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7屆高一下期期中校際聯考生物試題一、選擇題(每個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5分,共50分)1、假說—演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屬于孟德爾在發現分離定律時“演繹”過程的是( )A. 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的B. 生物體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因此F1會產生兩種配子C. 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后代會出現兩種性狀且比例接近1:1D. 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則自交后代中三種遺傳因子組成的個體比例接近1:2:12、家鼠的灰毛和黑毛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灰毛對黑毛為顯性。現有一只灰毛雌鼠(M),為了確定M是否為純合子(就毛色而言),讓M與一只黑毛雄鼠交配,得到一窩共4個子代。不考慮變異,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若子代出現黑毛鼠,則M一定是雜合子B. 若子代全為灰毛鼠,則M一定是純合子C. 若子代中灰毛雄鼠:黑毛雄鼠=3:1,則M一定是雜合子D. 若子代中灰毛雄鼠:黑毛雌鼠=1:1,則M一定是雜合子3、采用下列哪一組方法,可以依次解決①~④中的遺傳學問題( )①鑒定一只白羊是否為純種 ②在一對相對性狀中區分顯隱性③不斷提高小麥抗病品種的純合度 ④檢驗雜種F1的基因型A.雜交、自交、測交、測交 B.雜交、雜交、雜交、測交C.測交、測交、雜交、自交 D.測交、雜交、自交、測交4、已知一批遺傳因子組成為AA、Aa的豌豆種子和BB、Bb的玉米種子,其中純合子與雜合子的比例均為1∶1,分別間行種植,則在自然狀態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比例分別為( )A.7∶1、7∶1 B.7∶1、15∶1C.15∶1、15∶1 D.8∶1、16∶15、糖原沉積病Ⅰ型是受一對遺傳因子控制的遺傳病。一對表現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患糖原沉積病Ⅰ型的女兒和一個正常的兒子。若這個兒子與一個父親患該病但表現正常的女性結婚,他們所生子女中,理論上患糖原沉積病Ⅰ型的可能性是( )A.1/12 B.1/8 C.1/6 D.1/36、把黃玉米與白玉米隔行種植在一塊試驗田里,讓它們在自然條件下相互授粉,結果黃玉米結出的果穗上籽粒全部是黃色,白玉米果穗上籽粒有黃色有白色。以下對黃色和白色的顯隱性關系和親代情況的敘述正確的是( )A.黃色對白色為顯性,黃玉米為純合子,白玉米為雜合子B.黃色對白色為顯性,黃玉米和白玉米都是純合子C.白色對黃色為顯性,白玉米為純合子,黃玉米為雜合子D.白色對黃色為顯性,白玉米和黃玉米都是純合子7、某種老鼠的體色由復等位基因A1、A2和a決定,A1決定黃色且純合時胚胎致死,A2決定灰色,a決定黑色,A1對A2為顯性,A2對a為顯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黃色個體與灰色個體雜交,子代可能全為黃色B. 灰色個體與黑色個體雜交,子代可能出現灰色:黑色=1:1C. 黃色個體與黑色個體雜交,子代可能出現黃色:灰色=1:1D. 黃色個體與灰色個體雜交,子代可能出現黃色:灰色:黑色=2:1:18、甲、乙兩名同學分別用小球做遺傳規律模擬實驗。甲同學每次分別從Ⅰ、Ⅱ小桶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乙同學每次分別從Ⅲ、Ⅳ小桶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將抓取的小球分別放回原來小桶后再多次重復。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乙同學的實驗模擬了配子的隨機結合B.實驗中每個小桶內兩種小球的數量和小球總數都必須相等C.甲同學的實驗可模擬不同對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的過程D.甲、乙多次重復實驗后,Dd和AB組合的概率約為1/2和1/49、如圖為某植株自交產生后代的過程示意圖,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A、a與B、b的自由組合發生在③過程子代中不同于親本表現型所占比例為7/16M、N、P分別代表16、9、3該植株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1:1:1:110、某植物花色由基因D(褐色)、d(白色)控制,萼片形狀由基因E(卷)、e(直)控制,葉形由基因F(缺刻葉)、f(全緣葉)控制,三對基因獨立遺傳且屬于完全顯性遺傳。基因型為ddEeFF與DdEeFf的個體雜交,其子代表型與雙親相同的個體占全部后代的( )A.3/4 B. 1/4 C.3/8 D.5/811、牽牛花中葉子有普通葉和楓形葉兩種,種子有黑色和白色兩種。現用普通葉白色種子純種和楓形葉黑色種子純種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得到F1為普通葉黑色種子,F1自交得F2,結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下列對F2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F2中雜合子與純合子數量之比為3:1B.F2中黑色種子與白色種子之比為3:1C.F2中與親本表現型相同的個體大約占3/8D.F2中普通葉黑色種子個體有9種基因型12、基因型為 AaBb 的個體自交,且兩對基因獨立遺傳。