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第一節課時跟蹤·分層訓練考點指引知識點 題號農業區位因素及選擇 1.2.5.6.7.8.9.11.13.16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3.7.10.12.14農業發展的影響 4.7.15.16學業考達標練(2024·廣東佛山)下圖是油菜在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生長狀況圖。讀圖,回答1~2題。1.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光照 B.熱量C.水源 D.土壤2.a地種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區的主導因素是( )A.水源充足 B.土壤肥沃C.地勢平坦 D.熱量條件好【答案】 1.B 2.D【解析】 第1題,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油菜處于不同的生長階段,自南向北,緯度越高,油菜生長發育越晚,這主要是由各地的熱量條件差異造成的。第2題,a地位于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青藏高原上熱量不足,河谷地區地勢相對較低,熱量條件較好,適宜種植油菜。(2024·長春期中)2022年12月4日,來自黑龍江省撫遠市的蔓越莓種子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一同返回地面,創下了國內首個蔓越莓太空育種的先例。蔓越莓原產于北美,為矮蔓藤植物,撫遠市引進種植,現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蔓越莓種植基地。蔓越莓的收獲方式主要采用濕收法,即先向農田灌水,聚攏果實,再采用新型機械收集漂浮于水面上的果實(如圖)。據此完成3~4題。3.與傳統的采摘機干收法相比,新型機械濕收法的最突出優勢是( )A.減少人力投入 B.提高采摘效率C.延長儲存時間 D.保留新鮮口感4.撫遠市蔓越莓太空育種產生的直接影響是( )A.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B.提升撫遠市蔓越莓的產量C.提高撫遠市蔓越莓的品質D.擴大我國蔓越莓種植面積【答案】 3.B 4.A【解析】 第3題,干收法需要采摘機一株株摘取,而濕收法是農田灌水后收集漂浮于水面的果實,大大提高了采摘效率,B正確;都是機械采摘,投入人力變化不大,A錯誤;延長儲存時間、保留新鮮口感與收取方式關系不大,C、D錯誤。第4題,由于蔓越莓原產于北美,蔓越莓原種受國外控制,撫遠的蔓越莓太空育種項目搭載神舟十四號飛船進入了中國太空空間站,誕生了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蔓越莓種子,A正確;提升蔓越莓的產量、提高蔓越莓的品質、擴大蔓越莓種植面積是太空育種可能產生的間接影響。“魚菜共生系統”是一種新型的復合溫室耕作體系,采用地下掩埋式養魚池和地上蔬菜基質生長床(圖1)相結合,高效利用土地和水資源,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生態共生效應(圖2),具有很好的推廣前景。據此完成5~6題。5.目前,魚菜共生系統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大城市附近,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A.市場 B.勞動力C.水源 D.技術6.僅從資源利用效率角度看,魚菜共生系統在我國推廣潛力最大的區域是( )A.長江三角洲 B.松嫩平原C.四川盆地 D.準噶爾盆地【答案】 5.A 6.D【解析】 第5題,據材料分析,魚菜共生系統是養魚與蔬菜種植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體系,主要分布在大城市附近,是由于大城市人口眾多,對魚類和蔬菜的需求量大,進而吸引魚菜共生系統靠近大城市分布,A正確。第6題,據材料分析,魚菜共生系統中涉及溫室耕種,說明該地區熱量條件較差,應位于緯度較高的地區,且養魚池建設呈地下掩埋式結構,主要作用是減少水分的蒸發,說明該地區水資源較為缺乏,結合二者進行分析,該地區熱量條件較差且水資源短缺,選項中四個區域,準噶爾盆地最符合,D正確。7.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桑樹喜光,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濕能力強。桑蠶自孵化至吐絲結繭,24~25 ℃下約需24~26天,26~28 ℃下約需21~23天。材料二 桑蠶產業勞動力需求量大,江浙地區桑蠶產業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的桑蠶優勢產區。但是近年來,該區域蠶繭產量和桑樹種植面積日趨縮小,當地更愿意發展苗木、花卉、蔬菜等高效農業。21世紀初,國家“東桑西移”戰略發布實施,推進了西部地區桑蠶產業的發展,廣西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下圖為江蘇省、浙江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1980年至2015年蠶繭產量變化圖。材料三 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某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利用當地閑置勞動力(以留守婦女為主),趟出了一條桑蠶產業的致富之路。