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蔡縣第一高級中學 2024-2025 學年高二下學期 4 月份期中模擬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每小題 1.5分,32個選擇題,共 48分。)1 .明朝萬歷初年,在張居正當國的十年里,中外奏章無不經由內閣票擬,特別是在皇帝怠政的時 候,票擬更是百官與皇帝溝通的唯一渠道。據此可知,當時( )A .皇權受到制約 B .丞相制度復興 C .內閣權勢很大 D .中樞決策異變2 .按明制,除了發生重大變故而免朝,皇帝每日都得上早朝,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賀,并現場裁決 各衙門所奏事務。明代中后期皇帝不面議、不批答、不親政,但偶爾批答、偶爾親政,甚至時時 別出心裁地駁回內閣票擬。這表明明代中后期( )A .中樞決策機制發生異變 B .君主與官僚集團矛盾加劇C .封建專制制度日益僵化 D .內閣的行政權力迅速膨脹3 .據瑞金、寧都、興國等九縣統計, 1933 年 1 月中國共產黨的女黨員總數達 5871 名,到 5 月總 數進一步增加到 10294 名;在新選出的市鄉蘇維埃代表中婦女所占比例一般都達到 25% ,有的地 方甚至達到 60% 以上。這一狀況反映出,當時根據地( )A .傳統社會秩序已經瓦解 B .實現了男女權利上的平等C .人民政治熱情得到提高 D .紅色政權的階級基礎擴大4 .1979 年 1 月,上海電視臺播出了中國電視的第一條商業廣告。同年,廣州東方賓館開設首家 營業性音樂茶座。1985 年 4 月,文化、廣播電視和科學研究事業等被納入第三產業。上述現象反 映( )A .改革開放的推進 B .人們思想觀念轉變C .文化市場的繁榮 D .城市改革全面展開5 .西漢中后期起,生活在村落的致仕(退休)、黜免官員數量劇增;士子種類多樣、既有從太學 學成返鄉的飽學之士,亦有如大學者鄭玄之父、祖父等已負盛名的學問家,他們均在鄉間務農。 這一現象( )A .標志文化重心的下移 B .表明書院制度的完善答案第 1 頁,共 2 頁C .源自選官制度的改變 D .推動識字比率的提高6 .下表是唐朝宰相科舉出身統計表,據此可知唐朝( )太宗 高宗 玄宗 代宗 憲 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宣 宗宰 相 總 數 29 41 27 12 29 14 7 24 23科舉出身 3 13 18 7 17 8 6 18 20所占比例 10% 31% 67% 58% 57% 57% 85% 75% 87%A .科舉制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 B .中央集權呈不斷加強趨勢C .庶族地主逐漸取得政治優勢 D .制度變革沖擊舊利益格局7 .據《岳麓秦簡(三)》記載,秦王政二十五年,州陵縣的癸、瑣等人在移交罪犯時,因徇私而 被告發,州陵縣守綰、丞越在審訊后判處癸、瑣等人“ 贖黠”。監御史認為判決不當,后經郡廷復 審,對癸、瑣的處罰不變,同時綰、越等人被追責而各貲罰一盾。這表明秦國( )A .法律制度細密嚴苛 B .司法審判程序繁復C .官僚體制運轉有序 D .基層治理體系完善8 .貞觀年間,規定官員路遇各位親王均需要下馬而拜。魏征認為這樣做與魏晉禮法不合,并提出 周代后統治者都立嫡長子,可以杜絕庶子的不良用心。唐太宗最終接受了魏征的意見。這一舉措 ( )A .平衡了親王與大臣的矛盾 B .意在保障政局的穩定發展C .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局面 D .體現了禮法結合趨勢加強9 .先秦以來的儒家倡導 “ 父慈子孝” ,“ 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東漢時期孝的觀念 發生了變化,《白虎通》作了進一步的闡釋 “: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這反映出東漢時期( )A .理學思想出現 B .儒家思想遭到沖擊C .君主專制削弱 D .封建綱常秩序穩固10 .唐朝永徽年間,使臣多依賴天山廊道將關于大食征服中亞等信息帶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時 調整西天山的防御戰線。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西域( )A .與中亞地區互動較頻繁 B .成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C .經貿往來促進民族交融 D .有效防范了外國勢力入侵11 .有學者認為農業起源于中東,再傳布到全球各地。如果要質疑這一觀點,可以使用的論據是 ( )A .中美洲人馴化了玉米 B .張騫將苜蓿帶回中原地區C .河姆渡居民已飼養豬 D .小麥、大麥原產地在西亞12 .1903 年,獼猴桃由中國引入新西蘭,在當地大量種植。因其外表與新西蘭國鳥 Kiwi(幾維鳥) 相似,故取名 Kiwi Fruit(奇異果),成為新西蘭水果中的寵兒,返銷中國并行銷世界。由此可知 ( )A .新航路開辟促進各大洲物種交流 B .中外商品貿易文化交流互動頻繁C .奇異果命名體現新西蘭自然崇拜 D .中國為全球食物豐富性做出貢獻13 .在中世紀的英國,肉是奢侈之物。進入 15 世紀,英國鄉村屠戶的生意逐漸興旺起來,村莊永 久性啤酒館相當普遍。這表明( )A .食物物種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B .食物儲備技術進步確保人民身體健康 C .農業生產效率提升推動飲食結構變化 D .君主立憲制政體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14 .下面是《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公元前 4 千紀—公元前 1 千紀)》(局部)下列選項中, 屬于①處的人類創造的文明成就是( )答案第 1 頁,共 2 頁A .率先掌握冶鐵技術 B .出現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C .提出按位計值方法 D .訂立契約已成為普遍現象15 .元代中國從外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優質木材、寶石、香料、象牙以及皮革和馬匹等,而中國 出口商品主要是瓷器、絲綢、書籍、文具和繪畫作品。這佐證了當時中國( )A .