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九年級二模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共30分,每小題1.5分)1.據考古發現,距今約3萬年的山頂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間發現一堆灰燼。這說明他們( )A.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B.已經懂得人工取火C.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D.政治上實行禪讓制2.“國家”這個詞是表示地緣關系的“國”與表示血緣關系的“家”的合成。夏朝體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 )A.世襲制 B.禪讓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數量在戰爭中逐步變少;法家主張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各族頻繁往來、密切聯系。這些現象共同說明了( )A.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 B.變法改節已迫在眉睫C.諸侯紛爭正逐漸平息 D.社會轉型將悄然進行4.漢初朝廷和地方的統治者承認秦始皇的皇帝稱號,采用秦的紀年,以郡縣一統天下。這說明漢制和秦制的關系是( )A.沿襲繼承 B.批判發展 C.改革創新 D.完全否定5.史書記載,東漢末年洛陽已是一片瓦礫,到曹魏后期已恢復了往日繁華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編民663423戶,443萬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長。這說明( )A.官渡之戰奠定統一基礎 B.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C.全國統一推動社會進步 D.局部統一促進經濟發展6.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認為“有雄才大略,過人之聰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據此可知,隋文帝最的大作為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社會經濟迅速發展C.結束分裂實現統一 D.開通了大運河7.760年,杜甫拖兒帶女從長安、洛陽逃難到四川成都,并在這一年寫下《恨別》。寫道:“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胡騎長驅”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五胡內遷 B.安史之亂 C.黃巢起義 D.朱溫滅唐8.宋代商鋪林立,有的商鋪為了招攬生意,開始以印刷廣告的方式宣傳自己的商品;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 )A.坊市制被打破 B.商業貿易繁榮 C.紙幣廣泛使用 D.政府重視商業9.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提出了“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的以預防為主、救災為輔的應對災荒的方針。這表明徐光啟( )A.重視經驗總結 B.追求理論創新 C.吸收外來成果 D.關注國計民生10.康熙帝下令禁止沿海民眾前往南洋貿易;雍正帝將西方傳教士驅逐至澳門或廣州統一管理;乾隆帝將西方來華貿易的港口限制在廣州一處。這些做法( )A.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B.完全斷絕了中外的經濟交流C.有效阻止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D.根本目的是保護本國手工業11.“英法率兵犯天津,官軍屢挫,遂陷京師,焚圓明園。文宗幸熱河,派恭親王與各國議和”,恭親王被迫接受的條件有( )A.列強可享有領事裁判權 B.外國商船可在長江航行C.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 D.清政府增開天津為商埠12.自1895年夏開始,整個中國展開了一個由一批中國知識分子所倡導的開民智運動。他們一面不遺余力地介紹西方法律、政治及科學,一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社會,如國人吸食鴉片、纏足等陋習大肆批評。這場運動興起的背景是( )A.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B.《馬關條約》簽訂C.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D.科舉制的廢除13.新文化運動時期,《平民》雜志刊登的《中國女子今后的覺悟和奮斗》指出:“女子應打破我們以前的奴隸生活,創造以后人的生活,爭我們應享的權利。”這反映了新文化運動( )A.倡導文學革命 B.號召變法圖強C.提倡民主平等 D.宣揚民主共和14.1952年,以反細菌戰為目的的愛國衛生運動在全國展開;到1956年,“除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蟲害)成為運動的新內容。在整個過程中,群眾是主體力量,既是參與者也是服務對象。這充分反映了( )A.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B.八字方針成效顯著C.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D.撥亂反正勝利完成15.這是一個光輝的起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嚴重的挫折中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社會主義中國將在這場新的革命中告別貧窮和落后,走向繁榮和進步。這一光輝起點指的是( )A.遵義會議的召開 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6.3800多年前的《漢謨拉比法典》舉世聞名,刻在石碑上的法律條文長達4000行,共282條,其中有些條文現在看起來也不過時。材料說明( )A.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發祥地 B.古巴比倫的階級矛盾已得到解決C.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D.兩河流域出現了世界最早的文字17.11至13世紀,歐洲封建主們不斷地加固城堡的塔樓等;15至16世紀,歐洲國家開始興起摧毀城堡的運動。這一變化反映了( )A.建筑技術的進步 B.騎士制度日益強化C.宗教神權的旁落 D.封建制度趨于瓦解18.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的經濟中心從意大利半島轉移至大西洋沿岸。在此背景下,文藝復興開始向歐洲諸國擴散,并向自然科學、哲學等領域拓展。能佐證上述觀點的是( )A.但丁創作《神曲》 B.薄伽丘創作《十日談》C.莎士比亞創作《哈姆雷特》 D.達·芬奇創作《蒙娜麗莎》19.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幾乎所有的生產活動都停止了,平民和戰斗人員之間的區別消失,農民、裁縫、伐木工都成為攻擊和毀滅的對象,空襲與炸彈給人們帶來不眠之夜,高射炮發出無法忍受的噪音。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A.改變了戰爭的模式 B.促進了軍事科技發展C.削弱了歐洲的力量 D.給人們帶來沉重災難20.“美蘇在國家大戰略方面相互對立,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巨大差異,在許多問題上產生重大的分歧與對抗。于是,戰爭就在美蘇之間不斷的逐漸強硬的敵對互動之中爆發了。”材料中的“戰爭”開始于( )A.北約、華約的對峙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D.東德和西德的成立二、綜合題(30分)21.(7分)材料一:秦始皇把全國分成36郡,每個郡又分成數目不等的縣,這些行政單位的官員都由中央任命,他們的職位不是世襲的,隨時可以罷免。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下詔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材料三:宋朝吸取唐朝中期以來地方節度使權利過大的歷史教訓,由中央政府派文臣出到地方任知州、知府等職,并在各州府設置通判。材料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取消了原來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將其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屬。