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 史考試時長:60分鐘 總分:100分班級: 姓名: 座號: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在試題卷、答題卡規定位置填寫本人準考證號、姓名等信息。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準考證號、姓名”與本人準考證號、姓名是否一致。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果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非選擇題答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相應位置書寫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第Ⅰ卷 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共 28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56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為我國不同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可用于佐證A.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B.青銅文明輝煌燦爛C.手工技藝領先世界 D.中華文明多元一體2.圖2是西周宜侯夨(cè)簋內底銘文,其意為周康王冊封夨為宜侯,賞賜他酒、銅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隸等。該出土文物A.體現了甲骨文普遍流行B.反映出西周頒布井田制C.說明了西周青銅器精美D.印證了西周實行分封制3.戰國時期使用的鐵制農具雖貌不驚人,但其鋒利已經悄無聲息地劃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里的“鋒利”可以理解為A.社會氛圍寬松 B.耕種技術提高 C.商品經濟發展 D.兼并戰爭頻繁4.我國古代科技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既在生產過程中體現“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又對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重要保障。它是A.地動儀 B.造紙術 C.印刷術 D.指南針5.鮮卑族營建的北魏洛陽城,其都城“中軸線”的設計體現了儒家中庸、和而不同的理念。這有利于A.增強文化認同 B.加快北方統一 C.強化民族特色 D.發展建筑藝術6.圖3是陜西西安出土的唐代何家村遺址中發現的各國錢幣,這一發現可用于說明唐朝A.絲綢之路開通B.民族交融深化C.貨幣制度混亂D.對外交往活躍7.表1是宋代不同時期南北方賦稅與人口數據統計情況。其數據變化反映了A.經濟重心的南移 B.中外交通的發達 C.中央集權的加強 D.民族政權的并立8.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后編輯過三部《大清一統志》。此外,清軍平定西域后,乾隆帝也下詔集輯《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詳載邊疆地區情況。這反映了清代A.邊疆隱患得以根除 B.民族政策靈活多變C.國家版圖意識增強 D.地圖測繪技術提升9.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需要一種更大眾的“俗文化”,明清小說有很多對市井生活的描寫,這反映了興起的商業城市越來越成為文人生活和觀察的對象。材料敘述的是明清小說發展的A.背景 B.目的 C.特點 D.影響10.漂浮在液體中的物體,在自身重力不變的情況下,壓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時,就會上浮,反之則會下沉。圖4中造成右圖結果的外力可能是A.鴉片戰爭 B.《北京條約》的簽訂C.甲午中日戰爭 D.《辛丑條約》的簽訂11.清末時期《京華百二竹枝詞》描述道:“菜羅中外酒隨心,洋式高樓近百尋。門外電燈明似晝,陜西巷深醉瓊林?!彼从沉?br/>A.近代政治制度的變革 B.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近代文學藝術的成就12.1920年,為適應教科書文體的改革,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新法教科書》,全部采用白話文,供小學使用。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 B.工人運動發展的推動C.民主共和制度的確立 D.近代小學教育的普及13.圖5是小歷同學在某節歷史課堂中的學習筆記,根據筆記,分析其所學內容體現的精神內涵A.艱苦奮斗、不怕犧牲B.立黨為公、執政為民C.求真務實、樂于奉獻D.不畏強暴、血戰到底14.藝術創作與時代需要緊密相連。對圖6漫畫《重點攻勢》創作意圖理解最為合理的是A.嘲諷國民黨進攻意圖破產B.提醒人們全面內戰即將爆發C.呼吁解放軍重點進攻南京D.歡呼解放戰爭取得全國勝利15.1954年,《人民日報》記者袁水拍在《六億人民心花開》一文中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席位?!薄叭嗣裼辛烁黜棛嗬?,這是中國開天辟地的第一次?!边@些“代表們”參加的是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6.《最寒冷的冬天》中寫道:“中國人用簡陋的武器,憑借他們的獨創性、戰士的勇敢,在朝鮮半島與美國人平分秋色。戰爭結束后,世界各國不得不正視這個正在緩緩升起的東方大國?!睋丝芍@場戰爭A.打開了中國外交新局面 B.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C.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統一 D.壯大了社會主義的力量17.20世紀80年代,美國《新聞周刊》記者報道,福建石獅的小商品貿易和廣東南海民間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紡織、小冶煉、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滿世界瘋長”。該報道說明A.國有企業改革效果顯著 B.改革開放釋放經濟活力C.中國經濟水平世界最強 D.中國品牌享譽世界各地18.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與該思想最吻合的新中國外交智慧是A.“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B.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 D.全方位外交布局的形成19.設計單元主體結構示意圖,是理解、掌握大單元主題內容的前提。完善以下單元結構示意圖,其空缺處應填寫的內容是A.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B.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發展C.完成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D.標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20. 圖8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陸軍向多兵種、現代化發展。這有利于A.加強政治建設,強調思想建軍 B.增強國防力量,保障國家安全C.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原則 D.