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湖北省高三下學期全真模擬(四)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距今約4300-4000年的陶寺遺址中,有隨葬品十分豐富的大型墓葬,有一種具有防御功能和禮儀作用的“闕樓”式門址、書寫在扁壺上的朱砂符號,還有我國迄今已知最早的觀象臺和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等。這些考古發現說明陶寺遺址A.形成了完備的公共權力B.已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C.農耕文明呈現多元一體D.開始進入到新石器時代2.《漢書》記載:“(漢)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漢)景遭七國之難,抑損諸侯,減黜其官。”漢景帝還將王國統轄的支郡收歸中央,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漢有王國25個,郡則有43個。這一趨向A.為漢武帝大規模對匈奴用兵提供條件B.導致東漢末年豪強崛起形成地方割據C.致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頻繁D.實質是漢朝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延續3.天寶六年,唐玄宗專門頒發詔令,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課目之一。皇帝的禁軍“神策軍”連提拔將領都以球藝高低來決定。除了武士酷愛馬球運動外,新科進士及第后,也會在長安月燈閣打馬球慶賀。在宮廷、軍隊盛行馬球的影響下,一些官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驢代馬,揮杖擊球。這可以用來說明唐代A.時代氣息豪邁奔放B.休閑體育受到百姓推崇C.朝廷倡導重武抑文D.宮廷娛樂以打馬球為主4.元朝實行行省制(如下圖),其中遼陽行省作為重要的地方行政區劃。其管轄范圍包括現今東北地區以及東北部分俄羅斯境內區域和庫頁島。這一范圍的劃定A.使元朝的領土面積達到歷史頂峰且遠超其他朝代B.意味著元朝對東北亞地區實施了直接有效的統治C.標志著庫頁島正式成為了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促使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越了中原地區5.封建和郡縣之爭實際上處處都和政治現實息息相關。中唐柳宗元寫下《封建論》,對封建制的缺點和郡縣制的必然性進行了闡述。明清之際顧炎武寫下《郡縣論》,主張“改知縣為五品官,正其名曰縣令”,職位可以世襲罔替。對此解讀合理的是①中央集權體制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②封建和郡縣之爭影響社會穩定③《封建論》是基于對藩鎮制度的反思④明朝過度的中央集權積弊深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有學者研究清代中英貿易時發現,1752年到1800年之間,有1.05億銀元流入中國,而1808年到1856年之間,則有3.84億銀元反向流動。這種現象從側面說明A.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不擇手段B.民族資本主義在不斷成長C.工業革命導致了銀元反向流動D.中國與美洲貿易聯系加強7.1902年盛宣懷抵達上海后,深感憂慮上海一埠如洋布、洋貨、絲、茶、錢業等各大商幫在與洋商交涉前,“倘不先行會議,則彼諳習而我生疏,彼萃聚而我渙散......將來英員既到即催開辦,若俟(等到)議及始詢各商......斷無不受虧損之理”。這說明了盛宣懷認識到A.商戰已成為救亡圖存的主要手段B.通過自辦企業能挽回失去的利權C.西方國家對華資本輸出逐漸加深D.振興民族經濟急需設立華商組織8.下表所示是1860年和1911年我國東北人口數量變化情況。這一時期東北人口的變化年份 遼寧人口數量/人 吉林人口數量/人 黑龍江人口數量/人1860 3099800 329000 2676301911 11205267 5538405 3220554A.折射出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B.減緩了列強侵占東北的進程C.主要得益于人口的自然增長D.說明東北新政成就比較顯著9.下圖為徐悲鴻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圖》,描繪了愚公率眾人鍥而不舍地挖山的勞動場面。徐悲鴻創作《愚公移山圖》A.體現了傳統文人畫的風格B.意在鼓舞民眾共御外辱C.深受現實主義流派的影響D.呼吁國際社會支援中國10.198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黨的經濟工作重要決策人陳云多次用“鳥”與“籠”的關系比喻市場調節與計劃經濟的辯證關系,強調要根據“鳥”(經濟)的需要設計“籠”(計劃)的大小。并不斷調整“籠”的尺寸,使“鳥”既能在籠中充分飛翔,又不被“籠”困死。“鳥籠經濟”思想的提出旨在A.指明經濟體制改革方向B.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C.破除僵化的體制和觀念D.超越西方市場經濟理論11.蘇美爾文獻記載中有安努、恩基、恩利爾、南納、伊南娜、烏圖諸神,萬神殿中的神祗多達5000個;《蘇美爾王表》中有關于埃利都、基什“天降王權”的記載。這種現象主要源于當時A.存在多神信仰的事實B.王權的不斷加強C.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D.生產力水平低下12.1560年瑞士日內瓦議會通過法律來限制人們佩戴奢侈首飾。履行新教的教徒,依舊貫初加爾文的理念,禁止工匠制作十字架、圣餐杯等宗教物品。與之相反,鐘表業卻日漸興盛。這表明當時瑞士A.加爾文教主導地位確立B.基督教神權統治已動搖C.宗教改革調節經濟結構D.人文主義精神走向極端13.據下表可知,馬克思主義在法國的傳播1864年 馬克思作為第一國際的領導者之一開始為法國人所認識1879年后 蓋德主義成為法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特殊形式,強調組織要求和反對割裂政治運動與工人組織1880年 法國工人黨成立,創始人朱爾斯·蓋德和保羅·拉法格積極支持工會運動,領導罷工斗爭,并傳播馬克思主義19世紀末 馬克思主義著作開始在法國系統出版,哲學家索雷爾等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并在社會主義者內部引發了激烈論戰A.