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西南寧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原卷+教師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西南寧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原卷+教師卷)

資源簡介

廣西南寧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
1.(2024八上·南寧期末)制作酸奶時加入乳酸菌相當于細菌培養步驟中的( ?。?br/>A.配制培養基 B.高溫滅菌 C.接種 D.恒溫培養
【答案】C
【知識點】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區別
【解析】【解答】微生物的培養過程包含制備培養基——高溫滅菌——接種——恒溫培養四步驟,其中制作酸奶時加入乳酸菌是將菌種和有機物混在一起,屬于接種過程。
故答案為:C。
【分析】微生物的培養:制備培養基——高溫滅菌——接種——恒溫培養。
①制備培養基:培養基中應含有微生物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
②高溫滅菌:培養基在接種前應進行高溫滅菌處理,以殺滅雜菌。
③冷卻接種:冷卻后將目標菌種轉移到培養基中。
④恒溫培養: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需要適宜的溫度。
2.(2024八上·南寧期末)細菌很小,大部分真菌的個體也比較小,但在培養基上,它們會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每個菌落由大量不同種的菌體集合而成
B.一個菌落是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細胞構成的
C.菌落特征可作為鑒別細菌與真菌的依據
D.一般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細菌
【答案】C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細菌的菌落;真菌的菌落
【解析】【解答】A.一個菌落有很多個相同的細菌或真菌組成,不是由多種細菌或真菌組成的,A說法錯誤。B.菌落是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一個菌落是由許多細菌或許多真菌細胞構成,B說法錯誤。
C.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不同,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種類,C說法正確。
D.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細菌時,可形成懸浮液,但不能形成菌落,一般在固體培養基中培養菌落,故D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C
【分析】此題考查菌落的特點、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區別,為基礎題,比較簡單,需要熟記:
菌落是指一個細菌或真菌在適宜的培養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細菌或真菌集團)。
①細菌菌落特征:菌落較小,形狀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為白色。
②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較大、菌絲細長,菌落疏松,成絨毛狀、蜘蛛網狀、棉絮狀,無固定大小,多有光澤,不易挑,有時還呈現紅色、褐色、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的顏色(孢子的顏色)。
3.(2024八上·南寧期末)根據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示意圖,可得出的結論是( ?。?br/>A.煮沸的肉湯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B.肉湯變質的原因是空氣進入燒瓶
C.使肉湯變質的微生物由營養豐富的肉湯產生
D.使肉湯變質的微生物來自空氣
【答案】D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A、肉湯煮沸后,肉湯中的微生物全被殺死,A不符合題意。
B、肉湯變質的原因是空氣中的細菌進入燒瓶,B不符合題意。
C、使肉湯變質的微生物不是由營養豐富的肉湯產生,而是來自于空氣,C不符合題意。
D、此實驗說明,微生物不是從肉湯中自然發生的,而是來自空氣中,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此題考查“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難度一般,需要熟記:巴斯德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通過實驗證明微生物只能來自微生物,而不能憑空產生。他做的一個最令人信服、然而卻是十分簡單的實驗就是“鵝頸瓶實驗”。實驗如下:
巴斯德將瓶中肉湯煮沸,使肉湯中的微生物全被殺死,他將肉湯裝入帶有彎曲細管的瓶中,彎管是開口的,空氣可無阻地進入瓶中,而空氣中的微生物則被彎曲的頸阻擋而沉積于彎管底部,不能進入瓶中,結果瓶中肉湯未腐敗,說明沒有微生物進入。此時如將曲頸管打斷,使外界空氣不經“沉淀處理”而直接進入肉湯中,不久肉湯由于微生物大量繁殖而腐敗,可見,微生物不是從肉湯中自然發生的,而是來自空氣中。
4.(2024八上·南寧期末)假設你手上此刻有50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鐘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2小時后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  )
A.800個 B.4500個 C.3200個 D.1500個
【答案】A
【知識點】細菌的生殖
【解析】【解答】細菌為單細胞生物,靠分裂繁殖后代,即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長大以后又能進行分裂。根據題干所述,“在環境適宜的時候,每隔30分鐘進行一次分裂?!蹦敲?,2小時后細菌分裂了4次。1細菌2小時后的個數是24個。因此50個細菌2小時后的個數是50×24=800個,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此題考查細菌的生殖,為基礎題,難度一般,解答此題需要多總結規律:X個細菌分裂N次其數量即為X×2N個。
細菌是靠分裂進行生殖的,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長大以后又能進行分裂,在環境適宜的時候,不到半小時,細菌就能分裂一次,一個細菌分裂N次的個數是1×2N。
5.(2024八上·南寧期末)地溝油中含有黃曲霉素,黃曲霉素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產生黃曲霉素的生物屬于(  )
A.細菌 B.真菌 C.病毒 D.有毒植物
【答案】B
【知識點】真菌的種類和結構
【解析】【解答】黃曲霉細胞的結構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是多細胞真菌,屬于真核生物。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就會萌發生出菌絲,形成新個體。
故答案為:B。
【分析】真菌有真正的細胞核,真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沒有葉綠體。真菌中酵母菌是單細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細胞的;真菌的細胞不含葉綠體,是典型異養生物。它們從動物、植物的活體、死體和它們的排泄物,以及斷枝、落葉和土壤腐殖質中、來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機物,作為自己的營養。真菌的異養方式有寄生和腐生。大多數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就會萌發生出菌絲,形成新個體。
6.(2024八上·南寧期末)細菌和真菌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既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敵人”.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br/>A.細菌和真菌都可長出菌落,菌落的形態、大小等可作為初步鑒別細菌和真菌的依據
B.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是人體的第三道防線
C.某些真菌產生的抗生素可以殺死和抑制某些致病細菌
D.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是共生關系
【答案】A
【知識點】人體的三道防線
【解析】【解答】解:通過分析可知:
A、細菌和真菌都可長出菌落,菌落的形態、大小等可作為初步鑒別細菌和真菌的依據,A正確;
B、體液中的溶菌酶,能夠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溶解,是人體的第二道防線,非特異性免疫,B錯誤;
C、某些真菌產生的抗生素可以殺死和抑制某些致病細菌,如青霉產生的青霉素,可以治療多種細菌性疾?。瓹正確.
D、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為植物固定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植物能夠吸收的含氮物質,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機物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儲存的有機物.所以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關系是共生關系,D正確;
故選:A.
【分析】(1)細菌菌落特征:菌落較小,形狀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為白色;
真菌落特征:菌落較大、菌絲細長,菌落疏松,呈絨毛狀、蜘蛛網狀、棉絮狀,無固定大小,多有光澤,不易挑,有時還呈現紅色、褐色、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的顏色(孢子的顏色).(2)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點如表:
組成 功能 免疫類型
第一道防線 皮膚和黏膜 阻擋殺死病原體,清除異物 非特異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 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溶解、吞噬和消滅病菌 非特異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 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產生抗體,消滅病原體 特異性免疫
3)有的真菌能引起多種疾病,有的真菌卻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被稱為抗生素.(4)共生是指有些生物與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要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這就是共生.