下列有關子代(數量足夠多)的各種性狀分離比情況, 敘述錯誤的是( )A.若子代出現 6∶2∶3∶1 的性狀分離比,則存在 AA 和 BB 純合致死現象B.若子代出現 9∶7 的性狀分離比,則該個體測交后出現 1∶3 的性狀分離比C.若子代出現 15∶1 的性狀分離比,則只要存在顯性基因的個體就表現為同一性狀D.若子代出現 12∶3∶1 的性狀分離比,則該個體測交后出現 2∶1∶1 的性狀分離比13、下圖表示不同豌豆植株體內相關基因控制的性狀、顯隱性及其在染色體上的分布(D/d控制莖的高度,Y/y控制子葉顏色,R/r控制種子形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甲、乙、丙、丁都可以作為驗證基因分離定律的材料B. 可在甲、乙雜交后代中挑選個體自交驗證自由組合定律C. 丙、丁豌豆雜交后代有8種基因型、6種表型D. 丙中Y、y、R、r基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均移向細胞同一極14、茄子有紅茄、白茄兩種類型,紅茄中又存在深紫色、紅色、淺紅色三種類型,為研究茄子顏色的遺傳規律,研究者做了下列實驗:甲種白茄與乙種白茄雜交,F1均為紅茄,F1自交所得F2中紅茄與白茄的比例為9:7,紅茄中深紫色、紅色、淺紅色的比例為1:4:4,以下推測錯誤的是( )A.茄子的顏色至少由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基因控制B.F2中白茄自交,子代不發生性狀分離的個體比例為3/7C.若F1紅茄測交,子代茄子中淺紅色與白色比例為1:3D.若F2紅茄中紅色個體自交,子代茄子中深紫色:紅色:白色=1:2:115、某同學觀察一種蝗蟲(2n=24)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后,提出有關減數分裂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是( )A.若觀察到染色單體的存在,則該細胞一定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B.若能觀察到四分體,則該細胞此時一定存在姐妹染色單體C.若著絲粒向細胞兩極移動,則該細胞一定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D.若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為12條,則該細胞一定是精細胞16、下圖是某哺乳動物生殖器官中的細胞分裂模式圖(僅涉及兩對同源染色體)。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甲細胞兩極染色體上的基因一般是相同的B.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可同時發生在乙細胞中C.與體細胞相比,丙細胞中染色體和DNA分子數目均減半D.從染色體組成分析,丁細胞是乙細胞經減數分裂產生的極體17、下圖所示為某動物卵原細胞中染色體組成情況,該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產生3個極體和1個卵細胞,其中一個極體的染色體組成是1、3,則卵細胞中染色體組成是( )A.2、4 B.1、3C.1、3或2、4 D.1、4或2、318、摩爾根和他的學生用果蠅雜交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他們用紅眼雌果蠅與白眼雄果蠅雜交,發現全為紅眼,又將雌雄果蠅交配獲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全為紅眼,說明紅眼對白眼為顯性B.紅眼果蠅與白眼果蠅的比例接近,說明眼色的遺傳遵循分離定律C.雌果蠅全部為紅眼,雄果蠅全部為白眼,證明眼色基因位于染色體上D.若白眼雄果蠅與雌果蠅雜交,則后代雌雄個體中紅眼、白眼個體均各占一半19、某雄果蠅的染色體組成如下圖所示,若雄果蠅同源染色體間的片段不發生交換。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該果蠅的一個原始生殖細胞,只能產生兩種雄配子B. 該果蠅配子的染色體組成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C. 圖中細胞兩個b基因的分離只發生在減數分裂Ⅱ后期D. 果蠅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Ⅱ中期時有4條或5條形態各不相同的染色體20、關于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在雄果蠅的初級精母細胞和精細胞均存在Y染色體B.受精卵的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幾乎全部來自母方C.受精卵的核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D.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隨機性可使子代基因組合呈現多樣性二、簡答題(共50分)21、(12分)已知豌豆種子子葉的黃色與綠色由一對等位基因D、d控制,某同學用豌豆該性狀做了如下實驗,請據圖分析回答:(1)上述兩個遺傳實驗中,根據 (填“實驗一”或“實驗二”)可判斷子葉顏色這一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其中子葉 是顯性性狀。(2)在實驗一中,F1代黃色子葉(戊)的基因型為 ,其中雜合子所占的比例為 ,欲判斷戊的基因型,最簡便的方法是將戊進行 ,若子代,則基因型為Dd。