段(2)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A.社會生產力的發展B.國家戶籍政策的調整C.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D.城鎮用地規模擴大【答案】 (1)B (2)A【解析】 第(1)題,由所學知識可知,城鎮化水平在30%以下為初期階段;30%~70%為中期階段;70%以上為后期階段。表格顯示,2014年我國城鎮化水平為54.8%,故目前我國應處于中期階段。第(2)題,由所學知識可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使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這些人流向城市,提供了城市工業發展急需的勞動力,促進了工業化和城鎮化;國家戶籍政策的調整對城鎮化起促進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城鎮發展無關;城鎮用地規模擴大是城鎮化的標志之一,不是原因。●對點訓練2.自1960年以來,韓國用不到40年的時間,在經濟領域創造了“漢江奇跡”,與此同時,國家也快速實現了高度城鎮化。目前,韓國約1/4人口集中于首爾,一半人口集中于首都圈內的城市。右圖示意1950—2030年中、韓、日三國城鎮化進程(含預測)。據此回答(1)~(2)題。(1)圖中信息顯示,1985年以來( )A.韓國城鎮化速度最快B.中國城鎮化速度較日韓快C.中國城鎮化速度最慢D.日本城鎮化水平較韓國高(2)韓國城鎮化高速發展的突出特征表現為( )A.全面優化縣城體系B.優先發展海外產業C.全面發展文化教育D.優先發展中心城市【答案】 (1)B (2)D【解析】 第(1)題,1985年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取得了巨大進步,城鎮化快速發展,目前雖然城鎮化整體水平較日、韓兩國低,但城鎮化速度較日、韓兩國快。1985年以來,韓國城鎮化水平較日本高。故選B。第(2)題,據材料“目前,韓國約1/4人口集中于首爾,一半人口集中于首都圈內的城市”可知,在韓國高速城鎮化過程中,其突出特征表現為優先發展中心城市,D正確。●情境啟思2022年北京新聞中心“雙奧之城·看典”互動展示活動以“我的地盤我做主”為主題,邀請參與城市精細化管理與社區共治的嘉賓們一起暢聊街巷環境提升、社區治理品牌打造以及社區自治共治工作背后的故事,暢談如何對準“大城市病”的病根做到藥到病除,為百姓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曾經,北京聚集了大量非首都功能,城市體量不斷擴張,人口稠密、產業集聚、交通擁堵、空氣質量堪憂的“大城市病”讓這座特大城市不堪重負。如今,北京明確定位,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國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城市,北京逐步實現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轉變。任務三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合作探究問題1.北京市的“大城市病”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提示:城市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2.北京市的“大城市病”比較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人口、產業過度集中,城市規劃建設不合理,管理不當。問題3.北京市發展中的“減量發展”主要是指什么?提示:采取各種措施,轉移人口與產業,疏解分散一些非首都功能。●歸納提升1.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1)對自然景觀的不利影響。(2)對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產生的問題 表現形式環境質量下降 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光污染、輻射污染城市交通問題 交通堵塞,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頻發;公共交通發展緩慢;停車場緊張城市住宅問題 居住環境差;住宅質量低劣、設備缺少、住房破損;房價昂貴、空房率上升;出現貧民窟城市社會問題 就業困難、失業現象嚴重;貧困問題,特別是失業者、技術過時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體增加;老年人問題(人口老齡化);內城經濟衰退2.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有利影響城鎮化過程中,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得到合理改善,降低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使環境更加宜居。3.