除了傳統的種桑養蠶、做蠶絲被之外,該社發展了桑果采摘、果酒釀制產業,還研發了桑葉茶、桑葉粉條、桑葉面、桑葉面包、桑葉餅干、桑果飲品等多種食品,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規模也越來越大,并帶動幾十戶家庭致富。(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江浙地區能夠成為我國傳統桑蠶優勢產區的原因。(2)從農業區位因素變化的角度分析江浙地區桑蠶產業萎縮的原因。(3)結合材料三,說明該桑蠶種養模式的發展經驗對我國鄉村經濟發展的啟示。【答案】 (1)江浙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適宜桑蠶產業發展;江浙地區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江浙地區經濟發達,桑蠶產品市場需求大;江浙地區桑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2)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江浙地區地價上漲,勞動力價格上漲;市場需求發生變化,花卉、果蔬等城郊農業的發展,極大地沖擊了當地桑蠶產業發展。(3)抓住國家政策紅利,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擴大生產規模,實行農業專業化生產;加強品牌研發,提升農產品品牌效應。【解析】 第(1)題,從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方面分析江浙地區成為我國傳統桑蠶優勢產區的原因。第(2)題,桑蠶產業與苗木、花卉、蔬菜產業相比,單位產值低;隨著江浙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地價和勞動力價格上漲,市場需求發生變化,花卉、果蔬等城郊農業單位產值高,市場需求量大,沖擊了當地桑蠶產業發展。第(3)題,該地抓住了國家“東桑西移”戰略的政策紅利,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材料中該地發展桑果采摘、果酒釀制,還研發多種食品,可知該地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該地擴大生產規模,實行農業專業化生產;加強品牌研發,提升農產品品牌效應。選擇考提升練海葡萄是一種食用海藻,生長速度很快,對環境的要求比較苛刻,需要人工分揀,目前在日本(26.5°N)和東南亞得到廣泛種植。海葡萄口感清新鮮香,可直接食用或制造果醬,是壽司的“絕配”,是市面上在售的活著的藻類食材。近年來,我國某海葡萄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從日本引入海葡萄,通過工廠實現規模化人工養殖,并在越南投資建設海葡萄養殖基地。據此完成8~10題。8.海葡萄生長的環境特征是( )A.水溫較高 B.風浪較小C.光照較弱 D.鹽度較高9.與青島相比,該公司在越南建設海葡萄養殖基地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是( )A.海水水質好 B.海運便利C.勞動力廉價 D.政策支持10.與海帶相比,目前海葡萄價格較高的原因是( )①運輸和保存條件苛刻 ②采摘分揀成本高③科技投入多 ④市場需求量大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答案】 8.A 9.C 10.A【解析】 第8題,根據材料可知,海葡萄主要種植在低緯度地區,生長速度快,對環境的要求比較苛刻,因此其生存的水域要潔凈,光照充足,水溫較高,A正確,C錯誤;東亞和東南亞沿海大陸架地區,風浪較大,B錯誤;根據材料無法判斷種植區海水鹽度高低,D錯誤。第9題,結合材料可知,海葡萄需要人工分揀,與青島相比,越南經濟落后,因此其勞動力價格低,C正確;水質條件為自然條件,A錯誤;青島的海運條件更便利,B錯誤;從材料中無法獲取政策支持的相關信息,D錯誤。第10題,由材料可知海葡萄是市面上在售的活著的藻類食材,因此其運輸和保存條件苛刻,①正確;海葡萄需要人工分揀,勞動力成本高,②正確;二者所需科技投入都不多,③錯誤;海帶市場需求量比海葡萄大,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2024·山西太原期中)番薯性喜溫不耐寒,不耐澇。福建省漳浦縣六鰲半島海邊沙地上盛產紅蜜薯,薯皮光滑,品相極好,熟食口感香、糯、甜。下圖示意六鰲半島位置及紅蜜薯基地景觀。據此完成11~13題。11.六鰲紅蜜薯采用高壟栽培主要是利于( )A.施肥 B.采光C.排水 D.除草12.收獲時農民不使用鋤頭、耙子之類的工具,而是采用徒手挖薯的原因是( )①提高蜜薯完好率 ②沙地土壤疏松 ③提高農村就業率 ④機械化程度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13.沙地種植的紅蜜薯品質更佳的原因是( )A.陽光反射率高 B.有機質含量高C.透水保肥能力強 D.晝夜溫差更大【答案】 11.C 12.A 13.D【解析】 第11題,結合材料可知,番薯性喜溫不耐寒,不耐澇。從圖中可以看出采用高壟栽培方式壟溝相間,紅薯種在壟上,略高于兩側的溝地,有利于排水,不易澇,C正確。第12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地番薯薯皮光滑,品相極好,采用徒手挖薯的主要原因是可以保障番薯的完好,減少鋤頭、耙子對番薯的損傷,①正確;沙地土壤疏松,容易徒手挖出番薯,②正確;徒手和使用工具挖薯需要的勞動力差別不大,對提高農村的就業率作用不大,③錯誤;福建省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機械化程度較高,④錯誤。故選A。