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定西市安定區城區聯考期中檢測七年級歷史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滿分:60分)一、選擇題(每題1分,共24分)1.“洛陽的興洛倉,倉城周圍10余千米,有3000窖,每窖可儲糧8000石。”材料反映了隋朝( )A.加強中央集權 B.人口數量增加 C.疆域廣大遼闊 D.社會經濟發展2.隋朝從開皇之治(隋文帝)的天下興盛到大業年間(隋煬帝)的社會動亂,僅僅經歷了37年。透視歷史,隋朝由頂峰迅速滑落到深淵的根本原因是 ( )A.隋朝的殘暴統治 B.外族入侵 C.農民起義的打擊 D.宦官專權3.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條就指出要“勸農桑,薄賦徭”。她掌權后頒行《臣軌》,指出“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家給人足,則國自安焉。”這表明武則天 ( )A.打擊敵對官僚 B.重視發展生產 C.大力發展科舉 D.鞏固開拓邊疆4.殿試第一名稱“狀元”,號稱“大魁天下”,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歷史上廣東一共出了9位文狀元和5位武狀元。殿試的創立者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煬帝 D.武則天5.《唐律疏議》規定:“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這主要表明唐朝 ( )A.統治者重視法治,刑法嚴酷 B.商業活動有嚴格的時間限制C.鼓鉦成為主要的經商工具 D.商業經營場所有明確界限6.唐初,法律規定工商業者免除交納稅收,只交納按資產規定的戶稅,同時嚴禁官員兼職經營商業;唐高祖詔令“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這些措施 ( )A.遏制了官員貪腐行為 B.摒棄了重農抑商政策 C.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 D.有利于唐朝商業發展7.“這個事件一直持續到762年的春天,首尾八年時間。這八年對唐朝的打擊非常之大,從此一蹶不振,元氣大傷。……不僅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盛到衰的轉折。”該事件是 ( )A.陳勝、吳廣起義 B.七國之亂 C.綠林赤眉起義 D.安史之亂8.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時代的遺唐留學生之一。他先在長安太學學習,畢業后參加唐朝科舉考試,于開元年間高中進士,歷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曾以大唐使節身份回訪日本。由此可知,當時中國 ( )A.科舉制度對應試者沒有身份限制 B.科舉考試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具有世界大國開放與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國的文化9.隋唐王朝不僅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來自西亞、中亞、南亞等地的文化,也以積極的態度輸出先進文明給周邊國家,如新羅、日本等。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對外交流 ( )A.強調以中華文明為中心 B.呈現雙向交流的特色 C.構建了完整的貿易體系 D.達到中國歷史的頂峰10.“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唐末農民起義首領黃巢的詩句。黃巢起義 ( )A.給唐朝統治以致命打擊 B.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C.推翻了唐朝腐朽的統治 D.促使五代十國局面的出現11.韓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他們在思想上主張不同。以下關于他們的說法,正確的是( )A.韓愈推崇佛教,認為自然力足以支配人力 B.柳宗元主張無神論,認為宇宙是由原子構成的C.韓愈抨擊佛教,主張復興儒學 D.柳宗元支持佛教,認為佛教與儒家思想可以并存12.有學者認為,他是一位“苦難詩”和歷經滄桑的時代歌手,其詩風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與人道主義色彩,其詩作有“詩史”之稱。“他”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13.印刷術在唐代產生,背后或許有兩股比較重要的動力:一為世俗的,主要是民眾對于歷書的需求;一為宗教的,主要是佛教在唐代的興盛導致的信眾對于佛經的需求。據此可知,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旨在( )A.適應社會需要 B.傳播中華文化 C.推動科技進步 D.維護特權利益14.“書中共收載當時所用藥物八百多種,對其中兩百多種藥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詳細記述,還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對外來醫藥知識也有記載,其中都凝聚著他長年采集、觀察和應用藥物的經驗。由于他在藥物方面的成就,被后世尊為‘藥王’。”這部著作是 ( )A.《黃帝內經》 B.《千金方》 C.《傷寒雜病論》 D.《唐本草》15.七3班歷史小組組織了一次探究活動(如下圖),以下選項填入空格處最恰當的是活動主題 ( )活動一:欣賞《顏氏家廟碑》,領略唐朝書法魅力 活動二:吟誦《全唐詩》,回顧唐朝詩壇氣象 活動三:賞析敦煌莫高窟壁畫,感受雕塑壁畫之美圖A.民族交流,開放包容 B.經濟繁榮,貿易繁盛 C.多彩藝術,華彩復現 D.世界樞紐,萬國來朝16.“大宋王朝從這里走來。”這是河南封丘縣陳橋驛文化旅游宣傳詞。與該宣傳詞有關的歷史典故是( )A.破釜沉舟 B.投鞭斷流 C.黃袍加身 D.草木皆兵17.宋仁宗時期,軍功價值遭到社會的普遍輕視,甚至出現了“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崇文抑武方針的實施 B.武將對國家的貢獻不大 C.國家統一與社會安定 D.整個社會文化素養提高18.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改革家。為增加政府收入,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隱瞞土地、逃賦稅,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稅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19.