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中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如合題目要求。1.圖1為新石器時代我國北方民居建筑演進剖面圖。這一演進實質上反映出我國北方部出·長空穴居半穴居地面起建高臺建筑,…比較典型的是姜素、半城遺址常見于仰韶曉期遺址以肉寺遺址較為典型K圖1A.自然環境的變化B.社會生產的發展稱C.政治中心的遷徙D.部落人口的增長郝2.《漢書》記載:“(漢)惠帝拱己,高后(劉邦之妻)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武帝晚年下詔表示:“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齒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這一時期,合澳A.統治思想有民本傾向B.外戚干政逐漸常態化C.黃老之術未真正推行D.儒家和法家持續爭鳴3.唐代在包含“西山諸羌”在內的巴蜀之地設置了數以百計的羈縻府州,并將當地羌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部落的男子征募為兵,當地少數民族士兵數量維持在3萬到6萬之間。這些做法A.維護了巴蜀統治秩序B.造成了外重內輕局面C.拓展了西部疆域范圍D.推動了改土歸流進程【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4.元太宗賽閣臺九年(1237年)八月,下詔命斷事官術忽德與山西東路課稅所長官劉中,“歷諸路考試。以論及經義、詞賦分為三科,作三日程,專治一科,能兼者聽,但不以失文義為中選。其中選者,復(免除)其賦役”。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A.學習儒學治國思想B.鞏固蒙古政權統治C.完善人才選拔制度D.推動蒙古漢化進程5.清代前期,河北地區的“河間行貨之商,皆販繒,販粟,販鹽、鐵、木植之人。販繒者,至自南京、蘇州、臨清:販粟者至自衛輝、磁州,并天津沿河一帶間以年之豐歉,或糴之使來或糶之使去,皆輦致之;販鐵者農器居多,至自臨清、泊頭,皆駕小車而來”。據此可知,清代前期河間地區A.長途販運主導貿易B.抑商政策較為松弛C.農產品商品化普遍D.區域貿易網絡形成6.19世紀40年代末,晉商在漢口等南方市鎮紛紛開設票號(分號)。賬簿顯示,這些遠在南方的分號當時白銀收支平衡,具有較高的防范金融風險能力,其匯兌規模甚至高于京城分號。十余年后,部分票號受邀持續參與清廷的財政體制運轉。由此可推知,晚清晉商票號A.成功抵御西方經濟侵略B.發揮一定經濟維穩功能C.遭到封建政府巧取豪奪D.以報效國家為根本宗旨7.武昌起義爆發后,一些在華外國人曾著書或撰文闡述他們對這場革命的看法(部分看法如表1所示)。這些看法表1提出者看法漢人已被滿人統治200多年,現在人們堅決地努力推翻這種不得人心的統治美國某傳教士或是將帝國變成一個像美國一樣的偉大共和國清朝統治制度落后…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王朝中最無能的一個,統治者法國某旅華救授唯一的目標是向人民勒索金錢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失敗,人們確信清政府已經是無可救藥了,愛國主義…已經占英國某記者據了每個學生的靈魂,甚至連鄉下的農民也都滿腔愛國熱情A.從列強的角度表達了支持革命的立場:B.從文化的角度肯定了民主觀念的傳播C,從政治的角度揭示了革命爆發的緣由,D.從經濟的角度洞悉了清廷覆亡的根源8.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撰文指出,在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進行革命,“最大的對象是鄉村宗法封建階級(地主階級)”,他們是“國內統治階級、國外帝國主義之唯一堅實的基礎”,要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必須先發動“農民從鄉村中奮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階級之特權”。毛澤東在此強調A.農民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力量B.工農武裝割據的緊迫性C.無產階級應當領導革命斗爭D.開展土地革命鞏固政權【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題 3 分,共 48 分)二、非選擇題(共 52 分)17. (16 分)(1)援助目的:美國旨在與蘇聯等國競爭,維護自身利益;中國是為了支持非洲國家發展,加強友好合作。援助內容:美國多以資金、糧食援助為主;中國注重工業與農業援助相結合。援助方式:美國通過實施相關計劃,用援非資金購買本國糧食;中國通過援建項目、派遣人員等方式,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生產并培訓人才 。(6 分)(2)原因:新中國重視與非洲國家的友好關系;非洲國家獨立后面臨發展困境,需要外部支持;中國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4 分)意義: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經濟,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增強了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友好關系,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了中國與非洲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雙方共同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基礎 。(6 分)18. (14 分)(1)事跡:支持米開朗琪羅等藝術家,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挪用他人資金和動用國庫錢財;采取措施讓民眾生活有所改善,舉辦公共節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4 分)背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們的思想逐漸解放;佛羅倫薩商業和銀行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美第奇家族在佛羅倫薩影響力較大。(4 分)(2)積極方面:推動了佛羅倫薩文化藝術的繁榮,為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做出貢獻;采取一些措施改善民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得到部分民眾支持。消極方面:存在挪用資金等不道德行為,給國家和他人造成損失;其統治本質上是專制統治,不符合民主發展潮流 。(6 分)19. (12 分)示例:論題: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先導。(2分)闡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于大變革時代,禮崩樂壞,諸侯紛爭。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局面。儒家倡導“仁”“禮”,主張為政以德,為統治者提供了道德治國的理念;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強調君主集權,適應了新興地主階級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道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對當時過度的政治干預進行反思。這些思想流派相互爭辯、相互學習,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景象。它們為各國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思想指引,推動了春秋戰國時期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社會變革 。(10 分)(論題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論述合理即可得分 )20. (10 分)(1)特點:是海外貿易港口城市;有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海外商人聚集,設有蕃坊;海外貿易繁榮,稅收豐厚;政府重視海外貿易,采取多種措施招徠外商 。(4 分)(2)認識: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宋代廣州海外貿易繁榮,促進了城市的商業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海外貿易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如手工業、服務業等。同時,海外貿易也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涵。但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受政府政策影響較大,政府通過設置市舶司等機構管理貿易,政策的變化會對海外貿易和城市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6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廣西壯族自治區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pdf 參考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