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卷——2025屆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卷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約3800—3500年的二里頭遺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一東南向分布,其中心區(qū)位于遺址東南部的稍高起的區(qū)域,包括宮殿區(qū)和宮城(晚期)、祭祀區(qū)、圍垣作坊區(qū)和若干貴族聚居區(qū)等重要遺存。這一分布格局( )A.可以認定二里頭是夏朝的都城 B.證實我國較早進入了階級社會C.表明當時生產力水平相當發(fā)達 D.反映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2.西漢昭帝時期,霍光組織了一場有關經濟政策的大辯論,史稱鹽鐵會議。賢良文學在鹽鐵會議中說道:“竊聞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抑末利而開仁義,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趨末者眾。”這表明賢良文學( )A.仍然秉持傳統(tǒng)重本輕末的觀念 B.對漢武帝經濟政策的全盤否定C.僅從道德層面反思了鹽鐵政策 D.完全忽略了工商業(yè)的積極作用3.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于這一時代;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xiàn)出優(yōu)雅和飄逸的風格。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這種服飾裝束風格( )A.是這一時期民族交流的體現(xiàn) B.反映出佛道老莊思想的盛行C.表明儒學統(tǒng)治地位逐步崩塌 D.說明名士能夠引領時代習俗4.南宋理學家們在反思王安石的“得君行道”變法道路后,特別重視辦書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編寫話本、戲劇、評書,宣傳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此舉體現(xiàn)了南宋理學家們希望( )A.自下而上完善社會治理方式 B.推動理學向大眾化發(fā)展C.秉持綱常教化代替激進變法 D.與王安石爭奪君主支持5.清代中后期,京劇在宮廷中日漸興盛。除了以帝王將相為主角等宏大敘事的歷史劇以外,還出現(xiàn)了許多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劇目,如《一捧雪》《薊州堂》等。這表明( )A.清王朝統(tǒng)治危機的逐漸加劇 B.經濟發(fā)展世俗文化影響廣泛C.藝術受外來文化的重大挑戰(zhàn) D.京劇成為社會主流藝術形式6.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緒的名義向十一國宣戰(zhàn),郵政大臣盛宣懷卻下令將發(fā)至各地的召集義和團團民及宣戰(zhàn)詔書扣押,兩廣總督李鴻章等則策劃“東南互保”,由此可知( )A.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朝廷 B.義和團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C.地方督撫擺脫了中央節(jié)制 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7.有學者認為,民主思想傳入中國之后便產生了民主模式之爭,一度出現(xiàn)了矛盾,產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紛爭。下列屬于晚清時期出現(xiàn)的中國“民主模式之爭”的是( )A.中體西用和中體中用之爭 B.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民主之爭C.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之爭 D.照搬西方式民主與中國式民主之爭8.抗戰(zhàn)時期,延安大學開學第一課就是勞動,自己挖窯洞,建宿舍,修繕學校基本設施。學校還在各院抽調四十五人到南泥灣開秋荒六百畝,創(chuàng)下一人一天開荒一畝二的高產紀錄。到1943年基本實現(xiàn)了辦學自給自足,還為邊區(qū)政府上交救國公糧。這些做法在當時( )A.鞏固了抗日民主根據地 B.適應了土地革命運動的需要C.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D.推動了中國高校的勞動教育9.抗美援朝戰(zhàn)爭進入對峙階段后,1951年6月,蘇聯(lián)提議,五大國(蘇聯(lián)、法國、英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和平公約,新中國政府也表示,如今國際上任何重大問題,如果沒有蘇聯(lián)和新中國參加都無法解決。隨后,美國同意和談。這表明( )A.抗美援朝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B.社會主義陣營放棄與西方國家的冷戰(zhàn)對峙C.上述五大國在聯(lián)合國中開始發(fā)揮決定性作用D.五大國締結和約,實現(xiàn)了朝鮮半島的統(tǒng)一10.1985年,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主要內容包括改革撥款制度、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開拓技術市場、改革管理體制、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尊重科技人才等。該決定有利于( )A.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展開 B.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C.改變科技領域按勞分配原則 D.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11.