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海市2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4567P101112131416答案DBADBD DCDBAD1.D材料所述內容與華夏認同規念無關,排除A項;該時期的中國正值新石器時代,區域間文化交流較少,排除B項;題干中的“廣西”“甘肅”“青海”等地均不屬于中原地區,且根據材料無法判斷該器物的出現反映了中原文化向周邊擴散,排除C項;題干中的信息“類似器物在同時期的甘肅、青海和寧夏等地均有發現”體現了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審美和制作器物時呈現共通的特征,這體現了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共通性,故D項正確。2.B材料未提及當時女性經濟地位,排除A項:由題干中的信息“西漢初年,司馬相如…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爐”可知,該時期,社會環境相對寬容,出現文人及女性經商現象,故B項正確;題干中未提及“商業經營逐步規范”及“儒學正統地位的變化”,排除C、D兩項。3.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監察工作主要是稽查官員辦事不公、為惡不善、以權謀私等行為,對失職官員的處理可以維護和增強政府機關的威信,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監察制度的完備,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監察官員或監察機關的獨立性,排除C項。早在漢代就規定刺史“按六條問事”,排除D項。4.D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急遞鋪的普遍設置及管理機構的設立,對公文傳遞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D項正確。急遞鋪是服務于公文傳遞的,排除A項。B項所述與材料不符,排除。材料體現的是道路建設為急遞鋪的設置提供了條件,急遞鋪是隨若道路建設而設置的,排除D項。5.B根據材料可知,滿譯典籍包括儒家經典、史書、啟蒙教育讀本和經典文學作品,這有利于滿族人民學習漢族文化,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內的文化認同,故B項正確。題干中《大學》等儒家經典有跟科舉考試有關,但滿譯典籍還有一些是世俗文學作品,且清朝譯書的主旨是為了更好地統治和治理國家,故排除A。市民文化的需求主要是世俗文學作品,與《大學》%論語》等典籍無關,且“滿足了”的表述太絕對,排除C。滿漢民族矛盾不是通過翻譯漢文典籍就能化解的,排除D。6.D根據材料可知,訥爾經額對西方近代海軍及其近代化裝備并不真正了解,對其實力認識不足,仍然停留在天朝上國與傳統作戰觀念上,盲目自大,故D項正確。鴉片戰爭打擊了清軍,削弱了清軍戰斗意志和信心,暴露了清軍實力的軟弱,排除A項。材料并非比較中英雙方的優劣,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D民國初年,民主共和制度不斷遭到破壞,排除A項;該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以失敗告終,排除B項;題干中未提及“各黨派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題干中的信息“各種名目的政黨、政團、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體現了民國初年,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高漲,故D項正確。8.C根據材料,錢玄同指出舊文章不僅要用新文學的文法和新名詞來構造,實現形式上的革新,而且思想更應革新,明確表達了對舊文章在思想與形式方面都要進行全面革新的主張,也就是旨在徹底滌蕩舊文學弊端,C項正確:材料明確提到思想更應革新,并非僅進行文學形式改革,該項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錢玄同強調的是以新文學的文法和新名詞構造文章,目的是實現全面革新,并非單純構造舊文章,理解片面,排除B項;材料說即便舊文章能取悅俗目,但對文化進步無益,重點并非強調舊文章能取悅俗目,而是強調要對其進行革新,該項理解錯誤,排除D項。9.C根據題干敘述可知,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中國普通民眾積極支持上海守軍抗擊日軍侵略,這反映了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故正確答案為C項。1932年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沒有出現重大的調整,且材料也不能反映這一內容,故排除A項。1938年8月,中共洛川會議確立了全面抗戰路線,所以排除B項。斯諾的描述僅代表其個人立場,不能反映當時國際輿論是否廣泛支持中國,故排除D項,10.D題干中未提及“反帝”及“重視國防科技”,排除A、C兩項:B項中的“中國式現代化”開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晚于題干中的時間“1949年”,排除;題干中“愿意回國為人民服務”“致力建國工作”等信息體現了中國在美留學生深厚的家國情懷,故D項正確。11,B由材料中的規定可知,國家決定加快發展中小城鎮,這明顯有利于加快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故選B項。材料論述的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相關標準,并未提及農衣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及經濟體制改革問題,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利,從材料信息中不能得出,A、C兩項錯誤:材料不是談對基層的管理,故D項錯誤。