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歷史學科·階段測試注意事項:1.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管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第I卷客觀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經多數認可,無論什么都是最終的和公正的,而且沒有人能夠確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輕而易舉就讓法律停止保護自由,使平民統治凌駕于法律之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古雅典根本不存在著民主政治 B.古雅典政治具有強烈人治色彩C.古雅典法律基本無法貫徹實施 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2.羅馬法規定:“故意殺害他人”處予死刑,而“不希望殺害他人但不幸發生殺害他人的行為"可通過交一只公綿羊替罪,這一原則長期沿用。由此說明羅馬法()A.缺乏嚴格統一的判罰標準 B.注重區別對待不同犯罪類型C.摻雜諸多原始落后的習俗 D.其法律條文一直被近代沿用3.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行政人員、法官不得在國會占有議席,國會議員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職位,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也不能同時擔任法官。此規定旨在()A.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 B.規定各種權力的制衡C.創建人民主權原則的新政府 D.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4.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聯邦主席由普魯士國王擔任,稱為德意志皇帝。”而法國 1875年憲法修正案則宣布:“凡曾經統治過法國的家族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這兩個規定反映了()A.法德意識形態的對立 B.兩國憲法都彰顯出共和主義思想C.法德代議制形式不同 D.兩國民主與專制力量對比的差異5.1853年,馬克思在論述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時說:“英國在印度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對此理解正確的是,英國對印度的侵略()A.極大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 B.導致了印度的近代長期落后C.推動印度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D.客觀上有助沖破當地落后體制6.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根本原因是()A.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B.帝國主義國家對亞非拉侵略的加劇C.亞非拉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D.亞非拉地區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增強7.一戰前,德國按速決戰思想制定了作戰計劃,提出“必須避免兩線同時作戰,德國必須撲在最強大最有力最危險的那個敵人即法國身上,迅速擊潰它”。下列項中,導致該“作戰計劃”破產的因素有()①比利時和法國軍隊的頑強抵抗②俄軍出人意料地攻入東普魯士③英國很快參戰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1919年,戰勝國在巴黎召開會議,安排戰后和解,卻留下了痛苦的遺產。“痛苦的遺產”是指()A.《凡爾賽和約》 B.《九國公約》C.《慕尼黑協定》 D.《北大西洋公約》9.1921年,列寧在紀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時說:“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路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指明的道路”是指()A.集中全國財力、物力去戰勝敵人 B.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C.優先發展重工業,實現工業化 D.實行農業集體化,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10.20世紀30年代,美國成立了著名的田納西流域管理署,負責對田納西河進行綜合治理,這是當時美國興辦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電站、提供廉價電力、生產化肥、植樹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濫、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國政府建立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A.拉動就業以緩和社會矛盾 B.發展農業以擺脫經濟危機C.興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11.1940年5月,英國新任首相丘吉爾發誓要同“那種在黑暗的、悲哀的人類罪惡的目錄冊中都容納不下的極惡暴政”進行不妥協的戰斗,他向美國發出呼吁:“給我們工具,我們就會把活干完。”對此后來美國()A.通過新的《中立法》 B.通過《租借法》C.發表《大西洋憲章》 D.簽訂《莫斯科議定書》12.1946年,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指出:蘇聯“狂熱地堅信,它同美國之間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協。它堅信,如果蘇聯政權要得到鞏固,那么搞亂我國社會的內部和諧,破壞我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損害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權威,這種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質意圖是()A.蘇聯是個很狂熱的國家 B.蘇聯與美國有很大的矛盾C.蘇聯必然會危害美國的利益 D.美國應該對蘇聯采取遏制的政策13.1961年,為尋求穩定和平的發展道路,不結盟運動興起。這一運動()A.標志著區域合作進入新階段 B.推動國際政治力量向多極化方向發展C.動搖了美蘇的霸權地位 D.促進了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14.有學者認為:“西方現代化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其優勢與弊端都已經十分清楚。二戰后,人們企圖修補這個社會,修補在兩個方向上進行,一是修補資本主義,二是修正民族國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圖超越”民族國家,但并不是消滅民族國家。”下列表現分別符合這“兩個方向”的是()A.實行“混合經濟”和建立歐洲共同體 B.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和建立各種國際組織C.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推行社會福利政策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15.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體制保障是()A.市場經濟制度廣泛建立 B.跨國公司的迅速擴張C.國際形勢日益走向緩和 D.