推進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21.對同類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表2法律內容的共同之處是如果任何人開挖溝渠以澆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沒了鄰居的田,則他將賠償鄰居小麥作為損失。 ——《漢謨拉比法典》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鄰地之間筑籬笆的,不得越過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圍墻的應留空地一尺。 ——《十二銅表法》A.維護平民利益 B.反映商業繁榮 C.保護私有財產 D.印證法治完備22.在中世紀的歐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層社會的標志,價格昂貴。16世紀以來,香料大量涌入歐洲,由貴族富豪享用的高級奢侈品變為尋常百姓可用的大眾化商品。這一變化源于A.莊園經濟 B.城市興起 C.文藝復興 D.新航路開辟23.西方學者潘恩認為:“假定一塊大陸永遠要由一塊島嶼來支配,那是件荒謬的事……英國和美洲就彼此的關系而言,顛倒了大自然的通常秩序?!庇纱丝梢?,該學者主張北美A.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B.擺脫英國殖民統治C.加強歐洲政治聯系 D.加強美洲經濟交流24.圖9是某歷史課堂學習的內容,意在引導學生A.掌握科學的分類B.認識科學的起源C.了解科學理論的重要價值D.理解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25.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以其真理的光芒照耀著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實現自身解放的道路,深刻改變了世界。下列史實能說明這個觀點的是A.光榮革命 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 D.第一國際26.某同學搜集有關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埃及的華夫脫運動的資料,準備制作一期板報。這期板報最恰當的主題應是A.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 B.緊張的國際局勢C.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 D.殖民體系的崩潰27.某學生社團策劃“看電影,學歷史”的活動,其中一部影片有這樣的臺詞:“盟軍已于1944年突破德軍的大西洋防線,法西斯離滅亡不遠了。”該影片最有可能展現的是A.凡爾登戰役 B.莫斯科保衛戰 C.諾曼底登陸 D.柏林之戰28.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對貿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準關稅”,并對某些貿易伙伴征收更高關稅。材料反映A.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 B.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上升C.多極化的世界格局已經形成 D.世貿組織和聯合國已形同虛設第Ⅱ卷 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共 4 小題,第 29 題 8 分,30 題 12分,31 題12分,32 題 12 分,共 44 分。)29.(8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圖10場景最早發生于( )A.1840年 B.1855年 C.1883年 D.1929年本題你選擇正確項C。觀察該圖,提取至少兩個信息并結合其反映的史實,說服選擇其余項的同學。(8分)30.(12分)某班圍繞歷史上的交通運輸工具分組展開專題研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小組 文物中的陸上交通工具材料一秦·青銅車馬 東漢·銅車馬 宋·驢車文 物文 物 介 紹 該銅車馬單轅雙軛,“四馬六轡”,它通過車軛緊密相連,步調一致,無需人為操控。 該銅馬車為戰車,雙曲轅,每輪十二幅,前端與橫相連,車帶篷,車廂長方形。 由四頭驢牽引,拉車挽具已比之前大大簡化,提高了車的平穩性和貨物運輸效率。(1)寫出圖11、圖12、圖13同屬的史料類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中交通工具不斷演進的因素。(4分)第二小組 文物中的水上交通工具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指出三者的結構差異,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海上交通的發展趨勢。(4分)(3)綜合上述材料,試從技術、貿易或文化交流任一角度,說明交通工具的演進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作用。(4分)3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勞動宣傳畫出版時間 1954年 1980-1989年宣傳畫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勞模評選標準時間 勞模來源 評選標準 代表人物20世紀 50年代 產業工人、農民 勞動競賽的“勞動最偉大”的老黃牛形象 “鹽田大改造”孫華喜20世紀60至70年代 產業工人、農民、知識分子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貢獻者 “鐵人”王進喜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世紀80至90年代 產業工人、農民、企業家、科學家 經濟貢獻和創新創造的“當代愚公” “兩彈元勛”鄧稼先——摘編自王霂凡、趙冰《“變”與“不變”: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模范的變遷發展邏輯》(1)從材料一中任選一幅宣傳畫(寫出圖片序號即可),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其反映的歷史信息。(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國家評選勞動模范標準的變化。(2分)并根據所給示例,任選材料二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撰寫頒獎詞(不得照抄示例)。(4分)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勞模精神的認識。(2分)32.