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江六中2024-2025學年(下)高2027屆期中考試歷史學科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第1卷 選擇題(滿分48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8分)1.1839年林則徐以個人名義請伯駕翻譯了瓦特爾的《國際法》中有關戰爭、封鎖、禁運三個章節。1864年奕訴認為“衡以中國制度,原不盡合,但其中亦間有可采之處”,奏請全文刊印亨利·惠頓的《萬國律例》。這說明當時()A.近代化觀念的增強 B.依法治國得到推行C.民族獨立意識覺醒 D.傳統制度發生革新2.1867年,曾國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國開挖之器,興中國永遠之利,似尚可試辦。”“洋煤不阻自絕,船廠亦應用不窮”。19世紀80年代,開平煤礦產煤逐漸取代了日本煤;壟斷了天津市場,并遠銷其他各省市。由此可知,中國近代煤礦開采( )A.誘導了近代商辦企業的興起 B.有助于抵制外國經濟的侵略C.鞏固了封建經濟的統治地位 D.說明民族企業發展的曲折性3.辛亥革命爆發后,許多立憲派人士起初對革命持觀望態度。但隨著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清王朝統治搖搖欲墜,立憲派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紛紛轉向支持革命。材料有助于說明,辛亥革命促成( )A.封建統治徹底結束 B.民族資產階級產生C.民主共和觀念普及 D.政治力量重新整合4.陳獨秀在《新青年》發刊詞中疾呼:“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同一時期,魯迅在小說《狂人日記》中借主人公之口控訴封建禮教“吃人”,胡適則倡導“以白話文為文學正宗”。這些主張旨在()A.推動政治革命 B.宣揚社會主義C.倡導思想啟蒙 D.批判傳統文化5.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知識分子和廣大工人開展了“五一”紀念活動。他們高呼“勞工萬歲”的口號,號召工人們“聯合起來,推翻資本家,建立一個新政府”。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 )A.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B.知識分子推動工人運動快速發展C.社會主義革命已經提上日程 D.馬列主義與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6.1922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關于中國少年運動的綱要》中首次提出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的思想,即“第一步是完全傾覆封建主義,促成中國真正獨立;第二步是推翻有產階級的政治,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反映出當時中國共產黨()A.積極推動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B.對國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C.已認識到革命領導權的重要性 D.找到了中國革命正確道路7.1926年,國民革命軍行進至湖南、湖北等省時,當地工農主動參軍參戰,并承擔起遞送情報、運送補給、安置傷員等工作。這反映出國民革命()A.實現了孫中山的革命夙愿 B.具備了一定的群眾基礎C.踐行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D.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8.1928年4月,國民政府發布通告規定:在大學院編審中小學課本時,注重編入提倡國貨的內容;由工商部速籌振興工業的計劃,嚴禁商人以外貨冒充國貨;由財政部實行保護國貨政策;除圖書機器及其他為中國所無而必須購用外貨者外,應一律購用國貨。這些規定()A.旨在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全面控制 B.維護了官僚資本在全國的主導地位C.反映出法幣改革對于經濟的影響 D.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9.《抗戰漫畫歌謠集》于1941年1月1日正式出版發行,主要面向大后方的民眾。其中圖1所配的歌謠寫道:“秋風起,葉兒黃,割谷碾米做軍糧,我即吃飽去打仗,猶如猛虎下山崗。”這可用于印證當時( )圖1A.廣大民眾對全國抗戰的支持 B.敵后戰場成為抗戰主要戰場C.持久戰思想得到了有效貫徹 D.國共合作積極組織民眾抗戰10.1946年國民黨政府軍費開支占總支出的59.9%,赤字率為52.1%;1947年的總支出達到433939億元,軍費開支占54.8%,赤字率為67.6%。1945-1949年期間,政府開支的65%-70%用于軍事。上述現象()A.加速國統區經濟的崩潰 B.強化了官僚資本對經濟的控制C.暴露國民黨獨裁真面目 D.成為國民黨敗退的決定性因素11.1951年,《新電影》雜志在北京創刊,第一期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解放了的中國”特輯,第二期為“國營電影廠出品的新片展覽月”特輯,之后先后出版“堅決鎮壓反革命”“蘇聯電影展覽”等特輯。以上特輯出版反映出()A.電影宣傳緊密配合國家政治形勢 B.戰爭題材占據電影市場主導地位C.國際文化交流推動電影產業發展 D.社會主義建設題材成為創作主流12.中共某次代表大會提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革命的暴風雨時期已經過去了”“斗爭的任務已經變為保護社會生產力的順利發展”。這一論斷()A.有利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B.體現了中共對當時國內社會狀況做出正確判斷C.表明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D.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3.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規定:“要克服“左”的影響,扭轉對科學技術人員限制過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動,智力勞動得不到應有尊重的局面,造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這一決定()A.配合了國民經濟的調整 B.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C.確立了科技現代化目標 D.順應了改革發展的趨勢14.有研究表明,從公元前2400年開始,中亞地區、伊朗地區和地中海地區的人們相繼學會了騎馬;語言學家也發現,早期印歐語系各民族語言中,與馬匹、馬具、馬拉戰車有關的詞匯具有相同的詞源。這體現了()A.農耕經濟的擴張 B.早期文明的聯系C.亞歐語言的統一 D.物種交流的頻繁15.表1是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對帝國部分制度進行的改革。據此表可推知,大流土一世的改革()表1改革前的制度 改革后制度各地臣民 不定期交納各種類型的“貢品” 定期交納定量稅收(由國家統一鑄造的貨幣-也可用馬匹或奴隸取代)各城市 按習慣確定各自法律體系 司法活動須符合由法學家規范的,全國頒行的法律準則A.擴展了波斯帝國的領土 B.形成了完善的官僚體系C.提高了帝國的治理水平 D.建立了完備的法律體系16.自愛德華一世(1239-1307)起,教皇對英國教士征稅的權力受到了抑制,大部分英國教士繳納的稅款進入了國王的金庫;1353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侵害王權罪行法》,規定任何人在未得國王同意的情況下在英國按教皇權威行事都將喪失生命和財產。