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介休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質量評估試題(卷)八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兩部分。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相應的位置上。3.答案全部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卷上無效。第I卷 選擇題(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1.1949年8月,中國共產黨安排了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共20批,其中有119人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這次會議研討的主題是( )A.恢復國民經濟 B.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C.實行土地改革 D.制定社會主義類型憲法2.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其“新”主要體現在( )①國家獨立自主 ②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③成為現代化強國 ④人民當家作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史料按照資料價值的不同,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可用于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一手史料是( )A.書本《中國現代史》 B.電影《建國大業》C.開國大典慶典照片 D.電視劇《新中國的誕生》4.方寸間銘記歷史,下列郵票所展現出的時代特征是( )《中國人民志愿軍凱旋》 《開國大典》 《土地改革》 《西藏和平解放》A.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B.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5.毛主席說:“如果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腳下。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向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所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毛主席這段話主要強調抗美援朝有利于( )A.捍衛新中國安全 B.穩定朝鮮半島局勢 C.維護亞洲的和平 D.提高中國國際地位6.美國人大衛在《最寒冷的冬天》一書中寫道:“如果說中國當時還缺少把美國人趕出臺灣的武器,那么他們利用充裕的人力,他們的獨創性和戰士的勇敢,在朝鮮半島與美國人平分秋色。戰爭結束后,每個人都不得不另眼看待這個正在緩緩升起的東方大國。”材料表明( )A.戰爭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B.通過這場戰爭中國人民站起來了C.戰爭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外交環境 D.中國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7.“土地改革以后,農民分到了土地,但是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和資金,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材料意在強調( )A.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 B.農業合作化落后于工業化C.土地改革存在嚴重不足 D.人民公社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8.新中國成立后,朝鮮戰爭爆發,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而國內落后的工業和眾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獨立工業體系和提高資本積累率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在這種背景下,強大的政府自然要選擇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這就使中國走上了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道路。這說明,中國選擇“計劃經濟道路”( )A.受蘇聯經濟建設示范影響 B.是中國成為獨立自主國家的需求C.受國際和國內環境的影響 D.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9.把握歷史主題,有利于增進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如下表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長春一汽生產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車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會場 實現農業合作化后,農民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A.改革經濟體制 B.鞏固新生政權 C.調整國民經濟 D.邁向社會主義10.構建知識結構圖是學習歷史的好方法。下圖空格處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合作化道路 B.中外合資 C.全盤的西化 D.贖買政策11.中共八大與十一屆三中全會都是我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這兩次會議的共同點是( )A.實現國家工業化 B.實行改革開放 C.都重視經濟建設 D.推行以法治國12.對下列三幅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表述最準確的一項是( )十一屆三中全會 安徽小崗村農民 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詞A.新中國人民政權的鞏固 B.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C.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D.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13.小張同學帶著某研究性學習課題,搜集了“政企分開”“經營責任制”“按勞分配”“股份制改革”等資料。根據這些信息,判斷她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是( )A.振興農村,發展鄉村經濟 B.服務業的發展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開放型經濟新體制14.在我國對外開放披荊斬棘的創業路上,有兩座城市注定功載史冊。一座作為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在1980年率先擁抱世界,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另一座雖為“舊窗口”,卻在1990年煥發出了新活力,成為閃耀世界的“東方明珠”。這兩座城市分別是( )A.寧波、汕頭 B.廈門、海口 C.深圳、上海 D.深圳、廈門15.實行對外開放,是黨根據工作中心轉移需要而制定的重大戰略,并進而被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我國形成的對外開放格局是(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B.“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C.“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D.“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第II卷 非選擇題(共55分)16.文啟新程·物載鴻志。中國現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懷揣強國之夢不懈追求的歷史。下面是八年級同學以“逐夢之路”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的成果展板,請你回答展板中的問題。(12分)逐夢之路展板一【社論——指明行動方向】 (1)閱讀如下兩篇社論,分別簡述其反映的歷史事件在指引我國前行方面起到的作用。(4分) 社論1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辱、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因此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 ——《人民日報》(1953年)社論2從今以后,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外敵入侵,現代化建設就是全黨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黨的政治工作,都是國繞著這個中心工作,并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 ——《人民日報》(1978年12月)展板二【文物——彰顯時代精神】 (2)如下兩組文物分別為研究哪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史料 從每組文物中任選其一闡述人物事跡,并談談其所彰顯的時代精神。(8分)第一組 第二組17.農業發展·國家命脈。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2分)材料一:民歌《土地還家》唱道:“窮人翻身來當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還家呀生產忙;過去的生產被剝削,現在的生產呀自己享……”(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材料反映的現象相關的法律文件,并簡述“土地還家”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4分)材料二:圖1 農民申請加入農業合作社 圖2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經濟發展狀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反映的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出現圖2中B點到C點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三:1980—1982年安徽省鳳陽縣農業生產統計表時間 1980年 1981年 1982年糧食總產量 5.02億千克 6.70億千克 7.15億千克(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1980—1982年鳳陽縣農業生產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我國農業發展的認識。(4分)18.建設筑基·匠心筑夢。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4分)材料一:圖三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圖四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簡述圖三、圖四反映的場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建設產生的影響。(4分)材料二:“一五”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示意圖(2)根據材料二,指出“一五”計劃期間新中國經濟發展在行業分布上的特點,并列舉兩例工業建設成就。(6分)材料三:圖五 圖六(3)簡述材料三中兩幅圖片所反映史實之間的關系。并分析圖六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4分)19.百年求索·復興偉業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17分)【繪制導圖——構建知識結構】(1)根據圖示,完成①②⑤處內容的填寫,并概括圖中③⑥的共同之處。(5分)【釋讀圖片——尋找史事聯系】(2)圖七、圖八史事分別與知識結構圖中④⑥處史事有何內在聯系?(4分)圖七 開國大典 圖八 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梳理年表——培育多元思維】(3)請從下面大事年表中選擇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8分,要求:闡述觀點,史論結合,條理清楚)時間 事件1978年 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1980年 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1984年 進一步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 把長江三角洲等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八年級歷史期中考試參考答案1——5BCCCA 6——10AACDD 11——15CCCCA16(1)社論1: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為新中國的工業化指明方向;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社論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符合中國國情;在這一決策的指引下,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6(2)第一組:抗美援朝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鞏固時期)。人物事跡:黃繼光在戰斗中奮不顧身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為戰友開辟了前進道路,自己英勇犧牲;邱少云在戰斗中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第二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人物事跡:雷鋒是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他干一行愛一行,在每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地工作,甘當革命的螺絲釘,默默無聞地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為改變蘭考面貌,焦裕祿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工作,為抗災防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被稱為“黨的好干部”。精神: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等等。17(1)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意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17(2)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原因:國家實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7(3)變化原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認識:①農業政策的調整要符合國情;②生產關系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③關注農民的切身利益18(1)圖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2分)。圖四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18(2)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交通運輸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18(3)“兩個凡是”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滿,引發了思想理論界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19(1)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⑤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等共同之處:都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上的重大創新;都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等。19(2)圖七與④聯系:新中國成立為土地改革提供政治前提,土地改革通過廢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鞏固了新生政權并為國家工業化奠定基礎圖八與⑥聯系: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決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奠定基礎。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鄧小平南方談話推動下,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開放深化發展的成果。19(3)示例:觀點: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選擇的史事: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論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這種建立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村改革的成功,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基礎,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開展,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隨著改革的繼續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結論: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