7.(2024八上·南寧期末)某興趣小組的同學探究了“細菌對落葉的分解作用”,實驗方案及現象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甲組:收集楊樹落葉,清洗、滅菌、置于無菌環境,一周后楊樹落葉無變化。
乙組:收集楊樹落葉,清洗、滅菌、接種細菌、置于無菌環境,一周后楊樹落葉出現腐爛。
A.該實驗的變量是細菌的有無
B.甲、乙兩組所取的楊樹落葉數量可以不同
C.該實驗說明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
D.滅菌是為了防止其他菌種對實驗造成干擾
【答案】B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
【解析】【解答】A.根據題干所述,甲組和乙組都進行了滅菌,乙組接種了細菌,甲組在無菌條件下,所以,甲與乙形成以細菌為變量的對照實驗,A說法正確。
B.在對照實驗中,要控制單一變量,所以,除了變量細菌外,甲、乙兩組所取的楊樹落葉數量必須相同,B說法錯誤。
C.根據實驗結論可以看出,接種細菌的乙組楊樹落葉出現腐爛,而沒有接種細菌的甲組楊樹落葉沒有腐爛,說明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C說法正確。
D.滅菌可以殺死原有的細菌和真菌,防止對實驗造成干擾,D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B
【分析】此題考查“細菌對落葉的分解作用”,為基礎題,難度一般,需要熟記:
(1)在探究實驗中,為了增加實驗結果的說服力,往往需要設置對照實驗,即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的不同條件叫變量,變量只能有一個。
(2)在實驗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實驗條件,避免或減少其他因素對實驗的干擾保證探究的嚴謹有效。
8.(2024八上·南寧期末)控制環境溫度,降低食品自身的含水量,都可以減緩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下列食品保存的方法與對應原理不一致的是( ?。?br/>A.牛奶盒裝——加熱滅菌并隔絕外界空氣
B.香菇曬干——減少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
C.鲅魚鹽漬——降低魚表面細菌數量
D.剩菜冷藏——低溫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答案】C
【知識點】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A.盒裝牛奶利用高溫消毒來殺菌并隔絕空氣,來延長牛奶的保質期,屬于巴氏消毒法,A不符合題意。
B.曬干的香菇內減少了水分,從而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繁殖,來延長保質期的,因此香菇曬干——減少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B不符合題意。
C.腌漬后的鲅魚內水分減少,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有利于延長保質期,因此鲅魚鹽漬不是降低魚表面細菌數量,C符合題意。
D.低溫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所以,剩菜冷藏是利用低溫來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繁殖,從而延長保質期,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此題考查食品保存的方法,為基礎題,難度一般,食物腐敗變質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長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據食物腐敗變質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盡量的殺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大量繁殖。傳統的食品保存方法有:鹽腌、糖漬、干制、酒泡等?,F代的貯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脫水、冷凍、真空包裝、添加防腐劑等。
9.(2024八上·南寧期末)下列有關病毒的說法錯誤的是( ?。?br/>A.禽流感病毒會引起禽類患病,給養殖業造成經濟損失
B.病毒一旦離開活細胞,通常會變成結晶體
C.人類利用乙肝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預防乙肝
D.病毒靠所寄生細胞內的遺傳信息制造新的病毒
【答案】D
【知識點】病毒的結構和增殖方式;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解析】【解答】解:禽流感病毒會引起禽類患病,給養殖業造成經濟損失,A正確。
病毒沒有細胞構造,主要由內部的遺傳物質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B正確。
利用乙肝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有效地預防人類感染乙肝病毒,C正確。
病毒是靠自己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寄主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其繁殖方式為復制,D錯誤。
【分析】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遺傳物質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
10.(2024八上·南寧期末)下列有關生物分類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動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B.生物分類等級越小,它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
C.生物分類等級越大,它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D.生物分類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界
【答案】A
【知識點】生物分類的依據與方法;生物分類的等級
【解析】【解答】A. 動物分類時,主要依據動物的形態結構(如身體的外部形態、內部器官構造等)和生理功能(如呼吸方式、生殖方式等)。例如,根據有無脊柱可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是依據形態結構;根據呼吸器官的不同,可對脊椎動物進一步細分,像魚類用鰓呼吸,兩棲類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和皮膚呼吸等,這涉及生理功能。所以動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A正確。
BC.一般分類等級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共同特征越少,BC錯誤。
D. 生物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而不是界 ,D錯誤。
故答案為:A。
【分析】根據等級可了解生物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親緣關系越遠,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同種的生物親緣關系最近。
11.(2024八上·南寧期末)青蒿素是治療瘧疾耐藥性效果好的藥物之一;向日葵因花序隨太陽轉動而得名;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能制成各種規格的織物。在分類學上,青蒿和向日葵同科不同屬,青蒿和棉花同綱不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向日葵與棉花之間沒有共同特征
B.以上分類單位中,最小的分類單位是科
C.青蒿與向日葵的共同特征比與棉花的多
D.青蒿與棉花的親緣關系比與向日葵的近
【答案】C
【知識點】生物分類的等級
【解析】【解答】A. 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只要處于同一個界內,就會有共同特征。向日葵和棉花都屬于植物界,所以它們之間有共同特征, A錯誤。
B.在生物分類學中,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種是最小的分類單位,代表著一群能夠自然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的個體。而科是介于綱和屬之間的一個分類單位,不是最小的,B錯誤。
C.青蒿和向日葵同科不同屬,說明它們在分類上的親緣關系相對較近,因此共同特征也會相對較多。而青蒿和棉花雖然同綱,但不同目,親緣關系相對較遠,共同特征也會相對較少,C正確。
D. 因為 “科” 比 “綱” 分類單位小,所以青蒿與向日葵的親緣關系比與棉花的近 , D錯誤。
故答案為:C。
【分析】根據等級可了解生物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親緣關系越遠,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同種的生物親緣關系最近。
12.(2024八上·南寧期末)對內蒙古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查干諾爾龍”化石研究表明,該恐龍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分類上隸屬于爬行綱,蜥臀目。關于上述資料的分析正確的是( ?。?br/>A.該恐龍屬于爬行動物,它能用肺呼吸
B.該恐龍屬于無脊椎動物,它的體內無脊柱
C.該恐龍屬于恒溫動物,適應環境能力強
D.資料中提到的“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答案】A
【知識點】生物分類的等級;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爬行動物的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恒溫動物與變溫動物
【解析】【解答】A、該恐龍屬于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真正的陸生生物,肺部發達,用肺呼吸,A正確;
B、該恐龍屬于爬行動物,爬行動物體內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脊椎動物,B錯誤;
C、爬行動物的體溫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屬于變溫動物,C錯誤;
D、生物分類的等級有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其中種事最基本的分類單位,D錯誤。
故答案為:A。
【分析】(1)生物分類的方法:等級法,將生物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2)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3)我們根據體內是否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將動物簡單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有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類等。
(4)動物根據體溫的變化方式可以簡單分為恒溫動物和變溫動物,鳥類和哺乳類是恒溫動物。
13.(2024八上·南寧期末)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與普通栽培水稻多次雜交,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品種,這是利用了(  )
A.生物數量多樣性 B.生物種類(物種)多樣性
C.基因(遺傳)多樣性 D.生態系統多樣性
【答案】C
【知識點】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解析】【解答】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是指物種的種內個體或種群間的基因變化,不同物種(兔和小麥)之間基因組成差別很大,同種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間基因也有差別,每個物種都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我國動物、植物和野生親緣種的基因多樣性十分豐富,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如利用野生水稻種群對草叢矮縮病具有較強的抗性的基因和栽培水稻進行雜交,從而培育出抗草叢矮縮病的水稻新品種.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樣性是培育農作物新品種的基因庫.
故選:C
【分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物的多樣性.解答時可以從生物多樣性的表現方面來切入.
14.(2024八上·南寧期末)檢測不同環境中細菌和真菌,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  )
①配制培養基;②在適宜的溫度下培養;③接種;④高溫滅菌;⑤觀察結果;⑥冷卻
A.④①②③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④⑥③②⑤ D.④①③②⑤
【答案】C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細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水分、適宜的溫度、還有有機物,所以,
①首先要配制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④把培養基和所有用具進行高溫滅菌,以防雜菌對實驗的干擾,為防止高溫殺死細菌、真菌,⑥冷卻后,再進行③接種,接種后②放在溫暖的地方進行恒溫培養,⑤定期觀察并詳細記錄實驗現象,可見,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①④⑥③②⑤。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此題考查培養細菌和真菌基本步驟,為基礎題,難度一般,熟記即可。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驟是:配制培養基→高溫滅菌→冷卻后接種→恒溫培養→觀察結果。
15.(2024八上·南寧期末)2024年3月3日是第十一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中國宣傳主題為“構建野生動植物智慧保護體系”,倡導關愛野生動植物、加強物種保護的生態保護理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遷地保護不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
B.圍湖造田、毀林造田可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C.外來物種的引進能豐富我國的生物多樣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入外來物種
D.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之一
【答案】D
【知識點】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
【解析】【解答】A.遷地保護是把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一種補充措施,A說法錯誤。