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控制城市中心區的規模;建立與城市經濟相適應的城市發展機制;向郊區分散人口和工業,建設衛星城進行合理規劃,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對城市功能進行合理分區,妥善安排各種用地的相對位置;對工業企業合理布局,適當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條件3.2022年5月13日,廣東省惠州市局部地區持續強降水,甚至出現超110毫米強降水,部分地方出現嚴重積水情況。據此回答(1)~(2)題。(1)部分地方道路嚴重積水的主要原因是( )①短時強降水 ②蒸發量少 ③地面硬化 ④地勢低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典例剖析(2)為緩解洪澇災害多發的問題,惠州市可采取的措施是( )A.縮小道路寬度,增加綠地面積B.市區新建水庫,及時吸納洪水C.減少人工降雨次數D.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答案】 (1)D (2)D【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短時強降水導致徑流匯集速度快,地面硬化導致下滲量減少,地勢低平導致排水不暢,因此導致部分地方道路積水嚴重,①③④正確;蒸發量少對道路嚴重積水影響較小,②錯誤,故選D。第(2)題,縮小道路寬度造價成本高,且容易影響交通;水庫不適宜修建在市區,風險大;人工降雨次數與緩解洪澇災害多發無關;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水資源的循環和利用,減少市區內澇,D正確。【名師點撥】 “城市病”的表現及解決措施●對點訓練3.徽州是徽商文化和徽派建筑的發祥地。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徽州城鎮化進程在給城市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徽州地域文化和古建筑帶來一定的沖擊。右圖為1950—2020年徽州區城鎮化率和古建筑數量變化圖。據此完成(1)~(2)題。(1)徽州區城鎮化率快速上升產生的負面效應是( )A.城區內交通線路縮短B.城區第三產業增速減慢C.城區古建筑數量減少D.城區人口年齡趨于老齡化(2)2010年后徽州區古建筑數量減少趨勢明顯減慢,得益于( )A.農村務工人員租賃古建筑居住B.城鎮化中拆遷古建筑成本較高C.居民和政府復建許多仿古建筑D.政府加強對古建筑的有效保護【答案】 (1)C (2)D【解析】 第(1)題,隨著徽州區城鎮化率快速上升,城區城市用地面積擴大,城區內交通線路會延長;隨著城鎮化率快速上升,城區城市人口越來越多,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需求增多,城區第三產業增速加快;讀圖,隨著徽州區城鎮化率快速上升,城區古建筑數量在減少,城市用地增多,會拆遷、破壞一部分古建筑;徽州區城鎮化率快速上升,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勞動力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勞動力數量會大大增多,城區人口年齡趨于年輕化。第(2)題,現今社會,人們對古建筑修復以及保護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2010年后徽州區古建筑數量減少趨勢明顯減慢,得益于政府加強對古建筑的有效保護;古建筑歷史悠久,有歷史文化價值,農村務工人員租賃古建筑居住一方面會破壞古建筑,另一方面有些古建筑年久失修不適宜居住;古建筑的拆遷成本不會隨著時間變化而增高;居民和政府復建的仿古建筑并不是古建筑,不會使古建筑數量減少趨勢明顯減慢。●情境啟思“雙奧之城”,用堪稱完美的人員集散方案,扁平化、可視化的高效指揮,“武裝”到每輛車、每條路的科技應用,實現萬人運輸、千車組織、秒級調度。在冬奧交通保障指揮調度中心,所有車輛都實現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全程立體化精準監測,只要一上路執行任務,就進入監測范圍,車內、車外立體化監測,中途如異常停留,平臺就會自動提示報警。奧運專用車輛都是“點對點”運行,行駛線路預先報備,沿途絕大多數路段能夠實現探頭全覆蓋。任務四 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合作探究問題1.扁平化的指揮體系要掌握城市道路交通狀況,可以利用哪種信息技術?提示:地理信息系統。問題2.萬人千車,實現秒級調度還需借助哪些技術?提示:現代通信技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問題3.列舉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領域。提示:城市規劃、市政建設、公共服務等。●歸納提升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方法歸納地理信息系統圖層疊加示意圖的判讀(1)明確圖層的組成:地理信息系統圖層是由許多專題地圖組成的,這些專題地圖是由許多具有空間屬性的數據在計算機中生成的,它們分別反映了某種專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征。(2)明確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如從水系圖中可以找到河流的上游地帶,而河流的上游往往是山地,在地形圖中則常反映為等高線較為密集、有一定的坡度等特征。