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年春季學期期中測試七年級歷史 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36 分)1-18 BACBD ABDAB ADCCD BCB二、非選擇題(39 分)19.(12 分)(1)原因:①吸取隋亡的教訓,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②官員勤于政事;③關心民間疾苦,以民為本。(一點 1 分,共 3 分)局面:貞觀之治(1 分)(2)特點:①融合了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②女裝富有時裝性。(一點 2 分,共 4 分)(3)表現:①陶瓷器不僅流行國內,而且在海外廣受歡迎;②陶瓷器種類繁多;③色彩亮麗;④造型豐富。(一點 1 分,共 3 分)(4)啟示:①國家統一安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②文明互鑒推動社會進步;③統治者要勤于政事,以民為本等。(一點 1 分,符合題意即可)20. (13 分)(1)主要原因:①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政治穩定;②統治者重視發展生產,經濟快速發展;③生產技術改進與發展;④人民的辛勤勞作等等(兩點即可,2 分)事件:安史之亂(1 分)局面:藩鎮割據(1 分)(2)變化:①總人口不斷增加;②北方人口先升后降,南方人口不斷增加;③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并超過北方。(一點 1 分,共 2 分)原因:①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使得總人口增加。②魏晉時期和唐宋時期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一點 1 分,共 2 分,符合題意即可。原因答案此題超范圍,送分 2 分)(3)①圖一農業方面出現了先進的生產工具秧馬;②圖二手工業方面是我國瓷器的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③圖三商業方面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一點 1 分,共 3 分,符合題意即可)(4)結論: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2 分,符合題1意即可得分。結論答案超范圍,送分 2 分)21.(14 分)(1)實物史料:② 圖像史料③ 文獻史料①(一點 1 分,共 3 分)(2)文成公主入藏;(1 分)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 分)(3)特點:民族政權并立(或民族政權對峙)。(2 分)(4)【示例 1】觀點:兩宋時期各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論述:北宋與遼訂立澶淵之盟,二者間長期和平,促進了漢族與契丹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從而促進了民族交融。北宋與西夏和議后, 邊境貿易興盛,互市不斷,促進了漢族與黨項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而促進了民族交融。南宋與金議和后,維持長期的對峙局面,在邊境開設榷場進行貿易,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結論:綜上所述,兩宋時期漢政權與周邊民族政權在長期的和平局面下民族交流、交融不斷增強,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6 分,觀點 1 分,論證 4分,結論 1 分)(2) 【示例 2】觀點: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有戰有和,和是主流。 論述: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政權并立存在,利益交織,沖突不斷。北宋與遼爭奪燕云十六州,宋真宗時發生澶州之戰,戰后雙方訂立澶淵之盟,此后雙方維持長時間的和平局面。北宋與西夏最初不斷交戰,北宋屢戰屢敗,但因西夏本身實力有限,雙方力量均衡,故最終訂立和約, 促進了邊境貿易的興盛。南宋將領岳飛抗金,保衛家國,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后南宋與金進行和議,雙方維持對峙局面。 結論:綜上所述,兩宋時期,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時有戰爭,但因雙方力量的均衡,最終選擇和議,維持和平局面。 (開放性答案,有其它觀點,論證符合題意的即可得分。觀點 1 分,論證 4 分,結論 1 分))22025年春季學期期中測試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 考生作答時,請在答題卡上作答,在本試卷 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18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36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1. 六世紀末滅掉陳朝,統一南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后第二次大統一局面”的皇帝是A.漢武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2. 杜佑《通典》記載:“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灌商旅,往來不絕。”材料反映了大運河的開通A.加強了南北經濟交流 B.有利于中外經濟往來C.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 D.加速了隋朝的滅亡3.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材料中的“賢相”指的是A.房玄齡與長孫無忌 B.魏征與杜如晦C.姚崇與宋璟 D.郭子儀與李光弼4. 《舊唐書》稱:武則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為誅殺公卿,獨斷專權)武則天遺言立無字碑,由后人評價自己的功過。史學家之所以肯定武則天主要是因為A.她是中國歷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執政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C.發展科舉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5. 唐都長安約有百萬人口,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這反映出A.唐朝政治制度完備 B.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C.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D.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6. 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相繼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歷經54 年,每個政權統治時間平均約為 10 年,最短的不到 4 年。由此可知五代時期 A.政權更迭頻繁 B.經濟有一定發展C.政局相對穩定 D.疆土日益擴大7. “太醫署以此書為教材,生徒需習‘本草’、‘識藥形’、‘知藥性’,凡九年。”由此可知,《唐本草》對唐代醫學教育的作用是A.縮短了醫學培養周期 B.成為官方醫學教育標準教材C.取代了前代所有醫學典籍 D.僅用于民間醫生自學8. 李白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所展現出的詩歌特色為A.抒發進取精神 B.詩風淳樸厚重C.直面社會現實 D.浪漫主義情懷9.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學寫本,其內容既有描述敦煌的“鄉土作品”,也有描述塞外風情的異域作品:作者既有生活在敦煌的文士、僧人,也有途經該地的各色商人。這有助于研究隋唐時期A.兼容并包的時代特征 B.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C.敦煌文化的中心地位 D.士商雜糅的發展趨勢10.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這反映出北宋治國的特點是A.