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 練習一、單選題1.1946年11月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中規定:“締約此方之種植物、出產物或制造品,于輸入締約彼方領土時,凡有關內地稅之一切事項,應給予不低于現在或將來所給予締約彼方之同樣種植物、出產物或制造品之待遇。”這一規定( )A.有利于中美貿易平等互惠 B.有利于戰后中國經濟建設C.體現了官僚資本巧取豪奪 D.將嚴重擠壓民族工業發展2.1946年,馬歇爾調處國共沖突,之后國共在政治協商會議上達成改組國民政府、結束訓政等諸多協議,軍事方面也擬定整編方案。但隨后,國民黨右派修正立場,鑒于此共產黨在部分事務上也有所保留。這一系列現象反映出( )A.兩黨對國家未來規劃趨同 B.國內復雜形勢影響和談落實C.美國的介入導致和談失敗 D.和平建國的目標已完全破滅3.1948年8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指示:資本主義的管理制度,不僅有適應高度剝削需要的一個方面,還有適應高度技術需要的一個方面,中國是缺乏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工廠、企業知識的,因此“必須向資本家和舊職員學習”。上述指示旨在( )A.實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B.削弱資產階級影響C.提高工人管理城市能力 D.實現順利接管城市4.下面是創作于解放戰爭時期的兩幅漫畫。這些漫畫( )A.體現出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喪失民心 B.諷刺國民政府大肆出賣國家主權C.揭露出國民黨的統治已經暗藏危機 D.說明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非常艱難5.1948年12月,淮海戰役陣地上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廣播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你們想突圍嗎?四面八方都是解放軍,怎么突得出去呢?你們這幾天試著突圍,有什么結果呢?”此時( )A.解放戰爭即將取得最終勝利 B.黨工作重心發生轉移C.國民黨長江防線被徹底突破 D.華北全境已全部解放6.下表是中共中央在1948年10月至1949年1月頒發的部分文件,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時間 文件名稱1948年10月28日 《中共中央關于準備五萬三千個干部的決議》1948年12月15日 《中共中央同意組成專門班子接收大城市給陳云的復電》1948年12月20日 《中共中央關于城市公共房產問題的決定》1948年12月22日 《中共中央關于廣為宣傳對平津等城市的約法八章的指示》1949年1月10日 《中共中央關于新解放城市職工工資薪水問題的指示》1949年1月19日 《中共中央關于外交工作的指示》A.著力準備開始戰略決戰 B.積極謀劃城鄉經濟的一體化C.逐步探索工作重心轉移 D.已經接管了全國大部分城市7.1947年,毛澤東在某次會議上強調:“堅持土地改革不至于嚇跑民族資本家,但不堅持土地改革勢必會喪失農民,從而喪失革命戰爭,也喪失民族資本家。土地改革應該采取平分土地的方針,地主不要多分,但不能不分。”毛澤東發表此論意在( )A.開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B.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爭取人民解放戰爭勝利 D.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8.下圖為1946年7月于上海完成的一幅漫畫。這幅漫畫反映的主題是( )A.國民黨統治危機的加劇 B.國統區財政秩序混亂C.抗戰期間社會經濟凋敝 D.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9.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城南莊召開會議。毛澤東指出,要強調生產節約,地方黨政部門應以一半以上的時間搞生產……不如此,將使老解放區走到人力物力枯竭的地步。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共產黨( )A.開始意識到解放區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B.工作重心在實質上已經發生轉移C.注重為奪取戰爭的勝利提供物質保障 D.將與國民黨的斗爭轉向經濟領域10.如圖為1945—1947年上海工業分行業資本占比情況。該數據反映出上海( )A.新興工業發展勢頭迅猛 B.工業發展結構趨于合理C.輕工業在經濟中占主導 D.工業轉型步伐明顯加快11.1948 年 8 月,針對國民黨推出 “金圓券”,邊區政府發布緊急通知,要求西北貿易公司和西北農民銀行將所儲存法幣和民間所存法幣組織輸出換回必需物資,并動員群眾抵制法幣和金圓券流入邊區。這一措施( )A.為穩定物價金融積累了經驗 B.推動國統區第二條戰線形成C.有效遏制全國性的通貨膨脹 D.表明黨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12.木刻《豆選》創作于1948年,取材自河北省獲鹿縣大河村土改運動中的真實場景,一個農民正小心翼翼地將掉落的豆子撿起,神態專注而認真:臨近的拄拐老者,邊走邊瞧著手中舉起的豆子,顫巍巍地走向選舉的地方。《豆選》的創作內容反映了( )A.民主制度建設的探索 B.革命政權開創的偉大嘗試C.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 D.解放區掃盲運動亟需推廣13.根據1946—1947年上海機械業同業公會統計,在708家機器工廠中,平均每廠有職工21人,機床10.33臺,其分布情況如表所示。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擁有5臺以下機床廠占比 擁有6~10臺機床廠占比 擁有11~20臺機床廠占比 擁有21~50臺機床廠占比 擁有51~100臺機床廠占比 擁有100臺以上機床廠占比38.28% 35.73% 16.10% 7.63% 1.98% 0.28%A.