(1)(3分)材料一中反映的是哪一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它的實行在歷史上有什么影響?(2)(2分)材料二中的“主父偃的建議”指的是什么?“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的錢幣是什么?(3)(2分)材料三中的“通判”是哪位宋朝統治者開始設立的?材料四中的“原來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的名稱是什么?22.(6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歷了無數苦難,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成為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材料一 :這場戰爭爆發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危機四伏。西方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強國,并不斷向外進行殖民主義擴張,掠奪殖民地。——摘編自2023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教材材料二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謀求制度的變革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摘編自2023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教材材料三 :孫中山在1912年春天說:“今滿政府已去,共和政體已成,民族、民權之二大綱已達目的,今后吾人之所急宜進行者,即民生主義。”此后孫中山便致力祖國建設,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資本主義世界戰時經濟急需尋找出路的時候,他看準了機遇,大膽地提出了中國未曾有過的宏偉建設計劃《實業計劃》,幾乎涉及到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鐘卓安《從〈上李鴻章書〉到〈實業計劃〉——孫中山追求中國近代化的努力》(1)(2分)材料一中“這場戰爭”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2分)根據材料二,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一事件拉開了“謀求制度變革”的序幕?(3)(2分)材料三中“今滿政府已去,共和政體已成”是哪一革命取得的成果?材料中“宏偉建設計劃”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哪一愿望?23.(8分)材料一 :農民憑著手中的武器,完全可以停止交租和取消債務,但仍要求他們繼續交納降低了的地租和利息,并盡最大力量發展生產,以支援戰爭。……這些政策有力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同時也為大部分愿意救亡的地主鄉紳們所能接受。在這樣的政策基礎上,共產黨、八路軍和解放區逐年擴大。到了1942年,它們已經成為對日本統治的強大威脅。——摘編自[美]韓丁《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材料二 :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土地改革基礎上的繼續和發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強調“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期間地方政府組織了人民法庭,依法懲辦一切違抗或破壞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1)(3分)材料一中“這些政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哪一土地政策?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共產黨實施“這些政策”的目的。(2)(3分)根據材料二,概括新解放區土地改革順利推行的原因。(3(2分)綜上所述,歸納中國共產黨調整農業政策所遵循的規律。24.(9分)材料一 :發動機一開始,人們就必須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們都一起被套在鋼鐵和蒸汽的軛具下。動物機器……被緊緊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勞的鋼鐵機器上。——《受雇于曼徹斯特棉紡工廠的操作人員的精神和身體狀況》(1832年)材料二 :在工業化建設上,斯大林明確表示決不能放慢速度,必須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強制的辦法,使農民的一半收入交給國家。“一五”計劃時期,從農業吸收的資金占用于發展工業所需資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據陳仲丹《墻頭政治————現代外國宣傳海報解讀》整理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政策,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1948年,英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摘自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材料四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我們要一起努力,不斷提升社會建設和治理水平,持續營造和諧包容的氛圍,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摘選自習近平2025年新年賀詞(1)(2分)依據材料一指出“動物機器”具體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鋼鐵機器”的動力是什么?(2)(2分)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為了實現工業化,斯大林采取了什么措施?(3)(2分)依據材料三指出英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這一制度的實行是哪一階級斗爭的結果?(4)(3分)材料四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什么思想?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民生問題與國家發展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答案1-5 BAAAD 6-10 CBBDA 11-15 DBCCD 16-20 CDCDC21.(1)郡縣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推恩;五銖錢。(3)宋太祖趙匡胤;行中書省。22.(1)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綜合實力強大。(2)清政府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戊戌變法。(3)辛亥革命。實現國家富強、發展民族經濟。23.(1)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團結各階層共同抗日。(2)民主革命時期的土地改革為其打下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法令被嚴格貫徹執行。(3)從實際出發,依據國情;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依據社會主要矛盾解決問題;維護農民利益等。24.(1)曼徹斯特棉紡工廠的操作人員;蒸汽機。(2)強迫農民參加集體農莊,開始大規模實行農業集體化。(3)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工人階級。(4)民本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關系或相輔相成的關系,解決好土地、民生問題能更好的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有利于社會進步,國家經濟的發展也能有助民生問題的解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