第13題,沙地的陽光反射率較低,A錯誤;沙地的有機質含量較低,B錯誤;沙地土質疏松,保水保肥能力較差,C錯誤;沙地的比熱容較小,增溫、降溫速度較快,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蜜薯有機質的積累,品質較高,D正確。(2024·西安開學考試)河西走廊(圖1)是我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近年來,該地制種業結構發生變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種規模迅速擴大。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甘肅農業部門總結出一套集覆蓋抑蒸、壟溝集雨、壟溝種植技術為一體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圖2),該技術正在旱作農業區引領著一場新的革命。據此完成14~15題。14.下列因素對近年來該地制種業結構發生變化影響最小的是( )A.政府政策 B.交通C.市場 D.冷藏保鮮15.河西走廊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主要目的是( )A.防風沙 B.抑制雜草C.保墑 D.提高地溫【答案】 14.D 15.C【解析】 第14題,近年來該地制種業結構變化體現在由原來的玉米制種為主向蔬菜、花卉、瓜果等轉變。這些轉變主要是市場需求的變化引起的,同時政府政策的引導、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冷藏保鮮技術的影響最小,故選D。第15題,該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水分條件是當地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該地實行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主要目的是保墑,C正確。1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全國最大的茉莉花基地位于廣西南寧橫州市(下圖),橫州市氣候適宜,有數十萬畝的河床沖積旱地,是茉莉花生長的理想之地。橫州市種植茉莉花歷史悠久,至20世紀90年代,我國茉莉花茶生產重心開始從東南沿海地區向橫州市轉移,橫州市茉莉花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目前,橫州市的茉莉鮮花和茉莉花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80%以上。材料二 清晨醒來,先沏上一杯濃郁的茉莉花茶,在裊裊茶香中,北京人精神煥發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傍晚歸來,人們也會讓唇齒間濃郁的茉莉芬芳將滿身的疲憊驅趕一空。北京人割舍不下的總是那一口茉莉花香。(1)依據橫州市自然環境特點,推斷茉莉花的生長習性。(2)與東南沿海相比,概括橫州市發展茉莉花種植的優勢社會經濟條件。(3)橫州市茉莉花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給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有哪些?(4)請你為橫州市開發北京茉莉花茶市場提出合理化建議。【答案】 (1)緯度低(地處熱帶),喜高溫、耐寒性差;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喜水畏旱;位于沖積旱地,喜排水條件好、土層深厚肥沃之地。(2)種植歷史悠久;勞動力工資水平低;地價低廉;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3)增加就業機會;增加當地居民收入;規模生產,實行深加工,提高經濟效益;調整和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4)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發新品種;加強信息通達度,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品牌效應;在北京建立加工銷售服務基地等。【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東南沿海與橫州市均位于熱帶、亞熱帶濕潤區域,因此可推知茉莉花喜高溫、耐寒性差,喜水畏旱。根據圖文信息可知,茉莉花生長于地勢較高的旱地,說明茉莉花喜排水條件好、土層深厚肥沃之地。第(2)題,與東南沿海相比,橫州市經濟相對落后,但種植歷史悠久,勞動力工資水平低,地價低,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第(3)題,橫州市茉莉花生產規模擴大,可增加就業,增加收入,提高經濟效益,還可調整和優化當地產業結構。第(4)題,北京經濟發達,對茶的品位要求高,入駐北京市場需要加強信息通達度,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加大科技投入,研發新產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品牌效應;還應在北京建立加工銷售服務基地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63張PPT)第三章 產業區位因素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課標要求 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思維導圖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區位因素。 