中國民族工業機械化程度低 B.中國工業化程度遠遠落后世界C.中國未形成獨立的工業體系 D.外國資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4.1946年10月,上海《文匯報》副刊“讀者的話”發起一次關于時局問題的民意測驗,征求讀者對美軍駐華和國共內戰的看法,其結果見表。據表可知當時中國( )《文匯報》時局測驗答案統計結果問題 甲、關于美軍駐華 乙、關于內戰選項 A贊成 B撤軍 C無關 A贊成 B停戰 C無關人數 95 18716 96 246 18597 64比重 0.50% 98.99% 0.51% 1.30% 98.36% 0.34%A.媒體力量影響內戰進程 B.國民黨統治走向崩潰C.國民黨放棄了親美政策 D.民眾期盼和平與民主15.1946年10月,上海《文匯報》發起一次關于時局問題的民意測驗,“不問男女老幼,不問職業,或有業無業,均可參加發言”,統計結果如表。據此可知,當時( )《文匯報》時局測驗答案統計結果表問題 甲:關于美軍駐華 乙:關于內戰選項 贊成 撤軍 無關 贊成 停戰 無關人數 95 18716 96 246 18597 64比重 0.50% 98.99% 0.51% 1.30% 98.36% 0.34%A.上海引領開放風氣之先 B.愛國民主運動蓬勃發展C.近代報刊具有巨大影響 D.社會大眾關注國家命運16.下表所示為1946~1948年國民政府舉借內、外債的情況。這一狀況說明( )名稱 發行日期 發行額民國三十五年第2期土地債券 1946年9月 3億元增發三十一年同盟勝利美金公債 1946年10月 4億美元綏靖區土地債券 1947年3月 1千萬元民國三十六年短期國庫券 1947年4月1947年10月 3億美元民國三十六年美金公債 1947年4月1947年10月 1億美元民國三十七年整理公債 1948年10月 金圓券5.23億元民國三十七年短期國庫券 1948年12月 無定額A.官僚資本膨脹威脅到國計民生 B.列強企圖通過經濟激化社會矛盾C.國共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生逆轉 D.解放戰爭加劇了國民黨統治危機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7年秋,解放戰爭轉入攻勢。中共中央針對即將進入城市的現實,明確提出:“在城市的陣營,革命隊伍是依靠城市工人、城市貧民,聯合小資產階級,反對國民黨殘余、反對特務及各種破壞分子。”對老板及資本家之類,只是強調:“不可把他們同特務一般看待,不可以對特務的方法對之。”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把建國問題作為自己會議的一項主要內容來討論時。劉少奇在會上特別提醒共產黨人要注意與資本家、尤其是商業資本家進行斗爭。1949年初,斯大林“及時建議中共領導改善同城市和農村私人資本的相互關系”,對中共這時調整政策幫助很大。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突出肯定了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目前在中國現代工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強調了發揮其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必要性,并因此提出了應當認真貫徹執行統戰政策的要求,主張團結盡可能多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使大多數民主人士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到有職有權。1949年4月,劉少奇在天津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他明確提出,對資本家不僅下應當作斗爭對象,而且應當當成爭取對象。傷害資本家,就“等于農村中傷害中農一樣”。——據楊奎松《建國前后中國共產黨對資產階級政策的演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政策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政策的變化。18.閱讀資料 完成下列要求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內戰。和毛澤東發表聲明:我軍將堅決采取自衛手段。12月1日,六十歲誕辰,中共中央為其祝壽,毛澤東題詞:“人民的光榮”。1947年3月,國民黨軍進攻延安。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和劉少奇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華北進行工作。10月,和彭德懷聯名發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協同解放軍“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11月,親自籌劃、指導石家莊戰役,開創對大中城市進行攻堅戰的先例。1948年年初,主持召開華北各解放區軍工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兵工生產,為戰略進攻提供軍火保障。5月,赴華東野戰軍指導工作。秋冬,協助毛澤東指揮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1949年3月,出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后和毛澤東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進入北平。4月,和毛澤東聯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9月,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副主席。