為巴黎公社提供了思想武器B.結束了法國的社會動蕩局面C.指導了國際工人運動的開展D.有利于法國政治文明的進步14.1935年,拉美國家洪都拉斯的香蕉樹大規模爆發葉斑病,美國在當地經營的果品公司多采用人工噴灑波爾多液的方式控制這種疾病。但因難以負擔藥劑及人力成本,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類現象導致當地A.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B.經濟結構的優化C.對美經濟依附的加強D.大地產制的盛行15.下圖為1945年9月26日英國《笨拙》雜志刊載的漫畫《三個世界》。漫畫表達的主題是A.警示人們冷戰時代即將到來B.表達對戰后世界局勢的擔憂C.抨擊大國企圖謀求世界霸權D.維持英國的大國地位和權益二、非選擇題(55分)16.【中國的傳統文化】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春節,俗稱“過年”,起源于早期人類的“歲首”新年祭祀。周代正式出現“年”的名稱,“年,谷熟也。”《詩經·周頌·豐年》所記“為酒為酸,桑畀祖批,以洽百禮,降福孔皆”,說明此時年俗元素已經萌芽。秦朝春節為十月初一,稱為“元上”,皇帝舍在此日率文成百官祭天祭祖,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將正月初一定為“歲首”,亦稱“正旦”,春節節期至此固定。漢代朝廷通常會舉行儺禮、朝會、獎賞、聚宴等隆重的慶賀儀式,文成百官要在最為盛大的“正朝”儀式上向天子行賀年禮,以此強調禮法、彰顯國成。-摘編自蕭放《節日里的中國:春節》等材料二魏晉以后,春節民俗日漸豐富。唐開元《假寧令》規定:“元日、冬至各給假七日。”朝廷照例舉行早朝大典,民間則固家守歲,設宴歡慶,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回禮表關愛之情。宋元時期,年節出游寺廟宮觀的風氣很甚,“寶馬雕車香滿路,風景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雜耍百戲“奇巧百端,日新耳目”。明清時期,鞭春牛、祭灶神、貼年畫、吃春餅、猜燈謎等活動更加興盛。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及地區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2024年12月4日,“春節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摘編自童彥婷《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國傳統春節圖形符號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至秦漢春節禮儀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的演變趨勢,并分析政府積極推動傳統節日申遺的意義。(8分)17.【中國近現代農村合作運動與農村發展】材料-1933-1935年廣東農村合作運動是在廣大落后農村地區開展的一場自救運動。廣東各地農村遵照政府的指示發展運銷等合作社,也根據本地特殊環境,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合作類型,因地制宜開發建設。以合作保民生,參與者基本上都是普通平民......除了在政治上求得農村社會健全外,在經濟上還謀求農村復興。很多合作社都有一套包括社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在內的、相對健全的民主機構,集體管理經濟事務。按規定,各地合作經費由各縣政府按月支付,但由于各地經費普遍緊缺,大多數縣市之工作人員均在極度艱苦的情況下開展工作。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廣東“歸政中央”,合作委員會被撤銷。-摘編自邱志玲《1933-1935年廣東農村合作運動:自上而下協同發展》材料二進入21世紀后,以家庭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生產越來越難以適應復雜的市場變化,面對“三農”問題和日益加大的城鄉差別,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被看作是能幫助農民駕馭市場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載體。在政府的支持和激勵下,很多人期望農民能通過加入合作組織來降低進入市場的成本從而增加收入。中西部多數新型合作組織是由政府部門、國際開發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三農”學者發起的,其目的多是扶貧,提高農民收入以及鄉村社區的重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雖有政府的支持,但由于市場化程度高,農村新型合作組織的興起主要靠市場力量推動。-摘編自田群建《中國農村的新合作運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1933-1935年廣東農村合作運動的經驗啟示。(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時期中國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新時期中國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的原因。(8分)18.【美國外貿政策的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20世紀初,隨著美國工業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國內工業產品面臨著市場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等問題。此時,美國興起了一股貿易保護主義思潮,眾多資本家和部分政客紛紛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護本國工業。