1.區域認知:結合典型區域,說明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2.綜合思維:結合實例,綜合分析區域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3.地理實踐力:通過調查活動,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區位選擇的變化。●情境導學有些人對于農業的認識還停留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印象中。但是山東壽光讓更多人認識到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截至2022年,壽光已建成投用近20個智能化園區,全部應用水肥一體機、智能控溫、自動補光等新技術,有5萬多個大棚應用了物聯網裝備。同時,壽光還建立了智慧農業管理系統,通過集成現有的智能裝備,例如無人機打藥、智能施肥、智能灌溉等,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業生產需要哪些自然條件?壽光的農業為什么有如此大的變化呢?提示:農業生產需要適宜的氣溫和降水、土壤、水源以及適宜的地形條件等;壽光的農業依賴高科技的發展而產生了巨大變化。必備知識 自主梳理? 農業生產活動1.定義農業生產活動是指人們利用_______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等,以獲得所需的產品。土地地域季節周期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明農業生產的哪一特點?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說明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特點。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淮河南北兩側氣溫和降水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因此,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氣候。?農業區位因素1.區位:一般來說,區位是指某事物所占有的_______,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該事物的_______;二是指該事物與相關___________的關系。2.農業區位因素的概念:影響一定地方農業___________的因素。場所位置地理因素生產選擇3.農業區位因素區位因素 內容自然因素 ________、水源、________、土壤人文因素 _______、交通運輸、____________、資金、勞動力、科技、歷史、文化、政治等氣候地形市場政策法規2將下列農業生產活動與其主導區位因素進行連線。提示:4.農業區位的選擇?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1.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的,而農業生產的人文因素則處于不斷的__________中。(1)市場變化。農產品的供需關系→影響農產品的價格→農產品生產規模的變化→農業區位選擇的變化相對穩定發展變化(2)科技進步。人們通過技術手段對_______、_______等不適宜農業生產的狀況進行人工干預,使之適宜發展農業。(3)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改進,使______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光熱水分市場2.我國農業區位選擇的巨大變化(1)經濟發展推動了城鎮化的進程,農副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大增,在交通運輸條件改善的基礎上,在遠離城市的廣大農、牧地區形成了一大批__________生產基地。(2)經濟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______農產品的需求。(3)經濟發展也推動育種技術、栽培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使農作物生產擺脫了__________的限制。(4)城鎮化的推進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同時農業機械化迅速推廣,促使農民選擇易于_________作業的農作物生產。農副產品高品質傳統地域機械化3近幾年來,我國北方許多城市冬季已出現新鮮蔬菜供銷兩旺的景象,其影響因素有哪些?這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影響因素有人們對自然因素的改造和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這說明人們利用溫室大棚改變了蔬菜生長的熱量條件,使其反季節生長;再加上交通運輸條件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北方許多城市冬季出現新鮮蔬菜供銷兩旺的景象。1.蘋果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種植的水果,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征。( )2.塔里木河流域農業生產的主導區位因素是氣候。( )3.