10月1日,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同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1月,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分析說明毛澤東給朱德題詞:“人民的光榮”的原因。(2)概述朱德對解放戰爭的重大貢獻。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隨著城市的相繼解放,黨將城市私營工商業工作提上日程。1945年9月25日晉冀魯豫中央局規定,部隊進入城鎮以后,必須堅決“保護城市工商業”,“對于工廠,企業等……不得破壞與隨便私行搬走”。對于解放軍在榆林縣高家堡“對商人及攤販大部沒收”的違紀行為,毛澤東將其作為典型“向全軍施行政策教育與紀律教育”。1946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指出:“解放區勞資關系必須取合作方針”,使“勞資雙方有利”。5月3日在關于《解放區外交方針的指示》中提出“允許外國人來經商開礦及建立工廠,或與中國人合作來經營工礦”。1948年1月18日毛澤東在《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指出:“對于一切有益于國民經濟的工商業征收營業稅必須以不妨礙其發展為限度。”……據統計,石家莊市自1947年底到1949年1月,私營工業由705戶增加到1613戶,增加128%以上。牡丹江市至1948年5月,有私營工商業4258家,共有2萬工人參加生產:穩定和擴大了工人就業。——摘編自楊青《解放戰爭時期黨的城市私營工商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共產黨在城市解放后制定的私營工商業政策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制定上述私營工商業政策的作用。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解放戰爭開始時的力量對比(表一)國民黨 共產黨擁有軍隊 430萬人 130萬人武器裝備 接受100萬日軍的裝備,取得美國大量武器 基本上市步槍擁有人口 3億人 1億人材料二 淮海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二)民工 543萬擔架 30.5萬副大小車 88萬副牲畜 76.7萬頭籌糧 9.6億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取兩項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C A C C A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A D D D1.D【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后,美國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市場,使中國的民族工業遭到嚴重擠壓,大量工廠倒閉,工人失業,D項正確;該條約名為“友好通商航海”,實則美國通過此條約可以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平等的幌子下,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掠奪資源,中國在經濟實力等方面遠不及美國,不可能實現中美貿易平等互惠,排除A項;《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不利于戰后中國經濟建設,排除B項;條約內容主要體現的是美國對中國經濟的掠奪,而不是突出官僚資本通過此條約運用特權、壟斷等手段來巧取豪奪國內資源和財富以壯大自身的行為表現,排除C項。故選D項。2.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但隨后,國民黨右派修正立場,鑒于此共產黨在部分事務上也有所保留”和所學可知,國民黨右派勢力妄圖維持其獨裁統治,所以修正立場,試圖破壞和談成果,共產黨從人民利益出發,對國民黨保持警惕,在部分事務上有所保留。當時國內政治形勢極為復雜,各方利益交織,國內外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由此可知,國內復雜形勢影響和談落實,B項正確;兩黨對國家未來規劃有著本質區別,國民黨想維持獨裁統治,繼續一黨專政,共產黨希望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排除A項;和談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堅持獨裁內戰的方針,美國的介入只是外部因素,不是和談失敗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雖然國民黨右派修正立場,但共產黨一直致力于推動和平建國,在之后還進行了一系列爭取和平的努力,排除D項。故選B項。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8年的中國。材料引用了1948年8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指示,強調要向資本家和舊職員學習資本主義管理制度中適應高度技術需要的一面,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為順利接管城市所作的政策準備,1948年屬于解放戰爭后期,隨著戰局轉向,共產黨已開始為接管大中城市作準備,但是由于長期在農村開展革命,缺乏管理現代城市和工業企業的經驗,所以黨提出要學習資本主義管理制度中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目的是順利接管和管理即將解放的城市,D項正確;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才提出要實現黨的工作重轉移,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向資產階級學習,而不是削弱資產階級影響,排除B項;雖然學習管理知識有助于提高工人管理城市能力,但這一舉措主要目的是順利接管城市,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左面漫畫反映了隨著內戰的爆發,國民黨統治區內物價飛漲,百業凋零,民不聊生,右面漫畫描述的是國民政府利用美國的貸款和對人民的剝削進行內戰,結果是“養肥了大炮,餓瘦了人民”,揭露出國民黨統治集團在經濟上、政治上都陷入了困境,暗藏統治危機,也預示著國民黨政府統治必敗的結局,C項正確;國民黨不完全等同于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喪失民心”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國民黨政府內部存在統治危機,且第一幅漫畫并未體現出其出賣國家主權,排除B項;第二幅漫畫體現不出民族工商業發展的艱難,排除D項。