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出超的有利地位 B .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先進地位 C .外貿稅收已經成為國庫的重要財源 D .主要進口滿足上層社會需求的商品16 .據記載,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位時期( 590—604 年),每月第一天,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外 向窮人分發谷物、酒、蔬菜、奶酪等,向貴族則分發香料和其他奢侈品。 1365 年,阿維農教皇烏 爾班宴請查理四世時,用了 150 磅香料。這說明,中世紀時期( )A .香料象征著財富與地位 B .西歐農業獲得了較快發展C .東西方商品交流的繁榮 D .教會與封建君主互相勾結17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到達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的大夏國,他在當地見到了產于四川 地區的竹杖、蜀布等特產,得知這些特產是從大夏東南的身毒國(古印度)販運而來,于是向漢 武帝提出從蜀地經身毒通大夏的探險計劃。據此可推知當時( )A .北方匈奴威脅尚未解除 B .四川地區是絲織業中心C .海上絲路已經初具規模 D .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治理18 .1894—1914 年間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不斷增加。下表是該時段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中各行業所占比例。下列解釋最為合理的是( )貿易業 運輸業 制造業 金融業1894 年 39% 14% 15% 33%1914 年 18% 37% 13% 10%A .市場的發展刺激了運輸業發展 B .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C .西方國家資本輸出的節奏放緩 D .中國的外貿形勢轉變為逆差19 .20 世紀初,督辦鐵路大臣端方與盛宣懷認為鐵路關系全國之命脈,川路的收回條件已經頗為 優厚,但川省督撫王人文與趙爾豐則以地方商民的利益為立足點,反對劫掠商股,希望通過與民 眾協商達成共識。這反映了( )A .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沖突 B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C .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D .近代民族意識的萌芽20 .20 世紀初,上海電車初營運時,有人害怕 “ 電車帶電,乘客觸電” ,乘客不多。為此英國電 車公司不僅花錢雇人在電車上終日乘坐,還向乘客發放禮品,車身上還大書 “ 大眾可坐,穩而且 快”。后來人們感覺電車快捷、便利,逐漸接受。這說明( )A .英商的宣傳方式具有欺騙性 B .現代化的交通方式艱難發展C .人們對城市化進程難以適應 D .中國工業化影響了社會生活21 .始建于唐、鼎盛于兩宋的重慶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經變相》,連環畫式地刻出十組雕像, 如佛前求子、懷胎守護、臨產受苦、哺乳養育等。這反映出( )A .統治者推行 “ 三教并行” 的政策 B .佛教與儒家的激烈爭鳴C .儒學家借佛教強化倫理道德秩序 D .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現實22 .圖 1 是 1872 年詹天佑出國留學前,家人和政府簽訂的具結書(保證書),這反映出( )具結書 茲有子天佑情愿赴憲局帶往花旗國(美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 日,聽從中國派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此結是實。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歲。 曾祖文賢,祖世鸞,父興洪。答案第 1 頁,共 2 頁圖 1A .民眾對留學教育趨之若鶩 B .中體西用觀念的影響C .政府主導選官制度的變革 D .近代化教育由此開始23 .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伴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與傳播,向外傳播的主要是粟、黍、絲綢、瓷器、 造紙術、印刷術等。古代中國的歷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國的范圍。這體現了中華文 明( )A .側重經濟交流 B .崇尚和平交往 C .凸顯對外開放 D .強調多元互鑒24 .下列選項中,能集中代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歐亞各地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且是當 時農耕社會、草原社會和森林社會的資源與技術交流相結合的產物是( )A .楔形文字 B .青銅技術 C .馬拉戰車 D .制鐵技術25 .下圖是日爾曼人遷徙過程中建立的諸多王國的示意圖(部分),據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遷 徙( )A .開啟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 B .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C .促進了區域文化交融認同 D .征服了古代羅馬帝國的文化 26 .觀察下面的示意圖,圖中所示路線反映的史實是( )A .絲綢之路的開通 B .蒙古軍隊西征C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 D .中國造紙術的傳播27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相關統計,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遷移特點。