戰(zhàn)神山議事會是雅典的貴族會議,議員由卸任的執(zhí)政官終身擔任,最初對城邦最重大事務擁有決定權。伯里克利時期,戰(zhàn)神山議事會權力被剝奪殆盡,且由于執(zhí)政官向平民開放,平民也能占據議席。這一變化( )A.凸顯了寡頭政治的色彩 B.激化了平民與貴族的斗爭C.體現(xiàn)了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D.推動了奴隸主勢力的瓦解12.法國有一個城市叫瑯城,被視為英雄的城市,這主要是因為12世紀這里發(fā)生的瑯城事件。面對收了贖金又背信棄義的主教高德理,激憤的市民高呼口號,沖入其家,主教死于亂棍之下,暴尸街頭。瑯城事件被認為是中世紀歷史中的重要事件,并一直被史家當作市民革命的典型案例。瑯城事件( )A.源于城市發(fā)展受阻于教會統(tǒng)治 B.贏得了城市的完全自治C.參與者主要是商人與騎士 D.保護了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13.18世紀的法國史學家把自然規(guī)律的觀念引進歷史領域,“發(fā)現(xiàn)”了文明運動的“一般原因”和規(guī)律。在他們看來,進步是人類精神構造的必然結果,也是自然規(guī)律。“宗教信念、道德和法律觀念,語言和制度”等“都被以發(fā)展的觀點來加以解釋”。這表明( )A.達爾文進化論被民眾普遍接受 B.科技進步與思想解放相互作用C.法國天主教會的勢力逐漸衰落 D.唯物史觀根植于法國啟蒙思想14.有學者指出,在德意志帝國,宰相事實上是國家全部權力的化身。正因為如此,我們完全應該認同這樣一個結論:“憲法是‘按照’俾斯麥的‘身段剪裁’的。”對此理解正確的是,德意志帝國( )A.違背了世界政治發(fā)展潮流 B.走上對外擴張道路C.以立法手段肯定個人貢獻 D.專制主義色彩濃厚15.1871年4月3日,巴黎公社發(fā)布關于將梯也爾等內戰(zhàn)禍首提起公訴并查封其產業(yè)的決定,決定宣布由公社的司法代表和治安代表負責執(zhí)行,把他們的“產業(yè)查封扣壓”。4月15日,又宣布要組成一個委員會,“以監(jiān)督由國家管制的財物的接收工作,并拍賣由國家管制的不動產”。巴黎公社這些舉措( )A.帶有鮮明的社會主義革命色彩 B.為提高行政效率奠定了物質基礎C.已經觸及到了資本主義私有制 D.踐行了議行合一的新型決策方式16.二戰(zhàn)后成立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負責全球衛(wèi)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規(guī)劃”、1952年“全球流感監(jiān)測網絡”、1955年“全球消滅瘧疾計劃”、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計劃”等計劃項目,但全球合作整體進展緩慢。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防疫體系尚未開始建立 B.做法突破了國家主權界限C.世衛(wèi)組織缺少有效管理機制 D.冷戰(zhàn)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沖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材料 清順治帝入關后,奏疏文書沿用明朝的“公題私奏”制,即高級官員向皇帝報告政務時,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題本和奏本由通政使司收交到內閣通覽后進行票簽(處理意見)、貼黃等手續(xù)才可送到皇帝面前。康熙即位后,鑒于其盡管多次出巡,仍不可能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民間真情及地方吏治等情況,也鑒于有些官員對一些重要事件私自做主處理,不向皇帝報告,對皇權的穩(wěn)固構成一定的威脅,于是康熙在其統(tǒng)治中期,開始派一些親信去各地密探,以折子的形式向他報告各地情況。這些人品級不高,如包衣出身的李煦、曹寅等,他們僅是朝廷派往江南承辦皇室及官員所需的綾羅綢緞的織造官。具折人繕寫完畢后,用封套封好,由親信或家丁送到宮門口,交給皇帝指派的官員。當奏折送達御前時,由皇帝親自拆封,用朱筆批示在折子上后,再一律發(fā)還具折人。康熙曾說:“所批朱批諭旨,皆出朕手,無代書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寫字,用左手執(zhí)筆批旨,斷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朕及原奏人知之。”由此形成了清代的奏折制度。——摘編自孔未名《清代特有的文書制度——談硃批奏折繳回與錄副制度》(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康熙創(chuàng)立奏折制度的背景及其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康熙創(chuàng)立奏折制度的歷史影響。(6分)18.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材料 女權主義起源于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女權運動發(fā)生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其斗爭主要是針對立法、教育和就業(yè)三個問題。以前雖也有零散的婦女運動,但都不成規(guī)模,而且沒有從男性的身后走出來。一直到19世紀中期以后,婦女開始了獨立爭取權利的運動。這個時候,婦女已經不再作為男性政治運動的跟隨者出現(xiàn),而是成為一個獨立的群體。歐洲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歷程中為女權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與社會環(huán)境,使得婦女們有機會向社會發(fā)出她們的聲音。