故選C項。5.A【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8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時間、四面八方都是解放軍等可知,此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已占據絕對優勢,結合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可知,1948年12月,解放戰爭已接近尾聲,11月下旬,三大戰役完全勝利,A項正確;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時間不符,排除B項;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分三路發起渡江戰役,迅速突破長江防線,排除C項;1948年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聯合發動平津戰役。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基本解放華北全境,全部解放說法程度失當,排除D項。故選A項。6.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共中央關于準備五萬三千個干部的決議》”“《中共中央同意組成專門班子接收大城市給陳云的復電》”“《中共中央關于新解放城市職工工資薪水問題的指示》”“《中共中央關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可知,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為迎接全國勝利,圍繞政權接管、城市治理和外交布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準備工作。這些準備不僅確保了軍事勝利后政權的平穩過渡,也為新中國的社會治理和外交戰略奠定了基礎,說明這一時期逐步探索工作重心轉移,C項正確;戰略決戰開始于1948年9月,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主要是管理城市的問題,而不是城鄉經濟一體化問題,排除B項;隨著解放戰爭的順利推進,接管城市成為中國共產黨不可回避的問題,但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并未接管全國大部分城市,只是接管了北方的部分城市,排除D項。故選C項。7.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正處于人民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強調土地改革采取平分土地的方針,既滿足農民土地需求,又團結民族資本家,有利于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爭取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C項正確;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開辟的,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而建立的,排除B項;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排除D項。故選C項。8.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的中國。1946年7月,上海作為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糧食行”“米號”“米店”前許多民眾在擠著購糧,大多數糧店已經停業表明糧食短缺,社會矛盾激化,反映了國民黨統治危機加劇,A項正確;漫畫僅描繪了國統區糧食等物資短缺的場景,反映不出國統區財政秩序的混亂,排除B項;抗日戰爭結束于1945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愛國民主運動興起于1946年冬,晚于漫畫完成的時間,排除D項。故選A項。9.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可知準確時空是:1948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要強調生產節約,地方黨政部門應以一半以上的時間搞生產……不如此,將使老解放區走到人力物力枯竭的地步”和所學可知,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強調生產節約,這一指示反映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老解放區應對經濟壓力、保障戰爭資源的核心策略,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共產黨注重為奪取戰爭的勝利提供物質保障,C項正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已經認識到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因此開始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是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時間不符,排除B項;此時與國民黨的斗爭仍然在軍事領域,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破除。