B.圍湖造田、毀林造田雖然可以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但是隨意開荒、圍湖造田,必然會破壞生態平衡,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使生態環境惡化,并引發各種災害,再反過來影響農業生產,可見,B說法錯誤。
C.在引進外來物種時,一般不引進它的天敵,則會導致shi外來物種會大量繁殖,進而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反而會破壞生物的多樣性,C說法錯誤。
D.棲息地是生物生存和居住的場所,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關鍵原因之一,D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D
【分析】此題考查保護生物多樣的措施,為基礎題,難度一般,需要熟記:
(1)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們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了保護戰略和不同的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
①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
②遷地保護,把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
③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
16.(2024八上·南寧期末)下圖為幾種微生物的形態結構模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甲與乙在細胞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甲沒有   。
(2)乙圖中的生物屬于  ?。ㄌ睢霸恕被颉罢婧恕保┥铮浼毎袥]有葉綠體,需依靠現成的  ?。ㄌ睢盁o機物”或“有機物”),營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
(3)引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冠病毒與圖中  ?。ㄌ睢凹住薄耙摇被颉氨保┙Y構相似,此類生物結構簡單,一般由[①]   外殼和內部的[②]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生活,只能   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
【答案】(1)成形的細胞核
(2)真核;有機物
(3)丙;蛋白質;寄生
【知識點】真菌的生殖;病毒的形態結構
【解析】【解答】圖中,A是細菌,其中①是DNA、②是鞭毛、③是細胞質、④是莢膜;B是青霉;C是病毒,其中①是蛋白質外殼,②是內部遺傳物質。
(1)圖中,甲是細菌,乙是青霉菌,屬于真菌,甲細菌與乙真菌的最主要的區別是,甲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而乙真菌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所以,圖中,甲與乙在細胞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甲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2)圖中,乙是青霉,屬于真菌,真菌細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真菌細胞內沒有葉綠體,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是異養,營寄生或腐生生活,在活的生物體內吸收有機物的屬于寄生;靠分解動物尸體、糞便或植物枯枝落葉的生活方式屬于腐生。
(3)圖中的丙是病毒,引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冠病毒與其結構相似。此類生物一般由[①]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②]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
故答案為:(1)成形的細胞核;(2)真核、有機物;(3)丙、蛋白質、寄生。
【分析】此題考查細菌、真菌和病毒的基本特征,比較簡單,熟記即可。
(1)細菌為單細胞生物,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NA集中的區域,有的細菌有長的鞭毛,有的在細胞壁外面還有較厚莢膜,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所以細菌為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為異養。
(2)病毒是一類結構簡單的微生物,它沒有細胞結構,主要有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必須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的細胞,病毒就無法進行生命活動。根據病毒侵染細胞的不同,把病毒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專門侵染動物的病毒叫動物病毒,如:艾滋病病毒;專門侵染植物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專門侵染細菌的病毒叫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
(3)真菌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酵母菌是單細胞的真菌,霉菌、蘑菇和木耳等為多細胞的真菌,真菌細胞的基本結構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沒有葉綠體,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大多靠產生孢子繁殖后代。
(1)甲是細菌,乙是青霉菌,甲細菌與乙真菌的最主要的區別是,甲細菌沒有成開的細胞核,而乙真菌有成形的細胞核。
(2)乙青霉屬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真菌細胞內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是異養,需要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營寄生或腐生生活。
(3)圖中的丙是病毒,引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冠病毒與其結構相似。此類生物一般由[①]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②]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離開了活細胞,它通常會變成結晶體。
17.(2024八上·南寧期末)生物界中有許多微小甚至肉眼看不見的生物,它們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A是一種微小的生物,必須使用   才能夠觀察到。
(2)圖中的B是毛霉,人類利用它來制作豆腐乳,其結構③的作用是  ??;人類從   (填字母)體內提取了最早的抗生素。
(3)某生物社團的同學在學過有關發酵的知識后,查閱到以下資料。
葡萄汁中的糖分經過發酵轉化成酒精后,酒精能夠被醋酸菌進一步轉化成醋酸。醋酸菌是一種需氧細菌,只有當氧氣充足時才能進行旺盛的生理活動。根據資料,同學們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發酵裝置,嘗試用葡萄汁來制葡萄酒和葡萄醋。
①在制葡萄酒過程中,將葡萄汁裝入發酵瓶時,要留有1/3的空間,原因是   。制葡萄酒過程中,排氣口的作用是   ,排氣口通過一個玻璃彎管與瓶身連接而不用直玻璃管的原因是   。
②經過10天,生物社團的同學通過出料口進行監測,發現酒精發酵過程正常,之后接種醋酸菌,進入制葡萄醋的階段。為了保證醋酸菌的正常生理活動,同學們持續進行   的操作,再經過7~8天,成功制成了葡萄醋。
【答案】(1)電子顯微鏡
(2)吸收有機物;C
(3)提供氧氣供酵母菌有氧呼吸,促進酵母菌繁殖;排二氧化碳;防止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通入氧氣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發酵技術;真菌與人類的關系;病毒的形態結構
【解析】【解答】圖1中,A是病毒,B是毛霉(①孢子囊、②直立菌絲、③營養菌絲),C是青霉(④孢子囊、⑤直立菌絲、⑥營養菌絲),D細菌,E酵母菌,
(1)A病毒形態極其微小,必須借助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病毒結構簡單,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
(2)圖1中,B是毛霉,人類利用它來制作豆腐乳,毛霉由許多細胞連接起來的菌絲構成的,分為③營養菌絲和②直立菌絲,③營養菌絲蔓延到營養物質內吸收有機物。青霉素是一種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C青霉菌產生的,抗生素主要是殺菌、抑菌,可以治療多種細菌性疾病。
(3)①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增殖,會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開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發酵瓶中留有的空間是為酵母菌創造有氧條件,利于它們的增殖。因此在制葡萄酒過程中,將葡萄汁裝入發酵瓶時,要留有的空間。排氣口是在酒精發酵時用來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來取樣的。排氣口要通過一個長而彎曲的膠管與瓶身連接,其目的是防止接觸空氣中的真菌細菌,以免被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
②制作葡萄醋需要醋酸菌發酵,醋酸菌是一種好氧菌,所以在制作過程中需持續進行輸入氧氣。
故答案為:(1)電子顯微鏡;(2)吸收有機物、C;(3) 提供氧氣供酵母菌有氧呼吸,促進酵母菌繁殖 、排二氧化碳、防止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通入氧氣。
【分析】此題考查病毒和真菌的基本結構、生物探究實驗的基本環節,為基礎題,解答此題還需要熟知酵母菌發酵的相關知識。
(1)病毒是一類結構簡單的微生物,它沒有細胞結構,主要有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必須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的細胞,病毒就無法進行生命活動。根據病毒侵染細胞的不同,把病毒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專門侵染動物的病毒叫動物病毒,如:艾滋病病毒;專門侵染植物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專門侵染細菌的病毒叫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
(2)真菌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酵母菌是單細胞的真菌,霉菌、蘑菇和木耳等為多細胞的真菌,真菌細胞的基本結構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沒有葉綠體,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大多靠產生孢子繁殖后代。
(3)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和細胞質等,體內不含葉綠素,進行腐生生活,在有氧的情況下,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人們可利用酵母菌來釀酒、制饅頭、做面包等。
(1)A病毒是一類非常微小的生物,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
(2)圖1中的B是毛霉,人類利用它來制作豆腐乳,其結構③營養菌絲蔓延到營養物質內吸收有機物。青霉素是一種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C青霉菌產生的,抗生素主要是殺菌、抑菌,可以治療多種細菌性疾病。
(3)①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型生物,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增殖,缺氧時開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發酵瓶中留有的空間是為酵母菌創造有氧條件,利于它們的增殖。因此在制葡萄酒過程中,將葡萄汁裝入發酵瓶時,要留有的空間。排氣口是在酒精發酵時用來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來取樣的。排氣口要通過一個長而彎曲的膠管與瓶身連接,其目的是防止接觸空氣中的真菌細菌,以免被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
②葡萄醋的制作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種好氧菌,所以在制作過程中需持續進行輸入氧氣。
18.(2024八上·南寧期末)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在研學過程中拍到了如圖甲所示的生物圖片,并按圖乙中的分類方法進行了生物分類。丙圖是某同學繪制的金絲猴的骨、關節、骨骼肌關系模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乙中①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是靠   進行生殖的。
(2)⑤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的發育方式為  ??;⑥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所屬類群的主要特征是體表被毛;   。
(3)分析乙圖可知,圖甲中與紅豆杉親緣關系最近的生物是  ??;金絲猴、紅豆杉等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生物,保護它們最有效的措施是   。
(4)圖丙所示某同學繪制的骨、關節、骨骼肌關系模式圖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
【答案】(1)分裂
(2)完全變態發育;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3)向日葵;建立自然保護區
(4)A
【知識點】哺乳動物的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生物分類的依據與方法;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對動物進行分類
【解析】【解答】(1)細菌為單細胞生物,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所以,圖乙中①原核生物對應的是甲圖中的乳酸菌,乳酸菌是細菌;細菌是靠分裂進行生殖的,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
