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中考歷史預熱模擬卷 【廣西專用】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要了解中國原始農業的發展狀況,最可靠的史料應是( )A.神話傳說 B.甲骨卜辭 C.遺跡遺存 D.史書記載2.閱讀下圖歷史短劇本。與短劇中的事件產生相同影響的是( )場景 時間:春秋時期某一個夏日 地點:田野 人物:鄭莊公(鄭國國君) 祭足(鄭國臣子) 內容:祭足率領鄭國軍隊,搶奪周天子的麥子A.西周實行分封制 B.諸侯國設置縣郡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末農民大起義3.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內地。這主要得益于( )A.科技文化發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遷 D.江南地區開發4.唐詩通常會把時空背景轉換成秦漢,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宋詞經常提及不為兩宋控制卻有強烈文化符號意味的中國西北地區,如辛棄疾的“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這主要表明( )A.唐詩宋詞風格多樣、名家輩出 B.科舉制度推動了文學的繁榮C.家國情懷是超越時空的情感 D.秦漢兩朝邊境貿易較為興旺5.“使中央權力下移了一個層次,地方機構上升一級,大大靠近中央。它的兩重身份使上下緊密結合,渾然一體,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边@段材料評價的應是( )A.分封制度 B.郡縣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6.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中,民眾是以“大清國子民”的立場抵抗英軍的。事后,廣西巡撫在奏議中說:“這次廣州未出大事,是借鄉民之力。”這反映出( )A.外來侵略激發民眾的民族意識 B.政府官員和民眾盲目排外C.民眾成為抗擊外來侵略的主力 D.國內階級矛盾趨于緩和7.1881年,清政府為了運輸開平煤礦的煤炭,建成唐胥鐵路,后來鐵路兩端不斷延伸,到1894年擴建成為天津至山海關鐵路,彌補了北方多條水系互相平行、無法聯通的缺憾。這說明( )A.近代軍事工業開始出現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洋務運動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發展 D.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8.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他多次在危急關頭為革命指明正確的方向。當攻打長沙的計劃失敗,效仿俄國的做法行不通時,毛澤東提出( )A.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B.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進行抗日持久戰C.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進行和平談判D.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粉碎重點進攻9.歷史學家金沖及說,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前途命運,在新中國成立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 )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B.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C.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 D.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10.體育外交也是一個國家外交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1963年參加了在雅加達舉行的新興力量運動會,1965年參加了在金邊舉行的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等,積極開展與亞非拉獨立國家的體育交流活動。這些活動( )A.有利于改善當時中國外交環境 B.有利于改善中美外交關系C.有利于“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D.有利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1.我國的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2021年開始實施的“十四五”規劃,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這表明新中國成立以來( )A.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 B.國家對經濟發展的指導更加科學C.一直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在世界上最早實行五年建設計劃12.史料種類眾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歷史發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記錄。其他史料如文字記載、口述回憶等或由立場的不同,或受環境的影響,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歷史的本真。以下選項作為研究古希臘歷史第一手史料最恰當的是( )A.雅典衛城遺址 B.《伯羅奔尼撒戰爭史》C.電影《諸神之戰》 D.希波戰爭故事講述13.拜占庭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其前身羅馬帝國截然不同,總體來說呈現守勢狀態,其目標以收復失土為主,并非開拓新疆土。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國( )A.其前身是波斯帝國 B.版圖一直在擴大C.長期進行防御戰爭 D.被阿拉伯人滅亡14.學習歷史要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1851年,英國在倫敦舉行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海德公園建造了一座玻璃大廈,以展示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有600多萬人參觀了博覽會。在這次博覽會上人們可能看到的有( )A.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 B.瓦特改進的蒸汽機C.海厄特發明的塑料 D.奧托制造的煤氣內燃機15.1991年,日本駐聯合國大使宣稱,要“爭取五年內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一企圖未能實現;2004年,日本又改變了“入?!辈呗裕詈笠矚w于失敗。這些“入常”行為說明日本( )A.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B.反省歷史融入世界C.致力維護世界和平 D.謀求成為政治大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0分)16.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智慧結晶,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求真務實之科技篇】圖一蔡倫改進造紙術 圖二祖沖之與圓周率 圖三《傷寒雜病論》 圖四《齊民要術》(1)簡述圖一發明對世界文明產生的影響和圖二成就的歷史地位。(4分)(2)寫出圖三、圖四著作的作者。(1分)【傳承創新之藝術篇】圖五《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圖六《女史箴圖》(摹本·局部) 圖七龍門石窟北魏《帝后禮佛圖》(3)藝術作品分別涉及哪一領域?(3分)(4)上述圖片結合所學,談談你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悟。(4分)17.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某班同學以“共迎華誕·獻禮祖國”為主題分組進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其中,完成探究任務。(11分)活動一【梳理史實 回顧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歷程】第一小組梳理了20世紀50年代的部分史實,制作了以下時間軸,并進行探究。(1)請你參與時間軸的制作,完成?_______處內容的填寫。并從中任選兩個有關聯的事件,擬定一個合理的觀點。(3分)活動二【研讀材料 理解社會主義理論內涵】第二小組搜集了一些關于社會主義理論的材料,并從中選取了一則進行研讀。從1979年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鄧小平對西方現代化的發展經驗從“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的態度,到“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的結論。