女權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也間接地推進了歐洲現(xiàn)代化歷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大量的女性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會,成為一個基本獨立的經濟個體,為女性能夠與男性抗衡、要求后續(xù)的權利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同時它還促進了婚姻模式的轉型。第一次女權運動動搖了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使人們的思想又得到了一次解放,拓寬了人們認識與思考問題的視野。伴隨著政治經濟地位上的變化,婦女的受教育權利也得到了社會上的重視,許多國家的大學已經開始招收女生,并授予她們學位。19世紀后半葉,在婦女的努力推動下,西方各國相繼廢除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法律,使女性的權利有了法律性的保障,同時也促進了歐洲法律體系與內容的完善。——摘編自韓航宇《歐洲現(xiàn)代歷程中的婦女地位——從第一代女權運動看歐洲的現(xiàn)代化歷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后期歐洲婦女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6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婦女運動對歐洲現(xiàn)代化進程的作用。(6分)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材料 全國抗戰(zhàn)以來,廣大海外華僑同仇敵愾,掀起抗日救國運動高潮。各地僑胞紛紛組織起來,成立抗日團體,從各方面支持祖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推舉陳嘉庚為主席。1937—1945年,海外華僑以各種形式捐款捐物,捐款共達13億余元。捐獻的醫(yī)藥品,單是奎寧丸種,價值即達250萬元。冬衣募集,南僑總工會負擔了50萬件。從1939年2月至9月,先后有九批共3200余人回國參加滇緬、滇黔等交通線的抗戰(zhàn)物資運輸工作。馬來西亞的華僑機器工人不過千人,而應慕回國服務者達200人以上。抗戰(zhàn)期間,海外華僑進行抗日宣傳,各地華僑報刊均開辟抗戰(zhàn)專欄,報道祖國人民英勇奮戰(zhàn)的消息,動員華僑聲援祖國抗戰(zhàn)。經周恩來推薦,胡愈之到新加坡就任《南洋商報》編輯主任。從1941年元旦起,胡愈之每天寫一篇社論,把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抗日戰(zhàn)爭的最新消息、國內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及時在《南洋商報》發(fā)布。——摘編自章伯鋒、莊建平主編《抗日戰(zhàn)爭》(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華僑支援祖國抗戰(zhàn)的方式。(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華僑支援祖國抗戰(zhàn)的意義。(7分)20.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材料:下面為中外文化交流簡表。漢代 絲綢之路開通,中國絲綢、陶瓷等外傳,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唐朝 唐朝與大食發(fā)生戰(zhàn)爭,一批唐朝造紙工匠被大食俘虜,造紙術因而傳入阿拉伯,隨后又傳入歐洲和北非明清時期 利瑪竇等傳教士來華。傳播了天主教和西方的科學技術,徐光啟參考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技論著,寫成了《農政全書》; 17世紀來華傳教士將《論語》《大學》等譯為拉丁文在歐洲出版;法國1793年憲法所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宣言》都寫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別定義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義務的原則——摘編自裔昭印主編《世界文化史》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以“文化交流”為主題,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二里頭文化遺址。根據材料“包括宮殿區(qū)和宮城(晚期)、祭祀區(qū)、圍垣作坊區(qū)和若干貴族聚居區(qū)”可知,當時已經出現(xiàn)階級分化,這可以證實我國較早進入了階級社會,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分布格局不能證明二里頭是夏朝都城,故排除A項;二里頭遺址處于奴隸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會“相當發(fā)達”,故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一處遺址,不能體現(xiàn)“多元特征”,故排除D項。2.答案:A解析:漢朝治國理念。根據材料“抑末利而開仁義”“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就本者寡,趨末者眾”等可知,賢良文學反對鹽鐵官營,認為其不利于社會教化,會讓百姓看到商業(yè)的巨大利益,誘使百姓舍棄農業(yè)而投身商業(yè),可見漢代賢良文學仍秉持傳統(tǒng)重本輕末觀念,故A項正確;B項中“全盤否定”表述不妥,故排除;材料從道德和經濟角度反思了鹽鐵政策,故排除C項;D項中“完全”表述過于絕對,故排除。3.答案:B解析:魏晉時期思想。根據材料“光身著寬大外衣”“長裙曳地……飄逸的風格”可知,這種自然、隨性的穿衣風格深受佛道老莊思想影響,反映出佛道老莊思想的盛行,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魏晉服飾受佛道老莊思想的影響,不是民族交流,故排除A項;魏晉儒學雖受佛道沖擊,但統(tǒng)治地位并未“崩塌”,故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xiàn)“名士能夠引領時代習俗”,故排除D項。4.