(2)圖中⑤為無脊椎動物,可以推測對應圖甲中的蜜蜂,蜜蜂屬于節肢動物中的昆蟲類,蜜蜂的發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的差別,屬于完全變態發育;⑥體內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金絲猴屬于哺乳動物,體內有脊柱,是脊椎動物,⑥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為金絲猴(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有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3) 分析乙圖可知 ,植物分為有種子的和無種子的兩類,有種子的類群中,無果皮的為裸子植物,有種子的屬于被子植物,圖甲中,紅豆杉屬于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向日葵同屬于種子植物,因此親緣關系最近。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指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因此金絲猴、紅豆杉等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生物,保護它們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4)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塊骨骼肌的兩端跨過關節分別固定在不同的骨上。B圖骨骼肌沒有跨越關節,兩端固定在了同一塊骨上。因此圖丙中A正確。
故答案為:(1)分裂;(2)完全變態發育、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3)向日葵、 建立自然保護區 ;(4)A。
【分析】此題考查生物的分類依據和分類單位、細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殖方式、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等基礎知識,難度一般,熟記即可。
(1)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2)植物根據生殖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藻類、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根據子葉的不同分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
(3)根據體內脊柱的有無,動物可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體內有脊柱的動物叫做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脊柱的動物叫做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的體內都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蟲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體內都沒有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
(4)生物的分類等級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生物所屬的分類等級越小,生物間的親緣關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生物所屬的分類等級越大,生物間的親緣關系越遠,共同特征越少.向日葵與腎蕨同界不同門,向日葵與銀杏同門不同綱,向日葵和銀杏所屬的分類等級較小,親緣關系較近,共同特征較多。
(1)①是原核生物,對應甲圖中的乳酸菌,乳酸菌是細菌,細菌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細菌是靠分裂進行生殖的,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
(2)⑤體內無脊柱,是無脊椎動物,蜜蜂屬于節肢動物,體內無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因此⑤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為蜜蜂,蜜蜂的發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發育;⑥體內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金絲猴屬于哺乳動物,體內有脊柱,是脊椎動物,⑥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為金絲猴(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有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3)紅豆杉屬于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向日葵同屬于種子植物,因此親緣關系最近。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指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因此金絲猴、紅豆杉等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生物,保護它們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4)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塊骨骼肌的兩端跨過關節分別固定在不同的骨上。B圖骨骼肌沒有跨越關節,兩端固定在了同一塊骨上。因此圖丙中A正確。
19.(2024八上·南寧期末)圖甲是的細菌結構示意圖,圖乙為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當圖甲中[②]濃縮,[⑤]增厚時,細菌能夠形成休眠體   ,以抵抗不良的環境。
(2)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后人稱他為   。
(3)生物的遺體通過圖乙中細菌和真菌分解成[①]   和水,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4)圖乙中的兔、鹿等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動物通過   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說明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答案】(1)芽孢
(2)微生物學之父
(3)二氧化碳
(4)呼吸作用;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結構;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細菌的形態結構
【解析】【解答】圖甲中,①是鞭毛,②是細胞質,③是DNA集中區域,④是細胞膜,⑤是細胞壁,⑥是莢膜。圖乙中,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和無機鹽。
(1)圖甲是細菌,①是鞭毛,②是細胞質,③是DNA集中區域,④是細胞膜,⑤是細胞壁,⑥是莢膜,當圖甲中的[②]細胞質高度濃縮脫水,[⑤]細胞壁增厚時,細菌能夠形成休眠體芽孢,以抵抗不良的環境。遇到適宜的環境,芽孢又恢復生命現象,一個芽孢只變成一個細菌。
(2)巴斯德是法國的科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他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后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3)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鹽、水和①二氧化碳,釋放到環境中,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促進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4)由圖可以看出,圖乙中的兔、鹿等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說明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故答案為:(1)芽孢;(2)微生物學之父;(3)二氧化碳;(4)呼吸作用、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
【分析】此題考查細菌的結構和生殖、細菌和真菌、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基礎知識,難度一般,熟記即可。
(1)正常情況下,細菌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芽孢是細菌遇到不良環境時可以形成芽孢來度過不良環境,芽孢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抗性強,對高溫、紫外線、干燥、電離輻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學物質,都有很強的抵抗性。遇到適宜的環境,芽孢又恢復生命現象,一個芽孢只變成一個細菌。
(2)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動物在維持自然界中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②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返回無機環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體現了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③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3)細菌和真菌作為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能夠將動植物遺體等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分解產生的無機物,如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物質。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當圖甲中的[②]細胞質高度濃縮脫水,[⑤]細胞壁增厚時,細菌能夠形成休眠體芽孢,以抵抗不良的環境。
(2)巴斯德是法國科學家,他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他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后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3)分解者是指生態系統中腐生的細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鹽、水和①二氧化碳,釋放到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
(4)結合分析可知,圖乙中的兔、鹿等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說明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20.(2024八上·南寧期末)研究發現,淀粉可被嗜淀粉乳桿菌分解為乳酸,乳酸可降解塑料。為探究“嗜淀粉乳桿菌對廚余垃圾中淀粉的分解作用”,科研小組進行如下實驗。
步驟一:將廚余垃圾制成培養基,取300mL平均分成三組,再分別采用下列三種發酵方法進行處理:
組別 處理方式
A 不滅菌,直接接種0.2g嗜淀粉乳桿菌
B 不滅菌,不接種嗜淀粉乳桿菌
C 高溫滅菌30分鐘,冷卻后,再接種0.2g嗜淀粉乳桿菌
步驟二:將處理后的三組培養基都放置于無氧、35℃環境下發酵,每隔24h取樣并分析乳酸濃度。所得數據繪制成折線圖,如圖Ⅰ所示。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該研究形成兩組對照實驗,分別是  ?。ㄌ钚蛱枺?。
(2)步驟一表格內C組處理方式中:①高溫滅菌處理的目的是   ;②“冷卻”的目的是  ??;③步驟二對A、B、C三組的處理均相同,目的是   。
(3)通過以上實驗可知,分解廚余垃圾中淀粉的微生物有   。
(4)為得到分解淀粉能力更強的嗜淀粉乳桿菌。該小組又對原有菌株進行誘變處理,得到三種突變菌株甲、乙、丙,再將淀粉分成等量的四份,分別加入等量的原有菌株、菌株甲、菌株乙、菌株丙,在相同且適宜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實驗結果如圖Ⅱ所示,據此分析菌株   分解淀粉能力最強。
【答案】(1)A和B、A和C
(2)滅活廚余垃圾中的其他微生物;避免溫度過高殺死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控制單一變量
(3)嗜淀粉乳桿菌
(4)丙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
【解析】【解答】(1)對照實驗中存在唯一變量,根據題干分析可知,該實驗中有兩組對照實驗,其中A組和B組用于對比接種嗜淀粉乳桿菌對乳酸產生的影響;A組和C組用于對比滅菌與非滅菌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①高溫滅菌可以殺死多種類型的微生物,所以,高溫滅菌的目的是通過高溫殺死廚余垃圾中原有的其他微生物,確保后續實驗過程中只含有實驗中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以便準確測定其對于淀粉的分解作用。
②在高溫滅菌過程中,所用的容器可能會達到很高的溫度,這些溫度可能會對物品造成損害,“冷卻”的目的是避免溫度過高殺死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
③對照實驗中,為了排出其他因素對實驗的干擾,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為了控制單一變量,A、B、C三組的處理方式要相同。
(3)有實驗數據可以看出,A組的乳酸濃度最高,表明嗜淀粉乳桿菌對淀粉的分解作用較強。B組有一定乳酸產生,說明廚余垃圾中本身就含有一些能夠分解淀粉的微生物。C組由于經過滅菌,只剩下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因此也有乳酸生成,但濃度低于A組。由此可知分解廚余垃圾中淀粉的微生物有嗜淀粉乳桿菌。
(4)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分析菌株丙產生的乳酸最多,因此,它分解淀粉能力最強。將這種分解淀粉能力最強的菌株應用于廚余垃圾的處理,取得較好效果。
故答案為:(1) A和B、A和C ;(2)滅活廚余垃圾中的其他微生物、避免溫度過高殺死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控制單一變量;(3)嗜淀粉乳桿菌;(4)丙。
【分析】此題考查生物探究實驗的基本環節,此部分為重難點內容,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基礎內容。
(1)在生物探究實驗中,為了增加實驗的說服力,往往需要設置對照實驗,即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是對照組。
(2)在很多實驗操作后,多需要用到高溫滅菌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殺死所有其他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這些微生物可能會導致物品污染、感染或其他不良后果。通過高溫處理,可以有效地減少或消除這些風險。
(1)該實驗中有兩組對照實驗,其中A組和B組用于對比接種嗜淀粉乳桿菌對乳酸產生的影響;A組和C組用于對比滅菌與非滅菌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①高溫滅菌的目的是通過高溫殺死廚余垃圾中原有的其他微生物,確保后續實驗過程中只含有實驗中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以便準確測定其對于淀粉的分解作用。
②“冷卻”的目的是防止高溫將菌種殺死。