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因此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4.影響農業的自然區位因素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5.過去的一些野菜如今擺上了百姓的餐桌成為美食,說明了技術發展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6.冬季北方地區居民可以吃到海南的西瓜,得益于交通的發展。( )【答案】 1.√ 2.× 3.× 4.× 5.× 6.√【提示】 1.蘋果是北方種植的水果,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征。2.塔里木河流域深居內陸,氣候干旱,水源是其農業發展的主導因素。3.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應遵循因時制宜的原則。4.農業的自然區位因素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改變,但是人為可以施加影響。5.主要是居民飲食需求發生了變化產生的影響。6.冬季北方地區反季西瓜的銷售得益于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情境啟思中國農業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設施農業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采用“紅薯無土栽培連續結薯技術”在溫室的天棚架上種紅薯,能使紅薯秧子想長多大就長多大,想在哪兒結薯就能在哪兒結。紅薯能懸空生長,需要先培養在營養液里生長根系,再供給植株充足的水分和營養。當薯蔓上膨大的紅薯采收后,對薯秧生長沒有影響。空中結薯的好處是避免了采收紅薯連秧一起收獲的弊端,只要保留薯秧就能實現連續收獲和優質高產。任務一 農業區位因素●合作探究問題1.影響農田中的紅薯種植的自然因素有哪些?提示:影響農田中的紅薯種植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土壤、地形、水源、氣候等。問題2.溫室中紅薯可以懸空生長,能說明農業生產可以不依賴自然條件嗎?為什么?提示:不能。溫室中紅薯可以懸空生長,沒有了土壤,但是營養液提供了土壤能提供的營養物質,可以說自然因素屬于基礎因素。問題3.溫室中空中紅薯可以使紅薯高產,充分說明了哪種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示:溫室中空中紅薯采用的是“紅薯無土栽培連續結薯技術”從而獲得高產,說明的是科學技術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歸納提升1.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自然因素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時可依據某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去分析。具體總結如下表所示: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典型實例氣候 熱量 積溫多少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種類、生長期和耕作制度 南方的柑橘等亞熱帶水果;北方的蘋果等溫帶水果;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畜牧業光照 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降水 過干或過濕都不利于農作物生長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典型實例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區,灌溉水源成為能否發展種植業的關鍵 河西走廊的灌溉農業;新疆的綠洲農業地形 平原 適宜發展種植業和機械化作業 華北平原的種植業;江西千煙洲的立體農業山地、丘陵 適宜發展林業或畜牧業;山地自然條件的垂直分異,使農作物分布有垂直變化;緩坡(坡度小于25°)適宜修筑梯田土壤 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直接供給作物養分 我國東南丘陵紅壤區的茶樹2.人文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人文因素是分析的主導方向。具體總結如下表所示:人文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典型實例市場 市場的需求、農產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城市郊區發展乳畜業和園藝業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快捷,可以節省農產品的運輸、存儲費用和運輸時間 荷蘭成為世界鮮花基地政策法規 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如稅收辦法、鼓勵或限制農業生產規模和類型等影響農業生產 我國宏觀調控下的農業結構調整、區域化生產人文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典型實例科技 機械 提高勞動生產率 橡膠種植北界的推移;溫室農業;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化肥、良種 提高農作物單產冷藏、保鮮技術 擴大農產品銷售范圍勞動力 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影響農業生產類型和經營方式 發達國家勞動力數量少、素質高,發展中國家相反;季風水田農業勞動力需求量大●知識拓展農業區位主導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的判斷1.