答案:A解析:南宋理學。根據材料可知,南宋理學家吸取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教訓,反其道而行之,通過自下而上“辦書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編寫話本、戲劇、評書,宣傳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立足于對大眾進行社會教化來緩和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統(tǒng)治,故A項正確;推動理學向大眾化發(fā)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故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得君行道”并不代表激進變法,理學家們的行為也未表明他們反對激進,故排除C項;王安石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故排除D項。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還出現(xiàn)了許多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劇目,如《一捧雪》《薊州堂》等”和所學知識可知,京劇的世俗化色彩濃厚,主要是因為清朝商品經濟發(fā)展,推動文化繁榮,B項正確;晚清時期清王朝統(tǒng)治危機的逐漸加劇,排除A項;京劇是本土文化,不是外來文化,沒有體現(xiàn)外來文化影響,排除C項;京劇是戲曲,不是社會主流藝術形式,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慈禧太后對義和團的態(tài)度是“利用”,即利用義和團與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斗,但是郵政大臣盛宣懷和兩廣總督李鴻章等人對該政策并不認可,據此可知,義和團不僅面臨八國聯(lián)軍的威脅,而且面臨清政府內部部分官員的不認可,故選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后,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A;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南互保”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根基,不能據此擴大為“地方督撫擺脫了中央節(jié)制”,排除C;題干內容僅是述及清政府及部分官員對義和團的不同態(tài)度,并沒有述及“外交近代化”問題,排除D。7.答案:C解析:近代中國民主模式之爭。根據材料“產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紛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國內產生了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和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論戰(zhàn),故C項正確;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并未學習西方民主模式,故排除A項;晚清時期,馬克思主義未傳入中國,不存在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民主之爭,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學習西方哪種民主模式的分歧,不是西方式民主和中國式民主之爭,故排除D項。8.答案:A解析:抗日戰(zhàn)爭。材料反映了抗戰(zhàn)時期,延安大學推行勞動教育,組織師生開荒種地,自力更生,這一做法有利于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故A項正確;抗戰(zhàn)期間實行“雙減雙交”政策,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鞏固抗日根據地,不是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故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抗戰(zhàn)時期延安大學的勞動教育推動了中國高校的勞動教育,故排除D項。9.答案:A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結合材料時間可知是因為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并打敗了美國,故A項正確;當時處于美蘇冷戰(zhàn)時期,社會主義陣營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并未放棄冷戰(zhàn)對峙,故B項錯誤;聯(lián)合國成立之初,被美國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國不是聯(lián)合國,故C項錯誤;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國締結朝鮮的和平公約,朝鮮半島并未實現(xiàn)統(tǒng)一,故D項錯誤。10.答案:D解析:科學技術體制改革。依據材料“改革撥款制度”“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尊重科技人才”可知,這些措施有利于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故D項正確;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展開,故A項錯誤;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故B項錯誤;科技體制改革有助于落實科技領域按勞分配的原則,改變平均主義,故C項錯誤。11.答案:C解析:雅典民主政治。