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16.有人這樣評價當今世界:“當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國是萎縮的巨人,日本是獨腳巨人,俄羅斯是生病的巨人,歐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國是潛在的巨人。”如果說這一評論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概括性的話,說明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是()A.當今世界是美、日、歐、俄、中共同主導的多極世界B.眾多“巨人”的出現標志世界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C.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開始呈現多極化趨勢D.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正在發展之中,而且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第II卷主觀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政府已頒布《專利法》,保護技術發明創新。資產階級革命期間,通過《航海條例》,鼓勵擴展海外貿易和市場。18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資產階級在殖民地大肆掠奪:有人統計,1757~1857年間,英國僅從印度就攫取了價值10億英鎊的財富不僅如此,隨著對外貿易的繁榮和圈地運動帶來大批的雇傭勞動力,英國的工場手工業蓬勃發展起來。有資料記載,當時的手工工場造一根針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個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這樣分工協作,一個工人每天能生產4800枚針工不但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使勞動工具專門化,這就為發明和使用機器創造了條件。-摘編自《世界近現代史》(上冊)材料二:近代中國的產業革命,發端于洋務運動。比之于西歐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后進行的產業革命,中國是在缺乏產業革命條件下出現的產業革命跡象。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太平天國的沖擊,為挽救統治危機,洋務派引進一些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了一些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也創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發展的設施,但因洋務派以“中體西用”為宗旨,不論是官府出資興辦的軍事工業還是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民用工業,都難以掙脫君主專制傳統的羈絆。結果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國率先進行產業革命的因素。(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6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英國產業革命相比,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可借鑒哪些因素?(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就不斷提出修建鐵路的主張。1872年,俄國出兵侵占我國伊犁,李鴻章借機提出“土車為鐵路”的主張,指出俄國侵占伊犁,“我軍萬難遠役”,如果不修鐵路,新疆等西北邊境就無法用兵。而且不僅俄國想侵占西北,英國同樣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國自己開采煤礦、修建鐵路,則列強將有所收斂,否則中國將面臨更加緊迫的局面。-摘編自雷頤《細說晚清七十年》材料二 1878年,唐廷樞開辦開平煤礦時,為了解決運輸問題,建議修筑開平至北塘的鐵路,由于李鴻章的支持而獲批準。旋因守舊派的反對,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唐廷樞被迫改為開挖運河,由于開挖運河失敗,再獲批準。1881年6月,在英人金達指導下,鐵路終于通車。但守舊派又群起攻擊,清政府遂以“震動皇陵”、“傷害莊稼”為由下令查禁,經李鴻章多方努力,鐵路才得以保留。修一條九公里長的鐵路,竟然幾起幾落,中國鐵路產生之艱難,實難想象。-摘編自李開第《論中國近代鐵路建設的幾個問題》材料三甲午戰爭后,中國鐵路事業格局為之一變......至 1911年,中國共建鐵路8200公里,其中帝國主義直接投資修筑的鐵路占46%,貸款修筑的鐵路占40%,中國人自建的鐵路僅1200公里,占14%-摘編自周積明《最初的紀元》(1)根據材料一,概括李鴻章主張修建鐵路的理由。(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鐵路修建艱難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午戰爭后中國鐵路事業格局發生變化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汽車工業迅速崛起,奔馳、寶馬等品牌開始嶄露頭角;同一時期,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推出了T型車,憑借流水線生產大幅降低成本,使汽車開始走向普通家庭。(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推動汽車工業興起的科技因素。(4分)(2)分別分析這一時期汽車工業在德國和美國興起和發展的具體原因。(4分)(3)闡述汽車工業發展對當時社會經濟和生活產生的影響。(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博厄斯論道:“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團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信息交流關系到社會群體是否能夠與世界發展保持同步。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運用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提煉并加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測試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1.答案:D解析:材料“在雅典只要經多數認可,無論什么都是最終的和公正的,而且沒有人能夠確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表明,雅典民主下法律缺乏穩定性,容易被多數人的意志左右,使得平民統治可凌駕于法律之上,這體現出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D項正確;雅典存在民主政治,A項表述錯誤;人治強調個人意志對政治的決定性作用,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法律受多數人意志影響,并非強調人治,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法律的不穩定性,而非無法貫徹實施,C項錯誤。2.答案:B解析:羅馬法對“故意殺害他人”和“不希望殺害他人但不幸發生殺害他人的行為”作出不同的處罰規定,這說明羅馬法注重區別對待不同犯罪類型,B項正確;材料中羅馬法對不同犯罪行為有明確的規定,體現了嚴格統一的判罰標準,A項錯誤;用公綿羊替罪雖帶有一定原始習俗色彩,但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對不同犯罪類型的區別對待,C項表述不準確;羅馬法的原則被近代沿用,但“一直”表述過于絕對, D項錯誤。