(3)在實驗二中,將親本黃色子葉(甲)與綠色子葉(乙)雜交的具體實驗步驟是,F1代出現黃色子葉與綠色子葉的比例為1∶1,其根本原因是 。22、(9分)Ⅰ、下圖是某生物細胞內染色體和基因的分布圖,①和②、③和④是兩對同源染色體,字母表示位于染色體上的基因,分析回答有關問題。(1)不考慮交叉互換,該圖所示生物體產生配子的基因型有 ,圖中A和b (填“能”或“不能”)自由組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是 。Ⅱ、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性狀形成的代謝途徑如下圖所示,涉及A和a、B和b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基因A存在才能合成酶A,基因B存在才能合成酶B,酶A和酶B催化相關的化學反應,連續兩步化學反應都進行才能表現紫色。據圖分析回答:(2)基因型為AaBb的該種植株自交,F1表現型及比例為 ,在F1表現紫色的個體中,若再自交,不會出現白色的個體基因型有 。23、(8分)結球甘藍(二倍體生物)的紫色葉對綠色葉為顯性,控制該相對性狀的兩對等位基因(A、a 和 B、b)位于不同的兩對染色體上。下表是純合結球甘藍雜交實驗的統計數據,請回答下列問題:親本組合 F1 株數 F2 株數紫色葉 綠色葉 紫色葉 綠色葉①紫色葉×綠色葉 121 0 451 30②紫色葉×綠色葉 89 0 242 81結球甘藍葉色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 定律,判斷理由是。(2)表中組合①的兩個親本基因型為 。(3)理論上組合①的 F2 紫色葉植株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 。(4)若用豎線(|)表示相關染色體,用點(·)表示相關基因位置,用圓圈表示細胞,下列選項可以正確表示 親本組合②的 F1 體細胞的可能基因型示意圖有 (填字母編號)。(9分)家蠶結黃繭和白繭由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并受另一對等位基因D、d影響。當基因D存在時,基因B的作用不能顯現出來。現有下面兩組雜交實驗,據圖分析回答: (1)實驗一親本P的基因型是 ,若實驗二的P中有一個親本基因型為BBDd,則另一個親本基因型可以為 。(2)實驗一的F2的黃繭雌雄個體自由交配,F3的表現型及比例為 。若欲判斷實驗一的F2中黃繭個體的純雜情況,最好選用基因型為 的個體與之交配。當子代表型及比例為 時,則為雜合子。25、(12分)如圖甲表示基因型為AaBb的某高等雌性動物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像,乙表示該動物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丙表示該動物形成生殖細胞的過程圖解,丁表示丙過程中某細胞染色體與基因的位置關系。請據圖分析回答:(1)圖甲中屬于減數分裂過程的細胞按時間先后排序為 (用字母和箭頭),甲圖中含有同源染色體的細胞有 (填字母)。(2)圖甲中F細胞對應于圖乙的 段(填編號),從染色體特點和數量變化分析判斷依據是 。(3)圖丙中細胞Ⅱ的名稱是 ,圖丁對應于圖丙中的細胞 (填②或③),請參照圖丁模式,用線條表示染色體,用短橫線表示基因,在下面方框內畫出圖丙中細胞①處于后期的細胞圖像,并將有關基因標注在染色體上。27屆高一下期期中校際聯考生物答案一、選擇題(每個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5分,共50分)1.C 2.B 3.D 4.B 5.C 6.B 7.A 8.D 9.C 10.A11.D 12.A 13.D 14.B 15.B 16.C 17.C 18.C 19.B 20.A二、簡答題(共50分)21、(12分,除標注外,每空1分)(1) 實驗一 黃色(2)DD或Dd(2分) 2/3 自交出現黃色子葉和綠色子葉(出現性狀分離)(2分)將甲(或乙)在花蕾期去雄,并套袋,待花粉成熟后將乙(或甲)的花粉涂抹在甲(或乙)的雌蕊柱頭上,再套袋。(2分)黃色子葉甲為雜合子,形成配子時,遺傳因子D:d分離,形成含D和d的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而乙只能產生含d的一種配子。(2分)22、(9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1)ABC、ABc、abC、abc 不能(1分)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2)紫色:紅色:白色=9:3:4 AABB、AABb23、(8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1)自由組合(1分) 組合①的F2表型比為15:1,是9:3:3:1的變式。(2)AABB、aabb (3) 1/5 (1分) (4)AD24、(9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1)BBdd、bbDD BBDd、BbDd、bbDd(2)黃繭:白繭=8:1 bbdd(1分) 黃繭:白繭=1:125、(12分,除標注外,每空1分)(1)A→D→E→F→C(2分) A、B、D(2分)(2) ③ F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著絲粒已經分裂,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中相同,應判斷為減數分裂Ⅱ后期(2分)(3)次級卵母細胞 ②(細胞不均等分裂1分;正確表現同源染色體分離行為、含有染色單體、染色單體上具有相同基因1分;基因A和b所在染色體位于小的一極,基因a和B所在染色體位于大的一極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