12.D表中的“人”不僅限于貴族,排除A項:表中的相關條款明確規定了犯罪的法律后果,排除B項;題干中的“《漢謨拉比法典》”旨在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排除C項;表中的條款具有同態復仇色彩,屬于非理性行為,故D項正確。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北海市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2025.5(考試用時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廣西南寧頂螄山遺址出土的圜底陶罐,距今約10000一6000年。它的造型比較規整,以圓形為主要形狀,多用于儲藏淡水或食物。類似器物在同時期的甘肅、青海和寧夏等地均有發現。這可用以說明A原始先民的華夏認同觀念B.區域間文化交流興盛C.中原文化向周邊地區擴散D.文明發展具有共通性2.據《漢書·司馬相如傳》記載,西漢初年,司馬相如在今四川省邛崍市“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卓文君,漢代才女,司馬相如之妻)當爐(柜臺賣酒)。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這說明此時A.女性經濟地位獨立B.社會環境相對寬松C.商業經營逐步規范D.封建正統思想動搖3.唐朝中央為使全國監察工作有章可循,各級監察官有“責”可負,厲行監察任務,提出了監察官吏的六條規定。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根據這六條規定和御史的檢舉,批準“以能進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罪以下及免黜者達數百人。這些舉措A,有助于維護國家機關的政治權威B.標志著古代監察制度的完備C,初步實現了監察工作的獨立運行D.首次明確監察官的任務范圍歷史試卷第1頁(共6頁)豁國全花任4.元中統元年(1260年),朝廷首先開辟了自燕京(今北京市)至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和開平府至京兆(今陜西西安)兩條路線,并設急遞鋪。后來,全國依此例而行,共設置急遞鋪約兩萬多處。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朝廷在大都專設總急遞鋪提領所,主管全國急遞鋪事務,各路設有急遞鋪總鋪,置提領掌官。這些措施A.便利了商民往來B.加重了政府行政負擔C.推動了道路建設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5.有清一代,政府組織人力將大量漢文典籍翻譯為滿文,這些典籍既有《大學》《論語》等儒家經典,也有《遼史》金史K明史》等正史,以及《三字經》《弟子規》《朱子家訓》等啟蒙教育讀本,還有《三國演義》《列國演義》等經典文學作品。這些翻譯活動A.旨在服務于科舉考試B.增強了中華文化認同C.滿足了市民文化需求D.消彌了滿漢民族矛盾6.鴉片戰爭后,直隸總督訥爾經額上奏稱,與英軍作戰“斗力不如斗智”,只要組織一支擅長鳧水的軍隊,就可以與其在海洋上周旋。他認為并沒有必要改善武器裝備,“蓋水上決勝,但宜以小制大,以多制少,以暗制明,較為得力”。這表明A.鴉片戰爭未能削弱清軍實力B.中國與英國的軍事力量對比各有優劣C.朝廷堅定了敢戰必勝的信心D.統治集團對工業文明的認識有待加深7.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后,各種名目的政黨、政團、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不僅在上海、北京、南京、武漢等中心城市,在吉林、奉天、熱河、貴州、云南等邊遠省份,“自立之政黨亦有層出不窮之概”。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中國A.民主共和制不斷完善B.政黨政治逐漸走向成熟C.各黨派之間紛爭不已D.國民參政議政意識增強8.錢玄同在《致陳獨秀信》中言:“舊文章之僅為方塊之漢字所堆成,欲其美與適當,必須用新文學之文法新名詞以構造之,至于思想更應革新,否則徒存形式,雖能取悅俗目,實于文化進步之途無所裨益也,”此語表明錢玄同主張A.僅進行文學形式改革B.以新名詞構造舊文章C.徹底滌蕩舊文學弊端D.舊文章可取悅于俗目9.1933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遠東前線》一書中描述上一年在上海街頭所見:“人民大眾開始崇拜這些敢于笑對生死的南方青年士兵。當我看到一個熟識的、本來很嬌氣的、喜歡唱歌的中國女孩來到前線拾擔架的時侯,我發現中國終于被某種東西震醒了!”這一場景反映出A.國民政府調整內外政策B.全面抗戰路線影響深遠C.中華民族意識空前覺醒D.國際輿論廣泛支持中國10.1949年6月,中國在美留學生代表建立了全美統一的組織一“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該組織提出“凡從事科學工作而愿意回國為人民服務,致力建國工作者,均為本會團結對象”。這反映了中國在美留學生A具有鮮明的反帝立場B.積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C,重視國防科技的發展D.懷揣著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歷史試卷第2頁(共6頁)繁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北海2025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和答案 北海市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pdf 北海2025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和答案 (北海)歷史DA.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