③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為了控制單一變量,A、B、C三組的處理方式要相同。
(3)A組的乳酸濃度最高,表明嗜淀粉乳桿菌對淀粉的分解作用較強。B組有一定乳酸產生,說明廚余垃圾中本身就含有一些能夠分解淀粉的微生物。C組由于經過滅菌,只剩下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因此也有乳酸生成,但濃度低于A組。由此可知分解廚余垃圾中淀粉的微生物有嗜淀粉乳桿菌。
(4)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分析菌株丙產生的乳酸最多,因此,它分解淀粉能力最強。將這種分解淀粉能力最強的菌株應用于廚余垃圾的處理,取得較好效果。
1 / 1廣西南寧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
1.(2024八上·南寧期末)制作酸奶時加入乳酸菌相當于細菌培養步驟中的(  )
A.配制培養基 B.高溫滅菌 C.接種 D.恒溫培養
2.(2024八上·南寧期末)細菌很小,大部分真菌的個體也比較小,但在培養基上,它們會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每個菌落由大量不同種的菌體集合而成
B.一個菌落是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細胞構成的
C.菌落特征可作為鑒別細菌與真菌的依據
D.一般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細菌
3.(2024八上·南寧期末)根據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示意圖,可得出的結論是(  )
A.煮沸的肉湯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B.肉湯變質的原因是空氣進入燒瓶
C.使肉湯變質的微生物由營養豐富的肉湯產生
D.使肉湯變質的微生物來自空氣
4.(2024八上·南寧期末)假設你手上此刻有50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鐘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2小時后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 ?。?br/>A.800個 B.4500個 C.3200個 D.1500個
5.(2024八上·南寧期末)地溝油中含有黃曲霉素,黃曲霉素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產生黃曲霉素的生物屬于( ?。?br/>A.細菌 B.真菌 C.病毒 D.有毒植物
6.(2024八上·南寧期末)細菌和真菌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既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敵人”.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br/>A.細菌和真菌都可長出菌落,菌落的形態、大小等可作為初步鑒別細菌和真菌的依據
B.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是人體的第三道防線
C.某些真菌產生的抗生素可以殺死和抑制某些致病細菌
D.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是共生關系
7.(2024八上·南寧期末)某興趣小組的同學探究了“細菌對落葉的分解作用”,實驗方案及現象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甲組:收集楊樹落葉,清洗、滅菌、置于無菌環境,一周后楊樹落葉無變化。
乙組:收集楊樹落葉,清洗、滅菌、接種細菌、置于無菌環境,一周后楊樹落葉出現腐爛。
A.該實驗的變量是細菌的有無
B.甲、乙兩組所取的楊樹落葉數量可以不同
C.該實驗說明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
D.滅菌是為了防止其他菌種對實驗造成干擾
8.(2024八上·南寧期末)控制環境溫度,降低食品自身的含水量,都可以減緩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下列食品保存的方法與對應原理不一致的是( ?。?br/>A.牛奶盒裝——加熱滅菌并隔絕外界空氣
B.香菇曬干——減少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
C.鲅魚鹽漬——降低魚表面細菌數量
D.剩菜冷藏——低溫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9.(2024八上·南寧期末)下列有關病毒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禽流感病毒會引起禽類患病,給養殖業造成經濟損失
B.病毒一旦離開活細胞,通常會變成結晶體
C.人類利用乙肝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預防乙肝
D.病毒靠所寄生細胞內的遺傳信息制造新的病毒
10.(2024八上·南寧期末)下列有關生物分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動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B.生物分類等級越小,它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
C.生物分類等級越大,它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D.生物分類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界
11.(2024八上·南寧期末)青蒿素是治療瘧疾耐藥性效果好的藥物之一;向日葵因花序隨太陽轉動而得名;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能制成各種規格的織物。在分類學上,青蒿和向日葵同科不同屬,青蒿和棉花同綱不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向日葵與棉花之間沒有共同特征
B.以上分類單位中,最小的分類單位是科
C.青蒿與向日葵的共同特征比與棉花的多
D.青蒿與棉花的親緣關系比與向日葵的近
12.(2024八上·南寧期末)對內蒙古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查干諾爾龍”化石研究表明,該恐龍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分類上隸屬于爬行綱,蜥臀目。關于上述資料的分析正確的是( ?。?br/>A.該恐龍屬于爬行動物,它能用肺呼吸
B.該恐龍屬于無脊椎動物,它的體內無脊柱
C.該恐龍屬于恒溫動物,適應環境能力強
D.資料中提到的“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13.(2024八上·南寧期末)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與普通栽培水稻多次雜交,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品種,這是利用了(  )
A.生物數量多樣性 B.生物種類(物種)多樣性
C.基因(遺傳)多樣性 D.生態系統多樣性
14.(2024八上·南寧期末)檢測不同環境中細菌和真菌,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 ?。?br/>①配制培養基;②在適宜的溫度下培養;③接種;④高溫滅菌;⑤觀察結果;⑥冷卻
A.④①②③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④⑥③②⑤ D.④①③②⑤
15.(2024八上·南寧期末)2024年3月3日是第十一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中國宣傳主題為“構建野生動植物智慧保護體系”,倡導關愛野生動植物、加強物種保護的生態保護理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遷地保護不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
B.圍湖造田、毀林造田可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C.外來物種的引進能豐富我國的生物多樣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入外來物種
D.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之一
16.(2024八上·南寧期末)下圖為幾種微生物的形態結構模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甲與乙在細胞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甲沒有   。
(2)乙圖中的生物屬于  ?。ㄌ睢霸恕被颉罢婧恕保┥?,其細胞中沒有葉綠體,需依靠現成的   (填“無機物”或“有機物”),營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
(3)引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冠病毒與圖中   (填“甲”“乙”或“丙”)結構相似,此類生物結構簡單,一般由[①]   外殼和內部的[②]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生活,只能   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
17.(2024八上·南寧期末)生物界中有許多微小甚至肉眼看不見的生物,它們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A是一種微小的生物,必須使用   才能夠觀察到。
(2)圖中的B是毛霉,人類利用它來制作豆腐乳,其結構③的作用是   ;人類從  ?。ㄌ钭帜福w內提取了最早的抗生素。
(3)某生物社團的同學在學過有關發酵的知識后,查閱到以下資料。
葡萄汁中的糖分經過發酵轉化成酒精后,酒精能夠被醋酸菌進一步轉化成醋酸。醋酸菌是一種需氧細菌,只有當氧氣充足時才能進行旺盛的生理活動。根據資料,同學們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發酵裝置,嘗試用葡萄汁來制葡萄酒和葡萄醋。
①在制葡萄酒過程中,將葡萄汁裝入發酵瓶時,要留有1/3的空間,原因是   。制葡萄酒過程中,排氣口的作用是   ,排氣口通過一個玻璃彎管與瓶身連接而不用直玻璃管的原因是   。
②經過10天,生物社團的同學通過出料口進行監測,發現酒精發酵過程正常,之后接種醋酸菌,進入制葡萄醋的階段。為了保證醋酸菌的正常生理活動,同學們持續進行   的操作,再經過7~8天,成功制成了葡萄醋。
18.(2024八上·南寧期末)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在研學過程中拍到了如圖甲所示的生物圖片,并按圖乙中的分類方法進行了生物分類。丙圖是某同學繪制的金絲猴的骨、關節、骨骼肌關系模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乙中①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是靠   進行生殖的。
(2)⑤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的發育方式為   ;⑥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所屬類群的主要特征是體表被毛;   。
(3)分析乙圖可知,圖甲中與紅豆杉親緣關系最近的生物是  ?。唤鸾z猴、紅豆杉等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生物,保護它們最有效的措施是   。
(4)圖丙所示某同學繪制的骨、關節、骨骼肌關系模式圖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
19.(2024八上·南寧期末)圖甲是的細菌結構示意圖,圖乙為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當圖甲中[②]濃縮,[⑤]增厚時,細菌能夠形成休眠體   ,以抵抗不良的環境。
(2)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后人稱他為   。
(3)生物的遺體通過圖乙中細菌和真菌分解成[①]   和水,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4)圖乙中的兔、鹿等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動物通過   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說明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20.(2024八上·南寧期末)研究發現,淀粉可被嗜淀粉乳桿菌分解為乳酸,乳酸可降解塑料。為探究“嗜淀粉乳桿菌對廚余垃圾中淀粉的分解作用”,科研小組進行如下實驗。
步驟一:將廚余垃圾制成培養基,取300mL平均分成三組,再分別采用下列三種發酵方法進行處理:
組別 處理方式
A 不滅菌,直接接種0.2g嗜淀粉乳桿菌
B 不滅菌,不接種嗜淀粉乳桿菌
C 高溫滅菌30分鐘,冷卻后,再接種0.2g嗜淀粉乳桿菌
步驟二:將處理后的三組培養基都放置于無氧、35℃環境下發酵,每隔24h取樣并分析乳酸濃度。所得數據繪制成折線圖,如圖Ⅰ所示。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該研究形成兩組對照實驗,分別是  ?。ㄌ钚蛱枺?br/>(2)步驟一表格內C組處理方式中:①高溫滅菌處理的目的是  ??;②“冷卻”的目的是   ;③步驟二對A、B、C三組的處理均相同,目的是   。
(3)通過以上實驗可知,分解廚余垃圾中淀粉的微生物有   。
(4)為得到分解淀粉能力更強的嗜淀粉乳桿菌。該小組又對原有菌株進行誘變處理,得到三種突變菌株甲、乙、丙,再將淀粉分成等量的四份,分別加入等量的原有菌株、菌株甲、菌株乙、菌株丙,在相同且適宜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實驗結果如圖Ⅱ所示,據此分析菌株   分解淀粉能力最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區別
【解析】【解答】微生物的培養過程包含制備培養基——高溫滅菌——接種——恒溫培養四步驟,其中制作酸奶時加入乳酸菌是將菌種和有機物混在一起,屬于接種過程。
故答案為:C。
【分析】微生物的培養:制備培養基——高溫滅菌——接種——恒溫培養。
①制備培養基:培養基中應含有微生物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
②高溫滅菌:培養基在接種前應進行高溫滅菌處理,以殺滅雜菌。
③冷卻接種:冷卻后將目標菌種轉移到培養基中。
④恒溫培養: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需要適宜的溫度。
2.【答案】C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細菌的菌落;真菌的菌落
【解析】【解答】A.一個菌落有很多個相同的細菌或真菌組成,不是由多種細菌或真菌組成的,A說法錯誤。B.菌落是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一個菌落是由許多細菌或許多真菌細胞構成,B說法錯誤。
C.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不同,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種類,C說法正確。
D.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細菌時,可形成懸浮液,但不能形成菌落,一般在固體培養基中培養菌落,故D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C
【分析】此題考查菌落的特點、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區別,為基礎題,比較簡單,需要熟記:
菌落是指一個細菌或真菌在適宜的培養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細菌或真菌集團)。
①細菌菌落特征:菌落較小,形狀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為白色。
②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較大、菌絲細長,菌落疏松,成絨毛狀、蜘蛛網狀、棉絮狀,無固定大小,多有光澤,不易挑,有時還呈現紅色、褐色、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的顏色(孢子的顏色)。
3.【答案】D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A、肉湯煮沸后,肉湯中的微生物全被殺死,A不符合題意。
B、肉湯變質的原因是空氣中的細菌進入燒瓶,B不符合題意。
C、使肉湯變質的微生物不是由營養豐富的肉湯產生,而是來自于空氣,C不符合題意。
D、此實驗說明,微生物不是從肉湯中自然發生的,而是來自空氣中,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此題考查“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難度一般,需要熟記:巴斯德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通過實驗證明微生物只能來自微生物,而不能憑空產生。他做的一個最令人信服、然而卻是十分簡單的實驗就是“鵝頸瓶實驗”。實驗如下:
巴斯德將瓶中肉湯煮沸,使肉湯中的微生物全被殺死,他將肉湯裝入帶有彎曲細管的瓶中,彎管是開口的,空氣可無阻地進入瓶中,而空氣中的微生物則被彎曲的頸阻擋而沉積于彎管底部,不能進入瓶中,結果瓶中肉湯未腐敗,說明沒有微生物進入。此時如將曲頸管打斷,使外界空氣不經“沉淀處理”而直接進入肉湯中,不久肉湯由于微生物大量繁殖而腐敗,可見,微生物不是從肉湯中自然發生的,而是來自空氣中。
4.【答案】A
【知識點】細菌的生殖
【解析】【解答】細菌為單細胞生物,靠分裂繁殖后代,即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長大以后又能進行分裂。根據題干所述,“在環境適宜的時候,每隔30分鐘進行一次分裂。”那么,2小時后細菌分裂了4次。1細菌2小時后的個數是24個。因此50個細菌2小時后的個數是50×24=800個,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此題考查細菌的生殖,為基礎題,難度一般,解答此題需要多總結規律:X個細菌分裂N次其數量即為X×2N個。
細菌是靠分裂進行生殖的,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長大以后又能進行分裂,在環境適宜的時候,不到半小時,細菌就能分裂一次,一個細菌分裂N次的個數是1×2N。
5.【答案】B
【知識點】真菌的種類和結構
【解析】【解答】黃曲霉細胞的結構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是多細胞真菌,屬于真核生物。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就會萌發生出菌絲,形成新個體。
故答案為:B。
【分析】真菌有真正的細胞核,真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沒有葉綠體。真菌中酵母菌是單細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細胞的;真菌的細胞不含葉綠體,是典型異養生物。它們從動物、植物的活體、死體和它們的排泄物,以及斷枝、落葉和土壤腐殖質中、來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機物,作為自己的營養。真菌的異養方式有寄生和腐生。大多數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就會萌發生出菌絲,形成新個體。
6.【答案】A
【知識點】人體的三道防線
【解析】【解答】解:通過分析可知:
A、細菌和真菌都可長出菌落,菌落的形態、大小等可作為初步鑒別細菌和真菌的依據,A正確;
B、體液中的溶菌酶,能夠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溶解,是人體的第二道防線,非特異性免疫,B錯誤;
C、某些真菌產生的抗生素可以殺死和抑制某些致病細菌,如青霉產生的青霉素,可以治療多種細菌性疾?。瓹正確.
D、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為植物固定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植物能夠吸收的含氮物質,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機物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儲存的有機物.所以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關系是共生關系,D正確;
故選:A.
【分析】(1)細菌菌落特征:菌落較小,形狀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為白色;
真菌落特征:菌落較大、菌絲細長,菌落疏松,呈絨毛狀、蜘蛛網狀、棉絮狀,無固定大小,多有光澤,不易挑,有時還呈現紅色、褐色、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的顏色(孢子的顏色).(2)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點如表:
組成 功能 免疫類型
第一道防線 皮膚和黏膜 阻擋殺死病原體,清除異物 非特異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 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溶解、吞噬和消滅病菌 非特異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 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產生抗體,消滅病原體 特異性免疫
3)有的真菌能引起多種疾病,有的真菌卻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被稱為抗生素.(4)共生是指有些生物與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要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這就是共生.
7.【答案】B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
【解析】【解答】A.根據題干所述,甲組和乙組都進行了滅菌,乙組接種了細菌,甲組在無菌條件下,所以,甲與乙形成以細菌為變量的對照實驗,A說法正確。
B.在對照實驗中,要控制單一變量,所以,除了變量細菌外,甲、乙兩組所取的楊樹落葉數量必須相同,B說法錯誤。
C.根據實驗結論可以看出,接種細菌的乙組楊樹落葉出現腐爛,而沒有接種細菌的甲組楊樹落葉沒有腐爛,說明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C說法正確。
D.滅菌可以殺死原有的細菌和真菌,防止對實驗造成干擾,D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B
【分析】此題考查“細菌對落葉的分解作用”,為基礎題,難度一般,需要熟記:
(1)在探究實驗中,為了增加實驗結果的說服力,往往需要設置對照實驗,即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的不同條件叫變量,變量只能有一個。
(2)在實驗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實驗條件,避免或減少其他因素對實驗的干擾保證探究的嚴謹有效。
8.【答案】C
【知識點】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A.盒裝牛奶利用高溫消毒來殺菌并隔絕空氣,來延長牛奶的保質期,屬于巴氏消毒法,A不符合題意。
B.曬干的香菇內減少了水分,從而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繁殖,來延長保質期的,因此香菇曬干——減少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B不符合題意。
C.腌漬后的鲅魚內水分減少,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有利于延長保質期,因此鲅魚鹽漬不是降低魚表面細菌數量,C符合題意。
D.低溫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所以,剩菜冷藏是利用低溫來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繁殖,從而延長保質期,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此題考查食品保存的方法,為基礎題,難度一般,食物腐敗變質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長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據食物腐敗變質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盡量的殺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大量繁殖。傳統的食品保存方法有:鹽腌、糖漬、干制、酒泡等。現代的貯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脫水、冷凍、真空包裝、添加防腐劑等。
9.【答案】D
【知識點】病毒的結構和增殖方式;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解析】【解答】解:禽流感病毒會引起禽類患病,給養殖業造成經濟損失,A正確。
病毒沒有細胞構造,主要由內部的遺傳物質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B正確。
利用乙肝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有效地預防人類感染乙肝病毒,C正確。
病毒是靠自己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寄主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其繁殖方式為復制,D錯誤。
【分析】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遺傳物質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
10.【答案】A
【知識點】生物分類的依據與方法;生物分類的等級
【解析】【解答】A. 動物分類時,主要依據動物的形態結構(如身體的外部形態、內部器官構造等)和生理功能(如呼吸方式、生殖方式等)。例如,根據有無脊柱可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是依據形態結構;根據呼吸器官的不同,可對脊椎動物進一步細分,像魚類用鰓呼吸,兩棲類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和皮膚呼吸等,這涉及生理功能。所以動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A正確。
BC.一般分類等級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共同特征越少,BC錯誤。
D. 生物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而不是界 ,D錯誤。
故答案為:A。
【分析】根據等級可了解生物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親緣關系越遠,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同種的生物親緣關系最近。
11.【答案】C
【知識點】生物分類的等級
【解析】【解答】A. 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只要處于同一個界內,就會有共同特征。向日葵和棉花都屬于植物界,所以它們之間有共同特征, A錯誤。
B.在生物分類學中,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種是最小的分類單位,代表著一群能夠自然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的個體。而科是介于綱和屬之間的一個分類單位,不是最小的,B錯誤。
C.青蒿和向日葵同科不同屬,說明它們在分類上的親緣關系相對較近,因此共同特征也會相對較多。而青蒿和棉花雖然同綱,但不同目,親緣關系相對較遠,共同特征也會相對較少,C正確。
D. 因為 “科” 比 “綱” 分類單位小,所以青蒿與向日葵的親緣關系比與棉花的近 , D錯誤。
故答案為:C。
【分析】根據等級可了解生物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親緣關系越遠,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同種的生物親緣關系最近。
12.【答案】A
【知識點】生物分類的等級;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爬行動物的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恒溫動物與變溫動物
【解析】【解答】A、該恐龍屬于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真正的陸生生物,肺部發達,用肺呼吸,A正確;
B、該恐龍屬于爬行動物,爬行動物體內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脊椎動物,B錯誤;
C、爬行動物的體溫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屬于變溫動物,C錯誤;
D、生物分類的等級有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其中種事最基本的分類單位,D錯誤。
故答案為:A。
【分析】(1)生物分類的方法:等級法,將生物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2)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3)我們根據體內是否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將動物簡單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有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類等。
(4)動物根據體溫的變化方式可以簡單分為恒溫動物和變溫動物,鳥類和哺乳類是恒溫動物。
13.【答案】C
【知識點】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解析】【解答】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是指物種的種內個體或種群間的基因變化,不同物種(兔和小麥)之間基因組成差別很大,同種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間基因也有差別,每個物種都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我國動物、植物和野生親緣種的基因多樣性十分豐富,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如利用野生水稻種群對草叢矮縮病具有較強的抗性的基因和栽培水稻進行雜交,從而培育出抗草叢矮縮病的水稻新品種.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樣性是培育農作物新品種的基因庫.