主導因素:指影響某種農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該因素對該種農業的影響最大,沒有這種因素(或條件),就不會有該種農業在該區域分布。如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的主導因素是地形。2.限制性因素:農業生產需滿足許多條件才能進行,如果一個地區其他條件都滿足,唯有一個條件不能滿足,那么這個條件就是限制性因素。如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主導因素 典型實例熱量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島的天然橡膠、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水源 河西走廊的糧棉、南疆的棉花地形 橫斷山區、五臺山的立體農業市場 城市郊區的乳牛、花卉、蔬菜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樹、黑龍江的大豆技術 以色列的無土蔬菜栽培3.從限制性因素看我國主要農業區的發展思路青藏地區:海拔高,氣溫低→熱量不足→河谷農業。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降水少→水源不足→灌溉農業和綠洲農業。東北地區:緯度高,氣溫低→熱量不足→避開低溫期。西南地區:地形崎嶇,平地少→地勢起伏大→壩子農業。東部季風區:季風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發→修建水利工程。1. (2024·滄州月考)近年來,山東壽光的一些菜農采用穴盤活體蔬菜種植模式發展農業(右圖)。與傳統蔬菜種植不同,該模式是將蔬菜栽在穴盤中,并噴灌水和施用有機肥,蔬菜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自由搬運、移動。每盤活體蔬菜(400克左右)價格10~15元,市民買回家中可實現隨吃隨摘。目前,該種植模式并未全面推廣。據此回答(1)~(3)題。●典例剖析(1)促進穴盤活體蔬菜種植模式在壽光興起的主導因素是( )A.氣候 B.科技C.市場 D.政策(2)與傳統蔬菜種植相比,穴盤活體蔬菜種植( )A.適種區域廣 B.生產規模大C.種植成本低 D.水量消耗多(3)限制穴盤活體蔬菜種植模式大范圍推廣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勞動力不足 B.綜合成本高C.水資源短缺 D.化肥用量大【答案】 (1)C (2)A (3)B【解析】 第(1)題,隨著市場對綠色農產品需求、蔬菜安全要求的提高,壽光結合市場需求創新推出穴盤活體蔬菜種植模式,C正確;氣候因素變化不大,對促進該種植模式興起影響不大,A錯誤;穴盤活體蔬菜種植模式對科技的要求不高,B錯誤;材料沒有提及政策對該種植模式的支持,D錯誤。第(2)題,蔬菜在穴盤中種植,可精準噴灌水和施用有機肥,且可以選擇適宜當地的品種進行種植,所以適宜種植的區域廣,A正確;穴盤活體蔬菜種植與傳統蔬菜種植相比,需要噴灌水和施用有機肥,因此種植成本高,水量消耗少,C、D錯誤;該種植模式并未全面推廣,與傳統蔬菜種植相比規模小,B錯誤。第(3)題,穴盤活體蔬菜種植從農戶到市場,需要對整盤活體進行搬運,運輸成本比傳統蔬菜高,導致售價高,不利于推廣,B正確;穴盤活體蔬菜種植,灌溉用水、施肥可以人為控制,水資源短缺不影響推廣,C錯誤;穴盤活體蔬菜種植使用的是有機肥,D錯誤;市民直接從集約化育苗場訂購穴盤苗,買回家中可實現隨吃隨摘,農戶不再需要投入勞動力進行采摘,勞動力不足不會影響其推廣,A錯誤。●對點訓練1.河南省原陽縣把淡水蟹養殖和水稻種植相結合,大力發展“稻田蟹”(見下圖),吸引了附近鄭州、新鄉等城市的居民節假日來這里種田養蟹。據此完成(1)~(2)題。(1)原陽縣發展“稻田蟹”養殖的區位優勢是( )A.機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沃C.發展歷史悠久 D.鄰近消費市場(2)鄭州、新鄉等城市居民節假日到原陽種田養蟹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糧食產量,保障供應B.利用閑暇時間,增加經濟收入C.體驗農耕生活,休閑娛樂D.實施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題,結合所學可知,“稻田蟹”養殖機械化水平較低;土壤肥沃與當地“稻田蟹”的發展影響不大;材料中并未體現發展歷史悠久;市場最終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河南省原陽縣發展“稻田蟹”養殖的主要區位因素是靠近消費市場。第(2)題,鄭州、新鄉等城市居民節假日到原陽種田養蟹對于糧食產量影響極小;鄭州、新鄉等城市居民節假日到原陽種田養蟹主要是為了休閑娛樂,而不是為了增加經濟收入;鄭州、新鄉等城市居民節假日到原陽種田養蟹目的并不是實施鄉村振興。●情境啟思早春和煦的陽光下,沉寂了一個冬天的東北大地正漸漸醒來。在素有“天下第一糧倉”之稱的吉林省榆樹市,春天來的似乎格外早些,一棟棟排列整齊的日光溫室內,苗木正綠,草莓正紅,外面還有幾分春寒料峭,溫室里的農民們卻已是汗流浹背。鮮紅碧綠的農產品從溫室大棚中生產出來后被運向了遠在千里之外的老百姓的餐桌,極大地豐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任務二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及農業區位選擇的變化●合作探究問題1.