(3)明確圖層疊加后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圖層疊加之后會形成一個可以反映多個地理要素分布特征的新地圖,在這幅新地圖中的某個位置上,我們就可以綜合考慮各個要素進行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場所的選擇評價。4.(2024·湖南聯考)無感停車、自動泊車、精細化管理……作為“新基建”重點內容之一,智慧停車已成為行業“新寵”。近年來,我國多地持續加碼智慧停車設施規劃,鼓勵開展自動代客泊車和智能停車場建設改造實驗,智慧停車市場迅速崛起。運用信息化管理系統,某老街區居民自治停車管理辦公室可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停車信息,曾經“車位少、停車難、車亂放”的老街區如今干凈整潔,全路段暢通無阻。據此回答(1)~(2)題。●典例剖析(1)智慧停車信息化管理系統在統計停車數量時,涉及地理信息技術的相關功能有( )①車輛監控 ②精準定位 ③精準授時 ④信息收集A.①④ B.②③C.①② D.②④(2)智慧停車能夠實現老街區路段暢通無阻的主要原因是( )A.擴大街區的停車范圍B.方便停車管理,利于及時疏導C.減少停車位的人工管理成本D.降低了停車的難度【答案】 (1)A (2)B【解析】 第(1)題,智慧停車信息化管理系統在統計停車數量時,需要通過車輛監控進行計數,以及收集車輛和車位信息來進行處理計算,①④正確;智慧停車不需要精準定位,只需在車位上安裝傳感器即可,②錯誤;精準授時用于停車費的計算,而不是統計停車數量,③錯誤。故選A。第(2)題,通過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停車信息,方便停車管理,利于及時疏導,能夠實現老街區路段暢通無阻,B正確;智慧停車并沒有擴大街區的停車范圍,A錯誤;智慧停車能減少停車位的人工管理成本,但不能使老街區路段暢通無阻,C錯誤;停車難度本身沒有降低,只是通過停車管理和及時疏導可減少擁堵,D錯誤。●對點訓練4.(2024·黃石期中)自2018年起,河南省鄭州市陸續投入534.8億元建設海綿城市,旨在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2021年7月17日到20日,鄭州降雨量達671.1 mm(鄭州常年平均降雨量為640.8 mm),暴雨使得鄭州海綿城市“失靈”,市區嚴重積水。據此完成(1)~(2)題。(1)暴雨使得鄭州海綿城市“失靈”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雨強度過大,超出海綿城市的吸收速度 ②海綿城市建設力度不足 ③地面硬化,雨水下滲少,地表徑流匯集快 ④黃河下游“地上河”,河水倒灌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2)監測此次內澇的發展變化和分析災情、部署災后重建工作分別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A.GPS、GISB.RS、GISC.RS、BDSD.BDS、GIS【答案】 (1)C (2)B【解析】 第(1)題,暴雨使得鄭州海綿城市“失靈”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地面硬化,下滲受阻,地表徑流快速匯集,且降水強度過大,超出海綿城市的吸水速度,①③正確;降水異常導致內澇,和海綿城市建設力度不足、河水倒灌無關,②④錯誤。故選C。第(2)題,遙感技術(RS)探測范圍大,獲取信息速度快,便于對此次內澇的發展變化進行實時監測。地理信息系統(GIS)能夠對地形、交通等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快速確定受災情況,從而為部署災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據,B正確;GPS、BDS為導航系統,主要用于導航、定位,A、C、D錯誤。課堂小結課堂達標 鞏固訓練(2024·江蘇期末)隨著城市不斷發展,近年來土地資源利用與城市規劃發生了很大變化。鄭州市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下表是鄭州市2000年至2020年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據此回答1~3題。土地利用類型 2000年 2010年 2020年面積/km2 比例/% 面積/km2 比例/% 面積/km2 比例/%耕地 6 007.61 79.37 5 348.47 70.67 4 594.21 60.70林地 651.52 8.61 662.86 8.76 655.53 8.66草地 99.68 1.32 99.17 1.31 110.21 1.46水域 194.91 2.58 218.93 2.89 115.08 1.52建設用地 614.35 8.12 1 238.67 16.37 2 093.07 27.661.鄭州市20年來土地變化主要表現為( )A.耕地、草地面積持續減少B.面積變化率最大的是耕地C.部分耕地轉化為建設用地D.各用地類型變化幅度存在較小差異2.導致鄭州市2000—2020年用地結構發生變化的直接驅動因素是( )A.經濟快速增長 B.政府政策C.工業發展 D.城鎮化3.