故選:C
【分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物的多樣性.解答時可以從生物多樣性的表現方面來切入.
14.【答案】C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細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水分、適宜的溫度、還有有機物,所以,
①首先要配制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④把培養基和所有用具進行高溫滅菌,以防雜菌對實驗的干擾,為防止高溫殺死細菌、真菌,⑥冷卻后,再進行③接種,接種后②放在溫暖的地方進行恒溫培養,⑤定期觀察并詳細記錄實驗現象,可見,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①④⑥③②⑤。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此題考查培養細菌和真菌基本步驟,為基礎題,難度一般,熟記即可。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驟是:配制培養基→高溫滅菌→冷卻后接種→恒溫培養→觀察結果。
15.【答案】D
【知識點】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
【解析】【解答】A.遷地保護是把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一種補充措施,A說法錯誤。
B.圍湖造田、毀林造田雖然可以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但是隨意開荒、圍湖造田,必然會破壞生態平衡,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使生態環境惡化,并引發各種災害,再反過來影響農業生產,可見,B說法錯誤。
C.在引進外來物種時,一般不引進它的天敵,則會導致shi外來物種會大量繁殖,進而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反而會破壞生物的多樣性,C說法錯誤。
D.棲息地是生物生存和居住的場所,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關鍵原因之一,D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D
【分析】此題考查保護生物多樣的措施,為基礎題,難度一般,需要熟記:
(1)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們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了保護戰略和不同的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
①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
②遷地保護,把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
③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
16.【答案】(1)成形的細胞核
(2)真核;有機物
(3)丙;蛋白質;寄生
【知識點】真菌的生殖;病毒的形態結構
【解析】【解答】圖中,A是細菌,其中①是DNA、②是鞭毛、③是細胞質、④是莢膜;B是青霉;C是病毒,其中①是蛋白質外殼,②是內部遺傳物質。
(1)圖中,甲是細菌,乙是青霉菌,屬于真菌,甲細菌與乙真菌的最主要的區別是,甲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而乙真菌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所以,圖中,甲與乙在細胞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甲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2)圖中,乙是青霉,屬于真菌,真菌細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真菌細胞內沒有葉綠體,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是異養,營寄生或腐生生活,在活的生物體內吸收有機物的屬于寄生;靠分解動物尸體、糞便或植物枯枝落葉的生活方式屬于腐生。
(3)圖中的丙是病毒,引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冠病毒與其結構相似。此類生物一般由[①]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②]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
故答案為:(1)成形的細胞核;(2)真核、有機物;(3)丙、蛋白質、寄生。
【分析】此題考查細菌、真菌和病毒的基本特征,比較簡單,熟記即可。
(1)細菌為單細胞生物,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NA集中的區域,有的細菌有長的鞭毛,有的在細胞壁外面還有較厚莢膜,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所以細菌為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為異養。
(2)病毒是一類結構簡單的微生物,它沒有細胞結構,主要有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必須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的細胞,病毒就無法進行生命活動。根據病毒侵染細胞的不同,把病毒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專門侵染動物的病毒叫動物病毒,如:艾滋病病毒;專門侵染植物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專門侵染細菌的病毒叫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
(3)真菌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酵母菌是單細胞的真菌,霉菌、蘑菇和木耳等為多細胞的真菌,真菌細胞的基本結構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沒有葉綠體,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大多靠產生孢子繁殖后代。
(1)甲是細菌,乙是青霉菌,甲細菌與乙真菌的最主要的區別是,甲細菌沒有成開的細胞核,而乙真菌有成形的細胞核。
(2)乙青霉屬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真菌細胞內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是異養,需要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營寄生或腐生生活。
(3)圖中的丙是病毒,引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冠病毒與其結構相似。此類生物一般由[①]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②]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離開了活細胞,它通常會變成結晶體。
17.【答案】(1)電子顯微鏡
(2)吸收有機物;C
(3)提供氧氣供酵母菌有氧呼吸,促進酵母菌繁殖;排二氧化碳;防止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通入氧氣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發酵技術;真菌與人類的關系;病毒的形態結構
【解析】【解答】圖1中,A是病毒,B是毛霉(①孢子囊、②直立菌絲、③營養菌絲),C是青霉(④孢子囊、⑤直立菌絲、⑥營養菌絲),D細菌,E酵母菌,
(1)A病毒形態極其微小,必須借助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病毒結構簡單,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
(2)圖1中,B是毛霉,人類利用它來制作豆腐乳,毛霉由許多細胞連接起來的菌絲構成的,分為③營養菌絲和②直立菌絲,③營養菌絲蔓延到營養物質內吸收有機物。青霉素是一種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C青霉菌產生的,抗生素主要是殺菌、抑菌,可以治療多種細菌性疾病。
(3)①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增殖,會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開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發酵瓶中留有的空間是為酵母菌創造有氧條件,利于它們的增殖。因此在制葡萄酒過程中,將葡萄汁裝入發酵瓶時,要留有的空間。排氣口是在酒精發酵時用來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來取樣的。排氣口要通過一個長而彎曲的膠管與瓶身連接,其目的是防止接觸空氣中的真菌細菌,以免被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
②制作葡萄醋需要醋酸菌發酵,醋酸菌是一種好氧菌,所以在制作過程中需持續進行輸入氧氣。
故答案為:(1)電子顯微鏡;(2)吸收有機物、C;(3) 提供氧氣供酵母菌有氧呼吸,促進酵母菌繁殖 、排二氧化碳、防止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通入氧氣。
【分析】此題考查病毒和真菌的基本結構、生物探究實驗的基本環節,為基礎題,解答此題還需要熟知酵母菌發酵的相關知識。
(1)病毒是一類結構簡單的微生物,它沒有細胞結構,主要有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必須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的細胞,病毒就無法進行生命活動。根據病毒侵染細胞的不同,把病毒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專門侵染動物的病毒叫動物病毒,如:艾滋病病毒;專門侵染植物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專門侵染細菌的病毒叫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
(2)真菌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酵母菌是單細胞的真菌,霉菌、蘑菇和木耳等為多細胞的真菌,真菌細胞的基本結構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沒有葉綠體,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大多靠產生孢子繁殖后代。
(3)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和細胞質等,體內不含葉綠素,進行腐生生活,在有氧的情況下,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人們可利用酵母菌來釀酒、制饅頭、做面包等。
(1)A病毒是一類非常微小的生物,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
(2)圖1中的B是毛霉,人類利用它來制作豆腐乳,其結構③營養菌絲蔓延到營養物質內吸收有機物。青霉素是一種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C青霉菌產生的,抗生素主要是殺菌、抑菌,可以治療多種細菌性疾病。
(3)①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型生物,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增殖,缺氧時開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發酵瓶中留有的空間是為酵母菌創造有氧條件,利于它們的增殖。因此在制葡萄酒過程中,將葡萄汁裝入發酵瓶時,要留有的空間。排氣口是在酒精發酵時用來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來取樣的。排氣口要通過一個長而彎曲的膠管與瓶身連接,其目的是防止接觸空氣中的真菌細菌,以免被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
②葡萄醋的制作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種好氧菌,所以在制作過程中需持續進行輸入氧氣。
18.【答案】(1)分裂
(2)完全變態發育;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3)向日葵;建立自然保護區
(4)A
【知識點】哺乳動物的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生物分類的依據與方法;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對動物進行分類
【解析】【解答】(1)細菌為單細胞生物,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所以,圖乙中①原核生物對應的是甲圖中的乳酸菌,乳酸菌是細菌;細菌是靠分裂進行生殖的,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
(2)圖中⑤為無脊椎動物,可以推測對應圖甲中的蜜蜂,蜜蜂屬于節肢動物中的昆蟲類,蜜蜂的發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的差別,屬于完全變態發育;⑥體內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金絲猴屬于哺乳動物,體內有脊柱,是脊椎動物,⑥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為金絲猴(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有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3) 分析乙圖可知 ,植物分為有種子的和無種子的兩類,有種子的類群中,無果皮的為裸子植物,有種子的屬于被子植物,圖甲中,紅豆杉屬于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向日葵同屬于種子植物,因此親緣關系最近。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指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因此金絲猴、紅豆杉等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生物,保護它們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4)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塊骨骼肌的兩端跨過關節分別固定在不同的骨上。B圖骨骼肌沒有跨越關節,兩端固定在了同一塊骨上。因此圖丙中A正確。