故選C項。10.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5—1947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45—1947年上海工業分行業資本中紡織業、裝飾品、飲食品等輕工業占比60.9%,即輕工業在經濟中占主導,C項正確;材料中未具體涉及新興工業數據和占比,無法直接從材料中直接得知新興工業發展速度,排除A項;合理的工業結構應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據材料可知金屬品、機器等重工業占比小,當時上海的工業發展結構并不合理,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945—1947年上海重工業基礎較為薄弱,未體現工業轉型加快,排除D項。故選C項。11.A【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8年(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邊區政府針對國民黨“金圓券”采取措施,組織法幣輸出換物資,抵制其流入,這有利于穩定邊區物價金融,為穩定物價金融積累了經驗,A項正確;國統區第二條戰線是國統區人民的民主運動,與邊區政府措施無關,排除B項;邊區政府措施只能穩定邊區物價,不能遏制全國性通貨膨脹,排除C項;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是在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排除D項。故選A項。12.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8年(中國)。根據材料“臨近的拄拐老者,邊走邊瞧著手中舉起的豆子,顫巍巍地走向選舉的地方”并結合所學可知,解放區通過“豆選”等形式推行基層民主選舉,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民主制度建設上的探索,A項正確;“革命政權開創的偉大嘗試”與材料主旨不符,“豆選”是基層民主實踐,而非政權開創,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參與,與生產積極性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豆選本身是應對文盲問題的措施,但材料未直接體現掃盲運動的推廣需求,排除D項。故選A項。13.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1947年(中國)。根據數據, 在708家機器工廠中,74.01%的工廠(5臺以下+6~10臺機床)設備簡陋 ,平均每廠僅10.33臺機床,職工21人,表明民族工業機械化程度極低,以小規模手工工場為主,A項正確;數據僅體現上海機械業局部情況,未提供國際對比依據,無法得出“中國工業化程度遠遠落后世界”,排除B項;材料僅僅提供了工廠擁有機床占比情況,沒有涉及其它工業領域(電力、鋼鐵、紡織等)的信息,不能得出是否形成獨立的工業體系,排除C項;外國資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是背景,但題干數據直接指向民族工業內部的結構性弱點,排除D項。故選A項。14.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中國)。根據材料中關于美軍駐華的民意測驗看,贊成美軍駐華的人數比重僅 0.50%,絕大多數人希望美軍撤軍,關于內戰的測驗中,贊成內戰的人數比重僅 1.30%,絕大多數人希望停戰,充分反映出民眾期盼和平,反對戰爭,渴望民主,不希望美國干涉中國內政,D項正確;材料僅呈現了《文匯報》進行的民意測驗結果,未體現媒體力量對內戰進程產生影響,排除A項;1946年10月國民黨在軍事上仍占據一定優勢,僅從此次民意測驗結果無法得出國民黨統治走向崩潰,排除B項;國民黨在當時奉行親美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15.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46年10月(中國) 。據材料 “1946年10月,上海《文匯報》發起一次關于時局問題的民意測驗……”及表格中關于美軍駐華、內戰等問題的統計數據可知,大量民眾參與了關于國家時局問題的民意測驗,對美軍駐華和內戰表達了看法,反映出社會大眾關注國家命運 ,D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上海進行民意測驗,未與其他地區對比,無法得出上海引領開放風氣之先,排除A項;材料只是民意測驗,不能直接體現愛國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排除B項;材料重點不是體現近代報刊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6.D【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1948年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領導集團,堅持反動立場,拒絕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和平建國主張,企圖恢復國民黨一黨在全國范圍內的獨裁統治;為達此目的,在剛剛熄滅戰爭之火的中華大地上再次點燃了更大規模的內戰之火,導致軍費激增、開支浩繁,使國民政府經濟形勢不斷惡化,為彌補財政赤字,支撐反共內戰,國民政府大量舉借內、外債,雖能救一時之急,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成為國民政府的沉重負擔;國統區的財政陷入拆東補西、以新還舊、以債抵債的惡性循環的境地,最終導致經濟的總崩潰,同時也加速了其政治統治的滅亡,D項正確;材料中舉債更多是政府財政手段,并未體現官僚資本的膨脹,排除A項;雖然美國政府當時在政治上積極推行“扶蔣反共”政策,經濟上大力支持國民黨政權,但根本目的是防止共產主義運動在亞洲的擴展,且材料涉及內、外借款,B項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內容,故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判定中共的實力是否超過了國民黨,排除C項。