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期中學業質量監測一、單項選擇題(24分)1.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長城從山海關由東向西南延伸,寫下“陽剛雄健的一撇”;大運河則從北京由北向南沿海緩緩流淌,寫下“陰柔深沉的一捺”;兩大人工奇跡組成了中國漢字中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伴隨著河南省運河段申遺工作的開始,大運河再次引起我們的矚目,下列關于大運河開通的意義說法最準確的是( )A.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B.有利于加強對南方的軍事統治C.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D.導致了隋的滅亡2.“隋煬帝下揚州,三千美女拉龍舟。一心想把瓊花看,萬里江山一旦丟”。材料反映的史實是( )A.隋煬帝的暴政 B.隋朝大運河的開鑿C.美女、瓊花皆出自江南 D.隋朝的滅亡及其原因3.唐朝政局可用下圖表示,圖中“?”處應為( )A.唐高宗統治前期 B.唐肅宗統治后期 C.唐玄宗統治前期 D.唐玄宗統治后期4.唐朝洛陽設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這說明,當時洛陽( )A.市民文化興盛 B.城市布局對稱 C.商業貿易繁榮 D.政治制度完備5.詩歌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唐代詩人徐來軍的《調笑令》詞:“翻倒,翻倒,喝得醉來吐掉。轉來轉去自行,千匝萬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產工具?( )A. B. C. D.6.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狄:少數民族),朕獨愛之如一。”下列史實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A.馬可波羅來華 B.鑒真東渡日本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天竺7.杜甫的詩能夠反映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的一首《春望》膾炙人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首詩可以用來研究( )A.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情況 B.安史之亂的社會影響C.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危機 D.黃巢起義的經過8.宋初,大臣趙普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此建議針對的問題是( )A.君弱臣強 B.積貧積弱 C.外族入侵 D.農民起義9.靖康之變(指金滅亡北宋)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趙構定都臨安,不思收復北方土地,與金恥辱議和,僅保有江南一隅,憑借易守難攻的優勢避開關外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以維持王朝的統治。材料反映了( )A.北宋滅亡的背景 B.宋金議和的影響 C.女真崛起的原因 D.南宋偏安的表現10.圍棋是發源于中原的一種益智游戲。1965年考古學家在赤峰市遼墓中發現了黑白兩色棋子共95枚,和兩個鐵絲編棋籃。據此可知( )A.遼代科學技術發達 B.契丹族受漢文化影響C.契丹習俗受漢人喜愛 D.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11.電影《滿江紅》成為2023年春節檔的票房冠軍,電影的熱度再次引發了紀念岳飛的熱潮。人們紀念岳飛是因為他( )A.堅持抗金,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 B.是平定東南沿海的倭患的民族英雄C.沉重打擊了宋王朝的腐朽統治 D.促成“澶淵之盟”,使遼宋保持了和平12.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下圖能直接體現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C.經濟重心的南移D.民族政權并立到國家統一二、綜合題(共26分)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統治唐太宗 唐玄宗前期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 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經濟 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文化 增加科舉考斌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注重文教,編修經籍(1)根據材料一,歸納唐朝繁榮強盛的原因。(4分)材料二:為了制造改革的輿論,在一片富國強兵的呼喚聲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為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但有學者認為,相對于漢唐兩個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貧,而是無效率。而導致其“無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事權的分割。(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是如何對待宰相權力的。(2分)材料三: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陣圖”行軍布陣……。——摘編自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下冊(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2分)14.【貨幣與歷史】(8分)材料一:如圖1(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唐朝與日本貨幣的共同點,(2分)并分析日本貨幣相似的原因。(2分)材料二:如圖2(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判斷圖中貨幣所處的歷史時期(2分);并從貨幣所反映的信息來分析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2分)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中國古代史大事記(部分)時間 事件(史實)隋文帝時期 隋朝建立隋煬帝時期 科舉制正式確立;開鑿大運河唐太宗時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科目;玄奘西行唐玄宗時期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鑒真東渡五代十國時期 政權更迭與分立北宋時期 重文輕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活字印刷術發明南宋時期 “蘇湖熟,天下足”;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摘編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閱讀以上材料,從中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件,確定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結構完整)200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期中學業質量監測參考答案:1-5A D C C C 6-10 C B A D B 11-12AD13.(1)善于用人;重視經濟發展;善于改革;關注民生等。(2)分化事權,分割宰相的權力。(3)政策:重文輕武;14.(1)共同點:形制都是圓形方孔形狀;材質都是金屬;文字都是漢字。原因:日本學習唐朝文化。(2)時期:遼、西夏、北宋并立時期。特征:多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15.觀點一:隋唐時期的制度建設推動了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論述:隋朝創新人才選拔方式,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形成。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隋唐時期完善中央官制,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長官彼此牽制,有利于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一大轉變。綜上所述,創立符合時代需要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促進社會進步發展。觀點二:科舉制在不斷發展變化。論述: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北宋時期,采取重文輕武政策,增加科舉取士的名額,提高進士的地位,大大推動了科舉制的發展,在社會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綜上所述,唐宋時期,科舉制在不斷發展,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但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成為考生思想的束縛,科舉制開始走下坡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