3.答案:B解析:美國憲法規定行政人員、法官、國會議員之間的任職限制,旨在通過權力的相互制約與平衡,防止權力過度集中,B項正確;這些規定主要是為了實現權力制衡,而非協調利益集團矛盾,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權力制衡,與創建人民主權原則的新政府關系不大,C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加強聯邦政府權力,D項錯誤。4.答案:D解析:德國憲法規定聯邦主席由普魯士國王擔任即德意志皇帝,體現出德國民主政治中保留了較多的專制殘余;法國憲法修正案規定凡曾經統治過法國的家族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反映出法國對專制勢力的防范,這兩個規定反映了兩國民主與專制力量對比的差異,D項正確;法德意識形態并非對立,A項錯誤;德國憲法體現的是君主立憲制,并非共和主義思想,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兩國民主與專制力量對比,而非代議制形式不同,C項錯誤。5.答案:D解析:馬克思所說的英國在印度的“破壞性使命”,是指英國的侵略客觀上沖擊了印度舊的、落后的亞洲式社會體制,有助于沖破當地落后體制,D 項正確;A 項強調對英國的影響,與題干中對印度的理解不符,排除;B項只強調了印度的落后,沒有體現出“雙重使命”中客觀上的積極作用,排除;英國的侵略并沒有推動印度走上資本主義道路,C項錯誤。6.答案:B解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加強了對亞非拉地區的侵略,加劇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這是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根本原因,B項正確;A項是背景,但不是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直接和根本原因;亞非拉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且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發展受到限制,C項錯誤;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是運動高漲的表現和推動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D項錯誤。7.答案:A解析:德國的速決戰計劃在一戰中破產,比利時和法國軍隊的頑強抵抗,遲滯了德軍的進攻;俄軍出人意料地攻入東普魯士,迫使德國分兵應對,陷入兩線作戰;英國很快參戰,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①②③正確;新型武器坦克首次使用是在索姆河戰役,對德國作戰計劃破產影響不大,④錯誤。所以答案選A。8.答案:A解析:1919年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制裁和限制,埋下了德國復仇的種子,為二戰的爆發埋下隱患,成為“痛苦的遺產”,A項正確;《九國公約》是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主要針對中國問題,B 項錯誤;《慕尼黑協定》是1938年簽訂的,與巴黎和會無關,C項錯誤;《北大西洋公約》是1949年簽訂的,是冷戰的產物,D項錯誤。9.答案:B解析: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探索了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B項正確;A項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目的,排除;C、D 項是斯大林時期的措施,排除。10.答案:A解析:20世紀30年代美國處于經濟大危機時期,失業率高,社會矛盾尖銳。田納西流域管理署負責的工程建設可以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拉動就業以緩和社會矛盾,A項正確;該工程不僅僅是發展農業,且發展農業不是直接目的,B項錯誤;興修水利、保護環境是工程的內容,但不是直接目的,C、D項錯誤。11.答案:B解析:1940年5月,英國面臨德國法西斯的威脅,向美國呼吁援助。后來美國通過《租借法》,允許美國向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提供武器、物資等援助,B項正確;新的《中立法》在二戰初期限制了美國對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A項錯誤;《大西洋憲章》主要是美英關于戰后世界秩序的宣言,C項錯誤;《莫斯科議定書》是關于美英向蘇聯提供物資援助的協定,D項錯誤。12.答案:D解析:喬治·凱南指出蘇聯與美國不可能永久妥協,且蘇聯會采取措施損害美國利益,其本質意圖是建議美國應該對蘇聯采取遏制的政策,D項正確;A、B、C項都是對蘇聯情況的描述,不是其本質意圖,排除。13.答案:B解析: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推動國際政治力量向多極化方向發展,B項正確;不結盟運動不是區域合作組織,A項錯誤;不結盟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美蘇霸權地位,但“動搖”表述不準確, C 項錯誤;不結盟運動主要是在政治領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關系不大,D項錯誤。14.答案:A解析:二戰后,“修補資本主義”是指通過國家干預經濟等手段對資本主義進行調整,實行“混合經濟”體現了這一點;“修正民族國家”是指超越民族國家的限制,建立歐洲共同體體現了歐洲國家在經濟、政治上的聯合,企圖“超越”民族國家, A 項正確;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與“修補資本主義”無關,B 項錯誤;推行社會福利政策只是“修補資本主義”的一個方面,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與“修補資本主義”和“修正民族國家”無直接關聯,C項錯誤;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生產力的發展,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國際貨幣金融體系,與題意不符,D項錯誤。15.答案:A解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制度在全球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體制保障A項正確;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但不是體制保障,B項錯誤;國際形勢緩和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外部環境,C項錯誤;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技術條件,D項錯誤。16.答案:D解析:材料中對世界上幾個大國的評價,說明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但多極化格局尚未最終形成,還在發展過程中,且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D項正確;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發展,但還沒有形成美、日、歐、俄、中共同主導的多極世界,A項錯誤;世界多極化格局至今尚未最終形成,B項錯誤;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就開始呈現多極化趨勢,C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7題(1)答案:政府立法鼓勵發展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積極從事殖民掠奪和殖民擴張活動;圈地運動帶來自由雇傭勞動力;手工工場的分工合作有利于機器發明和使用。