故選D項。17.(1)變化:由排除在聯合對象之外到進行團結聯合。原因:①理論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②革命形勢:解放戰爭勝利發展,民主革命任務即將完成,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作準備: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面臨恢復發展經濟的重任。③外部因素:蘇聯提出改善關系建議的影響。(2)評價:中國共產黨對資產階級的政策符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國共產黨對資產階級的政策是靈活且富有策略,根據形勢的變化而調整:團結和爭取了民族資產階級,進一步鞏固了統一戰線,推動了民主革命勝利進程:有利于建國初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變化:據材料“不可把他們同特務一般看待,不可以對特務的方法對之”“主張團結盡可能多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可得出,由排除在聯合對象之外到進行團結聯合。原因:結合所學,可從理論指導、革命形勢、外部因素等角度作答,理論指導:據材料“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革命形勢:據材料“1949年初”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解放戰爭勝利發展,民主革命任務即將完成,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作準備;據材料“七屆二中全會”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面臨恢復發展經濟的重任;外部因素:據材料“建議中共領導改善同城市和農村私人資本的相互關系”可得出,蘇聯提出改善關系建議的影響。(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評價:據材料“對資本家不僅不應當作斗爭對象,而且應當當成爭取對象”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共產黨對資產階級的政策符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據材料“要注意與資本家、尤其是商業資本家進行斗爭”“主張團結盡可能多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共產黨對資產階級的政策是靈活且富有策略,根據形勢的變化而調整;據材料“應當認真貫徹執行統戰政策的要求”“使大多數民主人士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到有職有權”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團結和爭取了民族資產階級,進一步鞏固了統一戰線,推動了民主革命勝利進程;據材料“強調了發揮其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必要性”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有利于建國初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18.(1)原因:“人民的光榮”的立足點;朱德投身于革命時間長,高齡革命者,是持之以恒為人民服務的典范。人民以朱德為榮是人民學習的榜樣。(2)宏觀上協助毛澤東指揮解放戰爭;具體貢獻第一、和劉少奇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華北進行工作。第二親自籌劃、指導石家莊戰役,開創對大中城市進行攻堅戰的先例。第三、提出要大力發展兵工生產,為戰略進攻提供軍火保障。第四、協助毛澤東指揮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由材料“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內戰。和毛澤東發表聲明:我軍將堅決采取自衛手段。12月1日,六十歲誕辰,中共中央為其祝壽,毛澤東題詞:‘人民的光榮’。”“1949年3月,出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后和毛澤東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進入北平。4月,和毛澤東聯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及所學可得出“人民的光榮”的立足點;朱德投身于革命時間長,高齡革命者,是持之以恒為人民服務的典范。結合所學朱德的革命事跡可得出人民以朱德為榮是人民學習的榜樣。(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由材料“1947年3月,國民黨軍進攻延安。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和劉少奇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華北進行工作。”可得出朱德和劉少奇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華北進行工作;由材料“11月,親自籌劃、指導石家莊戰役,開創對大中城市進行攻堅戰的先例。”