這反映,英國()A.擺脫了羅馬教會的控制 B.國王權力得到了加強C.逐步走上君主立憲道路 D.宗教信仰發生了動搖17.902年,日本朝廷發布命令,禁止宮廷貴族私占新開墾的田地,禁止“百姓以田地舍宅賣寄權貴”,同時申明“原來相傳為莊家,券契分明,無妨國務者,不在此限”。該命令意在()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維護朝廷經濟基礎C.取締封建莊園經濟 D.規范民間商貿行為18.1511年,尼德蘭人伊拉斯謨的《愚人頌》出版并暢銷,他宣稱:“我們就是傻子,我們在教廷里頭就成了傻子。而我們這些傻子,這些愚人,這些普普通通的人,才是最值得歌頌的。”據此可知,伊拉斯謨的主張()A.傳播了革命理念 B.蘊含了理性精神C.倡導了信仰自由 D.宣揚了階級平等19.加爾文教“先定論”認為“人在呱呱墜地之前就已被上帝判決了他的命運,基督徒只有遵從上帝戒律并完成其旨意,在從事世俗活動中爭取獲得職業上的成功(發財致富),才能獲得救贖”。對此主張理解最準確的是()A.否定了傳統宗教戒律 B.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C.主張靈魂的自我救贖 D.著力倡導自由民主的理念20.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闡述“日心說”的《天體運行論》被羅馬教廷宣布為禁書;通過天文觀測,證實哥白尼學說的伽利略則被判處終身監禁。但是,他們的科學精神與實踐得到天文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的肯定。材料旨在說明近代科學革命()A.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興起 B.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神學體系C.加速了君主專制的瓦解 D.壯大了資產階級隊伍的力量21.1746年,英國首相佩勒姆要求國王任命重要內閣大臣遭拒,他便率內閣成員集體辭職抗議,最終迫使國王讓步。1765年,喬治三世任命羅金漢侯爵組閣,在羅金漢侯爵的堅持下,新內閣成員全部由首相提名的人選組成,由此首相提名內閣成員成為慣例。這表明英國()A.首相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B.內閣成員由國王決定C.國王權力開始受到限制 D.責任內閣制逐步完善22.啟蒙思想家認為,“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下列文件充分體現這一思想的是( )A.英國1701年《王位繼承法》 B.法國1789年《人權宣言》C.1787年美國憲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23.拿破侖在歐洲各地“推廣國民的自由”,曾宣布遠征意大利的法國軍隊是“自由和解放的旗手”,但各國卻逐漸意識到要團結一致反抗法國征服。這說明拿破侖對外戰爭()A.主要目的是傳播啟蒙思想 B.促進了歐洲各國完成統一C.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具有革命與擴張雙重性質24.閱讀表2中兩個文件的內容摘編,可以看出()表2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須交納贖金。1862年,美國林肯總統領導的聯邦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當時仍在叛亂的任何一個州或地區,其境內所有奴隸都應永遠獲得自由。A.農奴制改革使農奴獲得了完全自由 B.兩國徹底廢除舊制度實現民主政治C.美國全境禁止奴隸制促進南北統一 D.兩個文件都推動了本國近代化進程第II卷 非選擇題(滿分52分)二、非選擇題(共52分)25.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世紀興旺發達的地中海貿易成為明日黃花,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的商業地位一落千丈······而大西洋沿岸里斯本、倫敦、安特衛普和阿姆斯特丹成為重要的國際商業都市······許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煙草、可可和中國的茶葉等出現在歐洲市場上。-摘編自孔祥明《世界中古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16世紀歐洲商業革命的表現。(8分)材料二1565年,西班牙開展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此前“半球化”的航海貿易活動轉向“全球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滿載美洲白銀及商品的大帆船,從墨西哥駛往菲律賓馬尼拉。中國船隊所載貨物到達馬尼拉,即被轉裝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通過“大帆船貿易”,美洲的金銀大量輸往亞洲,其中可能有一半運往中國,以換取歐洲人真正能消費的東西,西班牙也獲得了驚人的利潤。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逐漸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自由貿易沖擊下,以壟斷為特色的“大帆船貿易”的地位急劇下降。跨越太平洋的大帆船航路,溝通了中國與美洲、歐洲的貿易圈,打通了“新海上絲綢之路”環球化的最后一里路。-摘編自吳杰偉《大帆船貿易與跨太平洋文化交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帆船貿易”興起的條件及主要特點。(8分)材料三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三角貿易和直接貿易。隨著大西洋貿易的發展,英國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棉紡織業、玻璃制造業、絲織業、肥皂業等新的工業部門也建立并發展起來。如果以1700年的發展指數為100,1800年時英國出口工業指數為544。法國的工業生產也因大西洋貿易對工業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國出口的工業品占到了出口總額的34.2%。-摘編自于民《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與現代早期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6-18世紀大西洋貿易的歷史影響。(9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覺醒年代》故事片段如下:1912年清廷覆滅,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年代。人們在愚昧中茍活,在無知中殘存,中國這個幾千年的大國,又一次迎來了沉重的打擊,無數人民流離失所,無數人民在封建禮制的摧殘下,滋生出一副吃人的社會。人們開始懷疑這樣的中國是否還有救,這樣的中國是否還能繼續生存與延續。人們開始絕望,變得麻木,變得開始接受這樣一個殘破中國的現實。中國這個屹立于東方幾千年的雄獅,終漸陷入了沉睡。當周圍無盡黑暗時,總有一束光明照耀前方,在這個吃人的社會下,一代新人站了出來,李大釗、陳獨秀,一批批革命先輩用他們的方式試圖喚醒沉睡中的中國。他們以筆為武器,以文章為陣地,在一個不見血腥的戰場上,開始了他們的戰爭······隨后,“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段佳話。結合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從上述故事片段中提取一個情節,并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再評述該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要求:評述全面,史論結合。)