正確的是( )時間 1500~ 1850 年 1850~ 1945 年主要移 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主要移 入地 美洲 美洲人口遷 移數量 至 1850 年 ,黑奴約 為 1500 萬,為白人 移民的 4~5 倍 1846~ 1924 年歐洲移出 4800 萬,1834~ 1941 年亞洲移出 1200~3700 萬——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編制①人口遷移的規模更大,時間更長 ②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遷移③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 ④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④28 .在帝國建立的過程,亞歷山大在埃及拜謁阿蒙神廟,為女神伊西絲建廟;在巴比倫向當地的主神馬都克獻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毀掉的馬都克神廟。亞歷山大此舉意在( )A .宣示政權的合法性 B .推行宗教寬容政策C .贏得當地忠心歸順 D .助推各地文化交流答案第 1 頁,共 2 頁29 .表 1 :洋務運動時期赴美幼童籍貫分布表省份 廣 東 江蘇 (包括 上海) 浙 江 安徽 福建 山 東 合計人 數 83 22 8 4 2 1 120閱讀表 1 ,可知當時( )A .洋務運動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B .美國在各地滲透程度存在明顯差異 C .留學教育受到地域開放程度的影響 D .傳統教育體制仍有著較強的生命力30 .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時,全國有公私立的保育機構 643 個,收托兒童 31794 人。 1951 年各種類 型的保育機構已有 18940 處(包括托兒所、幼兒園、保育院、幼稚園等),收容兒童共 578988 人, 尤以農忙托兒所和工礦托兒所發展最快。保育機構的快速發展( )A .有利于國家建設戰略的實施 B .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C .有利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 D .推進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31 .1897 年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葉圣陶先生曾回憶道:商務的編譯所是知識分子匯集的地方,早期留美、留日回來的很多先生都在商務的編譯所工作過。 后來創辦的幾家出版業中的骨干大多是從商務出來的,還有許多印刷廠裝訂廠,情形也大多相同。上述材料表明商務印書館( )A .培養了大批出版業技術力量 B .促進了我國文化的大眾化C .推動了近代翻譯活動的開展 D .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2 .田獵是商王及貴族的經常性活動,具有保護農業生產、逸樂、祭祀及軍事訓練等多重功利性 質。如圖是學者把卜辭地名出現頻率較高的田獵地聯系在一起,構建的商代田獵地分布網絡圖。 它反映出商代( )A .農業經濟較為發達C .方國勢力反叛無常B .統治范圍在不斷拓展D .養兵于農的治國方略二、材料題(第 33題 26分,第 34題 14分,第 35題 12分,共 52分。)3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幾乎是持續不斷地進行的。遷徙的過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續移居江南,也有統治階級為了調整邊疆人口分布,免遭敵對政權擄掠,將人口往內地或軍事重鎮的遷移,還有將南方少數民族粗暴地驅趕下山以補充兵員、營戶和奴婢的行為。此外, 一些民眾根據自身需要而非受強制性因素影響而形成的自行流動也已經出現。——摘編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材料二 明清時期,湖北的荊襄、鄖陽地區,陜西的巴山老林地區都聚集著許多開發性的經濟移民, 他們從事開礦、種靛等生產活動,都把對財富的追求放在首位。當時,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 于緬甸江頭城出現“閩、廣、江、蜀居貨游藝者數萬”的現象。清代前期,廣東人口則以潮、惠、嘉為 中心,向東流向臺灣,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東南亞等地,向西流向廣西、四川、云南,向北 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陜西等地。——摘編自季松《試論明清人口遷移的時代特征》 材料三 晚清時期,出洋華工群體以福建、廣東地區的為多,流入地區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東南亞、 南美地區為大宗。 19 世紀 60 年代前后,美國舊金山一帶發現金礦,加之受已在海外發財致富的華人答案第 1 頁,共 2 頁影響,急需大量勞動力的美國也被華人認為是淘金之所。在販賣華工所帶來的可觀利潤刺激下,英國 等殖民主義者紛紛進行慘無人道的苦力貿易,以至于在華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華人被西方人口 販子拐賣出洋。——摘編自趙薇《晚清華工出洋原因探析》(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南朝與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的特點。( 6 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晚清華工群體出現的原因及其貢獻。( 10 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對南朝、明清、晚清等不同時期的人口遷移進行評價。( 10 分)34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廷對帝師賜有莊園土地,使其成為吐蕃地方的封建主。