說出不利于吉林省榆樹市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和判斷理由。提示:熱量條件相對較差;緯度較高。問題2.分析吉林省榆樹市的溫室大棚改變了什么條件使得其在寒冷的冬季也能進行農業生產。提示:溫室大棚技術改變了當地氣候中的熱量條件。問題3.吉林省榆樹市農民生產的溫室蔬菜可遠銷千里之外,主要得益于什么?對其農業生產有何影響?提示:主要得益于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及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的改進。這種變化擴大了農產品的消費市場,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歸納提升1.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1)自然因素的合理改造①改造氣候因素(建溫室大棚)—冬季生產。②丘陵地形(修建梯田)—發展種植業。③紅黃壤使用生石灰。④西北干旱地區(發展灌溉)—發展種植業。(2)人文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人文因素 影響市場 市場區位 城市的發展,新興工礦區的出現,城區和工礦區周圍將重點生產蔬菜、肉、蛋、奶等,并發展園藝業市場需求 供不應求時,刺激生產;供過于求時,壓縮生產交通運輸條件和保鮮、冷藏技術 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使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成為可能政策 國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預手段對農業區位產生影響2.農業區位選擇(1)大范圍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2)小范圍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3.經濟發展對我國農業區位選擇變化的影響經濟發展 推動城鎮化進程→農副產品需求量大增+交通運輸條件改善→遠離城市的農牧地區形成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推動育種、栽培、耕作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生產擺脫傳統地域的限制城鎮化推進→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業機械化推廣→促進農民選擇易于機械化作業的農作物進行生產●方法歸納判斷農業主導區位因素的方法方法 舉例看農業生產的類型 如城郊農業、觀光農業、乳畜業等是面向市場的農業生產,主導區位因素為市場看作物種類及生長特性 不同的作物適宜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生長。如天然橡膠為熱帶作物,蘋果為暖溫帶作物,甜菜為中溫帶作物,它們的主導區位因素為氣候(熱量);茶樹適宜在酸性土壤地區生長,主導區位因素為土壤方法 舉例看農業生產特色 如沙漠地區的綠洲農業主導區位因素為水源,青藏高原的河谷農業主導區位因素為熱量,橫斷山區的立體農業主導區位因素為地形等看優勢因素或制約因素 如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條件好是突出優勢,熱量是其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主導區位因素。再如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源是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水源也就成為當地灌溉農業的主導區位因素2.(2024·原創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植物工廠(圖1)是利用計算機對植物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自動控制,實現農作物全年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系統。1957年世界上第一家植物工廠誕生在丹麥,1974年日本等國也逐步發展起來,主要進行蔬菜和瓜果生產。隨著各項技術與設備的成熟,近年來植物工廠在我國發展迅速,目前已有100多家,成為數量僅次于日本的植物工廠發展大國。●典例剖析材料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致力于農業光電子事業和人工氣候環境精準控制的研究及商業應用,并推廣集裝箱式植物工廠(圖2)。該植物工廠單體小(30立方米),可移動,安裝方便,組合自由。(1)與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相比,說明植物工廠模式發展農業的優勢。(2)簡述集裝箱式植物工廠的優點。(3)說出東西部地區哪個地區更適合發展植物工廠農業,并說明理由。【答案】 (1)優勢:節省土地資源;不受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全年全天候連續生產,不受季節影響,生產效率高;生長環境可以控制,可以模擬出不同的植物生長環境;不使用化肥、農藥,無病蟲害,產品質量高。(2)靈活,可移動;獨立控制,組合自由;規模可控,可實現多種經營。(3)東部地區。理由:東部地區土地資源緊張;東部地區城市多,人口稠密,市場廣闊;東部地區資金、技術充足。