鄭州市城市快速發展可以( )①推進鄉村發展超越城市 ②地面徑流減少③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④有利于提高工業生產效率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①④【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鄭州市20年來的草地面積并沒有持續減少,例如草地在2020年增長了,A錯誤;面積變化率最大的應該是建設用地,B錯誤;與2000年相比,耕地減少了1 413.4 km2、林地和草地共增加了14.54 km2、水域減少了79.83 km2、建設用地增加了1 478.72 km2,耕地、建設用地分別減增最大,故部分耕地轉變為建設用地,C正確;通過表格數據可知,各用地類型變化幅度存在較大差異,D錯誤。故選C。第2題,由已學可知,經濟快速增長是用地結構發生變化的根本因素,A錯誤;政府政策和工業發展都會影響用地結構,是耕地利用結構發生變化的驅動因素之一,但說法較為片面,B、C錯誤;圖表中的數據耕地大幅度減少,草地和林地變化幅度較小,部分耕地轉化為建設用地,所以城鎮化是直接驅動因素,D正確。故選D。第3題,由已學可知,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可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其經濟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縮小城鄉發展差距,①錯誤;城鎮化地面硬化程度變大,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加,②錯誤;城鎮化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人口更加集中,可提供充足的勞動力等,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工業生產效率,③④正確。故選B。(2023·廣東名校聯考)一個區域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規模會逐漸擴大,城市人口數量會逐漸增多,不合理的城市規劃和產業活動會使城市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交通擁擠、就業困難、環境污染等問題。讀圖,完成4~6題。4.圖示漫畫直接反映的城市問題是( )A.城市土地不足 B.人口數量較多C.教育資源緊張 D.就業壓力較大5.圖示漫畫反映的現象可能出現在城鎮化進程的( )A.初期階段 B.中期階段C.后期階段 D.再城市化階段6.下列緩解圖示問題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A.分散城市的職能和人口B.禁止外來人口遷入城市C.減少新生人口數量D.嚴格履行小班教學制度【答案】 4.C 5.B 6.A【解析】 第4題,根據圖中漫畫信息可以看出大量的學生涌入教室,“超級大班”直接反映該城市受教育人口較多,教育資源緊張,C正確。第5題,該漫畫反映的現象主要是城市快速發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所帶來的教育資源緊張問題,可能出現在城鎮化的中期階段,B正確。第6題,可以通過分散城市的職能和人口,減輕城市人口壓力來緩解教育資源緊張的問題,A正確;禁止外來人口遷入城市和減少新生人口數量不現實,B、C錯誤;小班化教學可以解決“超級大班”的問題,但也會導致師資緊張等教育問題,D錯誤。7.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布吉河發源于深圳市布吉北部,流域面積60.75平方千米,河流長度為50.78千米,上游位于龍崗區,下游位于羅湖區和福田區,在羅湖商業區匯入深圳河。1988年以來,布吉河流域經歷了劇烈的城鎮化進程。下圖示意1988—2015年布吉河流域城鎮化率變化情況。(1)概括布吉河流域城鎮化的時空演變特征。(2)描述布吉河流域城鎮化進程的具體表現。(3)指出布吉河流域城鎮化進程最快的時間段及可能帶來的城鎮問題。【答案】 (1)城鎮化速度先快后慢;城鎮化由下游向上游發展;上游城鎮化起步晚,發展快。(2)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不斷擴大;鄉村景觀逐漸轉化為城鎮景觀;城鎮人口增加;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逐漸轉移;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等隨之發生顯著變化。(3)1993—1999年。環境問題: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聲污染加劇;社會問題:交通擁堵、房價居高不下、建設用地緊張等。【解析】 第(1)題,先描述總體特征,再分上下游和時間段描述不同特征。第(2)題,城鎮化的具體表現可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景觀變化、人口變化、產業變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加以說明。第(3)題,圖示1993—1999年,全流域城鎮化進程最快。城鎮問題主要從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兩方面分析回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2章第2節城鎮化練習含答案(教師用).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2章第2節城鎮化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