故答案為:(1)分裂;(2)完全變態發育、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3)向日葵、 建立自然保護區 ;(4)A。
【分析】此題考查生物的分類依據和分類單位、細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殖方式、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等基礎知識,難度一般,熟記即可。
(1)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2)植物根據生殖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藻類、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根據子葉的不同分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
(3)根據體內脊柱的有無,動物可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體內有脊柱的動物叫做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脊柱的動物叫做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的體內都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蟲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體內都沒有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
(4)生物的分類等級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生物所屬的分類等級越小,生物間的親緣關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生物所屬的分類等級越大,生物間的親緣關系越遠,共同特征越少.向日葵與腎蕨同界不同門,向日葵與銀杏同門不同綱,向日葵和銀杏所屬的分類等級較小,親緣關系較近,共同特征較多。
(1)①是原核生物,對應甲圖中的乳酸菌,乳酸菌是細菌,細菌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細菌是靠分裂進行生殖的,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
(2)⑤體內無脊柱,是無脊椎動物,蜜蜂屬于節肢動物,體內無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因此⑤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為蜜蜂,蜜蜂的發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發育;⑥體內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金絲猴屬于哺乳動物,體內有脊柱,是脊椎動物,⑥所對應的甲圖中生物為金絲猴(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有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3)紅豆杉屬于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向日葵同屬于種子植物,因此親緣關系最近。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指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因此金絲猴、紅豆杉等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生物,保護它們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4)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塊骨骼肌的兩端跨過關節分別固定在不同的骨上。B圖骨骼肌沒有跨越關節,兩端固定在了同一塊骨上。因此圖丙中A正確。
19.【答案】(1)芽孢
(2)微生物學之父
(3)二氧化碳
(4)呼吸作用;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結構;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細菌的形態結構
【解析】【解答】圖甲中,①是鞭毛,②是細胞質,③是DNA集中區域,④是細胞膜,⑤是細胞壁,⑥是莢膜。圖乙中,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和無機鹽。
(1)圖甲是細菌,①是鞭毛,②是細胞質,③是DNA集中區域,④是細胞膜,⑤是細胞壁,⑥是莢膜,當圖甲中的[②]細胞質高度濃縮脫水,[⑤]細胞壁增厚時,細菌能夠形成休眠體芽孢,以抵抗不良的環境。遇到適宜的環境,芽孢又恢復生命現象,一個芽孢只變成一個細菌。
(2)巴斯德是法國的科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他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后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3)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鹽、水和①二氧化碳,釋放到環境中,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促進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4)由圖可以看出,圖乙中的兔、鹿等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說明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故答案為:(1)芽孢;(2)微生物學之父;(3)二氧化碳;(4)呼吸作用、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
【分析】此題考查細菌的結構和生殖、細菌和真菌、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基礎知識,難度一般,熟記即可。
(1)正常情況下,細菌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芽孢是細菌遇到不良環境時可以形成芽孢來度過不良環境,芽孢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抗性強,對高溫、紫外線、干燥、電離輻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學物質,都有很強的抵抗性。遇到適宜的環境,芽孢又恢復生命現象,一個芽孢只變成一個細菌。
(2)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動物在維持自然界中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②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返回無機環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體現了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③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3)細菌和真菌作為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能夠將動植物遺體等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分解產生的無機物,如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物質。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當圖甲中的[②]細胞質高度濃縮脫水,[⑤]細胞壁增厚時,細菌能夠形成休眠體芽孢,以抵抗不良的環境。
(2)巴斯德是法國科學家,他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他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后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3)分解者是指生態系統中腐生的細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鹽、水和①二氧化碳,釋放到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
(4)結合分析可知,圖乙中的兔、鹿等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說明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20.【答案】(1)A和B、A和C
(2)滅活廚余垃圾中的其他微生物;避免溫度過高殺死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控制單一變量
(3)嗜淀粉乳桿菌
(4)丙
【知識點】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
【解析】【解答】(1)對照實驗中存在唯一變量,根據題干分析可知,該實驗中有兩組對照實驗,其中A組和B組用于對比接種嗜淀粉乳桿菌對乳酸產生的影響;A組和C組用于對比滅菌與非滅菌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①高溫滅菌可以殺死多種類型的微生物,所以,高溫滅菌的目的是通過高溫殺死廚余垃圾中原有的其他微生物,確保后續實驗過程中只含有實驗中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以便準確測定其對于淀粉的分解作用。
②在高溫滅菌過程中,所用的容器可能會達到很高的溫度,這些溫度可能會對物品造成損害,“冷卻”的目的是避免溫度過高殺死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
③對照實驗中,為了排出其他因素對實驗的干擾,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為了控制單一變量,A、B、C三組的處理方式要相同。
(3)有實驗數據可以看出,A組的乳酸濃度最高,表明嗜淀粉乳桿菌對淀粉的分解作用較強。B組有一定乳酸產生,說明廚余垃圾中本身就含有一些能夠分解淀粉的微生物。C組由于經過滅菌,只剩下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因此也有乳酸生成,但濃度低于A組。由此可知分解廚余垃圾中淀粉的微生物有嗜淀粉乳桿菌。
(4)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分析菌株丙產生的乳酸最多,因此,它分解淀粉能力最強。將這種分解淀粉能力最強的菌株應用于廚余垃圾的處理,取得較好效果。
故答案為:(1) A和B、A和C ;(2)滅活廚余垃圾中的其他微生物、避免溫度過高殺死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控制單一變量;(3)嗜淀粉乳桿菌;(4)丙。
【分析】此題考查生物探究實驗的基本環節,此部分為重難點內容,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基礎內容。
(1)在生物探究實驗中,為了增加實驗的說服力,往往需要設置對照實驗,即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是對照組。
(2)在很多實驗操作后,多需要用到高溫滅菌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殺死所有其他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這些微生物可能會導致物品污染、感染或其他不良后果。通過高溫處理,可以有效地減少或消除這些風險。
(1)該實驗中有兩組對照實驗,其中A組和B組用于對比接種嗜淀粉乳桿菌對乳酸產生的影響;A組和C組用于對比滅菌與非滅菌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①高溫滅菌的目的是通過高溫殺死廚余垃圾中原有的其他微生物,確保后續實驗過程中只含有實驗中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以便準確測定其對于淀粉的分解作用。
②“冷卻”的目的是防止高溫將菌種殺死。
③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為了控制單一變量,A、B、C三組的處理方式要相同。
(3)A組的乳酸濃度最高,表明嗜淀粉乳桿菌對淀粉的分解作用較強。B組有一定乳酸產生,說明廚余垃圾中本身就含有一些能夠分解淀粉的微生物。C組由于經過滅菌,只剩下接種的嗜淀粉乳桿菌,因此也有乳酸生成,但濃度低于A組。由此可知分解廚余垃圾中淀粉的微生物有嗜淀粉乳桿菌。
(4)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分析菌株丙產生的乳酸最多,因此,它分解淀粉能力最強。將這種分解淀粉能力最強的菌株應用于廚余垃圾的處理,取得較好效果。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远县| 察隅县| 清丰县| 鸡泽县| 华坪县| 石城县| 沙雅县| 扶风县| 高雄市| 思茅市| 临湘市| 保德县| 宝兴县| 霍城县| 敖汉旗| 渝中区| 建始县| 垣曲县| 米易县| 大足县| 偃师市| 南投县| 焦作市| 和田县| 漳平市| 宁德市| 鄂州市| 定安县| 海南省| 保靖县| 饶平县| 偏关县| 泸西县| 华容县| 平湖市| 波密县| 稷山县| 宣威市| 平定县| 淮南市| 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