可得出親自籌劃、指導石家莊戰役,開創對大中城市進行攻堅戰的先例;由材料“1948年年初,主持召開華北各解放區軍工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兵工生產,為戰略進攻提供軍火保障。”可得出朱德提出要大力發展兵工生產,為戰略進攻提供軍火保障;由材料“5月,赴華東野戰軍指導工作。秋冬,協助毛澤東指揮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得出協助毛澤東指揮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綜合材料可得出宏觀上協助毛澤東指揮解放戰爭。19.(1)特點:政策執行嚴肅規范;秉持公私兼顧勞資兩利(或者有限度的保護和支持);體現開放合作;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體現靈活性和務實性;成效顯著;具有新民主主義特征。(2)作用:促進了私營工商業的發展,有利于解放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物質保障:團結了民族資產階級,擴大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群眾基礎;穩定和擴大了就業,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或解放區的人民政權);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為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完善提供借鑒。【詳解】(1)本題特點題。時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特點:據材料“必須堅決‘保護城市工商業’,‘對于工廠,企業等……不得破壞與隨便私行搬走’。對于解放軍在榆林縣高家堡‘對商人及攤販大部沒收’的違紀行為,毛澤東將其作為典型‘向全軍施行政策教育與紀律教育’”可知,政策執行嚴肅規范;據材料“‘解放區勞資關系必須取合作方針’,使‘勞資雙方有利’”可知,秉持公私兼顧勞資兩利(或者有限度的保護和支持);據材料“允許外國人來經商開礦及建立工廠,或與中國人合作來經營工礦”可知,體現開放合作;據材料“1948年1月18日毛澤東在《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可知,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據材料“對于一切有益于國民經濟的工商業征收營業稅必須以不妨礙其發展為限度”可知,體現靈活性和務實性;據材料“私營工業由705戶增加到1613戶,增加128%以上。……有私營工商業4258家”可知,成效顯著;據材料“有私營工商業4258家,共有2萬工人參加生產:穩定和擴大了工人就業”可知,具有新民主主義特征。(2)本題影響題。時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作用:據材料“ 部隊進入城鎮以后,必須堅決‘保護城市工商業’,‘對于工廠,企業等……不得破壞與隨便私行搬走’”“勞資雙方有利”可知,促進了私營工商業的發展,有利于解放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據材料“1946年3月28日”及結合所學可知,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物質保障;據材料“‘對商人及攤販大部沒收’的違紀行為,毛澤東將其作為典型‘向全軍施行政策教育與紀律教育’”及結合所學可知,團結了民族資產階級,擴大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群眾基礎;據材料“勞資雙方有利”可知,穩定和擴大了就業,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據材料“解放區勞資關系必須取合作方針”可知,有利于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或解放區的人民政權):據材料“對于一切有益于國民經濟的工商業征收營業稅必須以不妨礙其發展為限度”可知,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據材料“有私營工商業4258家,共有2萬工人參加生產:穩定和擴大了工人就業”及結合所學可知,為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完善提供借鑒。20.(1)共產黨由弱變強。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人民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違背了中國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等等。(2)人民群眾在解放戰爭中起了巨大作用。人民群眾支援前線是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基礎。人民群眾踴躍參軍,不僅使人民解放軍獲得雄厚的兵源;而且組織民兵保衛了后方。(3)最大啟發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詳解】本題是開放性命題,學生可以多角度提煉信息,按題意要求需要提煉出兩個信息,不可多,多則屬審題不嚴謹。這道題提煉信息并不難,難在需要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定掌握,并有一定的學科語言表述能力。提取信息時,可從共產黨人數的化的角度提取,從而得出共產黨由弱變強。原因可結合所學,從中國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人民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違背了中國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等方面理解。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