政權并立 B.重文輕武C.外重內輕 D.分權制衡11. 北宋中后期國家的軍費、官俸不斷膨脹,在對西夏的軍事中屢戰屢敗,土地兼并不斷,社會危機重重,為了實現富國強兵,擺脫社會危機,北宋采取了什么應對之策A.王安石變法 B.張居正改革C.慶歷新政 D.建立行省制度12. 觀察“契丹貨幣”與“西夏貨幣”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契丹、西夏都與北宋訂立了和約 B.契丹、西夏都是游牧民族C.契丹、西夏互市貿易往來 D.契丹、西夏都與中原文化聯系密切13. 據《金史》記載,大定十三年(1173 年) ,金朝統治者正式設立女真進士科,以選拔女真族子弟為官。“以策論進士取其國人,而用女真文字 以為程文”。女真進士科的考生只要考一場,考題是策問,而且可以免 鄉試、府試,直接參加會試和殿試。這一做法意在A.完善科舉取士制度 B.全面學習中原制度C.鞏固女真人的統治 D.促進民族間的交融14. 與右下方框中歷史信息直接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A.耶律阿保機 B.完顏阿骨打 C.成吉思汗 ·統一蒙古草原 ·建立蒙古政權 ·1227 年滅西夏D.忽必烈15.學習歷史,必須分清哪些是歷史史實,哪些是觀點。下列各項中屬于觀點表述的是A.10 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B.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C.忽必烈接受漢族儒臣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D.元滅南宋,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基礎16. 2024 年 7 月 27 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體現了元大都(今北京)規劃中蘊含的中華文明特質。元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重要政治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C.科舉取士 D.分封制17. 《元史 百官志》記載:“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與此職能對應的中央機構是A.樞密院 B.澎湖巡檢司C.宣政院 D.軍機處18. 我國自古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元朝廣大疆域內出現了民族交往、流、交融的盛況,并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別是A.蒙古族;朝鮮族 B.蒙古族;回族C.維吾爾族;藏族 D.蒙古族;黨項族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3 小題,共 39 分)19.(12 分)大唐盛世,華章閃爍。某歷史興趣小組設計了以“盛世大唐”為主題的學習任務請你參與,完成相關任務。任務一【解讀史料揭秘盛世之因】唐太宗繼位后,已完成統一,然民間殘破已極……唐太宗命房玄齡省并冗員,中央政府文武官員的名額,僅留六百四十三員;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于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政事得失;對于都督、刺史一類的地方官,都親自簡選……史書記載,到貞觀四年(630 年)時,米價每斗不過三四錢,社會秩序安定到“外戶不閉”。——摘編自傅樂成著《中國通史》(1)解讀史料,分析唐太宗繼位后“民間”發生變化的原因。其開創了哪一盛世局面?(4分)任務二【賞析文物感受盛世之美】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 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 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摘編自沈從文王孖著《中國服飾史》(2)賞析文物,并結合材料概括唐朝女子服飾的特點。(4 分)任務三【走近遺址探尋盛世之跡】唐朝處于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繁榮階段。陶瓷器不僅流行國內,而且在海外廣受歡迎。例如,埃及的福斯塔特出土了一萬兩千多塊中國瓷器殘片(以唐居多),有越窯的青瓷、唐三彩、邢窯白瓷、長沙窯瓷器等……出土的唐越窯青瓷,器形有碗、罐、盆、盒等。碗的造型十分豐富,有玉璧底碗,圈足碗及折腰碗等……殘片上刻劃的紋飾題材非常豐富,有蓮花紋、鸚鵡紋,甚至還有水波龍紋等。——摘編自葉喆民著《中國陶瓷史》(3)走近福斯塔特遺址,概括唐代陶瓷業繁榮的表現。(3 分)任務四【立足當下感悟盛世之鑒】(4)請你談一談“盛世大唐”對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哪些啟示?(1 分)20.(13 分)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材料一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根據付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整理(1)根據材料一,分析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第一個高峰出現的主要原因。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第一個高峰的結束與哪一事件有關?這一事件最終導致了哪一局面的形成?(4 分)材料二 中國人口變動數據表(局部)時間 北方人口 南方人口280 年 149 萬人 65 萬人742 年 493 萬人 257 萬人1080 年 459 萬人 830 萬人——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2)根據材料二,概括 280 年以來我國人口情況的發展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4 分)材料三圖一秧馬(宋朝時長江圖三北宋紙幣 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 圖二宋代五大名窯燒制的瓷器銅板拓片 一種拔秧工具)(3)根據材料三,分領域說明兩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3 分)材料四 兩宋時期,“國家的財政收入約 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4)綜合以上材料,對于我國古代經濟格局變化,你可以得出怎樣結論?(2 分)21.(14 分)民族交融、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實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遺址、遺跡,圖像史料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文獻史料包括史書、檔案與文書等。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聯獨愛之如一。”②唐蕃會盟碑。此碑至①摘自司馬光 ③唐朝閻立本《步輦圖》(局部)描繪了唐太宗今仍屹立在拉薩大昭《資治通鑒》。 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寺門前。(1)根據材料一,請依次對材料進行分類(使用序號填寫)。實物史料是 ,圖像史料是 ,文獻史料 。(3 分)(2)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一中③涉及的民族交往事件及其產生的積極影響。(3 分)材料二 兩宋時期,各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變化如下。(3)根據材料二,概括這一時期各民族政權關系的特點。(2 分)(4)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 民族關系 ”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 相關史事加以闡述或說明。(6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西河池市環江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docx 廣西河池市環江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題word版含答案 2025年春季學期七歷史期中測試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