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抗戰以來,我黨在各抗日根據地實行的土地政策,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土地政策,也就是一方面減租減息一方面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這一政策,在各根據地實行以后,曾經獲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團結了各階層的人民,支持了敵后的抗戰。-《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1942年1月18日)材料二土地會議應該采取徹底平分土地的方針,將農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鄉為單位,山地以村為單位,除少數重要反動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平均分配。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而且要將地主富農兩階級多余的糧食、耕牛、農具、房屋及其他財富拿出來,適當地分配給農民中缺乏這些東西的人們,地主富農所得的土地財產不超過也不低于農民所得。-《中央關于徹底平分土地問題給中央工委的復示》(1947年9月6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9分)內江六中2024-2025學年(下)高2027屆期中考試歷史學科參考答案第I卷選擇題(滿分 48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A B D C D B B D A A A B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D B C B B B B B D C D D第II卷非選擇題(滿分 52分)二、非選擇題(共52分)25.【答案】(1)表現:商業活動范圍的擴大(全球貿易網絡初步形成);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商業組織和經營方式的創新(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每點分,共8分)(2)條件: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的殖民擴張;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與美洲市場的互補(中國商品的吸引力)。(每2分,任答2點得4分)主要特點:西班牙壟斷貿易(西班牙在貿易中占主導);貿易范圍廣(貿易橫跨太平洋,連接美洲和亞洲);美洲的白銀和中國的手工業品相互交換(白銀為主要支付手段);貿易形式是和平的商品貿易;中轉貿易模式。(每意,任答2點得4分)(3)影響:加速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損失和經濟上的落后;客觀上有利于美洲的開發;使世界各地區間的貿易聯系日益加強(或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導致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每點分,任答4點得9分)26.【示例一】情節:清朝覆滅,民國建立。(分)歷史現象:這一情節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2(分)評述: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不斷發展,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加深。1911年的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受其影響,各省紛紛獨立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2月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9分)【示例二】情節“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分)歷史現象:這一情節反映了中國共產黨誕生。2(分)評述: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力量壯大并登上政治舞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并日益和工人運動相結合,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9分)【示例三】情節:一代新人站了出來,李大釗、陳獨秀,一批批革命先輩用他們的方式試圖喚醒沉睡中的中國。(分)歷史現象:這一情節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2(分)評述: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或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帝國主義加緊侵略、軍閥統治日趨黑暗、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臺,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9分)【示例四】情節:他們以筆為武器,以文章為陣地,在一個不見血腥的戰場上,開始了他們的戰爭。(1分)歷史現象:這一情節反映了新文化運動期間思想的碰撞。2(分)評述:20世紀初的中國,在經歷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北洋軍閥的腐朽統治后,一群先進的知識分子為挽救民族危亡,發起了一場反對封建迷信、崇尚科學民主,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腐朽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提出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向封建專制思想發起進攻。胡適、魯迅積極參加文學革命,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白話文,魯迅則在《新青年》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李大釗則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先后在《新青年》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新文化運動使中國思想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造成了新舊思想的碰撞,極大地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還為各種新思想、新理論在中國的碰撞創造了良好的環境。9分)27.【答案】(1)影響: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贏得人民的支持。(每點分,任答3點得6分)(2)變化:由減租減息、交租交息到徹底平分土地。4(分)原因: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解放戰爭的推進;加快中國革命勝利的需要。(每點分,任答3點得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