“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實哪一項與此盟約無關 ( )A.遼軍攻宋發生澶州之戰 B.北宋應允給遼歲幣C.北宋向遼稱臣 D.此后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20.宋遼“澶淵之盟”后,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不僅適當的滿足了統治者的需要,而且更多的滿足了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求,促進了民族交融。材料說明“澶淵之盟” ( )A.是一個完全平等的盟約 B.消除了宋遼間的民族隔閡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 D.有利于宋遼間的民族交融21.小說是一種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岳飛傳》講述的是岳飛從一個貧家子弟成為一代名將,精忠報國,最后含冤致死可歌可泣的一生,是中國古代英雄傳奇小說的代表作。岳飛領導岳家軍抗擊了哪個民族的侵略 ( )A.黨項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蒙古族22.遼宋夏金時期的政治特點是 ( )A.多民族政權并立 B.文化空前繁榮 C.地方軍閥割據 D.海外貿易興盛23.斯塔夫里阿諾斯說:“由于蒙古帝國的興起,陸上貿易發生了一場大變革。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開創蒙古帝國基業的是( )A.鐵木真 B.忽必烈 C.耶律阿保機 D.完顏阿骨打24.元朝在中央設立宣政院,統轄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還設置了驛站系統,保證中央政令能夠快速傳達至西藏各地。這些舉措 ( )A.促成了各民族風俗趨同 B.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C.強化了各地驛站的建設 D.促進元朝實現了疆域的統一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5題13分,第26題8分,第27題9分,共30分)25.隋、唐、宋、元四個王朝是中國古代制度創新的重要歷史階段。某校七年級(1)班同學圍繞“制度創新”開展探究活動,請你參與。(13分)【選拔人才獨具匠心】材料一個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柏楊《中國人史綱》(1)材料一中“改用考試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 (1分)這一制度對當時社會的發展有什么積極影響 (2分)【籠絡人才為我所用】材料二 唐太宗常說:“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唐太宗問魏征:“何謂明君 ”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太宗以為然,并說:“主欲知過,必籍忠臣。”根據材料二,歸納唐太宗的執政理念。(1分)寫出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盛世局面。(1分)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的繁榮昌盛對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什么借鑒意義 (2分)【文人治國強化集權】材料三 (太祖)召趙普問曰:“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普曰:“其故非他,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司馬光《涑水記聞》根據材料三,指出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蕩的根本原因。(1分)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概括宋太祖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分),簡述這些措施的影響。(1分)【改革體制影響深遠】材料四 《元史》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儀,造都邑,……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臺。——摘自七年紀下冊《歷史教師教學用書》閱讀材料四結合所學,御史臺的主要職責是什么 (答案不得照抄原文,1分)“世祖”在地方上實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1分) 唐宋元時期,國家在交通創新、政治制度、對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現出大國的氣度。老師圍繞相關內容設計了下面的學習任務單,請你完成相關學習任務。(8分)任務一【交通創新】材料一 A.“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唐朝皮日休B.“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唐朝詩人胡曾《汴水》(1)A、B兩則材料評價的對象是什么 (1分)A材料對此對象的評價持肯定態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1分)任務二【對比材料--見證民族關系】材料二 下面是兩宋時期政權并立示意圖。請寫出材料二中的①②③分別代表的政權(3分)。依據示意圖指出該階段民族關系的特點。(1分)任務三【史論結合-闡述對外交往】材料三 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周邊國家和地區,其表現在朝鮮和日本的變化。 ——摘編自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中國數谷》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史實說明唐朝文化“大出大進”的特點。(2分)27.唐朝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有關唐朝歷史主題的探究并回答相關問題。(9分)材料一 唐朝手工業較前代有很大的進步,商業也比前朝發達。