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特尼-麥坎伯關稅法》,大幅度提高了各類進口商品關稅稅率。在經濟危機已然爆發的情況下,美國國會仍于1930年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提高了890種商品的進口關稅。在美國的影響下,英國于1932年通過《進口關稅法》,對除少量原材料以外的進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關稅,那些對英國商品區別對待的國家則被加收100%的關稅。法國、德國、荷蘭等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加入貿易戰,致使大蕭條延宕數年。-摘編自劉明禮《“兩個20年代"對比帶來的啟示》材料二二戰后,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宣稱:“自由貿易是世界繁榮的基石,美國有責任引領各國走向這一光明大道。”然而,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面臨“滯張”危機,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美國政府頻繁出臺各種貿易保護措施。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賦予美國總統更多的權力來應對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可以單方面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制裁。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上臺伊始就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同時還要求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多次表達對世界貿易組織的不滿。-摘編自胡志浩《如何認識當前全球自由貿易的制約因素》(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美國不同時期對外貿易政策的共同之處。(3分)(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階段性變化,并結合所學分別分析上述變化的影響。(12分)19.【世界的現代化模式】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錢乘旦教授在《世界現代化歷程》一書中對世界現代化模式總結為:溫和漸進型、先發后至型、劇烈變革型、防御發展型。任選一種模式,自擬論題,結合中外歷史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15 : BAABDADABBDCCCB16.【答案】(1)特點:起源早,歷史悠久;農耕色彩明顯;與祭祀活動相關;突出政治性;方式多樣。(任意3點,6分)(2)趨勢:從以官方為主到民間參與增多;從濃厚政治色彩到明顯娛樂傾向;從強調君臣政治倫理到強調家庭倫理;從神秘化到世俗化、生活化。(任意2點,4分)意義: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推進全球文化多樣性。(任意2點,4分)17.【答案】(1)經驗啟示:自上而下的組織形式和政府的推動是關鍵;在合作中求發展;因地制宜地開發建設;把政治民主引入到經濟建設中來;需要充足的經費和穩定的政局;對后世鄉村治理具有重大借鑒意義。(任3點,6分)(2)特點:東部和中西部呈現不同形態;政府大力支持;多種力量合作與互動(任2點,2分)原因: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農村經濟的市場化和商業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部門等多種力量的牽頭;化解“三農”問題和縮小城鄉差別的需要;增加農民收入的愿望。(任3點,6分)18.【答案】(1)共同之處:受國內經濟形勢影響;以本國經濟利益為出發點;政府積極干預貿易;對全球貿易及國際經濟格局影響顯著。(任意3點,給3分)(2)階段性變化:20世紀初至二戰前: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倡導全球自由貿易;20世紀70年代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重新抬頭且不斷強化。(6分)影響:20世紀初至二戰前:引發了全球范圍的貿易戰,使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加劇國家間的經濟矛盾,使得國際關系變得更為緊張復雜;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增強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20世紀70年代以來:擾亂了全球貿易秩序;削弱了多邊貿易體制。(6分)19.【答案】論題:在世界現代化模式中,英國是溫和漸進型模式的典型代表。論述:溫和漸進型:通過相對溫和(和平)的方式過渡到現代化,避免出現劇烈動蕩。揆諸歷史,英國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光榮革命后英國建立起近代君主立憲政體,克服了專制王權給社會發展帶來的障礙,此后英國相繼通過責任內閣制的確立、議會改革等進一步完善了君主立憲政體(政治)。工業革命后,通過機器大工業,英國快速實現了向現代化的狂飆突進,成為“世界工廠”(經濟)。在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無論是早期宗教改革,還是霍布斯、洛克的早期啟蒙思想,還是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理論,都不曾撕裂英國社會,英國社會在平靜中悄然完成了思想文化轉型(思想)。結論:英國在長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變革中緩慢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循序漸進道路,有效避免了社會的動蕩撕裂,這體現了歷史的延續與變遷的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