據《漢藏史集》載,在河州的熱布 卡地方,有屬于袁索管轄的莊園,在城墻根有叫做拉哇城的莊園,再往下有叫典康溪的莊園,這些是 按照圣旨賞賜給上師八思巴的份地,不負擔府庫及驛站等漢地、吐蕃的任何稅賦差役,不在編籍之內。 在帝師之下,烏思藏宣慰使司及下轄的諸萬戶、千戶,吐蕃等處、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及安撫司、招 討司、元帥府等長、使,也因擁有一定數量的莊園而成為大小不等的農奴主。——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二 中世紀歐洲的封建社會表現為封建領主經濟制度上的各自獨立的莊園經濟。各莊園之間彼此 隔離,沒有聯系的紐帶。西歐封建主之間普遍結成封君封臣關系,為締結這種關系有了較以前更為確 定和規范的儀式,即行臣服禮和宣誓效忠。封君封臣制度,在領主之間建立起獨特的內在聯系。當封土賜予封臣,封臣就享有土地上的用益權,收益歸封臣。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主要是“保護”和“維 持”封臣,不得傷害后者的榮譽、財產和生命。封臣若受到他人攻打,封君有義務不惜以武力保護。封君封臣關系也是世襲的。 ·——摘編自吳于廑《世界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朝在西藏設立莊園的歷史作用。( 6 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世紀西歐社會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影響。( 8 分)35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漫畫中的歷史·歷史中的漫畫《紅色中華》是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創辦的第一份中央機關報,刊登了大量反映時事的紅色漫畫。 圖 1 為刊登在 1933 年第 93 期上的《戰斗的紀念節》(左邊文字是南昌暴動,紅旗上的年份分別是 一 九二七、 一九三 0、 一九三二、 一九三三),圖 2 為刊登在 1933 年第 83 期上的《掮著挑著千擔萬擔, 賣給蘇維埃政府,供給紅軍去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漫畫中的歷史·歷史中的漫畫”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 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A C D C B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C A B A A A A B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B B B C C C C C A題號 31 32答案 A D33 .【答案】(1)特點:南朝時期:持續不斷;被動遷徙與自行流動同時存在;以自北向南遷徙為主。 明清時期:以經濟移民為主;跨境遷徙進一步發展;人口流向較為多元。(2)原因:殖民者的強制販賣;已在海外致富華人的影響;美國金礦的發現及其對勞動力的需求;東南沿海老百姓生 活艱難。(答出三點即可)貢獻:推動了美國等海外地區的經濟開發;客觀上傳播了中國文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評價: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主要受到少數民族入居中原的影響,呈現出自北而南的被動遷徙過程,北人南遷促進 了江南經濟的開發和民族交融的發展。明清之際的人口遷徙呈現出明顯的經濟趨向,且跨境遷徙不斷發展,這都與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晚清華工的出洋與近代西方殖民掠奪、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對勞動力的需求密不 可分,可以折射出晚清中國已逐步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華工成為國際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 理皆可)34 .【答案】(1)歷史作用:體現了元朝政府的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邊疆政策;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促進了 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2)特點: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國家長期處于割據狀態;封君封臣之間雙向權利和義務;大莊園經濟相對封閉獨立。 影響: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封建莊園是封君封臣制 度形成的經濟基礎;莊園帶有相對獨立性,很大程度上導致中古西歐的割據狀態。35 .【答案】示例兩幅漫畫生動刻畫出紅軍由弱變強的過程,描繪了紅軍得到群眾大力支持的熱烈場面,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及紅軍的 成長與壯大。中國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國共產黨組建紅軍,開辟農村 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各農村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廣大農民擁護 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紅軍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 剿” ,擴大了革命根據地的面積和人口,壯大了紅軍的力量??傊?,漫畫內容鮮明、形式活潑,適應了斗爭形勢需 要,激發了人們參加革命的熱情,有助于鞏固蘇維埃政權;紅色漫畫作為重要的圖像史料,對于研究中國共產黨的 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