(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3 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大事記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 中國歷史大事記(部分)19世紀中期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1853年 日本黑船事件爆發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99年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56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898年 戊戌變法從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大事記中各選擇一個歷史事件,擬定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12分)歷史 參考答案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 28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56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 D D B B A D A C A D B A A A題號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C B B A D B C D B C C A C B第Ⅱ卷二、非選擇題(共 4 小題,第 29 題 8 分,30 題 12分,31 題12分,32 題 12 分,共 44 分。)29.歷史信息1:日本學習西方建筑,穿西方服飾,從中可以看出有關的歷史事件是開始于1868年的明治維新(4分)歷史信息2:日本東京銀座首次通電,可以看出日本開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4分)因此,ABD項的時間與史實不符。30.(1)一手史料或實物史料(2分,任答1點即可);因素:技術;社會需求;經濟發展(2分,任答1點得2分)(2)差異:漢代船結構簡單。 南宋船安全穩定性增強。 明代漕船載重量更大、船只規模具有大型化特點。(2分,能夠結合材料分析三個時期船只結構的差異即可得分);趨勢:造船技術的不斷在進步;交通工具逐漸從單純的運輸工具向專業化、大型化發展;船只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增強,促進了遠距離航行。(2分,任答1點得2分)(3)技術:技術演進有助于提升運輸效率與安全性;如材料一中從西安秦陵青銅馬車的單轅雙軛到東漢銅馬的雙曲轅,這一技術的演進使得交通工具在使用過程中變得更加穩定,由此提高陸路運輸效率和增加安全性。貿易:交通工具的使用有助于擴大貿易網絡,促進經濟繁榮,如材料二的福建泉州灣南宋古船的出土,印證了南宋時期中外貿易的交流,由此也反映出這一時期對外貿易的繁榮。文化交流:交通工具的演進有助于中外文化交流,如材料二的絲路一號,將中國物種、技術傳入西方,同時也引入外來文化。(任選一個角度寫出具體作用2分;結合材料的交通運輸方式說明其作用2分,不加以概括或簡單照抄材料最高得1分)31.(1)圖1:從1953年開始,國家開始“一五計劃”,該計劃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廣大人民群眾開始投身于國家工業化建設當中,一五計劃的完成使得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因此黨和政府對各條產業戰線上的勞動模范進行表彰和宣傳。圖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改革從農村開始,以安徽鳳陽小崗村為試點,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廣開來,極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正確寫出圖片序號1分,說明圖片信息3分)(2)變化:由以產業工人、農民為主轉向行業多元化;由注重體力勞動轉向重視創新;由普通民眾擴展到企業家和科學家。(任答1點,得2分)(3)答案示例1:人物:王進喜(1分)頒獎詞: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一位石油工人。他因用自己的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人稱“鐵人”。他以艱苦創業的精神,為新中國的石油行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3分)答案示例2:人物:袁隆平(1分)頒獎詞:在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多產的“秈型雜交水稻”。袁隆平團隊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3分)答案示例3:人物:鄧稼先(1分)頒獎詞: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鄧稼先科研團隊專心致力于原子彈研究。他長期隱姓埋名,在戈壁灘上默默無聞地工作和奉獻著。原子彈的爆炸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他被譽為“兩彈元勛”。(3分)(3)認識:每個時代的勞模都是時代的領跑者、社會的奉獻者和卓越的創造者;勞模精神,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也要做新時代青年,學習勞模精神,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將來報效祖國。(任答1點,得2分)32. 示例1:世界歷史事件1:俄國農奴制改革 中國歷史事件2:戊戌變法觀點:改革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論述:材料中,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下令進行農奴制改革,改革后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這為俄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并擴大了俄國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19世紀晚期,近代中國面臨著不斷加深的民族危機,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聯合光緒帝于1898年推行了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興辦新式學校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這次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兩個國家的改革都推動了它們本國的進步,由此可見改革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回顧歷史,1853年,日本黑船事件爆發,美國打開日本的國門,使日本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改革使日本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世界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由此也可見,改革是國家進步和發展的動力。綜上所述,歷史證明,唯有主動改革、勇于創新,才能實現社會進步。當今世界仍面臨諸多挑戰,改革精神依然是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的永恒動力。示例2:世界歷史事件1: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中國歷史事件2: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 觀點: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深刻的影響。示例3:世界歷史事件1:印度民族大起義 中國歷史事件2:虎門銷煙 觀點:民族意識的覺醒推動國家的進步示例4:世界歷史事件1:三國同盟正式形成 中國歷史事件2: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 觀點:戰爭會改變歷史發展進程(根據論述情況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