1983年,鄧小平進一步強調改革是穩健的、漸進的,改革道路是獨立自主的……在鄧小平理論的引領和推動下,我國逐漸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摘編自《鄧小平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2)請你參與研讀,概括鄧小平理論的特點。運用相關史實說明,在這場改革中,哪些措施推動我國“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3分)活動三【聚焦人物 學習社會主義楷模精神】第三小組選取了四位楷模,制作人物展板,現已完成郝建秀的事跡介紹。(3)請你從其他三位楷模中任選一位,介紹其事跡。(3分)(4)通過本次活動可以認識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2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新航路的開辟,揭開了國際貿易向世界規模發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貿易往來、貨幣支付等活動,遍及五大洲。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葡萄牙、西班牙、尼德蘭、法國、英國等國相繼為國際貿易與航運中心。——摘編自孫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場的形成及其經濟意義》材料二:冷戰結束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著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影響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體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場更加完整和統一。各國國民經濟主體在相對統一的市場經濟規則下進行競爭,跨國公司的戰略聯盟不斷出現,其決策全球化、經營多元化、交易內部化和母國區位分布分散化的趨勢,對于世界市場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與此同時,國際經濟組織的形成與發展,為世界市場健康運行又提供了保證。——摘編自趙宗博《全球化進程中的世界市場整合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材料三:世界經濟的形成,首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發展而逐漸形成起來的。世界經濟不僅是一個經濟的范疇,也是一個歷史的和社會的范疇。世界經濟作為一個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任何國家都不能不和這個整體發生某種程度的聯系。而且,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條件的變化必然使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不斷地發生變革。——摘編自姜春明、佟家棟《世界經濟概論》(1)依據材料一概括近代國際貿易呈現的變化;依據材料二歸納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3分)(2)歸納材料三觀點并結合相關史實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闡述合理)。(4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祭足率領鄭國軍隊,搶奪周天子的麥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分封制走向瓦解,周天子勢力衰落,諸侯勢力發展壯大,不再聽從周天子的號令,題干所述反映了鄭莊公作為諸侯挑戰周天子的權威,諸侯國設置縣郡也沖擊了分封制,B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春秋時期諸侯對周天子權威的沖擊,體現了西周分封制逐漸瓦解,排除A;C、D不符合題意,排除。3.答案:B4.答案:C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地方機構上升一級,大大靠近中央”“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實行行省制,把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等地稱作“腹里”,直屬于中央的中書?。黄渌貐^,除了吐蕃、畏兀兒地區之外,設置了嶺北、遼陽、河南等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置路、府、州、縣。故選D。6.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面對英國的侵略,民眾強調自己是“大清國子民”并進行抵抗,巡撫也認為“這次廣州未出大事,是借鄉民之力”,這體現出在西方侵略面前,民眾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A正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抗爭,不是盲目排外,排除B;材料中沒有提及抗擊外來侵略的主力,也沒有涉及階級矛盾,排除CD。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說明洋務運動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發展,C正確;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以干涉還遼為契機,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8.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當攻打長沙的計劃失敗,效仿俄國的做法行不通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受挫,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并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A正確;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進行抗日持久戰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進行和平談判,與材料不符,排除C;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粉碎重點進攻是在解放戰爭時期,與材料不符,排除D。9.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D正確;“五四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排除A;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排除B;辛亥革命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排除C。10.答案:A解析:20世紀60年代,中美關系緊張,中蘇關系惡化,中國積極參加新興力量運動會,積極開展與亞非拉獨立國家的體育交流活動,有利于改善當時中國外交環境,A正確;中國積極參加新興力量運動會,積極開展與亞非拉獨立國家的體育交流活動,與改善中美外交關系無關,排除B;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排除C;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D。11.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經濟發展的指導更加科學,從最開始的指令性計劃,發展到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相輔相成的規劃,B正確;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此可知,“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和“一直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表述都是錯誤的,排除AC;世界上最早實行五年建設計劃的并不是中國,而是蘇聯,排除D。12.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史料種類眾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歷史發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記錄。其他史料如文字記載、口述回憶等或由立場的不同,或受環境的影響,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歷史的本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衛城遺址是希臘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原始史料,可以作為研究古希臘歷史的第一手史料,A正確;《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創作的歷史著作,可能摻雜著作者的情感,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電影《諸神之戰》可能摻雜著創作人員的情感,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希波戰爭故事講述可能會受講述者的立場等影響,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13.