依據材料“戰(zhàn)神山議事會議員由御任的執(zhí)政官終身擔任”“伯里克利時期,戰(zhàn)神山議事會,平民也能占據議席”可知,貴族會議的權力被剝奪,平民權力擴大這體現(xiàn)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故C項正確;戰(zhàn)神山議事會的權力被剝奪,體現(xiàn)了寡頭政治的弱化,故A項錯誤;這一變化緩和了平民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故B項錯誤;古希臘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的,奴隸主的勢力此時尚未瓦解,故D項錯誤。12.答案:D解析: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材料反映了12世紀法國瑯城市民通過斗爭方式贏得一定自治權的史實,該事件保護了市民生產和經營活動,有利于城市經濟發(fā)展,故D項正確;該事件源于城市工商業(yè)經濟發(fā)展受到封建勢力壓迫,故排除A項;B項中“完全自治”與史實不符,故排除;城市居住者主要是手工業(yè)者和商人,故排除C項。1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世界思想解放運動。材料論述的是18世紀的法國史學家把自然規(guī)律的觀念引進歷史領域,他們強調自然規(guī)律與社會各方面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結合所學近代科學興起的相關知識可知,這體現(xiàn)了科技進步與思想解放之間的相互作用,B項正確。A、C項在材料中未體現(xiàn),排除A、C兩項;唯物史觀強調社會發(fā)展中客觀規(guī)律的作用,與材料論述有一定聯(lián)系,但僅由材料不能認為其根植于法國啟蒙思想,排除D項。1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德意志憲政的專制色彩。根據材料中“在德意志帝國,宰相事實上是國家全部權力的化身”“憲法是‘按照’俾斯麥的‘身段剪裁’的”可知,德意志帝國的宰相在本國的憲政中占有特殊地位,說明德意志帝國的憲政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故D項正確。當時德意志帝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順應了當時西方國家紛紛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世界政治發(fā)展潮流,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德意志帝國對外擴張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德意志帝國憲政中宰相的特殊地位,而不是對個人貢獻的肯定,排除C項。1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巴黎公社。材料所述“將梯也爾等內戰(zhàn)禍首提起公訴并查封其產業(yè)的決定”“拍賣由國家管制的不動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公社的舉措已經觸及到了資本主義私有制,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廢除私有制及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等社會主義革命的內容,故排除A項;B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材料沒有體現(xiàn)“議行合一”,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據材料“二戰(zhàn)后成立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負責全球衛(wèi)生防疫……但全球合作整體進展緩慢”可知,二戰(zhàn)后雖然對一些疾病進行了全球防疫但進展緩慢,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到1967年是兩極對峙時期,受意識形態(tài)影響,全球合作推進緩慢,故選D項。17.答案:(1)背景:原有的文書制度存在弊端(行文遲緩,不易保密)原有制度下無法全面地掌握民情和地方吏治信息;加強皇權的需要。特點:保密;迅捷;靈活。(2)成為后來清代統(tǒng)治者實施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為后世研究清代歷史提供了一手史料。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高級官員向皇帝報告政務時,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題本和奏本由通政使司收交到內閣通覽后進行票簽(處理意見)、貼黃等手續(xù)才可送到皇帝面前”可得出原有的文書制度存在弊端(行文遲緩,不易保密);根據“康熙即位后,鑒于其盡管多次出巡,仍不可能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民間真情及地方吏治等情況”可得出不能全面地掌握民情和地方吏治信息;根據“鑒于有些官員對一些重要事件私自做主處理,不向皇帝報告,對皇權的穩(wěn)固構成一定的威脅”可得出加強皇權的需要。第二小問,根據“具折人繕寫完畢后,用封套封好,由親信或家丁送到宮門口,交給皇帝指派的官員”“凡所奏事件,惟朕及原奏人知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保密、迅捷、靈活。第(2)問,根據“更多、更全面的民間真情及地方吏治等情況”“康熙在其統(tǒng)治中期,開始派一些親信去各地密探,以折子的形式向他報告各地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奏折制度成為后來清代統(tǒng)治者實施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為后世研究清代歷史提供了一手史料。18.答案:(1)歷史條件:啟蒙運動的推動;工業(yè)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議會改革推動民主政治的發(fā)展。