(4分)解析:從材料一“英國政府已頒布《專利法》,保護技術發明創新。資產階級革命期間,通過《航海條例》,鼓勵擴展海外貿易和市場”可得出政府立法鼓勵發展工商業和海外貿易;“英國資產階級在殖民地大肆掠奪”體現了積極從事殖民掠奪和殖民擴張活動;“圈地運動帶來大批的雇傭勞動力”說明圈地運動帶來自由雇傭勞動力;“手工工場造一根針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為發明和使用機器創造了條件”表明手工工場的分工合作有利于機器發明和使用。(2)答案:起步晚,開始于洋務運動;缺乏必要的條件;受封建制度的束縛;發展緩慢、零散,缺乏系統性。(6分)解析:“近代中國的產業革命,發端于洋務運動”體現起步晚;“中國是在缺乏產業革命條件下出現的產業革命跡象”說明缺乏必要條件;“因洋務派以“中體西用'為宗旨......難以掙脫君主專制傳統的羈絆”表明受封建制度束縛;“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反映出發展緩慢、零散,缺乏系統性。(3)答案:政府要重視發展經濟,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發展工商業;積極對外開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培養人才;努力維護國家統一,創造良好的國內環境。(4分)解析:對比英國產業革命的因素,從政府政策(如英國的立法鼓勵)、對外學習(英國的殖民擴張帶來技術交流等)、科技教育(英國手工工場發展為技術創新創造條件)、國家環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相對穩定)等方面,結合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不足,總結可借鑒的因素。18題(1)答案: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國防;有利于抵御列強的侵略;有利于增強自身實力,維護國家利益。(4分)解析:從材料一“如果不修鐵路,新疆等西北邊境就無法用兵”得出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國防;“俄國侵占伊犁......英國同樣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國自己開采煤礦、修建鐵路,則列強將有所收斂”體現有利于抵御列強的侵略;綜合可知有利于增強自身實力,維護國家利益。答案:封建守舊派的反對;清政府的腐朽和愚昧;技術力量薄弱;資金不足;外國列強的阻礙。(4分)解析:材料二“旋因守舊派的反對,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守舊派又群起攻擊,清政府遂以“震動皇陵”、傷害莊稼”為由下令查禁”體現封建守舊派的反對和清政府的腐朽愚昧;中國近代技術力量薄弱、資金不足也是鐵路修建艱難的原因;此外,外國列強為了控制中國,也會對中國鐵路修建進行阻礙。(3)答案:甲午戰爭后,列強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大對鐵路的投資;清政府為了償還債務,允許列強投資修建鐵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無力承擔大規模鐵路建設。(6分)解析:甲午戰爭后,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通過投資鐵路控制中國;清政府戰敗后,財政困難,為償還債務,允許列強投資修建鐵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列強經濟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壓迫下發展緩慢,難以承擔大規模鐵路建設。19題(1)答案:科技因素: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汽車工業提供了動力;鋼鐵工業等相關技術的發展為汽車制造提供了材料保障。(4分)解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汽車的動力問題,使其能夠廣泛應用;鋼鐵工業的進步,提供了更優質、更耐用的汽車制造材料,推動了汽車工業的興起。(2)答案:德國:政府對科技和工業發展的重視,鼓勵創新;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技術積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美國:廣闊的國內市場需求;福特公司創新生產方式(流水線生產),降低成本;美國資源豐富,經濟實力雄厚。(4分)解析:德國在當時政府重視科技和工業發展,積極推動創新,同時德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已積累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和技術,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推動其汽車工業發展。美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對汽車的需求大;福特公司的流水線生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使汽車能走向普通家庭;美國自身資源豐富,經濟實力強,為汽車工業發展提供了保障。(3)答案:經濟:推動了鋼鐵、石油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帶動了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促進了社會生活的現代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節奏。(4分)解析:汽車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鋼鐵、石油等原材料,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也促使產業結構向重工業傾斜;大量人口因汽車工業及相關產業集中到城市,加速城市化,同時也需要建設更多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在生活方面,汽車成為新的出行方式,方便人們出行,擴大活動范圍;也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改變了生活觀念和節奏。20題觀點:文化交流促進社會進步。(2分)說明: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傳播到歐洲,造紙術和印刷術為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條件,促進了思想解放;火藥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騎士階層日益衰落;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5分)工業革命后,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近代化進程。例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實現了從封建國家向資本主義國家的轉變,走上了強國之路。(5分)解析:首先明確提煉觀點,從材料中“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團的經驗”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信息交流關系到社會群體是否能夠與世界發展保持同步”可提煉出文化交流促進社會進步的觀點。然后結合中外歷史上文化交流促進社會發展的史實進行說明,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影響,以及近代西方文化傳播對其他國家近代化的推動等,注意闡述要邏輯清晰,史實準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