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拜占庭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其前身羅馬帝國截然不同,總體來說呈現守勢狀態,其目標以收復失土為主,并非開拓新疆土”可知,拜占庭帝國的軍事戰略以收復失土為主,拜占庭帝國轄域廣闊,敵人眾多,作為一個千年帝國,不可能長期維持大量軍隊,所以他們采取的是精兵戰略和彈性防御策略,C正確;拜占庭帝國的前身是羅馬帝國,排除A;拜占庭帝國以收復失土為主,版圖沒有一直在擴大,排除B;拜占庭帝國最后被奧斯曼帝國所滅,排除D。14.答案:B解析:根據t題干材料“1851年,英國在倫敦舉行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海德公園建造了一座玻璃大廈,以展示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有600多萬人參觀了博覽會”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信息發生在工業革命時期,故在博覽會上人們能夠看到瓦特改進的蒸汽機,B正確: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海厄特發明的塑料、奧托制造的煤氣內燃機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排除ACD。15.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1936年”“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那樣要求打破現狀”“建立新的國際和平秩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華盛頓體系調整了列強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1936年,廣田弘毅內閣上臺,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積極準備發動侵略戰爭,這說明日本此時正試圖突破華盛頓體系的過制,C正確;1936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排除A;材料體現的是日本要打破現狀,積極準備對外擴張,并不是為維護國際和平秩序,排除B;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上美國就實現了門戶開放政策,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排除D。16.答案:(1)圖一影響:造紙術的發明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言之有理,一點即可)圖二地位;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2)張仲景;賈思勰。(3)圖五領域:書法;圖六領域:繪畫;圖七領域:石窟藝術。(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折射出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崇尚科學的理性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求變求新的創新精神等,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影響:根據圖一信息“蔡倫改進造紙術”結合所學可知,造紙術的發明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地位:根據圖二信息“祖沖之與圓周率”結合所學可知,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2)作者:根據圖三信息“《傷寒雜病論》”結合所學可知,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一書,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等。這部著作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理論的基礎,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作者:根據圖四信息“《齊民要術》”和結合所學可知,賈思勰著成《齊民要術》一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等重要思想,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農書,凸顯出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3)領域:根據圖五信息“《蘭亭集序》”和結合所學可知,圖五藝術作品涉及書法領域;根據圖六信息“《女史箴圖》”和結合所學可知,圖六藝術作品涉及繪畫領域;根據圖七信息“龍門石窟北魏《帝后禮佛圖》”和結合所學可知,圖七藝術作品涉及石窟藝術領域。(4)感悟:根據材料得出感悟,言之有理、價值觀正確、語言表述準確即可。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折射出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崇尚科學的理性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求變求新的創新精神等,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17.答案:(1)內容:土地改革。事件: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觀點:符合國情的土地所有制變革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特點:實事求是,符合中國國情(或者具有中國特色)。措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3)袁隆平: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4)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依據國情進行改革;科學家們的辛勤付出。18.答案:(1)變化:貿易規范、范圍擴大,商品貿易的種類、數量增加,出現國際貿易與航運中心。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動,影響世界合作的因素消除,跨國公司的出現,國際經濟組織的影響。(2)觀點:世界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發展而逐漸形成起來的。論述:14世紀中葉以后,西歐經濟出現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出現世界經濟的萌芽;15世紀后期,葡萄牙、西班牙等開啟探索世界并進行殖民擴張,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促進世界經濟的初步形成;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擴大了國際間的商品流通,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殖民地瓜分基本結束,世界經濟最終形成。解析:(1)變化:根據材料“揭開了國際貿易向世界規模發展的序幕”分析可知貿易規范、范圍擴大;根據材料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分析可知商品貿易的種類、數量增加;根據材料“萄牙、西班牙、尼德蘭、法國、英國等國相繼為國際貿易與航運中心”分析可知出現國際貿易與航運中心.原因:根據材料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著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影響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體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場更加完整和統一~跨國公司的戰略聯盟不斷出現,其決策全球化、經營多元化、交易內部化和母國區位分布分散化的趨勢~國際經濟組織的形成與發展,為世界市場健康運行又提供了保證歸納可知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有科技革命的推動,影響世界合作的因素消除,跨國公司的出現,國際經濟組織的影響。(2)觀點:根據材料“世界經濟的形成,首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發展而逐漸形成起來的”可歸納出觀點:世界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發展而逐漸形成起來的。論述過程需要結合史實,注意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語言通暢,參考示例如下:論述:14世紀中葉以后,西歐經濟出現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出現世界經濟的萌芽;15世紀后期,葡萄牙、西班牙等開始探索世界并進行殖民擴張,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促進世界經濟的初步形成;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擴大了國際間的商品流通,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殖民地瓜分基本結束,世界經濟最終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