【解析】 第(1)題,植物工廠模式中可以設置多層、垂直空間結構,采取立體栽培模式,大幅度節省土地資源;由材料可知,植物工廠不受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實現全年連續生產,且可以控制生長環境,模擬出不同的植物生長環境,不使用化肥、農藥,不產生病蟲害,產品質量高。第(2)題,材料中集裝箱式植物工廠體積小,方便靈活可移動,且組合自由,可根據市場需求擴大或縮小規模,實現多種經營。第(3)題,植物工廠節省土地資源,對技術和投入要求較高。與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土地資源更加緊張,且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市場廣闊,資金和技術充足,更加適合發展植物工廠農業。●對點訓練2.智能大棚是將智能化控制系統應用到大棚種植上,由計算機對棚內的水簾、風機、遮陽板、增溫器等設施實施監控,從而改變大棚內部的生物生長環境。據此完成(1)~(2)題。(1)智能大棚的推廣能夠減少( )A.能源消耗 B.水資源消耗C.農產品市場交易 D.農產品跨區運輸(2)智能溫室大棚單位面積產量高的原因是( )A.提高農產品品質 B.提高農產品附加值C.增加種植次數 D.增加作物種類【答案】 (1)D (2)C【解析】 第(1)題,由材料可知,智能大棚的推廣會使能源、水資源消耗增加,對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不能減少農產品的市場交易,A、B、C錯誤。智能大棚的推廣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提高自給率,減少農產品的跨區運輸,D正確。第(2)題,由材料可知,智能大棚可以改變大棚內部的作物生長環境,增加種植次數,從而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C正確。課堂小結課堂達標 鞏固訓練(2024·河南焦作期末)近年來,山東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冬季蔬菜大棚生產,為京津地區提供大量蔬菜。據此回答1~2題。1.利用塑料大棚種植蔬菜可以改善( )A.光照條件 B.熱量條件C.降水條件 D.土壤條件2.在大棚中生長的蔬菜,質量略遜于自然狀態下生長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A.光照太強 B.熱量不足C.日溫差較小 D.年溫差較大【答案】 1.B 2.C【解析】 第1題,太陽短波輻射可以照射進棚內,使地面和大氣增溫。但大氣輻射、地面輻射等長波輻射不易散失出去,導致棚內溫度升高,滿足蔬菜生長的需要,主要改善的是熱量條件,B正確。第2題,蔬菜大棚中熱量充足,溫度穩定,氣溫日較差小,不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所以質量略遜于自然狀態下生長的蔬菜,C正確,B錯誤。大棚中的光照主要指太陽輻射,塑料大棚不影響太陽輻射,A錯誤。大棚生產主要在冬季,與氣溫年較差大小無關,D錯誤。(2024·湖北黃石期末)讀中國水稻種植區域變化圖,回答3~4題。3.從原始社會到現今,我國水稻種植區域擴大的主要原因是( )A.技術 B.氣候C.市場 D.交通4.導致現今新疆水稻種植面積比東北地區小的主要因素是( )A.國家政策 B.地形C.光熱資源 D.水資源【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題,由圖中水稻分布北界變化可知,我國水稻種植區域逐漸向北推進,緯度越來越高。水稻喜水熱,在其整個發展過程中,人們通過技術改造培育良種,使水稻的適應性不斷提高,種植范圍不斷擴大。第4題,種植水稻需水量大,新疆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不足,無法實現大面積種植,因此與東北地區相比種植面積較小。(2023·河北唐山期末)某電商是央視助農合作伙伴之一的社交電商平臺,開啟了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優化了農業供應鏈。秦嶺山區一位農民老大爺說“桃子熟了,不愁賣了”。據此完成5~7題。5.某電商開啟農產品“原產地直發”,根本目的是( )A.降低運輸成本 B.減少農產品損耗C.降低銷售價格 D.擴大市場影響范圍6.秦嶺山區的桃子不愁賣了,主要得益于( )A.產量增加 B.質量提高C.生產成本降低 D.基礎設施改善7.央視合作電商平臺助農,可進一步( )①促進農村人口集聚 ②助力農產品銷售 ③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④實現增產增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5.C 6.D 7.B【解析】 第5題,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優化了農業供應鏈,減少了流通環節,根本目的是降低銷售價格。第6題,通過某電商平臺在網上銷售,再通過交通運輸送達顧客手中,主要是因為山區網絡覆蓋,及鐵路、公路等交通的建設,即得益于基礎設施的改善。第7題,電商平臺助農可以增加銷售渠道,擴大農產品銷量,實現增產增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央視合作電商平臺助農對于人口集聚沒有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3章第1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練習含答案(教師用).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3章第1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