(2)作用:推動女性經濟獨立;促進婚姻模式的轉型;動搖了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婦女受教育權利得到重視,有助于提高婦女的文化教育水平;促進了歐洲法律體系與內容的完善;改進了社會的分工與合作,有助于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19世紀中期以后,婦女開始了獨立爭取權利的運動”及所學知識,從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工業(yè)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啟蒙運動的影響等角度作答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女性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會,成為一個基本獨立的經濟個體”“促進了婚姻模式的轉型”“動搖了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拓寬了人們認識與思考問題的視野”“婦女的受教育權利也得到了社會上的重視”“促進了歐洲法律體系與內容的完善”等信息及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9.答案:(1)方式:組建抗日團體;進行經濟援助,籌措物資捐贈;直接參加抗戰(zhàn)工作(或回國報效國家,增加人力);開辟報刊專欄;多方式地進行抗日宣傳和動員工作。(2)意義:增強民族凝聚力;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維護和鞏固抗戰(zhàn)大局;為抗戰(zhàn)提供物質基礎;促進國際合作(或促進國際反日、反法西斯聯(lián)合戰(zhàn)線形成);推動抗戰(zhàn)勝利的到來;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等。解析:東方主戰(zhàn)場。(1)“方式”,根據材料中“成立抗日團體”可得出成立抗日團體;根據材料“捐款捐物,捐款共達13億余元”可得出在經濟上籌措物資捐贈;根據材料“3200余人回國參加滇緬……達200人以上”可得出直接參加抗戰(zhàn)工作;根據材料“進行抗日宣傳,各地華僑報刊均開辟抗戰(zhàn)專欄”“把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及時在《南洋商報》發(fā)布”可得出開辟報刊專欄,進行多種方式的抗日宣傳和動員工作。(2)“意義”,根據材料中“華僑以各種形式捐款捐物”可得出為抗戰(zhàn)勝利提供物資;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出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國際合作、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等內容。20.答案:答案示例一:論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豐富性。論述: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西傳,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在絲綢之路上,既有商人,也有僧侶,還有國家之間的使臣。唐宋時期,中國的四大發(fā)明通過絲綢之路西傳,而西域的各種物種以及音樂舞蹈等藝術也傳入中國,豐富了中華文化。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和高麗,形成了中華文明圈。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來華帶來了自然科技知識和宗教一一基督教,與此同時,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傳入歐洲,為歐洲思想解放注入力量。綜上所述,中外文化交往中,既有絲綢、瓷器等商品的流通,也有四大發(fā)明等科技成果的傳播,還有音樂舞蹈等藝術的交流,當然還少不了宗教、思想等文化的相互影響,可見中外文化交流具有豐富性。答案示例二:論題: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論述: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大大推進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絲綢之路沿線的幾大古文明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大大擴展。中國的絲綢、養(yǎng)蠶繅絲技術等逐漸西傳,與此同時,印度的佛教,西亞和中亞的物種、飲食、藝術等也傳入中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聯(lián)系加強。明末清初,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基督教教義的同時,也將歐洲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知識傳入中國,促進了早期西學東漸。在西學傳入中國的同時,中華文化也在歐洲傳播。中國的儒家思想、史學、地理學等在歐洲引起熱烈反響。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物質文化深受歐洲社會喜愛。由此可見,文化的交流不是單向的輸入或輸出,而是雙向的文明互鑒,各地區(qū)、各文明在交流借鑒中不斷發(fā)展,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絲綢之路、四大發(fā)明的傳播、中華文明圈的形成、明末清初西學東漸等知識,提取論題,如“中外文化交流具有豐富性”“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等,任取一個論題,運用漢代至明清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來論證,最后進行總結提升,說明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