手工業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有益的作用,商業的發達刺激著手工業進步,也加強著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唐紡織業發展很快,品種多,質量好,產量高,技術進步。詩人白居易以《繚綾》為題作過詳細描述,“繚綾織成費功績”,“春衣一對直千金”。(1)依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唐朝紡織業哪種工藝水平最高 (1分)其典型代表是什么 (1分)材料二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贊普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選自《中華上下五千年》吐蕃人是現在哪個少數民族的祖先 (1分)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誰 (1分)材料三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人教版七下教材唐朝時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被稱為什么 (1分)哪一本書記載了玄奘游歷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 (1分)(4)生產工具的創新和改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列舉唐朝歷史上最典型的兩例。(2分)材料四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5)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出我國唐朝主要的文學形式是什么 (1分)探究題(本大題1小題,共6分。)28.【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歷朝歷代統治者,針對邊疆地區不同的形勢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進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材料時期 唐朝、元朝相關史事唐太宗時期 唐蕃和親,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唐太宗時期 設置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武則天時期 設置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唐玄宗時期 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元世祖時期 設置澎湖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元世祖時期 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元成宗時期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軍政事務根據以上相關史事,圍繞“邊疆治理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這一主題自擬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選擇兩個歷史事件,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加以論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七年級歷史答案選擇題1-5 DABDB 6-10 DDCBA 11-15 CBABC 16-20 CABCD 21-24 BAAB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5題13分,第26題8分,第27題9分,共30分)25.(1)科舉制 (1分);影響: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提高了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分)(2)執政理念:“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選拔人才是治理國家的關鍵(1分)。盛世局面:“貞觀之治” (1分)借鑒意義: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注重道德和學識,善于聽取不同的意見,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2分)(3)根本原因:方鎮太重,君弱臣強(1分)政治:中央:分化事權,分割宰相權力;地方: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置通判(1分)經濟:控制地方財政,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1分)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政權穩定。(1分)(4)職責:監察官員(1分) 制度:行省制度(1分)26.(1)對象:隋朝大運河(1分);理由: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1分)(2)政權:①遼;②金;③南宋。(3分) 特點:有戰有和,以和為主(1分)(3)“大進”: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大出”:鑒真東渡到日本傳授佛法,還傳播中國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27.(1)絲織工藝水平最高;蜀錦(2)藏族;文成公主(3)遣唐使;《大唐西域記》(4)筒車;曲轅犁(5)唐詩三、探究題(本大題1小題,共6分。)28.觀點:有效的邊疆治理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分)論述:唐朝時期,在西北地區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穩定了西北地區的局勢,加強了對于西北地區的管理;元朝時期,在西藏地區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4分)結論:綜上所述,因地制宜的邊疆管理措施促進民族交融、維護國家統一。(1分)其他觀點:臺灣、西藏自古以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時邊疆地區得到開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