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歷史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河南省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一7500年,遺址中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窯9座、墓葬249座等。其中房址大多為橢圓形,結構以半地穴式為主,多為單間,有少量依次擴建的多間房。房址內有灶臺、柱洞等。該遺址中還出土了刻符龜甲、骨笛、稻作遺存等。據此可知,賈湖遺址A.貧富分化現象嚴重B.居住形式復雜多樣C.具有農耕文明特征D.農業技術水平提高2.史載,王莽末年,四方遺叛。樊宏“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老弱歸之者千余家”。第五倫“乃依險固筑營壁,有賊,輒奮厲其眾,引強持滿以拒之,銅馬、赤眉之屬前后數十輩,皆不能下”,“宗族閭里爭往赴之”,樊宏和第五倫的上述做法在當時A重創了門閥豪強地主勢力B.使宗族力量成為政權支柱C.導致了地方割據局面形成D.有益于地方秩序的穩定性3.魏晉南北朝以前,江南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則呈·現多樣化特征,形成了以水稻為主,麥、粟等北方耐旱作物逐漸普及的格局。這些來自北方的耐旱作物在播植時間上和對耕地的利用上,可以與水稻交錯開。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A.統治者政策的推動B.北方人口大量南遷C,經濟重心開始南移D.精耕細作技術成熟第1頁·預祝考試順利4,表1所示為不同史籍中關乎唐朝雕版印刷術的記載。據此推斷最合理的是表1史料內容史料來源(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東川節度使馮宿奏,準救,禁斷印歷日版。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鬻于市,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北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歷,其印歷已滿天下,有乖數授之地,故命禁之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王代)如印五經,已后典鏈皆為板本(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唐末書猶未有模印,多是傅寫,故古人書不多而精審,作冊亦不解線縫,只疊紙成卷,后以幅紙概黏之(猶今佛老經),其后稍作冊子。后唐明宗長興(宋末元初)羅壁《識遺》二年,宰相馮道、李愚始令國子監田敏校六經,板行之,世方知鐫甚便A科舉制推動印刷術的發展B.唐代統治者注重發展儒學C.多元文化在唐代交融共生D.雕版印刷術促進文化傳播5請代前期,河北地區的“河間行貨之商,皆販繒,販粟,販鹽、鐵、木植之人。販繒者至自南京、蘇州、臨清;販粟者至自衛輝、磁州,并天津沿河一帶間以年之豐歉,或糴之使來或糶之使去,皆輦致之;販鐵者農器居多,至自臨清、泊頭,皆駕小車而來”。據此可知,清代前期河間地區A.長途販運主導貿易B.區域貿易網絡形成C.農產品商品化普遍D.抑商政策較為松弛6.圖1所示為甲午中日戰爭時期英國畫報刊載的《為清軍搬運軍需物資的清國苦力》。這可用來說明當時A.英國蝶體刻意歪曲戰爭性質B.清軍不敵日軍的根本原因C,英國民眾對清政府充滿同情D.國際輿論關注戰爭的進程圖17.據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農工商部統計,民國初年廣東出現多家民族企業,加人商會的商戶數量·劇增。廣東籍華僑創辦的新式百貨公司如先施、永安等公司,在民國初年的香港、上海、廣州繁盛一時。這主要是因為當時A.經濟環境較為寬松B.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C.民眾消費水平提高D.廣東營商傳統源遠流長第2頁·預祝考試順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